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有一些了解。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具体要追溯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亚洲风暴、非洲觉醒以后,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不再是从前的两极分化格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危险。因此,迫切需要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因此,也称为万隆会议。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

综合多方面比较,第三世界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3、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4、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在战后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前,摆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发展道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善和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极少数国家继续保留着封建的、前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仍在旧的基础上蹒跚而行。

由于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政治制度自然也各不相同,不仅国体不同,政体也各异,且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国体来讲,主要有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前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和军人政权。

当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和宗教冲突。政局不稳是指政权不巩固,政治活动无章无序,政治领导集团互相争斗,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贯彻执行。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间的关系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的互不信任、歧视、仇恨、冲突甚至战争。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宗教冲突,不同的宗教文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国家政权的选举。

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存在着一定问题,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要求国家调整战略方针,以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首先是逐渐脱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为巩固政治独立,二战后相继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把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放在首位。然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顽固地维持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从而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仍居于从属地位。其二是解决战中所带来的一系列债务问题,受到战争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问题。其三,就是人口和资源调控的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在冷战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年-60年代初),南方国家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独立后,与北方国家进行了争取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的斗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南方国家以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为载体,开展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第三阶段(80年代),由于北方国家拒绝在贸易、资金、货币等领域作出重大让步,使南北对话止步不前。整个80年代,南北关系一直处于僵局状态。

北方国家将人权问题的矛头转向了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实行了咄咄逼人的人权攻势,

人权问题逐渐成为南北政治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人权、人道为借口干涉南方国家的内政;把人权作为提供经济援助的条件;利用大众传媒和一些基金会宣传西方的人权观念、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渗透;不惜动用武力,进行直接干涉。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日本政治与经济

