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给水水厂初步设计

某市给水水厂初步设计
某市给水水厂初步设计

某市给水水厂初步

设计

学院:水电学院

专业:水务工程

姓名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1章给水厂处理设计任务书 (3)

第2章水厂设计水量的确定 (6)

第3章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和给水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8)

第4章絮凝池设计 (23)

第5章沉淀池设计 (27)

第6章普通快滤池设计 (30)

第7章消毒工艺设计 (32)

第8章清水池设计 (33)

谢辞 (34)

参考文献 (35)

摘要

学习了《水处理工程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开始了我们的课程设计,本次设计的题目是“某市给水水厂初步设计”,其中包括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和给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等。

城市给水排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一切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城市给水工程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的供应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水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满足他们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

水处理工程便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物质所做的一个项目。是为了适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的一个项目。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水处理工程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项目。

因此完善的给水工程对促进城市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以及保护环境免遭污染等都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水处理, 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

Abstract

Learning the 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 Course, we began our course design. This design is the subject of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city water supply and water, which include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and water treatment structures designed to and so o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Water is the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ll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dispensable material. Urban water supply project purpose and mission, is to economically rational and safe and reliable water supply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people's lives and the need to protec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and to meet their water quality and pressure requirements.

Water treatment works is through physical, chemical means to remove some of the water of a proje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unwanted substances do. The settlement in order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and on the water, a project filtration,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 and corrosion, scale and other water conditioning.

Because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ing with water, therefor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project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areas, constitute a hug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rojects.

So perfect for urban water supply projects for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tect people's health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rom pollution and so has a major role.

Keywords: The water treatment,Treatment process,The structure Design

第1章给水厂处理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

某市给水水厂初步设计

1.2主要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资料的分析整理。

(2)计算各种用水量,确定城市水厂及取水构筑物的设计流量。

(3)确定水厂处理工艺流程及净水构筑物形式(进行方案比较)。

(4)净水构筑物的工艺设计计算。

絮凝池(往复式隔板絮凝池,机械絮凝池);

沉淀池(平流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

过滤池(普通快滤池,v型滤池)

清水池

(5)绘制净水厂平面图。

1.3设计资料

1.3.1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华北南部地区

(2)气象资料

①风向:见风玫瑰图

②气温:最冷月平均为:-10.8℃

最热月平均为: 28.4℃

③土壤冰冻深度:0.3m

1.3.2城市建设规划

(1)市总规划人口 36 万人,居住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标准采用120L/d·人。用水普及率按100%计。

(2)市分区资料:

分区名称人口(万人)楼房层数

一区12

6

二区24

(3)工业企业资料

企业名称生产用水量

(吨/日)

职工

人数

倒班

次数

冷车间人数

(人/班)

热车间人数

(人/班)

淋浴人数

(人/班)

纺织厂20000 15000 3 4000 1000 5000 钢厂15000 9000 3 2000 1000 3000

(4)该城市需要浇洒的道路面积为141650 ㎡。需要浇洒绿地的面积108150㎡。绿地及道路最多每天浇洒两次。

(5)城市综合生活用水

城市综合生活用水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用水百分比情况见表,用水日变化系数Kd=1.37。

城市综合生活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用水量百分比

时间小时用水量

占最高日用

水量百分比

时间

小时用水量

占最高日用

水量百分比

时间

小时用水量

占最高日用

水量百分比

0~1 1.70 8~9 6.00 16~17 5.75 1~2 1.67 9~10 5.84 17~18 5.83 2~3 1.63 10~11 5.07 18~19 5.62 3~4 1.63 11~12 5.15 19~20 5.00 4~5 2.56 12~13 5.15 20~21 3.19 5~6 4.35 13~14 5.15 21~22 2.69 6~7 5.14 14~15 5.27 22~23 2.58 7~8 5.64 15~16 5.52 23~24 1.87 (6)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计。

(7)该城市公共建筑用水量按5000m3/d计算。

(8)水厂自用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考虑。

1.4设计成果要求

全部任务要求按时完成,最后要求提交下列成果:

(1)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不少于20页)

(2)设计图纸1张;

1.5备注

排版顺序:

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表。

第2章水厂设计水量的确定

2.1 生活用水量 Q

1

=qNf (m3/d) 城市或居住区的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Q

1

式中:q——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这里取120L/cap·d

N——设计年限内计划人口数,36 万

f——自来水普及率,100%

Q

=120×36×100%×104×10-3=43200 (m3/d)

1

2.2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Q

2

①A、B 两企业生产用水量为:

20000(吨/日)+15000(吨/日)=35000(吨/日)=35000 (m3/d)

②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A企业职工人数为 15000 人,倒班次数为 3 次每班 5000 人,其中冷车间

人数 4000 人,生活用水量取 25(L/cap·班)(查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企业

职工生活用水标准)浴用水量取 40(L/cap·班)。热车间人数为 1000 人生活用

水量取 35(L/cap·班),淋浴用水量取 60 (L/cap·班)淋浴人数为 5000人。因

此A企业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3×[4000×(25+40)+1000×(35+60)]=1065000L/d=1065m3/d

B企业职工人数为 9000 人, 倒班次数为 3 次每班 3000 人,其中冷车间

人数为2000 人,生活用水量取 25(L/cap·班),淋浴用水量为 40(L/cap·班)

热车间人数为 1000 人,生活用水量取 35(L/cap·班),淋浴用水量取 60

(L/cap·班),淋浴人数为 3000 人。则B企业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为: 3×[2000×(25+40)+1000×(35+60)]=675000L/d=675m3/d

则A、B两企业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量为:1065+674=1740m3/d

为:

因此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Q

2

Q

=35000( m3/d)+1740( m3/d)=36740(m3/d)

2

2.3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Q

3

该城市需要浇洒的道路面积为141650 ㎡。需要浇洒绿地的面积为108150 ㎡。绿地及道路每天浇洒两次,分别在上午7—9时和下午3—5时。浇洒道路用水量一般为每平方米路面每次1.0-1.5(L.m2/次),这里取1.0(L.m2/次),大面积绿化用水可采用1-2(L.m2/d),这里取1.5(L.m2/d)。

则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Q

3

=141650×1.0×2×10-3+108150×10-3×1.5=445.525(m3/d)=446(m3/d)

2.4 公共建筑用水量,Q

4

=5000m3/d

2.5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 Q

5

城市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计算,这里取20%。

Q 5=(Q

1

+Q

2

+Q

3

+Q

4

)×20%=(43200+36740+446+5000)×20%=17077(m3/d)

2.6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Q d=Q

1+Q

2

+Q

3

+Q

4

+Q

5

=102463(m3/d)

2.7 水厂自用水量 Q

5

水厂自用水量一般可取最高日用水量的5%—10%,这里取5%

Q

水厂设计水量

=102463*(100%+5%)=107586 (m3/d)=4483(m3/h)=1.25(m3/s)

第3章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和给水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3.1 厂址选择原则

在进行给水处理厂设计时,选择厂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厂址的选择应结合城镇或工厂的总体规划、地形、管网布置、环保要求等综合因素,进行多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选择出适用可靠、工程造价低、管道及总输水费用省、施工及管理条件好的厂址。

