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高考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高考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高考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一、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

1.一个质量为M 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用一段固定长度的轻质细线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线的另一端拴在箱子的顶板上,现把细线和球拉到左侧与竖直方向成θ角处静止释放,如图所示,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静止,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线的张力呈周期性变化,但箱子对地面的作用力始终保持不变

B .小球摆到右侧最高点时,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m)g,箱子受到地面向左的静摩擦力

C .小球摆到最低点时,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m)g,箱子不受地面的摩擦力

D .小球摆到最低点时,线对箱顶的拉力大于mg,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m)g 【答案】D 【解析】

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对小球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2

v F mgcos m r

θ-=,绳子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为:

2v F Fcos mgcos m cos r θθθ??

'==+ ??

?,由于速度越来越大,角度θ越来越小,故F '越

大,故箱子对地面的作用力增大,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箱子对地面的作用力时刻变化,故A 错误;小球摆到右侧最高点时,小球有垂直于绳斜向下的加速度,对整体由于箱子不动加速度为0M a =,a '为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

N M M m g F M a ma +-=+',则有:()N F M m g ma =+-',故()N F M m g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对地面的压力小于()M m g +,故B 错误;在最低点,小球受到的

重力和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2

v T mg m r -=,联立解得:

2v T mg m r =+,则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球对箱的拉力大小为:2

v T T mg m r '==+,

故此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2

v N M m g T M m g mg m r

=++=+++',故小球摆

到最低点时,绳对箱顶的拉力大于mg ,,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 m g +,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D.

【点睛】对m 运动分析,判断出速度大小的变化,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绳子的拉力,即可判断出M 与地面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在最低点,球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绳子的拉力,从而得到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内阻不能忽略.闭合开关S后,调节R的阻值,使电压表示数增大ΔU,在此过程中有()

A.R2两端电压减小ΔU

B.通过R1的电流增大

C.通过R2的电流减小量大于

D.路端电压增大量为ΔU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因电压表示数增大,可知并联部分的总电阻增大,则整个电路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R2两端电压减小,电源内阻分担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增大,所以R2两端电压减小量小于ΔU,故A项不合题意.

B.电压表示数增大ΔU,R1是定值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通过R1的电流增大量等于,

故B项符合题意.

CD.因R2两端电压减小量小于ΔU,有通过R2的电流减小量小于;由于R2两端电压减小,则知路端电压增大量小于ΔU,故C项不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

3.如图电路中,电源的内电阻为r,R1、R3、R4均为定值电阻,电表均为理想电表.

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动触头向右滑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C.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D.R1中电流的变化量一定大于R4中电流的变化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R 1、R 2、R 3、R 4的电流分别为I 1、I 2、I 3、I 4,电压分别为U 1、U 2、U 3、U 4.干路电流为I

,路端电压为U ,电流表电流为I .

A .当滑动变阻器R 2的滑动触头P 向右滑动时,R 2变大,外电路总电阻变大,I 总变小,由U =E -Ir 可知,U 变大,则电压表示数变大.U 变大,I 3变大,故A 错误; BC .因I 4=I 总-I 3,则I 4变小,U 4变小,

而U 1=U -U 4,U 变大,U 4变小,则U 1变大,I 1变大.

又I 总=I +I 1,I 总变小,I 1变大,则I 变小.所以R 1两端的电压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故B 错误,C 正确.

D .由I 4=I 1+I 2,I 4变小,I 1变大,则I 2变小,则|△I 1|<|△I 2|,|△I 2|>|△I 4|,则不能确定R 1中电流的变化量与R 4中电流的变化量的大小.故D 错误. 【点睛】

本题是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解题时按“局部→整体→局部”的顺序进行分析,采用总量的方法分析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4.如图所示,一个物体恰能在斜面体上沿斜面匀速下滑,可以证明出此时斜面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若沿斜面方向用力F 向下推此物体,使物体加速下滑,斜面依然保持静止,则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是( )

A .大小为零

B .方向水平向右

C .方向水平向左

D .无法判断大小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

对斜面体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

开始做匀速下滑知压力与摩擦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相等,当用力向下推此物体,使物体加速下滑,虽然压力和摩擦力发生了变化,但摩擦力f 始终等于N F 。知两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始终相等,所以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仍然为零。 A .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零,与分析结果相符,故A 正确; B .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与分析结果不符,故B 错误;

C .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与分析结果不符,故C 错误;

D .综上分析,可知D 错误。

5.如图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叠放两个质量均为M 的物体A 、B(B 物体与弹簧连接,A 、B 两物体均可视为质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在物体A 上,使物体A 开始向上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运动,测得两个物体的v 一t 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施加外力前,弹簧的形变量为

2Mg

k

B .外力施加的瞬间,A 、B 间的弹力大小为M(g+a)

C .A 、B 在t l 时刻分离,此时弹簧弹力筹于物体B 的重力

D .上升过程中,物体B 速度最大,A 、B 两者的距离为 2212Mg at k

-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 、施加外力F 前,物体A

B 整体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有:2Mg kx =,解得:

2Mg

x k

=

,故选项A 正确; B 、施加外力F 的瞬间,对B 物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AB F Mg F Ma --=弹,其中:2F Mg =弹,解得:()AB F M g a =-,故选项B 错误;

