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_述评北京大学朝_韩_语言文化系翻译学术活动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_述评北京大学朝_韩_语言文化系翻译学术活动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_述评北京大学朝_韩_语言文化系翻译学术活动

语言文学研究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

述评北京大学朝(韩)语言文化系翻译学术活动

杨 磊

内容提要 记述、评价重要的学术活动,对于整理学科发展脉络,推动学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构成翻译史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以近年来北京大学召开的中韩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活动作为对象进行述评,力图揭示中韩翻译研究进行的内在规律与特征,为其日后发展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 中韩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韩国文学汉译

作者简介 杨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教师,北京大学在读博士。

作为翻译史研究的一部分,翻译研究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重要学术活动的记述,可以达到阐述学科发展轨迹,阐明学术精神和学术观点,针对学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目的。

翻译在历史上曾经长时间的被忽视甚至蔑视。钱钟书在 管锥编 中曾经引用过各国文士对翻译的 微词 :

英国作家塞缪尔 勃特勒认为翻译是: 一般说来,误解作者,误告读者 ;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称翻译 如翻转花毯,仅得其背 ;

法国的雨果说翻译 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狭颈瓶中,傍倾而流失者必多 ;

德国的叔本华谓翻译 如以此种乐器演奏原为他种乐器所谱之曲调 ;

伏尔泰谓 倘欲从译本中识原作面目,犹欲从刻板复制中睹原画色彩

102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

钱钟书对这些观点均持否定态度,他在文中也用过比喻,然而他用的比喻是称赞多于批评,他赞同把翻译比作原作 投胎转世 的说法,认为翻译 属于与创作并行的高级文化事业。 纵观人类的历史,从古至今,翻译不仅使得人类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进行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还始终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当今,翻译研究堪称一门显学,这不仅仅是因为翻译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以来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蓬勃局面,也因为在多元化、全球化的语境下,翻译研究获得了空前的重视。

许钧在2009年曾经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翻译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49~1978年的30年和1979~2008的30年。前一阶段,翻译研究基本局限于经验性的总结和实践性的思考,缺乏学理性的探索。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真正开始起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研究不断深入与拓展,趋于科学性与系统性,翻译学科逐步成长,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与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成三足鼎立之势,渐渐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进而在学科设置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以及博士后研究的完整的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

从中韩两国古代的交流历史来看,翻译明显呈现出 一边倒 的情况: 海东礼俗,蚤自与中华接触以来,文物制度,深受影响。特以言语相隔,故置院设庠,肄习中华语文,时尚所趋,

蔚然成风 。

中韩翻译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资料也相对匮乏,以 中国翻译史研究拜年回眸(1880~2005年中国翻译史研究论文、论著索引) 一书为例,书中整理出的涉及中韩翻译的论文论著中的924条资料中,以中韩(韩中)翻译史为题的仅有三条 :

1)陈景富, 朝鲜入学僧与唐代的佛经翻译 , 人文杂志 ,1994年2月;

2)李得春, 韩国历代汉韩翻译简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4月;

3)王德朋, 论韩国僧人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贡献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12月;近5年来,可以看到的关于中韩翻译史方面的论文相对增多,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更为深入,如:

金长善: 20世纪后半期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 ,

世界文学评论 ,2006年2月;赵莉: 韩国文学翻译三十年(1976~2006) , 外国文学动态 ,2006年5月;

金鹤哲: 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 , 当代韩国 2009年春季号;103

钱钟书研究集刊 第三辑,第90页;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241~242页。许钧、穆雷主编 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韩 林东锡: 朝鲜译学考 ,亚细亚文化社,1983,第1页。

文军主编 中国翻译史研究拜年回眸(1880~2005年中国翻译史研究论文、论著索引)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2006。

当代韩国 2011年春季号

金鹤哲: 1949年以前韩国文学汉译和意识形态因素 ,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4月等。

北京大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在国内最早开设了韩国语专业,并于2006年开始设立了博士生 韩国语翻译研究 的研究方向和相关课程。其依据和定位按照中国教育部规定的学科分类和代码如下:

学科级别学科名称学科分类编号

一级学科语言学740 000

二级学科应用语言学740 35

三级学科翻译学740 3560

研究方向韩国语翻译研究

学科级别学科名称学科分类编号

一级学科外国文学750 47-99

二级学科东方文学750 51

三级学科东方文学其他学科750 5199

研究方向韩国语翻译研究

由于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进行教学的教师或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员,所以更为偏重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创新度,目前正在从两个方面展开翻译的理论研究,即翻译理论的总结归纳提高和翻译史范畴的研究 。依靠着这个平台,北京大学近年来举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如:2009年5月29日举办的 韩国语翻译教学与研究论坛 ,韩国文学翻译院 2009年9月8日举办的 韩国文学翻译院 北京论坛 ,以及今年1月8日举办的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等,这些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韩翻译研究的发展,笔者有幸参加了其中所有的学术会议,与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学术活动进行述评,来对国内韩中-中韩翻译研究的发展进行一个脉络的整理,希望对于广大研究者提供一点绵薄之力。

