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

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举气候变迁的例子。

地球系统过程的主要时间尺度大体可以划分以下5个层次:

几十亿年至几百万年尺度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灭绝、板块构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传统地学的研究领域。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尺度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土壤的发育,生物种类的分布,地球公转的周期变化。

几百年至几十年尺度该尺度的全球变化有气候、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侵蚀、水系变迁,以及人类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扰,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全球性社会问题也都要在这个层次上解决。这一层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既是科学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认识基础。

几个季度至几天尺度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地海冰的季节消长,地面径流、风化、植物生长的年循环,地

球自转的地理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火山、地震活动等。

几小时至几秒尺度湍流热交换、大气对流等。

几年至几小时时间尺度的变化,属于大气、海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的这种特殊时空尺度使得人们无法直接测量地球中心的温度,也无法在实验室再造地球系统的真实过程。因此,通过长期地学研究实践总结的类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的“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名言,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启示人们可以根据现今地表发生的各种地学过程及其物质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由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运用“将古论今”的方法,根据地质和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地球环境和岩石圈演变过程来预测地球的未来趋势。类比方法普遍应用到天气预报、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例如,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周期的对应关系开展预报,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三)综合性

(四)区域性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

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2 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构成其研究内容,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要特别强调其研究内容应包括研究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和作用效应。

3 研究方法:

现象记录(描述)→ 统计过去(分析)→ 预测未来(判断)

现象记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统计过去:如对渤海赤潮事件的统计分析,预测渤海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死海”;

如日本地震学家对东京1885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进行统计分析,预言,东京

地区未来5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90%。

三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 综合化趋势

地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学、地貌学相互综合渗透,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2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

系统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 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

3 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高精度定位监测、动态摸拟、3s技术;

4 广泛应用:

国土整治、环境工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生态优化、优质农业、食品安全;

5 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

沙尘暴、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6 全球性合作研究

四自然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

五思考题

1 谈谈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学。

2 论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及其与你所学专业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 简述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效应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主要造岩矿物: 1.石英(quartz):分布最广(仅次于长石),为酸性岩浆的主要成分,在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也常见。 2.长石:(最大量), 3.钾长石(正长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 4.斜长石:玻璃光泽 5.云母:集合体为鳞片状,极完全解理 6.普通角闪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 7.辉石:完全解理,性脆。 8.橄揽石: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性脆,不完全解理 岩石分类 岩浆岩: 1.依矿物组成差别可分为:超基性岩(橄榄岩),基性岩(辉石、长石、玄武岩),中性岩(角闪石、长石), 酸性岩(云母、石英、花岗岩、流纹岩) 2.依据结构,构造与产状可分为:喷出岩、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 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结构、斑杂结构、流纹结构、气孔结构、杏仁状结构 沉积岩 依据成因、性质分: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有机沉积物 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通常可分为: 1)水平层理 2)交错层理 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和类型: 1.碎屑岩类(1.砾岩和角砾岩; 2.砂岩eg石英砂岩; 3.粉砂岩eg黄土。)、 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黏土)、 3.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 化学封闭系统中发生的,即其既不增加原子也不带走原子。 控制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构造运动引起 2.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矽卡岩 4.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深广范围eg板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二章 重点总结

第二章地壳 1、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者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既是矿物的特性,又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其中,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 条痕是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解理是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 2、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出的成层性。 沉积岩是由于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或者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4、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行迹。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时,即为褶皱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即为断裂构造。 5、板块构造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位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6、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7、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称为地震。 8、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者古生物地层法。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 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切的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课时数:2课时 重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难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要注意区别:地理环境与人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1,系统论: 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2,用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A,三分法:三个组织水平 综合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B,西方的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C,苏联的二分法:1950年后影响我国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内容附属其中) D,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地理学: 1)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狭义,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三层次: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地理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二)、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2,大量综合问题的存在,促使综合思潮获得重视 (1)多学科边缘领域的研究; (2)从控制论到系统论的思潮影响; (3)科学通论和科学学的兴起。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

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 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 1.天文单位 P9 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 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 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起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地理意义 P19-22 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为椭圆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北半球洋面凹陷,南半球洋面隆起。 地理意义: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像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大小:地球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总面积5.1×108km2,总体积10820×108km3,总质量5.98×1027g,平均半径6371km,周长4万km。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要达到11.2km/s 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保证大气不致逸散。 6.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P23-27 自转规律: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 自转周期采用参考点不同,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它们分别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1)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恒星日是指: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线的 时间间隔。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也就是地球恰好自转360o所用的时间。恒星日是常量。 2)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太阳日是指: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平均日长 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平均长3m56s,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导致的。一个太阳日,地球平均自转360o59’。太阳日不是常量。地球在近日点,公转角速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24h+8 s (地球自转361o0l‘);地球在远日点,公转角速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24h-8 s (地球自转360o57') 3)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叫太阴日。太明日是指:月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经线的时间间隔。 太阴日平均值为24h50 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太阴日长于恒星日,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使月地连线东偏所致。一个太阴日,地球平均自转373o38'。太阴日也是变量。 公转规律: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 公转周期为一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

