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2016年12月12日 16:41??点击:[780]

一、藜麦产业发展现状

都兰县藜麦从2015年开始引种,当年种植藜麦30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2016年开始企业及合作社开始大规模种植,种植面积为10750.86亩,以定单种植为主,目前已全部收割完毕,平均单产200公斤以上,全县藜麦总产量达2150吨,依据定单平均价计算,产值达3870万元。

二、藜麦种植效益

1、经济效益:如果都兰县的耕地中,有2万亩用于种植南美藜,按照每亩100公斤的最低产量及20元/公斤的批发价来预测,仅食用种子一项的年产值将达4000万元。同时,藜麦种子收获后对湿度非常敏感,在加工前需在干燥环境中存储。因此,藜麦种子的加工及提取需要在海西本地完成,这将有助于当地对藜麦营养品的开发及提取物利用,进而促进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发。可考虑通过引导农牧民适度种植藜麦,由公司收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2、生态和社会效益:尽管周期长,南美藜的种植可在6-8年内有效地改良治理盐碱化弃耕地和盐碱荒地。南美藜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耕作层中吸盐,并积累于植物营养体中。盐可以随植物收割从土壤耕作层中去除,从而使土壤得以逐年改良;利用南美藜对盐碱荒地、沙地、道路旁及城市空旷地进行规模化的季节性植被覆盖,有助于减少风沙和改良土壤,美化和改良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它们良好的耐寒,耐盐性,抗冻性,以及能够适应贫瘠土壤的生长习性使其可以被发展为都兰理想的园艺植物,用于绿化道路两旁和城市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由于藜麦在都兰种植时间短,科研基础非常薄弱,科技投入不足,专门从事藜麦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导致藜麦生产、加工等方面技术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

(1)缺乏优良品种,种子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大都为各单位自己从国外、国内不同单位引进的种子,自繁自用,相互串换,或者有些单位经过简单的系统选育的种子,都没有经过品种审定(鉴定、登记)的种子。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一致性差、且多乱杂。导致藜麦生产在成熟期、产量、品质、品相及田间生长的整齐度都有很大差别,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品质、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一是目前藜麦生产管理还处于低水平的粗放方式,由于没有实施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成本控制、人员管理、质量监管等生产环节中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体制,以致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不一,劣质产品占较大比例,降低了柴达木盆地藜麦的品质声誉。二是产量差异十分显着。高产田产量在300公斤以上,一般地块产量只有150公斤左右,低产田产量不足100公斤,产量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影响了效益的提高。当前在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有:1、播种技术不关,出苗差,田间缺苗断垄严重;2、藜麦田的杂草种类多,危害严重,特别是阔叶杂草目前化学除草无法解决,只能人工除草,效率低,成本较高;3、虫害严重,一是藜麦苗期虫害普遍发生,导致藜麦出苗差,已出来的幼苗停止生长,使田间缺苗断垄严重。二是藜麦中期虫害危害严重,导致花蕾全部被吃光仅剩下叶片伸向空中,严重影响产量。

2、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低。目前都兰藜麦加工主要还是藜麦米等初级产品加工,没有统一标准,产品质量、规格很不一致。精深加工产品缺乏,影响了产品的商品价值。

3、品牌效益尚未形成。目前由于藜麦种植时间短,没有经过的审定(鉴定、登记)品种,生产上品种多乱杂,藜麦管理粗放,产品质量、

规格不一致。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技术体系和标准化管理机制以及各环节质量可追溯系统,无法保证藜麦产品质量,柴达木藜麦品牌优势还没有形成,特别是一些精深产品加工企业和高端产品生产企业有采购国外进口原料的意向。这必将对柴达木藜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4、宣传、营销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企业、农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等从事藜麦生产和加工,组织化程度低,使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产品质量差别大。在流通环节上,藜麦的销售主要依靠生产者自己找市场、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营销主体表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和无序性。由于藜麦产业刚刚兴起,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藜麦专业批发市场,而专门从事藜麦销售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没有,使得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无法有效传递。很多生产者,特别是一些小生产者,市场不明,盲目生产,造成了藜麦生产与市场的脱节,部分生产者产品积压,市场销售价格差别大,无序竞销明显,市场混乱,将对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5、缺乏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集技术、生产资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使得生产所需的各种农业资料的采购、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掌握、产品开发和加工、市场销售和市场动向的盲目性很大,这加大了藜麦生产经营风险,也增加了藜麦产业的不稳定因素。

