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先秦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秦汉魏晋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隋唐两宋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元明清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选官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技巧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经济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之农业手工业商业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中国古代思想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之科技文艺专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先秦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史大框架】

先秦政治制度

秦汉到元政治制度

明清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3+4

三大脉络:

①中央VS地方

②君权VS相权

③宗法体系(宗法制→宗法观念)

四大制度体系:

①中枢决策制度体系→董事会(董事长)

②行政执行制度体系→CEO

③地方制度(行政区划;行政长官及职能分配)→子公司

④选官制度→HR

先秦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春秋战国嬗变)

分封/宗法/礼乐

【分封制】

内容/特点/影响

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前代帝王后代

(同姓不婚:姬姓诸侯国—晋燕鲁吴卫郑)

王畿地区—周王室

晋—周成王弟弟(姬叔虞)

卫—周武王弟弟(姬康叔)

鲁—周武王弟弟(姬旦)

齐—功臣姜子牙(姻亲)

吴—周王室

楚—颛顼氏后代(熊)

宋—商朝后裔

陈—舜的后裔

燕—周王室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层层分授,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及义务

权力:(行政、财政、军权)(领土、臣民)(分封、继承)

义务:服从中央决策;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①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疆土;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保证分封制完善运行:周王室强大、血缘关系紧密

②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淡化,周王室衰微→地方权力失控,出现兼并争霸战争【宗法制】(决策—谁听谁的话;继承)

内容/影响

内容: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先比妈后比年龄)

2.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小宗要听大宗的话)

天子—诸侯—卿—士(—平民)

影响:1.利用血缘关系,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贵族)内部稳定,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后世:宗法观念(嫡长子继承观念;家谱;祠堂)

三.礼乐制

先秦→秦以后

①宗法制度→宗法观念

规则→潜规则

②分封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君主专制制

③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把任命、继承权收归中央)

④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总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结构松散,尚未来集中,贵族垄断政治

(松散的血缘共主制)

黄焖鸡米饭(总店+加盟)vs肯德基(总店+分店)

第二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秦汉魏晋制度专

确立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核心—选官·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官僚体系(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外显—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皇帝制】—皇权至上(听话);父位子承(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政;御史大夫—监察和秘书工作)—中枢决策类制度

九卿—行政执行类;丞相下属

相权—与皇帝共享决策权的机构及其长官(宰相)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没有人能和皇帝共享决策权)

丞相行政太尉军

御史监察兼秘书

太常奉常司礼仪

宫廷侍卫郎中令

皇家事务哪家强

卫尉太仆和宗正

警卫车马宗族事

还有少府理财政

全国事务哪家强

治粟内吏大司农

典客又称大鸿胪

全国财政和外交

刑罚狱讼找廷尉

(九卿特点:家国同构,“家天下”特点,九卿中六卿管理皇族相关事务,三卿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郡县制】

行政区划:郡县2级制

行政长官:郡守、县令

官僚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影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确立;血缘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公天下之端)

汉朝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1.郡国并行制(巩固初期统治·血缘关系紧密时有利于中央集权;血缘淡泊后地方分权严重,引发七国之乱)

2.汉景帝、文帝两代平息七王之乱

3.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达成削藩;巩固郡县制)

4.设十三州刺史

(中央VS地方:设监察区;分权)

刺史(监察区最高长官→行政区最高长官)

州(监察区→行政权)

州—郡—县三级制

长官:州牧—郡守—县令

【君主专制】

汉武帝设置内朝(中朝)·尚书,削弱相权

(皇权VS相权:任命亲信,把相权移交到自己的内侍手里;分割相权)

尚书台(少府麾下一个秘书机构·档案室)

→尚书省

尚书令

补充:

魏晋南北朝

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分封和郡县之争】

早期分封→削藩→回复中央集权的地方制度

高配皇帝+低配藩王→成功(汉朝、清朝)

低配皇帝+高配藩王→灭亡(西晋)

低配皇帝+其余低配藩王+一位高配藩王→篡位(明朝)

南北朝

士族门阀vs寒门庶族

南方北方胡汉融合

九品中正南方立军功

北方→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前秦→北魏(民族融合)→西魏(宇文氏)→北周(杨坚·外戚集团)

→东魏(高氏)→北齐

南方→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隋→唐

第三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

隋唐两宋制度专题

隋唐制度

中央集权

道·州·县三级制

设节度使(军区司令)·武官出身·胡人担任

临时性监察长官→行政区最高长官(军政财大权于一身)

→藩镇割据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

中书省(中书令)·起草;门下省(侍中)·审议;尚书省(仆射)·执行·总领六部

②六部:户吏礼兵刑工

③作用:相互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分工明确)

(三省分权是上下游关系;二府三司、三权分立水平分权→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

政事堂(讨论)

