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性别意识与农村妇女参政

公共政策性别意识与农村妇女参政
公共政策性别意识与农村妇女参政

公共政策、性别意识与农村妇女参政———以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为例

作者:董江爱,李利宏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摘要:农村妇女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男性进城务工、农业女性化的当今农村地位更加突出。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村级治理的力治背景,农村妇女参政状况不容乐观。由此,应该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通过政策干预实现男女平等。文章以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为例,分析了公共政策中的性别意识及其实施效果,提出了保障农村妇女参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性别意识;农村妇女参政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的重要性

性别意识是指从性别的角度观察和认识问题,并通过性别规划实现男女平等。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是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要考虑政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并通过政策干预实现男女平等。现阶段,村民自治中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公平配置农村政治资源的需要,二是村务管理和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是公平配置政治资源的需要

妇女参政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妇女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妇女群体分享国家政治权利的前提和依据,妇女参政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严重影响了妇女的政治参与,再加上农村治理中强者掌权的“力治”(依靠势力、权力甚至暴力进行治理)背景,加剧了农村妇女参政的难度。

正是中国农村男权统治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村落政治资源配置的不公正和村委会干部中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村民自治组织中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而且随着村委会职数的减少和竞争的增强,女性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政治权力配置的不公正,在村务管理和重大事务的决策中几乎听不到女性的声音。

所以,村委会选举中妇女当选比例低下主要是社会歧视和不公正造成的,与农村妇女的个体因素关系不大。如果不规定女性参政比例,只强调男女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农村妇女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如果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妇女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农村基层民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政府必须审视现有立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适当考虑女性的特殊环境,制定与妇女权益保护法相配套的公共政策,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中给妇女参政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并通过政策倾斜实现农村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参与权利。

(二)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是村务管理和农村建设的需要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代表全体村民的利益,作为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妇女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 保证村委会中有适当女性对我国现代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比例的女性成员,可以保证村委会在村庄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因为只有妇女亲身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才能为妇女的切身利益着想。同时还可以反映妇女心声、保护妇女

权益、保证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比例的女性成员,可以为村级组织提供更加充足的干部来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男性进城务工、农业女性化”的特征,造成了党支部和村委会选举中的干部资源匮乏现象,甚至出现因村干部无合适人选而频繁换届的状况。这说明以男性为核心选举村委会成员的传统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应该引导村民将自己的选票投给有能力的农村妇女,

实现妇女参政和村务管理的双赢。三是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占适当比例,有利于农村妇女利用其女性特质充分发挥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如温柔善良和耐心细致的天性更适合于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在以发展特色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建设中,在以创建“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在以推进农村民主进程和监督村干部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不但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建设者,也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二公共政策中的性别意识及其实施

鉴于农村妇女在农村政治资源配置中的不公正待遇及其在参与村务管理和农村建

设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把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为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和农村建设提供平台。

(一)政策制定者的性别意识及政策目标

自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农村妇女在村务管理和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农村妇女参政的问题成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先后出

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农村妇女参政。

1995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了“要保障妇女的各项政治权利,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水平”的总目标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要占一定比例”的要求,并提出实现该要求的具体措施:“扩大基层民主,鼓励和推动妇女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保障妇女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妇女代表会主任作为候选人提名,经选举进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中女代表的比例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①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的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②这一规定对长期以来政治上歧视或忽视妇女是一个纠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和性别公正,也为全国妇联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提供政策支持。

1999年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村委会组织法》关于‘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的规定落到实处。”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充分认识农村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自觉把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等作为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时,要引导村民把符合条件的女村民吸收进去;在提名候选人时,要引导村民提名符合条件的妇女,鼓励妇女参与竞争;在正式介绍候选人时,要引导村选委会积极介绍女候选人的业绩,不得给予任何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在投票选举时,要组织、教育和引导村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把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妇女,选进村委会

领导班子。条件具备的地方,可探索在选票上注明妇女应有名额的办法。对利用宗族、派性势力,给妇女参选、当选设置障碍的,要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理。凡村委会班子中没有女成员的,当届期内村委会成员出现缺额时,应首先补选女委员,或建议党委部门在村党支部内配备一名女干部。③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保证妇女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占有适当名额”,要求各地采取具体措施落实中央政策。①

(二)政策执行者的性别意识及政策实施状况

在2002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国有湖南、湖北、河南、甘肃、西藏五个省、自治区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办法中把“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妇女”作为落实中央“女性在村委会成员中占适当名额”的具体规定,随后的村委会选举中也有地方采取措施落实中央政策。