104

张敏: 中韩 韩中翻译研究的学术定位 ,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论文集,2011,第54页。

关于韩国文学翻译院成立的情况, 当代韩国 2006年夏季号的 韩国文学全球化与中国化的现状与展望 韩国文学翻译院尹志宽院长访谈录 一文中,时任院长的尹志宽老师曾有过比较明确的说明: (韩国)对韩国文学的外文翻译出版的支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最初由文化部直接管理此项事业,而且只支持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种的翻译,其中对英语翻译支持得较多。到了1996年随着此项事业由政府的直接事业转换为间接事业,从此初步开始促进韩国文学的世界化。在初期阶段里,只是急于向国外介绍韩国的文学,把重点放在翻译成外语后出版。开始时先在国内翻译成外语并印刷出版,然后向外国发送,其实以此种方式很难形成海外读者群。真正启动促进韩国文学世界化,应该说是从2001年文艺振兴院把翻译事业和韩国文学翻译金库一体化、并建立韩国文学翻译院以后才开始的。之后,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大力扩展了翻译语言种类。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

2009年5月29日, 首届韩国语翻译教学与研究论坛 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6会议室召开,这次的学术会议共有六大主题: 韩国语专业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计划及课程设置; 韩国语专业本科生韩国语教学中的翻译课设置及教学法; 韩国语同声传译教学与口笔译教学; 韩国语翻译教材的编写; 针对韩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对韩国语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展望。

与会者不仅有来自北京高校韩国语专业主要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同时有来自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主办方的北京大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博士生导师张敏老师、博士生权今淑,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金兰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的博士生导师太平武老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韩国语专业的洪成一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语专业的李丽秋老师、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万玉波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金海鹰老师,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周宾老师、中央民族大学韩国语系的崔有学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朴光海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韩国语专业的孙鹤云老师,以及笔者等,共议韩国语教学界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天会议从东道主北大的张敏老师致辞和发言开始,她从当前国内外语翻译研究与教学的整体局面出发,对当前韩国语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和走向进行了发言。随后,太平武、洪成一、李丽秋、崔有学四位老师就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中韩翻译实例进行了发言,朴光海研究员则根据个人多年从事韩中同声传译的经历,就如何培养口译能力进行了陈述。周宾、金兰、万玉波三位老师从自己对外汉语的教学经历,特别是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进行翻译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和剖析,金海鹰老师和笔者则着重向与会者介绍了各自所在的人民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学院韩汉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授课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与会学者围绕各抒己见,对于韩国语翻译、高校韩国语翻译教学、研究生跨学校听课、建立韩国语翻译教学大纲、评价体系、韩国语翻译考试进入CATT I等问题进行了气氛热烈的讨论。参加这次论坛的老师的年龄段从60余岁到30出头各不相同,探讨问题的角度从有的语言学出发,有的从文学入手;有的侧重笔译、有的突出口译,彼此的发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这次论坛有效地为北京各高校韩国语专业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间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不过也不无遗憾之处,由于筹备时间略显仓促,与会者的发言主要是口头发言,后虽经会议主办方整理成 会议纪要 ,不过还没有形成一本正式的论文集。这一点在今年举办的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得到了很好的弥补。

同年9月8日,韩国文学翻译院在北京大学举办了 韩国文学翻译院北京论坛 ,韩国文学翻译院院长金柱演先生,北京大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的韩振乾、张敏、南燕三位老师,中文系曹文轩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的太平武老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周玉波老师,韩国仁荷大学洪庭善老师,小说家金源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仝保民,小说家虹影,笔者以及来自北京各高校的韩国语系研究生,韩国留学生参加了这次论坛。

笔者看来,这次论坛取得了几项重要成果:会议资料上登出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金鹤哲博士

105

当代韩国 2011年春季号

对韩国文学作品中国翻译的目录和统计数据,可以说,这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全的一份资料,对于研究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情况是一份不得多的宝贵清单。

