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1T13:28:02.3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作者:张婷婷

[导读] 分析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心脏彩超诊断,对照组采用心电图诊断

张婷婷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彩超与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心脏彩超诊断,对照组采用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87.18%、误诊率5.13%、漏诊率7.69%。对照组检出率89.74%、误诊率5.13%、漏诊率5.13%,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检出率均值得肯定,但均存在误诊与漏诊的风险。临床可考虑将两者结合应用到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脏彩超;心电图;冠心病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76-01

前言: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症状以心前区疼痛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可逐渐加重。及时确诊并予以治疗,是抑制病情进展的主要手段。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均为临床用于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技术,为提高疾病检出率,本文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样本,对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对比,现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男/女=19/20,年龄(58.80±11.60)岁。对照组性别:男/女=18/21,年龄(58.79±11.54)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心脏彩照诊断方法

观察组采用心脏彩超诊断:(1)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疾病。(2)探头频率:2.8~3.8MHz。(3)扫描心脏腔室、心尖四腔等部位,判断有无冠心病。

1.2.2 心电图诊断方法

对照组采用心电图诊断,方法如下:酒精擦拭导联接触部位,连接仪器,判断有无冠心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表示患者的检出率、误诊率及漏诊率。当P<0.05时,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检出率87.18%、误诊率5.13%、漏诊率7.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目前,冠心病已成为了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饮酒、缺乏运动及年龄等因素显著相关[1]。发病后,患者往往可见胸痛症状。冠心病早期,疼痛多不明显,可由情绪激动、体力活动等因素所诱发。随着病程的延长,如仍未给予干预,患者的疼痛将有所加重。发病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手指及背部等区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极其严重。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较多,实验室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心电图均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冠心病患者实验室检查时,往往可见血脂指标升高等现象。与实验室检查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心电图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相对更高。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冠心病,能够有效明确心脏部位的血流情况,判断有无心肌血液供应不足等症状,进而达到确诊疾病的目的[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冠心病,患者疾病检出率87.18%、误诊率5.13%、漏诊率7.69%。采用心电图诊断时,患者往往可因心肌缺血而发生膜电位的改变。与健康人群相比,心肌缺血者多伴有代谢异常,且电解质存在变化。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患者细胞膜电位往往可见明显的异常,具体体现在“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时间变化”等方面。将心电图应用到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膜电位特征等途径,便可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心电图诊断的冠心病患者,疾病疾病检出率89.74%、误诊率5.13%、漏诊率5.13%。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诊断方法用于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明确误诊及漏诊的原因是关键。以心电图为例: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时,可能与嗜铬细胞瘤相混淆。近些年来,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临床对其与冠心病鉴别诊断的研究同样明显增多。嗜铬细胞瘤患者发病后,心电图通常可见ST-T改变。此时,患者均伴有心绞痛症状。可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均与冠心病类似。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于心电图检查后,联合通过心脏彩超确诊疾病,降低误诊率。针对怀疑为冠心病,但采用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未检出者,应考虑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于CT的引导下,观察冠状动脉有无栓塞或狭窄,进而达到确诊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检出率均值得肯定,但均存在误诊与漏诊的风险,临床可考虑将两者结合应用到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之一: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非冠状动脉性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缺血,如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包括在内。“缺血性心脏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同义词。其它名称不主张再沿用。 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如下: 一、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没有可以作出其它诊断的依据(发生于已证实为心肌梗塞早期的死亡不包括在内,因而认为是由于心肌梗塞所致死)。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本报告特意略去猝死的定义,因为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二、心绞痛 1.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分为三类:(1)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以内。(2)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在一个月以上。(3)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2.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的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心电图表现也可称为Prinzmetal心绞痛,但在Prinzmetal报告前已有其他作者报道描述过这一情况,所以应采用“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名称。)。但在心肌梗塞早期已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形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三、心肌梗塞 1.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至没有,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 ③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血清酶:①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②不肯定改变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1)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出现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时,确诊的梗塞有时可称为穿壁性,如仅有ST-T的演变而不出现Q波或QS波,但有肯定的酶变化,则称

