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区域模式的作用以及与AF对焦模式的关系

AF区域模式的作用以及与AF对焦模式的关系
AF区域模式的作用以及与AF对焦模式的关系

AF?区域模式的作用,以及与AF?对焦模式的关系?

AF 区域模式:单区域;动态区域;AF 自动区域

AF 对焦模式:AF-A;AF-S;AF-C

两个设置分开来看都挺好理解的,也都明白是干什么用的,可是在实际使用中该如何搭配呢?

比如:使用AF-S 搭配动态区域,从字面来看这两个应该是“矛盾”的呀,那对焦时以哪个为准?

这两个设置并不存在矛盾之处,主要看你拍摄的主题是什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选择。

AF-A很好理解,就是主要用于拍摄静态的物体。如果你拍摄的主题和环境适合小光圈,那么你选择单区域或者是动态区域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这个时候整个主题都在景深以内。但是,对于近距离拍摄或者需要使用较大光圈的时候,单区域就是针对某个点精确对焦,如果这个点不是画面的中心,比如说人像的眼睛不再你选择的对焦点上,或者静物中某个需要表现的字符(产品品牌等)不是正好在对焦点上,那么这个中心就可能不在清晰的范围之内。选择动态区域,相机就会选择更大的范围作为对焦的平衡考虑的因素,焦点就不是在中心的那一个点上。不过这在静物的运用中毕竟属于比较少见的情况。

而使用AF-S还是AF-C,主要看你拍摄的主题。拍摄的主题在运动中而你使用单张拍摄的时候,选择AF-S。如果拍摄运动中的物体追踪连拍的时候,选择AF-C。选择单区域还是动态区域,要根据你拍摄的主题需要对焦的中心内容的大小。比如拍摄鸟类,要锁定鸟类的眼睛进行对焦的,就用单区域,因此你拍单张的选择AF-S配合单区域对焦,连续拍就选择AF-C配合单区域对焦。

当你拍摄的运动主题较大,需要把整体纳入对焦的考虑范围,比如说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员,球赛中的球员等等,这个时候被摄主体比较大,有些时候单区域可能造成画面的某一点清晰而不是整个主题清晰,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组动态,同样的,拍摄单张的时候选择AF-S配合组动态对焦,连续拍摄的时候选择AF-C配合组动态。

这两个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也不一定就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因为这与拍摄的环境,拍摄者选用的设备(机身和镜头),拍摄者的习惯和拍摄者的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关系。

在AF-S的模式下,每一次触发对焦锁定(AF-L或者半按快门键)锁定一次对焦,只要你不松开曝光锁定的按钮,无论被摄物体是不是移动,相机都不会再自动对焦。

AF-C模式才是触发一次,就自动跟踪被摄物不断的连续对焦,直到曝光锁定释放为止。

AF-S的好处,是方便你随时选择不同的目标,只要每一次按下快门键轻轻接触,就触发对焦(和曝光锁定),这使你可以很方便的更换曝光/对焦锁定的目标。

AF-C则是针对单一目标的连续锁定,比如说在一群的运动员里你要锁定姚明,只要你对姚明锁定,那么无论他怎么穿插,自动对焦系统都回始终根据他来进行调整对焦。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尼康单反AF自动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详解

尼康单反AF自动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详解鉴于许多朋友常被AF自动对焦模式和AF区域模式搞的一头雾水,十分抓狂,笔者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经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和反复实践,现将个人的理解与体会稍加整理并参考各类资料编撰成文,以供各位同好参考。限于水平,或有谬误之处,恳请专家高人不吝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参考、引用了一些网友们发布在网络上的同类资料,由于博采众长、荟萃一炉,有些还经过笔者的增删修订,所以好多引用的章节字句实在分不清来源出处,在此一并向原作者们致谢。 ……………………………………………………………….. 言归正传,下面咱就来说说这个自动对焦模式和区域模式。在我看来,这俩东西通常得结合起来说,尤其是咱们讨论区域模式的时候,选什么样的区域模式,得先看你选什么样的自动对焦模式(因为和不同的对焦模式搭配,不同的区域模式会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所以咱们就不好笼统的说某个区域模式是个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因为与不同的对焦模式组合,它的作用和表现是不一样的),而选什么样的自动对焦模式,通常要看你是打算拍静物还是移动的活物,因此抛开对焦模式讲区域模式很容易把人搞迷糊。所以咱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着自动对焦模式开讲,顺带着把区域模式也跟大家交代清楚。 …………………………………………………………… 先普及一下基本概念哈:

