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中考题

春望中考题
春望中考题

《春望》中考题集锦

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0、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1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中考古诗词赏析-3.1春望

3.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赏析: 1、主题:全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玩赏,反而落泪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①这两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珍贵,可以胜过万金。②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感时花溅泪”中的“溅”字用得特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个字作简要赏析。 “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泪流满面的情态,充分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其中写出何种情态得1分,写出表达的情怀得1分,共2分) 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中考真题分类汇总解析(溶液)

2018化学中考题分类汇编之溶液 1.(2018德州)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t 2℃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B.由t 2℃降到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 C .由t2℃降到t1℃丙溶液浓度一定不发生变化 D .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判断t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甲﹥乙﹥丙,A说法不正确;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 2℃降到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B 说法不正确;温度降到丙的溶解度增大,所以丙的溶液由t2℃降到t 1℃,一定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 说法正确;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 说法不正确。 2.(2018梧州)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溶溶解度:a =b >c B .随温度的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 C.t 3℃℃时,将30克a 加入50克水中可以得到80克溶液 D .t 1℃时,a 的饱和溶液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t 2℃时,溶溶解度:a =b>c;随温度的升高,c 物质的溶解度减小;t 3℃时,a 的溶解度为50g ,将30克a 加入50克水中,最多溶解25克,可以得到75克溶液;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a 的饱和溶液和c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C。 3.(2018枣庄)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客解性的一种方法,图中给出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 B.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 ℃时,将30g 氯化铵加入50g 水中,最终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 .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后者大 解析;A、据图可以看出,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正确; B 、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 、t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将30g 氯化铵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0g ,最终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7.5%,错误; D 、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由于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错误; 故选:C D。 5.(2018潍坊)M 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 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M 是硝酸钾 B.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D.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解析:A 、t 1℃时150g 水中加入60gM全部溶解,蒸发50g 水后,没有固体析出,低于t 2℃降温会析出晶体,说明M 是硝酸钾,正确; B 、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正确; C 、溶液①②③中,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③的溶质质量分数要 比②小,不一定比①大,错误; D 、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C 。 6.(2018济宁)为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图I 所示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装有饱和硝酸钾 溶液的试管,向水中加入足量物质X ,搅拌。结合图II 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对硝酸钾溶液变化的推断,合理的是( ) ①X 为Na Cl 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g t 1 t 2 温度/ 甲 乙 丙

《春望》历年中考题

《春望》阅读题目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春望》阅读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以上就是《<春望>阅读题及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2分) 答: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

(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分) 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意近即可)(2分) 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答案】A (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 是: 。(1分)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初三化学溶液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溶液试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溶液是[]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均一、稳定、透明的化合物 D.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2.浓溶液在用水稀释的过程中, 保持不变的量是[]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液的浓度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 A.溶质的量 B.溶剂的量 C.温度 D.压强 4.在下列溶液中,水作为溶质存在的是[] A.25%的硝酸钾溶液 B.96%的酒精溶液 C.37%的盐酸 D.5%的食用醋 5.将m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从50℃冷却到0℃时,溶液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液浓度 C.溶质质量 D.溶剂质量 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硝酸钾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时,不能再溶解硝酸钾 B.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一定能继续溶解溶质 C.一定温度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7.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分别是n克和m克,则t℃时该物质 的溶解度是[] 8.t℃时,在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m克中,再加入该物质n克,或蒸发掉P克水,都恰好使溶液

变为饱和溶液,则该物质在t℃时溶解度为[] 9.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15克;B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5%;而浓度为 15%的C物质溶液100克蒸发掉15克水,恢复到20℃,析出1克晶体.那么,这三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10.20℃时,两杯饱和的硫酸铜溶液,甲杯盛溶液100克,乙杯盛150克.在下列条件下,甲乙两杯 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相同的是[] A.两杯溶液都降温至15℃ B.同温下,甲杯蒸发掉10克水,乙蒸发掉60克水 C.同温下,两杯都蒸发掉30克水 D.甲杯加25克溶液,乙杯减25克溶液 11. 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约是[] A.23.26% B.26.36% C.32.66% D.36.26% 12.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食盐溶液,蒸发掉a克水,则析出b克固体,再继续蒸发掉a克水, 又析出c克固体.则该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是[] 13.13℃时,将50克某溶液加热蒸发溶剂9克,有3克不含结晶水的溶质晶体析出; 再蒸发掉9克溶剂,有4克晶体析出;若继续蒸发掉9克溶剂,将析出晶体的克数为[]

《春望》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春望》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思想内容】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名句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炼字炼词】 “深”: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搔”: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 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 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2.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2.(2分)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 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初中化学溶液中考试题

23.(2011.泸州市)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28.(2011.桂林市)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C 34.(2011.滨州市)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 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29.(2011盐城市)右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 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9题 30题 31题 32题30.(2011.泉州市)右图是X、Y两种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t1时,X物质和Y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X物质和Y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Y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有晶体析出 D.t2时,X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Y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31.(2011.无锡市)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g 溶 解 度 温度/℃ t3℃ A B C N M t2℃ t1℃ 溶 解 度 g A B t2 t1 C a 温度/℃ o b

