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政策工具

论公共政策工具
论公共政策工具

论公共政策工具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价值研究和价值关怀,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也不会放弃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追求。公共政策价值观争论一直伴随着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对价值观的探究亦成为了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社会文明的基本理念,也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公共政策基本价值观的阐释与探讨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本土化研究和公共政策实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政策科学运动就一直没有放弃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追求。无论是“奥本海默事件”还是越南战争、“水门事件”,都曾围绕着价值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公共政策论辩。随着公共事务的逐渐增多和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诸如战争、暴力、犯罪、种族冲突、恐怖主义、艾滋病、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人类关于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一门科学,政策科学对价值研究显然无以释怀。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研究进入了一个以价值研究为中心反思时期。在这一阶段当中,信念、价值、伦理等等词汇成为学者们的学术“关键词”,以至于有的学者称公共政策学为实践伦理学。80年代以来美国政策科学中对政策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采取三种途径:一是从政治哲学的立场探讨政策伦理的最一般方法,如罗尔斯的《正义论》主张用分配的正义取代传统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二是从特定的政策案例中分析政策伦理或价值,如从国家安全、社会福利、死刑、堕胎等一类案例引申出伦理问题,这方面的著作有布坎南的《伦理与公共政策》等;三是从政府机构或职业组织的伦理问题入手分析公共责任与义务,即探讨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规范问题,代表作有高斯洛普的《公共部门的管理、系统与伦理学》等。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政策问题的价值争论和政策科学的价值研究仍在继续,最近出版的由美国学者卡恩、卡萨西可夫主编的《道德与公共政策》就充分展示了公共生活领域当中的相关问题的价值关怀。从西方文献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公共政策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等核心概念上。

一、自由

一般来说,自由指的是无障碍的思想与行为状态,或无障碍地实现自我愿望或整体人格的愿望达成。作为一个基本价值概念,“自由”贯穿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当中,却在各个学科之中的含义略有不同。但是,不管作何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至少可以意指1、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意义……;2、人的行动可能性或行为状态与意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对自由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哈耶克的定义指出了自由概念的基本状态,即自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强制”是自由的反面。在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看来“自由的基本意义,是免于枷锁、免于囚禁、免于被别人奴役”。柏林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被动自由,一种是主动自由。被动自由即是古典自由,说明了自由使人免于他人侵害的一面。主动自由说明的是人的能动的一面,即一个人能做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对自由的理解和伯林一致,它将被动自由和主动自由分别称为自由的过程方面和自由的能力方面,并特别关注自由的能力方面。在森看来,“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同时,森还特别考察了五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等,从而强调了自由的手段性作用及其意义。由此,自由是人类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自由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公众要求之于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和自由状况可以通过公共政策与法律表现出来。比如,美国权利法案第一

条修正案写道:“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多方面的表达自由权利。当然,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非注明自由是无边无际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相信自由是有限度的。比如,言论自由并不包括散布危险或恶意谎言的权利,也不包括向警察谎报市政厅里有炸药的权利。对《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而代之以《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也充分反映了国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流浪乞讨自由的一种默认与肯定。

二、平等

平等是指在集体内作为个体的集体成员寻求某种特定的利益目标时有着大体的相似的机会或条件,或者对某种特定的利益需求有着大体相同的实际占有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平等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即程序上条件性的机会平等和内容上实质性的占有平等。实际上,平等应该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制于任何的政治交易或社会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纯粹自然的条件下,个体由于体力、智力等方面的素质差异,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需求能力的大小也不一样,通过利益获得的积累以及沿着家庭途径的世代传承,结果往往导致实际占有上的不平等。当这种不平等进一步转化为获利能力上的差距,甚至相互关系上的压迫、剥削等现象时,不平等的将会进一步扩大化而出现平等危机。于是,政府或公共权力机构的存在成为必要,政府的干预成为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政府政策的合法性也成为可能。由此可知,平等问题从最初的利益问题变成了公共领域中的政治问题,从经济领域延展到政治领域进而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鲁希夫斯基认为,平等可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政治平等,政治平等指的是投票的平等,每个人都由选举投票权;第二层意思是机会平等,应该给予每个人发展其潜能的机会;第三层意思也是最充满争论的结果平等,比如通过累进税而进行的社会再分配等。罗尔斯认为,作为一种公平的正义观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如果社会和经济平等只要其结果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因而,平等成为了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报酬的基准性价值。