1、首先明确一点,咱们今天要学习的“AF自动对焦模式”(以下简称自动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以下简称区域模式)都 是基于相机的“自动对焦”状态设立的,如果你把相机设置成了“手动对焦”(比如您把镜头上的对焦选择开关由M/A档拨到了M档),那就没有讨论自动对焦模式和区域模式的必要了,因为调整对焦以及在哪一个对焦点上进行对焦完全由您手动操作、人为控制,相机压根做不了主,所以相机也将不再显示或支持关于以上两模式的选择操作。 2、自动对焦模式,该模式有3种类型:1、AF-S(单次伺服自动对焦);2、AF-C(连续伺服自动对焦); 3、AF-A(自动伺服自动对焦)。 简单来说,自动对焦这三种模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让您在选定相机的自动对焦方式上有一些自主权,您可以选择是让相机对被摄物体仅对焦一次、对完就结束呢,还是让相机自动监视着被摄对象的动态、不断调整并实时保持着对被摄物体的聚焦呢。有了这三种模式,您就可以选择了。希望简单干脆点,就对一次焦、对上就完事,那就选 AF-S单次自动对焦;希望相机对拍摄对象连续对焦直至你按下快门 为止,那就选AF-C连续对焦;如果您想让相机自己决定是采用单次还是连续对焦,那就选AF-A自动伺服对焦。 3、区域模式类型,有4种:1、单点AF;2、动态区域AF;3、3D跟踪AF; 4、自动区域AF。 简单说,区域模式的意思就是选定的对焦点(无论是您自己选定的还是相机自动选定的)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对被摄物体进行自动对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胡佛认为,区域是根据叙述、分析、管理、规划 或制定政策等目的,作为一种有效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根据内部矛盾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而加以划分[1]。Martin 、Sunley 认为,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各种物质和信息联系,使区域经济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经济体的增长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基础,也依赖于其他区域的增长轨迹[2]。区域,一个由点、线、面,人、事、物等通过流、链、场形成的广域性城市的时空集合体,一个多向、多维与多元关联复合体,表现为结构、主体与要素的差异性、多元性、动态性,多中心的结构关系、主体关系、要素关联等构成以城市为媒介的区域发展的重要构面,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软实力重要载体。Carter 认为,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体,城市事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3]。大转型与大调整背景下,基于资源与要素不均衡性、区位差异性、结构差异性、不对称性等,区域表现出个性与差异,基于互补与关联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成为必然;多元性、开放性与包容性逐渐成为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多中心、板块化与模块化成为研究的主线。 1980年代以来,以区域均衡与非均衡为主线,从区域趋同/收敛性、区域差异构成与分解、Gini 系数与Theil 系数、区域空间结构与差异、产业区位与政策评价、要素投入、内生增长、区域经济系统与发展战略等角度对区域问题进行研究,其成果对指导解决区域差异与协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22]。同时,国家区域政策对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合作问题起 到重要推动作用,全国多中心区域群起群飞空间格 局正在形成。大转型时期,个性、开放与包容逐渐成为区域的关键特征,区域板块化、多中心化、集群化成为主流趋势。因此,区域多中心的关系问题将影响和制约区域发展格局与动态、时空结构与区域关系。如何解决区域同质性竞争与重构问题?如何协调多中心关系、推动多中心共生?正成为解决区域差异与协同问题的困惑。基于此,本文引入共生思想,从共生与多中心协同发展角度对区域协作发展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开启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新视角。 1区域多中心共生 1.1共生与区域共生 共生(symbiosis ),源于希腊语“sumbioein ”意为共同生活在一起(to live together )。德贝里(De Bary )提出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23]。Douglas 认为共生体的主要特征是生物体从其共生伙伴处获得一种新的代谢能力,表现为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自获取一定利益的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关系[24]。从社会大系统角度讲,共生普遍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中,是区域系统功能最优化、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与持续的共赢、共振状态。 区域共生,指区域单元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相互嵌套的互动、共赢状态,是一种系统组织、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现象。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8-1272-06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朱俊成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上海201804) 摘要:多中心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多中心问题与多中心关系成为影响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子。在大转型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层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 机理、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嵌套共生结构模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断裂点、经济能级指数建立了多中心共生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多中心共生机制、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多中心协同共生的发展战略模式。关键词:多中心;区域共生;协同发展;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 F061.5;F299.27文献标识码:A 感谢导师方耀楣教授的精心指导与帮助!收稿时间:2010-04-25;修回时间:2010-08-10 第30卷第8期经济地理Vol.30,No.82010年8月ECONOM IC GEOGRAPHY Aug.,2010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滨海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区域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同时亦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因此,区域经济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从而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深圳、浦东作为增长极的区域发展为滨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论文首先对区域经济的概念、形成原因、条件、机理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佩鲁增长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文中阐释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即对非极化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带来经济的原因主要是集群内资源的相对集中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引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和物流成本等。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要素包括资本、人才、知识、技术从极化地区溢出,向非极化地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发展区域经济的佩鲁增长极理论,在增长极和非增长极之间发挥“经济联系通道”功能的现代物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然后考察了港口城市中,港口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研究了港口物流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归纳了各种现代物流发展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如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商业带动型和交通枢纽型模式。论文讨论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营管理模式,总结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验和发展趋势。最终论证了港口为增长极带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主要通过文献及理论研究,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归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使论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最后给出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港口物流增长极聚集效应扩散效应

