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为代表的宫廷区,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255公顷,为全部面积的88%,是颐和园的主体。前山即万寿山的南坡,东西长约1000m,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60余米;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129公顷,“外湖”水面约74公顷。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后湖后山景区——“后山”主要为万寿山的北坡,“后湖”指后山与北宫墙之间的水道,也称之为“后溪河”。后山后湖景区占地24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12%,其中山地19.3公顷。后山较前山山势稍缓,南北最大进深约280米,有两条山涧—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后溪河自西端的半壁桥至东端的谐趣园全长1000余米,建有“后溪河买卖街”,现称“苏州街”。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与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详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它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怎样融合?怎样协调?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其自然,无论在布局上、形态上或色彩上都要顺其自然。从颐和园具体情况来看,它做到了。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诗情画意为强调意境,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所以评论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 还要看有否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寓意於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

造园者, 布景造园以表达自己或园主人的某种意愿.所以古典园林的每一个景点或景区都是经过精密构思蕴蓄着一定的诗情画意.如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青晏舫则表示江山永固,寓意与私家园林不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三、园中有园的手法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

作为一个园林,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必须有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以达到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目的。为此,园林中必须建造相应的建筑:

可望——亭、台、楼、阁;可行——廊、路

可游——桥、水榭;可居——厅、堂、斋、室。

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五、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

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舫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组合在一起。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止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为代表的宫廷区,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255公顷,为全部面积的88%,是颐和园的主体。前山即万寿山的南坡,东西长约1000m,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60余米;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129公顷,“外湖”水面约74公顷。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后湖后山景区——“后山”主要为万寿山的北坡,“后湖”指后山与北宫墙之间的水道,也称之为“后溪河”。后山后湖景区占地24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12%,其中山地19.3公顷。后山较前山山势稍缓,南北最大进深约280米,有两条山涧—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后溪河自西端的半壁桥至东端的谐趣园全长1000余米,建有“后溪河买卖街”,现称“苏州街”。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与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详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它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中国皇家园林概要

皇家园林可谓中国文化宝库主体画卷上的一笔浓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目前所存名园多为明清两代构造的。皇家园林的鼻祖可谓为《史记》中记载的殷商的“沙丘苑台”。周时以高台为主要建筑的特点,沿至春秋战国的帝王园林。秦,始皇将苑囿和宫殿结合,为后世皇家园林建筑开创了先例。汉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础上进一步扩建。隋唐以后,皇家宫苑都仿效汉代布局,沿用“太液池”等旧名,直到明清。 明朝皇家园林一大特点便是,祭坛园林的盛行,如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等;造园活动相对处于迟滞局面。突出帝王至上的造园手法却也日渐成熟。皇家园林在明进一步积累完善。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由于清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时宫殿,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转向园林方面。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了飞跃,出现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的名园,大器恢宏的建筑布局“危楼跨水,高阁依云”,艺术设计“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均令人叹服。 其中,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园林“水乡风貌”的基础上,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家园林意志。 避暑山庄则是以天然地形为基础改建而成,风格朴素典雅。 圆明园是在中国造园史上首次引进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的皇家园林。并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因而有“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之说。 中国古代几千年,帝王君临天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家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了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具有自身特色的皇家园林。明清时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颐和园相关资料

颐和园相关资料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2.97平方公里),与圆明园相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建成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所以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颐和园几经风雨和磨难,现在经过修复,终于恢复了美丽和繁华。 1961年,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纳入到中国乃至世界的重点保护景区。 颐和园前期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

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妙 的园林艺术构思,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浅谈中国皇家园林