担任韩国文学知性出版社社长的韩国仁荷大学的洪庭善老师则对时下中国翻译出版状况进行了较为辛辣的点评: 中国为满足实际经济的需要,在60多所四年制本科院校开设了韩国语系(专业)。从韩国的立场上看,这不能不说是让人震惊的事。相应的,通晓韩语的中国人也由以前的以朝鲜族为中心,逐渐扩展至普通的中国人。这也是让我们可以期待着有更准确精练的韩国文学翻译佳作出现。虽然中国各大学中韩国学系轻视人文教育,过分重视实用性的韩国语教育的风气,让人遗憾,以为这对优秀的翻译家与文学研究者的出现并无助益。

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仝保民作为中国的出版界代表在会上发言,对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翻译引入韩国文学作品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中国的一些出版社为迎合市场需求把目标投向通俗小说,引进了大量的韩国通俗文学,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韩国优秀的纯文学作品被译介进来,如:李文烈的 人的儿子 、 诗人 、 青春肖像 ;廉想涉的 三代 ;金东里的小说集 巫女图 ;殷熙耕的 汉城兄弟 、 鸟的礼物 、 搭讪 ;黄皙暎的 故园 、 客人 、中短篇小说选 客地 ;朴婉绪的 非常久远的玩笑 、 那个男孩儿的家 、 裸木 、 蹒跚的午后 、中短篇小说集 孤独的你 ;金周荣的 惊天雷声 、 洪鱼 等 。

这次论坛聚集了中、韩两国的文学家、翻译家、韩国语专业的老师和学者以及政府公共机关韩国文学翻译院的代表,参会者地成分丰富,观点也更具多样性,这次论坛对于韩国文学作品汉译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2011年1月8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与朝鲜文化研究所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举办了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

此次会议受到了韩国文学翻译院、北京大学东亚学研究中心和韩中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邀请到了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80余位到北大进行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交流讨论。韩国文学翻译院院长金柱演先生、驻中韩国文化院院长金翼谦先生和中国 韩国语教育研究学会 会长金秉运老师也到场祝贺,并发表祝词。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为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的新视野 ,共有14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7位韩国学者、7位中国学者),10位学者进行了论文讨论,均来自中韩各大知名院校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学者。与会旁听者来自北京各高校韩国语系的教师、退休老师、韩国外籍专家和研究生,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外研社的韩语部负责人等。

会议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系主任王丹老师的祝词中拉开帷幕。第

106

洪廷善: 韩国文学在中国出版的诸问题 ,韩国文学翻译院北京翻译论坛,2009。

仝保民: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出版 ,韩国文学翻译院北京翻译论坛,2009,第6~9页。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

一部分由来自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琴章泰老师,北京大学的张敏老师,中央民族大学的太平武老师和韩国建国大学的林东锡老师四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进行了基调演讲和主题发言。琴章泰老师基调演讲的题目为 栗谷 四书谚解 与 四书 韩文翻译的课题 ,四书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学术经典,在韩国历史上也受到了崇高的礼遇,韩国朝鲜时期的大儒栗谷李珥的 四书谚解 和 四书 历代的韩文翻译是韩国学术界的重要探究课题。琴老师深入浅出,向与会者展示了两者的脉络与关系。张敏老师此次发表的论文受到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研究基金的资助,题目为 中韩 中韩翻译研究的学术定位 ,站在中韩翻译乃至东西方翻译的高度,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实例,对翻译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特别是针对中韩翻译研究的现状及课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解读和分析。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太平武老师以 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规则的探究 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表,太老师主要从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列举了大量中韩翻译的典型性案例,对于中韩、中韩翻译当中出现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研究。

给古籍做译注,堪称是文史哲各个学科的基础工程,来自韩国建国大学的林东锡老师,至今已经将中国的古籍经典进行注解,出版了百余部著作。他著名的 朝鲜译学考 是北京大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翻译方向博士生的教材。此次他以 韩国的中国古典译注现状和问题 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表,在他的论文中,既有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展示,也有当前韩国古籍译注存在问题的说明。

大会的第二部分为分组讨论阶段。以翻译学研究和翻译教育两个分组进行讨论。第一分组主持人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金英玉老师,论文发表者分别为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全炯俊老师、中央民族大学的崔有学老师、北京大学的琴知雅老师、韩国釜山大学的金承龙老师和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金珍我老师。组织第一分组进行综合讨论的学者为北京工业大学俞春喜老师。

全炯俊老师发表的论文题目为 韩中 中韩翻译家的课题 ,全炯俊老师是在中韩比较文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曾经翻译过鲁迅的 狂人日记 、王蒙的 活动变形人 等名著。全老师的论文从瓦尔特 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 n) 译者的任务 说起,援引了华裔比较文学学者周蕾的 原初的激情 、特贾斯维莉 尼南贾纳(T ej as w in i N ira n jana)的 为翻译定位 等重要学者的论著和观点,逐一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全老师的论文并没有把注意力停留在东西方的对抗上,而提出了 超越语言界限的文学 概念,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之后是中央民族大学崔有学老师题为 金素月汉诗翻译的研究 ,研究对象并非是韩国文学巨匠金素月的诗歌创作,而是金素月的汉诗译作和翻案诗作上。金素月诗人的汉诗翻译整体风格是具有创造式的自由奔放式,崔老师的论文将其分为初期与后期两个阶段,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分析。

