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更迭和春秋战国漫长的分裂与征战,古代中国终于迎来了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时代。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在铁力牛耕的田野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拉开了大幕。

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由秦国、由秦王嬴政担负起,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则是历史的偶然。也就是说,秦的统一是一系列必然趋向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上划分为两类:秦国的蒸蒸日上和六国的江河日下。

秦国的发展道路

1、七代明君

这七代国君并非是刻意选出来的,他们的继位都是很偶然的,有的父死子继,有的兄终弟及,昭襄王是因为秦武王举重砸死了,昭襄王活得太长把长子在外做人质英年早逝才有秦孝文王,结果秦孝文王三日而亡,由吕不韦相中在燕国做人质的“异人”,经包装后被扶上国君宝座。所以秦的统一绝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贾谊的过秦论中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君主在位任用人才主要成就

秦孝公24年商鞅【卫】变法图强,秦国迅速崛起

秦惠文王26年张仪【魏】推进连横,打破合纵

秦武王3年甘茂【楚】夺取宜阳,兵出函谷关,东进中原

秦昭襄王56年范雎【魏】

白起【秦】

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

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秦孝文王3天————————

秦庄襄王3年吕不韦【卫】建立东郡,占领赵国大片领土

秦王嬴政24年李斯【楚】不失时机的发动统一六国战争

2、任用贤才

张仪和苏秦是老同学,有共同的老师——先秦著名的兵家鬼谷子,张仪学得比苏秦好,但苏秦出道早,苏秦游说六国连横,团结成一个军事联盟,“合众弱而抗一秦”。取得了成功,苏秦本人挂六国相印,为六国联军的总盟主,曾吓得秦惠文王15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但是被张仪用连横打破,秦国只要使山东六国中的一国“尊秦”,合纵即告破。后世(包括贾谊《过秦论》、三苏《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都强调合纵的失败是六国破灭的重要原因。合纵失败是必然的:一、六国没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二、六国的基本国情不同:一线国家韩赵魏在横纵与连横之间来回摇摆,而二线国家楚燕齐多采取隔岸观火(作壁上观)的态度。这客观上应证了中国即将统一的历史主流。

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嬴政统一六国战争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完全依照远交近攻策略进行。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白起【秦】、廉颇、李牧【赵】),世称“人屠”,伊阕斩首韩魏联军24万,长平活埋赵国40万,赵国一蹶不振,在嬴政出生前100多年的昭襄王时期完全可以直接灭赵。据统计,统一六国战争中秦军杀人总数约120万,经白起一人之手90多万。秦国大量吸纳六国的人才,卫国很小但是出了两个国家级人才——商鞅、吕不韦。

3、变法图强:商鞅变法

内容:建立县制(郡县制的前身)将强中央集权;

改革官僚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黎民子弟可以做官。

连坐制,轻罪重罚,体现了深重的法家思想,对于巩固国家权力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秦国暴政的体现。

经济制度,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和水利(都江堰)。

军功爵制,以杀敌的数量为加官进爵的标准,提一个头回来给你进一级,两个头给你进两级,大大加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世称“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看见六国人眼睛都绿了,巴不得多杀几个人头回去给我做官,而且秦国的军队见人就杀,不分军民,这一点导致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受到了六国,特别是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反正都是死,不如和你拼命。典型的例子就是邯郸保卫战,赵国军民同仇敌忾,打败秦军,这是战国后期六国对秦国取得的罕见胜利。

4、方针正确:远交近攻,连横政策

5、高明战术:反间计和金钱战

秦国最后攻打赵国时,遇到赵国名将李牧的顽强抵抗,屡次战败,不得已秦国使用反间计,买通赵国大臣郭开,在赵国亡国之君赵王迁面前说李牧的坏话,扬言李牧要谋反,昏庸无能的赵王迁听信谗言,诛杀李牧,自毁长城。这就有了《六国论》中所说的“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更早一些时候,郭开还陷害了赵国名将廉颇,一锅煮了俩。长平之战时(赵国历史的转折点),赵王想请廉颇出山迎敌,但由于担心廉将军年事已高,于是郭开就买通一个使者拜访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结果买通的使者回到赵王面前,告诉赵王,廉老将军身体还好,就是一顿饭去了三遍厕所。这一说赵王犹豫了,觉得廉颇还是老了,结果长平之战没用廉颇用了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战败,45万人被活埋。

