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近 10 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当前超

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形成了一门

新兴的科学——介人性超声学,大大扩充了超声诊断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

像技术。所以,超声诊断设备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世界上的超声诊断设备生产国有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韩国和

中国。美国、日本生产的超声诊断设备占世界超声诊断设备的70 %。1995 年世界超声诊断设备市场达 20 亿美元。仅 1998 年我国即进口超声设备 2242 .l 万

美元,出口超声设备 2163.3 万美元。超声成像设备大致可分为通用型、心脏科和小器官/血管用等三类。不难看出超声诊断设备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中、高档超声诊断设备。下面介绍几种超声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全数字化技术。

全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图像的高质量,使超声成像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1987 年美国 ATL 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前端全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以来,该技术已成为现今超声诊断系统最先进的平台。全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是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声束形成及控制系

统。这种系统再与工作在射频下的高采集率 AjD 变换器及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台起来形成数字化的核心。它包括有三个重要技术:( 1)数字化声束形成技术;(2)前端数字化

或射频信号模数变换技术;(3)

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前端数字化后,分辨率改善30%,动态范围增加 48 dB ,随

机噪声降低 1/3。超高密度阵元( 512 、1024 阵元)探头,并可使探头的相对带宽超过

80 %。面阵超高密度阵元探头的出现,使二维聚集成为可能,它能同时改善侧向分辨力和横向分辨力。而宽频探头结合数字声束形成和射频数字化使现今的全数字化系统能实现宽频技术,该技术可避免使用模拟式仪器损失 50 %以上频带信息的弊端。所以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不仅能解决分辨力和穿透力的矛盾,而且信息量丰富,有可能获取完整的组织结构反射的宽频信号。真正的数字式超声诊断仪应从波束形成到信号转化的全过程采用数字处理,图像分辨率要比 64 —128 通道的模拟式超声诊断仪要高出 2 倍以上。因超声的关键技术是分辨率。数字式超声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能够实现像素聚焦超声,实现完全没有失真的超声图像。全数字化超声诊断仪是在数字波束形成的基础上,包括数字图像管理和数字图像传送,无失真的图像存储和调用,采用PACS(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的 DICOM 界面,运算快、容量大,无失真图像传送。 2000 年美国 GE 公司发明的数字编码超声技术是对超声脉冲进行编码和解码,从而将数字化超声进一步前推到超声波束,达到了将有用的微弱信号提升放大,抑制不需要的超声回波信号。多方面改善了超声波图像的质量,更为编码 M 次谐波( Coded Harmonics )等一系列临床应用

技术奠定了基础。总之,全数字化技术保证了超声诊断设备图像更清晰、更准确,分辨率更高,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直接决定着超声诊断设备的整体质量。本世纪末90%以 L 的 B 超将采用前端数字化,这是必然趋势。在一定程度 L 可解决带宽、噪声、动态范围、暂态特性之间的矛盾,改善分辨力 30%,动态范围增加 48 dB ,随机噪声降低

*。所以说超声图像处理的潮流是数字化图像

替代模拟方式的一次飞跃

二、M维超声成像技术。

70 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探讨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自 80 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得到了实现,三维超声成像目前有三种成像模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及多平面成像(或称断面成像)。三维超声成像的基本步骤是利用二维超声成像的探头,按一定的空间顺序采集一系列的二维图像存人二维重建工作站中,计算机对按照某一规律采集的二维图像进行空间定位,并对按照某一规律采集的空隙进行像素补差平滑,形成一个三维立体数据库,即图像的后处理,然后勾划感兴趣区,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好的三维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门图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所含的信息量大,对组织结构的分辨力更强更直观。三维图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维图像质量的好坏,即三维超声目前仍未摆脱二维超声。目前已有:(l )静

态三维超声(Stati。3D)以空间分辨率为主,重组各种图像。(2)动态三维超声(Dynamic 3D)以时间分辨率为主,可以做出 3个立体相交平面上的投影图、 F 型图、俯视图、表面观、透视观和环视观。三维成像起初是在妇科作胎儿成像的。目前已用于心脏、脑、肾、

前列腺、眼科、腹部肿瘤和动脉硬化的诊断。三维超声诊断仪已推出的有

ACUSON的 Sequoia、MEDISON 的 530D 型、奥地利 KretZ 公司生产的 Voluson 350D 型。可以这样说,从一维成像到三维成像是超声诊断设备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对比谐波和组织谐波显像。

