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练习题1

细胞呼吸练习题1
细胞呼吸练习题1

精品文档

4.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同一植物体不同部分的呼吸强度可以不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幼叶的比老叶的高 B.萌发种子胚的比胚乳的高

C.枝条尖端的比基部的高D.老根部分的比根尖的高

2.人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却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通过

( )

A.乳酸进行有氧呼吸 B.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C.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D.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3.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大量的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且不需要酶的催化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4.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不包括 ( )

A.细胞中是否有线粒体 B.是否有氧气参与

C.最终分解产物的类型 D.释放出能量的多少

5.下列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

①葡萄糖的无氧分解②丙酮酸的氧化分解③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④mRNA

的合成⑤消化酶的合成⑥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

A.①③ B.①③⑥ C.①⑥ D.①④⑤

6.中学把鼠肝细胞磨碎后进行高速离心,细胞匀浆分成a、b、c、d四层,其中往

c层加入葡萄糖,没有CO

2和ATP产生;可是加入丙酮酸,马上就有CO

2

和ATP产

生。c层必定含有的结构或成分是 ( ) ①线粒体②核糖体③细胞质基质④ADP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7.在植物体的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 ( ) A.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既可以在叶肉细胞中进行,也可以在根细胞中进行

C.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不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D.只能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不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8.图K9-1表示森林中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K9-1

A.物质①、②依次是H

2

O和O

2

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9.为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情况下的呼吸作用,某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在装置Ⅰ和装置Ⅱ中加入等量的活性酵母菌和煮沸并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后,把装置置于25℃的环境中进行如图K9-3所示的实验。两温度计的读数最可能是 ( )

装置Ⅰ装置Ⅱ

图K9-3

精品文档10.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只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B.葡萄糖只能作为有氧呼吸分解的底物

C.还原氢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也都能合成ATP

11.下面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光合作用合成ATP,因此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C.绿藻细胞中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D.细胞呼吸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参与才能释放储存的能量

12. 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

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A. 丙酮酸

B. 乳酸

C. 二氧化碳

D. 水

13.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酵母菌进行发酵,若他们消耗等量的葡萄糖,问他

们共同放出二氧化碳和吸入氧气的体积之比是()

A.1︰2 B.1︰1 C.2︰3 D.4︰3

14.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a摩尔的CO2,人在正常情况下消耗同样量的葡萄糖,可形

成CO

2

( )

A.21

3

a摩尔 B.

1

12

a摩尔 C.6a摩尔D.3a摩尔

15.图K9-11表示人体在不同距离的跑步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假设能量全部来自糖类的分解)。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 )

图K9-11 A.跑步距离越长,无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大

B.跑步距离越短,有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大

C.100米跑时,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产生

D.1 500米跑时,两种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不相等

16. 一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炼,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A. O2、CO2、乳酸

B.乳酸、CO2、O2

C. CO2、O2、乳酸

D. CO2、乳酸、O2

17.下列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种类增加,总量减少

B. 在相同条件下,花生种子萌发时的需氧量比玉米少

C. 小麦种子在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子叶提供

D. 种子萌发时的吸水方式是渗透作用

18.图K9-9表示人体内氧元素随化合物代谢转移过程,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NH

2

B.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

图K9-9

19.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

2

释放量和O

2

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精品文档

甲乙

图K9-10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

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20. 现有含水量①10%②12%③14%③16%的小麦,分别贮存于条件相同的

四个粮仓中。在贮存过程中,有机物损耗最少的是()

A.① D. ② C. ③ D. ④

21. 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

(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

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贮存水果、蔬菜和粮食都适宜的条件是()

A.低温、无氧、干燥B.低温、低氧、高CO

2

C.高温、高CO

2、干燥D.低温、无氧、高CO

2

23.图K9-6是测定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所用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甲乙

选项甲装置乙装置结论

A 液滴左移液滴不动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液滴不动液滴右移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液滴不动液滴不动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液滴左移液滴右移

既进行有氧呼吸,

又进行无氧呼吸

24.