随后进行论文发表的是北京大学的琴知雅老师。她发表论文的题目是 译殷熙耕长篇小说

107

当代韩国 2011年春季号

汉城兄弟 有感 。在翻译研究领域,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包含主体性因素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现象,因此,译者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汉译韩国长篇小说 汉城兄弟 为北大已故的韩振乾老师和琴知雅老师合作的成果。琴老师列举了翻译时遇到的问题与其解决的方法,站在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学科高度对这一译本进行了挖掘和分析。

第四位论文发表者为韩国釜山大学的金承龙老师。他发表的论文题目为 韩国经典翻译学的可能性与课题 。中韩之间的古代文化交流极为频繁,中国的古代儒家典籍和源自印度的佛经传到韩国后,为韩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这些典籍和韩国创造韩文字前使用汉文书写的典籍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古典著作汉译的课题也就摆在了现代韩国人的眼前。金承龙老师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于 韩国古典典籍的翻译 的现状与展望,做出了自己的论断。

第一分组最后一位论文发表者为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金珍我老师,她发表的论文为 菜单翻译的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 以 目的论 为中心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人民互访增多,许多实用性的翻译课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金老师的这篇论文便是以2009年韩国观光公社发行的 面向寻找饭店的国外游客的饮食菜谱与待客文化 一书中菜肴中韩对译情况为例,使用目的论理论进行了分析,为与会者提供了一篇内容生动,发掘深刻的论文。

第二分组主持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金京善老师,论文发表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的金钟太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朴光海研究员、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孙志凤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丽秋老师和笔者。组织第一分组进行综合讨论的学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徐永彬老师。

复旦大学的金钟太老师的论文题目为 中韩翻译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金老师以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翻译理论相结合,融入其在复旦大学担任翻译课程时的实例,就翻译教学、翻译的标准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就众说纷纭的翻译标准问题提出了如下几点标准: 以文本为中心的标准; 以人为中心的标准; 以翻译目的为中心的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朴光海研究员论文题目为 提高韩国语口笔译能力的方案 。这篇论文是此次大会唯一跟口译相关的一篇论文,朴光海老师以自己多年的同声传译经验为依托,结合当下对于中韩-韩中同声传译员的需求、标准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当今同声传译界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读与剖析,并且提出了 开发口笔译教材; 培养专门教师; 重视口笔译实践; 北京各高校韩国语专业共享口笔译教学资源; 促进国际交流; 大学设置口笔译中心并且开设培训课程等建议。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孙志凤老师发表的论文题目是 文学翻译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孙志凤老师迄今为止已经发表了关于中国近代翻译家郭沫若、傅雷、林语堂等的研究论文。在此次发表的论文当中,孙老师首先针对许多人心存疑虑的 文学翻译教育是否可行 的问题进行了肯定的回答,并主张将其系统化,在文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文学翻译的能力。论文内容涉

108

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

及中韩文学、文学教育、翻译、翻译教育的诸多理论与实践层面。

笔者发表的论文题目是 关于开始 韩国翻译文学 赏析课的构想 。论文就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从 受重视 变成弃儿 获得正名 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结合北京九所开设韩国语专业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韩国文学作品的汉译情况对开设 韩国翻译文学 赏析课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预测。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丽秋老师发表论文的题目是 本科翻译教学方法研究 以中韩翻译教学为例 。李老师长期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语专业的翻译课,其论文以北外翻译课为例,就分课时安排、授课选材和课堂设计几个方面对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特别是重点总结了根据学生作业的内容和其错误程度所采用的不同讲评方式 比较综合法、分析参照法和对照赏析法等。

论文发表结束后,与会学者就论文的内容进行了广发而深入的交流,增进了中韩两国学者之间彼此的了解,正如韩国文学翻译院金柱演先生在祝词中提到的:中韩两国尽管地方存在差异,但是在很多方面拥有许多可以共享的文化纽带。这种文化纽带通过活跃的交流与沟通显露出其本来的面貌,这种交流与沟通的具体途径便是翻译,好的翻译可以减少误解,增进了解 。此次大会可以说正是为中韩翻译研究的更上层楼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提高韩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近年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多次中韩翻译研究方向的研讨会,我们可以从中整理出一条近年来这一领域发展的脉络:

第一,历次中韩翻译研究,其内容多为中韩翻译教学研究,同各高校韩国语教学相挂钩的。这跟历次会议的参会者大多为韩国语专业担任翻译课的教师有关,由此可以看出:当下的中韩翻译具有很强的教学实践性,不过这一点已经有了转变,如,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上,全炯俊、琴知雅、,金承龙几位学者的论文,便跳出了翻译教学的范畴。

第二,笔译研究论文明显多于口译研究的论文。这是历次研讨会呈现的一个特点,其实在与会的学者中,不乏口译乃至同声传译方面的专家,期待着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总结出来,为培养更多的口译人才提供宝贵的资料。

第三,会议的规模和参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从上述2009年~2011年三年间学术会议的规模可以看出,不但参与会议进行论文发表的人数在增加,而且高校韩国语专业关注翻译研究的人数也在呈上升态势,其原因,就像北京大学张敏教授在论文中指出的:翻译课的教学则可承担韩国语言与文化教育相连接的任务。用开设翻译课程的手段,教授学生一些韩国经济、外交术语、文化历史常识,可以顺理成章地与韩国语言、文学传统学科链接。因为韩国语言学与译学、韩国

金柱演: 中韩 韩中翻译研究的学术定位 ,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2011,大会祝词。

109

当代韩国 2011年春季号

语言教育学与译学、韩国文学与译学都有交融性,影视翻译教学也能为学生提供套餐。所以翻译研究的展开对韩国语教学改革极具现实意义 。

中韩翻译研究的开展方兴未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也日趋多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出现,为提高我国翻译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添砖加瓦。

B ri ef D iscussi on on T rend of

Chi nese K orean T ranslation Research

A R ev ie w o f Tran sl a tion Acade m ic A ctivities o f K ore w n L anguage

and Cu lture D e partm en t o f P eki ng University

Abst ract R ecor d i ng and e val uating m i portant acade m ic acti vities plays a signi ficant role i n har monizi ng and pr o m oting course devel op m en,t whi ch ser ves as an m i portant co m ponent of hist or y of transl ati on research.Base d on t he re v ie w i ng of acade m ic acti vities on Kor ean Chi nese transl ati on r esearch hel d i n Pe k i ng U niversity of late year,s t his paper am i s to re veal interi or r ul es and feat ures of Kor ean Chi nese transl ation research and pr ovide refer ence to its develop m en.t Key W ords K orean Chi nese Transl ation;transl ati on teachi ng;Chinese tr anslation of Kor ean literature

Aut hors Y ang Le,i assistant professor,K orean de part m e nt of Beiji ng I nter nati onal S t ud i es U ni versity,doct or s degr ee candi d ate of Pe k i ng U niversity

张敏: 中韩 韩中翻译研究的学术定位 , 中韩翻译学 翻译教学国际学术会议 论文集,第53页。110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30篇(讲义)

1、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1)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wine with grains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2)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Generally speaking, win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3)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hinese wine culture has been play 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4)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 Our Chinese ancestors used to enjoy themselves by

drinking wine while writing poetry, or to make a toast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a feast. (5)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Wine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 life of ordinar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irthday party, farewell dinner, wedding, etc. 2、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书法在中国艺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影响到了其它的中国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雕塑、传统音乐及舞蹈、建筑及手工艺品。作为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n ar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2)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

中国文化汉英翻译材料(1)