C 、物体A 、B 在t 1时刻分离,此时A 、B 具有共同的v 与a 且F AB =0;对B 有:

F Mg Ma '-=弹,解得:()F M g a '=+弹,故选项C 错误;

D 、当物体B 的加速度为零时,此时速度最大,则Mg kx =',解得:Mg

x k

'=,故B 上升的高度Mg h x x k '=-'=

,此时A 物体上升的高度:2

212

h at =,故此时两者间的距离为2212Mg

h at k

?=

-,故选项D 正确; 说法正确的是选选项AD 。

6.小物块m 与各面均光滑的斜面体M ,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1

(图甲)作用下保持相对静止,此时m 、M 间作用力为N 1;在水平力F 2(图乙)作用下保持相对静止,此时m 、M 间作用力为N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m M =,则有12F F =

B .若m M =,则有12N N >

C .若m M <,则有12F F <

D .若m M <,则有12N N =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整体先求解整体的加速度表达式;然后隔离两物体列式分别求解F 和N 的表达式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

由整体法可知,甲图中整体的加速度:1

1F a M m

=

+,乙图中整体的加速度:

2

2F a M m

=+;对甲图,隔离M ,则11sin N Ma θ=,隔离m :1cos N mg θ=,解得

1tan m a g M θ=

;11()()tan m F M m a M m g M θ=+=+;1cos mg N θ

=;对乙图中的m ,则:22sin tan N mg ma θθ==,解得: 2cos mg

N θ

=

;22()()tan F M m a M m g θ=+=+;则若m=M ,则有F 1=F 2;若m

项AC 正确;无论m 和M 关系如何,则N 1=N 2,选项D 正确,B 错误;故选ACD.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 、1U 、2U 和3U 表示,电表示数变化量的大小分别用ΔI 、Δ1U 、Δ2U 和Δ3U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I 减小,1U 减小、2U 增大,3U 增大

B .电源功率不变,1R 上功率增加

C .2

U I 变大,2U I

??不变 D .

3U I 变大,3

U I ??不变 【答案】ACD 【解析】 【详解】

A.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下滑动时,外电路电阻增大,电流减小,根据

U E Ir =- 可知路端电压3U 增大,U 1测定值电阻的电压,所以U 1随着电流的减小而减

小,根据321U U U =+ 可知U 2增大,故A 正确.

B.电源的功率P EI =,随着回路中电流变小,则电源功率也在变小,故B 错误;

C. 根据电路知识可知, 22U R I

=所以2U

I 变大,2

1U E

I R r 可知

2

1U R r I

?=+?不变,故C 正确 D.根据电路知识可知

3U I =R 1+R 2所以3U

I

变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 3=E-Ir ,则有3

U I ??=r ,不变.故D 正确.

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 ,内电阻为r ,各电表都看做理想表。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右移动,若以

、分别表示电压表V 1、V 2、V 3和

电流表A 的示数变化的大小,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V 1、V 2、V 3和电流表A 的示数分别是变小、变大、变小、变大

B .电压表V 1、V 2、V 3和电流表A 的示数分别是变大、变小、变大、变小

C .

D .

分别是变小、不变、变小

【答案】AC 【解析】 【详解】

AB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P 向右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总电阻减小,则电路中的总电流增大,则电流表A 的示数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的电压增大,电压表示数变大;内电压增大,则路端电压减小,电压表

示数变小。

的电压增大,路端电

压减小,则的电压减小,则电压表

的示数变小,故A 正确,B 错误。

CD 、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知:,故C 正确。由

,变形得:,不变。

,不变。由,变形得:

,即不变。

故C 正确,D 错误。

故选AC 【点睛】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P 向右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总电阻减小,电路中的总电流增大,由欧姆定律分析并联部分两端电压的变化和路端电压的变化,再判断两

端电压的变化,综合分析出两电压表变化量的大小.

9.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斜面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 、B 叠放在斜面体上,物体B 受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沿斜面匀速上滑,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

A .A 、

B 保持相对静止

B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等于()mg sin cos cos Fcos θμθθθ-+

C .地面受到的压力等于(M +2m)g

D .B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F mgsin mgcos mgcos θμθ

θ

--

【答案】BD 【解析】

A 、对A 分析,因为μμmg cos θ,所以A 、

B 不能保持相对静止,故A 错误.

B 、以A 为研究对象,A 受到重力、支持力和B 对A 的摩擦力,如图甲所示.

N =mg cos θ, mg sin θ-μN =ma ,

由于μ0. 将B 和斜面体视为整体,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可知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等于mg (sin θ-μcos θ)cos θ+F cos θ;故B 正确; C 、以三者整体为研究对象:A 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故地面受到的压力不等于(M +2m )g , C 错误.