冠心病的检测方法

冠心病的检测方法 1、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和体征。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辨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至关重要。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重要、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都有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正常。为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他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的新功能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平板是简单易行的检查。 4、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又称Holter检测。可24小时内连续记录多大103次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5、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以提高检出率。 6、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1)、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分免介入治疗或旁路移置手术;(2)、胸痛似心绞痛不能确诊者。 7、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分析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15T13:22:41.2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作者:钱春燕 [导读] 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冠心病高危因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江苏靖江 2145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甲组(n=37例,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和乙组(n=35,无典型心绞痛症状),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评定检查结果。结果:甲组诊断阳性率高于乙组,其诊断阴性率低于乙组,两组之间出现的差异经统计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冠心病高危因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必要时联合运动平板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61-02 冠心病(CHD)是临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是临床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威胁非常大。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处于逐年升高态势,其发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很多患者会因为病情突然性发作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1]。以往临床将CAG(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则CAG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不仅存在危险性而且费用较高,临床推广受到很大限制[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作以下评析与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42例,女30例,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8.4±5.3)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5±2.2)年。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甲组(n=37例,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和乙组(n=35,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在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对比上,两组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具体方法:(1)心电图:应用MAC1200型心电图记录仪对患者静息12导联心电图情况进行检查,若有必要,可增加V7-V9导联。阳性标准:冠心病发作时,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会表现出相应的改变,如异常Q波、倒置或S-T 段压低、T波平坦,出现任何一项即可,数分钟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2)运动平板试验,按照临床常规操作即可。 1.3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诊断结果,使用百分率(%)描述,行χ2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甲组37例患者中,结果呈现阳性者34例,呈现阴性者3例,阳性率为91.9%,阴性率为8.1%;乙组35例患者中,结果呈现阳性者19例,呈现阴性者16例,阳性率为54.3%,阴性率为45.7%,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甲组阳性率高于乙组,其阴性率低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电图表现分析 冠心病伴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地平或倒置,ST段下降≥0.05mV,其与R波夹角≥90°,心前区偶然疼痛发作过程中,ST段表现出“弓背样”抬高。冠心病伴随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1)缺血型改变呈现出T波倒置;(2)损伤型改变呈现出T段抬高和直立T波单方向曲线;(3)坏死型改变呈现出Q波深度>1/4R,宽度>0.04s。 3.讨论 CHD主要是因为动脉管腔发生狭窄后对正常心肌供血产生影响而导致的,其客观诊断依据为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CAG因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可将冠状动脉具体病变范围、狭窄程度等充分反映出来,并有利于判断预后,故临床一直以来都将其作为CHD的诊断标准,但因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在临床中大力推广普及[3-4]。 心电图不仅具有无创、经济实用等优势,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心电图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5]。通常情况下,当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时予以心电图检查,就会发现心电图出现定位的动态ST-T改变现象,ST-T 改变特别是冠T波的变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辅助诊断依据,冠心病发病初期,患者暂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时,通过心电图发现ST-T改变时,即可尽早诊断是否为冠心病[6-7]。本组试验结果显示,甲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乙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这充分证明了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冠心病高危因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必要时联合运动平板试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林继华,姚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95-97. [2]王利民,都雯.高频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结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42-5043. [3]郑小雍.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1):87-88. [4]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43(29):106. [5]李博.研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141-142. [6]曹立强.冠心病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解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445-446. [7]王利群.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5(13):10-12.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4-07-15T15:02:28.1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韩自荣 [导读]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韩自荣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 750004)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应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出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确诊73例,其中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TET与DCG两种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完成对患者的检测,其敏感性检测与阳性检测效果也比较明显,尤其是TET 方法检测,可在很大程度上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可有效完成冠心病的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临床症状 TET DCG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6-02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1]。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冠心病患者的确诊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诊断时多采用心脏冠脉造影检测,但是此种方法虽然准确率高,然而却非常麻烦而且费用昂贵。近几年来采取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比较检测结果,比较冠脉造影分析结果,也可以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3]。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 TET )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选择的78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女30例,男48例,年龄38--80岁。全部病例均经心肌酶、血脂、肝、肾功能及血糖等常规检查。主要表现症状为心慌、胸闷或心绞痛等。 1.2 方法: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表现、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全部病例的生理及机体特征差异不大。DCG组患者行DCG 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TET组患者行TET检查与心脏冠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全部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两种不同检查方法检测后,比较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中78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确诊73例,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冠心病检出率较为准确,但是TET检测的过程中将部分疑似为冠心病患者检测为冠心病,DCG检测部位患者没有检测确证,因而两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有所不同。 3 讨论 DCG与TET是心脏检查较为常见的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且费用较低。冠心病临床症状表现与多种病症相似,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准确的确诊极为重要[4]。实际工作中除非经过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或具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冠心病患者都进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不但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测效率也低,为此近几年来临床上出现了DCG与TET方法检查冠心病[5]。本组研究结果,TET 与DCG两种检查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确诊冠心病,前者检查敏感性较高,后者特异性又较大。DCG检查后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均为冠心病患者,但却没有完全检查出全部的冠心病患者。 本组研究中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率为41.0%,漏诊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进行DCG时多处于较安静状态。因而,为提高阳性率多建议患者做短时间适量的运动负荷。本组研究结果,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检出率虽然比DCG高,但假阳性也较高,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植物神经紊乱,知识女性较为多见。(2)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肌病。(3)糖尿病诱发的心肌病变及微血管病变。(4)心肌桥。(5)缺乏运动锻炼。(6)运动中换气过度。(7)患有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8)肥胖或心电图电极位置安放不当。综上,对于冠心病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时,TET与DCG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价格也比冠脉造影检查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边晓菊.李兴国.费红均.冠状动脉造影、运动平板心电图对比分析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71-72. [2]张双.张爱珍.苗玉梅,活动平板心电图QRS波振幅间期及其乘积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24(23):283-284. [3]周秋霞.运板平板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8):154-155. [4]张春生.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2-73. [5]熊宁.彭志群.王强,活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9-161.