1、在厂址选择中一般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⑴少占农田和尽可能不占良田。

⑵厂址选择在工程地质较好的地方;在有抗震要求的地区还应考虑地震、地质条件。

⑶考虑周围环境卫生条件,给水处理厂应布置在城镇上游。

⑷应使管网的基建费用最低。当取水点离配水管网较近时,厂址多选在取水地点附近或连在一起;当距离用水区较远时,地表水处理厂选址应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

⑸要充分利用地形,应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以满足地表水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的需要,减少土方工程量。

⑹厂址应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于施工运输和运行管理。

⑺厂址应选在靠近供电电源的地方,以利于安全运行和降低输电线路费用。

⑻应考虑有发展扩建的余地

2、给水处理厂厂址选择的要求有:

一、给水系统布局合理;

二、不受洪水威胁;

三、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

四、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五、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并便于设立防护地带;

六、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

七、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3.2 水厂工艺流程选择及确定

水厂水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去除水中杂质和对水进行消毒,即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净化后水质满足以下条件: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性性状良好。

水质随不同的水源而变化,因此当确定取用某一水源后,必须十分清楚该水源的水质情况。根据用水要求达到的水质标准,分析研究原水水质中哪些项目是必须进行处理的,哪些项目通过净水厂解决,哪些项目需要单独处理解决。根据需要处理的内容,选择净化工艺流程。

但在确定工艺流程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同时有两个或几个方案都能达到净化处理的目的,此时除需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外,还应考虑施工、管理、维护及其他方面的条件,加以综合比较,择优确定工艺流程。

混凝、沉淀、过滤等过程主要是通过其相应的净化构筑物来完成的。同一过程有着不同形式的净水构筑物,而且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包括它的工艺系统、构造形式、适应性能、设备材料要求等。同时,其建造费用和运行费用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当确定净水工艺流程后,应进行净水构筑物的选择,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在选择净水工艺流程时,根据原水水质情况有如下几种:

①低浊度水(<50)处理工艺:

原水→(加药)混合→絮凝→过滤→消毒→清水池

②受有机物污染水处理工艺:

常规水处理→臭氧反应池→活性炭吸附池→消毒→清水池

③传统的水处理工艺:

原水→(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清水池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经过长期的运行改良与操作经验积累,对一般水质的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运行相对经济可靠,管理方面的经验也相当成熟。因此此次设计选择传统水处理工艺流程。

3.3 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3.3.1 混合工艺

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直到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整个称混凝过程。常用的水处理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为了创造良好的混凝条件,要求混合设施能够将投入的药剂快速均匀的扩散于被处理的水中。混合方式基本分为两大类:水力混合和机械混合几种不同混合方式的主要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如下:

方式优缺点适用条件

水泵混合优点:1.设备简单;

2.混合充分,效果较好

3.不另消耗动能;

缺点:1.配合加药自动控制较困难;

2.G值相对较低

适用于一级泵房离

处理构筑物120米以内

的水厂

管式静态混合器优点:1.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2.不需土建构筑物;

3.在设计流量范围内,混合效果好;

4.不需外加动力设备

缺点:1.运行水量变化影响效果;

2.水头损失较大;

3.混合器构造较复杂

适用于水量变化不

大的各种规模的水厂

扩散混合器优点:1.不需外加动力设备;

2.不需土建构筑物;

3.不占地

缺点:混合效果受水量变化有一定影响

适用于各种规模的

水厂

跌水混合优点:1.利用水头的跌落扩散药剂;

2.受水量变化影响较小;

3.不需外加动力设备

缺点:1.药剂的扩散不易完全均匀;

2.需建混合池;

3.容易夹带气泡

适用于各种规模的

水厂,特别当重力流进

水水头有富余时

机械混合优点:1.混合效果较好;

2.水头损失较小;

3.混合效果基本不受水量变化影响

缺点:1.需耗动能;

2.管理维护较复杂;

3.需建混合池

适用于各种规模的

水厂

综合分析各种混合方式的优缺点并结合具体情况,此次设计选择的混合方式为管式静态混合器。

3.3.2絮凝池形式的选择

絮凝工艺简介

絮凝工艺的基本要求是,原水与药剂经混合后,通过絮凝设备应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密实絮凝体。絮凝池形式较多,概括起来分成两大类:水力搅拌式和机械搅拌式。

不同形式絮凝池比较见下表:

形式优缺点适用条件

隔板絮凝池往复式

优点:1、絮凝效果好;

2、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缺点:1、絮凝时间较长;

2、水头损失较大;

3、转折处絮粒易破碎;

4、出水流量不易分配

均匀。

1、水量大于3000m3/d的水

厂;

2、水量变动小

回转式

优点:1、絮凝效果好;

2、水头损失较小;

3、构造简单管理方便

缺点:出水流量不易分配均匀

1水量大于3000m3/d的水厂;

2、水量变动小;

3、适用于旧池改建和扩建

折板絮凝池优点:1、絮凝效果好;

2、絮凝时间短;

缺点:1、构造复杂;

2、水量变化影响絮凝

效果。

水量变动不大的水厂

网格絮凝池优点:1、絮凝效果好;

2、絮凝时间短;

3、构造简单

缺点:水量变化影响絮凝效果

1单池能力以1.0~2.5万m3/d

2、水量变动不大的水厂

机械絮凝池优点:1、絮凝效果好;

2、水头损失较小;

3、可适应水质水量变

化。

缺点:需机械设备和经常维修

大小水量均适用,并适应

水量变动较大的水厂

3.3.3 沉淀工艺

原水投加混凝剂后,经过混合反应,水中胶体杂质凝聚成较大的矾花颗粒,进一步在沉淀池中去除。水中悬浮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它的型式很多,主要有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管沉淀池四种。

1、平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是沉淀池的一种类型。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和出口分设在池长的两端。池的长宽比不小于4,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池子的前部的污泥设计。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好,使用较广泛,但占地面积大。常用于处理水量大于150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其特点是构造简单、造价较低、操作方便和净水效果稳定。

①进水区

进水区也是平流沉淀池的混合反应区,原水与混凝剂在此混合,并起反应,形成絮凝体,然后进入沉淀池,此外由于断面突然扩大,流速骤降,絮凝体藉自重而不断沉降。进水区就是为了防止水流干扰,使进水均匀的分布在沉淀池的整个断面,并使流速不致太大,以免矾花破碎。

②沉淀区

沉淀区的作用是使悬浮物沉降。

③出水区

沉淀后的水应从出水区均匀,不能跑“矾花”。

④存泥区和排泥

存泥区是为存积下沉的泥,另一方面是供排泥用。为了排泥,沉淀池底部可采用斗形底,可采取穿孔排泥和机械虹吸排泥等形式。

优点:1、处理水量大小不限,沉淀效果好。2、对水量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3、平面布置紧凑,施工方便,造价低。

缺点:1、进、出水配水不易均匀。2、多斗排泥时,每个斗均需设置排泥管(阀),手动操作,工作繁杂,采用机械刮泥时容易锈蚀。

2、竖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

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

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

3、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圆形为多,也有方形的。直径(或边长)6-60m,最大可达100m,池周水深1.5-3.0m,池底坡度不宜小于0.05.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为了刮泥机的排泥要求,辐流式沉淀池的池底坡度平缓。

优点: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设备较简单,排泥设备已有定型产品,沉淀性效果好,日处理量大,对水体搅动小,有利于悬浮物的去除。