曲线a、b、c分别代表了()

A.草履虫、乳酸菌、酵母菌

B.酵母菌、乳酸菌、草履虫

C.酵母菌、草履虫、乳酸菌

D.乳酸菌、酵母菌、草履虫

25.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室温中移至5℃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需氧量会发生生命变化?()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

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小白鼠的耗氧量

增加

精品文档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

26.图5-3-5表示大气中氧的含量对植物组织内产生CO

2

的影响,请根据图完成下

面问题。

图5-3-5

(1)A点表示植物组织的CO

2较多,这些CO

2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2)由A到B,CO

2

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到C,CO

2

的量逐渐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于储存蔬菜和水果,储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

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27.参看如图所示各种呼吸过程示

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可供选项:

A.a→b→c

B.a→b→d

C.a→b→e

(1)水稻进行的是上面A至C中哪几种呼吸方式()

(2)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是上面四种呼吸方式( )

(3)蛔虫是上面四种呼吸方式中的()

(4)写出可供选项中A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可以这项中B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可供选项中C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体积分数时,CO

2

的释放量与氧气的

吸收量的变化曲线(注:实线表示O

2吸收量,虚线表示CO

2

释放量)请据图回答:

⑴在外界氧气浓度小于10%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明无氧呼吸强度与O

2

浓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线和虚线相交于C点,对于B、C两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 C点时,植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B. C点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氧呼吸被完全抑止

C. 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

D. B点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弱

⑷、AB段表示CO

2

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⑸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⑹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

2

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

2

吸收量的相

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倍

⑺由此可见,保存水果、蔬菜时,应控制氧气浓度在________点对应的浓度附近最

好。

1-5:DDDCC

6-10:ABADA

11-15:CADDD

16-20:BACBA

精品文档21-25:CBCCC

26、(1)无氧呼吸(2)氧含量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3)氧含量不断增加,

有氧呼吸越来越旺盛,CO2的释放量达到新的高峰(4)B 氧的含量是B点所对应

的水平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

27、(1)AC (2)C (3)B (4)—(6)略

28、⑴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⑵无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弱⑶ B、D

⑷氧气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无氧呼吸逐渐被抑止,而有氧呼吸仍十分微弱⑸不

同氧气浓度下的无氧呼吸强度⑹1.5 ⑺B

细胞呼吸教案1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备课人:陈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3)、理解有氧呼吸中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思考、归纳总结反应式来突出,并用课堂练习巩固、反馈。 2、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并可通过列表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点。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是本节书的另一个难点。

三、教学资源 1、文字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图片等,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 的方式这一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呼吸的 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教师讲授细胞呼吸的概念 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 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 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学生分析细,老师总结应用的例子 小结学生:练习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答疑 五、教学过程

