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1鲁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1鲁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1鲁教版必修

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1 鲁教版必修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a~e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a B.b

C.c D.d

2.a~e中,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A.a B.b

C.c D.d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①箭头Ⅰ可能增强②箭头Ⅱ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中,只有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其余均为长波辐射。第2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它将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又返还地面。第3题,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1.A2.C3.D

4.(·大庆高一检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青岛高一检测)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深秋季节,霜冻多发生在()

A.阴天的夜晚B.多云的白天

C.晴朗的白天D.晴朗的夜晚

6.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A.上冷下热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D.二氧化碳含量多

解析:第5题,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但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故易发生霜冻。第6题,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旺盛,空气上升过程中易成云致雨;水汽、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5.D6.D

(·泰州模拟)某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7~8题。

7.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7.D8.B

9.下面少数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最强”

B.鄂伦春人说“我们这里纬度高,夏季白昼长,日照长,故太阳辐射最强”

C.维吾尔族人说:“我们这里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最强”

D.藏族人说:“我们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因此太阳辐射最强”

解析: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加上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少,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台湾因雨季长,降水多,太阳能资源并不丰富;东北和新疆因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能资源也比青藏地区少。

答案:D

沈阳中心气象台2月2日9时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目前丹东市区已经出现能见度为100米的浓雾,预计还将持续3~4小时,请注意防范。据此回答10~13题。

10.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晴好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解析:深秋初冬,天气晴朗干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差,地面热量散失的多,水汽易凝结。白天,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强烈的上升气流将地面的沙尘带到天空,可以作为水汽的凝结核。

答案:D

11.白天大雾天气,空气能见度降低,这主要是由于()

A.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作用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

D.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折射作用

解析:白天大雾,云层厚,大雾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空气能见度降低。

答案:B

12.大雾看起来轻盈神秘,其实危害无穷。下列关于大雾带来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B.连续雾天利于污染物扩散

C.使呼吸道疾病与关节、腰腿痛等发病率显著增加

D.导致高压线路短路和跳闸

解析:大雾造成近地面层能见度低,对航空、公路交通、海洋船运来说都是高危险天气;大雾出现时,大气停滞少动,连续雾天会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及至生命。由于湿度过大,人们呼吸不畅,心情抑郁不安,呼吸道疾病与关节、腰腿痛等发病率显著增加。雾滴附着在输电线路瓷瓶、吊瓶等绝缘设备表层,使输变电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导致高压线路短路和跳闸,造成“污闪灾害”。

答案:B

13.关于对大雾灾害的预防,说法错误的是()

A.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

B.禁止人们大雾天出行

C.加强雾害发生时的舆论宣传

D.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应急工作

解析:交通部门要增强防御雾害意识,对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根据大雾的能见度水平和路面状况,科学合理地采取限速、限量和封闭措施。而不是限制人们的出行。

答案:B

二、综合题

14.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

么?

(2)A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__________,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

杂多变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7 km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5)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

解析: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1)中对流层厚度为12 km

(2)地面辐射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补绘曲线略。O3(臭氧)臭氧

(4)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5)逐渐变小

15.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材料二见下表。

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____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1)仔细阅读表中辐射雾和平流雾的概念和特征,不难看出,辐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平流雾四季皆可出现。(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形成雾,符合平流雾的特征。(3)“十雾九晴”是指雾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和清晨。晴天大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雾,一般属辐射雾。(4)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夜晚地面辐射强,再加上水汽充足,尘埃多,易形成辐射雾。

答案:(1)辐射(2)平流(3)辐射

(4)辐射雾。形成原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附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当第一朵樱花在九州南部绽放后,媒体就开始向人们播报樱花开放时间。在樱花开放的日子里,人们常在樱花树下野餐聚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日本樱花多开放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2)小明一家利用五一假期到日本欣赏樱花,适宜选择去() A. 九州 B. 四国 C. 本州 D. 北海道(3)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差异 B. 地形差异 C. 海陆差异 D. 河流差异【答案】(1)A (2)D (3)A 【解析】【分析】日本是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1)由图可知,日本樱花开放时间自南向北是从3月20日至5月10日,这是北半球的春季,故选A。(2)如小明一家利用五一假期到日本欣赏樱花,适宜选择去北海道,这里的樱花在5月份开放,是日本开放时间最晚的,故选D。(3)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南北各地气温差异大,故选A。 【点评】(1)温带地区四季变化较为显著。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2)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国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位于南部的冲绳则属于亚热带,而北部的北海道却属于亚寒带。 (3)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位于赤道附近,却有“赤道雪峰”之称。据此完成下面小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 多媒体显示: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教师板书:大气——组成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

教师点拨: 、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2 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 大气结构总结表格

特点与人类的 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 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 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 里?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1 : 知识补偿太阳辐射指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探究二 多媒体显示:大气削弱作用动画; 1、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三种形式?、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2 量?? 3、为什么多云的白天通常气温较低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二。教师点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

