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管理

1.什么是管理

从功能上分析,管理是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不外是对组织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的一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好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的现代意义: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办成。

二、管理者做些什么

1、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管理的角色观(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概念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技术性技能

高层概念性技能为主

中层人际关系技能为主

基层技术性技能为主

4、管理的活动观

一般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

传统的管理最多

沟通 2 2 最多

人力资源管理 2

社交最多

结论( conclusion ):

从管理的功能观、角色观、技能观、和活动观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了解被管理对象的兴趣、需要、行为特点及规律,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而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组织目标。

OB HRM

理论基础与原理构建管理实务与理论运用

更为组织层面导向更为人员层面导向

个体群体选任培训领导组织绩效薪酬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就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合理运用所拥有的资源,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二、关于行为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剌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间接推测而知内隐的心理活动。可见广义的行为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的特点:

?具有适应性

?具有多样性

?具有动态性

?具有可控性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1.定义

?简明讲:OB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全面讲:OB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及整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

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全面讲:OB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及整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层次分析

个体——群体——组织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知觉群体决策组织结构工作绩效

个性团队管理组织设计缺勤率

能力沟通组织文化流动率

性格冲突组织变革工作态度

气质领导

态度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综合性

多学科相交叉性 (见图)

多层次相交切性

?两重性

多学科性。

“人”本身的两重性

?实用性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工业化初期的管理思想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最快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批工厂制度的管理先驱。他们提出的管理思想的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最初雏形,对于此后的管理理论具有直接影响。

1、罗伯特·欧文

?英国着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师罗伯特·欧文主张社会变革,以寻求新的协调社会方式。他认为工人劳动是有别于“无生机器”的“有生机器”。?如果管理者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一台“有生机器”也得到很好的“维护”,那么获利至少可以超过“投资”的50% (1828年)。?由于他强调工业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注意发挥人的积极性,后来的一些管理学家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2、查斯·巴贝奇

3、安德鲁·尤尔与夏尔·迪谱

英国的安德鲁·尤尔和法国的夏尔·迪谱是早期管理教育的先驱。他们的贡献

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管理人员或者说职业经理人。所以他们是早期MBA 教育的先驱。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倡导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泰勒()

法国的法约尔(H.Fayol,1841-1925)

德国的韦伯(M.Weber,1864-1920)

美国的古克

英国的厄威克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898年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着名的搬铁块实验、铁锹实验和金属切割实验。这些实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此后他先后出版了《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着作,逐渐形成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

(1)对劳资对抗与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泰勒认为,导致劳资矛盾日益加深、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是来自工人

?二是来自管理

?三是来自劳动方法

?泰勒认为,导致劳资矛盾日益加深、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2)科学管理的目标

?泰勒认为所谓“科学管理”,其核心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劳资对抗和效率低下的现实。

?与上述核心目标相关的另一目标就是所谓“劳资两利”。

(3)科学管理的原则

?①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②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③将经过科学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

?④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的和经久的合作

由于泰勒在管理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管理科学基础。后人把他的管理理论称为“泰勒制”,他本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法国的享利·法约尔是与泰勒并驾齐驱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组织的六大职能、管理的五大要素和14条法则

(1)企业组织的职能

?技术职能:包括生产、制造以及加工等活动;

?商业职能:包括购买、销售以及加工等活动;

?财务职能:包括资本的筹积、核算和合理地利用;

?安全与保养职能:包括设备的维修、财产与人的维护与保养;

?会计职能:包括财产清点,资产负责表、成本、统计等活动;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2)管理的要素

?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就是他提出管理活动的五种要素: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法约尔认为了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活动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他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和报酬;集权;等级制度;

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3、韦伯的组织理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一)霍桑实验

?1、基本情况

?2、实验内容

?照明实验

?福利实验

?分组实验

?谈话实验

?3、霍桑实验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1)物质工作环境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2)休息时间、工作日、工作周的长短以及工资的支付方式等都不是影响生产的第一要素;