平等的理念之于公共政策应该是“满足多数,保护少数”。“满足多数”是指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人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保护少数”是指公共政策要优先考虑处于社会底层的最劣势的那一部分人,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公众,而不仅仅局限于特权阶层或少数人。学者卡普兰就公共政策规划问题曾经提出了平等的若干相关原则:1、公正无偏原则,即持无私无偏的态度,对当事人、利害相关人、社会大众等,均应予以通盘谨慎的考虑;2、个人受益原则,即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解决问题,最终的受益者都必须落到一般人民身上;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即应考虑使社会上居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及个人,能够得到最大的照顾,享受最大的利益;4、分配普遍原则,即应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人,而非仅仅局限于少数人。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一方面要考虑受益平等,另一方面要考虑支出平等。在考虑自己报酬的同时,即能从公共政策中得到多少实惠、好处、期望,还要考虑自己的贡献,即对公共政策的态度与行动,比如在分享各种收入津贴的时候,是否自愿而又主动纳税呢。同时,公共政策一方面要考虑横向平等,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纵向平等。当我们分析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时,应该“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代内人”,一项已经拟定的规划会为处于相似阶层提供统一的成本与收益;此外,也应该平等地对待身处不平等环境的人们的分配问题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问题,比如设立自然保护区或资助修复历史遗迹的政策规划与财政预算。

三、宽容

宽容与“仁爱”、“仁慈”、“容忍”、“博爱”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伦理概念。《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而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将宽容界定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向度的道德态度和文化态度,即在人格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原谅的心态和友善平和的方式,来对待、容忍、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和行为。宽容的基础是人与人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和尊重。宽容的基本前提和方式是,在不背离或放弃根本原则的情况下,以和平友善的方式,来看待、理解、容忍和宽恕他人的异己言行以及“文化他者”。宽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表现为“与人为善”、“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君子不记小人过”等等,它作为一个伦理关系性概念,与平等的概念一样,所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义精神。但是,宽容是有限度的、有原则的。宽容的美德并不能理解为无原则的放纵,如果以丧失忠诚(信仰或信念、理想和原则)的美德为代价,宽容只能是一种逃避责任承诺或放弃良知的非善之举,甚至会助长暴力与强迫的恶行。因此,我们可以把宽容视为一种权利或权力的有限放弃或有原则的让步。要使宽容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理念和伦理原则,需要外部的社会宽容环境,也就是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安排和多元自由的社会文化条件。因此,宽容需要公共政策和其他制度进行安排,同时宽容也是公共政策应有的价值追求,因为宽容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尺。

宽容之于公共政策是一种平等、理解、尊重、包容和妥协。我们不能因为眼睛里面有沙子就毁掉眼睛,不能因为澡盆里有赃物就连同小孩一起倒掉。宽容的理念告诉我们必须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共政策问题,政策的规划和制定也必须考量社会所存在的多元事实。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公共政策可喜的变化,比如艾滋病人可以结婚、WHO 的100%使用安全套试点、取消婚检、结婚无需单位介绍信、突破乙肝歧视、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等等。以艾滋病人可以结婚为例,1999年4月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的通知》,其中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申请结婚,双方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在许多地方HIV携带者被禁止结婚,而且还写入了地方性法规。而在2002年卫生部新修订的《婚前保健工作规范》中规定,受检者可自愿选择是否需要作HIV 检查。2002年10月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办法》,这是首次明确艾滋病人及其家属权利和义务的地方性政策。其中“办法”第23条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得受任何歧视,依法享有公民应有的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不得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的权利。不能将病人的姓名、地址及有关情况公布和传播。应对上述人群予以关爱,必要时提供医疗救援。”HIV携带者和艾滋病人也是人,他也享有与许多健康人一样的权利。如果社会对他们歧视、偏见,甚至剥夺他们应有的权利,他们的心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作出危害更大的报复之举。公共政策的宽容是人性化和道义的文本反映,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四、民主

