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测量工具

幸福感测量工具
幸福感测量工具

二、现代幸福感测评:多方法格局

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幸福感评估已经建构起庞大的技术体系,那就是以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增进了对幸福感的全面了解与把握,抓住幸福感的多个层面与侧面,整合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框架,并从人格、社会,以及其他情景之间的交互关系来思考与了解、测量与评估幸福感。

目前,自我报告问卷主要有Watson,Clark和Tellegen(1988)发展的《积极、消极性情绪量表》,Diner(1985)等编制的了5个项目的《整体生活满意量表》,Neugarren,Havighurst和Tobin(1961),Neugarten等人编制的三种《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Wood等编制的一种《生活满意度修

订量表》,Bar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Carmbell等编制的(1976)《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总体情感指数》,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的《生活量表》,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2》,Waterman(1993)编制的《人格展现问卷》等,幸福感量表体系逐渐完善与发展④。

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目前现代幸福感测量的主流,但研究者意识到,结构化的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幸福感评估工具系统。例如,Crikszentmihalyi等人发展出一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测量活动经验的品质的经验取样法(theexperiencesamplingmethod,ESM),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时间截面取样。Kahneman1999)认为ESM应该是SWB主要的测量方法,Stone,Schiffman,DevriesFrijters(1999)在对此

领域进行回顾时,也持相同的意见。其他的手段,例如生理测量、他人评估报告,记忆和反应时间测量,也应该包括在完整的SWB测量中,虽然幸福感被定义为“主观”幸福感,但体验本身可以用其他心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度量,不同幸福感测量方式得到不同的分数,多种方法的测量系统可以产生最大的信息组合,不同类型的测验的优势常常相互补充。另外,幸福感的负向测量指标,例如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也被纳入幸福感评估中,其中比较常用的是Derogatis等人编制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该量表得分低被认为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他常用的负面评价量表还有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从而更好地鉴别、评估与研究幸福感。

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的建立为验证各种测量工具的效度及明确研究结果提供了可能,以检验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为,跨测验的重复性结果会使研究结论更明确。使用多种补充性的种类的测量,例如生理测量(例如,cortisol反射压力),体验样本取样测量(ESM,随机的片段人们报告的快乐水平),记忆

测量(被试能迅速地回想积极与消极事件的速度),微笑评估(当描述人们描述其生活时微笑频率)和他人报告(亲属,朋友对被试是否幸福的报告),这些测量工具的一致性结论将增加测验的效度,也将使研究结论更加真实可信⑤。

日渐成熟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与方法逐渐得到应用,不仅考察各种工具之异同,更着重洞察隐藏在不同测验分数背后心理作用过程,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实质与作用机制,寻找不同测量分数后面能促进研究者深入理解幸福感的各种概念变量,使幸福感测量与理论有机地

结合起来⑥。通过不同种类的测量被试的反应,从更广泛角度考察并更科学方法解释幸福感。应用多种方法评估幸福感,比使用一种方法更有益处(Diener,1997)。多种方法测量已经成功地利用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以及对幸福感的信度、效度检验。另外,如果多种的测量结果相互矛盾与冲突,它也可以使研究者对影响测量的心理学上的过程某些特殊原因进行分析,提供解释的理由,并产生新的研究思路与线索,成为新的理论或实践生长点。

三、现代幸福感测评:综合化趋势

随着幸福感测评技术的发展,综合各种测评工具,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测评工具成为现代测评技术重要的走向。

综合化趋势首先表现在认知与情感的综合,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框架与核心指标。早期幸福感评估的情绪取向模式与认知取向模式表现在对幸福操作性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方式差异,情绪取向模式把幸福感理解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或各个不同侧面的情感状态,认知取向模式则把幸福理解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或各个不同方面的满意程度。在美国生活质量研究中,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界定福利,也即福利最终要靠个人自己来予以评定,按照这种观点,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是生活质量的客观特征,而是以满意度或幸福度来衡量人们的主观福利,生活质量的概念框架就依靠主观的社会指标来体现,尽管满意度与幸福感有时被视为同义词,但在美国的生活质量研究传统中,满意度一般代表主观福利的认知层面,而幸福度代表对感性层面的描述。早期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幸福感涵义是有区别的,心理学偏重情感,而社会学着眼认知。Diener(1999)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和个体情绪状态的综合评价,与个人的适应有着密切的联系。Mcken2nell,Atkian及Andrews(i980)证实在不同国家(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所做的调查区分出了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Horlry和Litt1e(1985)在美国重复了这一结果,Hox(1986)从荷兰的资料中也挑选出了独立的认知因子和情感因。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的30年进展》,对主观幸福感概念模型进行了总