Exercise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如今,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京剧不仅在中国各地喜闻乐见,而且已被全世界人民广泛接受。 2.根据所表演角色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 (丑角)。 3.京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它经久不衰:它创造了一种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相互交融的美学欣赏与享受。 4.他曾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古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她们的温柔、优雅和细腻。 5.梅兰芳也是把京剧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 6.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京剧必将获得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多的喜爱。 Key to Exercise I. 1.Today, as one of the glowing pearls of oriental arts, not only has Beijing Opera been widely enjoyed all over China, it has also been well received all over the world. 2.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g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which they play,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heng (male roles), dan (female roles), 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 3.The uniqueness of Beijing Opera makes its artistic charm so everlasting: the creation of an aesthetic co-appreci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on stage and the audience off stage. 4.Mei Lanfang had created very successfully various images of ancient Chinese women and expressed their tenderness, elegance and subtlety. 5.Mei Lanfang was also the first person who introduced Beijing Opera to foreign countries. 6.Being a grea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Opera will surely be more and more appreciated by people in China and in the whole world. Exercise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 著名的京剧武生徐力先生最近接受了我们舞蹈学校的邀请,担任高级舞蹈教员。武生是京剧中的一个重要生角。武生的特点是武艺好,身手矫健敏捷。武生演员常通过在舞台上翻滚武打(tumbles, tweists, and somersaults)来表现他们高超的武艺。武生的动作准确有力,是大量艰苦训练的结果。 中国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的舞台技巧和身段(floor skills and postures)大多来自中国传统戏曲的武功(acrobatic skills)。我们舞蹈学校非常荣幸能够请到徐先生教授女子班毯子功(floor skills)和男子班的功夫课。有关课程安排请点击此网址。 Key to Ex.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 A Rare Opportunity The famous Beijing Opera performer of Wu Sheng (acrobatic male role), Mr Xu Li, recently accepted an engagement with our Dancing School. Wu Sheng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eijing Opera. It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acrobatic skills. Wu Sheng actors often show off their skills with tumbles, twists, and somersaults on the stage. These skills and movements require great precision in timing and strength, which takes a lot of training and exercise. Many of the floor skills and postures of classic and ethnic Chinese dances were originally from the acrobatic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Our dancing school is very fortunate to have Mr Xu Li to teach our Floor Skills class for girls and Kungfu class for boys. For class schedule, please click HERE. Exercise I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齐白石以革新水墨画和毕生献身于这项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2.他在几天后把那幅画重画了很多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3.兰亭序的极高的艺术价值促使更多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字体。 4.一个好的书法家所写出来的字必须充满生气,活力并具备完美的形体。 5.书法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毛笔有全面的掌握。 6.这个年轻演员认识到自己的演技还差,无法与他老师的演技相提并论。 Key Exercise III.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黎丽(1981-),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跨国、跨种族、跨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广泛与频繁。从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商业往来看,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当一个亚洲人到了欧洲或者一个中国人去了英国,再或者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时,当他们之间能够顺利交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国与国之间存在的界限。只有当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才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但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载体,是容器,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使外国人熟悉本国文化,人们应该利用语言开展翻译。当今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引入了翻译领域。没有语言,很难将跨文化交流变成现实。 二、文化,语言与翻译(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世界万物,物质的和精神的。从广义上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指所有产品;机构文化,指各种各样 的体系及相关理论,例如社会体系、宗教体系、教育体系和语言体系;精神文化,指人们精神、行为、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很久以前来自于德语“kultur ”,指的是土地的开垦、植物的培育和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培养艺术能力、道德素质和天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一词出现在中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当时,中国人意识到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这些交流存在着很多的障碍。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包括中等专业教育,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荒谬的错误导致了交流的失败。据说,文化冲突曾经造成了经济损失。(金惠康,2001) “文化”一词,看上去似乎很难定义,很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去解释它,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学者。人类学家Malinowski 在他的著作《On Culture 》中指出:文化是人类身体或者灵魂 的习惯,包括一系列的方法和习俗,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有的文化要素都是动态的、有效的。(李延林,2006) 总之,从广义和狭义上讲,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王黎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英汉语 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 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1-0048-02 第15卷·第1期 2012年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1Feb .2012 48

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现象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有的现象,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并没有明 确的鉴别界限,如轻与重、大与小、贫与富、开心与悲伤等,这些事 物之间的界限差异我们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些模 糊的词语来进行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地意识到了我们生 活中存有的模糊性,最早提出模糊理论的是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Zadeh,L.A.;1921—),1965年扎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的 第八期上发表了《模糊集》的论文,并引发了各方的关注,随之将模 糊理论引进到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中,我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 始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是这方面的翘楚, 他于1979年在《外国语》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正式将模 糊理论引进我国,并且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在持续地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模糊性是语言本身自带的本质属性,同时 也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目前学界对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呈现出百花 齐放的状态,研究的比较全面、深入且成果颇丰,对于翻译中语言模 糊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另一方面是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上,从总体上,对于英美文学翻译 中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全面与彻底。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各名家翻译的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底本,进而分析翻译中语 言的模糊性。 一、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在持续地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了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fuzzy)也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不具有明确性。从大的范围上看,模糊语言就 是指语言的模糊性;从小的范围上看,它指的是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语或者模糊结构。首先,词语有模糊性。所谓模糊(fuzzy),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也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不具有明确性,这种词语 上的模糊性存有于各种语言之中,如汉语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包袱词语,其原本的含义就是指用布包把衣服或者物品等包裹起来,但同时它又可以指某种负担,如精神或者思想上的负担,这种现象也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 摘要: 最近一些年来,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探讨和争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刊物,如《中国翻译》2002年第五期还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来探讨这一问题,所有近年来的努力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进展。但尽管成果丰厚,翻译界依旧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上存在不一与争论。本文试图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现象,从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内涵入手,明确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同时介绍其与直译、意译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归化与异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双重翻译策略 引言: 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大讨论。而近些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研究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有的研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做出概括,还有的研究运用相关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有些研究还是没有区别开“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两对不同的概念,并且没能够详尽的论述“归化”与“异化”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具体操作问题。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1.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1.1 归化 归化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用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取代源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化译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3)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就能更好的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地要将源语文化转化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4)译者不能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5)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一定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能够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就是在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 1.2 异化 “异化”一词,本来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和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在翻译学里,“异化”有两个意思。一是原作经译者手笔转化为译文时发生的变异,包括外语译为汉语时的异化和汉语译为外语时的异化;二是特指“外国化”,即“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们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译作的目的;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作是“忠实于原作”。其实异化的成功的例子已融为汉语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10篇2