?(3)正式组织内部存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4)不是非正式组织的一员,没有得到认同。

二。人群关系理论

?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亦称人际关系学说)。

?1、人是“社会人”,企业管理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企业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们对职工行为发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4、民主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有关职工需要、动机与激励问题的研究

?2、关于管理者“人性观”问题的研究

?3、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4、关于企业中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

三现代管理理论

第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管理学思想进入现代水平,其特色是把系统科学的观点应用于管理,以适应于生产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之应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把经验性的管理提高到科学化、数量化的水平。如运筹学、数学模型在管理中的应用、决策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等等。此阶段的理论众多,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

理论学派等。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种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或者是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即否认存在普遍适用于所有环境的管理原则。

?权变理论注意重于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寻求事物的基本关系,主张因人、因时、因事、因环境、因目标需要、因国情而对管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第二章人性假设

第一节中国关于人性的主要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人的系统认识是从“人性”开始的。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儒家思想

1、孔子的观点:

孔子最先提出“人性”问题,《论语·阳货》中讲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观点:

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

人。性善为何物?那就是“仁、义、礼、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

〈1〉人性是善的,如果按照人性去做,就可以成为善人,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而是没有按照本性去行事。

〈2〉把性善理论用之于管理人,治理国家。各国诸侯要想治理好国家有三件大事:土地、人民、政事,要做好这三方面的治理则首先要行仁政,而仁政之根本在于养心。

3、荀子的观点:

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

〈1〉战争、竞争、矛盾、冲突、混乱等“人性恶”是根源。

〈2〉荀子针对性恶提出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礼”,二是“刑”,礼是以教育为主,刑是依法制裁。

(二)道家的思想

1、老子的观点:

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的态度;表现在恩怨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 ;表现在荣辱观上,便是“宠辱不惊”。

2、庄子的观点:

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仁义道德的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

(三)法家的思想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或者说“就利避害”的人性是有其思想源头的。首先是对管子、商鞅等法家人物思想的继承;其次是吸取了荀子人性理论的观点。

(四)深化发展时期——秦汉至宋元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人性论思想也体现出其一统性。秦时法家思想及其性恶论占据统治地位。秦以后,为维护社会稳定,符合这种社会要求的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人性论方面,也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人性论是以儒家伦理人性观为主导的,即:都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强调人性中的道德理性等社会属性,而忽视甚至否定人的感情、欲望等自然属性。

(5)顶峰时期----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

明代王廷相提出了较为科学的习成论雏形,认为人性是一种精神活动,先有其自然属性,然后有社会属性,人之性成于习,是后天学习而成,

为我国古代人性论发展走向顶峰奠定了基础。之后,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然人性观点,认为“习成而性与成”,即人性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使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思想家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开始了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讨论人性的尝试,如严复基于进化论的性无善恶论,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等,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人性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1〉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

〈2〉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3〉列宁提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共产主义劳动。

〈4〉毛泽东提出,要做一个“大公无私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第二节西方有关人性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设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设

1、本我(id):是被压抑(与社会标难违背的)的本能与欲望(性本能),在这一

层次,按“快乐原则”去追求各种欲望之满足,这也是对人的行为进行驱动的原始动力。

2、自我(ego):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既反映了本能冲动的驱使,同时又体现现实规范之要求,所以它是按照“现实原则”来活动的。

3、超我(superego):则是最高层的部分,完全是道德规范、社会规范及准则之体现,是按“至善原则”来活动的,也可以说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超我对自我有指导作用,又限制了本我之表现。有点近似我们日常所说“忘我地劳动”,有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味。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

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

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绪的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的划分

2.马斯洛的主要论点

3.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1.需要层次

2.主要论点

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低层次需要相对满足后,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决定。对特定的人来说,各种需要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层次结构。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导需要。

