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学经典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鉴于此,我们六年级组的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研究内容:

(1)精选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辅,适合不同年段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2)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国学经典诵读课外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不同年段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国学经典诵读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3.原有基础上布置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前期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2 月)

1.在班级开展的基础上,开展校级古代贤人贤事演讲(讲故事)活动。

2.对全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问卷调查)

4.教师加强自学,通读《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通译》等经典书籍。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中期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1、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全力保证诵读效果。

对于要求学生们必背的国学内容,我们紧抓“三个一”,确保诵读效果:“一日一诵”,每天安排早读课或晨会课10至15分钟进行诵读;各班级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在全校铺开。活动采用说、读、演、唱、画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经过学生自背,班级检查,学校比赛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诵读表演”比赛、“国学经典演讲(讲故事)”比赛、“国学经典手抄报”评比活动、“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加深了学生对勤奋刻苦、文明礼仪、谦虚好学、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2.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每天早读利用教室电子白板播放一些古典乐曲,特别是《国乐启蒙》系列乐曲:《春江花月夜》、《鱼舟唱晚》、《高山流水》等。学唱《三字经》《弟子规》歌曲,借用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第四阶段:实验研究的后期阶段(2015年6月至7月)

1.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2、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探索诵读方法。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利用地方课开展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弟子规时》时,我们采用“经典课堂五步法”:第一步:放声读;第二步:读而悟;第三步:明大意;第四步:我乐背;第五步:故事屋。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2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诵读内容。

在抓好经典诗文诵读的基础上,课题组还重视做好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

国学经典语文的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成员都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一定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五、课题成果介绍

自实施课题研究实验以来,让我们感到欣慰,国学经典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第一,有声诵读法。首先形成一种氛围,每天指定一些内容,在科代表的带领下,有声诵读,直到熟读成诵。然后听其言观其行。

第二,尝试回忆法。如识记春天的诗文中,回忆写春之景有哪些句子?在冬天的记忆中有哪些是描写冬景的句子等,通过回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有效提示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也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要形式。指导老师如果常在学生背诵经典名句遇困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致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交际运用法。运用是最积极的记忆,但运用往往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此法更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在班会课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通过交际比赛运用经典语言,让经典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提高经典的活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

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走进神木县矿区一小的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师生在学习环境中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写作文也能够引经据典。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课题研究成效明显,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经典诵读研究,学生在大量的诵读的实践中提高了朗诵水平,逐步掌握了吟诵、唱诵、说唱等语言表现方面的技巧,在集体诵读和个体诵读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提升。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与研究,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精编版

篇一:小学语文科小课题研究 课外阅读的研究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读,承载传递信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生长的需要,诚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般;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对生命语文素养的孕育、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快乐的阅读方式,是符合阅读主体--学生--的接受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符合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的人文环境。 一、课题的目标及要求: (一)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相关要求: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会做摘录笔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分述如下: (1)小学生阅读目的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4)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5)如何进行亲子共读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图书建设 1.建议学校图书室适量增加图书; 2.班级图书角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及教辅读物等; 3.欢迎学生购买图书,建议学生订阅报刊一份或以上,经典图书10本或以上; 4.教师要带头阅读,教师每人应有图书20册,报刊2种。 (二)加强时间保障 1.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2.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 3.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3-5分钟诗文诵读或演讲,并由学生点评; 4.公众假期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著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或者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1.每周组织1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 2.每周,教师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 3.教师每周上一节课内阅读指导课,指导课有教案,教案要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等;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 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现对两年 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 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 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 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 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 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 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 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 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 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 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 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 辅相成。