民主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词汇。关于民主的含义,从历史上看有四种广泛的用法,诸如希腊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用法,罗马人马基雅维利式的论断,法国人卢梭的定义,美国人托克维尔的界定。但当今最普遍意义上的民主涵义是“人民主权思想与个人权利受法律保护的思想的融合”,“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有公民资格,但他们必须在自身权利受到界定、保护和限制的受控制的法定秩序中与其他公民彼此尊重这些平等的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民主是指在一个系统内,作为个体的集体成员与代表统一的集体行动的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状况。具体说来,民主是公众参与决策并按照公众的意志进行统治的,是平等地享受权利和恪守义务。实际上,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美国政治学学者科恩指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民主是公众投票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和方向,民

主也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现代美国政治学家R.达尔认为,民主的决策“并不是一个许多人在特定的政策上联合起来向政府庄严进军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对来说较小的集团之间的稳步的妥协过程”。民主就必然要求在公域/私域、公意/私意、公利/私利、多数/少数等相对范畴之间明晰边界且作出选择。一种共识的达成和利益的分配是绝大多数人参与决策的过程,也是民主的产物。

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主要体现为“公共性”。公共性之于公共政策,是公众在公共领域的政策表达,是有意识的、合理的政策序列设计与安排。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来说,它是公民权力的代理者,它按照公民的意愿和利益,面向公共或社会共同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塑造公共秩序,规范公共交易,满足多数和保护少数,由此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亦谓“公众性”。所谓公众,它既有多数人与少数人之分,也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别。公共政策既是多数人的改革政策也是少数人的公共政策,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于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于具有正当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在公共政策过程层面上,“公共性”意味着在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等集体行动中,存在着有效的决策参与通道和决策选择机制。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也体现为合法性。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或公共权力机构协调和平衡公众利益的途径与手段。任何公共政策要让公众接受,并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合法的。所谓内容的合法,是指公共政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所实行的计划措施,能使公众利益得到协调和平衡,符合多数人的、长远的利益要求,能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所谓形式的合法,是指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必须是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公共政策内容与形式的合法性也就意味着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过程的民主性。

同时,民主的价值观还反映公共政策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开性。在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内,公众通过自我理性,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偏好,对公共事务进行关注和公开讨论。诚如哈贝马斯所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公共事务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公共事务,他们反复探究、认真讨论。他们充满好奇、渴望、专注和猜忌;通过使这些事务成为他们的思想和发现的日常话题,大量的成员获得了一种不错的知识,有些还获得了相当重要的知识……”。“在公共领域中,整个社会透过公共媒体交换意见,从而对问题产生质疑或形成共识”。因此,公共政策民主也要求公共政策在公共领域中具有开放性与透明性。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务的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共政策的透明和公开,有助于政府的意志自由得以落实;公众也能够就政策问题与制定者达成磋商意见,能够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和整合自身利益,通过特定规则(如投票)决定政策的选择,决定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公开性,公民及公民团体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合法和符合公众的利益。从一定程度上讲,公共政策就是公众政策,它是公众的愿望和利益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开表达。

五、效率

从一般意义上讲,效率这个词的意义是产品的最小耗费、最小浪费和最小活动量。效率的途径就是降低要求的时间、金钱和活动量。它谋求的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提供的成本最小化。放大的效率概念是人的活动实现其目的的程度,也是人的活动与其所实现目的的比值,即活动手段与活动目的的比值、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比值、活动投入与活动产出的比值、活动成本与活动效益的比值。一般来说,可以表述为:效率=产出/投入。在现实生活当中,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产品或服务的高低以及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花费的时间数量来表现。比如,某A,8小时劳动时间内生产产品5件,某B生产产品3件,我们说某A的效率高;某C生产一个零件需要2小时,某D生产一个零件需要3小时,我们说某C的效率高。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效率。在经济学中,一

般把帕累托原则作为经济效率的标准,如果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就达到了最高效率。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在任何一个人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资源配置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或经济效率。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引导组织和公众提高行为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政策效率是政策产出与政策投入的比率。确定政策效率标准的目的是要衡量某项政策要达到某种水平的产出所需要的政策资源投入量或一定量的政策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价值。它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包括:1、一项政策的资源投入量是多少。资源包括人、财、物、等资源,投入的时间及投入要素的质量。2、一项政策的效益。一项政策投入一定的资源后有无产出?产出多少?3、对投入产出进行比较,考察效率高低,探讨有无其他最有效、同时代价又最小的方法和途径。效率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即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成本最大限度地解决某个政策问题,从而凭借有限的政策资源尽量扩大政策效益。关于政策效率,我们认为它涵盖着公共政策整个运行过程之中,包括政策规划效率、政策决策效率、政策执行效率、政策评估效率、政策终结效率等等。其中某一阶段的效率可能影响整个公共政策效率。关于政策效率的计算和比较,有时可以通过简单产出比较可以得出,而有时却需要复杂的计算。比如,对政策执行效率的分析就是如此。首先,要计算政策执行所花费的成本,政策执行成本具体包括直接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的投入成本,也包括间接成本、社会成本、机会成本等等;其次,要计算政策执行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的、间接的、具体的、象征性的等等;最后,通过对政策执行成本和政策执行收益的量化,加以比较,从而分析政策执行的效率。一项政策要考虑其效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效率便成为公共政策始终关注和追求的基本价值。