冠心病原理和防治方法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guān xīn bìng),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

疾病别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属部位 胸部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症状体征 多在活动时出现胸痛、胸闷,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多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疾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肌病型(5)猝死型 身体检查 心电图动态平板实验64排双元CT 冠状动脉造影 疾病用药 辛伐他汀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卡托普利阿托伐他汀钙片薯蓣皂苷片 冠心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心肌梗塞(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病因 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并排除主动脉瓣病变或 (2)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3)有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4)CAG发现有>=70%的冠脉狭窄 其他辅助检查(如ECG、CT、MRI、SPECT、心脏彩超等)仅有提示作用,不能确诊冠心病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除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形 复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形,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 正常人复极波的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推进,这可能是心外膜下的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心肌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心室除极首先自室间隔开始,从心内膜下心肌向心外膜心肌推进 起始0.01-0.02s QRS向量为室间隔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向量,0.03-0.04s QRS向量代表右室及大部分左室除极产生的向量 体表所采集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心肌细胞数、电极和心肌细胞间的距离、电极方向和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角度 心肌缺血时膜电位的改变及形成原因 心肌缺血时,由于代谢异常、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电解质的变化及内分泌环境紊乱等致使细胞膜电位异常 主要的变化有:静息电位减小、除极异常、动作电位时间缩短或延长 静息电位减小的原因:细胞外K+浓度增加是其主要原因 细胞外K+浓度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缺血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减少、ADP增加,从而激活ATP敏感性K+通道,使K+向细胞外流出增加 伴随着细胞内阴离子如乳酸根及磷酸根等排出细胞外使K+流出增多 细胞膜Na+-K+泵功能失活使细胞摄取K+减少 心肌缺血使细胞外K+流走困难 细胞膜损伤使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 除极异常:主要有除极电压降低和除极速度减慢 主要原因是静息电位减小使Na+通道活性减低,除极时Na+急速流入受到抑制 此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在缺血部位增加的儿茶酚胺刺激B受体,使Na+内流受到抑制 静息电位减小和间质儿茶酚胺增加产生Ca+依赖性电位 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如溶磷脂胆碱增多和ATP减少使Na-K泵功能障碍 细胞内酸中毒,H+浓度增加,激活细胞膜Na/H交换蛋白,使Na流入增加,Na 增加又激活Na/Ca 交换蛋白,使细胞内Ca+增加,,细胞内Ca+增多可使细胞与细胞间脱偶联 动作电位时间缩短的机制: 急性缺血时,细胞内的A TP 减少,ADP增多细胞膜A TP敏感性K+通道活性增加,使K+流出增多,动作电位时间缩短,而细胞外K+增加进一步使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加重K+的外流,使动作电位时间进一步缩短 其他如溶磷脂酶增多使L型Ca+通道失活,Ca+内流减少,也使动作电位时间缩短 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动作电位时间缩短,Ca +内流减少,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氧耗减少,这对心肌细胞的保护起很重要的作用 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可能的机制有: 与ATP的一过性增加有关 Ca+在动作电位时间延长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由轻度除极快速激活的K+通道障碍可能是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原因 缺血时增加的溶磷脂胆碱等使K+通透性降低 Na+通道活性降低使Na+内流速度减慢也可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缺血区儿茶酚胺增加使复极早期激活的K+通道受到抑制,造成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析冠心病采取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对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0.00%、62.22%、77.77%、77.77%;观察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8.88%、77.77%、91.11%、84.44%,在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采用心电图诊断具有无创、价格低廉、简单方便等优势,可以及时确诊冠心病疾病。但是为了避免发生漏诊、误诊的情况,应该与其他方法联合进行诊断,从根本上提高临床确诊率。 标签:冠心病;心电图;诊断;临床价值 最近几年,冠心病临床发病率以逐年上升呈现,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方法需要支付较高的检查费用且属于有创性检查方法,患者较难接受[1]。心电图检查主要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两种类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男患者45例,女患者45例,年龄为38~80岁,平均年龄为(5 2.31±7.3)岁;本组研究对象与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互相符合;其中40例并发糖尿病,35例并发高血压,15例并发高血脂症。根据患者检查方法的区别,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舒适、安静的环境内接受检查,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做好相关的检查准备,将检查过程中临床数据的改变详细的记录。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心电图检查期间,如果发生下述任何一种情况,则可判定为阳性的检查结果:①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出现倒置或者低平等情况;②存在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ST段水平,或者ST段水平出现下斜压低的情况≥0.05mV;③患者曾经患上心肌梗死疾病,其相关导联存在病理性Q波,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互相符合。 观察组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无中断的对患者24h心电图改变进行观察。检查时需要多体位检查,防止出现体位干扰以及影响检查结果的情况,从根本上提升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1.3临床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比采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疾病的符合率。②对比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等。