四、藜麦发展采取的措施

为了研究我县藜麦产业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在州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局于2014年底参加了“海西州藜麦发展研讨会”,2016年参加了乌兰县政府举办的“2016年中国青海(国际)藜麦高峰论谈及青海乌兰首届藜麦节”。在会上,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柴达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独特的气候、地理、土壤条件,几乎复制了安第斯高地的藜麦生长、种植环境,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非常符合藜麦生长条件。试种情况证明,藜麦具有耐寒、耐旱、

耐盐碱的生物学特性,海西是黎麦最佳适宜种植区。我县按照省委王建军副书记“对藜麦种植坚持尊重规

律、科学务实的态度,继续观察制度,特别在安全性上把好关,促其健康有序发展”指示精神,对藜麦种植采取点上积极培育,面上控制的措施,做到适度规模种植,积极稳步发展。结合专家意见我局近年开展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限定种植区域。藜麦在我县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品种不确定、栽培技术不确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体系。鉴于此,采取点上积极培育,面上控制的措施,至少在最近一两年时间内要限定区域面积,要在做好前期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我局要积极帮助引导企业集中连片种植,不允许插花种植。

(二)限定经营主体。我县藜麦品系还没有通过外来物种的安全性测定和有害生物检疫工作,目前处于品系引进试验阶段。产品大量上市还有诸多限制因素,市场发展尚不确定。为此,目前主要以企业作为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进行经营和生产,不提倡农民种植。

(三)做好实验工作。目前种植藜麦品种品系生物学性状还不稳定,针对我县藜麦种植时间短,试种品系比较多的现状,今年我县积极组织农技推广部门在察苏镇西河滩中村进行藜麦对比试验,试验面积 4.5亩,试验品种8个,通过做好藜麦品种生产、区域、水肥、防除、防虫、秸秆转化等试验,制定出藜麦栽培种植技术规范、记载标准,力争短时间内筛选出适合我县气候坏境的主栽品种。

五、下一步藜麦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是在完成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2014、2015年区域试验中表现田间长势整齐一致的品种,继续做好藜麦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尽快筛选出适合我县推广种植的藜麦品种,争取明后年审定2-4个品种。二是目前藜麦销售市场不成熟,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藜麦品质及作用,同

时没有产品质量标准,造成藜麦产品不能大规模进入市场销售,藜麦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三是进一步挖掘藜麦深加工技术,丰富深加工产品,做好藜麦油、花青素、皂苷提取等后期深加工产业,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品质战略上做好宣传,打造品牌;培育优质品牌,拓展高端市场。四是加强农药检测力度,确保藜麦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藜麦农药残留检测力度,严惩非法添加违禁、限用农药及非法添加剂行为,确保藜麦产品质量安全。

西安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两课实践调查》 题目:西安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成绩 评阅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西安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的力量,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堪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深刻文化内涵。西安作为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对西安的堀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通过研究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意识、结构、规模等问题,提出了培育全民文化产业意识,提升文化产业总量,着力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从文化具体情况出发,在己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阻碍发展的原因并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西安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安;产业结构 1.选题背景及意义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许多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研究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在于:①有利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产业问题一直是国际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理论工作者己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大多采用抽样调查取得相关数据和资料,所抽取的样本代表性有所不足。②有利于提供比较系统地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的研究从区域具体情况出发,在己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阻碍发展的原因并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西安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现实意义在于:①促进西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和谐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包含多形态、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作为“新经济”的骨干产业,文化产业不但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而且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不会破坏自然资源和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由此,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②增强西安文化竞争力。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之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③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了继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大量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思想上、精神上不断进步。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依托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西安的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成为了西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当前的城市文化观来审阅西安的文化产业,又不得不遗憾地说西安的文化产业和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没有相得益彰,同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 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