湖南省在2002年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省妇联联合省民政厅发布了《关于确保妇女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确保女性进村委的原则要求及具体措施:在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时,要引导选民依法提名女性成员,如果正式候选人中没有女性,应将妇女中得票最多的一名增列为正式候选人;选委会要介绍女候选人的情况,不得有任何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如果选举出来的村委会成员中没有女性,成员职数缺额的可以就女性成员单独投票;成员职数满额的应增加职数,并依据正式投票得票多少确定女性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直至选出女性成员为止;对于利用宗族、派性势力,给妇女参选、当选设置障碍的,要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理。②2005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继续坚持上届选举的具体做法确保女性进村委,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农村妇女参政的范围,规定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占30%以上。③进一步为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提供了保障。

天津市塘沽区2003年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民政部在此实施了“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塘沽区民政局、农经办、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保障班子成员有适当女性的意见》,提出了“至少要保证1名以上妇女进入村委会”的原则性意见,并将做好这项工作纳入各部门目标考核内容。随后,又出台了《天津市塘沽区第五届村委会选举规程》,进一步制定了支持妇女当选的操作程序,使保护妇女选举权和提高妇女当选比例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道路。具体实施措施:各级选举机构均要有妇女参加;村选委会推选中,先确定得票最多的女性为选委会成员,再按得票多少确定其他成员;候选人提名中,分职务提名的要在提名票中为妇女留一个委员候选人名额;不分职务提名的至少提名1名女性候选人;介绍候选人和竞选演讲时可以为女性候选人组织专场情况介绍和演讲;正式选举中,分职务的专门预留女委员职位,不分职务在选票上注明“至少选1名女性”;如果选举没有女性成员,应空额一个委员职位,进行另行选举,在得票最多的前两名妇女中产生。在村民代表的选举中,要求妇女代表不少于20%。④

陕西省2005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全省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妇女在换届选举中的合法权益,力争有较多的女性成为村选举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成员”⑤的要求。省妇联专门颁发《关于做好全省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妇女参选参政工作的意

见》,提出,农村妇女进入村“两委会”班子的具体目标:村党支部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干部;村委会选举中应有女性候选人,村委会班子中提倡有一名女委员;各县(市、区)的村委会中女主任数不少于3人,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的县(市、区)不少于5人;村民代表选举中,女性代表不少于25%。⑥2005年合阳县实施的“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示范项目”中,县委、县政府联合各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县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做好妇女参选参政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的具体措施:村选委会中应有1名妇女;候选人中应有妇女,村委会班子中至少有1名女委员;每个乡镇争取有1名女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选举时,女村民代表的比例不少于30%。

①与湖南和天津相比,陕西省虽然在女性进村委上没有硬性规定,但在女村委会主任的

名额规定方面有突破。

贵州省在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专门出台了《关于在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做好选举妇女干部工作的通知》,提出“在选举中,要引导选民依法直接提名女候选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把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年纪轻、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得到广大群众拥护的妇女选进村委会班子,使村委会班子中女性占有一定名额,改善村委会领导班子的结构。”基本是中央政策的照搬,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中央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的政策在个别政策实施的试验地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发挥了重大作用。

湖南省为确保妇女进入村委会班子,不仅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妇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行动:大规模对村干部和妇女骨干进行培训,仅省妇联就组织培训30多期,培训妇女骨干3 000多人。在2002年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省47 471个村委会,选出女委员49 903人,其中专职补选的女委员达200多名,村均女委员1. 05人,占村委会成员比例的29. 3%。2005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 99. 3%的村委会中有女委员,女村委占委员总数的30. 1%,还新选出1 015名女村主任。长沙开福区在本届村委会选举的试点工作中,全区40个行政村全部进行直选,妇女的参选率达95. 4%,委员正式候选人107人,其中女性63人,占58. 88%,最终选出女委员46人,占委员总数的50. 55%,村均女委员1. 15人,实现了妇女进村委会班子100%的目标。

[1]

天津塘沽区在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示范项目的实施中,全区33个村有28个村的选委会中有女性成员,其中2名女性担任了选委会主任,全区204名选委会成员中,其中女性50人,占24.5%。黄圈村30多名选举工作人员中,只有4名男性;在候选人提名中,全区33个村的222个正式候选人中,其中女性候选人65人,占总数的29. 2%。其中六道沟村6个候选人中,女性就占了5名,东村、南村6个正式候选人中,女性各占了3名;换届后村委会成员中,全区33个村,其中32个村的村委会配备了女性,有女委员32人,占村委会成员的28. 3%。[2]