一、国际环境与日本发展的关系 (一)战后初期,美国在物力肘力上时日本的扶植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战后初期,美国为了把日本纳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战略体系,对日本进行了大力扶植。 1归还日本应赔偿之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宣言和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日本的军需工业应予彻底摧毁,其装备应拆除,用作赔偿。但是,到1949年,美国看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便宣布停止日本的一切赔偿,并于1952年4月将应拆除用作赔偿的飞机工厂、军火工厂、造船厂等850个工厂全部归还给日本政府,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援助。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凋敝,能够出口的商品很少。为此,美国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51年6月停止援助止,以各种方式援助日本的金额累计达30亿美元。据统计,美援总额约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40一60%。 3.投资。1949一1970年,在日的外国资本累计为1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私人企业在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投资。 (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庞大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末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正当195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严峻的所谓“稳定恐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大量出兵朝鲜。这一战争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除了在政治上促使日本坚定地加人西方阵营,走上靖和和独立的道路以外,在经济上对日本产生了以下好处。 首先是自本外汇收人猛增。美国政府为供应朝鲜前线军用物资,向日本拨出了大量加工订货和服务款项(俗称“特需”),在1950一1953年共约24亿美元,到1956年止共约40亿美元。这笔外汇收人在当时是极其可观的,例如,1952年收入之8.2亿美元,占当年日出口总值的64.6%,占当年GNP的4.7%。 其次是扩大了出口。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国为了防备更大的战争,大量抢购物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猛涨,促使日本正常出口量显著增加,如195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出口额及出口量分别增加55%及35%。 第三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以上两个因素,日本国内消费增加,投资扩大,“稳定恐慌”时积压下来的大量商品很快售罄,生产随之上升,实际GNP在1951年便已恢复到战前1934一1936年水平户由于朝鲜战争不仅加速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且为尔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当时吉田内阁的大臣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它是“天佑神助的神风”、“天赐之良机”。1965年,美国开始直接参加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巨大刺激。一般估计,美国侵越战争使日本每年额外多得处汇20亿美元,娜1965年和1970年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和193亿美元。同时,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还趁美国陷人侵越战争泥潭之机,打入了美国及其在国外的市场,“越战”给日本成长为出口大国提供了良机。 (三)战后日本的资源地位发生了比欧美国家有利的变化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极高,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然气、铜、铅、锌、铝、镍、木材等10种主要资源依赖外国进口的比率高达80一90%。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战后,日本一方面丧失了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供应,但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广大殖民地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以及资源的新开发,日本资源来源渠道反而比战前增加,地位反而比欧美有利。 1.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后,大力开发和输出本国资源,工业原料和燃料产量有很大增长。1946年,中东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540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重要概念: 1.第三世界 2.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 4.南北对话 5.石油输出国组织 6、民族主义思潮 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 1、概念 2、共同特征 发展中国家概念 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 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 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 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摘要: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 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转变有其重要成因,对我国 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产业关系;演变;原因;启示 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迥异。世界各国 经验显示,当一国经济处于低收入发展中阶段,一、二产业 的关系相对重要;而当一国经济进入高收入的发达阶段,由 于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依次增大,二、三产业关系则上升为重要的产业关系。我国虽然仍 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 展时期,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二、三产 业关系的演变过程、特点及成因,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 自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 工业化历程。到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 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二、三次产业内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二、三产业关系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总体看,呈 现如下特征: (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型 经济。战后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 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约占2%左右,2001年仅占 1.8%;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至60年代有所扩大,到70年代中期 后趋于平稳或下降,从1980年至90年代末其比重由33%~43%下降到26%~28%左右,2001年为26.9%;而第三产 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80年至1998年,其比重约上升4到10个百分点,2001年所占比重达71.3%。其中,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为75.3%、72.4%、72.8%、69.4%、69.5%和68.3%。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也最大 (日本例外)。据2000年统计,一、二、三产业对GDP拉动率,美国分别为0.12%、0.74%、3.70%;英国分别为-0.01%、-0.45%、2.94%;法国分别为-0.06%、1.07%、2.52%;德国分别为-0.01%、0.74%、2 20%;意大利分别为-0.08%、0.65%、2.15%;日本分别为0.02%、1.42%、1.38%。第三产业也是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2.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3.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发展的势头和潜力。 教学重点: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能对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析图等 教学过程:修改和补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我们地球上有多少人?又有 多少各国家?我们对其了解多少呢?出示几幅不同国家贫 富差距的图片。我们到这几个地方看一看,我们大家有何 感受,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世界的发展差异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1.不同类型的国家 (1)我们到世界的几个角落去看一看(课件展示贫富差异图片) (2)引导学生谈读图感受――点题(世界的差异) (3)世界各国存在那些差异呢?(引导学生读美国、中国、 尼泊尔三个国家差异对比表)得出: 面积不同、人口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4)师生共同探讨:出示世界政区图 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与最小的国家、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国家,

并完成下表。 (5)教师讲述:地区 (6)设疑:国家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异呢? (7)学生阅读下面国家的经济差异对比表。 国家之间还存在哪些差异?观察下面的国家收入数字,你发 现了什么?继续完成下表。卢森堡47780 海地380 美国39500 加纳320 挪威 36900 柬埔寨310 布隆迪100 加拿大2812 (8)引导总结: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揭本章题,在“世界的差异”中添加“发展”) (9)教师讲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 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板书本节课题) 导学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读教材p10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和p102 阅读——“南北关系”完成以下问题: (1)讨论: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吗?这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主要分布在那些大洲? (2)引导学生读课件“南北差异”资料,学生讨论:南北差距 与南北对话中的“南”与“北”各指什么?为什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称为“北”与“南”?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发展中国家和