D 、B 与斜面体间的正压力N ′=2mg cos θ,对B 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有F =mg sin θ+μmg cos θ+f ′,则B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f F mgsin mgcos N mgcos θμθμθ

-='=

,故D 正确. 故选BD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 为电源,其内阻为r ,L 为小灯泡(其灯丝电阻可视为不变),R 1、R 2为定值电阻,R 3为光敏电阻,其阻值大小随所受照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减小,V 为理想电压表.若将照射R 3的光的强度减弱,则

A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B .小灯泡变暗

C .通过R 2的电流变大

D .电源内阻消耗的功率变大 【答案】BC 【解析】 【详解】

若将照射R 3的光的强度减弱,可知其电阻增大,所以外电路的总电阻增大。 A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E U Ir =+外

外电路总电阻增大,干路电流减小,R 1在干路上,所以其电压减小,因此电压表示数减小,A 错误

BC .因为干路电流减小,所以路端电压增大,R 1和R 2的电压之和等于路端电压,所以R 2的电压增大,因此流过R 2的电流增大,又R 2和L 的电流之和减小,所以L 的电流必然减小,因此灯泡变暗,BC 都正确 D .内阻上消耗的功率

2r P I r

因为干路电流减小,所以D 错误

11.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2L 、质量为m 的绳子挂在定滑轮的两侧,左右两边绳子的长度相等.绳子的质量分布均匀,滑轮的质量和大小均忽略不计,不计一切摩擦.由于轻微扰动,右侧绳从静止开始竖直下降,当它向下运动的位移为x 时,加速度大小为a ,滑轮对天花板的拉力为T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下列a ﹣x 、T ﹣x 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AD 【解析】 【详解】

设单位长度上质量为m 0,则根据受力分析知:

,加速度与x 成正比,当x=L 时,加速度

a=g ,以后不变,故A 正确,B 错误;选取左边部分受力分析,知:F=ma+mg=(L ﹣x )m 0?g+(L ﹣x )m 0g=﹣x 2+2m 0gL ,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AD 。

【点睛】

此题考查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注意研究对象的选取,不过不涉及内力,选择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要简单的多.

1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R 1、R 2、R 3为定值电阻,电流表和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C 为平行板电容器,在两板之间的带电液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由于某种原因灯泡L 的灯丝突然烧断,其余用电器均不会损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示数变大

B .电压表示数变大

C .液滴将向上运动

D .液滴仍保持静止 【答案】ABC 【解析】 【详解】

液滴原来处于平衡状态,重力和静电力平衡,电路为R 2与R 3串联,再与灯泡L 并联,干路上有R 1和内阻r .灯泡L 的灯丝突然烧断,相当于其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据+E

I R r

=

外,则总电流变小,C 、D 、由1()C U E I R r =-+得电容器的电压增大,故液滴受到的电场力增大,液滴向上运动,C 正确、D 错误.A 、B 、由123

()

A E I R r I R R -+=

+可知电流表示数增

大,由2V A U I R =?知电压表的示数变大,A 正确,B 正确.故选ABC. 【点睛】

本题是电路动态分析问题,关键是理清电路,根据路串并联知识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到各个部分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注意电源输出功率的大小与内外电阻的大小关系决定.

1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 为电源电动势,r 为电源内阻,R 1和R 3均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当R 2的滑动触点在a 端时合上开关S ,此时三个电表A 1、A 2和V 的示数分别为I 1、I 2和U .现将R 2的滑动触点向b 端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表A 1的示数I 1减小

B .电表A 2的示数I 2减小

C .电表V 的示数U 增大

D .电阻R 3的电功率增大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闭合电路中的动态分析问题 【详解】

将R 2的滑动触点向b 端移动过程中,电路中总电阻减小,主路电流则会增大, A .因主路电流增大,电源内电压增大,R 3的电压也会增大,则R 1的电压会变小,I 1的电流会减小,故A 选项正确;

B .因主路电流增大而I 1的电流会减小,则I 2的电流会增大,故B 选项错误;

C .电源内压增大,则路端电压会减小即电表V 的示数U 减小,故C 选项错误;

D .电阻R 3的电功率2

33P I R =随主路电流的增大而增大,故D 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D 。

14.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条轻绳连接,两物体的材料相同,现用力F 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的拉力大小与水平面是否粗糙有关

B .绳的拉力大小与水平面是否粗糙无关

C .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则绳的拉力为112

m F

m m +

D .若水平面是粗糙的,且物体和地面摩擦因数为μ,则绳的拉力为

1112

m F

m g m m μ++ 【答案】BC 【解析】

设物体和地面摩擦因数为μ,以两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1212F m m g m m a μ-+=+()()

得:()1212

F m m g

a m m μ-+=

+

以m 1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11T m g m a μ-=

代入a 得:1

12

Fm T m m =

+

可见绳子拉力大小与摩擦因数μ无关,与两物体质量大小有关,即与水平面是否粗糙无关,无论水平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绳的拉力均为1

12

Fm T m m =+,故BC 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C

点睛:先以两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大小,然后以1m 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绳子拉力表达式,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整体隔离方法的运用情

况.

15.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内阻及各电阻的阻值都标记在图中,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P 向a 端移动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B .电阻R 1两端的电压减小

C .电源的总功率减少但电源的输出功率增大

D .如果设定流过电阻R2电流变化量的绝对值为2I ?,流过滑动变阻器R3的电流变化量的绝对值为3I ?,则23I I ?