结,认为主观幸福的主要成份是生活满意度与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综合判断,是对个体总的概括认知,而情感平衡则是积极情绪占优势的快乐状态,是个体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总体情绪反应。生活满意是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是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指标,是独立于积极与消极情感的另一因素,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对独立,由于这两者情感形态的前提与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分别的测量,以获得重要的信息。应该在综合评定认知、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的基础上,予以加权,从而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幸福感水平及分布情况。因此,现代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综合了早期认知与情感两种研究取向,形成了主观幸福感的标准输出指标。

综合化的第二个走向是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测评模式的沟通与融合。在认知与情感综合之后,又开始涌动第二次综合的浪潮。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结构,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建构更加全面的幸福感指标体系,更加深入全面理解与评定幸福感,成为现代新的潮流。在对幸福感其他多维模式早期研究与探索的研究者中,主要有Ruff(1989,1995)⑧根据人类发展模式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多维模型以及与之配套的多维测评工具,在她的测评指标中包括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和独立自主,这就是Ruff和Keyes(1995)从研究数据中发现主观幸福感结构的6个因素。其他一些研究者,例如,Lerner和Levine(1994)推荐增加诸如控制感和自尊评估。自尊和自我观念被Arns 和Linney(1993)强调。Barry(1998)则强调自主或控制感和社会支持。Katschnig(1998)。Barry(1998)

也指出到自主以及控制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建议在将来生活质量上研究中综

合这些指标。Nieuwenhuizen等(1997)呼吁应注意诸如自我价值,目的感和自主,而控制、支配、自我效能被Kilian(1998)强调,Wilson,Flanagan和Rynders(1999)强调社会的支持网络的重要性。Younger和Ensing(1999)均揭示了幸福感补充性成份如自主或控制,自尊的,社会支持。同时,社会的网络、支配,力量感,自尊,社会的支持和其它的方面有关的在主观幸福感指标的均在不同程度的使用⑨,因此,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的概念体系与测评指标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勾画幸福感的全貌,促进研究的深化。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统摄幸福感,全面揭示幸福感,并促进幸福感评估技术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综合化的为第三种表现幸福感评估的从数据导向和理论导向的综合。所谓理论导向(theory-driven-approach),就是在相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与编制测验,并且将

有关测量

理论框架也视为测量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测量内容的心理学研究和测量过程的统计学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早期幸福感评估模式是在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所依据的理论以及所她的测评指标中包括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和独立自主,这就是Ruff和Keyes(1995)从研究数据中发现主观幸福感结构的6个因素。其他一些研究者,例如,Lerner和Levine(1994)推荐增加诸如控制感和自尊评估。自尊和自我观念被Arns和Linney(1993)强调。Barry(1998)则强调自主或控制感和社会支持。Katschnig(1998)。Barry(1998)

也指出到自主以及控制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建议在将来生活质量上研究中综合这些指标。Nieuwenhuizen等(1997)呼吁应注意诸如自我价值,目的感和自主,而控制、支配、自我效能被Kilian(1998)强调,Wilson,Flanagan和Rynders(1999)强调社会的支持网络的重要性。Younger和Ensing(1999)均揭示了幸福感补充性成份如自主或控制,自尊的,社会支持。同时,社会的网络、支配,力量感,自尊,社会的支持和其它的方面有关的在主观幸福感指标的均在不同程度的使用⑨,因此,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的概念体系与测评指标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勾画幸福感的全貌,促进研究的深化。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统摄幸福感,全面揭示幸福感,并促进幸福感评估技术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综合化的为第三种表现幸福感评估的从数据导向和理论导向的综合。所谓理论导向(theory-driven-approach),就是在相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与编制测验,并且将有关测量