世界经济学 发达国家 重点知识总结

一.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 概念: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具体做法: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起源: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最终由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 目的: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内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权总统有对国会两院法案的否决权,但立法机关复议,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成为法律;总统任命行政官员、缔结条约要争求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国会有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官员的质询、弹劾的权力;司法部门有对政府官员审判的权力,以及对国会制定的法律进行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权;总统和国会结合起来行使对法官的任命权;国会参与部分司法权,有司法性的宣告叛国罪和对总统审判的权力。 评价:三权分立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利益矛盾,有助于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适应于对付内外国斗争需要。 弱点是国家力量难以完全集中,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缺乏效率,不适合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二.苏联的经济转轨与休克疗法 概念:“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 背景: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对各国的未来经济走势给予了进一步预测和判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外交政策都属于相对完备的状态,本文以日本为例,来阐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外交状况。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百废待兴,政治、经济及外交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其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战后日本经济迎来腾飞,被人们称作“20世纪的经济奇迹”。 战前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由天皇独揽大权。战后,政治体制改为议会内阁制, 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掌握,以达到 相互制衡的目的,这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政治体制。 (1)国会 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两院的议员均由民选产生,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 众议院的每届议员定额是480人,参议院的定额是252人。国会的权能包括以下三项: 立法权(制定法律,批准缔结条约,提议修改宪法。按照规定,参众两院独立行事,两 院一致通过的决议被认为是国会的决议。但是,在国会中,众议院往往处于一种优越地 位,这在其他一些议会制国家也一样,因为众议院人数多、任期短,因而会有更多的民 意反映到众议院,所以较能代表国民的意志。 (2)内阁 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由总理大臣(首相),各省国务大臣,各厅长官和无 任所大臣组成。日本现在的内阁设了12个省部,以及有关机关。内阁是通过国会选举 产生的。在国会中占议席半数以上的政党才能组阁。在没有一个政党占国会议席半数以 上的情况下,由国会中占席位较多的两个以上的政党组成联合内阁,一般席位最多的政 党首脑出任总理大臣。内阁拥有很多权限,统一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处理外交关系、任 免和赏罚政府官吏,制定和发布行政命令,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和决定大赦,特赦,减刑, 免刑等权力。 (3)法院(司法部门) 法院在日本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最为薄弱,权限相对要小的多。最高法院院长要由内 阁提名,再经天皇任命;其他法官均由内阁任命。 三者关系:在日本,内阁和国会占主导地位,法院实际权限很小,主要是内阁和国 会相互制约。内阁的产生是通过国会选举,在选举中占国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才能组阁。 在平时内阁有提案,也要先得到国会的通过,才能得以施行。内阁对国会也有制约作用, 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所以,在日本政治中,归 根结底是各个政党争取尽量多的国会席位,来自己组阁,本党领袖成为首相,以此来执 掌日本政府。 (4)天皇制 天皇制在日本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日本现代政治制度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现代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已经 不再是战前历史上曾经一度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了,但天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改革政治体制后,日本的经济也开始飞速发展。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堪称奇迹, 主要由于国际环境影响以及自身良好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影响包括四个方面:第一,50到70年代中期世界市场的粮食、燃料和原料充 足低廉。第二,朝战和越战军事订货刺激日本经济。第三,冷战的加剧使美国对日政策 转向积极扶持。第四,日本特殊的战败国地位使日本免于将过多资源用于扩军备战。其 次,自身的原因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加速设备更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世界上现有的二十几个最发达国家全部都是民主国家,而在另一方面,亚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在实行民主之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却要快于许多民主国家。这就造成了一个疑问:究竟是民主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专制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讨论中国的经济之前,先要看建立在什么样的政治基础上。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许多期盼国家发展的人们,这也是许多经济学者与政客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特殊的、独特的,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发展。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争辩:中国应该是先富强后民主,还是先民主后富强?主张先富强后民主的人认为,民主虽可促进人权,但不利于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反过来,到底是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还是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有人从别过的发展来说中国应该先富强再明主,即赞同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不仅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没有民主是很难实现富强的,因为中国这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特殊国情。 中国的政治,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经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了社会主义,头三十年的初级阶段,然后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层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是国家生活中切实管用的民主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实。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政治。 中国的经济,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众所周知,几千的农业使得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相当艰难,经过不断地改革,改革开放,经济模式、体制原来越适应国家的发展30多年来一直平稳发展。而市场经济的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和效率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由于世界的经济寒流、风暴,目前我国经济也到了相对比较艰难的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多元化、多极发展在转变,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等。 正是由于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政治的封建必定是经济发展的禁锢,经济的发展,能有效的推动政治的文明、民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的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政治一直在不断地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为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样的,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谐文明。 所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没有先后轻重之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当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联动时,才能真正反映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政治的优越;只有和谐的社会,人民才能安心的体会繁荣的经济。