缺点: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受进水影响较大;底部刮泥、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单位的要求高,占地面积较其他沉淀池大,一般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4、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是指在沉淀区内设有斜管的沉淀池。组装形式有斜管和支管两种。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时可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根据其相互运动方向分为逆(异)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三种不同分离方式。每两块平行斜板间(或平行管内)相当于一个很浅的沉淀池。

其优点是:

①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

②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

③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

此次设计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3.3.4 过滤工艺

1、过滤概述

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滤池通常置于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进水浊度一般在10度以下。滤出水浊度必须达到饮用水标准。当原水浊度较低(—般在100度以下),且水质较好时,也可采用原水直接过滤。过滤的功效,不仅在于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而且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将随水的浊度降低而被部分去除。至于残留于滤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在失去浑浊物的保护或依附时在滤后消毒过程中也将容易被杀灭,这就为滤后消毒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饮用水的净化工艺中,有时沉淀池或澄清池可省略,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2、滤池有多种形式。

以石英砂作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在此基础上,人们从不同的工艺角度发展了其它型式快滤池。为充分发挥滤料层截留杂质能力,出现厂滤料粒径循水流方向减小或不变的过滤层,例如,双层、多层及均质滤料滤地,上向流和双向流滤池等。为了减少滤池阀门,出现了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移动冲洗罩滤池以及其它水力自动冲洗滤池等。在冲洗方式上,有单纯水冲洗和气水反冲洗两种。各种形式滤池,过滤原理基本一样,基本工作过程也相同,即过滤和冲洗交错进行。

3、过滤机理

首先以单层砂滤池为例,其滤料粒径通常为0.5mm至1.2mm,滤层厚度一般为70cm。经反冲洗水力分选后,滤料粒径自上而下大致按由细到粗依次排列,称滤料的水力分级,滤层中孔隙尺寸也因此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经过众多研究者的研究,认为过滤主要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粘附作用的结果。水流中的悬浮颗粒能够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涉及两个问题。首先,被水流挟带的颗粒如何与滤料颗粒表面接近或接触,这就涉及颗粒脱离水流流线而向滤料颗粒表面靠近的迁移机理;第二,当颗粒与滤粒表面接触或接近时,依靠哪些力的作用使得他们粘附于滤粒表面上。这就涉及粘附机理。

此次设计采用直接过滤工艺,并注意以下几点:

1)原水瀑度和色度较低且水质变化较小。

2)通常采用双层、三层或均质滤料。滤料粒径和厚度适当增大,否则滤层表面孔隙易被堵塞。

3)原水进入滤池前,无论是接触过滤或微絮凝过滤,均不应形成大的絮凝体以免很快堵塞滤层表面孔隙。为提高微絮粒强度和粘附力,有时需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如活化硅酸及聚丙烯酰胺等)以发挥高分子在滤层中吸附架桥作用,使粘附在滤料上的杂质不易脱落而穿透滤层。助凝剂应投加在混凝剂投加点之后,滤池进口附近。

4)滤速应根据原水水质决定。浊度偏高时应采用较低滤速,反之亦然。由于滤前无混凝沉淀的缓冲作用,设计滤速应偏于安全。原水浊度通常在50度以上时,滤速一般在5m/h左右。

直接过滤工艺简单,混凝剂用量较少。在处理湖泊、水加等低浊度原水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也适宜于处理低温低浊水。

3.3.5 消毒工艺

1、饮用水的氯消毒通常是指在水中投加液氯、漂白粉、漂粉精或次氯酸钠等药剂,杀灭水里病原菌及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卵,防止水致传染病的危害。

氯消毒的优点是:杀菌效果好,能破坏细菌的酶系统,使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死亡;改善水的感官性状,具有灭藻、除臭、除味与去色的能力;通过投氯量的调节,维持出厂后管网水中的余氯量,保证持续杀菌能力,使用户取得卫生上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氯的投加设施简单,初期投资和经常维护管理费用均较低;药剂来源广泛,易于取得,价格低廉,降低了水处理的成本,从而减轻了用户的负担。

缺点:除不能尽除水中有机物,易生成“三致”氯代物外,其产品水的味觉与嗅觉的不佳;由于长期使用,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氯气的用量逐年增加。

2、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相对于臭氧和氯消毒,杀菌能力更强,剩余量更稳定,作用更持久,消毒后不产生有毒的三氯甲烷等氯化有机物,并能有效地控制出水的色度、嗅味,还可沉淀水中的铁、锰等,因此用量少、作用快、杀菌率高。但成本较氯高;不易压缩储存,只能在使用现场制造。常用于代替预氯处理或(混凝沉淀)前加氯,即作为第一次消毒及氧化。

3、臭氧氧化技术:通过臭氧与其它消毒剂比较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从消毒效果看,臭氧>二氧化氯>氯>氯胺。但由于臭氧不稳定,对细菌有显著的后增长效果,不能保持持久的杀菌能力,因此近来人们注意将臭氧与其它净水技术结合使用:如臭氧一氯、臭氧-紫外线消毒、臭氧与生物活性炭等。另外,臭氧消毒法的设备投资大,电耗大,成本高,设备管理较复杂。因此,一般主要用于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水处理场合。

综合分析,此次设计采用氯消毒的处理工艺。

第4章絮凝池设计

天然水中的悬浮物质及肢体物质的粒径非常细小。为去除这些物质通常借助于混凝的手段,也就是说在原水中加入适当的混凝剂,经过充分混和,使胶体稳定性被坏 (脱稳)并与混凝剂水介后的聚合物相吸附,使颗粒具有絮凝性能。而絮凝池的目的就是创造合适的水力条件使这种具有絮凝性能的颗粒在相互接触中聚集,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絮粒)。因此,絮凝池设计是否确当,关系到絮凝的效果,而絮凝的效果又直接影响后续处理的沉淀效果。

本设计采用回转式隔板絮凝池。

4.1已知条件

设计进水量 Q=107586 m3/d=4483 m3/h=1.25m3/s

絮凝池个数 n=2个

絮凝池的宽长比 Z=B/L=1.2

池内平均水深 H

1

=1.2m

絮凝时间 t=20min

廊道内流速采用4挡,即

v 1=0.5m/s, v

2

=0.4m/s, v

3

=0.3m/s, v

4

=0.2m/s

隔板转弯处的宽度取廊道宽度的1.2~1.5倍。

4.2设计计算

(1)总容积W

W=Qt/60=4483×20/60=1494.3(m3)

(2)单池平面面积f

f=W/(nH

1

)=1494.3/(2×1.2)=662.6(m2)

(3)池长(隔板间净距之和)L

L=

Z

f

=√(662.6/1.2)=23.5(m ) (4)池宽B

B=ZL=1.2×23.5=28.2(m)

(5)廊道宽度和流速

廊道宽度a n ,按廊道内流速不同分为4挡

a n =

1

3600H nv Q

n =4483/(3600*1.2*2v n )=0.519/v n (m)

将a n 的计算值、采用值a `n 以及由此所得廊道内实际流速v `n =0.519/a n 的计算结果,列入下表中。

廊道宽度与流速

设计流速v n /(m/s)

廊道宽度a n /m

实际流速v `n /(m/s )

计算值

采用值

v 1=0.5

a 1=1.04

a `1=1.0

v `

1=0.52

v 2=0.4 a 2=1.30

a `2=1.3 v `2=0.40

v 3=0.3 a 3=1.73

a `3=1.7 v `3=0.31

v 4=0.2 a 4=2.60

a `4=2.6 v `4=0.20

(6)池长复核(未计入隔板厚度) 各段隔板条数分别为3,4,3,4,则池长

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小一型工程)