陕西省2002年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没有采取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的具体措施,结果全省当选的女成员只有11 061人,占成员总数的9%,低于全国7%。2005年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该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共选出女村委会主任291名,比上届总数增加了107名,选出女委员12 549名,占成员总

数的16. 1%,比上届提高了7. 1%。合阳县因实施了“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示范项目”,效果更好。全县推出40名妇女竞选村委会主任,经过宣传、培训等多种努力,最终20人成功当选。这一结果不仅实现了该县女村委会主任“零的突破”,而且所占比例高达5. 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倍,全县还选出女委员324名,占该县委员总数的25. 2%,比上届提高了10. 5%。[3]

然而,政策实施的结果距离政策设计的预期目标还相差甚远,尤其是随着海选的推广,村委会选举中竞争愈加激烈,再加上村委会职数的减少,农村妇女竞选村委会成员的困难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组织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顺利完成换届选举的任务,而不是妇女当选的问题。所以在制定村委会换届选举办法时,只是把中央的要求照抄过去,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结果导致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成员的比例出现了普遍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仅占16%,个别地方采取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的具体措施后,到2003年底,全国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足20%,村委会主任中妇女所占比例只有1%。2008年笔者与某县妇联组织合作,试图说服政府在制定选举办法中为农村妇女提供政策倾斜,最终没

有成功,该县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仅占7%。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当选比例与农村妇女的人数以及妇女对农村社会发展

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这种现状不仅无法保障农村妇女的权益,而且是对农村人力资源

的极大浪费,从总体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央关于“村民委员会中妇女应有适当比例”的政策要求,只停在倡导层次,缺乏惩戒性的法律保障,存在着较大的任意性,没有女性成员的村委会同样被视为合法有效。这就使得政策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政策执行者有无性别意识及政绩观,取决于政策执行者的治理理念和思想观念,取决于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的力度。

二是有些地方政府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往往把“村委会至少有1名妇女”误解为“村委会中要有1名妇女干部”,认为有妇代会主任做妇女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妇女进村委;也有的把“妇女进村委”理解为“妇代会主任进村委”,认为村委会选举后,名义上让妇代会主任进村委就可以了。这些做法最终导致了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缺乏竞争和中央政策在实践中执行不力。

三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村委会中女性有适当比例只是完成行政任务的政绩需求,

认为村委会换届后,采取措施让1名妇女进村委就行了,不需要宣传和鼓励妇女参与竞选,甚至认为过多的宣传会给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组织和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工作中,不仅不支持妇联组织宣传、鼓励和发动妇女参与竞选,还给妇联工作施加压力。

四是由于长期缺少参与机会,农村妇女尚未树立起参与观念,对公共政治生活依附

性较强,缺少了解和兴趣,在选举中容易受他人左右。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敢于表现自我、积极竞选的女性抱有偏见,农村妇女不敢在群众面前展示自我,不敢直面与男性竞争,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结果造成了村级选举中妇女的当选比率很低。

五是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数村民缺乏性别意识,在投票中潜意识地把“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1名女性成员”的规定理解为“村委会选举中要选出1个妇女”,所

以往往在一个村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女性竞选人时,村民们就会无意识地对女性竞选人进行比较,然后从中选一个,而不是女性竞选人与所有竞选人比较。这样,导致一些比较优秀的女性竞选人落选、男性在村委会中占绝对多数的选举结果。

六是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比例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妇女参与范围的扩大、参与程度的加深和参与水平的提高。在村委会选举后的工作分工中,仍然把女成员的工作定位于农村妇女的事务,当选的村委会女成员也认为自己负责妇女工作理所当然。结果在选举后的村级治理中,女村委会成员就取代妇代会主任成了负责妇女工作的专职干部,很少参与村务管理和农村建设其他方面的工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支持农村妇女参政方面将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为农村妇女争取在农村政治资源配置中的平等地位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还要制定配套的司法救济措施,为政策落实提供法律保证。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认真领会中央政策的精神实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严格的实施程序和实施细则,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实。否则,中央支持农村妇女参政的政策不仅难以落实,有时甚至成为农村妇女参政的阻力。

四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的对策建议为了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使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群体在村务管理和农村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领导组、指导组、村选委会、村委会、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等人员组成中确定妇女比例。