理论框架也视为测量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测量内容的心理学研究和测量过程的统计学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早期幸福感评估模式是在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所依据的理论以及所福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Horlry和Litt1e(1985)在美国重复了这一结果,Hox(1986)从荷兰的资料中也挑选出了独立的认知因子和情感因。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的30年进展》,对主观幸福感概念模型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观幸福的主要成份是生活满意度与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综合判断,是对个体总的概括认知,而情感平衡则是积极情绪占优势的快乐状态,是个体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总体情绪反应。生活满意是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是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指标,是独立于积极与消极情感的另一因素,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对独立,由于这两者情感形态的前提与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分别的测量,以获得重要的信息。应该在综合评定认知、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的基础上,予以加权,从而

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幸福感水平及分布情况。因此,现代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综合了早期认知与情感两种研究取向,形成了主观幸福感的标准输出指标。

综合化的第二个走向是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测评模式的沟通与融合。在认知与情感综合之后,又开始涌动第二次综合的浪潮。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结构,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建构更加全面的幸福感指标体系,更加深入全面理解与评定幸福感,成为现代新的潮流。在对幸福感其他多维模式早期研究与探索的研究者中,主要有Ruff(1989,1995)⑧根据人类发展模式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多维模型以及与之配套的多维测评工具,在

她的测评指标中包括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和独立自主,这就是Ruff和Keyes(1995)从研究数据中发现主观幸福感结构的6个因素。其他一些研究者,例如,Lerner和Levine(1994)推荐增加诸如控制感和自尊评估。自尊和自我观念被Arns和Linney(1993)强调。Barry(1998)则强调自主或控制感和社会支持。Katschnig(1998)。Barry(1998)

也指出到自主以及控制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建议在将来生活质量上研究中综合这些指标。Nieuwenhuizen等(1997)呼吁应注意诸如自我价值,目的感和自主,而控制、支配、自我效能被Kilian(1998)强调,Wilson,Flanagan和Rynders(1999)强调社会的支持网络的重要性。Younger和Ensing(1999)均揭示了幸福感补充性成份如自主或控制,自尊的,社会支持。同时,社会的网络、支配,力量感,自尊,社会的支持和其它的方面有关的在主观幸福感指标的均在不同程度的使用⑨,因此,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的概念体系与测评指标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勾画幸福感的全貌,促进研究的深化。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统摄幸福感,全面揭示幸福感,并促进幸福感评估技术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综合化的为第三种表现幸福感评估的从数据导向和理论导向的综合。所谓理论导向(theory-driven-approach),就是在相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与编制测验,并且将有关测量

理论框架也视为测量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测量内容的心理学研究和测量过程的统计学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早期幸福感评估模式是在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所依据的理论以及所测量对象特征等关注不够,大多是出于实践或操作上的需要,而不是基于某种特定的心理学理论。由于各种量表来源于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的被试,大量相关研究使用了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量表,所得的结果具有不同的涵义。由于幸福感错综复杂,很多时候幸福感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因此研究

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很不一致,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理解心理测量的对象。随着幸福感研究的结构化与深入发展,测评工具建构从数据导向到理论导向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即必须重视幸福感结构与心理意义的揭示,并作为测量编制的基础。因为,在幸福感评估中,最核心与最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幸福感测量“是否抓住了幸福感的本质特征”,所编制的幸福感测量工具,是否就是幸福感特定的心理特质或结构,这是既是据以开始又是最后归结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充实其实质意义,就会出现“缺失心理学意义”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幸福感的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从科学发展历史来说,在测验的早期阶段,一个测验的诞生大多是为了某种研究或应用的目的,以便将某种或某类的心理特质用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测验编制时并没有一个有关该心理特征的理论作为编制测验的基础,但是测验的产生与应用却常常导致了有关的心理特征