**县***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2004年9月

1、综合说明 1.0.1 概况 1.0.1.1 工程地理位置 林云(下用***表示)水库地处塘芝县西部虹山东面的**乡**村,属**流域泸江水系, 坝址区地理坐标东经153°52′58″,北纬51°43′32″,距塘芝县城76.8km,其中塘芝至大田22km为二级路面,大田至小坝31km为四级路面,小坝至小河村3.2km为泥结石路面横穿库区,交通较为方便。 径流区属中山峡谷地区,流域内最高为所作底山,海拨高程2355.1m,一般海拨高程1980~2100m之间,森林植被覆盖较好。紧连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水系发育,水质较好,水土流失不突出。流域气候温暖、多雨,属滇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第四系。 1.0.1.2 工程任务 林云水库工程是一项以灌溉为主,兼顾乡村人畜饮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库,而且它还是向上游引泄至规划水库洒尾科的中转水库。 水库总库容390万m3,兴利库容370万m3,最大坝高35m,灌溉12254亩,解决5510人的饮水困难。

1.0.1.3 兴建缘由 1.塘芝州水电局1997年完成的《塘芝盘龙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中,将林云水库列入近期开发项目。 2.塘芝县水电局1998年完成的《塘芝县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将林云水库列入首批开发项目。 3.塘芝县农业基础薄弱,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省级重点贫困县。林云水库灌区虽已有原万亩迩廷大沟灌溉,但由于各山溪水库均为无坝引水土渠,供需矛盾突出,保证率低,缺水严重。灌区涉及四乡(镇)、71个自然村,灌区总面积12254亩中,目前尚有5454亩无水灌溉,四乡镇5510余人2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且己灌耕地保证率极低,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困难,急需解决水源问题。 4.兴建林云水库可以把原有的通过库区迩廷大沟有效的利用起来。林云水库的灌渠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迩廷大沟。 迩廷大沟是修建于不同时期(多为清代民国时期修建)的引溪灌溉渠,它由1号、2号、3号、4号和5号等五条大沟组成。林云水库设计利用的是2号、3号、4号和5号四条,1号本工程未予利用。 2号、3号、4号三条大沟取水于虹山东麓的大箐内,沿地形盘山流经至东部的老龙、左塘、尾古等地灌溉农田。这三条沟的前段位置较高,且通过水库径流区内均高于水库最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程(给水工程)初步设计

1.概述 1.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XX县XX(XX)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初步设计 2、项目建设管理单位: XX县招商局 3、设计单位: XX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工程规模: 设计年限:20年 设计规模:5100立方米/日; 5、工程设计内容 新建给水管线:PE DN300管长度为1520米; PE DN250管长度为27676米; 1.2项目建议书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经有关领导对本供水工程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确定实施本供水工程。进行本项目的初步设计。 1.3设计依据文件: 1、XX县XX(XX)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程给水工程规划图; 2、工程合同;

3、XX县地形图; 4、XX县XX(XX)工业园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XX县XX(XX)工业园区给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有关资料文件: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3)《给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4)《给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5)《给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6)《给水标准图集》; (7)《新疆XX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8)《新疆XX县XX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5) 1.4资金来源 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 1.5工程规模 受XX县招商局委托,我公司承担了《XX县XX(XX)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编制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 设计供水里程:29.196Km。 该工程主要为输水工程部分。该项目实施后可解决该地区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目的:是解决XX县工业园区工业及居民生活供水问题,对水质要严格求,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给水工程毕业设计说明

目录 目录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1 绪论 (3) 2 概述 (4) 2.1 毕业设计的主要容与基本要求 (4) 2.2 毕业设计成果 (4) 2.3 设计缘由 (5) 2.4 设计要求 (5) 3 取水工程 (9) 3.1 设计用水量的确定 (9) 3.2 取水装置设计 (11) 3.3 取水泵房 (14) 4 净水厂的设计与计算 (18) 4.1 概述 (18) 4.2 水厂平面布置 (18) 4.3 混凝剂的选择、溶解和投加 (19) 4.4 混合 (22) 4.5 絮凝 (23) 4.6 沉淀 (32) 4.7 滤池选用及适用条件 (35) 4.8 消毒方法的选择 (43) 4.9 清水池—水量调节设备计算 (45) 5 水厂系统布置图 (46) 5.1 净水厂系统区域地形图设计 (46) 5.2 净水厂总平面布置 (46) 5.3 净水厂高程布置 (48) 6 配水管网设计 (50) 6.1管网定线 (50) 6.2管网流量计算 (50) 结论 (75) 致 (76) 参考文献 (77)

某城市给水工程 摘要:本次设计为某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设计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取水工程设计、给水管网设计和净水厂设计。根据设计资料,本次只进行二水厂设计,二水厂取水河流为率水,取水地点位于河流弯道凹岸。根据水位变化情况,采用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又因月平均流量变化较大,故采用岸边式取水构筑物。由于水厂给水管网设计的是本次设计的难点同时也是设计的重点,其计算工作量大,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所以采用C语言编制的管网平差程序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净水厂处理工艺采用常规处理,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混凝包括混合和絮凝两部分。混合是在静态混合器中投加聚合氯化铝,絮凝设备选用折板絮凝池,选用斜管沉淀池进行沉淀,过滤设备采用普通快滤池,最后投加液氯进行消毒。经过净水厂中各处理构筑物处理后,出厂水能够达到饮用水要求。 关键词:管网平差,取水工程,净水厂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编制说明

附件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 编制说明 主编单位(签章):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20年7月10日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2019年6月,水利部水规计[2019]189号文《水利部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前期工作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批复了任务书,由我院主持或主编开展2019-2020年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规范等26项水利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 在批复计划中安排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初设规程》)的修订任务。2019年11月三阶段编制规程的三个前期项目均下达了部分资金。 我院认真组织、统一协调三阶段编制规程修订工作。 1.2 主要工作过程 1、编制、审查修订工作大纲。 2020年1月3日编制完成工作大纲初稿后,1月13日王志强副院长主持召开了三阶段规程修订工作协调会,会议对工作方案和修编的思路及安排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修订的初步意见,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 2020年1月18日印发了三阶段编制规程修编征求意见函,印发单位为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水利厅、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等共102家。对反馈的415条意见进行了整理与处理。 2020年2月组织编制了工作方案。 2020年3月11日下午,王志强副院长主持召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三阶段规程)修订工作启动会,对三阶段编制工作进行总结,对总体工作进行安排。 2020年3月23日,沈凤生院长主持召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

规程修订工作讨论会,对项建编制规程修订工作和三阶段规程总体工作进行安排。一是明确了项建规程修订维持投资深度要求不变,各专业在工作内容方面如确有必要简化且存在简化可行性的可适当简化。二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中,对于未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建设项目,应明确编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规模论证、工程总体布局(总布置)方案等专题要求,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 2020年4月15日,沈凤生院长主持召开三阶段规程修订总则深度要求讨论会。 2020年4月22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了水规总院关于《初设规程》修订工作进展、新增内容和主要存在问题等情况的汇报,提出了修订工作大纲审查和进度安排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节水、环境、信息化和水土保持等修订内容的编制原则和深度要求。 2020年4月29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对《初设规程》修订工作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审查,专家组认为编制组提交的《大纲》内容全面,拟定的编制原则、适用范围、章节、进度安排基本合理,同意编制组提出的《大纲》。 2、编制完成征求意见稿 2020年6月17日,沈凤生院长主持召开院三阶段规程征求意见稿初稿视频讨论会。会议指出,4月29日三阶段规程修订完成工作大纲审查以来,编制组按要求基本完成了修订初稿,要按照工作大纲审查和本次会议讨论意见,进一步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按进度节点要求尽快完成征求意见稿,报送水利部发文征求意见。 2020年7月7日,对修改后的征求意见进行OA流转,请相关人员进