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她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与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反应式: 3、过程: 4.实质:(1)物质转化:有机物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与热能 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就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场所:细胞质基质条件:缺氧条件、酶 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高等植物与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或细 胞、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部分生物)与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与热能四、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阶段具体过程发生场所 第一阶 段 C6H12O6→ C3H4O3(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 质 第二阶 段 2C3H4O3+4[H] → 2C2H5OH(酒精)+2CO2 或者2C3H4O3+4[H] →2C3H6O3(乳酸) 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条件需氧气、相应的酶不需氧气,需相应的酶 产物 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物:二 氧化碳与水 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物:酒精与二氧化碳或者 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相同点 过程 第一阶段相同。之后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不同酶的作用下沿不 同途径形成不同产物 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意义 (1)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体内其她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细胞呼吸学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 主备人:王升友审核人:王婷使用时间:编号:18 【学习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说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3.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教学过程】观看视频神舟十号发射及2012科比集锦,思考这两者需要能量吗?能量分别来自哪里?有何异同点? 想一想:区别呼吸(运动)与细胞呼吸?思考:是不是细胞呼吸一定需要氧气? 一、有氧呼吸 活动一、画出线粒体的结构模式简图,思考线粒体有哪些与有氧呼吸有关的结构? 活动二、阅读教材有氧呼吸的内容,尝试写出每个阶段的反应式?(注意各阶段的反应场所)活动三、概括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用双桥箭头标出各元素的来源和去向? 活动四、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有氧呼吸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产生能量 二、无氧呼吸 活动一、请你参照有氧呼吸的概念,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无氧呼吸的定义。 活动二、阅读教材无氧呼吸的内容,尝试写出每个阶段的反应式?(注意各阶段的反应场所)活动三、概括写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活动四、列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不同点场所条件 分解产物 能量 相同点联系实质 四、当堂巩固 1.小麦种子萌发时,如果长时间缺氧,就会引起烂芽,这主要是由于() A.二氧化碳中毒 B.酒精中毒 C.乳酸中毒 D.供能不足 2. 人在繁重劳动后长感觉腰酸腿疼,这是由于葡萄糖氧化不彻底产生了() A、酒精 B、乳酸 C、酒精和二氧化碳 D、乳酸和二氧化碳 3.如果呼吸作用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则可以断定() A.一定是有氧呼吸 B.一定是无氧呼吸 C.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D.一定不是酒精发酵 4.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添加水与生成水分别发生在()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C.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 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5.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有氧呼吸过程是() A.第一、二阶段 B.第二、三阶段 C.第一、三阶段 D.第一、二、三阶段 6 .在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具体部位是() A.外膜和内膜 B.内膜和基质 C.外膜和嵴 D.所有膜结构 7. 高等植物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一般是() A.酒精和CO2 B.只有乳酸 C.酒精和乳酸 D.酒精或乳酸 8.C6H12O6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A、丙酮酸 B、乳酸 C、CO2 D、H2O 9.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如果两种呼吸都分解C6H12O6,产生等量的CO2,则所消耗的C6H12O6之比为() A.1∶2 B.2∶1 C.1∶3 D.3∶1 10.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的物质是() A. 乳酸 B.二氧化碳 C. 酒精 D.水

细胞的呼吸作用

细胞的呼吸作用 1、细胞呼吸的概念 无论是哪类生活细胞,都必须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以获得能量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细胞氧化有机物以获得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一个复杂的,有多种酶对参与的多步骤过程。 如果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可以使葡萄糖一步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实际上在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远非如此简单,而是经过许多步骤才完成的。其全程可概括地分为四个阶段: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这些过程是由酶负责催化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2、细胞呼吸全过程 (1)糖酵解:这是葡萄糖氧化的第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这时不需要氧的参与,每一反应都有特定的酶催化,经过这一过程的一系列反应,一分子葡萄糖(六碳化合物)最终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三碳化合物),同时净产生2个ATP 和2个NAD+还原成2个NADH+H+。具体而言,糖酵解可分为两个步骤: 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 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即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Ⅰ(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Ⅰ(NADH +H+)。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 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_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2)丙酮酸氧化脱羧 葡萄糖经过酵解过程只释放出不足1/4的化学能,大部分还保留在2个丙酮酸分子和2个NADH中。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有氧条件下,它经脱羧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进一步氧化分解放能;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丙酮酸在进入三羧酸循环之前,先要氧化脱羧、脱氢,与辅酶A结合成为活化的乙酰辅酶A(乙酰-CoA)。这一过程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所产生的乙酰辅酶A即进入柠檬酸循环(又叫TCA循环、Krebs循环或三羧酸循环)。 (3)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这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又叫柠檬酸循环,还有为了纪念这一途径的发现者Hans Krebs,所以这个过程又叫Krebs循环。 这一过程也包括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丙酮酸的3个碳在转变为乙酰辅酶A时脱去了1个,在通过这一循环中继续脱去2个,这样葡萄糖中的碳就被完全氧化了。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柠檬酸循环途径中的酶,除琥珀酸脱氢酶,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其它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通过一次柠檬酸循环,由葡萄糖产生的2个乙酰辅酶A,共产生4个二氧化碳分子,6个NAHD分子,2个FADH2和2个GTP分子(底物磷酸化产生的)。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