六、秩序

秩序在本源的意义上,“是指事件的发生多少具有规律的顺序和模式。”《辞海》的注解为“秩,常也。”“序,第次其先后大小。”因而,秩序含有“常度”、“次序”、“人事所在位置”以及“整齐守则”之意。英国思想家哈耶克在其著作《致命的自负》中区分了秩序一词的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事实的秩序,也就是“人们设想客体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具有的、或人们赋予它的一定的物质格局”;二是作为理念的秩序,它“可以用来指根据我们的感觉从不同方面对事物或事件加以排列或划分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认为,秩序是指符合可识别模式的重复事件或行为。它使人们相信,它们可以依赖的未来行为模式完全能被合理地预见到。他们指出,当有人计划出一个严密的交往模式并强制执行该模式的指令时,或者当行为主体以一种自发的方式遵循共同规则时,都会形成行动秩序。前一种场合会导致一种组织秩序或计划秩序,而后一种场合会导致自发秩序。计划秩序总是预设了某种程度的层级制,并总是要运用强制;而自发秩序则总是出现于自愿行动的平等主体中。当独立的主体或多或少自愿地服从共同制度但在其他方面可自由地决定做什么的时候,自发秩序就会出现。当各种制度构成了内部严密、一致的制度组合时,我们就称其为规则秩序。秩序是一种规则和模式,秩序也可以说是一种和平与安全,它也指的是抵制外部势力和内部势力的破坏。秩序的价值也包括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传统价值和道德价值的重视。政府被看作为建构秩序的重要机器。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就是建构秩序的有效工具,当然,秩序也是政策与其他的制度形式的永恒追求。虽然,政策与其他的制度形式未必产生某种秩序,但秩序却必定依赖某种政策和制度。

公共政策是建构秩序的制度外在形式,是“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而“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理性和公意选择,是规范、引导社会公众和社群的行动指南或行为准则,是有特定的机构制定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由政府或国家建构的这种外在制度,可以保证制度的公正性、确定性、权

威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秩序。公共政策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以及公共安宁,“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示威、骚乱、恐怖行动和游击战争——通常都同种族、宗教和社会冲突相联系,同不得人心的公共政策相联系,或是同公共政策未能解决严重的不满有关。”良好的政策可以减少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宁、维护国内与国际的和平与稳定。比如,枪械管制政策和法律等就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不受到威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给社会弱势群体寻求生活上的安全,民族政策就是为了保证民族的平等、独立和和睦相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承诺就是为了保障公民财产的安全,等等。同时,政策还规范市场的准入和交易,它可以排除竞争的非个人化,使交易合法、安全、有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政府也不能承诺保障所有公民的绝对物质安全”,“因为这会使整个经济系统变得僵化,使败德行为和游手好闲泛滥成灾”。比如,过高的“低保”福利将会使“勤者变懒,懒者更懒”,因而偏离其他的基本价值。总的说来,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实现充分就业,制止内乱外患,保持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度。

七、发展

发展作为一个流行用语,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等同于“进步”,泛指人类社会的递进、成长一类。狭义上也是特定意义上的发展,专指一个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和现代化的过程。发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的一种历史过程,始终无限地延续着。它是一个自然和社会双重系统的行为变动轨迹。它将导致之一复杂系统朝着更加均衡、更加和谐、更加互补的方向进化。若从社会主体角度考察,发展则表现为由人参与的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活动的进步过程。它是一种数量、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共进,是人类社会多层面、主体交叉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因此,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广泛性以及关联自然和社会的复合性特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一个国家一切重大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发展的维持要靠公共政策和其他的制度形态进行有效地推动,公共政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工具。而发展也自始至终是公共政策的永恒信念与价值追求。