2016-2022年中国藜麦行业发展格局报告

2016-2022年中国藜麦行业发展格局 规划前景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6734332.html,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藜麦行业发展格局及投资规划前景 报告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编号】R434912 【报告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f16734332.html,/research/201608/434912.html 报告目录: 藜麦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智利等国。20世纪以来,欧洲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摩洛哥和希腊,非洲的马里和肯尼亚,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亚洲的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均开展了藜麦的引种和试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以前藜麦基本保持在5万吨左右,2009年以来全球藜麦种植面积及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13年全球藜麦产量增长至10.34万吨,2014年全球藜麦在11.46万吨左右。 随着种子、种植技术等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球藜麦每公顷单产水平从1993年641.53千克增长至2014年的865.47千克。 1993-2014年全球藜麦产量及增长速度统计表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 措施 2016年12月12日16:41 点击:[780] 一、藜麦产业发展现状 都兰县藜麦从2015年开始引种,当年种植藜麦30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2016年开始企业及合作社开始大规模种植,种植面积为10750.86亩,以定单种植为主,目前已全部收割完毕,平均单产200公斤以上,全县藜麦总产量达2150吨,依据定单平均价计算,产值达3870万元。 二、藜麦种植效益 1、经济效益:如果都兰县的耕地中,有2万亩用于种植南美藜,按照每亩100公斤的最低产量及20元/公斤的批发价来预测,仅食用种子一项的年产值将达4000万元。同时,藜麦种子收获后对湿度非常敏感,在加工前需在干燥环境中存储。因此,藜麦种子的加工及提取需要在海西本地完成,这将有助于当地对藜麦营养品的开发及提取物利用,进而促进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发。可考虑通过引导农牧民适度种植藜麦,由公司收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2、生态和社会效益:尽管周期长,南美藜的种植可在6-8年有效地改良治理盐碱化弃耕地和盐碱荒地。南

美藜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耕作层中吸盐,并积累于植物营养体中。盐可以随植物收割从土壤耕作层中去除,从而使土壤得以逐年改良;利用南美藜对盐碱荒地、沙地、道路旁及城市空旷地进行规模化的季节性植被覆盖,有助于减少风沙和改良土壤,美化和改良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它们良好的耐寒,耐盐性,抗冻性,以及能够适应贫瘠土壤的生长习性使其可以被发展为都兰理想的园艺植物,用于绿化道路两旁和城市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由于藜麦在都兰种植时间短,科研基础非常薄弱,科技投入不足,专门从事藜麦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导致藜麦生产、加工等方面技术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1)缺乏优良品种,种子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大都为各单位自己从国外、国不同单位引进的种子,自繁自用,相互串换,或者有些单位经过简单的系统选育的种子,都没有经过品种审定(鉴定、登记)的种子。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一致性差、且多乱杂。导致藜麦生产在成熟期、产量、品质、品相及田间生长的整齐度都有很大差别,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品质、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我国藜麦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

我国藜麦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

论文提要 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人们对食品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藜麦品种多样,资源丰富,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国内对藜麦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了藜麦在产品开发、食品中加工利用现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信息,共同推动中国藜麦产业的发展。

我国藜麦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 摘要:藜麦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种粮食作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我国山西、吉林、青海、甘肃、河北等地开始较大面积地种植藜麦。然而,我国藜麦生产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专用生产加工设备较为缺乏,加工产品多为藜麦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国内藜麦产品的销售以电商为主,缺乏实体销售,藜麦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国际市场藜麦需求强劲,藜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 关键词:藜麦;加工应用;开发利用;发展前景;市场现状 1.藜麦的综述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已有5000多年的栽植历史。[2]藜麦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类全谷物”,其蛋白质含量在 16% 左右,高于水稻和玉米,与小麦相当,且含有人体全部必需氨基酸,易于被人体吸收。同时,藜麦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矿物质,以及皂苷、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除营养价值突出外,藜麦还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并且藜麦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提高人群营养水平、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潜在功效,近30年来得到了国外多家农业及食品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而国内目前关于藜麦的报道甚少。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养生和保健的需求不断攀升,藜麦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3] 近年来,由于藜麦营养价值突出,被众多营养学家认可,将其推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特色农作物,由藜麦制成的保健品变成了全球炙手可热的商品,只靠原产地国家根本供不应求,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引种栽培[15]。中国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早在 1987年就开始了藜麦的引种栽培试验,随后在西藏境内小面积试种成功[16],目前在中国境内,甘肃、青海、山西、陕西、浙江等地,都有小规模的适应性种植。 2藜麦的市场综述 目前,我国藜麦原粮的收购价格约10~12元/kg,经加工后的藜麦米售价差异较大,价格区间在30~200元/kg。我国藜麦产品销售多以电子商务为主,其中淘宝是最主要的销售平台,京东和1号店等电商平台也有少量销售。国内鲜见藜麦的实体销售店。首届中国藜麦产业(长春)高峰论坛上,安徽燕之坊公司表示即将推出藜麦产品,并在其合作的2000余家超市上架,预计藜麦将很快走进百姓餐桌。我国自2008年以来开始规模化藜麦生产,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藜麦销售市场。按照2015年全国3333.33hm2的藜麦种植面积估计,平均产量约2250kg/hm2,全部加工成藜麦米约5000t,以120元/kg销售,产值约6亿元。一方面,种植藜麦可从政府获得一定的补贴,降低了前期的生产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农民种植藜麦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其种植积极性。藜麦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与生态价值的作物,必将在“调结构,转方式,保增收”的农业政策落实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秘鲁、玻利维亚等国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来大幅提升藜麦的销售价格。藜麦本身具备耐贫瘠、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研究