理论研究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有促使更多具有理论基础的测评工具问世,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因此理论模型建设与实证研究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理论是人们对心理现象的一种理性认识,理论向人们提供了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般框架,指导着研究方法,并提供研究结果的解释。任何一种形式的测验,都离不开明确的理论框架或理性分析的导引,正是理论及其由此导出的各种假设,引导着测验走向特定的事实。传统的心理测量研究过分重视统计学理论的作用,而对测量所依据的理论以及测量内容所依据的理论以及测量对象特征等关注不够,对被试在测量过程中的解释也缺乏心理学依据。许多测验编制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测量后对各种指标的解释和修正上,而在编制前对测验的内容效度、测验编制的技术和技巧投入较少,随着实质心理学研究的进步,为理论导向趋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它将使测验编制建立在相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使测验结果更为客观、公平、准确。因此,必须把幸福感心理学过程模型与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定性定量统一进行分析,既对结果作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作证实性因素分析,实现数据导向(Data-driven)与理论导向(Theory-driven)的统一,从而使幸福感测量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切实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在符合自己情况的相应数字上划圈。你的回答没有对与错,好与坏。我们承诺,对你的回答给以保密。谢谢你的合作! 1.非常反对2、颇为反对3、有点儿反对4、有点儿赞同5、颇为赞同6、非常赞同 1.多人都认为我是个既亲切又有爱心的人。 2.有时候,我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想方式去迎合周围的人。 3.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 4.对那些能扩展自己眼界的活动,我都不感兴趣。 5.每当我想到我过去所做的事情和将来希望做的事情时,我都感觉良好。 6.每当我回顾自己的过去时,我对那些经历和结果都感到满意。 7.对我来说,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很困难,而且令我感到沮丧。 8.即使与多数人的意见分歧,我也不怕发表自己的意见。 9.每天的生活需求经常令我感到沮丧。 10.总的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不断地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11.我得过且过,从未真正的思考过未来。 12.总括来说,我对自己是肯定的,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13.我常常感到寂寞,因为很少亲密好友能与我分忧。 14.我的决定很少受他人影响。 15.我很难融入周围的人及环境。 16.我是那种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 17.我倾向于关注当前,因为未来总是给我带来麻烦。 18.我觉得我认识的许多人在生活中得到的比我多。 19.我很喜欢与家人或朋友作深入的沟通,彼此了解。 20.我比较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 21.我对于日常生活中许多职责都处理得很好。 22.我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很好,不需要再作新的尝试。 23.我的人生有方向和目标。 24.若有机会,我愿意在很多方面改变自己。 25.我认为当好友向我诉说他们的烦恼时,做一个好的聆听者是最重要的。 26.我觉得对自己满意比获得他人的赞同更重要。 27.我常常被自己的所承担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 28.我认为,获得新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可以挑战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既定看法。 29.我的日常活动看起来既琐碎又微不足道。 30.我对自己的性格大致感到满意。 31.很少人愿意听我倾诉心事。 32.我很容易被那些很有主见的人影响。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结构研究进程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 1. 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 3综合幸福感 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

总体幸福感量表及常模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一、你的总体感觉怎样(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好极了 2、精神很好 3、精神不错 4、精神时好时坏 5、精神不好 6、精神很不好 二、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极端烦恼 2、相当烦恼 3、有些烦恼 4、很少烦恼 5、一点也不烦恼 三、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绝对的 2、大部分是的 3、一般来说是的 4、控制得不太好 5、有些混乱 6、非常混乱 四、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在过去的一月里)? 1、极端怀疑 2、非常怀疑 3、相当怀疑 4、有些怀疑 5、略微怀疑 6、一点也不怀疑 五、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相当多 2、不少 3、有些 4、不多 5、没有 六、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非常幸福 2、相当幸福

3、满足 4、略有些不满足 5、非常不满足 七、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一点也没有 2、只有一点点 3、有些,不严重 4、有些,相当严重 5、是的,非常严重 八、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极端严重 2、非常严重 3、相当严重 4、有些 5、很少 6、无 九、你睡醒之后是否感到头脑清晰和精力充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天天如此 2、几乎天天 3、相当频繁 4、不多 5、很少 6、无 十、你是否因为疾病、身体的不适、疼痛或对患病的恐惧而烦恼(在过去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十一、你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指标分类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解析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与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满足的愿望,它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来决定的,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与不幸福就因人而异。所以,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分析。 如果想评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目前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却还有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评估幸福感的简单方法