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同一需要对不同人的重要性、迫切性不同,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

一个国家人民的需要层次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重较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较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

3、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①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②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③把握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④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河北经贸大学课程水平认定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奠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培养专业课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主要涉及对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职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思考。 二、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三、学习内容 结合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八章。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学习要求

本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对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注重案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互联网使用效率,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评定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知识测试题目占40分,综合能力测试题目占60分。60分为及格。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斯蒂芬·罗宾斯著,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卢盛忠主编,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美]马斯洛著:激励与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应用性杂志) 5、J.R.Schermerhorn, Joh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venth Edition), Wiley&sons, Inc.2000 6、D.L.Nels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con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7 七、学习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二、授课方法 自学 三、学习内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重点范围

复习大纲(30学时)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 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 学科基础:行为科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1.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研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2.组 织行为学要充分运用人的心理行为规律,对其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和引导。3.人是组织发展的目的;4.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5.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6.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第二章个体行为 1、个体行为规律 2、1人的行为模式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 3、常见的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期望效应、相似错误、对比效应、投射效应 4、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特征:1)差异性。(2)整体性。(3)稳定性。(4)社会性。 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能力。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①实际能力②一般能力3潜在能力4特殊能力。 5、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性情”、“脾气”相近。 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易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均衡或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性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 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抑郁型(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6、什么是态度,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 (一)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二)三个层次: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 *工作本身:多样化、自主性、中等程度的挑战性*奖酬:分配制度、晋升制度能夠满足需求

组织行为学重点问题

第六章 1、什么是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征? 2、非正式群体的类别有哪些? 3、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4、较常见的群体行为有哪几种? 5、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6、群体动力的创始人是谁?包括那几方面? 7、群体规范的作用? 8、什么是群体压力? 9、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的方法? 10、团队有那八种角色及其作用 11、团队的类型 12、团队建设的理论 第七章 1.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2.非正式沟通的作用 3、简述四种人际距离带 4、简述非语言沟通 5、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6、简述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哪些? 7、处理冲突的管理策略? 8、积极倾听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9、简述人际沟通的P.A.C理论。 第八章 1、权力的定义? 2、弄清楚权力与职权、威信和领导的区别 3、权力的来源和类型 4、影响依赖性的因素 5、组织中进行印象管理的技术 第九章 1、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2、简述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有代表性的理论 3、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4、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有哪几种领导权变理论? 6、新型的领导理论有哪些? 第十章 1.何谓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组织文化结构一般分为哪个层次? 3.组织文化的功能? 4、组织文化的类型 5、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6、如何塑造完善的组织文化? 7、组织公民行为及其特点 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第十二章 1、健康的含义 2、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3、如何缓解压力问题? 4、如何进行个人的情绪管理? 5、简述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6、心理咨询的原则 7、EAP的内容 8、如何提升工作生活品质? 1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 1.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外显的运动、动作、活动或者反应 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分析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的学科,它分析个体、群体、组织等不 同水平的因素对人们工作行为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组织中的管理工作,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 3.组织行为学具有的特点: ⑴总结变量相互关系的规律,增长科学知识 ⑵系统研究组织中的现场行为 ⑶分析个体、群体、组织等不同水平因素对员工工作因为的影响 ⑷以此为指导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学科 8. 薛恩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 第二章 9. 个性:就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 的行为表现 10.影响个性的三个因素:遗传、环境、情景 11 个性的五大模型: ①外向容性③责任意识④情绪稳定性④开放性 16.情商由四种基本素质构成: ⑴自我意识:⑵自我管理:⑶社会意识:⑷社交技能: 第3章知觉与管理决策 21.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到的刺激的过程 21.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因素:①态度②动机③兴趣④经验⑤期望 情境因素:①时间②工作环境③社会环境 知觉对象因素:①新颖性②运动③声音④大小⑤背景⑥相近性 22.1选择性知觉2 晕轮效应3 对比效应4投射(自我投射效应)5刻板印象(定型效应)6自我实现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罗什塔尔效应) 29.归因的概念: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30.决策:为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32.渐进型决策模型条件:①不确定性②预测的信息③可确定的事实与信息非常有限④时间非常紧迫 37.框架效应:决策结果受到决策问题表征方式的影响,同样的决策问题,当描述框架 和参照点不一样的时候,人们对方案的评估是不一样的 第4章态度与管理