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它不仅对一国经济政治有所影响,还对国民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中,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停滞的发展态势。如何在新时代助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时要注意走出去,以独特的中国魅力打造国际市场。本文以西安为例浅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索了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西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独特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激发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新时代,高质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犷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之路,走效率变革之路,走动力变革之路,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就西安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其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内涵。

(一)高质量的产业管理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高质量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它既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包括具体的政策治理两个层面。西安在文化产业管理的制度构建层面,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壁垒逐步打破,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融合性、跨界性等特点,优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利益格局的产业推进体制,不断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最终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产业宏观调控、微观治理手段,产业政策趋于市场化和全局性,政策治理效能极大提高。 (二)高质量的产业创新体系 西安牢牢抓住了抓住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使文化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优化产业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合力。特别是加大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构造产业技术优势。可以预见,文化创意将成为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增强外部渗透、提振相关产业附加值的重要力量。 (三)双重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同样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属性,既可以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

我国藜麦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

我国藜麦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 1 论文提要 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人们对食品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藜麦品种多样,资源丰富,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国内对藜麦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了藜麦在产品开发、食品中加工利用现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信息,共同推动中国藜麦产业的发展。 2 我国藜麦资源的加工利用现状 摘要:藜麦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种粮食作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我国山西、吉林、青海、甘肃、河北等地开始较大面积地种植藜麦。然而~我国藜麦生产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专用生产加工设备较为缺乏~加工产品多为藜麦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国内藜麦产品的销售以电商为主~缺乏实体销售~藜麦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国际市场藜麦需 [1]求强劲~藜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藜麦,加工应用,开发利用,发展前景,市场现状 1.藜麦的综述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 [2]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已有5000多年的栽植历史。藜麦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类全谷物”,其蛋白质含量在 16% 左右,高于水稻和玉米,与小麦相当,且含有人体全部必需氨基酸,易于被人体吸收。同时,藜麦富含维生素B、

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矿物质,以及皂苷、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除营养价值突出外,藜麦还具有耐寒、耐旱、耐 ,1,贫瘠、耐盐碱等特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藜麦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提高人群营养水平、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潜在功效,近30年来得到了国外多家农业及食品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而国内目前关于藜麦的报道甚少。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养生和保健的需求不断攀升,藜麦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3] 近年来,由于藜麦营养价值突出,被众多营养学家认可,将其推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特色农作物,由藜麦制成的保健品变成了全球炙手可热的商品,只靠原产地国家根本供 [15]不应求,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引种栽培。中国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早在 1987年就开始了藜麦的引种栽培试验,随后在西藏境内小面积试种成功[16],目前在中国境内,甘肃、青海、山西、陕西、浙江等地,都有小规模的适应性种植。 2藜麦的市场综述 目前,我国藜麦原粮的收购价格约10,12元/kg,经加工后的藜麦米售价差异较大,价格区间在30,200元/kg。我国藜麦产品销售多以电子商务为主,其中淘宝是最主要的销售平台,京东和1号店等电商平台也有少量销售。国内鲜见藜麦的实体销售店。首届中国藜麦产业(长春)高峰论坛上,安徽燕之坊公司表示即将推出藜麦产品,并在其合作的2000余家超市上架,预计藜麦将很快走进百姓餐桌。我国自2008年以来开始规模化藜麦生产,但目 2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藜麦销售市场。按照2015年全国3333.33hm的藜麦种植面积估计,平 2均产量约2250kg/hm,全部加工成藜麦米约5000t,以120元/kg销售,产值约6亿元。一方面,种植藜麦可从政府获得一定的补贴,降低了前期的生产成本投