经济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研究

经济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研究 [提要]河北省位于北京、天津的外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内在的经济文化联系,决定其与北京、天津形成在人缘、地缘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的经济统一体。在京津冀地区区域互动发展中,如何形成不同层次的中心与外围紧密联系的高效率梯度和反梯度发展模式、重建京津冀地区空间经济结构,是颇为紧迫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区域互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增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区域互动。区域互动,是指推动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是区域发展理念创新的体现,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经济协同发展。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兼顾到各区域的利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从而体现出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协同发展理念的基本实质就是要求在发展这个大问题上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体现全面性、整体性、平衡性的特点及可持续性的目标和要求。 二、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从区域位置上看,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带的一部分,是环绕着渤海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京津冀地区也可以称为“首都的经济圈”,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随着中共中央提出成立雄安新区的方案,更为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成功案例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动力,浦东和深圳扮演了经济协调发展的领袖作用。随着中共中央提出成立雄安新区的方案,更为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2,559.73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40%。其中,北京市28,000.35亿元,天津市18,595.38亿元,河北省35,964.00亿元,占比分别为33.92%、22.52%和43.56%,增长率分别为9.08%、3.97%和12.14%。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实施以来,三地经济总量共计增长23.91%,其中北京市31.27%,

佳能7D自动对焦功能完全指南

佳能 7D 自动对焦功能完全指南
如何从 5 种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熟练使用自动对焦区域
的基本和设置
在此将解说要掌握“自动选择:19 点自动对焦”和“手动选择:区域自动对焦”等发挥自动对焦性能所不 可或缺的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大家能通过这些解说了解其基本、自定义设置方法和自动对焦点的 选择方法。首先请确认适合自己的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及其操作方法。
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的种类和变更方法
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的种类和各自特征
为了方便用户准确且快速合焦,EOS 7D 准备了多种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要想熟练的使用 EOS 7D 的自动对焦系统,首先要掌握各个模式的含义和功能。
默认设置中的 3 种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
自动选择:19 点自动对焦