金钱战,收买了齐国末年的权相后胜,后胜劝齐王建投降,当时秦国对齐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如果齐国不投降,虎狼之势兵临城下,如果齐国愿意投降,给齐王建500里地,做一个“封君”,威逼利诱之下,齐国不战而降。而齐王建也被送到秦国给他的“封地”,实际上是一片松柏林,周围严防死守,与世隔绝,齐王建最后被活活饿死。

6、秦王嬴政本人的才能:

我们都知道嬴政是一个焚书坑儒的暴君,但是其实他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是很谦恭的,他唯一自大了一次——在灭楚之战前嬴政问当时初露锋芒的战将李信“让你去灭楚要多少人马”李信答:“20万足矣。”回头老将王翦,答曰“非60万不可。”(当时秦国的兵力总和)然后嬴政派李信灭楚,大败。嬴政向王翦低头认错,请他出山,给他60万大军,要钱要地要车要房子都给,结果王翦不负众望三年把一个庞大的楚国给灭了。

王翦回国后安享晚年,寿终正寝。王翦和其子王贲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开国功臣,六国中除了韩国,剩下的五国都是被王氏父子所灭,居功至伟。我们想想,历史上的名将,白起是什么结果?被昭襄王杀了。李牧是什么结果?被赵王迁杀了。韩信是什么结果?被刘邦杀了。而秦王嬴政这个暴君没有杀过一个有功之臣。这点胸襟气量是很不容易的。

六国的错误百出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的土地、人口、军队、人才都几倍于秦国,但是最后被各个击破。如果说秦国的强大是创造了中国统一的历史必然,那么,六国不断地犯错误,则是秦的统一的催化剂,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1、三家分晋:

六国犯的第一个大错就是三家分晋,如果韩赵魏三家不分晋,把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摆在秦国门口,秦国就不能兵出函谷关,那就没秦始皇什么事了,统一中国的很可能是晋国。而分出来的三家都不能和原来的晋国相比,而且三晋的生存环境用那么恶劣,我们叫做“四战之地”。特别是韩国,自己本来就那么弱,四面是四个大国,就快被挤死了,所以三晋分家致使三晋成了最早被灭的三个国家,而三晋里面最早被灭的就是韩国。

2、昏君辈出:

秦国的优势往往就是六国的劣势,昏君辈出我们主要将赵国,赵国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战争中唯一一个敢于秦国过招的国家,赵国很能打,赵国有中的四大名将廉颇、李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将领叫赵奢,就是长平战败的赵括之父,赵国也处在四战之地四周有秦、齐、燕、胡人,在北方还有一个国中之国叫做中山国,中山国虽然小但是很强被誉为“千乘之国”(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所以赵国时刻六国之中抵抗最坚决。

赵国的创业之主——赵武灵王,这个人很厉害,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胡服骑射:穿着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的骑射骑术。显然这是一场军事改革,这场改革使得赵国的军力大大增强,逐渐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胡人纷纷向赵国称臣,献马献兵,所以改革非常成功。赵国强大到什么程度,不但灭了中山国一雪国耻,而且赵武灵王曾经扬言要灭掉秦国,他知道秦不除日后必成大患,他也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提出灭秦的国君。赵武灵王文韬武略但是一生没有称王,赵武灵王是我们后世给他的敬称。但正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偏偏前明后暗,由于没处理好废长立幼的问题导致沙丘兵变,自己被杀。后来的赵惠文王——守业之主,没有损失也没有作为。赵孝成王——毁业之主,不用廉颇用赵括,赵国年轻的男人都死在长平了。赵王迁——败业之主,听信谗言,诛杀李牧,自毁长城。

3、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分三种情况:

一、真的匮乏,比如燕国。什么都没有。

二、生不逢时,主要讲韩国。韩国出了两个思想家,一个申不害,一个韩非。申不害,主持了申不害变法。韩非是个真正的人才,先秦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比商鞅和李斯厉害多了。但是韩非怎么能到亡国的时候才登上历史舞台呢。韩非很可惜。

三、最严重的人才流失,主要讲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最早变法,最早强大起来的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也是人才最齐全的国家,赵国净名将:廉颇、李牧、赵奢。韩国两个思想家:申不害、韩非。魏国堪称谋臣如云,武将如雨。但是都流失了,我们来列举一下魏国流失了那些国家级人才:商鞅,祖籍卫国人后来到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官,公叔痤告诉过魏王,商鞅太有才,要么重用他,要么杀了他,不能让他到别过去。结果魏王放走商鞅,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

