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下《化学肥料》说课

初三化学下《化学肥料》说课
初三化学下《化学肥料》说课

初三化学下《化学肥料》说课

初三化学下《化学肥料》说课

课题2化学肥料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 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

[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

[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

[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投影]

[教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

[板书]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引导]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活动与探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氮肥磷肥钾肥

碳酸氢铵氯化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能否嗅到气味?

氮肥钾肥

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氯化钾

灼烧

加熟石灰研磨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活动]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白色晶体

刺激性气味

溶白色晶体

无味

溶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白色晶体

无味

难溶白色晶体

无味

2.

熔化冒烟有刺激味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跳动无味跳动无味

[板书]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钾肥磷肥

看外观白色晶体灰白色粉状

加水全部溶于水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教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投影]氮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各种化肥的方法。

[作业]习题3

查阅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的资料,整理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下节课我们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肥料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

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钾肥磷肥

看外观白色晶体灰白色粉状

加水全部溶于水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考题回顾

1.(xxxx年上海)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

A.尿素B.碳铵C.硫铵D.草木灰

2.(xxxx年甘肃)某农场的小麦茎、叶生长不茂盛,需施加氮肥。下列物质属于氮肥的是……………………………………………………………………………………………()

A.K2SO4B.CO(NH2)2C.KCID.Ca(H2PO4)2

3.(xxxx年陕西)请你参与长青乡初级中学初三同学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从家中拿来了五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第一步:称取五种化肥各10g,分别研细。

第二步: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嗅到气味的是三种铵盐。将下列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整:

2NH4NO3+______=+2NH3↑+2H2O;

第三步:另取三种铵盐各少量,分盛于三支试管中,均滴入少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铵和硝酸铵,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HCl====NH4Cl+______+______;

第四步:另取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铵盐进行识别,写出识别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五步:取两种钾盐,分别在试管中配成溶液,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钾盐是,无明显现象的钾盐是。

答案:1.D2.B3.Ca(OH)2Ca(NO3)2CO2↑H2O

NH4Cl+AgNO3====AgCl↓+NH4NO3K2SO4KCl

备课资料

1.农药、化肥使用注意

农药化肥“四不混”

(1)碱性肥料氨水、石灰氮、草木灰等不能与敌百虫、乐果、甲胺磷、速灭威、

托布津井岗霉素、多菌灵、叶蝉散、菊酯类杀虫剂等家药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2)碱性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松脂合剂等,不能与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铵态氮肥和过磷酸钙等化肥混用,否则会使氨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3)含神的农药,如砷酸钙、砷酸铝等不能与钾盐、钠盐类化肥混用,否则会产生可溶性砷而发生药害。

(4)化学肥料不能与微生物农药混用,因为化学肥料挥发性、腐蚀性很强,若与微生物农药如杀螟杆菌、青虫菌等混用,则易杀死微生物,降低防治效果。2.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各有哪些特点?

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各有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点:

(1)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具有明显的改土培肥作用;化学肥料只能提供作物无机养分,长期施用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使土壤“越种越馋”。

(2)有机肥料含有多种养分,所含养分全面平衡;而化肥所含养分种类单一,长期施用容易造成土壤和食品中的养分不平衡。

(3)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低,需要大量施用,而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施用量少。

(4)有机肥料肥效时间长;化学肥料肥效期短而猛,容易造成养分流失,污染环境。

(5)有机肥料来源于自然,肥料中没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长期施用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化学肥料属纯化学合成物质,施用不当能降低农产品品质。

(6)有机肥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只要经过充分的腐熟处理,施用后便可提高作物的抗旱、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长期施用化肥,由于降低了植物的免疫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化学农药维持作物生长,容易造成食品中有害物质增加。

(7)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生物转化过程,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导致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

3.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

(1)其种类按元素可分为钼肥、硼肥锰肥、锌肥、铜肥、钴肥、铁肥等,按化合物类型又可分为:

①易溶的无机盐速溶性微肥,如硼酸盐、氯化物等。

②不易溶的无机盐或氧化物缓溶性缓效性微肥,如磷酸盐、碳酸盐等。

③溶解度极小的玻璃状盐玻璃微肥,含有微量元素的碳酸盐型粉末,由高温熔融而成玻璃状。

④螯合物由具有螯合作用的物质与微量元素螫合而成的化合物。

⑤混合肥料又称复合肥料,在氮磷钾肥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而成的混合物。

⑥某些工业废弃物其中含有微量元素,可作缓效性肥料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农家有机肥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但它们不能完全满足某些农作物对部分微量元素的需求。

(2)至今为止,常见的微量元素肥料的品种如下所示。

微量元素肥料品种

B硼砂、硼酸、硼镁肥、硼镁磷肥、含硼过磷酸钙、含硼碳酸钙、含硼石膏、含硼玻璃肥料、含硼矿物、含硼粘上、含硼工业废渣。

Mo钼酸铵、钼酸钠、三氧化钼、含钼过磷酸钙、含钼工业废渣。

Zn硫酸锌、氯化锌、氧化锌、碳酸锌、硫化锌、磷酸铵锌、螯合锌。

硫酸锰、氯化锰、碳酸锰、氧化锰,含锰过磷酸钙、磷酸铵盐、锰玻璃肥,含锰工业废渣。

硫酸铜、碳酸铜、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磷酸铵铜、硫铁矿渣、选矿尾砂。Fe硫酸亚铁、硫酸铁、磷酸铵铁、螯合铁。