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摘要:国学经典蕴含了我国历代圣贤智慧,传承和发展国学经典也成为当前教 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组成。本文以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入手,着 重探讨了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引言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经典诵读在语文学习中起到 的重要作用。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更是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其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熟读背诵多 少佳作,更是需要实现寻文化之根的深层目标。寻中华传统文明之根,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文 化认同感,这是当前新课改形势背景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水平及自身素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启蒙启智时期。语文学 科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质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引导学生持续积累语文知识,不断增强人文素 养的重要培养任务。但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极容易对小学 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经典 诗词作品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具丰富内涵和优美意蕴。语文教学需要重视经典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明能够深植于学生的心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身心素养还处于发 展阶段,很难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经典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 需要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运用至语文教学课堂之中,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便是其 中之一。 诵读实质上是一种极具主观性的个体活动,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及感受。学生在诵读过 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眼、耳、口等多个感官的协同作用,全面调动注意力,让思维活动能够在 短时间内集中于文本内容之中,进而能够有效拉近诵读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心理 层面的亲近感。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较难实现长久的集中,如果仅专注于用眼睛 这一感官的文字阅读,则极容易出现走神等问题。因此经典诵读模式的运用能够契合小学生 的身心发展特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逐步提升,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时下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学时间有限 一方面,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时间有限,小学科目也较多,导致在经典诵读方面的教 学力度大大减弱,教学时间存在长短不定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文化也就渐渐失去 了兴趣。另一方面,时间上具有不主动性,绝大多数地区的上课时间都是取决于老师,这样 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大多时间都耗费在了玩耍上,因此 也导致经典文化的学习时间减少。 (二)用于教学的经典作品参差不齐 国学经典的数目繁多,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经典的选取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一些经典文 章晦涩难懂,小学生背诵理解都十分困难,这样对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会有一定的影响。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 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我认为可以 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 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 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我很幸运,有一帮文友,他们善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他们纯粹执着,好学善思,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被感染和浸润。我们定期聚在一起,谈观 念讲感受,各抒己见,海阔天空。国学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国 有学术,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 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自然会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谈论 话题。 我是一个物欲感不强的人,所以更趋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读书让我很享受,读书让我与时代同步,读书让我与老公共修,因为他也 是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 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我们的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读书却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静心而读,在喧嚣中 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把椅子,一 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但却惬意满足。其次,要书人合一。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要能沉醉 其中,乐而忘忧。比如读韩愈《进学解》中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重新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

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济源市思礼镇思礼学校语文课题组 课题类型: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2008-JKGHA-06 负责人:王克振 课题时间:2008年9月16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从小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下一代的全面素质,继往开来,激活传统,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教育应倍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最近几年来,我市各个学校也相继开展了“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伴随着优秀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学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

读国学诵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诵经典心得体会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 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 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 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 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 的使命。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 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 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 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 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但是,1817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 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现在是那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

立项申请书 称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申请人(课题负责 申请日期 2010 年 8 月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题论证(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国学经典文化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课(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题论证国内研究现状: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有“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课题的突破: 已有的研究成果范围已经比较全面,我们提出的课题预计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两方面着手,探求经典诵读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双养素质。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诗歌诵读》教案 活动一: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500字作文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500字作文 记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为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 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 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 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出场。”我们怀着忐 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等所有人入场后,只听见沈鹏拿起话筒说完 了总序,接着,全班一起背完了“入则孝”,沈鹏又背起“泛爱众”中的第一排,全班同学有起伏的背完了“泛爱众”,这一章。诵读 完后班长用口令整整队,并向评委敬礼,接着,我班便出场。紧接着,其他班级也进行了诵读比赛。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一些重要 道理。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 八章的内容,我基本能按要求做到,但少数部分仍欠缺,如,父母 讲道理时,嫌??拢?庋?兔蛔龅父母教,须敬听。感谢学校给了我这 好的机会,让我明白,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宋词300首》。随手一翻,我发现我家墙上的字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本书上,一下子就爱不释 手了。天天读,天天背。 刚开始我背的很慢,妈妈见了,便和我一起背。妈妈不愧是大学生,指导背诵很有方法,她让我按词牌名去背。我先背《如梦令》,因为她节奏明快,短小精悍,非常好背。如吴潜的《如梦令·江上 绿杨芳草》:“江上绿杨芳草,想见故园春好。一束海棠花,昨夜 梦魂惊扰。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鸣。”这首词中“惊晓,惊晓...”的节奏令我大感兴趣。诸如此类的还有“休扫,休扫,管甚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微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微课题报告 课题研究背景: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读,承载传递信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生长的需要,诚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般;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对生命语文素养的孕育、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快乐的阅读方式,是符合阅读主体——学生——的接受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符合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的人文环境。 课题的目标及要求: (一)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相关要求: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会做摘录笔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