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考察报告范文

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一、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曲江新区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产业强区”战略,立足于曲江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坚持集团化建设和企业集聚并行的发展模式,突出盛唐文化特色,着眼国际化视野,通过大项目带动、大集团引领、大产业聚集,规划开发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30多个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影视”、“曲江演艺”等系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预计今年实现文化产业产值50亿元,被各界誉为文化创新和城市发展的曲江模式。近年来,曲江模式加快向外辐射发展,形成了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中国道教文化展示区等六大文化板块竞相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格局,总辐射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奠定了整个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加快了西安市“文化高地、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步伐。 二、曲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曲江模式中最值得我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曲江新区生存的大环境是古都西安,而西安的大部分文化遗址也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遗址、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相对分散但又相隔不远,曲江新区管委会以盛唐文化为主题,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超前规划设计,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两种形式,把这些分散的、有关联的文化遗产“纵横联通”,形成了一个唐文化气息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曲江新区管委会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牵头开发与各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商业设施、基础设施,通过城市价值兑现反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园区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境,使曲江迅速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每年来曲江新区旅游参观考察的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进而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会展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此外,曲江新区还着力用文化创意激活文化遗产,将民营的“大唐芙蓉园”打造成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2009年,入园人数首次超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大地增强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 第二,坚持民生优先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为解决遗址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拆迁难问题,曲江新区坚持民生至上,优先保障拆迁户利益。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共投入120亿元,其中仅拆迁安置费就达90亿元,按照每人补偿15万元和置换面积30平方米的标

藜麦的现状与差异 三

如今,大家对于藜麦已经从认知——认可和推崇。藜麦被誉为"谷物之王"、"营养黄金",藜麦消费市场在这种刚性需求下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市场中流通的藜麦有多种,良莠不齐、价格不一。如何分辨优劣藜麦已成为困扰藜麦消费者的一大难题,接下来小编就通过以下四点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有关藜麦的知识和如何分辨优劣藜麦。 一、藜麦的渊源与发展阶段 二、藜麦的种植条件与加工区别 三、藜麦的后期加工与品质区别 四、藜麦价格的差异 藜麦的现状与差异(三) ——藜麦的后期加工与品质区别 藜麦属于碱性食品,其自身含有钙、铁、镁、锌及铜等元素,可起到维护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长期食用能够保持人的健康体质。藜麦富含丰富完全蛋白、20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欧米茄3、低糖低脂、不含麸质等优点,适合各种群体食用。孰不知,在藜麦成熟后的加工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要,直接营养日后藜麦的储存与口味的变化。 一、藜麦后期加工区别: 一类藜麦——南美洲安第斯山原产地 藜麦源于南美,所以当地人对于藜麦的加工工艺非常成熟。藜麦成熟后,加工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收割工艺、产品筛选工艺、皂苷去除工艺、离心技术工艺、烘干工艺、病虫防治工艺六大核心工艺。 在藜麦原产地,当地企业采用物理储存方式,配置规范的储存区及严格的储存工艺,不使用任何化学药物,由于处理工艺的完善因此储存期较长,且没有任何药物残留。 所以原产地的藜麦才会出现颗粒均匀、质地饱满、色泽光鲜等特点,保留了原始口感。

