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分析】

湘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Ⅰ》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前部分内容讲述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该部分教材正文极其简练,将大部分篇幅用来安排活动。正文在介绍完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之后,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本部分的主旨——地形因素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宏观的角度去介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活动部分更侧重于通过个案剖析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影响: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山区聚落的形成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路线之间的关系。完成上述三个案例探究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并简要概述它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以发展学生分析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有关聚落的初步知识在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中已经学过。而且我在课前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同学来自农村,绝大部分都去过农村,对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且部分学生也过去丽江、兰州旅游,或在网上看过对丽江城和塔里木盆的相关资料,对这些地方还是熟悉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

能力,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剖析“地形与聚落分布的影响”的相关案例,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

息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

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

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徽州民居的视频”,展示农村聚落、城市聚落的图片。

[授入新课]

[教师]:根据所看到的视频以及图片,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大家认为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包括那些设施?从其规模和性质看,有哪些类型?

[学生]: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地场所。

[学生]: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各种设施,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徽州聚落除了民居外,还有祠堂、桥、牌坊等公共实施。

[学生]:聚落有大有小,就比如说城市的聚落大一些,都是高楼大厦;农村聚落小一些,都是低矮的房子。

[教师总结]: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教师承转] :假如有条件让你选择居住地的话,你们愿意在城市里生活还是在农村里生活?

(城市)假设你是一位农民,难道住在城市里,每天开车去田里种地吗?(农村,因为住在农村里方面干活。)聚落作为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它的形成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我们现在是这样,古时候也是这样,就比如说是陕西西安东郊附近的半坡村落,它建于新石器时代。同学们根据文中的阅读材料分析半坡村落在选址上,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展示半坡村落的图片,请学生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

[学生]:处于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阶地上。

[学生]:位于半山腰,取水方便,而且不易洪水淹没。

[学生]:位于山坡的阳坡,光照比较丰富,有利于生产生活。

[学生]:位于冬季的背风坡,夏季的迎风坡。

[教师总结]:先民在建造它们的聚落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采光等条件。其中地形条件是影响聚落的最主要的因素。接着,我们来分组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在这组例子中,各聚落与地形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教师布置分组内容,及活动要求、提示。

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组:山区与平原的聚落

1、判断哪几副是平原地区的聚落和哪些是山区的聚落?

2、从聚落区位、分布、形态、规模、土地资源等发面,说明平原地区的聚落和山区的

聚落的主要差异。

3、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的发展前途。(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我国北方地势平坦,属于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我国南方多为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区村落的规模小,且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注意:1、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2、重点描述山区和平原聚落“景观”的差别。)

第二组:丽江古城

1、丽江古城所处的地形、地势条件如何?

2、想一想,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3、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材料]:应侧重从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来分析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其北面的象山、金虹山,西面的狮子山,是古城抵御秋冬季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导致其冬无严寒;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海拔2400米,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异规律,使其夏无酷暑。因此,丽江古城四季气候宜人,为古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自然条件。而且从丽江坝子平坦而东、西两面开阔的地形条件以及玉龙雪山的玉河水提供了稳定充足的水源条件,也十分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组:沙漠地区的聚落

1、沙漠地区的聚落,通常情况下,分布在那些地方?

2、在塔里木盆地中,山前的冲积扇、洪积扇,为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有

利的条件?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材料]:在本例中,有明、暗两条线,明线仍然讲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暗线则是讲水源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因为在沙漠地区水源是制约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这条暗线是为后面的活动题“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所作的铺垫。

第四组:兰州、攀枝花

1、兰州、攀枝花城市聚落的形态怎样?

2、影响兰州市、攀枝花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材料]:兰州条带状、攀枝花放射状。

各小组同学代表陈述观点,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

[教师总结]:地形条件对我们的聚落的分布起着重要影响。我们同样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展示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图和中国城市的分布图。

[学生]:在我国地势较高的地区,以高原为主,城市数目分布较少,人口也较少;在东部的第一阶梯上,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所以大部分城市与人口都分布于其上。