利用全部 19 个自动对焦点进行对焦。相机会自动判断被摄体的状态来选择自动对焦点。基本上是选择 最靠近被摄体的对焦点来进行对焦。难以预测被摄体的移动时也能切实合焦。 手动选择:单点自动对焦
从 19 个自动对焦点中手动选择 1 点对其所在位置合焦。只有所选对焦点进行对焦,所以对特定的某个 位置合焦时使用该模式很方便。 手动选择:区域自动对焦
将 19 个自动对焦点分成 5 个区域。使用区域内的多个自动对焦点进行对焦。适合对存在运动较激烈主 被摄体的画面进行对焦控制。
利用自定义功能设置可以追加的两种自动对焦区域选择模式
手动选择:定点自动对焦
所选自动对焦点的配置和单点自动对焦的一样。但是,对焦范围比单点自动对焦的更小,所以可以对 某点进行对焦。拍摄中要求更严密的合焦位置时可以使用该模式。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区域协同发展下高等教育发展探究

区域协同发展下高等教育发展探究摘要: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对区域协同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构建适配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协同理论科学分析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依据经济模型分析雄安新区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发展方向,结合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特色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服务体系经验,提出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建设措施,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雄安新区;区域协同发展;高等教育;对策措施 0引言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党中央为探索新时代条件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创新联动为机制的世界级城市新型集群示范区。要实现雄安新区整体跨越式发展,建立非均衡依赖性集群的关键是实行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内协同发展战略,依靠校企之间的优势互动建立区域内部的特色创新结构层次,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以科技为主的绿色引擎。为打造具有新区特色区位优势的变革模式,依靠“产学研”机制搭建新兴科学平台是必由之路。“产”即指由各个微观企业主体构造的区域内产业发展集群。“学”指的是各层次、各类别的与区域内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学校。“研”则是指与区域内与产业相联促使成果互化的科研机构。由此可见,“学”和“研”是引领引领产业调整,促发行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与区域内产业创新具有直接联动关系的高等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就必须关注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保障、科研支撑、理论支持作用,深入研究高等院校在雄安新区创新

发展、加快推进高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发挥的主要作用。描绘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雄安新区高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蓝图,才能为雄安新区内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实现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宏观愿景。 1雄安新区高等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公共高等教育服务体系是支撑雄安新区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核心支点,解决好公共高等教育服务问题,是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新区建设起以雄安大学为引领的高等院校集群,以京、津优质大学为代表的新兴高等教育战略资源布局,以及依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高等教育服务体系雏形。自2017年4月设立雄安新区至今,已有超过20家高等院校投入到雄安公共高等教育服务体系中。现阶段,以雄安大学和省内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标准院校破解新区内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难题。同时加强高等院校集群建设,新区在借助高校合作创立分校区的过程中,将地方与引进资源深度结合创立大学群落,为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雄安高等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院校数量增加和丰富大学科研学科覆盖范围。截至2020年初,包括京津冀地区众多院校发挥自身学科特色投入雄安科研种类的建设中。以北京大学在新区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成立医学中心为起点,各类高校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雄安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内。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通过响应新区发展规划,通过科研引领绿色创新

各种马达自动对焦原理精

各种马达自动对焦原理 精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各种马达自动对焦原理(转载)在数码相机中,对焦是保证所记录的影像取得清晰效果的关键步骤。对焦机构就是用来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使得像平面落在CCD的成像表面。目前,常用的数码相机中多采用自动对焦,即根据被拍摄目标的距离,由电路驱动马达移动镜片到相应的位置上,从而使被拍摄目标自动清晰成像。 从基本原理来说,自动对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镜头与被拍摄目标之间距离测量的测距自动对焦,另一类是基于对焦屏上成像清晰的聚焦检测自动对焦。 1.测距自动对焦 测距自动对焦主要有红外线测距法和超声波测距法。 红外线测距法该方法的原理是由照相机主动发射红外线作为测距光源,并由红外发光二极管间构成的几何关系,然后计算出对焦距离。 超声波测距法该方法是根据超声波在数码相机和被摄物之间传播的时间进行测距的。数码相机上分别装有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工作时由