2015年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整理(汇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本科 《组织行为学》 考 试 重 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另— 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 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 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 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 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 为,也称随大流行为 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 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 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因此,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和扩大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抵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 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促进了员工有效行为的发生。因此,在管理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为主。正强化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舞,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但是,有时候负强化也能起到正强化起不到的作用。 3.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地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湘大)

第一章导论: 1、组织的定义及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试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含义。 2、举例说明组织行为知识对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3、说明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必然性。 4、说明瓦格纳法案对管理发展的历史意义。 5、对比说明韦伯“科层制”组织与“新组织”的不同特点。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 7、说明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的区别。 8、劳动分工有哪些优越性和不利方面?其演进对组织结构有何影响?举例说明。 9、分析信息技术对企业、员工及其关系的影响。 1.0、组织的定义及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定义: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1.1、试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含义。 概念: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三层含义: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2、举例说明组织行为知识对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一、培养与提高人际关系技能 二、进行成功的和有效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高对员工行为的科学认识,认识组织冰山潜层的问题;管理之道,重在管人;管人之道,重在行为! 四、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3、说明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必然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组织的演变、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发展阶段。人是管理的 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在管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到对人的管理,于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规律,便成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 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管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组织行为学正是在管理学特别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 来的,是管理学的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第版重点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 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 江超群2016/12/18 一、应用层面的知识点 1.需求层次理论(第五章-激励理论与分类) 图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层: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指衣、食、住、饥、渴、性等方面的生理机能需要。 第二层: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自然会有安全的需求。 第三层:社交需要,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便有了社交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社交欲和归属感。 第四层: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可分为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 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当的工作,使自己潜在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2.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第五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双因素理论开创了激励的新观点。 赫茨伯格根据观察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员工的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推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它具有较长时期的激励效能。 这类因素概括的分为六点: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上得到认可和奖赏;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有发展前途;在工作上有得到发展成长的机会。 第二,有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意,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并不能使员工受到巨大的激励,不能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这类因素概括起来: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上级主管之间的人事关系;与同级之间的人事关系;与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个人的生活;工作的安全性等。3.期望理论第五章 弗隆认为,一个人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与他所追求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是有关系的。期望理论就是研究需要(期望)与目标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理论。 要能激发员工把工作做好,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所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效价)x期望概率(期望值)M = V X E 目标价值(效价V)是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概率(期望值E)是值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 因此,期望理论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很大。 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及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OB主要研究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体层面 包括个人能力、性格的差异性,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性规律,人的行为动力与激励措施等问题 群体层面 包括群体活动的规律和团队建设、群体内的沟通与决策、群体的冲突与解决 组织层面 –包括领导、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发展等 人性假设与管理 为了揭示人的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即人是善良、勤劳的?还是贪婪、懒惰的? –如果是前者,管理的办法就应该突出宽容大度 –如果是后者,管理的办法就应该突出严厉、苛刻,尽量不让人犯错误 ?管理者必须对人性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然后制定管理措施 人性假说:X理论与Y理论 西方学者麦格雷戈(D. M. McGreor)在1960年将人性分成对立的两类: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为性恶说 –Y理论为性善说 与人性假设对应,管理思想和制度也不同 人性理论的概括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沙因(E.H.Schein)将西方的人性理论进一步概括,提出以下假设: –经济人假设 ?相当于X理论 –自我实现人假设 ?相当于Y理论 –社会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X理论:以金钱满足需要 社会人假设:以社会承认满足需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以工作的安排满足需要 OB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深度,可分为三类 –描述性研究 –关系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 ?根据研究的性质,可分为两类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霍兰德人格分类及其相应的职业 现实型非社交的、物质的、遵守规则的、实际的、安定的、缺乏洞察力的、敏感性不丰富的,不善与人交往等特征。需要进行明确的,具体的,按一定程序要求的技术性、技能性工作。如车工、电工、机床操作工、修理工、建筑工等。 研究型分析的、内省的、独立的好奇心强烈的、慎重的、敏感的、喜好智力活动和抽象推理等特征。通过观察、科学分析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侧重于自然科学,如天文、植物,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艺术型想象力丰富、理想的、直觉的、冲动的、独创的。但是秩序性较少的。感情丰富,但缺乏事务性办事能力等特征。通过系统化的、自由的活动进行艺术表现,但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差。相应的职业有演员、诗人、编辑.工艺等 社会型助人的、易于合作的、社交的、有洞察力的、重友谊的、有说服力的、责任感强的,比较关心社会问题等特征。从事更多时间与人交往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如教师、律师、营业员、供销人员、公共人员、宾馆服务员、医生、护士、社会活动家等等。 管理型支配的、乐观的、冒险的、冲动的、自我显示的、自信的、精力旺盛的、好发表意见和见解的,但有时是不易被人支配的,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的等特征。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且承担责任的活动。主要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厂长。经理、调度、推销员等等。 常规型自我抑制的、顺从的、防卫的、缺乏想象力的、持续稳定的、实际的、有秩序的、回避创造性活动等特征。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的活动,希望较快地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自控能力。相应职业有会计、打字员、办公室秘书、邮递员、图书馆员等等。 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调查和分类,概括出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导致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导致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 激励因素成长、成就职责、赏识 保健因素物质的经济的安全的社会性的社会环境的地位的 启示不能忽视人的保健因素,但也要引导员工,不停留在保健因素上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工作丰富化