1.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县乡两级成立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和指导组时,要把妇联组织的领导纳入其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村委会选举领导组和乡指导组把妇联组织领导纳入其中,在制定选举办法、规范选举程序、监督选举过程中就能更有效地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2.县乡村委会换届选举领导组和指导组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鼓励妇女参与竞选,组织农村妇女精英进行选前培训,专门为农村妇女骨干举办竞选演说会。通过县乡领导组和指导组切实有效的培训工作,激发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教会她们竞选技巧,提高她们的民主意识和治村能力。

3.村选委会由3至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1/3以上的妇女。村选委会全面主持选举工作,是整个选举过程中与选民接触最多、对选举情况了解最多的组织机构,在保证选举公正、公平、公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确保扩大妇女参与范围和提高妇女当选比例的重要力量。要求选委会中有1/3以上的女性,有利于选委会在选举工作安排的各个环节上保护妇女的权益,也可以利用妇女细腻、耐心等特殊条件保证选举程序的落实。

4.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1名妇女,否则要进行另行选举,直到产生女性成员为止。“妇女村委会成员有适当名额”是中央政策对农村妇女政治权利的保护,也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高度重视。这个“适当名额”在地方政府的执行中,必然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具体数字,“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1名妇女”的规定是依据一般村委会职数都是3人而提出来的,村委会职数较多的村应该增加女性名额。

5.村民代表中要有1/3以上的女性成员。村民代表在村级治理中享有参政议政、民主决策和保护农民权益等多种职能,妇女能否在村民代表中占到一定的名额,是妇女在

村委会选举中和村级治理中能否获胜的关键。村民代表是由本村一定数量的相对高素质的村民组成,妇女在其中的比例应该占到1/3以上的名额,才能发出女性群体的声音,保护农村妇女的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中至少要有1名女性成员。村民理财小组是代表全体村民行使财务监督权利的组织,其职能是定期向村民公布村财务收支及使用情况、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村财务中存在的问题、向村干部提供管理财务的合理化建议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全体村民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主要监督村务公开是否及时、公开内容是否属实和全面等。一般村庄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其中必须有女性成员,不仅可以保证妇女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农村妇女关心村集体、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文中注释略,请参考原文

参考文献:

[1]肖百灵.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问题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 2006(6): 85.

[2]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J].妇女研究论丛, 2005(5): 25.

[3]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项目简介[OL].西部女性网

(2007-06-01)[2009-11-08].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阿尔都塞则否认科学的实践职能,只承认科学的理论职能,这样他就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联系。因为在阿尔都塞看来,科学的职能是理论的,意识形态的职能是实践的。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

西方神话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

·24· 从人的性别角度看,一种是男人(包括女性化的男人),另一种是女人(包括男性化的女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话语世界就是由这两种人叙述的。抛开非隐喻性的山川河泊、鬼怪精灵以及日月星辰的话语,一般来说,人是人自身讲述的对象。其中,有男人说男人,女人说女人,女人说男人,男人说女人,如此,必然牵涉到一个谁去叙说,怎么叙说的问题。谁去叙说,关联到性别与话语权力,怎么叙说,关联到性别与意识形态。在这里,性别意识形态即是对性别的一种叙说立场和想象方式,它关联到话语权力的问题。福柯以为,权力是一种无所不在,无以摆脱的社会罪恶,权力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利用知识来扩张社会控制。权力不是获得的,夺取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人类存在的所有领域,如经济、性、知识、政治、情感等等。反观文学,它意味着每个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的游戏,伟大的文学作品的理想形象,是超越自身生产时空的世界图式,是超越时代的预言和神话,如果一个古代文本在后来的年代中复生,它就再一次进入了知识和权力的游戏。福柯的这些理论说明,文学作为一种生产性的话语形式是权力的游戏场,谁掌握了话语的权力,文学就成为谁的意识形态聚散地。可以说,文学的问题同时也就是性别及其意识形态的问题。 本文试以西方神话结构及其女性形象为分析对象,探讨神话文本深层所隐含的性别意识形态性质。 一 神话结构的性别意识形态 性别问题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出发点和中心问题,它包含生物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方面的含义。其中生物性别是指男女的生物性差异,它是一种自然属性,属客观存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质性东西;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差异却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一种由生物的自然属性引起的社会存在,或者说它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赋予不同性别的人一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男女身份做出的不同价值评判”。生物性别作为一种自然属性属于所有的生物,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只属于人类社会,是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由社会文化赋予男人与女人的不同期望、要求或限制等等。 这种不同的期待、要求或限制作为文化与文学的存在,最早是由神话结构出来的。这里的神话由文化和文学的内涵来定义。文学符号学家惠利认为:神话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浓缩的描述,试图以结构上的忠实来表现现实,并一笔勾勒出构成人类现实的那些显著的根本的关系。原型—神话理论批评家弗莱认为:神话是文化模式,它是对人类所建文明的形成及再形成方式的表达。心理学家古尔灵认为,神话是人类社会中到处存在的一种动力因素,它超越时间,把过去(传统的信仰模式)和现在(当代价值)连结在一起,并走向未来(对精神和文化的渴望)。结构主义理论家道格拉斯则指出,在今天“神话”一词还至少在下述意义上被使用:幻想、谎言、蛊惑、迷信、信仰、幻想形态的程式或对价值的表达,对社会习俗和财富之神圣化的和教条式的表达。综上所述,神话既是一种文化模式又是一种文学结构,它是对人类生存现实状况的一种隐喻表达。性别意识作为人类结构的一种文化存在,最早由神话呈现出来。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家波伏娃在《第二性》分别题为“生物学的论据”(‘The Data of Biology’),“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The Psychoanalytic point of view’),“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前三章中,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即妇女是怎样变得与男人不同?妇女如何从男人中分离出来?妇女又怎样进而演变成比男人低劣的性别? 西方神话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 罗 璠 内容提要 性别问题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出发点和中心问题,它包含生物性别 (sex )和社会性别(gender )两方面的含义。对西方神话结构的性别意识形态和女性神话原型的性别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们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建构自身的性别意识形态,这种性别意识形态又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提供较为清晰的思路。