浅谈中国皇家园林 摘要:经典的中国园林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的特别表达方式,园林的意义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中国园林的设计并非局限于对自然界的简单模仿,而更多的考虑设计感用以将人们理想中的完美风景体现在那些微缩的山石、水面、桥梁、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绘画、书法以及工艺中,将人们的“理想园”以三维水墨画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皇家园林;北方园林 Abstract: The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special expression way, landscape is meaningful to meet people for 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mand, Chinese garden design is not confined to simple imitation of nature, and more consideration design sense to our ideal of perfect scenery embodied in the miniature rocks, water, flowers, trees, bridges, pavilions, terraces and open halls,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rocess, people will be “Dream Park”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painting form. Key words: royal garden; north landscape 图1 《阿房宫图》袁耀 大多数中国的皇家园林都建在北方,所以也被称为“北方园林” 中国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将追述至秦朝 (公元前221年)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那个时期,最杰出的园林都是来源于自然的牧场和湖泊,田野和围猎场,还有帝王的安息地。 秦始皇作为中国秦朝的第一任帝王在当时的帝都西安建造最为著名的皇家园林——阿房宫(图1)。这座园林被形容为“园在园中,宫在园中,亭在园中。”并且适宜狩猎、休歇、理乐、舞蹈等。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杜牧(公园803-853年)曾这样描述阿房宫: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3、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4、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 私家园林——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寺观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英国园林(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中国园林(感性的、主观的写意)同为风景式园林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尤其是人工造园,它是判断园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合一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囿:王室专门圈养禽兽的场所 2、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3、园:种植树木的场地 以上为三个源头,视为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二、殷、周(最大的奴隶制国家) “贵族园林”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前半段为春秋、后为战国) 这时候的宫苑游观已经上升到主要地位,植物成为造园要素,建筑结合天然山水地貌而发挥其观赏作用,开始有了游赏为目的的水体。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两个都是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 三、秦 皇家园林的起源 1、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是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最主要的阿房宫,其中的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堆筑岛山,求仙的功能 四、西汉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山水;植物、动物;苑(园林);宫(宫殿建筑群);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观;生产基地 它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是一个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甘泉宫——类似后世的离宫御苑 3、未央宫——相当于后来的宫城 4、建章宫——类似于后世的大内御苑 他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备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5、兔园 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置

颐和园鉴赏

颐和园鉴赏 一、简介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二、历史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颐和园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

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王哲 (安康学院农生院,陕西安康,725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其中“囿”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关键词: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时期 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皇家园林对于帝王,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

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水中布置岛屿,也是继承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手法。用长堤把湖面划分成儿个区域,还在昆明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孤立湖心的岛屿,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流洲的海上三神山。它的实际作用是打破广阔的昆明湖面的单调气氛,增加了湖中的景色。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颐和园 摘要: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关键词:颐和园皇家园林皇权至上气派恢宏建筑特点 一、颐和园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1.1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离宫御苑,占地近3000公顷。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也是皇家园林的代表。 1.2建筑富丽,名园荟萃 颐和园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1.3浓重的皇权寓意 颐和园中模仿秦汉时方丈、蓬莱、瀛洲“一池三山”模式,其有大三山和小三山之说。大三山是: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小三山是:凤凰墩、知春亭、小西泠。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颐和园以仁寿殿为正殿,包括仁寿门、东宫门以及分列两恻的配殿、内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 号201420521212 系 别园林学院 专 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 30 日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成绩: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 ——颐和园 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

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个封闭式院落由游廊联通。宫殿的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采用房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舒展飘逸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的优美曲线,这些曲线生动流丽,轻巧自在,呈现出动态美。园中仁寿殿、宝云阁等建筑就是很好的体现。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前山前湖景区——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借景和抑景的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圆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阀,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一蓬莱、右丈和赢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申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申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狞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良岳。宋徽宗建造的良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12xx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亏皇家园林在仿创南六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日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纽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申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六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日:"避喧听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休

颐和园景点介绍_1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身边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魄,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造物百余座、大小院降20 余处,3000 余间古建造,面积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造。 园中要紧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要紧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日子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阔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遨游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造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通青琐,气魄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曲折蜿蜒的西堤宛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脚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宛然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脚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闻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造。 多年以来,颐和园治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用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爱护、治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爱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爱护治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爱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连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