评估幸福感的简单方法 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与情感。一是生活满意度,即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二是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平常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主观幸福感就越高。这里要说一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心理学众多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并非平常生活中人们认为的此消彼长的关系。积极情感多,并不意味着消极情感一定就减少。所以评估的时候是独立评估的。 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和测量也从这两个方面下手。一是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Neugarten,Havighurst,&Tobin,1981)评估生活满意度;二是用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Balance)(Bradburn,1969)评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二者之间的平衡。此外,还有一种评估方法是直接从总体上来评估,比如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 目前测量幸福感这东西似乎也仍然是主要参考被试的主观的报告,用生理指标等类似的客观指标相对较少(我了解到的是这样的),与这种“静态”的问卷略有区别的,是当年Kahneman为了研究人的记忆随时间推移对主观感受的影响时,使用的方法:被试戴一个可以记录和反馈的小设备在身上,每隔一段时间(好像是一小时)设备会震动提醒被试,通过按键选择来记录当前的主观感受爽不爽。然后每天结束时再整体反馈一次。通过这种测量,证实了“峰终律”peak-end rule 的存在,即:人对一段体验的最终评价,只与其中峰值体验及最后结束的终值体验相关,与其间的其他体验关系不大。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1.1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 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

总体幸福感量表介绍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介绍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一、简介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测试样本包括79名男性和119名女性,他们均为大学心理系一年级的学生。本量表前18项的平均得分在男性为75分,在女性为71分(标准差分别是15和18分)。国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并用修订后的量表测查了362名大学生。 二、信效度 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间隔3个月后重新测查了其中的41名学生,发现重测一致性为0.85。GWB总分与专家面谈后对抑郁评估之一致性在0.27~0.47之间;与3种焦虑量表(PEI,PPS和CHQ)的一致性分别为0.41,0.40和0.10;与3种抑郁量表(HQ,Zung和MMPI)的一致性分别为0.35,0.28和0.21;它与PFI抑郁量表的一致性更高些(0.50)。 三、应用于评价 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全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四、记分 **为反向记分。六个因子对应项目: 对健康的担心:10,15 精力:1,9,14,17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6,11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4,12,18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3,7,13

机械加工常用测量器具和使用知识

机械加工常用测量器具和使用知识 根据“测量器具的选择原则”,选用适当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测量器具的计量工作应遵循测量器具的保养、检修、鉴定计划,确保所用量检具精度、灵敏度、准确度。测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参照使用说明书或相关参考资料,轻拿轻放、保持清洁、防锈、防振,合理存放保管。 一、平板 1、钢制平板一般用于冷作放样或样板修整;铸铁平板除具有钢制平板用途外,经压砂后可作研磨工具;大理石平板不须涂防锈油脂,且受温度影响较小,但湿度高时易变形。 2、 0、1、2级平板一般作检验用,3级平板一般作划线用。 3、平板安放平稳,一般用三个支承点调整水平面。大平板增加的支承点须垫平垫稳,但不可破坏水平,且受力须均匀,以减少自重受形。 4、平板应避免因局部使用过频繁而磨损过多,使用中避免热源的影响和酸碱的腐蚀。 5、平板不宜承受冲击、重压、或长时间堆放物品。 二、样板直尺和平尺 1、样板直尺使用时不得碰撞,应确保棱边的完整性,手握持绝热板部分,避免温度影响响精度和产生锈蚀。 2、测量前,应检查尺的测量面不得有划痕、碰伤、锈蚀等缺陷。表面应清洁光亮。 3、平尺工作面不应有蚀蚀、斑痕、鳞片、凹坑、裂缝以及其他缺陷。平尺应无磁性。 4、一般应按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精度的平尺。 三、直角尺 1、 00级和0级直度角尺一般用于检验精密量具;1级用于检验精密工件;2级用于检验一般工件。 2、使用前,应先检查各工作面和边缘是否被碰伤。角尺的长边的左、右面和短边的上、下面都是工件面(即内外直角)。将直尺工作面和被检工作面擦净。 3、使用时,将直度角尺靠放在被测工件的工作面上,用光隙法鉴别工件的角度是否正确。注意轻拿、轻靠、轻放,防止变曲变形。

