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次课程改革

8次课程改革
8次课程改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

课改历程

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

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12

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

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

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

第五次课改:

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

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同年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开设劳动技术课,高中

设置选修课。——第六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五、深化改革期(1985—现在)

第七次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教科书制度由“国定制”向“审定制”转变,一纲多本,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教材——第七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2年更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试行)》),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修改审定,据此编写出版了八套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教材——第八套中小学教材

1997年高中新教材实验,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颁发——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奏。

第八次课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