超声振动发生器发出持续超声波,超声波到达被摄体后,立即返回被接收器感知,然后由集成电路根据超声波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确定对焦距离。 红外线式和超声波式自动对焦是利用主动发射光波或声波进行测距的,称之为主动式自动对焦。 2.聚焦检测自动对焦 聚焦检测方法主要有对比度法和相位法 a 对比度法该方法是通过检测图像的轮廓边缘实现自动对焦的。图像的轮廓边缘越清晰,则它的亮度梯度就越大,或者说边缘处景物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就越大。反之,失焦的图像,轮廓边缘模糊不清,亮度梯度或对比度下降;失焦越远,对比度越低。利用这个原理,将两个光电检测器放在CCD前后相等距离处,被摄影物的图像经过分光同时成在这两个检测器上,分别输出其成像的对比度。当两个检测器所输出的对比度相差的绝对值最小时,说明对焦的像面刚好在两个检测器中间,即和CCD 的成像表面接近,于是对焦完成。 b 相位法该方法是通过检测像的偏移量实现自动对焦的。 在感光CCD的位置放置一个由平行线条组成的网格板,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131页)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10200200410228 分类号:F127 密级:无 博士学位论文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Study on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作者:王力年 指导教师:滕福星教授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2年12月

摘要 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多个经济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发展趋势和规律。正确认识这一系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准确把握其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及主要特征,科学运用其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论文从系统科学特别是协同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问题,界定了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揭示了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概括了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及主要特征,探索了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相关支撑理论、第二章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涵义和意义、第三章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第四章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第五章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吉林省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状态评析。 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调节控制各个经济要素的独立运动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运动,使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支配各个要素的独立发展,达到经济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发展态势;进而主导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向,使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由旧结构状态发展变化为新结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要素合乎规律发展、区域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互惠共赢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既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的协同,又反映了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联系的协同,是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经济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竞争与合作的辨证统一。 在区域经济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协同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当条件具备的时候,区域经济系统就会呈现出的协同发展态势,并且,这种态势是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必然地出现和坚定地发挥作用。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各个经济要素的差异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经济要素联系的无障碍性等是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初级协同到高级协同的过程。经济要素协同合作原理是初级协同原理,经济要素利益关系协调原理是高级协同原理,初级协同原理和高级协同原理是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 区域经济系统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区域经济系统与区域外部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区域经济系统演化发展的根本关系,不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区域经济就不能实现协同发展。从利益关系入手,正确揭示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一般过程,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系统发展中序参量的作用,紧紧抓住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利益关系,通过都市研发极点协调好区域经济系统各种利益关系,并通过实施大区域战略、构建多层次经济贸易载体、设立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载体,科学运行过程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加速区域经