组织行为学名词定义

组织的定义:由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早期实践: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2.查尔斯巴比奇(对劳动分工做补充)3.罗伯特欧文(主张工作时间法,优待雇工)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个性,感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力等 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权利与影响,冲突,沟通和领导等 3.宏观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流程与结构设计,组织变革和创新等 2.A型性格和B型性格: a.A型表现:1..运动,走路,吃饭的节奏很快 2.对很多事情的进度感到不耐烦 3.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事以上 4.无法处理休闲时光5.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自己的获益多少来衡量。 B型性格:a.从来不曾有时间紧迫感 b.认为没有必要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c.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d.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方法:1.案例研究法 2.实地考察法 3.实 验室实验法 4.现场 实验法 5.数据采集 法 个性理论:1.特征个 性理论 2.个性心理 动力学理论 3.人本 主义个性理论 个性的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理论 a. 体液说 b.孔子的气 质“三分说”c.中国 的气质阴阳五行说 d.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说 个人决策风格:1. 均衡型决策 2.冲动 型决策 3.怠惰型决 策 4.风险型决策 5. 谨慎型决策。 凝聚力的定义:团 体使其成员在团体 内积极活动,并拒 绝离开团体的吸引 力。 士气:团体成员对 该团队表示满意, 愿意为团体目标做 出贡献的态度。 影响团体的两个因 素:1.环境因素:a. 自然环境 b.社会环 境 2.合群因素:a. 团体的规模 b.团体 的领导者 c.团体成 员的构成 d.团体的 规范 e.团体的目标 f.团体的凝聚力 心理契约:个人将 有所奉献与组织欲 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组织将针对个 人期望收获而有所 提供的一种配合。 行为的概念:指人 的外观活动,它是 由一系列的动作, 运动,反应构成的。 B=f(P*E):P代表个 人内在的心理需要 因素。E代表外在环 境因素影响。 知觉的定义:个体 为了对自己所在的 环境赋予意义而解 释感觉印象的过 程。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 性:1、知觉的选择 性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归因理论:1.海德的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 素理论 2.韦纳的成 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3.凯利的三度归因 理论。 知觉存在的各种偏 见:1.首因效应 2. 晕轮效应 3.近因效 应4.定型效应5.选 择性知觉6.投射 个性的定义:人的 心理活动以不同的 方式联系和组织起 来,以一定的结构 形式表现在行为 中,形成人的个性。 个性的特点:1.个性 的独特性 2.个性的 稳定性 3.个性的整 体性 4.个性的制约 性5.个性的倾向性 能力的概念:指直 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 个性心理特征。 “经济人”假设: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 足直接的私利,人 都是为了争取最大 的经济利益,工作 是为了获得经济报 酬,这是遗传决定 论的人性观。 “社会人”假设: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 调动人的生产积极 性的决定因素。 “自我实现人”假 设:人并无好逸恶 劳的天性,人在本 质上是自发,自动 向上,能自制的, 人人都有潜力,表 现自己的才能,只 有人的潜力充分发 挥出来,人才会得 到最大的满足。 “复杂人”假设: 人的本质不是单纯 的“经济人”或“社 会人”,人的复杂 的。应采取不同的 适当管理措施。 气质与职业的匹 配:1.胆汁质(活泼 好动)2.多血质(热 情急躁)3.黏液质 (稳定自制内向) 4.抑郁质(安静,情 绪不外露,办事认 真) 群体的内涵:指两 个或两个以上成员 组成的,具有共同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行为(behavior):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外显的运动、动作、活动或者反应 行为特征: 1.行为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 2.行为是有目标指向性的; 3.行为是在情景中发生的 组织是在追求集体目标时,为了使行为表现可以被控制而做的一种社会安排。 