初一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的天气与气候(区域地理复习精品)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 主备人:刘竣审核人:曾颖嫦上课时间:第9-10周 2.2 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学习目标】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能够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学习重点】 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和。 二、气温分布规律 1、气温变化规律 (1)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 (2)一年中季气温最高,季气温最低。 北半球:陆地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海洋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 南半球陆地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海洋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1)世界气温由向递减。(2)同一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气温陆地海洋,冬季气温陆地海洋。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气温。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C 【经典例题1】读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一或七)月的气温分布,判断理由是

(2)用笔描出北半球0℃等温线,说明其分布规律及其含义: (3)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原因是 (4)六个月后的北半球等温线的疏密、弯曲状况有何变化? (5)该季节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大陆,最低气温出现在大陆的。 (6)图中A处气温比同纬度的地区明显偏 (高、低),其原因是 ①,② (7)从图中推断出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但由于受到、、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其复杂性。 总结:等温线发生弯曲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主要降水类型、、 2、降水形成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暖湿气流上升运动)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降水较,两极地区降水较; ②在中纬度(相当于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内陆地区降水。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降水,大陆的西岸降水。 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 四、影响气候主要因素 辅助图解一: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C 点拨: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下热上冷,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越往上气温越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B.氮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B 点拨:生物体当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氮是构成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之一。 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答案:C 点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同时二氧化碳又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B.氧和二氧化碳 C.氮和一氧化碳D.氮和氧 答案:D 点拨:干洁空气当中,氮约占其体积的78%,氧约占其体积的21%。 5有关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有……………………………………………………()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有臭氧层,是该层大气的热量来源 答案:D 点拨: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而增温,所以说臭氧层是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越往上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造成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答案:B 点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可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学习地理不能只盲目做题,更多的是要从题目中掌握知识的漏点,巩固地理方面的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吧!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 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这篇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专题复习四:世界地理——考点四:天气与气候

专题复习四:世界地理——考点四:天气与气候(刘天明编校) 【考点清单】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 4.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叙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重难点】重点:气温与降水的分布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 难点: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叙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 第 1 课时 【内容】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目标】1.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好习惯。 3.学会阅读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点回顾】(一)“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一览表 知识类别 标题点 概念的定义与分类成因、特征、用途、意义、图示 天 气 与 生 活 天气 与 气候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 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的天气是多变的;不同地方的天气往往是不同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来天气的 平均状况。 1.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不同地方的气候往往是不同的 看 图 识 天 气 卫星 云图 绿色-----陆地白色覆盖在绿色 蓝色-----海洋或蓝色上面,白色愈浓 白色---云雨区. →云层越厚→雨量越大 简 单 的 天 气 预 报 (P49): 让 天 空 更 蓝 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对照表 第2课时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天气。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它 是变化的,同一时刻、不同的天气可能差别。 2.目前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安排和等活动。 3.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云 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二、选择题。 1.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 A.稳定 B.多变 C.气温恒定 D.多年一致 2.下列词语,描述天气的是() A.艳阳高照 B.常年湿润 C.四季如春 D.长夏无冬 3.下列词语,描述气候的是( ) A.阴雨连绵 B.晴天间多云 C.雨热同期 D.电闪雷鸣 4. 在卫星云图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白色表示陆地,绿色表示海洋 B.绿色是云雨区,颜色越浓云层越薄 C.蓝色表示云雨区,颜色越浓云层越厚 D.白色的程度越浓,表明云层越厚 5.空气质量的高低,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空气污染指数越大,表明() A.空气污染越严重 B.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空气质量级别越低 D.空气污染越轻微 6.下列事项中,哪一项与天气无关() A.上学路上突然下起大雨 B.今天天气晴朗,风力较小 C.我们去郊游,向气象台咨询是否会下雨 D.春节期间,我国南方的居民喜欢到黑龙江观赏冰雕、雾淞 7.下列行为不能了解某地天气变化的是() A.听天气预报 B.查看卫星云图 C.阅读空气质量日报 D.济览“中国气象在线”网站 三、综合题 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回答: 1.晴转多云的城市是。 2.晴转阵雨的城市是。 3.多云转晴的城市是。 4.有雷雨的城市是。 5.香港的天气是。 6.台北的天气是。 7.A海区风力为级,风向为。 B海区风力为,风向为。

高一地理大气圈3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圈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组成和特征、大气圈各层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类的影响。 臭氧洞——成因、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2.地位与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太阳辐射能影响地理环境及其各圈层的枢纽,是地球上能量、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地球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地球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是地球外部环境的关键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巨大。因此,本节内容是“谈天”到“说地”的过渡章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知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了解臭氧洞的分布、产生原因及相应措施。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流层特征、臭氧洞。 四、教学安排 共2课时。 1.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大气垂直分层,各层基本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1课时) 2.对流层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对地球生命的作用;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和危害。(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 而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教师归纳:在地球上有着优越的自然环 境,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 圈层组成。其中,大气圈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设计思想】导入课题,通过地球存在有生命物质的条件,指出地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们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坑,而地球 却少有这样的地形,为什么? 教师总结: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美 丽壮观的流星雨现象,正是大气圈充分发挥其防 弹衣作用的时候。 教师再出示下面的文字,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释。 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教师: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也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几乎被削弱一半,所以白天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大气圈就像地球的“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挡住了部分太阳辐射。 教师: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基本不吸收短波辐射,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面,地面释放的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 地球的保温被:大气的吸收作用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⑶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便捷的交通; ②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 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高中地理 第三 讲、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

