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为病证治体会

湿邪为病证治体会
湿邪为病证治体会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摘要】本文选用三则水气病的典型案例,分析水气病的辩证要点及经方应用规律, 进一步验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原则。 【关键词】水气病;经方;临证体会 本文水气病是指因水气所致的病证,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诊并治》中作以区分。“水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 青龙汤中的诸多“或”证,皆是“水气”所致,可见其致病广泛,饮水流行,可及全身,不拘于一脏一腑。上可犯心肺,中可留肝脾,下可停水道。《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对饮邪致病的广泛性及具体证候的描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等。以下为三则案例。 一、小便不利 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小便点滴2个月”。患者 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 小便点滴而出,小便意频、量少且无力,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双下肢水肿,按 之凹陷。平素怕冷,大便质黏腻,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综合脉 证属“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给予温肾助阳化气治法。处方以黑附子9g先煎,茯苓25g、炒白术15 g、桂枝9 g、泽泻15 g、猪苓15 g、干姜12 g、麻黄6 g、 肉桂10 g、远志15 g、白芍15g。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10日后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量明显增加,排尿较前顺畅,食后腹胀。舌苔变薄。大便成形质软。 二诊:上方基础上加炒扁豆15g、炒神曲10g、木香6g。 10剂后再复诊。患者上述诸证全消。 二、心悸 患者牛某某,男52岁,主诉“心中悸动2周”。 2周以来,患者在活动以及进食后出现心悸、胸闷,面色少华,经常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肿胀感,活动后可自行缓解。平素乏力,精神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食欲差,恶心,大便少,小便频,舌质淡红色,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对药物等过敏。综合脉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证”。给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治法。处方:茯 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薤白15g、炙甘草6g、干姜9g、炒半夏曲9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7剂后二诊,心悸减轻,食欲较强增加,进食后心悸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可安 心看书。 续服7付后诸证得解。 三、筋惕肉瞤 吕某某,女,77岁,主诉“右侧胁肋部皮肉跳动约2个月”。患者在2月前无明显 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沿肋缘处皮肉跳动[1],肉眼可见,无皮肤颜色改变,无疱疹等,以手按之跳动可暂时停止,患者心烦,睡眠受到影响,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小便不利,先后就诊于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患者症状并无缓解,余无不适症状,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糖尿病史,右肾切除术。综合脉证,属“阳虚气逆,筋脉失养证”,予温阳降逆,柔筋缓急治法。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炒 车前子15g、佛手10g、黑附子6g先煎、白芍15g、木香6g、炒青皮9g、甘草9g。

伤寒论(4.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少阳经系的组成部分: A.手足少阳经脉 B.腠理 C.手足厥阴经 D.三焦腑 E.胆腑 2.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 3.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弦細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滑数 4.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 A.阳明 B.太阳 C.太阴 D.三阳 E.少阳 5.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 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 6.柴胡证往來寒热,休作有時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血弱氣盡,腠理開 B.藏府相連,邪高痛下 C.邪氣与正氣相搏於胁下 E.正邪分爭于表里之间 7.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 A.头汗出 B.大便鞕 C.发热微惡寒 D.心下满,按之痛 E.手足冷,不恶寒 8.小柴胡汤 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 C.伴小便不利者 D.伴汗出短气者 E.伴汗出恶风者 9.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发黄 A.伴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 B.伴腹微胀满,口渴,小便不利者 C.伴胁腹不满,发热无汗者 D.伴胁下满痛,心烦喜呕者 E.伴心中懊(恼),小便不利者 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人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11.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 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C.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 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E.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 12.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应为 A.去半夏加重人参、麦冬 B.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括萎根四两 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括蒌实 D.去半夏、黄芩,加括篓根 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括篓根 13.柴胡桂枝汤证的病机不宜表述为: A.太阳少阳合病 B.少阳夹表证 C.少阳兼外寒证 D.太阳少阳并病 E.太阳未罢,始入 少阳 14.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 A.湿热下注 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 C.胆气下迫 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 1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 A.上热下寒 B.上火下水 C.胃热脾寒 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E.膀胱气化 不利 16.柴胡加龍骨牡蠣汤证出现胸满烦驚、讝語的原因与下列那项机制无关? A.胃热上蒸 B.心阳不宣 C.胃热上蒸 D.热扰心包 E.热郁少阳 17.热入血室证出现谵语的特点是: A.入暮乃作 B.入夜益甚 C.高热谵语 D.神昏谵语 E.动血谵语 18.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 A.大陷胸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栀子豉汤 D.小柴胡汤 E.茵陈蒿汤