公共政策的发展观要求必定是科学的发展观。在现代化的一定阶段上,不少人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发展,而把经济发展又简单等同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事实上,一国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表明该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协调发展。最明显的例证是,一些石油输出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工业发达国家,但其工业结构、生活质量等方面尚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同时,由于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有限的。因此,发展不是单一角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的综合性概念,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制定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可持续发展政策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三方面内容,它是一个“三维复合系统”的内部协调,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因此,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考虑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等各方面具体政策的配套协作,也要考虑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

参考资料:《正义论》罗尔斯(J.Rawls);《伦理与公共政策》布坎南(Buchanan);《公共部门的管理、系统与伦理学》高斯洛普(Gawthrop);《道德与公共政策》卡恩(S.M.Cahn)、卡萨西可夫(T.Kasachkoff)。佐罗网杂志素材库。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 2014.04 政策工具的研究: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注意理解一下五点: ★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工具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政策过程,因而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一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自愿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用是在社会群体自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 ——优点: ※公共成本低而产出质量高(不花政府的钱); ※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人的照顾),家庭和社区比其他工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老) ※这种工具容易受到广泛的政治支持。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1994年春节,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经过小组讨论和仔细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该项公共政策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禁放烟花爆竹是顺应民意的政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禁放令制定前期北京是已经发生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安全事故。北京市民已经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是民众所需,执行起来困难必然会降低不少。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很注重宣传,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思想。爆竹植根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国人驱邪驱鬼的工具,在爆竹声中除旧迎新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古老习惯。要禁放令顺利实施,首先就必须改变人民的传统思想,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不仅在中小学生中宣传,包括新婚夫妇,以及中老年人都进行了宣传。在禁放令执行前就使大部分市民已经接受了这项新的法规。 三、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智囊原则,体现了群众路线原则。市人大在市区召开了各界人士的座谈会,进行市民意见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都同意着一新的公共政策。这样就坚定了北京市执行这一新政策的信心,在经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四、注重实施反馈控制,执行“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春节前期《规定》生效,市民都比较遵守新法规,说明《规定》已经能够被民众接受,给春节期间大规模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五、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孟学良副市长亲自到达政策执行的一线,说明领导对政策的执行非常重视。执行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内保人员及公安部队参与,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在执行新政策。执行初期肯定有人没有遵守新政策,执行队伍都进行了处理,确保的有法就依的原则。 六、加强了政策的整合。禁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相关政策在执行。比如严禁烟花爆竹进入北京市区,收回所有烟花爆竹的销售许可证。,以及动员和组织了80余万群众直接参与禁放工作。 七、确定了政策执行的目标和讲究了效益则。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除夕夜11点50至次日0点30分,没有发现一个燃放烟花爆竹者,119火警没有接报一起烟花爆竹所致的火灾,从而节约了1000万资金,使千家万户得到了安宁,也消除了潜在的痛苦。 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启示。 一、公共政策关系整个社会的民生,执行起来的基数很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针求群众的意见。而最重要的还是公共政策必须顺从目标群体,政策目标群体就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必须考虑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二、政策执行利用各种执行手段。北京市的禁放首先就是法律手段,辅助的还有大量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所以北京的此次政策执行才如此成功。