细胞呼吸优质课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教案 普宜中学:毛万波 一.教材分析:除了光合作用不利用细胞呼吸所产生的A TP外,其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几乎是由细胞呼吸供给的。所以学习细胞呼吸对于理解物质过膜的主动运输、线粒体的作用、细胞分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细胞呼吸的重要意义,知道生物从无氧呼吸到有氧呼吸的进化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概念,让学生综合、归纳两个总反应式,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细胞呼吸过程的学习,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细胞呼吸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很多生物具有相同的细胞呼吸过程,从而树立事物普遍联系、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和进化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以及细胞呼吸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和进化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来理解细胞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注意细胞呼吸过程的两个或三个阶段的反应物、生成物、释放能量的多少及条件,注意整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与转移,以及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之处。 七.教师的教法: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 八.教学课时:1学时

【教学方案】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第2课时 示范教案1

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有氧:CO2+H2O;无氧:CO2+酒精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二、讲授新课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2.有氧呼吸 教师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与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教师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第一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释放能量,一部分被ADP捕获(把ADP转变成A TP),并脱下[H]。这一过程在细胞质的基质完成。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继续脱[H],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 TP。 第三阶段:前两阶段脱下的[H]在线粒体内,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大量的A TP。 教师引导学生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有氧呼吸过程总反应式的整理和配平。配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呼吸作用产生的H2O中的O,来自哪种原料? (来自O2) 消耗6分子的O2应该产生12个分子的H2O,可是,如果形成12分子的H2O,又需要24个[H],一分子的C6H12O6,只有12个[H],差12个[H]来自哪里? (来自H2O) 最终师生共同得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 分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3页思考?讨论部分的内容,思考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1 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870 kJ的能量,其中977.28 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可见,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34%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于推动其他生命活动。其余以热的形式散失了。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如新鲜蔬菜、粮食等保存,通过控制呼吸速率,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并总结。 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另外,从能量角度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步产生4 mol的ATP,其余34 mol的ATP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因此,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3.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复习课(第一课时)

《细胞呼吸复习课》(第一课时) 高中生物必修一 撰稿教师:陈卉琴 授课教师:陈卉琴 授课班级:高三(7)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1)细胞呼吸的概念;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和应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比较; 2.知识与能力: (1)通过呼吸作用的两种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2)通过典型例题的训练和讲解,形成知识迁移的良好习惯; 3.过程和方法:评价式过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 4.情感目标: 通过呼吸作用的复习,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的贯通和联系的能力,养成正确有效的知识整理和梳理方法,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2)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2)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比较; [教研课题] 在实验探究的情景中,完成高三重难点知识的复习环节,本节课创设的是实验性的题型解题情景。 [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结合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共同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教具] 课堂课件展示,学生学案一份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紧张的时候平复心情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深呼吸!那么“呼吸”和“细胞呼吸”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 (一)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呼吸”是简单的气体交换,指高等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而“细胞呼吸”是指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强调其中的重点: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方式有两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展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发生过程,强调场所和产物的区别; 展示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两种发生过程,强调两种无氧呼吸类型的生物种类; (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讲解完后,通过表格的内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创设情景]全体学生共同完成,表格比较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关存在有区别还有联系和实质,强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氧化分解的实质。 表格比较完后,完成学生训练的例题一。

第一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

第一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 【问题情境】 下面是古代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持冷却至3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酒酿(做实验时用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要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12h即成。你知道,在酿酒过程中先挖洞后加盖的目的是什么吗? 【学习任务】 1.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掌握控制变量和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2.说出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的产物。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自主学习】 1、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酵母菌的知识有哪些? 2、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3、教材P92图片A装置、B装置分别为探究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问题目标A】利用A装置探究以下问题 1、A装置上接橡皮球或气泵的作用是什么? 2、装置A中质量分数10%的NaOH溶液起什么作用? 3、如何确认已完全排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影响? 【问题目标B】利用B装置探究以下问题 1、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为什么? 2、此时你能否确定B瓶中一点O2都没有?如何解决? 【归纳小结】 1、控制方法: ○1有氧条件的控制方法②无氧条件的控制方法: 2、怎样鉴定有无CO2的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 3、怎样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如何比较酒精产生的多少? 【拓展探究】 (1)在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和有氧装置相连的澄清石灰水在出现浑浊后又慢慢变澄清了。因此,他觉得该实验现象不能说明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了CO2。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为什么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从A瓶中取出的培养液经鉴定也变成灰绿色?如何改进? 【强调】该实验是对比试验,不是对照试验,因为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都是实验组。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吴卫红21400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3节内容。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质疑、探究、思悟为主体,以教师点拨、辨析、归纳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特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生物学的每一个概念、理论、思想的提出都要依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为下一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铺设道路。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细胞呼吸知识点复习及答案