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分述如下: (1)小学生阅读目的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4)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5)如何进行亲子共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图书建设 1.建议学校图书室适量增加图书; 2.班级图书角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及教辅读物等; 3.欢迎学生购买图书,建议学生订阅报刊一份或以上,经典图书10本或以上; 4.教师要带头阅读,教师每人应有图书20册,报刊2种。 (二)加强时间保障 1.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2.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 3.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3-5分钟诗文诵读或演讲,并由学生点评;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

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以下是关于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 谈到国学经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所术也,这也必然与我们的古圣先贤紧密相关。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 ·

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 ·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题目参考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题目参考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信息能力的研究 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生作文难点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探索小语综合性作业的设计方法 微型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观察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 真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的研究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顽童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及发展的研究 作文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生活 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个性化“习作——写作”实践与研究 小学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究 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动态生成性”的研究 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建构 在情境中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语文课堂学习中培育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生“两真”作文实践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观察作文”教学探究 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中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的探索

小学生想象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生划范围自主拟题作文实验研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非语言应用的研究 低年级儿童口语能力初探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小语教学与网络资源整合的研究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方式的探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研究 “主动探究,个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经典吟诵教学的实践研究

而民族文化核心中的儒家思想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恭俭“等传统美德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慢慢流失,以至于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凸显。2007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启动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从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活动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期,国内唯一的一套人教版的国学教材正式发行,教材的实施姚达到四个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学术价值 1980年,叶圣陶先生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学习并积累传统经典,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吟诵涵咏鉴赏文质兼美的诗文,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 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吟诵,是发源于远古时代的十分古老的艺术。是人类为表达、交流感情而发出的、含有意义的声音。吟诵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对于古人,吟诵是一种普遍的读书方式,读书人不仅以吟诵的方式欣赏前人的诗词佳作,创作和口头交流诗词作品时也是用吟诵。因而,吟诵艺术对于古典文学的繁荣、发展、传承,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今后,对于中华传统经典的传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二)吟诵的研究应用价值: 汉字,不仅是形、义结合体,也是声、义结合体,即古诗词文赋的声调、声韵、格律都是可以表示意义和感情色彩的。即所谓的以声传情。古私塾先生就在他们抑扬顿挫、一摇头一俯仰一微笑一蹙眉间将句文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童们,而老先生们用的用这种奇妙的读书方法就是吟诵。古时的学童们就在吟诵音调中记忆、背诵、体味和表达着诗词的内容、意蕴、情感。我们的祖先早已明白了“寓乐于教”、“寓美于教”的道理,创造和运用了吟诵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将快乐和美感融入到教育之中。吟诵的教育价值,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得到尤为显著的体现。如今,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倡“快乐教育”、“审美教育”等,吟诵艺术的传承,正是通向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 谈到国学经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所术也,这也必然与我们的古圣先贤紧密相关。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

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 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

小课题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教育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首先,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视为语文课的灵魂。 一、从趣入手,让学生产生自学学习意识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研究学生,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语文学习,小学生学会了练字、造句、看图说话、鉴赏美的事物、体验生活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想象等有效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有趣味丰富、知识性强、情感丰富的特点。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就必须将语文课上得活泼,思想性、知识性要深挖,要融为一体去讲授和训练,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知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应该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在疑,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寻找其中的知识。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二、创设情境,形成自主学习良好氛围 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离开了情景,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位居群经之首。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同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二、课题的界定: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教学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教学 经典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教学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三方面谈经典诵读教学研究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时期可以说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儿童时期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他们能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它能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并发现和感悟美。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部分,经典诵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自身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诵读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方式方法上无疑更有优势,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教学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经典诵读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等方法,我发现当前农村小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实施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状况:

1.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认识不够 在经典诵读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去背诵,对于文化经典作品的讲解也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至于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则往往并不太在意。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我们知道诵读与背诵是不同的,诵读并不等同于背诵,我们知道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哪怕暂时背诵了,过后会忘记得很快,这显然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积极性。 3.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不够 单纯以背诵的方式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不够。小学生本身自我约束性就不高,如果课堂教学方法枯燥,学生感觉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就使得学生诵读兴趣大大降低。 二、针对现状采取的对策 要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产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好,才能调动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此,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着重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以及认知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切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心与心交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