[教师]:我们都偏好在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地方居住,这是地形因素对我们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人类聚落的分布会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河流、水源;人文因素中的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调剂问题]:大家觉得影响杭州城市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杭州市今后城市聚落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剖析与讨论,地形因素从古到今都对我们人类聚落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优质课《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以“了解地形对聚落和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资料(如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图、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聚落的不同形态特征等),说明“地形是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影响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其中,“不同地 形特征对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分析探究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 概念。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图片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 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提高从图文资 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性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 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法。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 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让 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 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三、【教学重点】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的高考复习策略与备考经验交流、高考的命题趋向及设题原则、高考的解题技巧等。 地形 一.课标、考纲要求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在应用) 二.与其它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相联系的内容 1.地形、地势、地貌的概念、类型等 2.聚落: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变化、分布、影响 3.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重难点指导: ㈠.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不同的地表形态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密度、空间形态、聚落内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聚落发展变化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⑴.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①.对聚落类型的影响 城市聚落多分布于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而乡村聚落在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地形区均有分布。从小区域来看,聚落多分布于沟谷、河谷、山间小盆地、山间台地等地形平坦的区域。 ②.对聚落规模、密度的影响 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聚落规模大、密度大;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聚落规模一般较小,密度也较小。如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聚落呈零星的点状分布或集中分布在水井、河流等水源地。在丘陵、山地地形区,山间盆地则是聚落的最佳区位。如四川盆地水热充足,人口密集,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又如在云贵高原的低山丘陵的小盆地就是聚落密集之处,被当地人称为“坝子”。 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平原、盆地等地形开阔区域,聚落易于向多个方向扩展,形成集中式、团块状的聚落形态,如成都市、北京市;在山地、丘陵区的山谷、沟谷区,由于受地形限制,使得聚落沿山谷方向延伸,呈现典型的带状聚落形态,如我国的兰州市、宜宾市等。高原区的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及其每个牧民家庭为了占有足够面积的草场,聚落呈稀疏的散点状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地区的聚落,由于地形等阻隔,使得聚落被分割成片状,形成组团式的聚落形态。④.对聚落内部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影响 依山势而建的聚落,高低错落有致,体建筑视野开阔,个体建筑间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如重庆市的城市建筑依山就势,沿山坡布局一大片聚落,形成一道独特的山地城市景观。再如,黄土高原区的居民沿山坡平整出阶梯状,再沿黄土壁凿洞成窑,由山脚到半山坡层层排列,蔚为壮观。在山西省的平陆县,由于地势平坦,而修建窑洞需要借助黄土崖壁,因此当地居民就掘地为坑,又在坑壁上凿壁成窑,形成了独特的地窖式窑洞院落。再如我国南方山地区的吊脚楼,这种木楼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依山就势,用木桩搭起一个平台,再在平台上建房。这样即充分利用了地形,有利于木楼通风散湿,利于排水,而且也可充分利用木楼底部的空间储物、饲养牲畜等。 ⑤.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 平原区由于聚落密度大,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便利,聚落的发展变化迅速。山地区由于地形阻隔,交通不便,保存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区。 2.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局部气候、河流、地下水的分布等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高中地理4.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 2、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分析,了解聚落的综合影响因素。说明: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不作识记要求。 教学过程: 一、聚落的概念、分类 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的差异

2、探究:地形是怎样直接影响聚落或间接(通过影响其他地理要素)影响聚落的? 案例1:半坡原始村落 ①结合图示,思考半坡村落所在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②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 案例2:云贵高原的丽江古城 1).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什么样的地形条件?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地形直接对聚落产生影响外,地形还通过那些环境要素对聚落产生影响? 3).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利用有利的地形、气候条件外,还利用了什么自然条件?案例3: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①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有什么关系? ②在塔里木盆地内部,地形平坦吗?那么,为什么那里的城镇仅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 冲积扇的中下部? 3、对比三个年代三个聚落,说说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古代半坡村落、2)、陕西窑洞村落、3)、现代城市 总结规律 探究: 除地形、气候、水源(河流)交通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板书 一、聚落的概念、分类

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的差异 (从地形角度考虑)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课题】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所需课时】一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 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 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学生可能对宁夏、台湾等区域的特征不 熟悉,影响分析。 教材分析: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了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对交通 线路的影响。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宝成线的修建、宁夏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 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宁夏交通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2、了解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学会进行地理调查

3、通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得信息 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 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 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地形、气候、河流和地貌等对交通线的影响 难点: 1、世界、中国等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 2、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 3、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通过本节所举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识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宁夏 的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反思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反思 教学构思 本节课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采用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达到教养性、教育性、发展性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总体教学效果自评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实例,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分析并说明地形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通过学生对坪石地形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影响的调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以及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分析人文地理现象的思想,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与创新 本节课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为宗旨”,以案例教学(坪石、塔里木盆地,深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影响)贯穿始终,从实践活动出发,最后又回归到实践活动之中,进而形成知识、技能、情感的良性循环。学生活动方式主要有:资料搜集、课前电子演示文件的制作、课堂演示、课堂实例分析等。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寓学习于实践活动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馈良好。 存在问题或有待改进的地方 对于坪石的学生而言,对塔里木盆地和深圳的情况不太熟悉。因而,在课前应该再留多点时间给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对其他地方的