论水气病之治则

论水气病之治则 关键词水气病金匮要略中医治则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18条中之“诸有水者”,是指一切水肿病,如风水、皮水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是以腰为准,将人体分为上部和下部来论述水气病的治法。人体的上部即腰以上属阳,属表,人体的下部即腰以下属阴,属里。水邪在人体的下部,根据《内经》“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旨,当利小便之法;使水湿之邪从下而去。水邪在人体的上部,宗“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旨,当用汗法,使水湿之邪从表散之。此为因势利导之法,也是“开鬼门,洁净府”的具体体现。亦为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则。 历代诸家在理解此条原文时观点较为统一,以赵以德、徐中可、尤在泾等的腰之上下分阴阳,病在阴,当泄邪于下,病在阳,当越邪于外的观点为代表,然需注意如下几点。 1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原则只适用于水气病的阳证、实证 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因而泛滥全身,其病之初起,正气尚可之时,可予利小便、发汗之法,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恢复人体阴阳的平衡。若病久不愈,水气病属阴证、寒证时,则宜用温补之法,可参考《景岳全书·肿胀》中“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之说,以温运脾肾阳气,化生气血为主。否则专事消伐,必然犯“虚虚”之戒。 2 “发汗”与“利小便”两法应配合应用 由于人体的表里上下常可相通,相互影响,发汗可使表和,利小便可使里通,若二者参伍使用,则表里之气可内外条达,正气健旺而病愈。故在临证治疗时,若汗之效不显时配伍适量分利之品常可速效,若用分利之法效不著时配伍适量发散或宣通肺气之品亦常速效。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以腰之上下,作为“发汗”、“利小便”二种治水方法的应用区别点,将两法法截然分开,相反结合应用可相得益彰。 3 “发汗”与“利小便”之法不宜单独久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9.7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七节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腑等。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 脏腑兼病,并不等同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内在联系且又相互影响的规律,如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则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因此,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这样才能明确其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证施治。 脏腑兼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其证候也较为复杂。除在前面脏腑辩证中涉及到的一些证型如胃肠病证、肝胆湿热证等属脏腑兼病证型外,这里再将其他脏腑兼病证型作一介绍。 一、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证候。 [临床表现] 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 心肾阴虚,虚阳偏亢,上扰心神,故见心烦少寐,惊悸多梦。肾阴亏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腰膝失养则见腰膝酸软。虚火内炽,扰动精室,故见遗精。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为阴虚失润,虚热蕴蒸所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之征。本证以惊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伴见阴虚之象为辨证依据。 二、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瘀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微。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气上犯凌心所致。 心为阳脏,属火,能温运、推动血行。肾中阳气,为人身阳气之根本,能气化水液。心肾阳虚,心失温养、鼓动,故见心悸忡仲;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肾阳不振,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阳虚形神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脉沉细微,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本证以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并伴见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三、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肺两脏气虚,表现以心悸、咳喘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沉弱或结代。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波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生气之源亏乏所致。 心气虚,鼓动无力,则见心悸。肺气虚弱,主气功能减弱,肃降无权,气机上逆,而为咳喘。气虚则气短乏力;动则耗气则活动后诸症加剧。肺气虚,气机不畅,则常感胸闷;不能输布津液,水液停聚为痰,故痰液清稀。气虚全身机能活动减弱,血行无力,则面色淡白,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本证以咳喘,心悸,并伴见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病人腰以下肿用利小便法治疗,体现了《内经》中的何种治则() A.开鬼门 B.洁净府 C.去菀陈莝 D.上病下取 E.治病求本 2.防已黄芪汤可治水气病,其证型为() A.风水挟热 B.皮水挟热 C.风水表虚 D.皮水郁表 E.皮水阳郁 3.先月经闭止,后出现水肿,此属下列何病() A.气分病 B.血分病 C.水分病 D.月经病 E.水气病 4.治水气病,防己茯苓汤的作用是() A.固表疏风,利水除湿 B.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C.发汗行水,兼清内热 D.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E.清化湿热,渗利小便 5.发热,胸满,四肢头面浮肿.汗出色黄,其脉沉迟者,为() A.风水 B.黄汗 C.正水 D.石水 E.皮水 6.证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 A.皮水 B.正水 C.风水 D.石水 E.黄汗 7.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防己黄芪汤 D.防己茯苓汤 E.越婢加半夏汤 8.黄某某,女,50岁,1973年4月10日初诊,心下坚满如盘大已十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及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予枳术汤治疗后病瘥,服枳术汤后,判断临床疗效的主要指征是() A.矢气频作 B.大便通 C.小便利 D.腹中软 E.如虫行皮中 9.李某,男,6岁。全身浮肿已有10天,先自足跗部开始,面目及全身逐渐浮肿,腹皮膨胀如鼓,四肢水气聂聂动,色明亮,皮光滑,按之凹陷,阴囊肿大如柑,水液淋漓渗出,溲短气喘脉浮弱。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小青龙汤 C.十枣汤 D.防己茯苓汤 E.半夏麻黄丸 10.周某,女,48岁,务农,1979年6月出诊。去年深秋,劳动结束后,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下身无汗。汗发黄,内衣汗浸后呈黄色,腰部经常窜痛,烦躁,下午低热,小便不利。检查肝脾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黄疸指数4,脉沉紧,舌苔薄白。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半夏麻黄汤 C.芪芍桂酒汤 D.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E.茵陈五苓散(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血分 B.气分 C.水气 D.水分 E.崩漏 1.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2.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水气 B.水分 C.血分 D.气分 E.消渴 3.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4.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肾气丸 D.栝楼瞿麦丸 E.百合滑石散 5.“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用() 6.“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治用()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具有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有()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 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热证 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兼夹证:随证加减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 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 灼伤津液——-咽干 循经上扰清窍——-目眩 二、少阳病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少阳病的证治 病程:五六日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 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 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 心烦——胆郁,胆热扰心 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 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 渴——津液不足 腹中痛——脾虚肝旺 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 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