冠心病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冠心病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6:46:00.8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苏向英杨晓妍 [导读]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冠心病最方便、经济、无创的方法。 昆明同仁医院心内科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探究其一致性。方法:自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中选取96例参与本次探究,给予所有患者冠心病心电图与冠状造影结果,并对比其一致性是否统一。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 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统计学存在意义(P<03.05);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结论:冠心病心电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无创性,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冠脉造影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心电图仍然是诊断冠心病最方便、经济、无创的方法,也是诊断冠心病重要的依据之一。本文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至2016年6月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63人,女性33人,年龄37-78岁,有胸闷、胸痛、心悸等心前期不适,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排除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病、心肌肥厚、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 1.2方法 1.2.1心电图 患者入院后在非同日2次以上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心电图标准》诊断标准[1]: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下斜型或水平型ST段压低≥0.05mv;3.R波为主导联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4.既往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 1.2.2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患者在心电图检查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标准评价[2]: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为阳性,病变范围包括: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反之则为阴性,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结果。 1.2.3统计学处理 将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漏诊率、误诊率、敏感率、和特异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冠状动脉造影96人,阳性76人,阳性率79.2%,阴性20人,阴性率20.8%。 2.2心电图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76人中,心电图异常51人,其中单纯ST段下移9人,单纯T波倒置11人,ST段下移加T波倒置的12人,病理性Q波19人。心电图正常的25人。在20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中,心电图异常9人,其中单纯ST段下移2人,单纯T波倒置5人,ST段下移加T波倒置的2人,静息下心电图正常的11人。 2.3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结果一致性比较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79.3%,心电图检查阳性率6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69,P<0.01,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漏诊率(25/76)32.8%,误诊率(9/20)45%,敏感度(51/76)67.1%,特异性(11/20)55%。 3.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电图是临床上用来检查冠心病最基础的方法,在冠心病主要表现为慢性ST-T改变。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有严格适应症,检查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对有创检查心存恐惧,临床上要作为一种常规检查存在一定困难。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开展,临床上发现部分ST-T改变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说明心电图ST-T改变并非由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67.8%,特异性为53.3%,漏诊率为31.2%,误诊率为46.6%。由此可见单纯通过心电图的改变诊断冠心病存在较高的漏诊及误诊。心电图ST-T假阳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部分药物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疾病、过度换气、心肌复极异常、心包疾病、心肌肥厚等。因此对静息心电图ST-T改变疑诊冠心病患者需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 心电图假阴性的原因可能有:1.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的缺血性ST-T相量相互抵消[4],其结果显示出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 2.较重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尤其是慢性闭塞部位往往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在静息状态下,侧枝循环代偿缺血区供血,心电图表现正常。因此对心电图正常又疑诊冠心病的患者仍需冠状动脉造影。 因心电图的敏感性、简单、经济、实用、无创,在冠心病初步检查中仍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为冠状动脉造影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婕.冠心病心电图诊断与冠脉造影结果的临床对照分析[J].医学信息,2015(42):352-352. [2] 阮萍,陈志强.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5):769-772. [3] 陈艺容.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13-14. [4] Liang Ming,Han Yaling,Wang Geng等.Clinic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 novel miniature mobil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4,127(6):1052-1056.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讨论心电图应用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1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11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都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研究组的病理性Q波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心电图大致正常情况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单纯ST段下移以及单纯T波倒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应用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着无创、准确、快捷以及简便等特点,可以当作早期筛查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标签:心电图;冠心病;诊断 冠心病的医学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体内的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堆积在光滑的动脉膜上,而大量类似于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在动脉内膜上而形成白色斑块,被称之为动脉粥样病变[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着逐年提升的趋势,此疾病具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临床表现主要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缺氧及心肌供血不足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2]。本研究中选择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以及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心电图应用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11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8例,女54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为(54.2±4.3)岁。再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11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5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为(55.1±4.2)岁。全部人员在性别及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都接受心电图检查,在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发生下列情况,则判定诊断结果为阳性:(1)患者存在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且相关导联有病理性Q波,满足陈旧性心肌梗死;(2)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ST段水平或者下斜压不低于0.05 mV;(3)以R波为核心的导联T波倒置或者低平。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都通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之一: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引 起。非冠状动脉性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缺血,如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包括在内。“缺血性心 脏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同义词。其它名称不主张再沿用。 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如下: 一、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 没有可以作出其它诊断的依据(发生于已证实为心肌梗塞早期的死亡不包括在内,因而认为 是由于心肌梗塞所致死)。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本报告特意略去猝死的定义,因为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 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二、心绞痛 1?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分为三类:(1)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以内。(2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在一个月以上。(3)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 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2?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的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这 一心电图表现也可称为Prinzmetal心绞痛,但在Prinzmetal报告前已有其他作者报道描述过这一情况,所以应采用“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名称。)。但在心肌梗塞早期已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形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本报 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三、心肌梗塞 1?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至没有, 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 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 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 ③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血清酶:①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这种变化, 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认 为是肯定性变化。②不肯定改变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 线。 (1)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 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出现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时,确诊的梗塞 有时可称为穿壁性,如仅有ST-T的演变而不出现Q波或QS波,但有肯定的酶变化,则称 为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梗塞。)。 (2)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当序列、不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以上,伴有