政事堂被收归中书省

政事堂→中书门下(起草+审议=决策权)

三省虚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平章事)

3.科举制

中央集权:

路-州-县三级制

路:经略安抚使·民生/民事、提点刑狱使·法律/刑罚(司法/执法)、提举长平使·人事、转运使·财权)+通判

兵权—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进入禁军+更戍法

行政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设通判监督(通判副官)

财权—地方赋税除小部分开支外,其余由中央掌控

分权+监督(放置检察长取代最高行政长官)

君主专制:

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分行政权—中书门下副相·参政政事

分财权—三司(三司使)

分军权—枢密院(枢密使)

二府三司制

分权+亲信(任用亲信最高只能当副职)

【影响】

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央地方矛盾(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君权相权矛盾

④重文轻武,政治环境宽松,皇帝开明,官员敢于谏议,文化教育繁荣

⑤分权机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⑥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第四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元明清专题

君主专制:三省归一省—中书省(长官:丞相)→丞相权力过大

中央集权:

①划分行政区划:山河相形→犬牙相入

意义:使地方区划由易守难攻变为易攻难守

②行省制

一级—行省(丞相)

二级—路

三级—州

四级—县

行省→行中书省→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外派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变为中央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附属机构)

意义:彻底解决了中央地方的矛盾

③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④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明朝

君主专制:

①太祖废丞相官职、废宰相制度,权归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②成祖设内阁制度

③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有票拟权(建议权)(起草权);长官为首辅大学士

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相矛盾解决)

④皇帝掌握批红权·审议权;司礼太监掌握了批红权

⑤宦官乱政、首辅专权控制六部

⑥阉党(批红太监)VS东林党(江南士绅→票拟权)

中央集权:

废行省制

①一级—布政使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②二级—府(知府)

③三级—州县

君主专制:

军机处+内阁制

①雍正设立,最早处理西北军务

②特点:一不四无

一不—非法定行政机构,无决策权,只有建议权

四无—无官署(只有值班的值庐·临时办公场地)

无专官(没有固定职位,军机大臣经常流动;随机任期制)

无署吏(没有下属官吏·手下)

无定员(都是兼职,皇帝随时更换)

品级低、跪受笔录

中央集权:

一级—行省(巡抚、总督)

二级—府

三级—州县

补:道(介于省和府之间)—道台

1.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

3.王朝更替体制弊端+经验

王朝更替时间

第五章中国古代政治史之选官制度专题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

秦—军功爵制

汉—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唐→清—科举制

察举制—地方官员举荐人才,朝廷考核

标准:西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东汉“孝廉”“茂才”

(以道德为主)

征辟制(自上而下)

皇帝直接点招—征

高级官员聘请—辟

任子制

两千石以上—郡守、三公、九卿

可保举子弟担任郎官

评价:

导致了东汉末年官员普遍虚言道德而无实际才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内容:

由中正官给人评级(九品),向中央推荐

考核标准:家世—父祖身世;行状—品德才能

影响:

进步:专业化(专人推荐·面试官,从兼职到正职)

常规化

选拔权收归中央

弊端:士族门阀操纵垄断官僚政治

科举制

历史:

隋文帝初创,唐宋完善,明清八股

①考试类别:常科(标准化考试);制科(临时性考试)

②考试科目:常科—明经科(经义默写);进士科(运用:诗赋和策论)

③考试级别:省试(中央)、殿试(面试)

④行卷→作弊行贿(不公平)

宋朝

①考试科目:诗赋/经义之争

②考试级别:州试(地方);省试(中央);殿试

③糊名(匿名)、誊录(防止作弊制度)

④三舍法(太学分舍、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

(自主招生+保送)

明清

①考试科目:八股取士(分题型、制定评分标准)

效率高、评价客观、公平

限制自由,限制思想,思维僵化

②考试级别:

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

学校教育和科举挂钩

弊端:教育内容只有儒家经典,忽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

【影响】:

积极:

①打破士族门阀垄断官僚政治,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③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④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文化繁荣

⑤公平公正

消极:

①限制思想,阻碍创新,维护专制制度

②阻碍科学技术发展

第六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技巧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分时期

先秦→宗法制度(宗法观念)

秦以后→宗法观念、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宗法

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制)

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

【核心技巧】

①分清考的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君主专制

措施在地方—中央集权

措施在中央—君主专制

②总趋势(总趋势易对)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波动式上升)

③小范围

小范围内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受到阻碍Ps:分清总趋势和小范围—材料分层

所有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所有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范围)

一层加强+一层下降→总趋势

君主专制(皇权VS相权)

权力—决策权—起草诏令(宰相)

秦代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汉代

名义—三公九卿制(外朝)

实际—尚书台+尚书令(中朝)