一、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开拓变化和团结凝聚的寓意。 (1) 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Chinese Dragon totem worship in China has been around for over 8,000 years. (2) 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The ancients in China considered the dragon (or loong) as a fetish that combine s animals including the fish, snake, horse and ox with cloud, thunder, lightning and other natural celestial phenomena. (3) 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The Chinese dragon was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ulticultural fus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4)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开拓变化和团结凝聚的寓意。 To the Chinese, the dragon signifies innovation and cohesion.

二、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近年来,中国东北某些城市的老年人自发组织了了秧歌队,队员常年通过跳秧歌舞来保持健康,同时他们也乐在其中。 (1) 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 Yangko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dances of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It is usually performed in Northern provinces. (2) 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 The dancers usually wear / are dressed in colorful and light costume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powerful and rapid. (3) 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 During some festival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中国文化常识翻译王天竹

概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国的传统艺术门类繁多、雅俗共赏,从悠扬动人的民间音乐到细腻缠绵的地方戏曲,从疏洁淡雅的水墨画到刚柔并济的书法,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令人赞叹不已。 舞狮 舞狮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 舞狮在中国是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事,都可以看到欢快的舞狮。民间认为舞狮可以很好地把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出来,也最能烘托热闹气氛。舞狮尤以广东地区一带最为盛行。用来舞动的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广东人称它为“醒狮”。 中国百姓对狮子有图腾般的崇敬感,狮子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位置仅次于龙,因此舞狮也就带有了不少神秘色彩。人们相信狮子是吉祥瑞兽,而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节日和喜庆活动,都会舞狮助兴,祈求吉利和如意。专用于节庆场合纳福迎祥的舞狮,代代相传,从古代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发展成为具有健身功能的体育运动。舞龙和舞狮的热闹场面在中国的电影中也是很常见的。 吉祥图案 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含有吉祥意义的图案。每到年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贺。 中国的吉祥图案始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今天,吉祥图案任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的吉祥图案内容及其广泛,这里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双喜”字,是双喜临门,大吉大利的意思,民间常在办喜事时采用。 “寿”字,字头经过加工美化,变成对称的图案,是长寿的意思。“福寿双全”,是由蝙蝠和寿字组成的图案。“蝠”与“福”同音。表示幸福长寿。 两个“有”字组成的对称图案,意思是顺也有,倒也有。在中国农村常用来贴在收藏谷物的器具上,表示丰收富裕。“百吉”,也叫“盘长”。它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可以想象为许多个“结”,谐“百吉”之音,作为百事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有福寿延绵,永无休止的意思。“五福捧寿”,图案中5个蝙蝠环绕一个寿字。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道德、善终。“四合如意”,4个如意从四面围拢勾连起来,象征诸事如意。 小孩儿满月与抓周 在中国,小孩儿的满月酒和抓周仪式独具特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两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现状分析

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现状分析 ——以复旦大学为例:“你身边熟悉的汉文化” 参与人员:黄一菡杨洋林南威卫卓睿 指导老师:陈正宏魏有美