情况有所了解,为课堂使用的案例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搜集更多坪石的相关资料、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附: 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比较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有何不同, 3、结合实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等方法完成。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四、活动设计过程(教材P88页,地图册P31页) 教学设计意图师生活动环节 师: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坪石现在是越变越美了~从身边事

(完整版)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1~2题。 1.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分布 解析:兰州地处黄河谷地,地形东西狭长,因此城市沿谷地、河流延伸。 答案:D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要干道走向可能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放射状 解析:兰州城区沿黄河谷地呈东西带状分布,因此其主要干道的分布可推测为东西走向。 答案:A 下图为我国海拔在200~2 100米的某山区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该山区的地势最高点位于() A.西南部B.东南部 C.东北部D.中部

解析: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山区的植被中高山草甸海拔最高,而高山草甸分布于该山区的东北部。 答案:C 4.在图中甲、乙两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④的备选方案中多数选择了②线路,其解释合理的是() A.直线距离短,成本低B.地势低缓,工程量小 C.峡谷地段,架桥方便D.湿度较小,能见度好 解析:②线多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海拔最低,地势起伏最小,工程量最小。 答案:B 5.该山区可能位于() A.闽西B.晋东C.滇南D.豫北 解析:该山区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A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完成6~8题。 6.图中城市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拟建一大型仓库,最合适的位置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处港口建设条件好,离城市近,有港湾,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型仓库选建此处,方便货物进出。 答案:B 7.为了加强乙村和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在山地丘陵地带,修路最好沿等高线修建,坡度不大,施工容易,交通安

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 最新

必修一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地区最不利于发育为城市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河流汇合处 C.冲积扇平原 D.河流发源地 3.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 A.团块状B.带状 C.点状 D.线状 4.对交通线路影响尤为深刻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植被 5.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蜀道不再难”得益于 A.环境变迁 B.人口增多 C.科技进步 D.民族团结 6.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下列关于山区公路建 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公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公路应避开缓坡 D.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据此回答。 7.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 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有高山分布D.地势低平 8.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9.关于能源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 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Array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二、综合题 10..读图6-1-9,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知识网络,并 回答: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人图6-1-9中的方框 内 (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有剩余 B.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会劳动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以上联系图可以归纳出:人类曾经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明。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新课标中仅是从案例的角度被提出,湘教版的教材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为第四章的第一节来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比较独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的风格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考纲点击】 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山区、平原、河谷等对聚落的形成、规模、分布与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等方法完成。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优美的的诗朗诵《乡愁》导入 师:听着这首《乡愁》让无数远在他乡的人们潸然泪下,想到那远在他想的家,家是什么?古代的图文解字中非常明了的告诉我们,家是由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活动组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聚落。 构建我们的家园,你选哪? (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形图)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幅图片,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山区。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阐述了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聚落概念和分类的叙述简练,主要为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提供思路。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教材并没有详述,而是开展探究活动,活动主要由三个案例组成,三个案例各有侧重点: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和山区聚落的差异及主要原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三个递进式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归纳出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前三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入人文地理学习的过渡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结论。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性,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提高地理认知能力。 三、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教材视为学材,结合课本内容,补充和挖掘具有湘西地方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背景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要体现知识的自动生成,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 2、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材料及图示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等影响 六、教学方法①启发引导法②师生合作探究法③学生自主探究法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分析】 湘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Ⅰ》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前部分内容讲述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该部分教材正文极其简练,将大部分篇幅用来安排活动。正文在介绍完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之后,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本部分的主旨——地形因素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宏观的角度去介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活动部分更侧重于通过个案剖析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影响: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山区聚落的形成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路线之间的关系。完成上述三个案例探究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并简要概述它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以发展学生分析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有关聚落的初步知识在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中已经学过。而且我在课前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同学来自农村,绝大部分都去过农村,对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且部分学生也过去丽江、兰州旅游,或在网上看过对丽江城和塔里木盆的相关资料,对这些地方还是熟悉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 能力,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剖析“地形与聚落分布的影响”的相关案例,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 息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堂实录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三一轮复习课)课堂实录、反思 『设计初衷』 接到教研员的要求,要求上一节课题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公开课。仔细研读教材认识到:该节内容是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一节: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前面三章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内容的延伸,也是作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范例。 本节教材紧扣课标的要求,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形因素,在人类活动中选择聚落和交通这两个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但是结合时间和课堂内容,本人决定“砍掉”交通这一方面内容。内容少了一半,就势必要求在剩余部分内容(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要“挖得深”了。在教研组赵老师的建议下,本人尝试以高考题作为案例的案例教学法,在剖析高考题的过程中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老师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获得完整而准确的知识。 过程意图 导入:展现考试说明和对考试说明的解读 『考试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试说明解读』1.识记:不同地形状况下聚落的分布形态 2.应用: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等资料分析聚落的分布状况 3.外延:聚落分布的其他影响因素(聚落的区位条件分析)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看右图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的分布特征。 留出2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回答。考虑到学生对分布特征的要求不明了,所 以,在课件呈现如下提示: 在右边课件页面的提示下,学生快速得出以下答案(红 色): 学生能在第 一时间明确 学习任务 想通过此高 考题,让学 生明白:平 原是聚落分 布的理想环 境。 (暴露思 维定势)