世界政治与经济

论述题(每题11分,1题,共11分) 1联系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的史实,试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改 革思路 2简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的原因 3主权国家 4两极格局 5简述西方国家民主制的主要原则。 6国际金融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A.70 年代 B.80 年代 C.战后初期 D. 60 年代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A. 新干涉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极端主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关税同盟 B.地区经济论坛

C.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D.自由贸易区 4.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 ) A.对立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D.结盟关系 5.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6.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于( ) A.尼克松政府时期 B.克林顿政府时期 C.约翰逊政府时期 D.肯尼迪政府时期 7.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 A.无联系,平行发展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

C.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D.无矛盾,完全一致 8.跨国公司的实质是( ) A.最大限度地追逐巨额垄断利润 B.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 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 D.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9.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是 2001 年 9 月 13 日中国与( ) A.日本达成双边协议 B.印度达成双边协议 C.美国达成双边协议 D.墨西哥达成双边协议 10.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 C. 总体趋势缓和,但动荡因素很多 D.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11.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战略是( ) A.解放战略 B.遏制战略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选择题

选择题 绪论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 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2、中国国际角色的转变向我们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安全和发展)两件大 事的基本要求 3、三位一体的大安全体系: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核心,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 4、中国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特色)三个基本特征: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第一章 1.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特点: a)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和来源更具多样性 b)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 c)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难度大、过程长、关联性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3.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非传统按武安威胁包括 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跨过犯罪、传染性疾病、 以及能源、水资源和国际航道安全等 第二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 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 有六种组织形式: 特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2、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国际资本。 3、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存与对峙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大地区经济集团并存的态势。 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的态势。 大题 第三章 1.世界政治行为体:包括国家行为体与大量非国家行为体 2.国家四要素:拥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固定居民、健全的政府机构和独立的国 家主权 3.国际组织分类 按组织主体: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地域划分:全球性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按宗旨和职权:一般性和专业性国家组织 按活动性质: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 4.新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 5.当今世界突出的特点是乱象纷呈,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 6.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曲折的 7.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家利益(2)国家实力(3)世界经济(4)科技革命(5)军事因素(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7)文化因素(8)地缘政治 第四章 1、美军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1.实施“广泛威慑”军事战略 2.加速推进军事转型,进一步提高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作战能力 2、北约转型及其改革 1.“集体防卫”和保卫欧洲安全重新成为首要任务。 2.重新界定敌友,放缓东扩进程。 3.打造“快反”型常规军力,提升作战能力。 3、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1.大力推进军事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军队。强调恢复大国地位的一大 支柱,首先是强有力的军队。 2.加强战略核力量优势,提高战略威慑能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对比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对比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全球公认。在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是很丰富的条件下,实现持续了近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壮丽一页。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改革开放也让百年中国告别积贫积弱,重拾历史荣光和大国自信。 一、GDP增长显著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GDP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较为迅速。1978-2016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7%,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率。在同一时段,美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2.7%,加拿大为2.5%,英国为2.3%,日本为2.2%,法国为1.9%,德国为1.8%,意大利为1.4%,尽管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率都大大低于中国。 与金砖国家比较,中国的表现也是最优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最快。相比南非、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也都实现了较为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与中国相比,则大为逊色。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表现与其他四个国家就实现了显著的“分流”,即中国持续快速增长,而其他国家增速较缓慢,甚至还出现了停滞。其GDP总量的差距巨大。2017年,中国的

GDP总量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差不多是其他四国总和6.5万亿的两倍(印度2.6万亿多;巴西2万亿多;俄罗斯1.5万亿多;南非不到3500亿)。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高GDP增长率也堪称奇迹。世界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长时期的经济增长。之前的40年间,即1938-1978年,日本的增速达到5.4%。从1945年算起,日本的增速达到7.6%。巴西在20世纪初期经济增速也是较快的。20世纪的最初38年,达到3.8%,接下来的40年,达到6.1%。但之后速度降低较快。从18世纪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表现显著。1700-1900年的200年间,美国的增速都是世界第一,平均增速达到3.7%。1820-1870年这5 0年间,增速超过了4 %。在美国之前,或者与美国几乎同步,英国、德国、法国经济也取得了增长,但是在1870年以前增速都不是很显著,基本上不超过2%。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帝国主义侵略让中国的经济衰落到谷底,1850-187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的显著变化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的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当然,更大的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东方巨龙,正在获得新生。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与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差距正日益缩小。 二、人均GDP排位上升 当然,总量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人均也是第二的水平。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是不容易的。