尼康单反自动对焦模式详解

尼康单反AF自动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详解 鉴于许多朋友常被AF自动对焦模式和AF区域模式搞的一头雾水,十分抓狂,笔者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经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和反复实践,现将个人的理解与体会稍加整理并参考各类资料编撰成文,以供各位同好参考。限于水平,或有谬误之处,恳请专家高人不吝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参考、引用了一些网友们发布在网络上的同类资料,由于博采众长、荟萃一炉,有些还经过笔者的增删修订,所以好多引用的章节字句实在分不清来源出处,在此一并向原作者们致谢。 ……………………………………………………………….. 言归正传,下面咱就来说说这个自动对焦模式和区域模式。在我看来,这 俩东西通常得结合起来说,尤其是咱们讨论区域模式的时候,选什么样的区域模式,得先看你选什么样的自动对焦模式(因为和不同的对焦模式搭配,不同的区域模式会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所以咱们就不好笼统的说某个区域模式是个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因为与不同的对焦模式组合,它的作用和表现是不一样的),而选什么样的自动对焦模式,通常要看你是打算拍静物还是移动的活物,因此抛开对焦模式讲区域模式很容易把人搞迷糊。所以咱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着自动对焦模式开讲,顺带着把区域模式也跟大家交代清楚。 …………………………………………………………… 先普及一下基本概念哈: 1、首先明确一点,咱们今天要学习的“AF自动对焦模式”(以下简称自动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以下简称区域模式)都是基于相机的“自动对焦”状态设立的,如果你把相机设臵成了“手动对焦”(比如您把镜头上的对焦选择开关由M/A档拨到了M档),那就没有讨论自动对焦模式和区域模式的必要了,因为调整对焦以及在哪一个对焦点上进行对焦完全由您手动操作、人为控制,相机压根做不了主,所以相机也将不再显示或支持关于以上两模式的选择操作。 2、自动对焦模式,该模式有3种类型:1、AF-S(单次伺服自动对焦);2、AF-C(连续伺服自动对焦); 3、AF-A(自动伺服自动对焦)。 简单来说,自动对焦这三种模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让您在选定相机的自动对 焦方式上有一些自主权,您可以选择是让相机对被摄物体仅对焦一次、对完就结束呢,还是让相机自动监视着被摄对象的动态、不断调整并实时保持着对被摄物体的聚焦呢。有了这三种模式,您就可以选择了。希望简单干脆点,就对一次焦、对上就完事,那就选AF-S单次自动对焦;希望相机对拍摄对象连续对焦直至你

区别使用3种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模式

区别使用3种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模式 实时模式- 能够自由移动对焦框,非常适用于注重构图的拍摄场景 即使希望合焦的位置位于画面的一端,也可以移动对焦框来切实进行对焦。因此对于优先考虑构图的拍摄场景非常有效。适于拍摄人像及风光照片。

使用十字键或多功能选择器移动对焦框 实时模式时的对焦框可在画面内自由移动。对焦框的移动方法因机型而异,通常采用十字键或多功能选择器等进行操作。当停止在任意位置时,该位置即成为自动对焦点。 按下自动对焦启动按钮进行自动对焦 确定对焦框位置后,按下自动对焦启动按钮,相机便会开始自动对焦,根据机型不同自动对焦启动按钮可能有不同,但一般都有专用的按钮,没有的为自动曝光锁按钮。当对焦框变为绿色即完成对焦,此时便可按下快门按钮释放快门拍下照片。 由于对焦点的位置没有限制,所以可以对所需的特定位置进行对焦实时模式的对焦原理是对图像感应器上被摄体的对比度进行测量,在扫描对比度波长差的同时进行对焦。因此可以对几乎整个画面的任何位置进行对焦,而不会像采用取景器进行拍摄时那样,因对焦点的布局而使构图受到限制。而且由于能够自由设置对焦框的位置,所以不需要使用自动对焦锁定。可自由移动对焦框至希望对焦的位置进行对焦。同时还具有实时显示拍摄画面能够持续显示,不会出现中断显示的特点。另外,还能够对任意部分进行放大显示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合焦。虽然对焦位置的自由度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但根据场景不同,有时候可能需要略长的时间来完成对焦。在人像摄影等人物基本处于静止的场景时更易于使用。另外还要了解当处于光线不佳的场所时,对焦可能也需要略长的时间。 面部优先实时模式- 适用于拍摄集体照和人物抓,拍搭载了面部识别功能的自动对焦模式