两种不同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果对比

两种不同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果对比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1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常规组)、动态心电图检测(动态组),对比两组的检测效果。结果动态组阳性例数为34例,与常规组的30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1,P=0.413>0.05)。动态组在室性早搏二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和三联律、房性早博成对检测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动态心电图阳性检测率、检查准确率比常规心电图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为典型心脏病之一,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管腔出现狭窄以及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功能障碍的一类心脏病,发病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1,2]。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同时糖尿病、高血压、过度肥胖等是主要诱发因素[2,3]。目前,冠心病的发病逐渐趋向于年轻一代,给患者带来了生活障碍和困扰。临床上,诊断冠心病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而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等多种形式,本文将对比两种不同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本院收取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1例,均符合诊断标准[4],并经冠脉造影术或冠脉血管成像检查(CTA)所证实。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9.3±5.1)岁,病程 2.5个月~12.4年,平均病程(5.2±1.2)年;其中心绞痛者共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共21例;伴高血压者共29例,伴高血脂者共18例,伴糖尿病者共17例。 1. 2 方法所有51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常规组)和动态心电图(动态组)检查。 1. 2. 1 常规组检查仪器为NEC-3321型导联心电图机(日本NEC公司),心电图机出纸速度是25 mm/s。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保持安静、稳定状态,全身放松,脱去上衣,检查过程务必保证GCG基线平稳,且图像清晰,无干扰现象。 1. 2. 2 动态组检查仪器为HOLTER7 OGOLD型动态心电图机(美国DMS),叮嘱患者检查前3 d停止服用相关药物,实施24 h连续动态检测,检测过程注意记录心电信号,注意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 1. 3 观察指标①阳性检查率[4]:以等电位线基线作为标准,ST段(测量ST段以J点后80 ms为标准)呈现下降型,且下降>0.1 mV或者呈现水平型;