杜甫《春望》古诗词鉴赏答案

杜甫《春望》古诗词鉴赏答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01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鉴赏】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

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

2018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溶液

2018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溶液 1、(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 (福州)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50mL量筒量水 B. 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 将固体直接投人量筒中溶解 D. 将配好的溶液装人贴有标签(如图4)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3. (呼和浩特)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 (苏州)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5. (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 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6. (重庆B卷)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 ℃,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 ℃时,将40g 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 量为80g

春望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春望》中考备考专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春望赏析及中考题汇编修订稿

春望赏析及中考题汇编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

《春望》中考备考专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三、主题: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杜甫《春望》阅读题及答案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以下为08年大庆中考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阳中考题)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溶液含解析

2018化学中考题分类汇编之溶液 1. ( 2018德州)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t 2°C 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 >丙>甲 ' B. 由t 2C 降到t i C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 C. 由t 2C 降到t i C 丙溶液浓度一定不发生变化 D. 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判断 t 2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甲>乙>丙, A 说法不正确;等 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 t 2C 降到t i C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B 说法不正确; 温度降到丙的溶解度增大, 所以丙的溶液由t 2C 降到t i C, 一定不会析出晶体, 所以溶液的 13CC 时,将30克a 加入50克水中可以得到 80克溶液 答案:C 50g ,将30克a 加入50克水中,最多溶解 25克,可以得到 75 克溶液;t i C 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等,a 的饱和溶液和c 的饱和溶液的溶 质质量分数相等。 故选Co 3. ( 20i8枣庄)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客解性的一种方法,图中给出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D 说法不正确。 C. D. t i C 时,a 的饱和溶液和 c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 t 2C 时,溶溶解度:a = b > c ;随温度的升高, c 物质的溶解度 减小;t s C 时,a 的溶解度为 () 2. A. 口 浓度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 说法正确;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随温度的升高,c 物质的溶解度减小

春望历年中考题

春望历年中考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春望》历年中考题 作者: ??上传者:tomacc??日期:15-08-10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2分)答: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61.(2011·辽宁省本溪市)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 60.?(2010·云南省昭通市,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 ????????????????????????????????????????????????????????????????。(1分)(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 ? 23.(201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020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溶液

2015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溶液 (1)图一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②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3 量分数最大的是。 (2)某学习小组模拟海水,以测定海水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取模拟海水(含)2000g,向溶液中滴加10%的硝酸银溶液,其沉淀质量变化如上图NaCl、MgCl 2 二。 ①沉淀的化学式为。 ②模拟海水中氯的质量分数是。 7. (呼和浩特)(1)已知:水的密度为1.0g/mL。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2.5g,需要量取水。 (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字母序号)。 (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8. (重庆A卷) 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2)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__的溶液。 (3)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 (2)90℃时,100 g饱和KCl溶液冷却到30℃时,溶液的质量(选填“>”或“<”或“=”)____100 g。 (3)40℃时,KCl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该溶液升温到60℃时,溶液属于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10. (上海) 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40℃时,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是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要求计算)。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II.请写出一种将KNO 3

《春望》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春望》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41个阅读附答案)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2003年咸宁)春望杜甫 (3).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 (4)、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的赏析。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 答案:(3)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4).A (5).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二、(2004?四川)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018中考真题分类汇总解析(溶液)

2018化学中考题分类汇编之溶液 1.(2018德州)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t2℃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B.由t2℃降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 C.由t2℃降到t1℃丙溶液浓度一定不发生变化 D.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判断t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甲﹥乙﹥丙,A说法不正确;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B说法不正确;温度降到丙的溶解度增大,所以丙的溶液由t2℃降到t1℃,一定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一定不会发生变化,C说法正确;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说法不正确。 2.(2018梧州)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溶溶解度:a=b>c B.随温度的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 C.t3℃℃时,将30克a加入50克水中可以得到80克溶液 D.t1℃时,a的饱和溶液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t2℃时,溶溶解度:a=b>c;随温度的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t3℃时,a的溶解度为50g,将30克a加入50克水中,最多溶解25克,可以得到75克溶液;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a的饱和溶液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C。 3.(2018枣庄)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客解性的一种方法,图中给出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 B.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t℃时,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最终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后者大 解析;A、据图可以看出,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正确; B、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t℃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0g ,最终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7.5%,错误;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由于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错误; 故选:CD。 5.(2018潍坊)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D.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解析:A、t1℃时150g水中加入60gM全部溶解,蒸发50g水后,没有固体析出,低于t2℃降温会析出晶体,说明M是硝酸钾,正确; B 、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正确; C、溶液①②③中,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③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比②小,不一定比①大,错误; D、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C。 6.(2018济宁)为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图I所示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装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向水中加入足量物质X,搅拌。结合图II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对硝酸钾溶液变化的推断,合理的是() ①X为NaCl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②X为NaOH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溶 解 度 /g 12 1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春望》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xx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2分) 答: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 (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分) 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意近即可)(2分) 61.(xx·辽宁省本溪市)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 1 八年级(上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评析]:“感时”和“恨别”是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

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春望》习题 一、填空: 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部编本初二语文《春望》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春望》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思想内容】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名句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炼字炼词】 “深”: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搔”: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 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⑴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⑵“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 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