组织存在的条件; (1)使命和目标(2)组织是多人组成的集合(3)专业分工和协作 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等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规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个人经验个人对管理规律的总结;是基于自身体验的规律系统性研究(systematic study)通过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得出管理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2 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 系统研究: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 对组织行为学模型的理解: 因变量(六个关键的因变量) 自变量(三个水平的自变量) 系统的研究(systematic approach ) 权变的观点(contingency approach) 2.1 组织行为学的核心主题 六个关键因变量: 1.生产率效率效果 2.缺勤率 3.流动率 4.工作满意度 5.组织公民行为(最早由Organ 在1988 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

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 6.工作场所越轨行为(Kapla(1975)认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是指员工在各种情况下对组织成员、组织生存及其 规则有着明显危害的主观行为) 2.3 系统性研究 直觉(intuition)对行为的“直观”理解。 系统性研究是试图解释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科学证据做出结论。在控制条件下收集数据用合理、严谨的方式测量和解读数据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 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 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 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1、科学管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管理的三个特点:制 度化、程序化、数量化; 2、科学管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制度与感情调动,组织行为 学等学科就是发挥这个方面的作用。 3、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目的: 对于个人,调动积极性; 对于群体,鼓舞士气; 对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组织理论; 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 文化学,特别是人类文化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 1、所有管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经验进行归 纳的科学,所以,大多数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组织行为学知识;

2、学习,课堂、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化, 3、交流、观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 交流: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求不应当攻击,而应当宽容; 观察:有心的观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总结:主要是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进行思考、理论的总结; 四、组织行为的教学 1、基本的理论讲解; 2、案例的讨论; 3、尽可能的实验; 4、学生的讲演、交流。 五、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是让大家通过学习树立起一种观念(科 学的分类:一种是技术性的,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 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观念的,树立新观念的,大多数的人文 学科都属于这样的学科,因此发挥作用是比较缓慢的,是潜移 默化的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求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组 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让大家形成一种观念,技能性的有,但是比 较少; 2、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但是不能希望通过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