——

名义—三公九卿制(司徒、司马、司空)

实际—尚书令+尚书省

魏晋南北朝

名义—尚书省+尚书令

实际—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

隋唐

名义—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仆射)

实际—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

真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

两宋

名义—三省六部

实际—二府三司制

政事堂(中书门下)—行政权—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副官)枢密院—军事权

三司—财政权

明朝

废宰相

名义—内阁制

实际—内阁制—首辅大学士(起草)

宦官—批红

名义—内阁制(首辅)

实际—军机处(军机大臣)

特点:

①外朝机构→内朝机构(移权+增设机构)任用亲信

②分权(宰相)

③有名义实际之分

④行政执行制度较为稳定

中央VS地方

方式:①增设行政区划(监查区→行政区)

②分权(地方长官)

③行政区划划分

秦汉—郡县制

①一级—郡(郡守)

②二级—县

东汉

①一级—州(刺史/牧)

②二级—郡

③三级—县

隋唐

①一级—道(节度使)

②二级—州

③三级—县

①一级—路(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长平使)+通判

②二级—州

③三级—县

Bug:三冗两积

元朝—行省制

①一级—行省

②二级—路

③三级—府

④四级—州县

明朝

①一级—布政使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②二级—府(知府)

③三级—州县

①一级—行省(巡抚/总督)

②二级—府

③三级—州县

补:道(行省·府之间)—道台

特点:

①增设监察区监察—监察区替代行政区

③直属中央(行省制)

④最小行政区划县级最稳定

历史细化专题之宗法专题

【宗法专题】

遇先秦不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秦以后不选宗法制度

先秦宗法制度/秦以后的宗法观念对比

【宗法制度/宗法观念对比】

嫡长子、大宗小宗、分封、家庙祭祀、丧服

嫡长子

先秦:嫡长子继承制度

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嫡长子继承制度是贵族世袭制的保障

秦以后:嫡长子继承观念

观念形同虚设,皇位继承多选贤爱,民间继承多选多子均分制

大宗小宗

先秦:大宗小宗制度

①大宗:始封者的嫡长子及往后各代嫡长子一系为大宗(百世不迁)

②小宗:始封者的庶子及往后各代庶子为小宗(五世则迁)

③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天下由宗法和婚姻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家国同构

秦以后:演变为宗族制度(宗法观念)

大宗小宗被家族宗族取代,宗族内以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为族长

听话关系改变:宗法小宗听大宗的—血缘;宗族制度:族人听族长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文化)

历史:

魏晋隋唐—世家大族制

宋以后—祠堂族长和族权制

《乡土中国》—乡绅

近代—宗族观念(家族观念)平民式

宗族构成:

家庭—家族—宗族

家庭:血亲关系+同居共财+五服之内

家族:血亲关系+五服之内

宗族:血亲关系+五服之外

先秦:分封制

天子—诸侯—卿—士

秦以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主,皇子封国制为辅→观念·封号(经济奖励)

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分封·分封观念)四.宗庙祭祀制

第七章中国古代经济史之经济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重农抑商政策(大题)

经济制度(选择题)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汉代田庄经济制度、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屯田制、不抑兼并、租佃制)

②赋役制度(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③专卖制度(盐铁、酒、茶…)

先秦:

【井田制】

内容:

①名义: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制,归国家所有

②实际: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③土地通过分封制度层层分授,受封者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奴隶主强迫平民和奴隶集体耕种,无偿占有劳动成果,并向封主缴纳一定贡赋

④中公田,四周私田(法律不承认)

瓦解:

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商鞅变法→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转让

二.秦:

【土地私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

中央政府控制的土地→财政收入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土地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控制小块土地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

④不稳定性(脆弱性)

→小农经济(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

狭义: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广义: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赋税、徭役、兵源(被统治阶级)

地主→统治阶级

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自由买卖→土地兼并→失去的土地的农民

→佃户(租佃制)

→工商业(转业)

→流民→农民起义

重新划分土地→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小农衰退→中央政府实力减弱→农民起义/大地主割据→乱世(人口骤减)

→重新划分土地……………………

大地主(统治阶级/特权阶层)

汉朝:外戚和地方豪强

魏晋:士族门阀

唐朝:藩镇军阀

宋朝:文官集团

元朝:蒙元贵族

明朝:文官集团

清朝:满清贵族+文官集团

抑制土地兼并

抑制原因:

①土地兼并使小农衰退,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源

②失去的土地的农民会转化为流民,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③巩固封建统治

抑制措施:

①限制大地主的土地数量

②增加对大地主的税收

③迁移大地主的居住地

汉朝

【赋役制度】

“田地”→土地税

“户·家庭”→财产税

“人口”→人头税(丁税)