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2、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是政策一般 4、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 5、个案研究的证据的来源的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物理人工制品 6、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 7、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8、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9、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10、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1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3、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4、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基本意义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15、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浅析关于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4229208.html, 浅析关于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 作者:李瑞青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2期 摘要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展现了它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社会和国家都进入了高速前进的道路。关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也被不断讨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或科学技术是反意识形态等观点争论不断。本文借用马尔库塞悲观的科学决定论和哈贝马斯寻找反思之路的乐观态度,简要探讨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这一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李瑞青,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哲学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360docs.net/doc/9014229208.html,ki.1009-0592.2017.04.407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科技这一词语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高科技运用、高科技推动、科技助力已经十分普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常用词中。对科学技术的讨论也愈加热烈。科学技术被看作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家安全、社会保障与公共健康等问题依赖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科学知识在被生产出来的过程中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技术革新。 一、关于科学与技术 在科学从纯科学、好奇地探索发展为科学技术,技术转移以物质为承载,不断发展的技术转化为对生产力的大力推动下,科学转化为技术之后才能更加直观地展现他的力量与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经常争论的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也有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下也有对其划分和解读。对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的探讨也十分有必要,通过更加详细的文本阅读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有一个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研究主题下对科学与技术的探讨一直都在,对于将科学技术称为意识形态的问题领域,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对比下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如何称为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如何充当起意识形态的问提上都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将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的内容看作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做出的回应。在这里我认为两者都是对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或逐步普遍等现象进行的分析和预见,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的追求,也一直在注视着科学进步所带来的问题。在本文中则以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为问题,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两本著作为本文叙述观点的主要参考。

【意识形态调研】党支部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调研报告

【意识形态调研】党支部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调研报告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调研报告 按照《中共xxx市委关于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再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的安排和部署,现结合xxx实际,党支部认真组织学习了有关必读篇目、广泛征求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从征求的意见上看,现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班子成员工作作风深入扎实,原则性强,民主气氛浓,廉洁自律意识较强,班子成员协调一致,团结一心,通过辛勤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单位领导班子结合实际,严格按照上级提出的“xxxx”,同时围绕“五个作风”建设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检查,提出了整改意见,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方面比较欠缺。二是领导班子满足与当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对探索新形势下xxxxxx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较少,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责任不够明确。有时遇到不需要主要领导拍板的事也要找主要领导拍板;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五是在用人机制上,缺乏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致使一些干部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工作不扎实;六是干部分工及干部工作量分配差别大,致使一部分干部过于忙碌,而一部分干部无所事事;七是领导班子与基层部门及服务对象沟通力度不够;八是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少。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1、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领导班子没有能像重视抓业务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特别是班子成员普遍认为自己文化层次较高,自我感觉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缺乏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够用了,缺乏一种挤的精神、钻的精神、苦的精神,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很好地坚持学习制度,不能很好地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工作发展中的问题,抓工作往往凭经验、凭热情,缺乏理论思考,以致有时处理问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环节,造成工作开展达不到“争先创优”的要求。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领导班子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够,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足,对企业内部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缺乏足够的重视;个别领导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 3、宗旨意识不够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领导班子在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有所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还没能够很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4、制度建设和约束监督不够有力。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比如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往往要求别的人多了,自我监督的少了,领导班子没有很好地发挥