二三类藜麦——欧美地区及中国 后期藜麦处理的工艺简单,在存储中多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防虫,由于没有规范的储存杀虫工艺,因此产品品质无法保证且药物残留量也相对较高。 导致藜麦呈现品类杂乱、杂质多,颜色灰暗的现象,从而出现易发霉、生虫、口感苦涩、储存期短的众多问题。 以下图片是白藜展示: 二、藜麦品质的区别 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较,我们就能够发现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原产地藜麦优势远远胜于其他产地藜麦。同时这也向消费者证实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藜麦在中国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藜麦在中国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藜麦是目前发现的最适合人类的神奇的全营养食物,他比小米略大一些,但是营养结构却很完美,含有与肉类相同的完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更是普通食物无法媲美的。美国宇航局1980年代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土著食物中发现了藜麦,经过13年研究后选定为宇航员的理想食物,联合国还将2013年宣布为“国际藜麦”向全世界推广它。从此,南美洲的藜麦大部分被出口到发达国家,成为了超市及餐馆里的时尚美食。小小的藜麦,从神秘的大山里走向全球,并且承担了科学家们的热切期望,期望他未来能在改善人类饮食健康,改善贫困地区人类营养,减少环境破坏减少动物饲养,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藜麦做为近些年才被开发的食物,前途不可限量,除了做原粮食用,在深加工食品,工业化用途方面可利用范围也颇广。但是,由于藜麦是高寒作物,种植区域有限,限制了它的普及和利用。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原产地国之外种植藜麦面积最大的国家,产业前景广阔。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谓神速,从上世纪90年代西藏农学院开展种植研究,到2010年小杂粮王国山西开始规模化种植,然后是2012年青海、甘肃紧随其后,2014年吉林、新疆、宁夏等地也纷纷加入藜麦种植序列。虽然目前各地藜麦种植热潮汹涌,品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乱象纷呈,但是相信随着农业专家和农人们的不断努力,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出台,中国藜麦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汰劣留优,快速前进与国际接轨。从各类资料中看,中国藜麦的起步关键节点有两个人做了积极的贡献,一个是西藏农学院的贡布扎西,他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从南美洲带回了藜麦,并且做了一系列的种植科研试验,积累了很多有益的数据。山西的藜麦能最先实现规模化种植,也是受益于他的品种和试验数据,才一步步积累出一整套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贡布扎西可以说是“中国藜麦之父”。还有一个是山西的张宏,几年前关于藜麦的中文介绍几乎是没有的,笔者也是先从他的博客里认识的藜麦。他应该是最早在国内系统性宣传普及藜麦知识的人,在流行写博客的年代,他就已经在博客里写各种介绍藜麦的文章。张宏通过博客和报刊等媒体,原创了很多藜麦的营养特点、食用益处、耕作方式、中式菜谱等文章,不仅科普了藜麦知识,让国人了解了藜麦,还解决了中式餐饮如何吃藜麦的问题,把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各类文化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兴起阶段,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娱乐企业和广告企业蓬勃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为第二阶段,总体趋势是许多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向文化企业转变;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了整合期,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开始调整政策,完善市场,培育企业,正在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增速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结构中极具增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传统文化产业平稳增长,新型文化产业迅速扩张,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硬件实力不断增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初露端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物及文化保护、广告会展等六大重点文化行业整体推进,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业和会展广告业增长迅猛;以曲江新区、高新区、临潼文化旅游板块为代表的七大板块建设已具一定规模,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增强,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主要瓶颈 1、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文化产业意识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和管理部门不能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产业观念淡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具备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运行机制,作为现阶段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主体体系大而不强,行业图景比较破碎,体制、政策还不系统。 2、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仍需深入。从2004-2007年的情况来看,西安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2%左右,外围层比重从18%上升到21%,相关层比重从39%下降到37%,核心层在总量结构中所占比重没有明显提高。 3、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强化,骨干企业弱小,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2007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位近3000家,但上规模的文化产业主体还不足5%。每个文化产业单位2007年创造的增加值平均为31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国46.16万元(2004年)的平均水平。至今,西安没有大型的报业集团、传媒集团等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主体,企业之间互补性不强,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 4、本地文化消费市场容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西安居民的主要消费还集中在食品、衣着、居住、教育等领域,文化消费增长较为缓慢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旅游等部门。另一方面,受发达地区消费观念影响,私家车、移动电话等产品消费增长很快,2007年私家车支出增长了一倍,对文化消费也产生了消减。 5、文化产业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西安现在从事文化产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都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既懂文化建设规律、又懂市场管理和经营的人才

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工业重振雄风服务业凌云而上 ——聚焦首次发布的《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围绕着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城市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产业强市”需要寻求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用了近两年时间,对我市主体产业、主体产业区和主要部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系统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形成了西安市第一部《产业发展白皮书》,并于昨日正式发布。 对比篇 西安产业地位 ●《白皮书》原音 西安市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16,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3位(长春市因为部分数据空缺,不参与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深圳市、广州市和杭州市。 副省级城市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解读 从综合指数上看,西安市同沿海城市差距比较明显,但是与东北老工业城市哈尔滨和沈阳差距不大,与济南的差距也比较小。 综合指数由基础资源层、核心竞争层和产业表现层三个部分组成。 △基础资源层。整体上看,西安市基础资源指数为5.11,位列第12位,位于济南和哈尔滨之间。综合而言,西安市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资源瓶颈导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注重财富积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核心竞争层。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形成稳定的“三、二、一”格局。就西安目前而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劲,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在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均列第4位;高校规模列第3位,仅次于武汉和广州;科技竞争力列第6位。综合来看,西安市的创新力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4位,进行创新活动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产业表现层。企业整体表现一般,提升空间较大。截至2005年,西安市拥有上市公司18家,中国企业500强企业5家,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

2017中国10大好谷物,藜麦上榜不是没有理由的!