细胞呼吸知识点复习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图 通过对概念图的制作,不仅能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二、展开知识点 1. 有氧呼吸的过程 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氧呼吸的 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发生场所等方面来具体把握每一阶段的 特点。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两边的水没有抵消,这是为什么? 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物水是在第三阶段由前两阶段脱下来的[H]与O2结合而成的,与原料水不是一回事,因此,对于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两边的水来说,此水非彼水,不能抵消。上述表达式未明确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不妨参考下面的反应式: 就有氧呼吸的净反应而言,只有水的生成,而没有水的加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也可写成: +能量 (3). 有氧呼吸的概念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提示:学习有氧呼吸的概念应抓住几个关键:发生条件、物质变 化、能量变化。 A、发生条件:需要氧气参加,需要酶的催化,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顾名思义,需要氧气参加,但氧气只在第三阶段才参与进来。氧气的参加,使有机物能够彻底地分解,将贮藏其中的大量能量释放出来,供生物体利用。有氧呼吸在常温常压下、迅速而高效地进行,需要100多种酶的催化。由于线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氧呼吸酶,从而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重要考点之一)。线粒体内形成的ATP约占有氧呼吸全过程形成ATP总量的95%,所以称线粒体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 B、物质变化:有机物彻底分解成无机物。

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

优质课教案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南航附中张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本课内容包括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子概念,是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具体过程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而且牵涉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本节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有关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如酵母菌酿酒,苹果储存久了有酒香,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等。因此,如果围绕这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②辨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和过程。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②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细胞呼吸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反应式: 3.过程: 4.实质:(1)物质转化:有机物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场所:细胞质基质条件:缺氧条件、酶 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或细胞、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部分生物)和不彻底的氧化产物。(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和热能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五依据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细胞已死亡。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 来自有氧呼吸。 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阴生植物<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细胞呼吸速率较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较低。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二)外因 1.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 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 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①O 2 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

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教育实习教案 (2013 届)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092 班 实习生:张敏学号:09260223 实习学校:浙江省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 实习课程:高中生物学 实习学校教师:张吕(签名)高师指导教师:竺丽英(签名)授课时间:2012 年10 月29 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下书本73页的内容,需氧呼吸分成几个阶段的内容? 【学生回答】三个。 【追问】哪三个? 【学生回答】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阶段,糖酵解,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的细胞溶胶中。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过程。 【板书】1.糖酵解 反应场所:细胞溶胶 【课件展示】葡萄糖分解第一阶段动画。 【教师讲解】这就是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因为葡萄糖开始分解,所以我们也称为糖酵解。在这里我们发现形成ATP的同时产生了这样的氢,但是这里的氢跟我们平常所见氢原子有点不同,它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我们称为还原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动画过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概述一下第一阶段的反应。 【学生回答】1分子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释放2个ATP的过程。 【教师提问】很好,我们说糖酵解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1分子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释放了什么? 【学生回答】释放2个ATP和4个【H】(还原氢)。 【追问】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么?需不需要酶的催化? 【学生回答】需要。 【板书】画糖酵解的分解图 【教师提问】那么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就可以了吗?我们知道,丙酮酸过量对于人体而言是有害的,那么可不可能只到丙酮酸这个环节? 【学生回答】不会。 【追问】接下来会进入到那个阶段啊? 【学生回答】柠檬酸循环。 【板书】2.柠檬酸循环 场所:线粒体基质 【教师讲解】柠檬酸循环这个过程就不是在细胞溶胶中了,它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少量会发生在线粒体的嵴上。在讲解这个过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反应过程的动画,大致的了解这个阶段的总体过程。 【课件展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的动画。 【教师讲述】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以后,它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回答】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20个【H】和2个ATP。【教师总结】**同学归纳的非常到位,柠檬酸循环的实质就是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20个【H】和2个ATP。 【板书】