基层妇女创业发展调研报告

基层妇女创业发展调研报告 基层妇女创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整理的基层妇女创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层妇女创业发展调研报告1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妇女的失业率也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对于基层渔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渔农村40、50的妇女。然而,渔农村妇女又是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各项建设都需要妇女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应该从目前渔农村妇女的就业实际状况入手,为妇女探索一条可行的创业之路。 一、乡失业妇女自主创业现状 目前渔农村常住妇女中闲散妇女的比例越来越多,由于自身素质和本身的知识构成的限制,外出打工、就业的都以20—35岁的居多,而35—50岁的妇女自主创业的却不多。以为例,全乡总人口4877人,在20-50岁这个年龄段的妇女有1900多人,在这些人员中,己就业的大多数是20-35周岁的人员,而40-50岁人员基本上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失业率占了85%,这部分人也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就业难的问题也曾迫使一些妇女想到自主创业,

可是自主创业又谈何容易。在以东山社区村为例,全村300多个妇女中,自主创业的只有二十几人,其中创业带动妇女就业的只有近五十人,与失业妇女数相比,相差实在太悬殊了。针对乡自主创业的妇女缺少的现状,乡妇联结合对失业的妇女的调查,发现对这些妇女而言,自主创业是有一定的顾虑的,心里又没有底,担心自己应付不了,所以她们宁肯维持现状。 二、妇女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在基层妇女中,大多数人不敢走自主创业之路,关键还在于观念旧、无专长、无资金、风险大。 观念陈旧落后、创业意识淡薄。 因为大多数妇女都是依靠丈夫的收入生活,原本的生活还算稳定,不能马上转变观念。以为例,很多人在看到周边群众创业致富后,也曾想到要自己创业,但她们由于担心创业的风险,大多还是理想地想找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工资低点不怕。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知识构成等多方原因她们只能处于观望状态,固定工作没有着落,自主创业前途未卜、赔赚不定,没有十分的把握是绝对不会走这条路的。因此,要想鼓励基层妇女走上自主创业之路,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主创业的意识。 没有专业特长,缺乏竞争实力。 基层妇女受自身素质、技术技能、年龄、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缺乏自主创业条件,尤其是大多数人无一技之长,不敢涉足自主创业这一领域,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怎么敢往海里跳呢?因此,加强技能培训才是解决基层自身素质、提高他们自信心的重要出路。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内容摘要 (选择动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想心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段落大意)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总体上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方式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的转变,以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二是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个人新观点)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和

吴军等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吴军等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 新动态吴军,[美]特里N.克拉克(Terry N.Clark)文章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摘要]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等势力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影响下,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行城市增长与市民认同、如果保留城市传统与容纳多样性、如何建立较强情感纽带的社区共同体以及如何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等问题摆在了城市领导者面前。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研究新范式,即“场景理论”,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关键字] 场景理论公共政策 芝加哥学派城市一、城市公共政策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三四十年间,城市政策的最根本挑战已发生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几乎发生在全世界上所有城市。全球化(Glob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The ris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等势力影响着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ation)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全球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力量对城市转型与发展已产生深远 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对城市影响的经济维度,比如金融、自由贸易以及服务外包等,然而,全球化所

带来的文化后果与社会心理等方面,学者论述的却较少,尤其把“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分析。这就为以消费为中心的后工业城市发展与转型提出了新挑战。以芝加哥为例,新媒介激发了全球性的“相关群体”。从1980年起,芝加哥的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从市政厅到偏僻乡村,从传统教堂到开放酒吧,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可以同时收看到本地新闻和资讯。就如一名挪威游客曾说过:“芝加哥昨天发生的变化(华盛顿竞选市长成功),我们完全清楚,因为在挪威看到了电视网络转播。”借助于这些媒介,芝加哥市政和议会的形象在全球观众心目中开始塑造。用社会学术语“相关群体”(Reference Group)来解释这种现象再恰当不过。尽管他们不是芝加哥人,但是,借助媒介所塑造的芝加哥全球形象,对他们来芝加哥旅游、社交和参加会议等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就提醒城市领导者,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对本地居民产生影响,而且还对“相关群体”发生作用。除此之外,比较性思维催生了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比较变成了可能,而且也会越来越普遍,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Terry Clark在他的新书《The Theory of Scenes》[①]给出了一个结论:比较性思维催生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这种标准尤其是体现在城市街区设施和市民组织的建设上,比如城市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水族馆、交响乐厅、市民广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