案例分析的模型与工具

群面/ 案例分析工具 1.解决产业分析问题的模型【波特的五因素(Porter’s 5 Forces)】 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在战略分析模型工具中可能是最著名、运用最广泛的。其主要是运用在分析公司 行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地位。这五个因素分别是:现在竞争者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供应商能力消费者能力替代品威胁 行业中竞争越弱,行业的整体利润就越高。同样的,在一个公司在整个行业中有很强的战略和市场地位,能够很好地抵御以上五个因素的风险,该公司可以获得的利润就能够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波 特五因素模型主要运用于:当你需要了解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市场 结构化/系统化你现有行业知识定义一个行业,并明确你的研究对象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模型的具体内容: 使用波特模型有一个限制条件:此模型是静态分析,很少考虑行业内的一些变化,例如行业内的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变化等等。因此该模型一般只是辅助你开始对行业进行战略分析。可以适当结合其他的工具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市场战新进入者威胁潜在市场进入者和略,重点在于行业增长率,产品新进入者对市场可和品牌差异程度,退出行业竞争能造成的冲击的障碍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行业竞争者 替代品生产的威胁消费者/购买者偏好的改变和讨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价还价的能力的改变主要因素及对企业会产生的压力。 有购买数量大小,产品差异性,主要考虑:更换供应商难信息掌握程度易程度,替代产品可能性 和规模经济产品和科技是否会替代现有产品或对现有产品造成竞争压力。取代的 可能型多大。主要考虑替代成本。 2. 解决利润下降、企业经营发生变化的模型【 根源分析模型】 想了解某个企业的经营现象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仅仅问几个问题 是不够的,根源分析是一种组织性很强的且逻辑缜密的方法,通过“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方式进行分析使得你的分析结果更有说服力。根源分析可以十分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很多的问题,最典型的就 是“利润下降”问题。我们来看一个以下的示例。利润下降了成本上升了?收入减少了?固定成本增多了? 可变成本增多了?产品价格下降了?产品销量下降了? 新投入设备了?原材料?竞争对手变强了?市场萎缩了? 事实上,根源分析法可以解决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例如:为 什么我们的客户盈利率几乎是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两部?为 什么分销商不到我们这里进行采购? 以后面这个例子为例而言针对“为什么分销商不到我们这里进行采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货币政策工具分类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6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 1. 公开业务 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分析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摘要】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被车轮碾压,十八名路人见死不救,冷眼旁观。事件发生后,人们为生命惋惜的同时也在追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中国人的道德滑坡为何如此严重,我们拿什么来挽救我们的社会。在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之争中,我们看到的是民众的期望。是抉择的困难。当我们把政策工具的理念引入到这一事件中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分析和对比,我们看到,家庭和社区这种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政策工具家庭社区小悦悦事件 20世纪50年代,政策科学兴起,政策工具的研究也随之诞生。对于政策工具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旨在引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学》一书将其定义为:政策主体为实现其目标而有意识选择的某种其自身特性能够对政策体系带来制度性影响,同时受到政策环境约束的具体途径和方法。【1】近年来,政策工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原因在于,在政策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是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工作。政策工具是政府政策赖以推行的手段,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1】 一、政策工具的研究现状 关于政策工具研究的现状,本文采用的是文献检索的方法。基于学生本身拥有资源的数量限制,包括知识结构、社会资源、经济条件、时间精力等的局限性,我们更多的采取的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资源。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加载与传播的工具,其便捷性、信息广博性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当然,我们也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真假信息辨别能力,以免造成数据失真或者是说服力的降低。为此,选择学校为我们开辟的免费图书馆平台成为了我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民普通的华南农业大学的在校本科生,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686.76万册,其

关于公共政策的案例

CASE1 “中央一号文件”的制定过程 背景:农民增收缓慢 措施:十六大 国务院 领导集体 起草组 CASE2 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前台 CASE3 公民参与的新模式——社区参与 CASE4 兰德公司:美国政府智囊团 选择政策工具的方法: Case1 苏州市政府通过“变更产权”保护古建筑的案例分析 案例主要内容提炼 ---苏州古建筑保护意义重大 ---苏州市政府力不从心 ---计划出售或租用,出台《保护条例》(定价、居住、装修、参观、回购等) ---上述方案困难重重 ----被迫叫停 请思考: 1、案例中政策主体的目标是什么? 2、苏州市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工具? 3、上述政策工具各有怎样的优点缺点? 4、政策工具选择受到政策目标和工具自身特征以外因素的影响吗? 3、我们的分析: 1、古建筑保护意义重大,政府无力胜任,苏州市政府的目标是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2、直接提供-变更产权-管制 3、业主修缮古建筑、政府获得资金、效率提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古建筑不得转让和抵押 Case2 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案例分析 案例主要内容提炼: ---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的重要任务 ---预算削减,困难增大 ---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政策工具 ---逐步灌输 ---收益良好 ---终被抛弃 请思考: 1、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的目标是什么? 2、采用的政策工具是什么? 3、公园与娱乐管理局在实施TQM时考虑了组织路线吗? 4、公园与娱乐管理局为什么在后期放弃了TQM?