冠心病及心电图变化

冠心病及心电图变化 冠状动脉分布、走行、血管供应 ?冠状动脉开口部位:主动脉窦 ?左冠状动脉:发自主动脉左窦,行于肺动脉和左心耳之间,行一短距离后,于左心耳下方,分为前降支和旋支。 前降支左室前支 右室前支 室间隔动脉 左旋支左室前支 左缘支(钝缘支) 左室后支 左房支 冠状动脉分布、走行、血管供应 ?右冠状动脉:自主动脉右窦发出 右圆锥支 后降支这些分支分布到右心房右室前支右心室、室间隔及左心 右室后支室的一部分。 左室后支 右心房支 房室结动脉 冠状动脉分布、走行、血管供应 ?冠状动脉分布类型 ?右优势型:占65.7%,膈面心肌主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 ?左优势型:占5.6%,分布于左心室膈面。 ?均衡型:占28.7%,两侧心室膈面各由左、右冠状动脉供血,互不越过房室交界处。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原发性心脏骤停(猝死) ?缺血性心肌病 ?无症状心肌缺血 冠心病分类(心电图) ?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痉挛 ?无症状心肌缺血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无心电图变化的心绞痛

?Tv1、v2 > Tv5、v6综合征 冠心病分类 ?心绞痛 ?劳力型心绞痛:初发劳力、稳定劳力、恶化劳力、卧位型心绞痛。 ?自发型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 ?缺血型ST-T改变: 1、ST段下降ST段呈水平型、下斜型或低垂型下降≥0.10mV。原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下降≥0.10mV。ST段下降程度多在0.20mV左右,持续时间多在15min左右,一般不超过30min。可伴有或无ST段延长。 心绞痛 2、T波倒置心绞痛发作时,仅出现一过性缺血性T波倒置,呈冠状T波。穿壁性心肌缺血T波倒置更深。 3、ST-T改变缺血区域的导联上出现ST段下降,反映内膜下心肌损伤;T波倒置,代表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心肌缺血靠近心内膜,ST段下降的导联上T波高耸直立。 心绞痛 ?Q-T间期延长部分心绞痛发作时,不出现缺血型ST-T改变,仅出现一过性Q-T延长及ST 段显著延长导致的Q-T间期延长或Q-Tc延长。 ?U波改变出现一过性U波改变,以V2~V5导联U波改变最明显,多为U波倒置,个别患者U波直立振幅增大,时间增宽。 ?一过性心律失常 变异型心绞痛 ?机制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引起局部血管管腔重度狭窄或阻塞。 ?特征 (1)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ST段抬高0.20mV,多在0.50mV左右,最高可达1.5mV 以上。持续10min左右,随症状缓解,ST段逐渐回至基线。 下壁心肌损伤,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的幅度Ⅲ>aVF >Ⅱ。 变异型心绞痛的特征 (2)一过性T波改变ST段抬高的导联上T波进一步增高变尖,对应导联T波振幅减低或倒置增深。 (3)急性损伤阻滞图形QRS时间延长至0.09~0.12s,室壁激动时间延长,QRS振幅增大。 (4)Q-T/Q-Tc缩短。 (5)心脏电交替可出现ST-T、QRS波群电交替现象。 (6)一过性心律失常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 (一)劳力型心绞痛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缺血型ST段下降,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有时出现U波倒置,心绞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