Co硫酸钴、氯化钴、含钴工业废渣。

4.常用化肥的简易鉴别

在农村,人们总结出以下鉴别化肥的简易方法。

一看:液态化肥,有刺激性氨臭气味的是氨水;像鱼卵的白色固体,一般是尿素;灰色粉末或颗粒,一般是过磷酸钙;黄褐色或灰褐色粉末一般是磷矿粉;白色晶体可能是硫铵、碳铵、氯化钾等。

二闻:直接闻,有明显氨臭气味的是碳铵(易分解放出氨气);用拇指和食指将石灰与白色晶体混合揉搓,有氨臭气味的是硫铵或硝铵。

三溶:灰色粉末部分溶于水,且水溶液有酸味的是过磷酸钙;黄褐色或灰褐色粉

末不溶于水的是磷矿粉。

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

内容提要

1.知道学过的物质的类别。

2.能对一些物质加以区分。

教学建议

1.教师提供物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类别。2.学生尝试总结物质的分类情况。

3.教师更正学生总结情况。

4.教师提供分类标准。

5.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填写下列内容。

讨论:①根据“组成是否单一”将物质分为几类?

②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异同”如何分类?

③在单质中,根据性质差异如何分?

④在化合物中,根据组成差异如何分?

6.学生举例

7.教师评价

8.课堂练习

化学肥料说课稿教学内容

化学肥料(第1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化学肥料》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酸碱盐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题相对与酸碱盐知识来说它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增产粮食和蔬菜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阅资料,学会利用资料总结、归纳、提炼所获得的信息。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结合教学内容及自身的特长和教学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三、说学情 我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若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因为它与城市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况且一个人查阅的资料是有限的,不如利用此机会发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展示自己的收

常用的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常用的盐》,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八单元《常见的酸碱盐》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常用的盐》”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是盐的化学性质、氯化钠的用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酸和碱的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和碱,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化学肥料,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首先)(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食盐、纯碱等部分盐在日常生活种的用途。(以及) 2)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第三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将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大家每天都在吃一种调味品,它是白色的,样子和白砂糖差不多,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说的是哪种调味品吗?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接着第二个环节) 2,实验探究,(讲解新课)探究新知识 化学是离不开实验的,在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按照书本244和245页的探究活动来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作者:————————————————————————————————日期: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盐和上单元的酸和碱在内容上是同一个体系,所以本课时的学习与酸碱的学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上一单元中已经提出了盐的概念,学生对生活中食盐也较为熟悉,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教材接着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还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知道的基本知识: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学生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3.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采用教师演示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李琳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分子和原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了解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认识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和原子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元素的含义及原子与元素的区别。 难点: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说课设计 化学肥料(第一课时)说课稿

化学肥料(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酸碱盐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题相对于酸、碱、盐知识来说它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增产粮食和蔬菜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B、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C、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展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B、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讨论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B、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对社会的两面性。学会辩证统一的认识问题。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肥料,学生已有的认识来自于生活常识。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的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但是关于化肥的种类、组成、以及不同种类化肥的作用,学生不是很清楚;对于化肥对人类生存所作的贡献,学生没有深刻地感受。 学生从化学组成上理解化肥是不难的,例如,氮肥主要是铵盐和硝酸盐,磷肥则主要是磷酸盐或磷酸二氢盐,常见的钾肥主要是钾盐,因为这些盐能够提供

《化学肥料》说课稿

《化学肥料》说课稿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秀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 自人民教育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二,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容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盐化肥》中的第二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 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学好本节容能更好地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⑵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 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化学肥料”在教学中,中考的要求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是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前提,鉴别的思路和实际操作是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从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碳酸盐的鉴别经验中,总结鉴别物质的基本思路。化肥鉴别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方法和步骤也比较复杂,缺少专用的试剂(像酸、碱)和固定的方法(像碳酸盐),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和探究”,指明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二、说教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问题讨论、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养。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第一、重视课前预习;第二、课堂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一片玉米、一片小麦的图片,提出问题:在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中,多姿多彩的植物给美丽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元素?投影出示农作物最需要的营养元素,指出农作物最需要补充的是N、P、K,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中学 ***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盐和上单元的酸和碱在内容上是同一个体系,所以本课时的学习与酸碱的学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上一单元中已经提出了盐的概念,学生对生活中食盐也较为熟悉,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教材接着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还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知道的基本知识: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学生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3.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采用教师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