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 咳——寒饮伤肺 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辨治要点】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提要】论少阳病的证治。 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归阳明的证治(97) 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论发病 病理: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部位 结果: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 ——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 治疗: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 处理:以法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 【提要】论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及柴胡证误下后的证治与机转。 伤寒或中风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说明病程的曲折性 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蒸蒸而战,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提要】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之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提要】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宜先补后和之法。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提要】辨阳明病柴胡证未罢的证治。 以下各种发热,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是() A.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 B.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C.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小柴胡汤证

医圣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小柴胡汤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从医圣张仲景用小柴胡汤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有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方证: 一、《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风水2.皮水3.正水4.石水5.黄汗6.颈脉7.周痹 8.血分9.水分10.气分11.泄风12.痂癞13.风强 14.气强15.聂聂动16.心水17.肺水18.肝水19.脾水 20.肾水 二、填空 1.师曰:病有水,有水,有水,有石水,有黄汗。 2.风水,其脉,外证。 3.皮水,其脉,外证,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4.正水其脉,外证。 5.石水其脉,外证。 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腰以上肿, 乃愈。 7.风水,,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8.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者,

主之。 9.厥而皮水者,主之。 10.脉得诸沉,当责,身体肿重,者,死。1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主之。 12.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者,有水,可。13.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名曰血分。1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其气乃散。 15.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浮者为,无水虚胀者,为。 16.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脉浮者宜。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汗沾衣,,。 三、单项选择题 1.风水的病机为() A.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停水外溢B.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C.脾阳不足,水湿泛滥D.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E.水湿犯表,郁而化热 2.风水病,其肿势特点() A.由上而下B.由下而上C.由表及里D.由

里及表E.一身悉肿 3.皮水的病机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脾肾阳虚,水湿泛滥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E.脾虚气滞 4.正水的病机应是() A.脾阳不足,水湿泛滥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水湿郁表化热 5.石水症见腹满不喘,脉自沉的机理是()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6.症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7.症见一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脉浮或沉,此为() 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入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心病辨证与护理: (一)心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1、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凡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或劳心