“役”(兵役、徭役)→义务→役税

【军事制度·兵制】

征兵制:中央维持常备军,农民定期服兵役

募兵制:常备军+出钱招兵(雇佣兵)

府兵制:职业军人→军户/民户

土地制度:

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制度

田庄=大地主+佃户

田庄内部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田庄:土地、山林川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手工业、渔牧业+民兵组织

(曾头市、hu家庄)

编户制度:

户籍制度→齐民(自耕农、佣工、佃户)

收税:田租较轻;人口税、财产税、代役税较重

隋唐

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

①制度层面:均田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有自主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

不属于土地私有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抑制土地兼并,不能自由买卖

②土地层面:

战乱留下的无主荒地

推行均田制只限于少量无主荒地(全国土地的一部分)

不动摇当时的根本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③国家层面:

义务:把战乱留下的无主荒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

好处:抑制了土地兼并,获得了赋税来源、徭役兵役来源

④农民层面:

权利:获得了土地,有了经济来源可以自给自足

义务: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兵役

【屯田制】→无主荒地

军屯(有事打仗,无事耕种)

民屯(有事无事一直耕种,源源不断输送军粮)

均田制

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

租—土地税(田地)

庸—代役税(役)

调—财产税(户)

特点:

①税种分类清晰,相对公平

②“庸”—代役税;不再有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赋税收入

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崩溃,土地自由买卖

①量出制入:原来:政府直接规定征收多少粮食绢帛布匹→先确定财政预算·钱,再把预算换算成实物,有多少支出征多少税(实物税);

②折钱纳物:原来:以质量计税缴纳→以货币计税缴纳;农产品必须按市值折算成钱缴纳

(有钱交钱,没钱纳物)

③夏秋两次纳税:原来:纳税时间不固定→纳税时间固定

④居住地纳税:原来:居住地和原籍都要纳税→居住地纳税

⑤资产和田地多的征税多,保留丁税和代役税

田/户;役/丁→人头税

土地财产税

特点: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的开始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③纳税时间固定

两宋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更加规范化(法定认可、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特点:①防止地主偷税漏税

②原来:统计人口·户籍→统计土地

不抑兼并(土地制度)

不抑制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自耕农失去土地

→佃户(客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剩余自由劳动力→城市就业(工商业)→市民阶层

赋税→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徭役→代役税、募役法→不抑兼并

兵役→府兵制、募兵制

→流民

影响:

①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衰退

②减少政府对土地的干预,顺应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集约化经营,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和工商业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

→租佃制进步,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自由性增强,契约制度完善

明朝

鱼鳞图册

一条鞭法

税种分类清晰→交税手续简化;税种简化

①役归于地→把代役税归入田地税(田地承担了大部分的代役税和户税,但是保留了丁税)

②实物税完全转化为货币税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大量白银流入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人口税(丁)税平摊入田地税去征收(废除了人头税)

明朝:五亩地×2两/亩=10两;五口人×1两/人=5两

清朝:地区人数×人头税÷地区田亩=0.1两/亩

五亩地×2.1两/亩=10.5

15两→10.5两

鞭法/摊丁入亩

共同点:简化税种,货币税

不同点:简化程度不同

前者把杂税、代役税、田赋合并

后者把丁税也平摊入田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26)(含解析)

考纲考点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影响。宗教权威能加强君主专制,但并非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皇权产生前即存在,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皇帝以“天子”自居,通过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的类比来证明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2.(2014·北京文综)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出现,都源于地方节度使等武将专权、擅权。宋初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A项正确。设三司使和设枢密院的目的是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军权,将兵法是为了解决调兵权和统兵权问题,B、C、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4·山东文综)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或部门,显然与题干不相符,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地方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4.(2014·四川文综)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罗马法每日一题

专题罗马法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罗马法 1.演变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公民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仅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查土丁尼民法大全》:完成于6世纪,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特点 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历史地位 其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历史价值 ①对罗马 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的解决基本上都 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秩序运转,有效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对后世 罗马法的许多规定都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 后世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法律,资产阶级的陪审、诉讼等制度都 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资料整理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兰溪一中 童和刚
中 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1492 1498 1517 1519-1522 1553 1624 1640 1644 1662 1683 1684 1687 1688 1689 1765 1775 1776 1782 1781 1787 1789 1792 1804 1807 1814 1815 1836-1848 1839 1840 1842 1848 1851-1864 1856-1860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瓦特改良蒸汽机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 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 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 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 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 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 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 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 (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 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 (2)“不变”: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的内容,具体内容:掌握好每一个复习知识点,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一)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 掌握好每一个复习知识点,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一)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发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国家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统治者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⑤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①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②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③特点是府兵、均田结合,寓兵于农。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①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府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10年上海历史卷)34.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34.(2)8226;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8226;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 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 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