【教学设计】《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湘教版)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前一章讲到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本章节则是以地形要素为例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前一章节的升华,同时为后面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铺垫。 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案例以及活动,例如半坡村落,平原与山区聚落的对比,丽江古城,塔里木盆地,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图,四川盆地交通线路图,兰州布局图等,内容丰富,地图典型清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精炼总结。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 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

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 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 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家很熟悉吧?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1234

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 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 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 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形的作用尤为突出。先看先民们的选择: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 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案例一:景观图对比 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 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案例二:丽江古城 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 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 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五、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 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 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 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 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气候→地表形态→聚落 交通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光山一高王桂琴2016.12.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影响。 2、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 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 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影响聚落分布因素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自主完成:通读课本2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三种地形区(见课件)思考: 平原地区、山区、河流阶地在这三种地形区建房子应该建在哪里? 1、聚落的概念: 展示聚落的图片(见课件) 2、聚落的分类及特点 小组合作完成P89活动1 小结: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聚落规模大、多团聚型、棋盘式 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聚落较分散、规模小,呈线状、阶状等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完成:阅读课本P88“半坡村落”思考: 1、我们的祖先在建立村落时主要考虑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2、为什么村落大多建在河流阶地上? 小组合作讨论阅读课本P89 “丽江古城”,完成活动2 阅读课本P90“塔里木盆地绿洲”完成活动3 由此思考:山区、平原聚落分布的特点 拓展补充:我国不同地形区聚落分布特点(见课件) 小结:

想一想: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我国南北方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聚落较分散,南方聚落多呈团聚型 B.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南方丘陵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 C.乡村聚落的住宅形式“北尖南平” D.北方平原村落人口较少,南方丘陵山区村落人口较多 2.有关自然条件与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城市大部分位于地势较低的第三阶梯 B.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流谷底或比较开阔的高地分布 C.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便于农耕,所以不适合发展城市 D.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

第15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15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聚落规模空间分布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 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较小相对分散较少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微点1图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微点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D 1.地形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论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说课稿-《自然环境对人类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如下两个问题: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②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在前面学习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 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后将要学习的实用型知识。本节内容强调知识的前后联 系与运用,对今后世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弄清何为聚落 (2)了解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尤其是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聚落的不同格局的比较,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生活体验,促进学生从文字图形资料的领悟中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的眼光全面地看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教导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时要趋利避害,按自然规律办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 和动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地形对聚落形态、类型、规模等的影响;②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四、教法 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课前:通过分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拟采用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以及 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讲清重点、难点,并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 主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课后:“走近生活,体验践行”。鼓励学生对自己所住村落或学校所在聚落进行分析,研究地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附近地区交通的布局及形态。 五、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老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习方法与策略的传授。地理,是一门实用型极强的科目,所以,在学习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地理学科其他方面的特点,又要求我们在学习时注意培养和提 升自己比较、归纳知识的能力,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本课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特点,我准备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聚落是指人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19·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 C.水文因素D.生物因素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B.带状 C.网状D.棋盘状 解析: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②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答案:1.C 2.A 3.B 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读兰州市略图,回答4~5题。 4.促使兰州市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开采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发展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5.兰州市城区( ) A.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B.以同心圆的形状向周围延展

C.以扇形向一侧延展 D.以组团形式呈分散状态向远郊发展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故兰州市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第5题,由图可知,兰州市沿着黄河谷地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答案:4.D 5.A (2019·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回答6~7题。 6.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降水D.地形 7.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故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7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6.D 7.B (2019·唐山模拟)2015年2月4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正式全程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8~9题。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环节一】复习 回顾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从而引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题。 【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 对新知梳理部分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核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填空内

容整理完毕 【环节三】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的分类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环节四】课程讲授 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二)类型 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其在性质和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

(1)聚落不仅仅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文化娱乐场所及教育卫生等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附近的菜地、林地、果园、耕地、空闲地等。 (2)城市一般是由乡村逐步发展而来的。 (3)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我国南北方聚落差异比较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与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可列表比较如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亚马孙平原 ②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稀疏、聚落规模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必须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 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提前布置给学生“顺德交通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