利用人体回声信号的二次谐波成分构成人体器官的图像,称为谐波成像Hazmonic Imaging ,HI )。原理是在基频范围内消除了引起噪音的低频成分,使

器官组织的边缘成像更清晰。对比谐波成像( Con trast H。 on to Imagi ng ,

CHI )。

指用超声造影剂的谐波成像。它利用直径小于 10 Pm 的气泡明显增强的散射信号具有丰富的二次谐波,可以有效的抑制不含造影剂的组织(背景噪音)的回声。有效观察室壁运动,结台心肌灌注,应用多帧触发技术,检查心肌灌注质量,对缺血和心肌存活性的检测更为敏感。但二次谐波的帧度接近基波,通过减去或脉冲及相这,获得血管内血流的二次谐波显像,称为脉冲及相谐波成像技术

( bolselnversionH 。。, PIH )。组织谐波成像( TissueHarmonic Imaging , THI )是利用超宽频探头,接受组织通过非线性产生的高频信号及组织细胞的谐波信号,对多频移信号进行实时平均处理,增强较深部组织的回声信号,改善图像质量,提高信噪比。因而能增强心肌和心内膜显示,增强微病变的显现力,增强肝内血流信号帮助鉴别肝内血管和了解肝内细小血管病变。’TH技术对肥胖、肋间隙狭窄、胸

廓畸形、肺气肿及老年患者的心脏检查中,技术在显影困难患者的心内膜边界先是更加清晰,心室壁运动的评价更为准确。目前超声诊断仪不断进展,具有超宽的动态范围,窄的发射频率,尖锐的接收滤波器和数字化波未形成器的仪器,可接收来源于组织的微弱高频谐波信号,通过降低像素点大小提高了对比分辨力和轴向分辨力,明显减少了图像的伪像,更好的显示组织微细特征,便由体型或病理原因产生的显像困难大为减少。“伽 HDI -5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即设有 THI 软件。探头中心频率 3ot MHZ 。其次,美国 GE 的 LOGIQ 4ho 、500、 700 PRO 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百胜的 AUSPartner 彩超等都设有 THI 软件。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COIOfDOppl6fFIOWImasins . CDFI )及其展。

日本 Aloka 公司于 1982 年生产出第一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CDFI 显示人体

的血流,二、三维超声成像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二者提供了完整的人体解剖信息。以 CDFI 为基础,由于 CDFI 不需要方向分离、频域解调等处理,可降低检测阈值,便于显示小血管中的低速血流,但不能区分流向和流速。 90 年代又发展了四种彩色多普勒技术:厂)多普勒能量图、能量多普勒和血管造影(Color DoPPer Efififigy lyygigg ,Power DoPPerImaging Anglo )。(2)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

(3)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CDT!)又称为多普勒心肌显像(DMI)。(4)能量运动成像(PMI)。 CDFI、 CDTI、 CDE 都是利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信息量加在常规的二维图上进行成像的,它显示血流或组织的运动情况。 CDE 虽不能表示彩色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但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对小血管的低速血流很敏感,目前已能显示 0.mm/s 低速的血流。日本东芝公司将 CDFI 和 CDE 两者所长结台起来,发明了一种DPA (方向能量图),既能对低速血流的敏感性,又有彩色多普勒的方

向性。CCD (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图)是近年来幵发的新技术对血流显像更简便、更敏感。尤

其是可显示心肌内的冠脉穿插支,对冠心病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美国 GEFIOW 的专利技术得到更好的血管及血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动忘清晰地看到血流的运动和血管壁的不规则运动。是超声技术的新突破。 QTV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是定量分析心肌存活性的新手段。以原始数据存储和超高帧频为基础,克服了传统多普勒心肌成像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可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电生理等方面的检查。今年Ge system Five型高档数字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推出的AMM (直线解剖

M 型)技术,发展了传统 M 型超声心动图技术。在 360 ”范围内任意取样对心脏各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doc