给水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给水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一、给水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1.工程总体概况 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业主、项目地点、报告编制单位、主要结论及主要设计参数等。 2.项目概述 2.1设计依据 2.1.1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 2.1.2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文、选址意见书、地灾评估报告等批文,包括批准机关、文号、日期等。 2.1.3水资源评价报告及取水许可证。 2.1.4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 2.1.5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2.2主要设计资料 资料名称、来源、编制单位及日期(应包括水源利用、用电协议、卫生防疫部门的同意书等)。 2.3城市概况 2.3.1城市或区域现状、总体规划等。 2.3.2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等有关情况。 2.4现有供水设施概况

现有水源、水厂、管网等设施及利用情况、供水能力、实际供水量、水质、水压、生活用水量标准、普及率及存在的问题。 2.5城市供水规划 包括分片供水区规划及应急供水规划方案。 3.设计内容 3.1总体设计 3.1.1工程范围,包括设计范围和服务范围。 3.1.2设计年限 3.1.3工程规模 近、远期用水量,选用的生活用水量标准,工业用水量标准,重复利用量,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等。确定取水工程、加压泵站、输水管(渠)、净水厂规模。 3.1.4水质及水压要求 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消防的水压要求。 3.1.5水源选择 根据可研报告对水源的论证,说明所选水源的水质及不同保证率时的水量、水位情况。 3.1.6给水系统 根据自然条件、总体规划、建设周期,结合现有给水设施,提出方案进行比较,从技术、经济及能耗、主要材料等全面权衡,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择优选择推荐方案,列出方案的系统示意图。

某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说明

课程:给水课程设计 某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说明书 组别:第四组 组员:彪艳霞、沈晓慧、施谊琴、杨佳莉 赵文洁、陈艳丹、倪晶晶、赵维诘 钱嘉骋、张旭 指导老师:刘洪波 专业:环境工程 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

某自来水厂工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给水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毕业后经常能用到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熟悉和掌握给水厂(自来水厂)设计的原则、步骤与方法,独立完成相关工艺选择、主要构建筑物设计计算、设备选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在设计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开展此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 1. 给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工艺设计; 2. 给水处理常规构筑物如絮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加氯间等构建筑物的工艺计算; 3. 合理优化布置处理厂的平面与高程。 1.2基本资料 1.2.1水厂规模与基本情况 水厂1:某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7 ℃。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较长。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年平均气温20℃,最冷月平均温度3℃,最热月平均温度35℃,最高温度39℃,最低温度1℃。年平均降雨量1325mm,80%以上的降雨发生在6月至10月的五个月中,多年平均最大时降雨量为59.45mm,最大日降雨量为156.2mm,常年最大风速为2.9m/s,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该市水源主要为地表水,拟建一给水厂,以地表水为水源。 (1)水厂近期净产水量为:15万m3/d。 (2)水源水质资料:

四川省村镇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提纲(试行)

四川省村镇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提纲(试行) 总则 1. 综合说明 2 项目区概况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区自然概况 2.2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2.3供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5项目区供水规划及供水范围 3 工程建设条件 3.1区域水资源概况 3.2地质情况 3.3建筑材料 3.4对外交通、通讯情况 3.5组织机构及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3.6群众参与情况 4 设计依据和原则 4.1 设计依据 4.2 设计原则 5 工程规模 5.1供水范围、供水对象及设计水平年 5.2需水量预测 5.3供水规模的确定 6 水源选择 6.1水源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6.2水源论证 6.3水源的确定 7 工程总体布置 7.1总体布置原则 7.2供水系统方案比较 7.3水源及取水工程 7.4输水线路选择及管材选择 7.5净配水厂总体设计8 工程设计 8.1工程等级、类型和设计标准 8.2取水构筑物设计 8.3输水管(渠)道设计 8.4净(制)构筑物 8.4.1混合设计及絮凝剂投加方式 8.4.2反应池设计 8.4.3沉淀池设计 8.4.4过滤池设计 8.4.5消毒设计及投加方式 8.5调节构筑物设计 8.6配水工程及入户工程设计 8.7加压泵站及机电设备设计 8.8水厂及附属构筑物设计 8.9建筑设计 8.10结构设计 8.11供配电设计 8.12自动控制、仪表及通讯设计 8.13水质检验仪器及设备 9 概算投资与水价分析 9.1工程投资概算 9.2筹资方案 9.3水价分析 10 工程施工 10.1施工组织 10.2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 10.3施工总进度 10.4质量和进度的保证措施 11 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 10.1环境影响 10.2水土保持 10.3水源保护

给水厂设计总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前言 (4) 1.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4) 1.1.1 总体目标 (4) 1.1.2 具体目标 (4) 1.2主要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 1.2.1 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4) 1.2.2 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 1.3 设计参考资料 (5) 1.4 设计成果 (5) 第二章给水厂处理工艺的选择 (6) 2.1 设计资料 (6) 2.1.1城市现状 (6) 2.1.2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6) 2.1.3水源水质资料 (6) 2.2给水处理流程的选择 (7) 2.2.1 一般净水工艺流程 (7) 2.2.2 本设计净水处理工艺流程 (7) 2.3 给水处理构筑物与设备型式选择 (8) 2.3.3絮凝池 (9) 2.3.4 沉淀池 (10)

2.3.5 滤池 (11) 第三章主要单体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13) 3.1 加药间设计计算 (13) 3.1.1. 设计参数 (13) 3.1.2. 设计计算 (13) 3.2 混合设备设计计算 (15) 3.2.1设计参数 (15) 3.2.2 设计计算 (15) 1.设计管径 (15) 2.混合单元数 (15) 3.混合时间 (15) 4.水头损失 (15) 5.校核GT值 (16) 3.3 机械絮凝池设计计算 (16) 3.3.1 主要设计参数 (16) 3.3.2 计算 (16) 3.4沉淀设备的设计 (20) 3.5 滤池设计计算 (25) 3.5.1 计算依据 (26) 3.5.2 设计计算 (26) 3.5.3 校核强制滤速v′ (27) 4.5.4 滤池高度 (27)