A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片P 从图示位置向a 滑动的过程中,外电路总电阻变大,电路中总电流变小,内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故A 错误;

BD 、电路中总电流变小,通过电阻R 1的电流变小,R 1两端电压变小,R 2两端电压增大,通过电阻R 2的电流变大,通过电阻R 1的电流等于通过电阻R 2的电流和通过电阻R 3的电流之和,故通过电阻R 3的电流变小,故有123I I I ?=?+?,23I I ?

高一物理必修一专题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A 级 基础巩固题 1.如右图所示,长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木块以速度v 滑上木板,已知木板质量是M ,木块质量是m ,二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在木板上滑行时 ( ) A .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μmg /M B .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μg C .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 .木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答案:ABCD 解析:木块所受的合力是摩擦力μmg ,所以木块的加速度为 μmg m =μg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同样受到摩擦力作用,其加速度为μmg M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 、B 、C 、D 均正确. 2.如下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A 、B 两球之间系着一条不计质量的轻弹簧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 球紧靠墙壁,今用力F 将B 球向左推压弹簧,平衡后,突然将力F 撤去的瞬间,则 ( ) A .A 球的加速度为F 2m B .A 球的加速度为零 C .B 球的加速度为F m D .B 球的加速度为零 答案:BC 解析:用力F 压B 球平衡后,说明在水平方向上,弹簧对B 球的弹力与力F 平衡,而A 球是弹簧对A 球的弹力与墙壁对A 球的弹力相平衡,当撤去了力F 的瞬间,由于弹簧的弹力是弹簧形变而产生的,这一瞬间,弹簧的形变没有消失,弹簧的弹力还来不及变化,故弹力大小仍为F ,所以B 球的加速度a B =F m ,而A 球受力不变,加速度为零,B 、C 两选项正确. 3.如下图所示,有一箱装得很满的土豆,以一定的初速度在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运动,不计其它外力及空气阻力,则中间一质量为m 的土豆A 受到其他土豆对它的作用力大小应是 ( ) A .mg B .μmg C .mg 1+μ2 D .mg 1-μ2 答案:C 解析:对箱子及土豆整体分析知. μMg =Ma ,a =μg . 对A 土豆分析有 F =m 2(a 2+g 2)

(整理)从高考物理图像题看物理高考

从高考物理图像题看物理高考 图象题历来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和热点,物理图象是形象直观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有力工具,在中学物理中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图象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分析思路清晰。 物理规律用数学表达出来后,实质是一个函数关系式,如果这个函数式仅有两个变量,就可用图象来描述物理规律。这样就将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而几何关系往往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实验能力的要求是:能独立完成高中阶段要求会做的分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以上两条能力要求表明高考对图像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从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物理图像考查有了新的变化,不仅考查基本图像,对定性分析的图像考得也很深,特别在实验题中对图像考查有了更高的要求。图像的考查向更大的空间在延伸。 下面就高考中与图象有关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如有不足还请批评指正。 一.物理图像的含义 的地方,我们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物理图像。具体来说,对每个物理图像,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会识图,即获取图象所要表达的信息 1.横轴与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明确了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则清楚了图像所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些形状相同的图像,由于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不同,它们反映的物理规律就截然不同,如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另外,在识图时还要看清坐标轴上物理量所注明的单位。2.图线的特征 注意观察图像中图线的数学意义,分析图线所反映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明确图像反映的物理内涵。如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应了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线分析时还要注意图线的拐点具有的特定意义,它是两种不同变化情况的交界,即物理量变化的临界点。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和隔离法 一、整体法 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只涉及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的系统或运动的全过程; (2)画出系统或整体的受力图或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3)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二、隔离法 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该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2)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3)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4)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三、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题的方法 1、合理选择研究对象。这是解答平衡问题成败的关键。 研究对象的选取关系到能否得到解答或能否顺利得到解答,当选取所求力的物体,不能做出解答时,应选取与它相互作用的物体为对象,即转移对象,或把它与周围的物体当做一整体来考虑,即部分的看一看,整体的看一看。 但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在解决问题时决不能把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应该灵活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为使解答简便,选取对象时,一般先整体考虑,尤其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不涉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时。但是,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力时(即系统内力),必须用隔离法。 2、如需隔离,原则上选择受力情况少,且又能求解未知量的物体分析,这一思想在以后牛顿定律中会大量体现,要注意熟练掌握。 3、有时解答一题目时需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解 题过程,使解题简捷明了。 所以,注意灵活、交替地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不仅可以使分析和解答问题的思路与步骤变得极 为简捷,而且对于培养宏观的统摄力和微观的洞察 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1】如图1-7-7所示,F1=F2=1N,分别 作用于A、B两个重叠物体上,且A、B均保持静止,则A与B之间、B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分别为() A.1N,零B.2N,零 C.1N,1N D.2N,1N 【例2】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小球悬挂 起来,如图1-7-3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 向左偏下30o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 右偏上30o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则表 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例3】四个相同的、质量均为m的木块用两 块同样的木板A、B夹住,使系统静止(如图1-7-4 所示),木块间接触面均在竖直平面内,求它们之 间的摩擦力。 补:若木块的数目为奇数呢? 【例4】如图1-7-1所示,将质量为m1和m2 的物体分别置于质量为M的物体两侧,三物体均处 于静止状态。已知m1>m2,α<?,下述说法正确的 是() A.m1对M的正压力大于m2对M的正压力 B.m1对M的摩擦力大于m2对M的摩擦力 C.水平地面对M的支持力一定等于(M+m1+m2)g 图1-7-7 D A C B 图1-7-3 图 1-7-4 A m α? 图1-7-1 m M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 专题复习: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 导学案 要点一整体法 1.光滑水平面上,放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木块,质量为m 的光滑物体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现对斜面施加力F. (1)若使M静止不动,F应为多大? (2)若使M与m保持相对静止,F应为多大? 答案:(1)21mgsin 2θ (2)(M+m)gtanθ 要点二隔离法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 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1/2,即a=g/2,则小 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 答案:

gmM22 题型1 隔离法的应用 【例1】如图所示,薄平板A长L=5 m,质量M=5 kg, 放在水平桌面上,板右端与桌边缘相齐.在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A上距其右端s=3 m处放一个质量m=2 kg的小物体B,已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 A、B两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最初系统静止.现在对板A向右施加一水平恒力F,将A从B下抽出(设B不会翻转),且恰使B停在桌面边缘,试求F的大小(取g=10 m/s2). 答案: 26 N 题型2 整体法与隔离法交替应用 【例2】如图所示,质量m=1 kg的物块放在倾斜角θ=37°的斜面上,斜面体的质量M=2 kg, 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地面光滑.现对斜 面体施加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体m 相对斜面静止,F应为多大?(设物体与斜面的最大静摩 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 答案: 14.34 N

高考物理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题20套(带答案)

高考物理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题20套(带答案) 一、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 1.真空中有四个相同的点电荷,所带电荷量均为q ,固定在如图所示的四个顶点上,任意两电荷的连线长度都为L ,静电力常量为k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相邻的两棱中点连线在同一条电场线上 B 86kq C .任意两棱中点间的电势差都为零 D .a 、b 、c 三点为侧面棱中点,则a 、b 、c 所在的平面为等势面 【答案】BC 【解析】 【详解】 假设ab 连线是一条电场线,则b 点的电场方向沿ab 方向,同理如果bc 连线是一条电场线,b 的电场方向沿bc 方向,由空间一点的电场方向是唯一的可知电场线不沿ab 和bc 方向,因此A 错;由点电荷的电场的对称性可知abc 三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同,由电场的叠加法则可知上下两个点电荷对b 点的和场强为零,左右两个点电荷对b 点的合场强不为 零,每个电荷对b 点的场强224kq =3L 3kq E L = ????,合场强为 24kq 686kq =2Ecosa=23L E 合,故B 正确;由点电荷的电势叠加法则及对称性可知abc 三点的电势相等,因此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为零,故C 正确;假设abc 平面为等势面,因此电场线方向垂直于等势面,说明电场强度的方向都在竖直方向,由电场叠加原理知b 点的电场方向指向内底边,因此abc 不是等势面,故D 错误。 2.竖直绝缘墙壁上有一个固定的小球A ,在A 球的正上方P 点用绝缘线悬挂另一个小球B ,A ﹑B 两个小球因带电而互相排斥,致使悬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如图所示,若线的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同时小球B 的电量减为原来的一半,A 小球电量不变,则再次稳定后

高中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高中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 1.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由轻质弹簧相连。当用大小为F的恒力沿水平方向拉着 a,使a、b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1;当用恒力F竖直向上拉着 a,使a、b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2;当用恒力F倾斜向上向上拉着 a,使a、b一起沿粗糙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3,如图所示。则() A.x1= x2= x3 B.x1 >x3= x2 C.若m1>m2,则 x1>x3= x2 D.若m1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 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 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 A O B P Q

最新 高考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题训练答案

最新高考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题训练答案 一、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 1.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由轻质弹簧相连。当用大小为F的恒力沿水平方向拉着 a,使a、b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1;当用恒力F竖直向上拉着 a,使a、b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2;当用恒力F倾斜向上向上拉着 a,使a、b一起沿粗糙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3,如图所示。则() A.x1= x2= x3 B.x1 >x3= x2 C.若m1>m2,则 x1>x3= x2 D.若m1

高考物理图像专题解法合集

2 例5图 高考物理图像专题解法合集 课时综述 1.“图”在物理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将抽象的物理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的最佳工具。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图解法具有简易、方便的特点,学习中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强化对图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以达到熟练应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熟能生巧的目的。 2.中学物理常用的“图”有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等。若题干和选项中已给出函数图,需从图像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图线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等诸多方面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即使题干和选项中没有出现函数图,有时用图象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而且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可以解决用计算分析无法解决的问题。 互动探究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子弹以速度v 0水平击穿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木块长为L ,质量为M ,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不变,子弹穿过木块后木块获得动能为E k ,若木块或子弹的质量发生变化,但子弹仍能穿过,则 A .M 不变,m 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大 B .M 不变,m 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小 C .m 不变,M 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大 D .m 不变,M 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小 例2.如图所示,硬质裸导线做成的闭合矩形线框abcd 固定在匀强磁场中,ab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一,考场中心态的保持 心态“安静”:心静自然“凉”,脑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情绪稳定,效率提高。心不静,则心乱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针毡,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实则骗人。 二,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

高中物理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和隔离法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一、整体法的作用力,不考虑该物体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