小岔乡九年制学校信息技术 教育发展规划 在新的世纪,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运用于学校教育,将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乃至办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教育强县实施细则》等纲领性文件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学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和优先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学校以2006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我校配置机房及远教系统为契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概况 近年来,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有较大规模的投入,不断探索技术更先进、理念更超前的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 全校14个普通教室,其中3个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由台式电脑、液晶投影仪、多媒体讲台、幕布、有线电视频道增补器、音箱等组成。卫星下载由台式电脑、液晶投影仪,远教接收系统等组成。小学部各班由实物视频展示台和34#彩电组成。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目前由教导处负责管理,配备一名专职网络管

理员,要负责网络运行和学校电脑的维护。目前,我校28名教职员工其中专职教师27名。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一)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并要求“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因此,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2007年—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 (1)全面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网络软件建设,做到设施完善,功能明确,作用突出。 (2)提高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教育因素。 (3)完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率,推广课堂交互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效益。 (4)加大对教师的校级培训力度,多管齐下,加强考核与监督,进一步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派出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及社会上的培训。 (5)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教学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前景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趋于社会化应用,已成为人们各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系统。本文简要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简单介绍其几项基本的功能,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建立地理模型并进行分析,实现对地理的研究的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包含的学科比较广泛,涉及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地理学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其功能的全面与系统性,从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为人们研究与解决地理、环境、灾害、规划等重大问题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程序与地理数据组成的地理空间模型,它将客观世界模型化的空间数据,用户可在模型中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方便管理与决策。另外,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硬软件的结合,使得该系统功能比较多,并有了很广泛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该系统主要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并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系统

经空间的逻辑可扩展至形象思维,而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逐渐加深,其内涵在不断的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从技术上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支持,并进行管理、分析与显示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系统。第二,从学科上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以测绘学、地理学以及统计学为基础,又通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持。第三,从用途上来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工具箱,主要包括了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以及现实空间数据等。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在经过40多年的研究开发与使用,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在我国对其发展的概况来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将电子计算机应用到测量、绘图等领域中。而在这阶段,国家测绘机研究出了地形测量与航空摄影城图等,为地理信息系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且在这一阶段,确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并逐渐开展了对地理系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二是科研试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重视对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入科研?验的阶段。此阶段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成为专门研究地理信息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济南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8讲地理信息技术(I)卷

济南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8讲地理信息技术(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50分) 1. (2分) (2018高二上·厦门会考)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RS B . GPS C . GIS D . 数字地球 (2)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A . 大型垃圾处理场 B . 大型仓储式超市 C . 汽车加油站 D . 水源保护区 2. (4分) 2014年12月28日7时,某国际航空公司一架从印度尼西亚飞往新加坡的客机失联,搜救工作随即展开。下图示意飞机飞行路线及搜索区域。读图完成下题。

在图示洋面搜索该失联客机碎片,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遥感 B . 全球定位系统 C . 数字地球 D . 地理信息系统 3. (4分) (2016高二上·苏州期末)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框架,“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大大提升了国土监管能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分别运用的现代地理技术是() A .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 . 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 . 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 .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2) 从国情出发,我国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国土资源动态监管的主要目的有()

①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②指导城市交通运输 ③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用地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4. (2分)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读图完成小题。 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A . 全球定位系统 B . 地理信息系统 C . 遥感技术 D . 实地勘测技术 5. (4分)用于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的“呼吸”号卫星于2009年1月21日在日本种子岛宇航中心发射升空。该卫星装备了高精度的观测设备,将利用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特定波长辐射的特点,通过观测地表反射的能量变化来推算温室气体的浓度。该过程主要利用了() A . 全球定位系统 B . 地理信息系统 C . 遥感技术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pdf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一、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 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 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 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 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 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 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 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 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 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重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 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 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 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 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图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30《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附答案解析