青岛某水库水源的给水厂工程设计

青岛某水库水源的给水厂工程设计 【摘要】青岛某水厂采用低温低浊、微污染的水库水为水源,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工程选用水力混合+网格反应池+斜管沉淀池+V型砂滤池+二氧化氯消毒的主体工艺流程,并采用高锰酸盐预处理技术,来满足出水水质要求。 【关键词】水库水;低温低浊;斜管沉淀池+V型砂滤池 大桥水厂位于青岛崂山区大桥社区,莱西水库向崂山区调水支线的末端,是莱西水库-即墨-城阳调水工程的重要配套设施。水厂建设规模为2万m3/d,水厂出水水质需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1 原水水质分析 水厂水源来自青岛莱西水库、北墅水库和高格庄水库,三座水库均为饮用水源,从其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除总氮、五日化学需氧量(BOD5)等指标外,其它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体标准。 1.1 总氮分析 三座水库TN浓度变化范围在0mg/L~9.8mg/L之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均高于三类水体标准规定的1mg/L,此指标在该标准中表征富营养化特征。根据分析,原水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及微污染特征。 1.2 五日化学需氧量(BOD5) 三座水库BOD5浓度变化范围在0mg/L~8.5mg/L之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均值为3.3mg/L,部分检测值高于三类水体标准规定的4mg/L。 1.3 化学需氧量(COD) 三座水库COD浓度变化范围在7.27mg/L~27.03mg/L之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均值为17.23mg/L,部分检测值高于三类水体标准规定的20mg/L。 1.4 水温 本工程源水水温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典型的地表水源水特征。5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高温时段,水温基本在20℃以上,11月下旬至3月下旬,水温一般在10℃以下。源水平均水温12.2℃,最高26.2℃,最低0℃,温差变化很大。 2 水库水源水水质特征分析

综合泵站扬水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XX综合泵站扬水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工程编号:XXX-XXX-XX X X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021年3月15日

目录 1.概述 (4) 1.1. 概述 (4) 1.2. 设计依据 (4) 1.3. 资金来源 (5) 1.4. 项目所在地概况 (5) 1.4.1. 当地概况 (5) 1.4.2. 自然条件 (5) 1.4.3. 供水现状与水质卫生 (5) 2.设计规模和水源论证 (6) 2.1. 供水范围和供水人口 (6) 2.2. 用水量与设计规模 (6) 2.2.1.设计年限 (6) 2.2.2.供水规模和居民生活用水量 (6) 2.2. 3.公共建筑用水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饲养畜禽用水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企业用水量 (8) 2.2.6.消防用水量 (8) 2.2.7.浇洒道路绿地用水量 (9) 2.2.8.管用漏水与其它未预见用水量 (9) 2.2.9.供水规模 (9) 2.2.10.人均综合用水量 (9) 2.3. 水源论证 (9) 2.4. 供水水源水质 (10) 2.5. 供水水质和水压 (10) 2.5.1.供水水质要求 (10) 2.5.2.供水水压要求 (10) 3.建设规模与水厂厂址 (11) 3.1. 建设规模 (11) 3.2. 建设年限 (11) 3.3. 水厂建设的必要性 (11) 3.4. 水厂厂址 (11) 3.4.1.厂址 (11) 3.4.2.工程地质 (12) 4.工程设计 (12) 4.1. 给水系统设计 (12) 4.2. 净水工艺 (12) 4.3. 工程內容 (12) 4.4. 工程设计 (13)

市政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初步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本项目位于XX市XX工业区内,按《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规划,本次设计道路位于XX工业区芝麻地块,与XX路相交。 随着XX开发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负责南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份委托我单位进行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为本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地设计。2012年8月业主委托XX市测绘中心进行工程测量,于2012年11月完成工程地形图和横纵断面测量地任务交我单位进行工程初步设计。 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道路起点在XX路,桩号为K0+000,并向西布线,道路终点与原村庄道路相接,桩号为K0+232.992,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9.0米。与本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地还有排水管线。 (二)设计依据 1、业主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任务委托书; 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由XX市测绘中心提供地现状地形图及道路横纵断面资料; 5、XX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关于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地批复 文件。X开经【2012】99号。 二、主要技术规范及设计标准 (一)技术规范 本工程设计采用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2.1.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2.1.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2.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1.8《公路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二)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设计时速:20 km/h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20m 设超高推荐半径:40m 设超高最小半径:20m 平曲线最小长度:40m 圆曲线最小长度:20m 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竖曲线最小长度:20m 最小坡长:60m 停车视距:20m 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20年 三、道路工程设计 (一)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项目起于XX路(0+0.000),止于村庄道路(0+232.992),东西走向,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为9.0米。 道路平面设计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道路全线设2处平曲线半径R为:40m、50m。 (二)道路纵断面设计

4万吨给水处理厂设计说明书

4万吨给水处理厂设计说 明书 1.1.1.设计原始资料 1.1.1.设计水量 设计水厂总供水量:近期4万吨/天,远期6万吨/天。本设计中按近期设计。 1.1. 2.给水水源 县城现状取水点为取水站 1.1.3.水源水质资料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不富,开发利用率低。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5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836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081亿m3,地下水0.387亿m3,过境水1.046亿m3。 涪江从城区中心穿过,将县城分割为江北片区和江南的老城片区、凉风垭-哨楼片区。涪江多年来水量572 m3/s,枯水流量(1979年测值)为185 m3/s,河水最大流速为4.75m/s。 水质资料

1.1.4.净化水质要求 生活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 生产用水:无特殊要求 1.1.5.混凝剂 最大投加量50mg/L(以商品纯重量计),平均投加量25mg/L。液体聚合氯化 铝Al 2O 3 含量10%,液体密度10% 1.1.6.消毒剂 采用液氯,最大加氯量0.5~2.0 mg/L。 1.1.7.气象资料 潼南县地处北纬30度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变化大、多云雾、少日照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最高年份为18.4℃,最低年份为17.1℃,气温变化较为稳定,潼南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达28℃,极端最高温度40.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6.9℃,极端最低气温为-3.8℃。潼南县地处四川盆地底部,冬季温暖、很少霜冻,多年

平均无霜期为335天,最长则长年无霜,无霜年率为14%。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18.8小时。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74.8毫米,最高年份达1413.9毫米,最少仅650.8毫米,年际变化显著。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夏半年(5-10月)降水量偏多,达781.4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冬半年(11-4月)降水量仅195.4mm ,占年总降水量的20%。 1.1.8.常规工艺流程 水厂是给水处理中的主要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它有害成分及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所要求的水质。常规水处理工艺采用的净水流程一般为: 取水—配水井—混合设备—絮凝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二泵站—用户 1.2.工艺流程 水厂以地表水作为水源,常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原水 混 合 絮凝沉淀池 滤 池 混凝剂消毒剂清水池 二级泵房 用户 水处理工艺流程 1.3.设计水量及主要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3.1.总设计水量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计算,城镇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分两组。 Q d =40000*1.05=42000m 3/d=486.11L/s ,则每组的设计水量为243.05L/s

某给水水厂毕业设计_secret

设计计算说明书 一. 设计规模和工艺流程 1.设计规模 某水厂总设计能力为15.3万m3/d,水厂自用水量按供水量的10%计算。一级泵站、配水井、加药间、药库、加氯间、氯库、二级泵站等土建工程同时兴建。 2.工艺流程 根据设计资料,本水厂的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故选择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配水井静态混合器 图1 工艺流程 二. 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1.管式静态混合器的设计 (1)已知条件设计供水水量为Q=15.3万m3/d,自用水量取总水量的10%,则总进水量为Q’=16.83万m3/d。水厂进水管投药口至絮凝池的距离为60m,进水管采用两条铸铁管DN1000。 时用水量Q h=aQ d/T=7012.5m3/h (2)设计计算 1)进水管流速v 椐d1=1000mm, q=168300/(3600×24×2)=0.974 m3/s,查水利计算表知v=1.24m/s,i=1.646,则水头损失H=2iL=2×1.646×60/1000=0.2 m。 2)混合器选择选用管式静态混合器,规格铸铁管DN1000,如图2。 图2 静态混合器 2. 折板絮凝池的设计 (1)已知条件设计水量Q=168300m3/d. (2) 设计计算絮凝池设两组,取絮凝时间t=10min,水深H=3.4m。 则每组絮凝池流量 Q=168300/2=84150(m3/d)=3506.25(m3/h)=0.974 m3/s 每组絮凝池容积