2017中国10大好谷物,藜麦上榜不是没有理由的! 2017年全民营养周的主题是“全谷物营养+”,中国营养学会评选出了2017年中国10大好谷物,下面小小藜带大家回顾一下2017中国10大好谷物分别有哪些:第一名到第十名依次是全麦粉、糙米、燕麦米/片、小米、玉米、高粱、青稞、荞麦、薏米、藜麦。 小米、薏米、荞麦等大家都不陌生,今年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藜麦。因其独特全面的营养,一跃上榜名列中国好谷物榜单第十名。藜麦上榜不是没有理由的,下面小小藜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超级谷物”——藜麦。 藜麦是什么

藜麦植物分类属藜科,双子叶植物。植株呈扫帚状,株高从几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属浅根系,序状花序,主梢和侧枝都结籽,自花授粉。藜麦种子颜色主要有白、黑、红等几种颜色系,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黑、红色口感相对差些,籽粒也较小。 藜麦是炙手可热的健康食品和时尚食品,有着5000-7000年的种植历史,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食物,FAO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

藜麦是目前全球唯一含优质完全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营养均衡;藜麦口感独特,食用方法基本类同普谷物,易熟,熟后含有沁人口腹的坚果清香或者人参味,适合所有群体食用。 藜麦的营养价值 藜麦是目前全球唯一含优质完全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修复体质、调节免疫和内分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预防疾病、抗癌、减肥、辅助治疗等功效,适于所有群体食用,尤其适于高血糖、高血压、

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病,以及婴幼儿、孕产妇、儿童、学生、老年人等特殊体质和生活不规律人群。长期食用,效果显著。 藜麦做为植物却含有动物界才具有的完全蛋白,藜麦中蛋白质的含量平均为16%-22%,对比谷物和小杂粮,藜麦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特点,适合三高、心血管、痛风、贫血、消化、心脏病等人群的理想食物。 藜麦具有零胆固醇、高膳食纤维、营养素全面的的特点,藜麦营养均衡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全部9种必需氨基酸,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富含膳食纤维、

西安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文化越来越物化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文化是一 定地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 精神支柱,是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资本,是城市建设的精髓和灵魂。西安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数目众多 的文物古迹汇集于此。在“一带一路”的现实背景下,在追赶超越的 路途中,如何保存和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如何通 过城市文化建设带动和指导整个城市建设,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成为当前西安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西安具有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其蕴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而3100年的城市发展历史和1152年的建都史也给西安留下了国内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大量重要、珍贵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作为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全省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西安地处我国北方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文化明珠,便捷的地上、空中交通,发达的通讯设施建设,使西安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西安又是一座知识密集和技术发展型城市,高校和科研实力以及文化人才资源与北京、上海构成鼎足之势,而成为一座人才城、科技城、文化城,西安在“一带一路”中以其桥头堡的地位对西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还应清醒看到西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 一是城市文化产业组织滞后。目前,西安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市场主体意识淡漠,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具有强势品牌或知名品牌文化产品的企业较少,经营项目结构不够合理,城市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是西安产业科技含量低,西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弱,涌现出的知名品牌少,最主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目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新要求的质量也会降低,难以启动和引导家城市文化消费的新领域。 三是西安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创新少,未能与时俱进,且缺乏长远规划,在交通、绿化、公共设施等方面都未能走在国内前列,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城市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如何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量身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国际化外衣”, 力争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中展现出西安特有的魅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藜麦众筹计划