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的物体对 整体的作用力,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不考虑整体内部物体之间运用隔离法解题 的基本步的相互作用力。 骤是;当只涉及系统而不涉及(1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2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本步骤是:状态从全过程

中隔离出)明确研究的系统(1来;或运动的全过程; (3)画出系统或整体)画出某状态下的2(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的受力图或运动 全过程的图;示意图; (3(4)选用适当的物理)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规律列方程求解。 三、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二、隔离法 解题的方法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 、合理选择研究对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1 2 间相互作用力时(即系统象。这是解答平衡问题成内力),必须用隔离法。败的关键。、如需隔离,原则上选研究对象的选取关系到2择受力情况少,且又能求能否得到解答或能否顺利

解未知量的物体分析,这得到解答,当选取所求力的物体,不能做出解答时,一思想在以后牛顿定律中会大量体现,要注意熟练应选取与它相互作用的物体为对象,即转移对象,掌握。、有时解答一题目时需或把它与周围的物体当做3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整体一整体来考虑,即部分的法和隔离法交叉运用,从看一看,整体的看一看。 而优化解题思路和解题过但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程,使解题简捷明了。对的,二者

高中物理整体法和隔离法试题演示教学

整体法和隔离法 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P 环的支持力N 和细绳上的拉力T 的变化情况是( ) A .N 不变,T 变大 B .N 不变,T 变小 C .N 变大,T 变大 D .N 变大,T 变小 3.如图所示,设A 重10N ,B 重20N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B 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为0.2.问:(1)至少对B 向左施多大的力,才能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2)若A 、B 间μ1=0.4,B 与地间μ2=0.l ,则F 多大才能产生相对滑动? 4.将长方形均匀木块锯成如图所示的三部分,其中B 、C 两部分完全对称,现将三部分拼在一起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当用与木块左侧垂直的水平向右力F 作用时,木块恰能向右匀速运动,且A 与B 、A 与C 均无相对滑动,图中的θ角及F 为已知,求A 与B 之间的压力为多少? 5.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间,有质量均为m 的四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 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左边木板对第一块砖,第二块砖对第三块砖的摩擦力分别为( ) A .4mg 、2mg B .2mg 、0 C .2mg 、mg D .4mg 、mg 6.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重为G 的球,两球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市委都是μ,一根轻绳两端固接在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段绳间的夹角为θ。问当F 至少多大时,两球将发生滑动?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21运动学图像专题知识要点

运动学图像专题 主标题:运动学图像专题 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1、考点剖析:运动图像是高考中的热点,多以选择题出现(在计算题中也有应用),难度中等。高考较注重学生对图像的理解,有些题目利用图像分析求解能使问题简化,深刻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从图像中获得有效信息,灵活运用运动学规律公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知识点:利用图像法可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图像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运动学中常用的图像为v-t图像。在理解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用图像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等)会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 3、题型分类:(主要讨论v-t图像和s-t图像,其他图像的意义在例题中说明) 点:即图像的各种交点;v-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s-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线:即图像的斜率;v-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s-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 面:即图像的面积;v-t图像中表示一段时间内的位移;s-t图像中无意义; 例1、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这个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 A、前5s做的是匀速运动 B、5s~15s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m/s2 C、15s~20s内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2m/s2 D、质点15s末离出发点最远,20秒末回到出发点 【解析】由图像可知前5s做的是匀速运动,选项A正确;5~15s内做匀加速度运动,加速度为0.8m/s2,选项B错误;15s~20s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2m/s2,选项C错,质点一直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在20s末离出发点最远,选项D错误。 【答案】A 例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时间(x-t)图像,由图像可以看出在0~4s这段时间内(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 环再次 A O B P Q

(物理)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及解析

(物理)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专项及解析 一、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 1.如图所示,A 、B 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4 kg 和2 kg ,用一轻绳将两滑块相连后分别置于两等高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并用手按着两滑块固定不动。现将一轻质动滑轮置于轻绳上,然后将一质量为4 kg 的钩码C 挂于动滑轮上。现先后按以下两种方式操作:第一种方式只释放A 而B 按着不动;第二种方式只释放B 而A 按着不动。则C 在以上两种释放方式中获得的加速度之比为 A .1:1 B .2:1 C .3:2 D .3:5 【答案】D 【解析】 【详解】 固定滑块B 不动,释放滑块A ,设滑块A 的加速度为a A ,钩码C 的加速度为a C ,根据动滑轮的特征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滑块A 运动的位移是钩码C 的2倍,所以滑块A 、钩码C 之间的加速度之比为a A : a C =2:1。此时设轻绳之间的张力为T ,对于滑块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T =m A a A ,对于钩码C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C g –2T =m C a C ,联立解得T =16 N , a C =2 m/s 2,a A =4 m/s 2。若只释放滑块B ,设滑块B 的加速度为a B ,钩码C 的加速度为C a ',根据动滑轮的特征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滑块B 运动的位移是钩码的2倍,所以滑块 B 、钩码之间的加速度之比也为:2:1B C a a =',此时设轻绳之间的张力为2 3 CH CS SD DH =,对于滑块B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2 3 CH CS SD DH ==m B a B ,对于钩码C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C C C m g T m a =''-,联立解得40N 3T '=,220m/s 3B a =',210 m/s 3 C a ='。则C 在以上两种释放方式中获得的加速度之比为:3:5C C a a =',故选项D 正确。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上表面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面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物块与木板及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若要以水平外力F 将木板抽出,则力F 的大小至少为( ) A .mg B .(M+m)g C .(m+2M)g D .2(M+m) g