摘要: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一文学批评标准。本文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这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性别意识反思一、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必须回应当代精神建构问题,必须能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这就要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必须从当代文化中产生,同时它对问题的回答也必须尽量整合进当代先进的思想资源。因为“……无论是现代文学研究迄今为止的历史,还是那悠久的在清代被称为‘国学’的传统,都一再表明了,研究者对当代生活的深切关怀,每每正是人文学术的活力的来源,”[1](p81)也是学术的价值之所在。而当代文化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十分严重,这在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就有明显的表现。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与个体的差异性这个观念,在当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批评中,远没有如民主、自由等观念那样成为精英知识界的共识,更枉提大众层面的普遍认可了。至少它远没有普遍进入作家和批评家、研究者的潜意识而成为一种内在、自发的人文价值尺度。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许多当代问题都应该溯源到现代文学中去进行深入反思。至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的理由。当然,男性作家同情女性苦难遭际、代女性提出控诉,自然是要比认为女人本来就该死那要好得多。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往往还是从男性视阈出发进行创作。女性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阈中的客体。一种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层面上以另一种性别作为精神对象物和欲望对象物,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种客体化的前提必须是以不压倒异性生命逻辑为前提,必须是两性之间的文化对话、立场对话,而不应该是一种性别的独白与专制。两性必须是互为主客体的存在;同时男女又应是多元并立的主体。问题就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这种对异性的客体化,往往单方面发生在男性把女性对象化上,而不是男女双方相互进行的一种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男性作家在把女性客体化、对象化的写作中,往往并没有同时或在另一层面上整合进女性视阈,往往压抑了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甚至包含了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霸权统治意识,把女性对先进男性、先进意识形态理念的臣服作为她们获得同情的前提,从而压抑了女性主体性,使得女性在男性同情、悲悯、赞赏、鄙视的目光中再次沦为男性中心文化中无言的他者、在场的缺席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女性或于苦难中沉沦,或获得拯救,表现的往往都不过是男性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或想像性期待,而不充分表现女性自身的生命真实与生命欲求。[!--empirenews.page--] 至于男作家赞美女性,也存在是否尊重女性自身生命逻辑、是否尊重女性主体性的价值差别。周作人曾经激烈地说过:“我固然不喜欢像古代教徒之说女人是恶魔,但尤不喜欢有些女性崇拜家,硬颂扬女人是圣母,这实在与老流氓之要求贞女有同样的可恶:我所赞同者是混合说……”[2]( p419) 原因便在于这种颂扬,表面上看起来要比“男女之别,竟差五百劫之分,男为七宝金身,女为五漏之体”[3](p593)的恶咒友善得多,但实际上仍不过是出于男性一己渴望被拯救、被庇护的心理需求而对女性所作的假想,并没有顾及女性生命的真实性,在把女性界定为道德楷模、美的典范的同时,剥夺了女性合理的生命欲求,从而对女性生命

农村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500字.doc

农村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500字【事迹材料】 在长城脚下的**村,有一位“科技女能人”,她勤奋好学,敢于尝试新技术,靠科技引领当地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农村先进事迹材料。她就是**村妇女主任、村团支部书记**。 在**乡,提起**,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从富士苹果到大樱桃,从三季梨到安哥诺李子,35岁的她在10年间引进了10余个新品种果树。给**乡的果农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而她引进的壁蜂授粉则引发了一场果树管理技术的崭新革命,这项技术正以**为中心,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 “我引进的角额壁蜂授粉技术在东北是最早的,我们**乡果农靠这项技术每年就能增收100万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 人工辅助授粉是果树管理中最繁琐的一件事,春季果农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去做这项工作,但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自XX年春季开始,数十万头的角额壁蜂开始飞舞于**乡的果园里,取代了人工劳动。据**介绍,一只角额壁蜂的访花量相当于80只蜜蜂的访花量,用角额壁蜂授粉既省工,又省钱,效果又好,而且角额壁蜂繁殖容易,搭个简易蜂窝就能产卵,第二年春天长成后又可以访花授粉,可以说是一次投资,永远受益,事迹材料《农村先进事迹材料》。 采用壁蜂授粉技术的果树做果率非常高,**家的示范园经常有周边农民来参观学习。这项技术被迅速推广,今年**县的沙河、叶家、高岭等地的农民纷纷来到这里购买壁蜂。**村的王越