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化学肥料说课稿

8.5化学肥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自粤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第5节,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第八单元中的第5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成的重要性,了解常用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通过观察和探究常见的化肥,了解化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鉴别铵态氮肥的方法,拓展碱类性质的知识,提高实验检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化学肥料”在教学中,中考的要求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是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前提,鉴别的思路和实际操作是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从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碳酸盐的鉴别经验中,总结鉴别物质的基本思路。化肥鉴别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方法和步骤也比较复杂,缺少专用的试剂(像酸、碱)和固定的方法(像碳酸盐),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和探究”,指明鉴别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从而在教学中降低和化解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展示交流、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养。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重视课前预习;2、做好课堂实验;3、课堂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农作物的生长需要N、P、K等营养元素,含有这些元素的某些盐可以作为肥料,通过化学加工生产的肥料,称作化学肥料。化学肥料与传统的农家肥配合使用,对促进农作物增产,解决粮食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人们

中考化学肥料-说课稿

《化学肥料》公开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聆听我的公开课,希望大家能给本节课提出宝贵的建议。下面我想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关于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2。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盐,本节课的学习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我对于现在学生的了解,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常见化肥的鉴别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分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2)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自身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化学肥料说课稿

《化学肥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课题。是在学习过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中化肥的种类及对环境的影响是以前面所学相关知识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又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延伸。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是让学生“活学活用”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而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及购买原则,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节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学生能简单的了解化肥的种类、作用及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把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知道购买化肥的原则。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研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对化肥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感情。 3.重难点的确定 化肥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数学生家都种地,他们毕业后也会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化肥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了解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就成为本节的重点。 对于化肥、农药使用不当会引起环境污染的事件近年来电视等媒体报道较多。所以,对于化肥、农药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就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确定 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并已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频、案例、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视频引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因使用假化肥而造成水稻减产的视频,这样做可以

《化学肥料》说课稿

《化学肥料》说课稿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刘秀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二,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盐化肥》中的第二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⑵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化学肥料”在教学中,中考的要求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是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前提,鉴别的思路和实际操作是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从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碳酸盐的鉴别经验中,总结鉴别物质的基本思路。化肥鉴别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方法和步骤也比较复杂,缺少专用的试剂(像酸、碱)和固定的方法(像碳酸盐),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和探究”,指明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二、说教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问题讨论、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养。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第一、重视课前预习;第二、课堂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模板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元素》。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拓展阅读,运用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进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音乐《演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中的第二节课“笛子”,本单元的宗旨是由竹笛的欣赏和认识过渡到对中国民族乐队的认识,最后升华到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节课属于演奏模块的内容,演奏模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亲身参与演奏,直接地体验音乐,使学生能亲自去创作音乐的美,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得提高。因为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接触比较少,鉴于此原因,我选择把本堂课的欣赏和演奏相结合。 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世界文明古国:(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化学肥料说课稿

化学肥料说课稿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课题二化学肥料(第1课时)说课稿 石首市小河口镇中学余勇 2016-3-14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2化学肥料第一课时——化肥的简介,课本的79-82页。本节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第二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课时一虽内容较易,中考考点知识设计较少,但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的4种化学肥料和作用b.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自主预习,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导学案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3.教学重、难点: a.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本节课,我于上周五第四节课在九一班完成新授。学生在认识了酸碱盐知识后,对于盐的知识并不陌生,再由于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中并无太大阻碍。但也有众多不足之处,不少同学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还有同学回答问题时“心口不一”,也就是心中可以想到,但不能表达出来或不能用专业的术语简洁的表达出来。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结合老师引导、总结归纳完成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情景导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节课。大部分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对化学肥料并不陌生,甚至有几个同学能说出硫酸铵、尿素等肥料的

化学肥料说课稿

化学肥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中的课题二,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盐化肥》中的第二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⑵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化学肥料”在教学中,中考的要求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是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前提,鉴别的思路和实际操作是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从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碳酸盐的鉴别经验中,总结鉴别物质的基本思路。化肥鉴别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方法和步骤也比较复杂,缺少专用的试剂(像酸、碱)和固定的方法(像碳酸盐),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和探究”,指明鉴别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从而在教学中降低和化解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展示交流、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养。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重视课前预习;2、做好课堂实验;3、课堂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图片,提出问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化学肥料说课稿

《课题2 化学肥料》说课稿 王文志 2017.5

《课题2 化学肥料》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盐,本节课的学习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我对于现在学生的了解,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由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目标: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自身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 而为了能讲清以上的重难点,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点,我们再从教法和学法上简单谈谈。

二、说教法 第一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化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得以直观再现,同时提升化学教学的平台,开拓了教师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第二种是实验探究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是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种讨论教学法,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对本节课的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1.实验探究法:初三的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根据本节特点设置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分析结果,得到新知识。而且在演示实验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推广。 2.自主学习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直露的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据此我拟出了如下几个环节教学程序。

初中化学《盐化学肥料》说课稿

初中化学《盐化学肥料》说课稿 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化学《盐化学肥料》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化学第八章第六节《盐化学肥料》第一节,是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章《酸碱盐》中第六节内容. 整个说课过程分以下三个部分. 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盐化学肥料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酸的性质,碱的性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全书中最后的一节课内容,也是对酸,碱,盐之间的联系的总结.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对加深理解酸与碱的性质及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做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1)了解盐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2)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习"部分酸,碱 和盐的溶解性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德育目标:通过盐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三篇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三篇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 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 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 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 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