【中图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 30《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议用时:40分钟) 选择题 (2019·安徽池州调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下表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概况。据材料回答1~2题。 步骤(时 间) 系统名称服务范围 1994年北斗一号系 统 5°N~55°N,70°E~ 140°E 2012年北斗二号系 统 55°S~55°N,55°E~ 180° 2020年北斗全球系 统 全球 1.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用于( ) ①人口普查②应急搜救③水文监测④海产品加工 ⑤地理信息测绘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⑤D.②③④⑤ 2.由上表可知( ) A.北斗一号系统服务范围超过2 000万平方千米 B.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主要涵盖亚洲和欧洲 C.目前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太平洋和大西洋 D.目前西半球区域暂时无法接收北斗系统服务 1.C 2.A[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用于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人口普查、海产品加工不在此列。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目前北斗导航虽未覆盖全球,但已经覆盖太平洋、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影响到亚洲、大洋洲及欧洲的部分地区,涉及东西半球,超过2 000万平方千米。] 3.(2019·武汉模拟)某自行车爱好者骑自行车从甲地到庚地,全程使用力气维持不变,车速变化完全受坡度影响。车上配有全球定位系统(GPS),每30秒自动接收定位一次(图中小黑点)。读该自行车爱好者骑行路线图(图中乙、丁、己三地的海拔均为500 m)。该骑行路线中,甲乙、乙丙、丙丁、丁戊四路段中,坡度较平缓的是(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最全面地理信息技术高考试题(超详细)

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时间3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40 分) 1.(2010 ?上海综合)监测冰岛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变化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 .遥感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飞机、卫星等对地物进行观测,能快速及时地监测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变 化。 答案: A 5 895 米,距离赤道仅300 多千米,其峰顶雪冠正面临着在50 年下图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2~3 题。 内消失的威胁。据此回答 2.图中影像的获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RS) C.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 D .数字地球 解析:图中影像是遥感卫星图像,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答案: A 3.利用此项技术可直接A .分析水灾损失C.分析矿产种类( ) B.获得矿床露头信息D .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解析:遥感技术可获取矿床露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分析矿产种类、水灾损失,全球定位系统可确定矿床露头的位置。 答案: B 读图,回答4~5 题。 4.右图是诺基亚的一款GPS 手机的GPS 功能显示图,该手机的出现说明了( ) A .GPS 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B.随着GPS 技术的普及,民用GPS 技术发展很快 C.只有名牌的手机厂商才有能力开发GPS 手机技术,中国目前还没有掌握此技术 D.手机GPS 导航不需要通过GPS 卫星,有手机信号就行 解析:GPS 有定位导航功能,接收信号时,先需要卫星进行定位;们生活,但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中国已经掌握了研发答案: B GPS 手机的出现,说明 GPS 手机的技术。 GPS 已融入人 5.手机GPS 功能的出现,说明GPS 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 其原因正确的是( A .GPS 手机成为时尚 ) B. GPS 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合适的旅游路线,降低旅游成本 C. GPS 技术可以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 D.GPS 技术使旅游者更具安全感 GPS 技术,说明GPS 技术具有定位、导航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旅游 解析:人们出行、旅游、探险时用到 者选择旅游线路。 答案: B (2011?潍坊模拟)右图为卫星拍摄的冰山照片。图片中显示R 冰山(69°24′S,100°12′E)已经从南极大陆 13 千米,南北长约24 千米。目前,R 冰山正在向该地区的东部边缘厚冰层中解体出来,它东西最宽处约 6~7 题。 海域缓缓移动。据此并读图,完成

高考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地理信息技术 【剖析高考真题】 (2016?江苏卷)图8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信息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 16.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2016?浙江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1、2题。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①③ (2015?江苏卷)下图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下图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上左图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A.山谷B.山脊C.冲积扇D.盆地 18.上右图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A.减少了1 800平方米 B.增加了1 800平方米 C.增加了2 700平方米 D.减少了2 700平方米 (2015?广东卷)10.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014·广东卷)10.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A.公路B.菜园C.鱼塘D.果园 (2014·福建卷)图1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1~2题。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的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D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一、具体知识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教材P6):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1.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C.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称 D.英文的使用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 3.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具体知识内容 1.神奇的计算机技术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需要使用特殊的交互设备才能进人虚拟环境中。例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等(教材P7)。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教参P12) (2)语音技术(教材P8) 语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例:语音输入法(开发公司:汉王、IBM 、微软) 语音识别技术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3)智能代理技术(教材P8)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检索和实现网上购物、网过滤。(案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计算机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智能化。 电子商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4)中国的超级计算机 2.发展趋势(教材P7-10)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导学案)