吴起,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文武双全,从魏国流失了以后到楚国,被楚悼王重用进行了吴起变法,楚国强大了起来。

孙膑,我们熟悉的是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计。受庞涓的迫害投奔了齐国,结果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庞涓,战国前期强大的魏国一蹶不振。

范雎,政治家中的战略家,战略家中的政治家,从魏国流失到秦国,受秦昭襄王中用,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春申君【楚】、孟尝君【齐】、信陵君【魏】、平原君【赵】),所谓公子就是国君的儿子,只不过不是长子,不继位,信林君是战国四公子中公认的最有才能的一个,主要事迹就是“窃符救赵”邯郸之战的时候,另外于前24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的那年,导演了一场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大败秦军,这是苏秦的合纵战略的成功运用,也是战国后期,在离统一六国仅有26年时六国对秦国的一次罕见的战役性胜利。这让秦国很难办,结果秦国还是那一手,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反间计,魏王果然中计,把信陵君革职,三年后死。

信陵君死后,秦国水淹大梁,魏国灭亡。魏国灭亡是水到渠成的事,流失了多少人才:商鞅、吴起、孙膑、范雎、信陵君。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国家级人才?哪一个不是两院院士?

4、变法不力:

魏国李悝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楚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胡服骑射

一、不思变法——齐国:老牌诸侯国,首封之君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姜子牙),拥有上千里土地,数十万雄兵。为什么齐国不思变法呢?原因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山东的土地非常好,人口众多,而且离秦国最远,是远交近攻策略最大的受益者,没有危机感。我们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本不“穷”,没有改革动力。后期不用武力事秦谨与诸侯信举国投降不思变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齐国人写的

二、重点不对——韩国申不害变法:中心是“术”(权术),注重国君对大臣的驾驭能力,但是没有富国强兵。韩非变法的中心是“法”(制度),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改革,可惜韩非生得太晚,如果韩非与申不害交换一下时代,韩国即便避免不了被灭的命运,但也不至于被灭之前一次有效地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三、缺乏支持——楚国吴起变法:吴起变法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效果没有商鞅变法那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支持。变法是一定会触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以只有获得拥有国家权力的国君的支持,变法才能进行,而国君对变法支持的力度很大成程度上取决于国君寿命的长度,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时候21岁,在位24年,而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的时候已经是要死的人了,果不其然楚悼王一死,楚国的贵族反对派立刻反扑,使得吴起就在楚悼王的灵床前面被乱箭射死,结局是非常惨的。

5、大势不明,国策错误: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大势是什么:春秋时期的大势是争霸,战国时期的大势是统一。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先秦时期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的分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在这个大势之下,诸侯都用这样一个想法:要么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承担起统一大任,要么看准了哪个比较强的国家我把它打压下去,诸侯都不愿意看到一国变得太强。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有两个国家——齐国和燕国。

齐国滥用武力。战国后期独吞了宋国,实力大大增强,结果导致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伐齐,最后韩赵魏楚都是从齐国各割了一块地就走人了,只有一个最不晓好歹的燕国,反手灭了齐国长达五年。齐国和燕国有世仇,历史上齐国灭了燕国三年,这次燕国灭了齐国五年,五年后齐国大将田丹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齐国复国,但是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后期在大政方针上的错误是不用武力“以地事秦”,结局是不战而降“终继五国迁灭”(苏洵《六国论》)。

燕国趁火打劫。弱齐。乱赵。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派兵去攻打赵国,忽略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国是燕国的西南屏障。它做的两件事那件不是给秦始皇帮了大忙。虽然燕国最后还垂死挣扎了一下:派了个荆轲去刺杀秦王,失败了。最后秦国大兵压境的时候,燕国的亡国之君燕王喜逃到辽东,为了苟延残喘把他的亲生儿子、荆轲刺秦的幕后主使太子丹的头先给嬴政。作为一个国君,作为一个父亲,何等荒唐啊!他居然将燕国覆灭归咎于荆轲刺秦,不知道秦国灭他是大势所趋,是既定方针。

6、政治腐败:

是六国普遍存在的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昏君辈出,奸臣当道(郭开、后胜)。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3、实际基础上的改革是国家发展的最大福利。

4、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5、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联解体观后感 014年3月12日,我校全体党员教师在三(5)班教室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他们以各自的经历讲述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并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 看了该片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震撼,使我对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的内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时隔20年,再回头看苏联的荣辱兴衰,我内心深有感触,它让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史为鉴,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履行职责、开拓创新、永不叛党!