细胞呼吸1

学科:生物 教学内容:细胞呼吸 【自学导引】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方式及过程 .有氧呼吸 1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三、呼吸作用的意义 第一,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第二,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思考导学】 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转移到ATP中的能量与热能散失的能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答案:不一样多。在有氧呼吸过程中,1 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2870 kJ的能量,其中1161 kJ的能量转移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在无氧呼吸过程中1 mol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后,共放出196.65 kJ的能量,其中储存在ATP中的能量有61.08 kJ,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2.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液pH会明显下降,为什么? 答案:人体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不能满足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要,部分骨胳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使其pH明显下降。 3.用大豆生豆芽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换水? 答案:防止豆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烧根烂根。 【学法指导】

1.通过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掌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这两种生理作用在体内是相互对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又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3.通过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指产生酒精和CO2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生物在有氧呼吸时,吸收O2的物质的量与放出的CO2物质的量相同;而在无氧呼吸时不需要O2,但产生CO2。这样,如果某种生物吸收O2的物质的量与放出CO2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不吸收O2,但有CO2释放,则说明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释放的CO2物质的量比吸收的O2的物质的量多,则说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哪种呼吸作用占优势,则要从CO2产生量与O2吸收量的差值来计算。 【例题解析】 [例1]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下,会产生CO2的试管有 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②葡萄糖+线粒体③丙酮酸+线粒体④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是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本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属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四支试管所含有的细胞结构,①试管是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即含有酵母菌全部细胞内容物,而②、③、④则分别含线粒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再要明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存在时,葡萄糖第一阶段分解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分解成CO2和水;在没有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酒精和CO2。第三要明确各细胞结构所能直接利用的物质,如线粒体只能直接利用丙酮酸并将其氧化分解,而对葡萄糖则不能直接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①号试管内的细胞质基质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而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彻底分解为CO2和水,故有CO2的生成;②号试管内的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则不发生反应;③号试管内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能产生CO2;④号试管内无线粒体,但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过程能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故也有CO2的生成。 答案:B 错因: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在细胞内发生的部位及各部位所能利用的呼吸底物,同时还应搞清无氧呼吸的场所及物质变化。 [例2]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 B.1/3 C.1/2 D.1 解析:此题中的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此时CO2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与CO2的释放量相同,假设O2吸收量为1 mol,则因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检测题Word版