藜麦众筹计划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饭饭之辈 藜麦项目众筹计划 目录

藜麦项目概述 介绍藜麦 中文名:藜麦,(藜发音:Li二声); 学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 西文名:Quinoa,(读作keen-wa); 又称: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奎奴亚藜、灰米、金谷子、奎藜籽、藜谷; 藜麦植物分类属藜科,双子叶植物。植株呈扫帚状,株高从几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属浅根系,序状花序,主梢和侧枝都结籽,自花授粉。种子为圆形药片状,直径约左右,大小与小米差不多,比小米轻,千粒重,表皮有一层水溶性的皂角苷。由于其叶像鸭掌,因此英文名也叫goose foot。不同品种种子大小和颜色有差异,大多为灰白色、乳黄色,也有部分品种的种子颜色为黑色、紫色等深色。 藜麦发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距今已经有5000-7000年的种植历史。兴盛于古代印第安三大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神 Inti Raymi(古印加人崇拜太阳神)的三太子带着一行人在安第斯山上围猎驼羊,在追逐的过程中掉下了山崖,当地的一位老农不顾生命安危,把他救了上来。三太子回到太阳宫后,给他父亲讲述了自己受难被救的事,为了报答救子之恩Inti Raymi派一只叫Kullku的神鸟把藜麦种子送到了这位老农家,从此以后藜麦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粮食。 在印加文明兴盛时期,藜麦已经成为古印加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的山区,食用藜麦的信使能连续24小时接力传递150英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当地的一些田径运动员还在使用一种与藜麦有关的古老方法来提高它们的运动成绩。藜麦不仅为古印加人民提供营养,而且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被称为“粮食之母”,是祭奠太阳神及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必备的贡品,每年的种植季节都是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 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2016年12月12日 16:41点击:[780] 一、藜麦产业发展现状 都兰县藜麦从2015年开始引种,当年种植藜麦30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2016年开始企业及合作社开始大规模种植,种植面积为亩,以定单种植为主,目前已全部收割完毕,平均单产200公斤以上,全县藜麦总产量达2150吨,依据定单平均价计算,产值达3870万元。 二、藜麦种植效益 1、经济效益:如果都兰县的耕地中,有2万亩用于种植南美藜,按照每亩100公斤的最低产量及20元/公斤的批发价来预测,仅食用种子一项的年产值将达4000万元。同时,藜麦种子收获后对湿度非常敏感,在加工前需在干燥环境中存储。因此,藜麦种子的加工及提取需要在海西本地完成,这将有助于当地对藜麦营养品的开发及提取物利用,进而促进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发。可考虑通过引导农牧民适度种植藜麦,由公司收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2、生态和社会效益:尽管周期长,南美藜的种植可在6-8年内有效地改良治理盐碱化弃耕地和盐碱荒地。南美藜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耕作层中吸盐,并积累于植物营养体中。盐可以随植物收割从土壤耕作层中去除,从而使土壤得以逐年改良;利用南美藜对盐碱荒地、沙地、道路旁及城市空旷地进行规模化的季节性植被覆盖,有助于减少风沙和改良土壤,美化和改良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它

们良好的耐寒,耐盐性,抗冻性,以及能够适应贫瘠土壤的生长习性使其可以被发展为都兰理想的园艺植物,用于绿化道路两旁和城市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由于藜麦在都兰种植时间短,科研基础非常薄弱,科技投入不足,专门从事藜麦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导致藜麦生产、加工等方面技术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 (1)缺乏优良品种,种子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大都为各单位自己从国外、国内不同单位引进的种子,自繁自用,相互串换,或者有些单位经过简单的系统选育的种子,都没有经过品种审定(鉴定、登记)的种子。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一致性差、且多乱杂。导致藜麦生产在成熟期、产量、品质、品相及田间生长的整齐度都有很大差别,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品质、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一是目前藜麦生产管理还处于低水平的粗放方式,由于没有实施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成本控制、人员管理、质量监管等生产环节中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体制,以致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不一,劣质产品占较大比例,降低了柴达木盆地藜麦的品质声誉。二是产量差异十分显着。高产田产量在300公斤以上,一般地块产量只有150公斤左右,低产田产量不足100公斤,产量潜力没有得到发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研究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研究本文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 中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相关建议:扩大文化产业总量;提高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建立文化、经济“双通道”的投融资模式。 标签: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以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造福西安人民为根本目的,实施优势产业支撑、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持续改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六大战略,努力开创西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2012年2月刚刚闭幕的西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为西安制定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在这一宏伟目标指导下,如何提升西安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逐年增长 根据《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统计概览》提供的数据,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8.36万人,文化产业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总资产达316亿元,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达8.22万元,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水平。图1、图2分别代表了2002年—2010年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同期占GDP的比重。从图1、2统计的数据看,西安市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其所占GDP 比重都呈现明显增长态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占同期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增长,文化产业发展已出具规模。 2、产业政策逐步完善 自文化体制试点改革开始,西安市文化产业政策纷纷出台,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2003年6月,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出台《2004-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若干对策等。2006年出台的《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成为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初,制定的《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为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创造了良好条件。2010年6月《西安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对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步骤时限等进行了明确的安排部署。2011年4月《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三大核心区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为西安市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概况“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05年以来,西安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全市率先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创新在戏剧、做大在版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资本推动、版块推动、项目推动战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7亿元,占GDP比重6.49%,较上年增长31.4%,占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平均达到25%以上。 目前,以盛唐文化为品牌的曲江新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品牌的高新区、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经开区、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浐灞生态区和城墙景区、临潼文化旅游区、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等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各具特色、相得益彰。2006年5月,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8月,曲江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08年10月,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12月,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意在西安高新区建设中国第八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2011年6月,西安印包基地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2008年10月,西部文博会永久落户西安。2012年5月,西安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绩斐然。2009年8月,西安秦腔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