我认为致使苏联亡党亡国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度集权的党建模式是苏共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苏共几任最高领导人,莫不是权力过于集中,一人独大,又缺乏体制监督,孰不知这种现象如放在一些屑小小人手里就是灾难。戈尔巴乔夫时期更是大搞特权,排除异己,为所欲为,最后逐渐形成了脱离、背离和最终背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权阶层和像戈尔巴乔夫等人这样的代表人物。 二、意识形态崩溃。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几个野心家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主张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全盘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制度模式,“背叛了党和人民”,全面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彻底背叛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苏共74年执政地位的丧失,使国内经济严重下滑,政治动荡不已,意识形态领域混乱不堪,精神消极颓废,社会矛盾叠出,人民群众遭殃。 三、实行政治多党制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向国内外塑造所谓“公开”、“民主”的亲民形象,一是推行无休止的“公开性”,致使苏共高层内部矛盾公开化,加剧了苏共内部的分歧;二是推行所谓的“民主”,致使指导思想多元化,各种非法组织、党派林立,活动猖獗,且听之任之,导致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只能是内忧外疾,导致亡党亡国。 四、改革措施不力,发展方向不清,经济私有化,通货膨胀。 虽然推行了所谓的“经济改革”,但缺乏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邵阳市志》载,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并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据此判断,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 A.唐太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成祖 4.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朱温 B.李煜 C.赵匡胤D.柴荣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7.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8.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 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汉C.唐朝 D.北宋

9.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10.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13.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 1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5.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 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经济上并不发达 16.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驿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 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法制和党的集体领导,使苏联政治生活开始发生一定变化。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成就不大,但毕竟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第二个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领域主要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其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缺乏主权,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企业职工不关心经济效益等问题。新经济体制在试行和推广初期,职得了显成果,苏联经济实力翻了一番。当然,新经济体制也未完全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探刻矛盾,它所规定的两个基本措施即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用经济杠杆都没有很好贯彻 ①陈振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②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是哪个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是哪个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国家的君主,他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原的人。秦始皇是通过秦灭六国战争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秦朝的。下面是有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欢迎参阅。 在这十年中秦国逐渐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在这六个国家中秦国最后一个攻打的是齐国,秦国为什么会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呢?因为齐国离秦国的疆域比较远吗?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齐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周朝的诸侯国,齐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在我国周朝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立的时候西周君王将功臣和宗室贵族封分为诸侯,姜太公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封土后来演变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国,后来经过齐桓公的治理和名相管仲的协助齐国逐渐变得强大,后来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将齐国放在最后去攻打不仅仅是因为齐国与他们国家的领土相距最远,还因为齐国的实力强大,所以秦国不敢贸然攻打齐国。由于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齐国放在最后攻打,但如果齐国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施以援手的话,也不会导致最终和其他国家一样被秦国吞并。 秦灭六国之战过程是怎么样的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证这句话。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几个时期之一,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混乱时期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秦灭六国之战。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情况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直到秦始皇的出现,灭掉诸多的诸侯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乱,才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争的迫害。而秦始皇在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这是一本被封存了50 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他看到了强大的苏联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他也看到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在日记中他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T)1991年,克林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苏联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这标志着苏联解体。(T)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联解体的原因使错综复杂的,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下面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来看苏联发展到解体的过程(T) 苏维埃政权的缔造人——列宁(1870—1924),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迫于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与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对农民作让步,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经济,利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本国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在政治方面也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列宁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好党政分开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问题。(T) 1924年列宁逝世,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879—1953),他执政期间, 1、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 2、在经济方面,他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932年至1933年间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来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他认为工业化资金要靠国家内部来积累,内部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于是他提出贡税论,就是以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来积累资金。(1925年12月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问题。斯大林把苏联国家工业化集中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这样的工业化,对苏联来说,严重的问题是资金从何而来?早在1924年,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认为只能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为工业化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