摘要: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中,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不断交汇融合、发展创新,因此,我们不妨将汉文化理解为“泛汉族文化”,即以典型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本课题讨论之汉文化主要置于中国大陆汉语言文化体系之下。高校作为文化交流胜地,对汉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剥离的关联。本课题试图以复旦大学为例,探究、梳理、总结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现状,了解身边汉文化传播的点滴。 关键词:汉文化;传播;高校 一.汉文化定义 随着人文科学研究活动的日趋活跃,汉文化的相关研究愈发受人关注。但事实上,汉文化定义与指向始终较为模糊。在揣振宇先生等主编,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中,“汉文化”一词意指“汉族文化”;在陈江风先生等主编,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文化研究》中,“汉文化”则仅限于“两汉文化”。而张世民先生在《汉文化漫谈》里对汉文化这样谈到:“汉文化不单是指汉王朝的历史文化,而且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别称。”在另一些学者眼中,汉文化的概念范围甚至被扩展至与中国相邻的使用汉字的国家区域内。譬如,德国学者汪德迈将汉文化定义为“亚洲东部自中国本土向南延伸,其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行于四邻的汉字区域内的蒙古人种的文化”。 鉴于汉文化含义之丰富广博,学界向来观点各异,为厘清讨论对象,我们将在本课题中对“汉文化”加以定义。 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但在中华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中,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不断交汇、融合,从中得到继承、发展与创新,因此,我们不妨将汉文化理解为“泛汉族文化”,即以典型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其辐射范围不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更在中国周边传播,广泛影响到周边如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作为其主流文化形态存在。陈庆浩先生就曾提出“整体汉文化”的概念,与此处所述之汉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就文化内容而言,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以此为依据,汉文化包含语言、文字、文学、饮食、服饰、艺术、宗教、法律等领域。 本课题着力于讨论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其现状,以复旦大学为个例进行分析。因此,此处汉文化传播范畴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文化体系之内,对海外汉文化表现形态不予赘述。 二.汉文化传播途径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21世纪国际化时代的信息高速万维网,各民族文化从相对隔绝走向交融碰撞,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也成为一个国家走向强国所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文化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从文学作品到商贸往来,从教育传授到文化交流,汉文化通过异彩纷呈的传播方式逐渐为世界所了解。 1.文学途径传播 “文以载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汉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和认同作用。而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看,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教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翻译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语言文化差异 (3) 1、词汇本身的意义 (3) 2、词汇的文化差异 (3)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4) 1、文化行为差异 (4)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4) 三、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4) 1、结构分析 (5) 2、语义分析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心理过程即对两种语言的分析理解过程。这一理解过程是汉英翻译的关键。只有理解判断正确,做到表达自然地道,再现原文风格。 [关键词]文化差异分析翻译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汉英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表面上看,汉英翻译只是把汉语原文的表层结构直接转化为英语的表层结构,但是这并不能正确刻画出译者所经历的语言心理过程,即理解过程。汉英翻译的过程不是汉语(原文)一字词对应一英语(译文),而应该是汉语(原文)一理解、分析 +对比、选择一表达一英语(译文 )。汉英翻译不是“对号入座”,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汉英翻译必须采取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如照汉语逐词硬译则译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的英语拼凑罢了。从语言心理的运作上看,译者须先将汉语语法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的深层结构了解清楚,并分析成若干语法与语义单位,然后再将这些单位一一转化成英语的语法及语义单位,最后经过重整组合才能成为译作。以下即是对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分析。 一、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

开题报告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模糊法律英语翻译2 king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模糊法律英语翻译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姓名沈永兵 班级07113712 学号07117030 指导教师郑玮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法律翻译也变得不可或缺,尤其是中文法律条文的翻译已变得日益迫切。然而,中

国当前的法律翻译状况相对于文学、科技、商业的翻译来说,却难让人满意。因为中国法律翻译的历史还不长,其翻译水平亟待提高。加之法律翻译的专业性太强,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更由于法律语言本身的各种特性,尤其是其语言的模糊性,给法律翻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的语言学术语。模糊性是语言的客观属性, 作为自然语言的法律语言, 也摆脱不了模糊性的特征。王青梅指出[1],复杂而又难以穷尽的法律现象,决定了模糊性在法律语言中的存在,也决定了模糊性的表现必定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究其存在的根源,有其客观基础,也有其主观基础。而贡灵敏[2]则进一步从语用角度阐述了模糊性的作用,即可以使得法律英语更加客观,得体。并且,模糊语言在法律中的运用不仅补违背语言规律,而且能够极大地满足各种具体情况的要求。 其实,只要我们懂得了法律相关文本的篇章结构、篇章模式、文体特征、语域特征和法律文化规约,再结合有效的翻译理论多进行一些翻译活动,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法律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3]。对于功能对等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应用,吴吉松[4]提出,可以用分别翻译和联合统一的方法准确翻译法律英语中的同义词,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带来的模糊性。而刘婷和胡清平[5]在其对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中,提出了两种汉译策略,即模糊对模糊和模糊对精确的方法,以此解决法律英语在一词多义和外延意义上的模糊现象。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张长明,仲伟合[6]从功能翻译的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功能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适用,倚重目的法则,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忠诚法则。 由上所述,法律英语的模糊性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和主观依据的,不可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来实现翻译的准确目的。所谓“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要达到这一效果,翻译时就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奈达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等,并对其作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他指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7]。 但是,纵观现有的对功能对等在法律翻译中的运用研究,多集中于对词汇的模糊克服和整体的理论运用原则。本文试图从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审视法律翻译的模糊性,并系统总结出翻译法律英语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