幸福感评估技术发展

?交流? 幸福感评估技术发展 江西医学院教务处 (330006) 苗元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210097) 余嘉元 S onja Lyubomirs指出:尽管每个人幸福感的来源不同,但大多数人知道自己是幸福还是痛苦[1]。30多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幸福感的评估方法,评估技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从测量到评价,其演化与发展的轨迹,勾画出幸福感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理念、新的思考、新的技术都促进了当代幸福感评估的深入发展。 一、从分离到统一 现代幸福感研究开创伊始,就被两个不同的方向引导。一个是Bradburn (1969)奠定的幸福感评估的情感取向模式,他认为情感成分包括两个成分,即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并据此编制了情感平衡量表,是对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这两个概念进行测查的相对较纯的测试工具。其认为幸福感是两种相互对立而同等重要的彼此独立的结构成份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总的幸福感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即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后来Beiser(1974)增加了第三个成份,即反映幸福度的心理素质特征的成份,沿着这种思路与方向,产生了另外一些量表,例如K amman和Flet 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2”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另外一个方向--认知取向,源于社会学家对生活满意感的研究,他们把生活满意感视为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从认知角度展开了研究。认知模式既包括对整体的生活满意的全面评估,也涉及对工作、收入、社交、婚姻的具体方面满意程度的评估,这是在生活质量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对整体满意感的测量最著名的是Diener(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量表”(SWS L)[2]。更多的研究是分别评定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感,如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居住环境、健康状况等,然后将这些条目的评分相加。通常情况下涉及的领域主要包 括:收入、健康、住房,教育、工作、 闲暇、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政策等。 幸福感评估的情绪取向模式与认知 取向模式表现在对幸福操作性概念的理 解与把握方式的差异,情绪取向模式把 幸福感理解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或各个不 同侧面的情感状态,而认知取向模式则 把幸福感理解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或各个 不同方面的满意程度。迪纳[3](Diener) 认为主观幸福感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幸福感的本 质。虽然这两个成分密切联系,但影响 因素并不完全相同。生活满意感是幸福 感的关键指标,是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 指标,是独立于积极与消极情感的因 素。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必 须对它们进行分别的测量,以获得重要 的信息。因此,主观幸福感应该在综合 评定认知、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的基础 上,予以加权,全面、准确、深入地了 解幸福感水平及分布情况。我国程灶火 等(1998)编制的《少儿主观生活质量 量表》就是主观幸福感的典型模式[5]。 二、从简单到多样 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幸福感评 估已经建构起完整的技术体系,那就是 以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它评估技 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 的新格局。从幸福感的不同层面与侧 面,并从人格、社会以及其它情景之间 的交互关系来思考与了解、测量与评估 幸福感。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现代幸福感 测量的主流,但自我报告测量可能出现 的潜在问题有社会赞许、认知偏差、反 应定势等。另外,题目的秩序和其它人 为因素也会影响幸福感的测量。因此, 结构化的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 估技术。例如,Crikszentmihalyi等人发展 出一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测量活动经验 品质的经验取样法(the experience sam2 pling method,ES M),它是在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随机时间截面取样,追踪1-4 周。Sandik,Diener与Seidlitz(1993), 在特定的时间样本中,自我报告的生活 满意与被朋友和亲属报告的生活满意测 量以及人们对生活事件(积极的与消极 的)的记忆有显著相关。其它的手段, 例如生理测量、他人评估报告,记忆和 反应时间测量,也应该包括在完整的幸 福感测量中,虽然幸福感被定义为“主 观”幸福感,但体验本身可以用其它心 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度量,不同幸福 感测量方式得到不同的分数,多种方法 的测量系统可以产生最大的信息组合, 不同类型测验的优势常常相互补充。例 如,Sandvik等在记忆发展测验(1993) 中要求被试回答他们生活中经历的一个 短时期(例如一个星期)的积极与消极 事件,这个方法能够评估个体对有关好 的事件与坏的事件的敏感性差异,因而 可以研究被试的记忆类型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6]。另外,从负面来反映幸福感 的负面指标,例如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 L-90),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 -D)[7]也应该包括在完整幸福感评估 中,从而更好地鉴别、评估幸福感。 三、从单维到多维 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结 构,虽然目前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 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是幸福感评估主 流模式。但也有研究者试图建构其他的 幸福指标技术,Ry ff认为(1989)把幸 福感简化为生活满意和情绪,忽略了一 些重要的积极性功能层面方面。她根据 人类发展模式提出幸福感的多维模型, 她认为幸福感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内容, 包括: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 积极的自我评价及对个人过去生活的接 受;2、人格成长(pers onal growth)、不 断成长和成为自己的感觉;3、生活目 的(purpose in life),相信自己的生活目 的和意义;4、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与他人关系的质量;5、情