W=Qt/60=3506.25×10/60=584.38m 3 每组池子面积 f=W/H=1168.75/3.4=171.875m 2 每组池子净宽:絮凝池净长度取L ’=18m 则净宽 B ’=f/ L ’=171.875/18=9.55m 将絮凝池垂直水流方向分9格,每格净宽2.0m ,平行水流方向分9格,每格长1.05m ,共81格,单格面积2 m ×1.05 m 。絮凝过程分三段,第Ⅰ絮凝段采用多通道同波折板,V 1=0.3 m/s, 第Ⅱ絮凝段采用多通道同波折板,V 2=0.2 m/s, 第Ⅲ絮凝段采用直板,V 3=0.1 m/s 。 折板采用钢丝水泥板,折板宽0.5 m ,厚0.035 m ,折角90度,折板净长1.05 m ,见图3。考虑到墙厚,外墙厚采用300 mm ,内墙采用250 mm , 则絮凝池实际长度为 18+0.3×2+0.25×8=20.6m 实际宽为 9.55+0.3+0.25×8+1.05=12.9m 各格折板的间距及实际流速 第Ⅰ絮凝段折板间距取0.34m 第Ⅱ絮凝段折板间距取0.34m 第Ⅲ絮凝段折板间距取0.40m V 1 实 =Q/A 1=3506.25/3600/(2× 1.05— 0.035/sin45。×3×1.05)=0.50m/s V 2实=Q/A 2=0.5×3506.25/3600/(2×1.05—0.035/sin45。×3×1.05)=0.25 m /s V 3实=Q/A 3=0.25×3506.25/3600/(2×1.05—0.035×5×1.05)=0.0.124m /s 水头损失h ∑h=nh+h i =n ε1V 2 /2g+h i 式中,∑h 为总水头损失,m ;h 为折板间一个转弯的水头损失,m ;h i 为折板区上、下部转弯或过流孔洞的水头损失,m ;n 为折板间个数;V 0为转弯或孔洞处流速,m /s ; ε1为折板间一次转弯的阻力系数;ε2为折板区上、下部转弯的阻力系数;ε3为过流孔洞的阻力系数。 数据计算如下: 第Ⅰ絮凝段为多通道同波折板,分9格,每格安装三块折板,折角90o ,ε=0.6。折板区上、下部90o 转弯处ε2=1.0,过流孔洞进出口ε3=1.08。90o 转弯3×9=27次,进出口次数3×9=27次,取转弯高1m ,孔洞高度1m 。 转弯流速 V 0=3506.25÷(3600×3×1)=0.32m /s 孔洞流速 v 0’=3506.25÷(3600×3×1)=0.32m /s 转弯和进出口的水头损失 h i =27×(ε2+ε3)×v 02/2g=27×(1+1.05) ×[0.322÷(2×9.81)]=0.30m ∑h=nh+h i =n ε1V 2/2g+h i =27×0.6×[0.502 ÷(2×9.81)]+0.30=0.51m 第Ⅱ絮凝段为多通道同波折板,分9格,折板区上、下部90o 转弯数3×9=27次,过流孔洞进出口次数为3×9=27个,折板角90o ,ε=0.6,V=0.17 m /s 。 转弯流速 V 0=3506.25÷2÷(3600×3×0.8)=0.20m /s (取转弯高0.8 m ) h il =27×ε2 v 02/2g=27×1.0×[0.202 ÷(2×9.81)]=0.056m 孔洞流速 v 0’=3506.25÷(3600×3×0.6)=0.192m /s (取转弯高0.6 m ) h i2=27×ε3 v 0’2/2g=27×1.05×[0.1922÷(2×9.81)]+0.06=0.116m h i= h il + h i2=0.056+0.116=0.172 m 图3 折板尺寸

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指南(试行)

总则 1为适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求,加快工程前期工作进度,规范工程设计,确保工程设计质量,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等有关规程规范,结合我省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特点和实际,特编制《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重点和基本要求,统一报告编制格式和章节内容。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的划分。按供水形式划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表,按供水规模可分为Ⅰ-Ⅴ型供水工程。 3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资质的要求。对于Ⅰ-Ⅲ型供水工程,承担设计任务及其相应的勘察、试验、研究工作的单位,必须具有水利工程(或相关专项)或市政行业(给水工程)乙级或乙级以上设计资质;对于Ⅳ-Ⅴ型供水工程,承担设计任务及其相应的勘察、试验、研究工作的单位,必须具有水利工程(或相关专项)或市政行业(给水工程)丙级或丙级以上设计资质。 4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依据及重点。应贯彻执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该规范没有规定的,可采用类似规范。在认真进行调查、勘察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就工程的供水范围、规模、水源、总体布置、水处理工艺、主要建(构)筑物及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使农饮工程达到水源可靠、方案可行、造价经济,确保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报告文字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图纸完整、规范。 5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 1)分析供水区供水现状,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根据规划(可

给水水厂设计说明书

.设计资料 1.1.1供水要求 1)给水厂水量为30000m3/d。 2)水厂自用水量系数为5?8%,时变化系数1.5?1.4。 3)水厂出水水压为45~50m。 4)出厂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5)水厂自用水取5%。 6)时变化系数取1.5。 1.1.2原水水质 某河流原水水质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某河流的原水水质分析结果

1.3饮用水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见表2) 表2生活饮用水水质非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62项)

氯乙醛(水合氯醛) 氯化氰(以CN 计) 1.2设计任务 1) 根据水质、水量、地区条件、施工条件和一些水厂运转情况选定处理方案和确定处 理工艺流程。 2) 拟定各种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及工艺参数。 3 )选择各构筑物的形式 和数目,初步进行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在此基础上确 定构筑物的形式、有关尺寸安装位置等。 4 )进行各构筑物的设计和计算,定出各构筑物和主要构件的尺寸,设计时要考虑到构 筑物及其构造、施工上 的可能性。 5 )根据各构筑物的确切尺寸,确定各构筑物在平面布置上的确切位置,并最后完成平 面布置。确定各构筑物 间连接管道、检查井的位置。 6)水厂厂区主体构筑物(生产工艺)和附属构筑物的布置,厂区道路、绿化等总体布 置。 2.1选择方案 2.1.1絮凝工艺: 方案:采用机械絮凝池和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组合使用 机械絮凝池 优点:絮凝效果好,节省药剂;水头损失小;可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 缺点:需机械设备和经常维修。 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优点:絮凝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溴仿 0.1(mg/L) 二溴一氯甲烷 0.1(mg/L) 一溴二氯甲烷 0.06(mg/L) 氯乙酸 0.05(mg/L) 氯乙酸 0.1(mg/L) 0.01(mg/L) 0.07(mg/L)