成去年没有采用壁蜂授粉技术,做果率较低,苹果套袋只用了15万个,而今年他家买了3500只壁蜂授粉,苹果套袋量达到了20万个,保守的估计能增加2万元的收入。 **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个细心人。XX年秋季,河北省一家公司带了一位意大利客商来到她家果园,双手捧着苹果,说了一通听不懂的外语,直摇头。**忙向翻译问个究竟。原来外商说她的苹果光洁度和着色度不够,与欧洲市场标准有一定距离,应该采用反光银膜。 反光银膜技术是一种新的果树管理技术,在秋季苹果成熟的最后阶段,按树冠面积将银膜铺在树下,利用反射光谱增加阴面果的光照量,这样可以提高20%-30%的着色度,并能够增加糖份。**当即决定引进这项技术,她说:“咱这苹果不能总在国内市场折腾,应该在管理技术上下功夫,提高果品的质量和档次,好到国际市场上闯闯。” 如今,学科技、用科技在**乡已经蔚然成风,在**的带动下,果农燃起了科技致富的热情。在她家,总有农民在翻阅各类农业科普杂志。**说:“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觉得非常幸福和快乐。”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制定制度,谋划好、设计好全局性事项的治理,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要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社会治理的理念核心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听证等体制机制,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公众真正成为社会共治中的一方主体。 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社区建设,深化城乡居民自治。大力加强以社区为平台的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调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同时,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加强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民主治理,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分担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提高社会治理成效。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努力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上取得成效。

最新科学技术及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惕,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 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舆论等导引作

广告中性别形象的解读

广告中性别形象的解读 现代广告常通过创造鲜明生动的广告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在多姿多彩的广告形象中,有大量传统性别形象,也有不少新型性别形象,特别是后者,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传统刻板印象的有益突破。 一般来说,无论在心理学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长期以来一直被定义为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极。男性应该是阳刚的,而女性则应该是阴柔的,在一个人长期记忆中的关于性别差异的知识网络就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人物较多出现在社会性场合,行为内容以付出型和展示型活动为主,塑造的广告形象一般是勤劳朴素,端庄大方具有传统女性形象,另一方面,女性的美艳美艳在广告中被刻意夸张,广告极力通过女性的身体动作、眼祌来显示女性的妩媚,而女性在构成广告情节中并不起任何具体作用。 大众媒介通常从男权文化中心角度对两性特征进行概括和归类,即女性容易被定型为从属于男性的依附者、装饰品或性对象,男性则通常是社会上具有创造性的行动者,并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男性总比女性获得更高的评价。广告总是利用社会优势意识形态来建构性别的意义和模式,与被动、客体化的女性形象不同,传统广告男性形象是主体化的,较多出现在社交、职业活动或其他户外活动等场合,行为内容以享受型和力量活动型为主,塑造的广告形象一般是精英,成功,英雄的社会形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开始从模式化向多样化发展,女性形象的角色、地位、职业范围不断扩大,广告开始与时俱进地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新形象。她们在经济上自立,不依附于他人,不企盼男性的给予和满足。广告中,她们依然美丽、优雅,但与“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女性不同,她们装扮自己只是为了取悦自己、证明自己。 与成熟、成功的主流期待不同,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男性心理的广告,折射出当代社会对男性生活现状的正视和理解。广告不再一味聚焦男性的坚毅、稳重、力量等“刚性”特征,相反,曾专属于女性的“柔化”特质如俊美、温柔、细腻甚至脆弱等,开始赋予了一个个男性形象。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 第1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单项选择题: 第1题: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3分) A、奖励性 B、温和性 C、权威性 D、惩罚性 第2题:“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3分)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第3题:以下关于伍德罗·威尔逊的表述,哪项不符合实际?(3分) A、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伍德罗·威尔逊曾任美国总统 C、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著名学者,曾发表《行政研究》,被视为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开端。 D、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共和党人。 第4题: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3分)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第5题:()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3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第6题: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3分)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第7题: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分) A、权力

B、利益 C、关系 D、制度 第8题: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3分) A、个人不负责制 B、个人负责制 C、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集权制 第9题: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3分) A、秘书 B、助手 C、领导者 D、外脑 第10题: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已经行政部门的分化。(3分) A、利益群体 B、压力集团 C、行政 D、社会团体 多项选择题: 第1题: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3分)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E、 第2题: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3分)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E、 第3题: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3分) A、社会名流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