第四部分.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习题与解答

第四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简答题: 1.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2.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第三种力量。 3.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层次。 4.试述南北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5.论述南南合作及其意义。 6.怎样正确评价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7.为什么说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要点】 1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剥削、受掠夺的地位,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消除因贫困落后而造成的第三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第二,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是巩固政治独立的重要保证。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经济发展一直面临严重困难,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闭塞。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些困难,对之采取新殖民主义政策,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企图重新控制这些国家。实践证明,第三世界国家没有经济上的真正独立,政治上的独立就没有保障,已经获得的政治独立也无法巩固,甚至有丧失的危险。 2 冷战期间,“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它在两大阵营、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着重其政治含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第三世界已不再具有“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再是独立于两极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领土、民族、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加强,对外关系中的差异性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政治含义基本丧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第三种力量。 3 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各国采取的措施千差万别,面临的机遇也是不同的,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层次,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东石油输出国、中等收入且在加速发展的中小国家、低收入但在加快发展的大国和最不发达国家。 4 南北矛盾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的矛盾。在历史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它们同帝国主义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开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试题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库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1、当代的科技发展模式是() A,生产—技术—科学 B,生产—科学—技术 C,科学—技术—生产 D,技术—科学—生产 2、下列哪一个不是当今国际经贸活动支柱的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和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佩克和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 A,国际贸易体系 B,国际生产体系 C,国际货币体系 D,国际航运体系 4、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A,国际贸易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贸总协定 5、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而建立的结构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巴黎统筹委员会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1952年提出“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的国家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艾森豪威尔 C,丘吉尔 D,铁托 7、20世纪70年代形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之势的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美国、德国、日本()C,美国、西欧、日本 D,美国、加拿大、西欧 8、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A,1968年 B,1971年 C,1973年 D,1975年 9、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东南亚国家联盟 10、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1、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新、最显著特征是() A,区域集团化 B,信息化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二、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 三、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 四、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不结盟运动亚非会议七十七国集团(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亚非会议: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不结盟运动诞生后,在反帝、反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加强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南北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71年10月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2758号决议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级化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二、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二)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1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战后新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前,摆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发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种特不普遍的现象,即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同时,出现了生产和资本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以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增加及其蓬勃进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一趋势关于资本主义的进展和变化都具有重大的阻碍和意义,它不仅阻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状态,而且直接决定它的进展方向。从存在状态上看,生产和资本的小型态决不是什么“新现象”,然而,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实行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本主义战胜一切旧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程,也确实是不断地消灭“小生产”的过程,即生产集中化、大型化的过程。小生产越来越被大生产所排挤、消灭和代替,大概是资本主义进展的绝对趋势和必定结果,与此相适应,资本规模也必定越来越大,“大鱼吃小鱼”大概成为资本相互作用的唯一形式和结果。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生产和资本分散化与生产和资本集中化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同时并存,特不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来讲,突出

的特点并不在于集中和垄断的无限进展,而是相反,集中和垄断的进展受到分散化和小型化的某种抵消或限制,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组织在结构上表现出复杂性,这一点才是集中和垄断在当代的新进展和新特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高潮也并没有改变这一差不多特征,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人们认识到进展中小企业关于整个社会经济健康进展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的进展状况,反映了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对企业规模的变化问题,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假如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中小生产和小型经济在当代的进展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给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在于,什么缘故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如此发达的今天,还会有这种中小生产的生存余地?什么缘故直到今天“大生产”还不能把“小生产”消灭殆尽呢?这种小生产今后还会接着存在和进展下去吗?这种小生产的进展与生产的社会化是矛盾的吗?它是一种社会生产的进步现象依旧一种倒退现象?小生产的进展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实现吗?或者讲它对社会主义的实现有什么阻碍呢?这些问题需要依照新的进展实际进行分析和回答。 一、发达国家进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