过度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凡心气虚甚,寒邪伤阳,汗下太过等 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 出现此证。 三证的鉴别: 相同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不同点: ①心气虚: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脉虚。 ②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晄白或晦暗,舌淡胖苔 白滑,脉微细。 ③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 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 糊,或昏迷。 2、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二证的鉴别: 相同点:均因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引起。临床表现:心悸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说Introduction 一少阳的生理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 (一)少阳病的成因 太阳表邪内传 胆火上炎,经脉壅滞 少阳本经受邪 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 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 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 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 一、辨少阳病提纲Outline of shaoyang disease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少阳病提纲 [讨论]:少阳是指足少阳胆经。胆热上蒸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目眩。临床上出现这些自觉症状,则知病邪以传入少阳。因为三者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标志,一般把它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有人认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独有,阳明病也可见到,如(189)“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而微喘……”:(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同意提纲之说。我们认为,阳明病有它自身的主证,而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可能发生的兼证而已。阳明病热盛伤津,不仅口苦咽干,更突出舌燥烦渴;太阳为风寒在表,口不苦,咽不干,目不眩。少阳必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而无舌燥烦渴,表明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本条作提纲,还有一定意义的。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应以小柴胡汤之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高级教育)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就是病邪往里面跑了,代表肠胃寒冷掉了,虽汗出, 不恶寒,代表没有表证了,其身必重,脉迟、身重都是代表病邪往里面走了,病邪往里面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就是要攻里以前,要先确定病人有没有外证,如果病人有汗出,可是不恶寒,桂枝汤是有汗但怕冷,阳明热也是有汗,麻黄汤无汗怕冷有喘,这喘和腹满而喘的喘不一样,这几项讲的就是病人没有表证,且病人有潮热;病人有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这腹满是大便堵到的腹满,这四项就是阳明证的主证,为确定腹满要做腹诊,如果是实则拒按,譬如在胃的地方,喜按就是虚的,这虚证的腹满是脾脏的关系,属于太阴证。 手足濈然而汗出,如果手脚汗已经出来了,就是胃的津液已经快完了,阳明证如果全身都有汗,就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胃的津液快没了的时候,剩一点点津液,只看到四肢手脚上出汗,然后病人有潮热,又没有恶寒,肚子又胀满,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大便已经干掉硬掉了,从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出来,大肠里面被燥屎堵到了,这时候就是「大承气汤证」。 阳明证本来应该全身有汗,到后来只有手脚有汗,这时候胃已经燥化了,肠胃里面极燥,张仲景在用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是要等到肠胃里面的津液完全没了,造成大便干燥在里面,才会用到「大承气汤」,如果只是大便不通不会用到「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很峻很强,如果「大承气汤」吃了还不大便,就是得到大肠癌,除非是寒实,否则没有不下的。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概述 概念: 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 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 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 (一)分类及其主症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1) 1.风水脉证 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 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 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 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 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 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 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 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 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 1.风气相博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治疗风湿在表兼表阳虚而风邪偏盛者的代表方剂是() A.桂枝附子汤 B.白术附子汤 C.甘草附子汤 D.薏苡附子散 E.附子汤 2.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病证被称为() A.肾着 B.湿病 C.中风 D.历节 E.溢饮 3.刚痉与柔痉的主要区别是() A.有无恶寒 B.有无汗出 C.有无咳嗽 D.有无恶风 E.有无强直表现 4.患者身体烦疼,发热恶寒,无汗,治用何方?() A.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B.麻黄加术汤 C.栝楼桂枝汤 D.葛根汤 E.防已黄芪汤 5.栝蒌桂枝汤的组成是() A.栝蒌根加桂枝 B.桂枝汤加栝蒌根 C.桂枝汤加麻黄、栝蒌根 D.麻黄汤加桂枝、栝蒌根 E.桂枝汤加葛根、栝蒌根 6.麻黄加术汤证的疼痛特点是( ) A.身烦疼 B.一身尽疼 C.身体疼重 D.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E.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7.服防己黄芪汤后出现“如虫行皮中”,是因为 ( ) A.风去湿存 B.湿去风在 C.病重药轻 D.病情加剧 E.风湿欲解 8.痉病的主要脉象是() A.沉弦 B.弦紧 C.弦数 D.弦迟 E.弦涩 9.首次服用治疗风湿的防己黄芪汤后,可出现哪种反应() A.如冒状 B.如虫行皮中 C.如醉状 D.瞑眩 E.如做水中 10.痉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A. 皮 B.骨 C.肉 D.筋脉 E.血 11.葛根汤的组成是() A.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C.麻黄汤加葛根、栝楼根 D.麻黄汤合桂枝汤加葛根 E.麻黄汤加桂枝 12.丁某,男,身体强壮,多痰,己巳二月廿二日,晨起感冒,即头痛发热,头痛如劈不 能俯,角弓反张,两足痉挛,苔白滑,脉弦迟,瞳神弛纵,项强颈直,此案属于哪种病症() A.柔痉 B.欲作刚痉 C.阳明痉 D.头中寒湿 E.寒湿在表 (二)B型题(1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用一次或几次或一次也不用。 A.桂枝附子汤 B.白术附子汤 C.甘草附子汤 D.防己黄芪汤 E.桂枝汤 1.风湿在表,表阳虚而风邪偏胜,宜用: 2.风湿在表,表阳虚而湿邪偏胜,宜用: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所治疗的病证有() A.湿病 B.饮病 C.水气病 D.历节病 E.黄疸病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适应症是() A.一身尽痛 B.恶寒无汗 C.发热日晡所剧 D.关节疼痛抽掣 E.关节肿大 3.风湿在表,禁用大汗法的原因是() A.风为阳邪,易于表散 B.湿为阴邪,不易速除 C.大汗出者,风去湿存 D.徒伤阳气,病必不愈 E.风湿虽去,阳气亡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