1、【多选题】久加诺夫把苏共亡党的原因总结为“三个垄断”,即:(BCD)。 A. 对文化的垄断 B. 对真理的垄断 C. 对资源的垄断 D. 对权力的垄断 2、【判断题】1991年,苏共不仅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遭遇了亡党亡国的厄运。A A. 正确 B. 错误 3、【判断题】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A A. 正确 B. 错误 1、【单选题】苏共亡党的政治原因是(A)。 A. 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B. 政府不作为 C. 经济衰退 D. 未设立三权分立 2、【多选题】苏共执政党在自身建设中展示给人民的形象是(AB)。 A. 治党不严 B. 为政不廉 C. 治党严厉 D. 为政廉洁 3、【多选题】苏共执政党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BC)。 A. 经济文化原因和文化需要 B. 政治原因 C. 党的公众形象 D. 西方发达国家的干预 1、【判断题】戈尔巴乔夫刚刚上台的时候,他的改革指导思想是“多一些社会主义”。A A. 正确 B. 错误 2、【判断题】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党内被认为是一个改革者。A A. 正确 B. 错误 3、【多选题】在党内“革新苏共”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 革新党的指导思想 B. 革新党的性质 C. 革新党的奋斗目标 D. 革新党的组织原则 1、【多选题】在党内“革新苏共”导致苏共党内上层被分成三大派:(ABC)。 A.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 B. 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 C. 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激进派 D.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改革派 2、【判断题】在党内“革新苏共”导致党员失去了方向和信心。A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历史考试必备 一、商鞅变法:(七上P38——39)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奖励耕战(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富国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 旧贵族的特权)——强兵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 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的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5、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D:国君支持,百姓欢迎。 二、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争霸采取的措施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齐桓公的措施:①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②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④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⑤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余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 ①前提:周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①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积极影响: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三、百家争鸣 1、派别及其主要思想 派别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朴素辨证的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春秋晚期《孙膑兵法》“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1、儒家学派 (1)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6—47),他是春秋晚期的人。 (2)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影响:他的学说被后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练习题及答案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统一: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2 金灭辽及北宋 4.金灭辽 ( 1 )背景: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 2 )概况: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 年,辽被金灭亡。 5.金灭北宋 ( 1 )背景: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 2 )概况: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知识点3 南宋的偏安 6.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抗金 ( 1 )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 2 )概况: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 3 )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8.宋金议和 ( 1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 2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了我们许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搬照抄。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还适用于当时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发展。但是之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秦非子秦公伯秦仲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秦静公秦宁公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

年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秦末王(前207年)秦灭六国年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秦王

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部编版)教案:8金与南宋的对峙

《金与南宋的对峙》 本课主要学习女真政权的崛起及金朝变革、金灭辽与北;岳飞抗金斗争是本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可;本课内容与上节内容紧密联系,教学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纳。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 2、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和思考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宋金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补充岳飞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岳飞。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南宋高宗和秦桧的所作所为得出正确的人生观。; 2、通过进一步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加深对岳飞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金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金军轻而易举地灭掉北宋,但未能灭掉南宋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如何评价岳飞。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看过最新的《射雕英雄传》吗?郭靖的憨厚,杨康的狡黠是不是依然让你印象深刻。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帅哥的名合起来是“靖康”。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是道长丘处机为让后人铭记“靖康之耻”而起的。那么,“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金和宋到底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第8课。 【新课讲授】 一、女真族的崛起 1、你能根据材料和画像的服装猜出他们生活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寒,骑马悬崖上下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伏马而渡。——《大金国志》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耶律阿保机 总结:女真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大金政权的建立: 建立时间:1115年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探究一:金作为一个后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原因:金太祖模仿汉制,改革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势力壮大。 启发:这也说明善于学习,善于改革才能使国家永葆青春活力,再次从历史的角度印证了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是正确的。 二、金灭辽及北宋 1、概况: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探究二:据材料分析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材料一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世纪末,完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下面是有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欢迎参阅。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传奇特色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我国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国家的君主,同时他

也结束了我国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局面。秦国通过吞并其他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朝代,那么秦国为什么要吞并其他几个国家呢? 秦国起初也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变得强大。秦国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后有了一个转折,秦惠王虽然杀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励精图治将秦国治理的非常强大,之后秦国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为战国四雄之一和楚国齐国处于同等地位。后来秦始皇嬴政统治秦国,由于嬴政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李斯的策划和帮助,嬴政有了一统天下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催使下,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逐步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秦朝。 我们都知道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并不是秦国而是齐国和楚国,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甚至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了中原,与它自身一直不断改革和变阵是很有关系,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国灭六国的原因很简单,它要一统天下所以灭六国是必须的。历史和世界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强者生存”。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一国在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个国家让秦国最为头疼,花费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还是久久攻不下,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秦国再攻打楚国的时候花费了比攻打其他国家更多的时间,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