细胞呼吸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水参与分解和合成水分别发生在()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B.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C.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2.让实验动物猴吸入混有18O2的空气,该猴体内最先出现18O的化合物是()A.CO2B.H2O C.C2H5OH D.C3H6O3 3.植物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同样数量ATP所消耗糖的物质的量是()A.前者比后者约多9倍 B.后者比前者约多9倍 C.前者比后者约多19倍 D.后者比前者约多19倍 4.将甲、乙两组数量相同的酵母菌放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如果它们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同,则它们在代谢过程中氧气的吸入量与二氧化碳的排出量的比值是()A.3:4 B.1:1 C.1:2 D.2:3 5.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测得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最弱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 的3倍 C.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D.氧浓度为d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6.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黑暗密闭系统中培养着乳酸菌、酵母菌、草履虫、蚯蚓、苔藓等几种生物,几天后,还能生活着的是()A.酵母菌和草履虫B.酵母菌和乳酸菌C.苔藓和蚯蚓D.草履虫和苔藓7.呼吸作用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 A.一定是无氧呼吸B.一定是有氧呼吸 C.一定不是乳酸发酵D.一定不是酒精发酵 8.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动物组织内ATP的生成量与氧气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为() 9.植物在有氧呼吸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H]和A TP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细胞呼吸(第一课时过程及实验)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细胞呼吸(第一课时:过程及实验) 复习环节:学生活动:ATP合成的反应式 问:ATP主要来源? 引出课题:ATP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问:细胞呼吸又叫呼吸作用,它和人的呼吸是同一概念吗? 引出其定义P91(学生齐读)强调氧化分解非水解(知识背景:水解一般是指由脱水后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水参与反应.例如多肽水解为氨基酸,氧化分解多指有机物变成无机物,放出能量),无氧呼吸也是氧化分解过程,只是不彻底。 学生活动一:请画出与细胞呼吸有关的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并标示各结构名称并写出内膜的表面积增大的方式。 如:学生活动二:1、写出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场所?(ATP的数量我个人认为可淘汰不讲,这届我可没讲了) 2、写出有氧呼吸反应式(底物葡萄糖) 教师强调:(1)反应式箭头不能变为等号。 (2)能量不能写成ATP。各阶段酶种类不同。 (3)底物主要是葡萄糖。 (4)部分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如蓝藻、硝化细菌其有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膜上。 (5)释放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产生ATP只能用于其暗反应 学生活动三:1、朗读课本P94黑体字“定义”,并照样子读出无氧呼吸的定义。 2、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教师强调:(1)无氧呼吸产物是不同取决于酶的种类。 (2)低氧环境中,植物既可进行无氧呼吸,也进有氧呼吸。

(3)长期的无氧呼吸对陆生植物影响?(酒精使蛋白质变性,有毒害作用。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不能满足生命活动需要。 (4)无氧呼吸产物中仍含有大量的能量。 (5)问: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不进行)蛔虫呢?(无氧呼吸) (6)氧气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7)进化历程: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基础上进化而来。部分生物仍保留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以应付暂时缺氧的不利状态。 板书: 问酵母菌可进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产物是什么?(引出探究实验) 学生活动四:那我们应如何探究其方式?(可从检测产物入手,也可从能量释放大小的测定入手,也可从气体变化量入手。。。。。。) 设计一:检测产物实验原理:(学生能描述)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测试题

细胞呼吸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中含有C、H、O、N、P元素 B.活细胞中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 C.ATP中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下列关于新陈代谢叙述,不正确的 ( ) A.能量代谢是伴随着物质代谢而进行的 B.有机物合成时贮存能量,分解时释放能量 C.同化作用贮存ATP,异化作用释放ATP D.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是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的 3、苹果内部腐烂时消耗一定量的葡萄糖可产生A摩尔的二氧化碳,其植物体叶片在正常生长时,消耗同样数量的葡萄糖可产生二氧化碳: A.1A摩尔 B.2A摩尔 C.3A摩尔 D.4A摩尔 4、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①蛔虫进行无氧呼吸②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③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④发酵和无氧呼吸为同一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少 B、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能进行无氧呼吸的植物都是低等植物 D、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分解为中间产物 6、人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的供能方式是: ( ) A、主要是有氧呼吸 B、主要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C、只进行无氧呼吸 D、主要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7、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种子库中贮存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CO的释放量比氧气的吸收量大3~4倍,这说明此时的蚕豆是()。 8、经测定,蚕豆种子在发芽的早期, 2 A.只进行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占优势 C.只进行无氧呼吸 D.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占优势 9、将水果放在密封的地窖中,可保存较长时间,地窖影响水果代谢的原因是()。 CO浓度增加,抑制细胞呼吸 B.黑暗无光,不易引起早熟 A. 2 C.温度适宜,水果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 D.湿度适宜,水分容易保持 10、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A.防止水分蒸发 B.防止菜叶萎蔫 C.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 D.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 11、如果葡萄糖液中有一半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那么每消耗1mol葡萄糖,将产生 A.2mol二氧化碳 B.3mol二氧化碳 C.4mol二氧化碳 D.6mol二氧化碳 12、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为3∶5,这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