大学生志愿者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主观幸福感研究 发表时间:2012-07-11T16:28:47.67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佳 [导读]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刘佳(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本文采用测量法,以379名曾参加过不同类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为我国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新的视角,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 概述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组织中最大、最稳定的一个群体,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目前,我国几乎每所高校都建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可称为广义的志愿者。随着“和平、发展”两大世界主题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也日益向纵深方向拓展。因此,关注大学生志愿组织、志愿者心理需求,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及心理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感受,包括认知判断(即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包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一个焦点是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即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已有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自尊、自我概念等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被试及研究方法 2.1 被试。本研究发放问卷4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达92.44 %。接受调查的志愿者中,男生166人,女生213人;独生子女222人,非独生子女157人。 2.2 研究工具。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Campbell et al,1976),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该量表施测后可以得到三个分数:生活满意度、总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 2.3 研究方法。测量法;用Excel2003和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等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志愿者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及生活满意程度。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总体情感指数的平均数为5.33±1.05,生活满意度的平均数为5.34±1.16,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为11.20±2.13。大学生志愿者对生活总体的满意或不满意程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占 12.40%;满意占38.52%;有些满意占29.82%;无所谓满意或不满意,一般11.87%;有些不满意占5.28%;不满意占1.32%;非常不满意占0.79%。总的来看,明确持满意态度的(4分以上者)占80.74%,明确持不满意态度的(4分以下者)占7.39%。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者对生活感到满意者占大多数,其中对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就达50.92%,已达半数。说明大学生志愿者对生活满意程度较为理想。 3.2 大学生志愿者幸福感指数情况。大学生志愿者幸福感指数上的得分情况显示:9分以下者占15.04%;9分到11.5之间占35.62%; 11.5分到13分(含11.5)占30.87%;13分以上占18.47%;11.5分以上者占49.34%。总的来看,大学生感到很幸福的人(13分以上者)只有18.47%;感到比较幸福的人(11.5分以上-13分者)占30.87%;两者的总和占49.34%。而感到不幸福的人(9分以下者)占15.04%,说明大学生志愿者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比较满意状态,但是不排除有幸福程度较低的大学生志愿者。张雯、郑日昌(2004)使用Campbell幸福感量表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为10.46±1.79,其中9分以下的占20%,有30%的人得分在11.5分或以上,在13分以上的占4.6%[1]。丁园园(2005)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为10.12±2.02[2]。其他多数研究者对大学生幸福感的测量结果一般都是表明其生活满意感和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左右。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被试还是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但是不很强烈也不很明显,这一结论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本研究与其他同类研究对比发现,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大学生,也就是说大学生志愿者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3.3 大学生志愿者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如表1所示,女大学生志愿者的总体幸福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水平及幸福感水平均高于男大学生志愿者,但并未呈现出显著差异。 现在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是否有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国内外有些研究[3][4][5]认为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是肯定的,认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但同时,国内外也有另外一些研究[1][6][7]发现性别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影响。 对于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一方面源于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期望不同。我国文化传统倾向于“男儿有泪不轻弹”、“好男儿当自强”,认为男性的形象就应该是有担当和独立自强的,所以导致男性角色很少强调情绪表达,而女性则不同。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当的情绪发泄有利于减轻压力,疏导内心的困扰,对身心健康及幸福、满足的体验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社会角色的女性期望也提供给女性更多地感受幸