对焦模式AF-A,AF-C, AF-S区别

对焦模式AF-A,AF-C, AF-S区别 1、手动对焦M看来你会了,不说了,只要对焦准肯定指哪打哪。只说AF自动对焦。AF自动对焦模式又分三种小模式:AF-A,AF-C,AF-S,你选择了哪个小项,肩屏上就有显示。选择了AF—A自动对焦模式,相机拍摄静止对象时,自动采用单次伺服自动对焦(即AF—S 模式的效果);拍摄移动对象时,相机自动采用连续伺服自动对焦(即AF—C模式的效果)。 2、自动对焦时还有AF区域模式选择的问题:就是说无论你选择了AF-A,AF-C,AF-S哪种自动对焦模式,你还必须根据需要设置相机对焦点选择模式,D90有四种选择:单点AF 区域,动态AF区域,3D跟踪,自动区域。具体解释见说明书173页。 3、具体到你问题,你拍一朵花,A档光圈优先合适,但3D测光不好,最好用点测光,更准确。自动对焦模式最好选择AF-S用单次伺服自动对焦(AF-A也行)和单点AF区域,这两个“单”配合使用效果很好。这种模式设置下,尼康单反与卡片机一样,对焦后可以半按快门锁定曝光重新构后拍摄,可以不用按AE-L/AF-L这个键。 4、你说AF-A模式,半按住快门后,移动相机重新构图时,对焦点移动了,说明你选择的AF自动对焦区域不正确。根据你描述的现象,你可能选择了AF自动区域或者动态AF区域。这种模式下必须在半按快门的同时,按AE-L/AF-L这个键才能锁定对焦。 5、根据我对尼康单反的了解,尼康的对焦点可以与测光点联动,也

就是说任意对焦点都可以是测光点,一般不需要锁定曝光再重新构图;你完全可以单点对焦,移动对焦点构图后再根据对焦点自动测光和曝光。(这方面尼康比佳能有优势,佳能的测光的只在中央对焦点,必须锁定曝光重新构图)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8554亿元、8338亿元、10741亿元增加到21548亿元、21847亿元、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295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只有不断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一、深刻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把握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方向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这类服务不应因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 2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之间的协调性。不能把促进区域协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规模的差距,这也是不合实际的,但区域间人均GDP的差距却是可以缩小的。笔者认为,十七报告提出的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应该是指人均GDP的差距,把它定为我们长期要追求的目标,是符科学规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区域差距趋于扩大的时期。因此,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并努力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3 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最早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再经过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比较优势现在也被称为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关键是看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而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4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许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强,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是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实际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原则。 二、把握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发展向社会均衡发展与和谐发展转变

尼康单反对焦模式模式详细讲解

自动对焦模式和区域模式。这俩东西通常得结合起来说,尤其是咱们讨论区域模式的时候,选什么样的区域模式,得先看你选什么样的自动对焦模式(因为和不同的对焦模式搭配,不同的区域模式会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所以咱们就不好笼统的说某个区域模式是个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因为与不同的对焦模式组合,它的作用和表现是不一样的),而选什么样的自动对焦模式,通常要看你是打算拍静物还是移动的活物,因此抛开对焦模式讲区域模式很容易把人搞迷糊。所以咱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着自动对焦模式开讲,顺带着把区域模式也跟大家交代清楚。…………………………………………………………… 先普及一下基本概念: 1、首先明确一点,咱们今天要学习的“AF自动对焦模式”(以下简称自动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以下简称区域模式)都是基于相机的“自动对焦”状态设立的,如果你把相机设置成了“手动对焦”(比如您把镜头上的对焦选择开关由M/A档拨到了M档),那就没有讨论自动对焦模式和区域模式的必要了,因为调整对焦以及在哪一个对焦点上进行对焦完全由您手动操作、人为控制,相机压根做不了主,所以相机也将不再显示或支持关于以上两模式的选择操作。 2、自动对焦模式,该模式有3种类型:1、AF-S(单次伺服自动对焦);2、AF-C(连续伺服自动对焦); 3、AF-A(自动伺服自动对焦)。 简单来说,自动对焦这三种模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让您在选定相机的自动对焦方式上有一些自主权,您可以选择是让相机对被摄物体仅对焦一次、对完就结束呢,还是让相机自动监视着被摄对象的动态、不断调整并实时保持着对被摄物体的聚焦呢。有了这三种模式,您就可以选择了。希望简单干脆点,就对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