给水工程题库——计算题

1.城市人口30万,综合用水定额是200L/人.d ,工业废水是生活用水量40%,道路冲洗和绿化是是生活和工业用水10%,水厂自用水5%,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水量比例取25%,时变化系数,求城市最高日用水量和取水构筑物设计流量。 解答: Q1=30*200/1000=6万m 3 /d Q2=40%*Q1= Q3= 城市最高日用水量Qd=(Q1+Q2+Q3+Q4)*=万m 3 /d 取水构筑物设计流量=**10000/24=5053m 3 /h 2.某城市现有人口75万人,供水普及率70%,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为×104m 3 /d 。近期规划人口将发展到100万人,供水普及率增长到90%,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增加到300L 2407.07500001000126000=??= 4104.14126000240 7.075126000 3009.0100?=-?????=城镇现有 人口8万人,设计年限内预期发展到10万人。用水普及率以90%计,取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50L14500 m 3 33600%120)145001000 150 9.0100000( =?+??=果城市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为50000m 3 /d ,企业职工生活用水和淋浴用水量为10000m 3 /d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为 10000m 3/d ,工业用水量为30000m 3 /d ,则该城市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宜为多少 解答: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30000100001000050000(+++=×(15%~25%) =11500~12500m 3 /d 5.某城市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20×104m 3 /d ,清水池调节容积取最高日用水量的15%,室外消防一次灭火用水量为75L/s ,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3次,火灾持续时间按2h 计算, 水厂自用水在清水池中的储存量按2000 m 3计算,安全储量取6000 m 3 ,则清水池的有效容积为多少(10分) 解答: 清水池的有效容积396206000200010002360037515.0200000=++÷???+?= m 3 6.某城市最高日用水量为15×104m 3 /d ,用水日变化系数为,时变化系数为,水厂自用水系 数为。若管网内已建有水塔,在用水最高时可向管网供水900 m 3 /h ,则向管网供水的供水泵房的设计流量应为多少 解答: 管网设计流量=15×104×=21×104 m 3/d =8750 m 3 /h 向管网供水的供水泵房的设计流量=8750-900=7850 m 3 / h 7.如图给水系统,求出图示各部分(A ,B ,C ,D )的设计流量(L/S )。 已知:最高日用水量为Q d =30,000m 3 /d ,时变化系数K h =,水厂自用水系数α=(10分)

供水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供水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XX县XXXX供水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1 综合说明 XX县XXXX供水工程位于XX县城西北25公里处,该项目涉及XX 乡的XX村、景村、洛城村、关村、豆村、西沟村、程家塬村、后沟塬村8个行政村,现状人口7740人,饮水不安全人口6148人,设计供水人口8136人。我院受XX县水利局委托,按照《陕西省村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要点》,编制了XX县XXXX供水工程初步设计。XXXX供水工程由水库取水工程、原水输水管道工程、水厂工程、配水干管、配水支管网及进户工程五部分组成。供水水源为地表水,由原XX水库供水。其中,修建取水构筑物1处,埋设原水输水管道4公里,新建水厂1处,埋设φ160U-PVC给水管道942米,埋设φ125U-PVC给水管2000米,埋设φ110钢管2100米,埋设φ110U-PVC给水管道605米,埋设φ90U-PVC给水管道1784米,埋设φ75U-PVC给水管2685米,埋设φ63U-PVC给水管道8002米,埋设φ50U-PVC给水管道26082米。设计供水规模600m3/d,工程概算总投资526.25万元,综合水价2.50元/m3。 该项目实施后,将彻底解决XX乡8个行政村的供水紧张局面,极大改善XX乡特别是XX5个行政村的居民生活和XX乡的基础设施条件,将对XX乡新农村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工程概况 2.1自然概况 XX县XX乡位于XX县城西北边陲,距县城25km,西面、北面环

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乡总人口约7740人,辖8个行政村,总面积70.49平方公里。 项目区内有小(二)型水库1座,位于北申家河流域上游,属千河一级支流,渭河二级支流。XX水库总库容56.5万m3,均质土坝,有效库容45万m3,淤积高程1139.0米,正常蓄水位1161.5米,坝顶长105米,坝高30米,坝顶高程1165.0米,放水工程为卧管,右岸开敞式溢洪道, 属Ⅴ等小⑵型工程。 2.2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项目区总面积70.49平方公里,辖XX村、景村、洛城村、关村、豆村、西沟村、程家塬村、后沟塬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740人,项目区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 2.3 供水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XXXX地区目前的供水现状为分散式小规模供水,各村组各自为阵,供水水源为泉水,配水没有到户,在村组设有几处公共取水点,取水极为不便。目前XX地区泉水现状供水能力根本无法满足XX地区群众的正常的用水需求。另外,遇到干旱年份,泉水水位下降,出水量更少,供水矛盾十分突出。泉水水质虽经检测基本符合农村饮用水标准,但并未进行消毒防止二次污染,所以群众饮水不安全。目前,XX地区的供水工程设施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甘露工程项目实施时修建的,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管网渗漏,已很难适应当前XX地区的供水需求。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XX地区的供水现状和存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项目区群众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说明书解析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说明书 1.1 总体设计 1.1.1 工程规模 水厂建设总规模为39m /d 万,水厂自用水量按7%考虑,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预留远期生产用地。 给水处理厂的主要构筑物拟分为2组,每组4.5万3m /d 。 1.1.2 设计出水水质 水厂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749GH -85)。 1.1.3 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案拟定 1.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拟定 为使出厂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技术合理、经济合算、运行可靠的指导思想,设计水处理工艺流程。 水厂采用的处理工艺流程为: ↓ ↑ 水厂处理工艺流程 2. 主要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混合工艺 混合是原水与混凝剂或助凝剂进行充分混合的工艺过程,是进行絮凝和沉淀的重要前提。混合是将药剂充分、均匀地扩散于水体的工艺过程,对于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混合问题的实质就是药剂水解产物在水中的扩散问

题。 混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水泵混合、管式混合、机械混合。 ①水泵混合 水泵混合是将药剂投加在取水泵吸水管或吸水喇叭口处,利用水泵叶轮高速旋转以达到快速混合的目的。它适用于一级泵站距处理构筑物较近(120m以内),优点是设备简单;混合充分,效果较好;不另消耗动能。缺点是安装管理较复杂;配合加药自动控制较难。 ②管式混合 目前广泛采用的管式混合器是静态管式混合器,是利用水厂进水管的水流,通过管道或管道零件产生局部阻力,使水流发生涡旋,从而使水体和药剂混合。管式混合的优点是设备简单;不占地;在设计流量范围,混合效果好。缺点是当流量过小时效果下降。但从总体经济效果而言还是具有优势的。 ③机械混合 机械混合是依靠外部机械供给能量,使水流产生紊流。它的优点是水头损失较小,适应各种流量变化,能使药剂迅速而均匀的分布在原水胶体颗粒上,同时使胶体颗粒脱稳,具有节约投药量等特点。缺点是增加相应的机械设备,需消耗电能,同时也增加了机械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工作,管理维修比较复杂。 本设计推荐使用管式静态混合器。 (2)絮凝工艺 絮凝过程是将投加混凝剂并充分混合的原水,在水流作用下使絮凝粒相互接触碰撞,以形成更大的絮粒,以适应沉淀分离的要求。为了达到完善的絮凝效果,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较强的吸附架桥连接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二是保证颗粒获得适当的碰撞接触而又不致破坏的水力条件,这是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决定。所以絮凝池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水质、水量、沉淀池形式、水厂高程布置以及维修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絮凝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分为机械和水力两大类,常用的有机械絮凝池、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网格(栅条)絮凝池等。 ①机械絮凝池 机械絮凝池絮凝效果好,水头损失小,反应时间12~15分钟,可适应水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