高考理综答题时间分配及考试技巧

高考理综答题时间分配及考试技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理综答题时间分配及考试技巧》的内容,具体内容:理综考试的试卷结构是按学科排布的;因此,考生们要掌握答题技巧,做好答题时间的分配安排。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高考理综答题时间分配技巧如果... 理综考试的试卷结构是按学科排布的;因此,考生们要掌握答题技巧,做好答题时间的分配安排。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理综答题时间分配技巧 如果要在150分钟内处理300分的题目,则每分钟平均要处理2分的难度中等的题目,练习中要注意时间与节奏把控。 具体时间分配课参考下述说明: 一卷上有21道选择题,不同地区选择题会有单项选择题和不定向选择题两类,每一小题都是6分,那么120分的第一卷答题时间应该大体控制在50分钟,每一分钟的时间应该至少拿下两分,选择题应该在2分或者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里面解决,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对大题原则上要8、9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 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从考试时间上最好依次控制在1、1、0.5小时左右(可以有正负十分钟的浮动,根据学生科目的强弱调节),也就是说生物应该保持在半个小时尽可能拿到自己会做的分数为宜。 先做哪个学科可按自己习惯,也可先答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基础试题,不要

在某一道难题上停留时间过久,使本来会的题目由于时间分配不好或者答题技巧掌握不好影响到理综成绩。事实证明,做得过慢直接丢掉整道大题的话,得分往往都比做得快但是正确率略微下降要低,而我们在练习中,需要有意识的提升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一次正确率"。 一、科学分配考试时间 理科综合三科合一,按分值分配,生物需30-35分钟完成,化学需50—55分钟完成,物理需要1小时完成,剩下的分钟为机动时间,这是最合理的安排。 二、做题顺序 自信,就从头到尾做;不自信,就可以有选择的先做。一般情况下,各科都不太难。只是因为有的学生在前面用的时间很多,后边相对简单一点的题没有时间做。而后面多是大分值的题。这属于时间安排上的失误。而有的题时间再充裕,也不一定做出来,这就应该主动地放弃,给可做出的题腾出一点时间。 做题顺序有几种,如,先做各科简单题,再做难一点的,但是尽量不要分科做。因为读完一个题后,才能知道是哪一科的题,如果不想做,放过去,做下面的题,但是回过头来再看刚才这一题的时候,还得从新熟悉,那么读题就浪费了时间。所以只要挨着做题就行。 三、选择题怎么做虽然是"选择题",但重要的不是在"选",不是看着选项去挑。在练习中,应该明白选项对,为什么不对,改成什么样子就对了。养成推导的习惯,掌握过程,要知道是"因为是怎样的,所以才怎样的"。做选择时,不要轻易地把生活经验往物理题上套。应该用物理规律往物理题上做。选择题是做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高中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高中物理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整体法隔离法解决物理试题 1.两倾斜的平行杆上分别套着a 、b 两相同圆环,两环上均用细线悬吊着相同的小球,如图所示。当它们都沿杆向下滑动,各自的环与小球保持相对静止时,a 的悬线与杆垂直,b 的悬线沿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环与杆有摩擦力 B .d 球处于失重状态 C .杆对a 、b 环的弹力大小相等 D .细线对c 、d 球的弹力大小可能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 对c 球单独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图如下,c 球受重力和绳的拉力F ,物体沿杆滑动,因此在垂直于杆的方向加速度和速度都为零,由力的合成及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合力1=mg sin a=ma a=gina F ?,因a 和c 球相对静止,因此c 球的加速度也为gsina ,将a 和c 球以及绳看成一个整体,在只受重力和支持力的情况下加速度为gsina ,因此a 球和杆的摩擦力为零,故A 错误; 对球d 单独进行受力分离,只受重力和竖直方向的拉力,因此球d 的加速度为零,因为b 和d 相对静止,因此b 的加速度也为零,故d 球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不是失重状态,故B 错;细线对c 球的拉力cos c T mg a =,对d 球的拉力d T mg =,因此不相等,故D 错误;对a 和c 整体受力分析有()cos na a c F m m g a =+,对b 和d 整体受力分析()cos nb b d F m m g a =+,因a 和b 一样的环,b 和d 一样的球,因此受力相等,故C 正确。 2.如图A 、B 、C 为三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当水平力F 作用于A 上,三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某时撤去力F 后,三物体仍一起向右运动,设此时A 、B 间摩擦力为f ,B 、C 间作用