幸福感测量工具

幸福感测量工具 二、现代幸福感测评:多方法格局 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幸福感评估已经建构起庞大的技术体系,那就是以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增进了对幸福感的全面了解与把握,抓住幸福感的多个层面与侧面,整合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框架,并从人格、社会,以及其他情景之间的交互关系来思考与了解、测量与评估幸福感。 目前,自我报告问卷主要有Watson,Clark和Tellegen(1988)发展的《积极、消极性情绪量表》,Diner(1985)等编制的了5个项目的《整体生活满意量表》,Neugarren,Havighurst和Tobin(1961),Neugarten等人编制的三种《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Wood等编制的一种《生活满意度修 订量表》,Bar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Carmbell等编制的(1976)《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总体情感指数》,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的《生活量表》,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2》,Waterman(1993)编制的《人格展现问卷》等,幸福感量表体系逐渐完善与发展④。 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目前现代幸福感测量的主流,但研究者意识到,结构化的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幸福感评估工具系统。例如,Crikszentmihalyi等人发展出一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测量活动经验的品质的经验取样法(theexperiencesamplingmethod,ESM),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时间截面取样。Kahneman1999)认为ESM应该是SWB主要的测量方法,Stone,Schiffman,DevriesFrijters(1999)在对此 领域进行回顾时,也持相同的意见。其他的手段,例如生理测量、他人评估报告,记忆和反应时间测量,也应该包括在完整的SWB测量中,虽然幸福感被定义为“主观”幸福感,但体验本身可以用其他心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度量,不同幸福感测量方式得到不同的分数,多种方法的测量系统可以产生最大的信息组合,不同类型的测验的优势常常相互补充。另外,幸福感的负向测量指标,例如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也被纳入幸福感评估中,其中比较常用的是Derogatis等人编制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该量表得分低被认为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他常用的负面评价量表还有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从而更好地鉴别、评估与研究幸福感。 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的建立为验证各种测量工具的效度及明确研究结果提供了可能,以检验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为,跨测验的重复性结果会使研究结论更明确。使用多种补充性的种类的测量,例如生理测量(例如,cortisol反射压力),体验样本取样测量(ESM,随机的片段人们报告的快乐水平),记忆 测量(被试能迅速地回想积极与消极事件的速度),微笑评估(当描述人们描述其生活时微笑频率)和他人报告(亲属,朋友对被试是否幸福的报告),这些测量工具的一致性结论将增加测验的效度,也将使研究结论更加真实可信⑤。 日渐成熟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与方法逐渐得到应用,不仅考察各种工具之异同,更着重洞察隐藏在不同测验分数背后心理作用过程,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实质与作用机制,寻找不同测量分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一BeingSchedule,GWB)》Fazio编制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General Well 一 Being Schedule
(Fazio,1977)
简介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 有 33 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测试样本包括 79 名男性和 119 名女性,他们均为大学心理系一年级的学生。本量表前 18 项的平均得分在男性为 75 分,在女性为 71 分(标准差分别是 15 和 18 分) 。国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并用修 订后的量表测查了 362 名大学生。b5E2RGbCAP
信效度
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 0.48 和 0.78 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 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 0.91、在女性为 0.95。间隔 3 个月后重新测查了其中的 41 名学生,发现重测一致性为 0.85。GWB 总分与专家面谈后对抑郁 评估之一致性在 0.27-0.47 之间;与 3 种焦虑量表(PEI,PSS 和 CHQ )的一致性分别为 0.41,0.40 和 0.10;与 3 种抑郁量表 (HQ,Zung 和 MMPI)的一致性分别为 0.35,0.28 和 0.21;它与 PFI 抑郁量表的一致性更高一些(0.50)。p1EanqFDPw
应用与评价
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全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 6 个分量表从而对 幸福感的 6 个因子进行评分。这 6 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DXDiTa9E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