课时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简要程序。 2.运用有关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理解“数字地球”的概念,并弄清“3S ”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______________的计算机系统。 2.简要程序:信息源→__________→数据库→__________→表达。 3.应用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2)城市管理????? 查看、查询相关信息资源制作相关的 和 综合分析相关信息,进行 的录 入、处理、决策等工作 1.“GIS 地图”和“普通地图”的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GIS 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下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2)题。 (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D.学校分布 (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知识点拨 1.地理信息系统中叠加图层判读的“三个明确” (1)明确GIS图层是由许多专题地图组成的,这些专题地图是由许多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在计算机中生成的,它们分别反映了某种专题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2)明确不同的专题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3)明确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以反映多个地理要素分布特征的新地图,在这幅新地图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各个要素,评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的合理性。2.“3S”技术手段的选取技巧 对于“3S”技术的考查,主要是考查“3S”技术作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因此,学生只要大体上抓住“3S”技术的区别,就能对“3S”技术的选取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重点记住三种技术的主要区别: 另外,注意在“用词”方面的差异,也是正确选取“3S”技术的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如下: (1)若有“获取”“监测”“估测”“调查”等词语的一般选取遥感技术; (2)若有“定位”“导航”“测量”等词语的则选取全球定位系统; (3)若有“分析”“评估”“预测”“预报”“处理”“管理”“决策”“规划”“选址”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7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C卷(练习)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7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C卷(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42分) 1. (2分)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A . 空间性 B . 数字性 C . 整体性 D . 上述三者的整合统一 【考点】 2. (2分) 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甲、乙为同一地区的两种要素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研究上述叠层主题地图可以进行() A . 耕地分布和评价 B . 学校布局和规划 C . 商业分布和规划 D . 植被分类和评价 【考点】 3. (2分)在森林火灾中应用GIS技术,可以()。 A .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 . 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 . 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 . 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考点】 4. (4分)下图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处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 . 水田 B . 旱地 C . 林地 D . 草地 (2)乙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应是()。 A . 种植业 B . 畜牧业 C . 林业 D . 渔业 【考点】 5. (4分) (2018高二上·海珠期末) 百度公司根据LBS大数据(利用手机定位功能获得)进行计算分析,在地图上展现人口流动的轨迹和特征。下图示意2017年春节前第五天离京人群主要去向省区和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时段() A . 社会因素促使人员离京 B . 离京人员南方多于北方 C . 离京人员主要返乡就业 D . 离京人员多乘飞机出行 (2)上图的制作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RS和CPS B . RS和GIS C . GPS和GIS D . RS、GPS和GIS 【考点】 6. (2分) (2016高三下·南京模拟) 下左图为利用GIS技术制作的我国某地区的经济林木分布图, 下表中的栅格是记录 A 区域的海拔高度(单位:m),据此判断该河段的流向是()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

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降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 教学研究21 第9期(总第162期) 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 文化论 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 Second Literacy)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 [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案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5 (右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 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传统的工作方法 遥感技术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3讲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优选学案

第33讲 地理信息技术及 其应用 1.遥感技术(RS) (1)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__电磁波特性__各不相同。 (2)主要环节 目标物――――――――→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__传感器__(关键装置)――――――――→收集 传输__遥感地面系统__――――――――→信息处理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3)特点:探测范围__大__,获取资料__快__,周期短,受地面限制__少__,获取信息量大等。 (4)应用:资源调查、__环境监测__、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 2.全球定位系统(GPS) (1)组成???? ? 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__GPS 信号接收机__。 (2)功能:提供精密的__三维坐标__(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 (3)特点:具有全能性、全球性、__全天候__、连续性和__实时性__的特点。 (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__高程(海拔)__。 3.地理信息系统(GIS) (1)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__管理__、分析和表达。 (2)程序:信息源→__数据处理__→数据库→__空间分析__→表达。

(3)应用 ?? ?? ? 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__空间信息__。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__动态监测__及评估预测。 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__地理空间信息__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__数字化__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一 遥感技术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具体分析如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原理 资源普查 矿产资 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地下蕴藏矿产的地区,地表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与周边地区不同 水、土地、森林等 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相关资源的分布、类型、健康状况等 不同地表资源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相同资源在不同状态下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环境和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段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动态监测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灾害监测 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监测 2.遥感影像的判读方法 高考试卷,目前仍是黑白印刷,所以遥感影像在颜色上的判读不便考查。所以主要是从形状特征上考查,个别时候借助色调的深浅进行判读。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农业用地、林地等的简易判读标志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状特征和色调深浅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