高中物理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与隔离法 1.整体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方法称为整体法。采用整体法时不仅可以把几个物体作为整体,也可以把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整体法可以避免对整体内部进行繁锁的分析,常常使问题解答更简便、明了。 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或运动的全过程. ②画出系统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③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把所研究对象从整体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可以把整个物体隔离成几个部分来处理,也可以把整个过程隔离成几个阶段来处理,还可以对同一个物体,同一过程中不同物理量的变化进行分别处理。采用隔离物体法能排除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使事物的特征明显地显示出来,从而进行有效的处理。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选择隔离对象.选择原则是:一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少. ②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研究的某状态、某过程从运动的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对隔离出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某阶段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④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和局部是相对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隔离法与整体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一般问题的求解中,随着研究对象的转化,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相辅相成.所以,两种方法的取舍,并无绝对的界限,必须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无论哪种方法均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非待求量(即中间未知量的出现,如非待求的力,非待求的中间状态或过程等)的出现为原则 4.应用例析 【例4】如图所示,A、B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A、m B,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匀加速向右运动,求A、B间的弹力F N。

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 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t :时间内乙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甲物体通过的路程 B .1t 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C .20t :时间内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平均速度 D .2t 时刻,乙物体追上甲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AC.20t ~时间内甲物体的速度一直比乙物体的速度大,乙物体通过的路程小于甲物体通过的路程.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平均速度,故A 错误,C 正确; BD.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在0~t 2时间内,甲的速度一直比乙的大,甲在乙的前方,两者间距逐渐增大.t 2时刻后,乙的速度比乙的大,两者间距逐渐减小,所以t 2时刻,两者相距最远.故B 错误,D 错误. 2.平直马路上有同方向前后行驶的电车a 和汽车b ,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当t =10s 时,两车刚好相遇,由图可知 A .开始时电车a 在前汽车b 在后 B .开始时两车相距25m C .t =20s 时两车相距50 m D .t =10s 后两车还会再相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从图像可以看出在前10s内a图像包围的面积大于b图像包围的面积,故一开始a在后b 在前,故A错误; B.图像包围的面积代表各自运动走过的位移,所以两者一开始相距的距离为 1 s=??=,故B正确; 51025m 2 C.从面积上可以看出t=20s时两车相距25m,故C错误; D.t=10s后,b的速度一直大于a的速度,所以两车不会再相遇,故D错误 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 A.第1 s内和第3 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不断减小 B.前1 s内和前3 s内质点运动的路程相同 C.物体在1 s,3 s时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D.第2秒末和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图象能直接读出速度的变化,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分析加速度的变化.根据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析位移,从而确定出路程关系.速度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根据位移关系分析质点位置关系. 【详解】 A项:第1 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增大,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加速度不断减小.第3 s内质点的速度沿负方向不断增大,加速度不断减小,故A正确. B项:只要质点在运动,其运动的路程就在增大,所以前1 s内的路程小于前3 s内的路程,故B错误. C项:根据速度的正负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知物体在1 s,3 s时质点的运动方向均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项:根据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知0﹣2s内的位移大于0,0﹣4s内的位移为0,所以第2秒末和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要理解速度图象的物理意义,知道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要注意位移的正负.

高考物理数学物理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高考物理数学物理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数学物理法 1.如图所示,ABCD是柱体玻璃棱镜的横截面,其中AE⊥BD,DB⊥CB,∠DAE=30°, ∠BAE=45°,∠DCB=60°,一束单色细光束从AD面入射,在棱镜中的折射光线如图中ab所示,ab与AD面的夹角α=60°.已知玻璃的折射率n=1.5,求:(结果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多大? (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 【答案】(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为48.6°; (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为48.6° 【解析】 试题分析:(1)设光在AD面的入射角、折射角分别为i、r,其中r=30°, 根据n=,得: sini=nsinr=1.5×sin30°=0.75 故i=arcsin0.75=48.6° (2)光路如图所示: ab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为45°,设玻璃的临界角为C,则: sinC===0.67 sin45°>0.67,因此光线ab在AB面会发生全反射 光线在CD面的入射角r′=r=30° 根据n=,光线在CD面的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i′="i=arcsin" 0.75=48.6° 2.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质量为m的木块刚好可以在木楔上表面上匀速下滑.现在用与木楔上表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滑,如图所示,求:

(1)当α=θ时,拉力F 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 (2)拉力F 最小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 【答案】(1)mg sin 2θ (2)1 2 mg sin 4θ 【解析】 【分析】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利用正交分解,在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都平衡,进行求解采用整体法,对m 、M 构成的整体列平衡方程求解. 【详解】 (1)木块刚好可以沿木楔上表面匀速下滑时,mg sin θ=μmg cos θ,则μ=tan θ,用力F 拉着木块匀速上滑,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则有:F cos α=mg sin θ+F f ,F N +F sin α=mg cos θ, F f =μF N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sin 2cos mg F θ θα= -. 当α=θ时,F 有最小值,F min =mg sin 2θ. (2)对木块和木楔整体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f ′=F cos(θ+α),当拉力F 最小时,F f ′=F min ·cos 2θ=1 2 mg sin 4θ. 【点睛】 木块放在斜面上时正好匀速下滑隐含摩擦系数的数值恰好等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当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列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平衡方程,结合数学知识即可解题. 3.图示为直角三角形棱镜的截面,90?∠=C ,30A ?∠=,AB 边长为20cm ,D 点到A 点的距离为7cm ,一束细单色光平行AC 边从D 点射入棱镜中,经AC 边反射后从BC 边上的F 点射出,出射光线与BC 边的夹角为30?,求: (1)棱镜的折射率; (2)F 点到C 点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