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纲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 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为“逆温”。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 (1)辐射逆温。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 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 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如右图。 (4)地形逆温。常发生于谷地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产生逆 温。如美国洛杉矶市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约有200多天出现 逆温现象。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 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 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方面。 课时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地理天气与气候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如下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象记忆法,识记天气预报符号。通过收看,分析天气预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能提取有效地地理信息,并初步进行加工、判断及推理能力,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小组游戏及学做播音员的活动,培养分工协作、团体意识及表达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辩证和发展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快乐点击 1.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的特征: ①天气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

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 (2)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很大,为了便于安排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人们制作了天气预报。 2.天气预报 (1)制作过程:气象预测获取气象数据加工处理气象情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制作天气预报节目。 (2)内容:一天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③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④降水:用降水概率来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1)卫星云图:①是由气象卫星摄取的地球大气的图像 (2)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时,表示风、雨、雪、阴晴等大气状况的各种符号。 ①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天气符号。 在生活中一般天空云区小于30%则为晴天,云区在30%~80%这样的天气为多云,云区占80%以上则为阴。 ②区分小到中雨、阵雨、大雨暴雨、雷雨的天气符号。 划分降雨等级标准: 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毫米) 小雨 0.1~9.9 中雨 10.0~24.9 大雨 25.0~49.9

高中地理 大气圈的知识清单

大气圈的知识清单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 (一)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的高度: (1)纬度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高(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低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千米。 (2)季节分布规律: 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高,冬季对流层高度较低。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逆温的生消过程 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都在不同高度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蓝天:空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粒子散射蓝光所致 问: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答: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问: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答: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问:在深秋,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答: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问: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127 ℃,夜间可降至 -183 ℃,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考点十五、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运动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说说的风。 垂直气压值大小的判断:高高低低先水平后垂直 2.热力环流的应用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 教版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1可能增强②箭头2可能增强③箭头3可能增强④箭头5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右图所示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5.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①的作用 B.秋末傍晚施放烟雾能预防农作物遭受冻害是因为②的作用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大只是因为③的作用 D.夏季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④的作用 6.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7.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副热带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吹的是西北风 D.大气环流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读下图,回答8~9题。 8.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9.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 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降温、减湿 D.减湿、减温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11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1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些与天气系统有关。据此回答14~15题。 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

北京市高中地理 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空间结构(一)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空间结构 题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 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 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短 题二 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2)写出E功能区的判断理由。 (3)该城市地域结构体现了_________与_________背向发展的趋势。

题三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下图为沿某经线附近部分地区1月、7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小 B. 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 C. 1月降水量南多北少 D. 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 (2)据图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1月降水少,7月降水多,降水量季节变化大;乙地1月和7月降水量都不大,因此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大;故A错误;甲地1月份气温约为30°C,7月气温约为22°C;气温年较差为30°C-22°C=8°C;乙地1月份气温约为25°C,7月气温约为12°C,气温年较差为25°C-12°C=13°C;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小;故B 错误。图示显示该地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该地位于南半球;因此,该地1月降水量北多南少;故C错误。图示显示该地7月气温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故D正确。故选:D。(2)甲地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无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甲地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35°S附近,且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故选B。 【点评】(1)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至2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巴西高原等地区。其中非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温和的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岸,其中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天气与气候练习

1.2 天气与气候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描写天气的是() A.山前桃花山后雪 B.终年炎热干燥 C.昆明四季如春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的影响 B.海陆因素的影响 C.洋流因素的影响 D.地形因素的影响 3.除了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欧洲 4. 已知某登山队的出发营地海拔3500米,出发时的气温为10oC。当他们登上山顶时,所测量到的气温值应是() A.42oC B.-22oC C.22oC D.-11oC 5.在CCTV—1的天气预报中,表示霜冻的符号是() 6.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成因是() A.迎风坡降水多的缘故 B.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C.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 7.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北纬40o~60o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 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8.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大洋洲 9.斑马、长颈鹿等动物所生活的地区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草原气候 10.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地方位于() A.赤道附近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C.中纬度内陆地区 D.两极附近地区 12.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于西侧的原因是() A.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 B.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 C.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 D.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 13.城市中心城区的气候不同于郊区,其表现在() A.气温偏低,风速偏小 B.气温偏高,风速偏大 C.气温偏高,风速偏小 D.气温偏低,风速偏大 14.夏季,陆地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陆地受热情况是() A.增温快,比海洋热 B.增温慢,比海洋热 C.增温快,比海洋温和 D.水、陆同样热 15.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 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16. 南半球海洋上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17.关于本题图示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约20oC B.年降水总量约1000㎜ C.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D.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18.下列气候类型中,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读A、B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19~20题。, 19.A地气温特点是 ( )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