自然地理学-2章天文学

第二章天体和天球及其坐标 §2 天体和天球及其坐标 天文学研究对象是天体。本章首先引入天体的概念并对主要天体作了简介;接着,对研究天体视位置和视运动的辅助工具“天球”作了定义,最后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天球坐标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1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概念及主要天体简介 1、天体概念 由于人们对天体认识和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大不相同的,现代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证明了宇宙是物质的,所以目前把天体认为是宇宙间各种星体的总称。包括: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亮)、彗星、流星体、陨星、小行星、星团、星系、星际物质以及暗物质等。 2、主要天体简介 恒星是天体中的主体。一般认为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自身会发热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称为恒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除了月球和行星,我们在夜晚所见的众星大多为恒星。 ①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距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特殊工具和特殊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空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叫恒星。②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仅是恒星的大气,恒星的内部,特别是内核密度都很大,显然不一定是由气体组成,何况象白矮星、中子星(包括脉冲星)这样的致密恒星,已不是由气体组成的,而恒星自身发光也是恒星演化史上某一阶段的现象。③恒星有许多种类,恒星有生有灭(关于“恒星”将在第十章再详细介绍)。由成团的恒星组成的,被各成员星的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恒星群称为星团,主要有球状星团和疏散星团两种。 行星指绕恒星运行、自身不会发可见光的天体。到目前为止,人们仅能视察到太阳系内的行星;别的恒星的行星系統,想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显然目前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精密设备测定恒星光谱红移和紫移,根据"晃动的恒星" 现象而确认是否有行星。目前有天文学家已经搜索发现一些太阳系外的行星。例如:大熊座47有一颗行星;仙女座υ恒星有3颗行。 卫星指绕行星运行、自身不会发可见光、以其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至今人们也仅是观察到太阳系内的卫星,据资料,至2003年发现的太阳系卫星数达130多颗。 彗星主要由冰物质组成,以圆锥曲线(包括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绕恒星运行,当靠近恒星时,因冰物质受热融化,蒸发或升华,并在恒星粒子流(如太阳风)的作用下拖出尾巴的天体。至今人们也仅观察到太阳系内的彗星。 流星体是绕恒星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其轨道千差万别。在太阳系中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称为流星群。当流星体或群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很高,进入地球大气层因摩擦生热燃烧发光,形成明亮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大流星体未燃尽而降落在地面称为陨星。陨星中含有许多种矿物元素,近年来还发现在陨石中存在有机物。 星云和星系星云是指银河系空间气体和微粒组成的星际云。一般它们体积和质量较大,但密度较小;形状不一,亮暗不等。过去在星云性质不清楚之前,把星云分为河内星云和河外星云两种。河内星云实质就是"星云",是银河系内的一些星际物质;河外星云就是现在说的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我们将在第十一章"星系"中再介绍。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选择填空: 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 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 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一、选择填空: 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 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二、填空: 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 一、选择: 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 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二章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二章重点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地壳 1、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者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既是矿物的特性,又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其中,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 条痕是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解理是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 2、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出的成层性。 沉积岩是由于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或者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4、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行迹。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时,即为褶皱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即为断裂构造。 5、板块构造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位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6、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 地球

第一章地球太阳和太阳系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流星、慧星、星云等类--星系—星系群--星系团) 太阳(质量,体积,密度,温度。内外温度,密度差异大,外密度为水四分之一,内密度比水大85倍) 一,太阳系 行星(8个):类地行星(水,金,地,火)体积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类木行星(木,土,天王,海王)体积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至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水星:温差极大(427℃-173℃),空气极稀薄。 金星:惟一的自转与公转相反的行星,没有液态水,高气压(90倍于地球表面气压)、没有磁场.CO2约占表面大气的97%. 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火星:没有水,有干涸河床,两极有冰层。 小行星(50万):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群 卫星(67个):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38万km。 月球的特征: ①外部没有大气层,月空永远黑暗,没有风云雷雨等天气现象;月面温差大;常遭到陨石撞击;辐射强烈;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 ②没有水,永久阴影区存在水冰 ③月壤(受陨石撞击、月岩物理崩解和辐射)氦-3:100-500万吨。 运动规律:自西向东,自转与公转同步 对地球的影响:海洋潮汐 彗星组成:彗核、彗发、彗云、彗尾。 地球在天体中位置 ①近日点(1月)②远日点(7月)(奇怪哦,我们冬天离太阳反而近了) 二,地球 形状:是一个赤道突出、两极扁平的椭球体。扁率小,视为旋转椭球体。 大小:赤道半径6378km ,极半径6358km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6)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公转轨道:椭圆,太阳位一焦点 黄道和黄道面:太阳的视运动路线为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与地球轨道面重合与地轴66.o33交角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质

第二章地壳 一、名词解释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1裂隙式喷发;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1.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2.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 3.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精心整理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差异及其所表现的空间规律的科学. 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综合性: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岩石、大气、水、生物、阳光。? ? ?特征:斑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5、水平构造及其地貌类型、丹霞地貌(P24)?? 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 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 (典型方山地貌)丹霞地貌: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 6、单斜构造及其地貌类型,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P24)?? 单斜构造: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

?成因:(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2)地层不等量抬升;???(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单斜构造地貌: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 猪背岭: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 7、断裂构造及其地貌类型,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地垒、地堑(P28)? 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着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的称为节理。?? 断层要素: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 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对较老的地层,两翼对称出现相对较新的地层,则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 9、褶曲类型(P26)? 根据轴面的产状:? 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根据枢纽的产状:? 长轴褶曲(平行岭谷):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平行。?短轴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等轴褶曲(穹隆构造):由于岩浆倾入地壳使上部岩层拱起而形成。? 10、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 1 -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第二章 地壳 1.矿物、岩石的概念。P30-31 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P30-31 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① 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 ② 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 ③ 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 ④ 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⑤ 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⑥ 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6.5-7,贝壳状断口,性脆。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P31-36 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