1、在面临预算削减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庞大复杂的服务系统 2、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带来明显收益 3、考虑到成员对组织变化的排斥:由高层管理者逐步灌输到所有成员 4、政治因素的影响、领导者的作用 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强制婚检 网络游戏成瘾 政策执行: 暂住证制度 城市低保政策 一、“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 案例主要内容: ---1995年,国家第二轮土地延包政策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 ---该政策的实际执行却不如人愿,山东、河南等地农民频频上访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中的情况: ---山东省某乡政府在未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把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补偿迟迟不给 ---河南某乡镇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收回承包地 ---两省农业厅的负责人: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乡村干部认为“以前能动地,现在还能”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股份田”新形式 “仍搞两田制损伤农民利益”中的情况: ---河南省某村庄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谁知,村民竟把这个合同当真了”。以重新调整为名,仍搞两田制,麦播期不能种麦。 ---山东临矩县月庄村收回耕地以两田制发包,建起果园,私分利润,口粮不够 ---中央明确规定不能再搞两田制(经济田和口粮田),一些乡村干部阳奉阴违。 思考: 1、本案例涉及到什么政策? 2、该政策实际执行如何? 3、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4、哪些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产生了影响? 5、如何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分析一下: 1、土地延包政策(纳入法制化轨道、不允许两田制等)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干部阳奉阴违,农民越级上访 3、以行政命令强制种植、不经同意将耕地承包给企业补偿不到位、继续搞两田制等 4、政策主体因素:主体的类型:政府利益/地方利益/官员利益对政策的影响;官僚制异化对政策执行的负面影响;执行人员的观念与素质 5、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股份田”的新形式

政策工具最终版

第三节新治理与政府工具 一、新治理范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公共管理出现了所谓的“新治理”(New Governance)范式,它将大家的关注点引入到通过政府工具的广泛运用来解决这个新世界中的公共问题上来。它将焦点转向不同政府工具的特征及不同工具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结构。 “新治理”是一个新假设、新范式,它更好地引入了对普遍现实问题的关注以便最终能在问题解决中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其核心思想有二:首先,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而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要用“政府治理”(governance)代替政府管理(government);其次,与私有化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不同,这些协作关系导致严

峻的管理与设计上的挑战,需要公共部门持续且远较以前复杂得多的参与。因此,当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设计上述的参与过程,为公共部门的参与做好准备。①具体而言,“新政府治理”在以下五个方面使政策领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如下表所示: “新治理”的五大转变 1.从机构与项目转移到工具 首先,“新政府治理”提倡在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分析单元应从公共机构或公共项目转移到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目标的工具上。每种工具都有自身的操作程序、特有的任务、特别的运作法则、以及自身的实施机构。因此,工具的选择也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行为主体的选择,这些主体将扮演的角色也会有规定。因此,工具的选择在决定行为主体的同时也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正因为如此,工具的选择就不单纯是技术性的,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性的。选择了某些主体,就是选择了某个角度、某种价值,也就选择了政策将如何被执行。 2.从科层转移到网络 “新政府治理”共问在将解决公题的关注点从机构和项目转移到工具时,也把焦点从科层制的机构转移到了组织网络上。新政府治理认为管理网络与管理科层机构完全不同,其中涉及的特别任务包括:使网络关系结构化、保证各方对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协调价值观/促进互信关系、设定绩效目标、整合激励机制、分享信息/分担风险、评估绩效和管理转变(managing change)。② 政策工具塑造了网络:它限定了核心的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正式角色。“新治理”的“工具途径”通过将焦点从科层转移到网络、并且更加明确政策项目所需要的网络类型,为 ①参见 [美] 萨拉蒙著:《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11)。②

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东财网院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作者 学籍批次201103 学习中心本部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行政管理

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数 一、政策工具的定义 政策工具是指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执行活动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况对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因此,选择各种有效手段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能否选择有效政策工具是能否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没有有效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也就实现不了。 二、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一)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必须考虑到政策目标。 1.首先,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工具选择失误是政策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其次,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政策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有些目标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反映不同的利益诉求。复杂的目标体系为政策工具选择提出了挑战。 3.再次,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转变。如果目标已经转变,就要考虑达成目标的工具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是否需要选择新的工具。如果在政策变化前后使用同样的工具,那么政策改变几乎没什么意义。 (二)工具自身的特性 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选择工具时要将其优缺点都考虑在内,以避免工具的滥用。更进一步地讲,不同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不同组织环境,被用来解决不同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要考虑我们当前是否具备运用这些工具的客观条件,这些工具是否适用于现有的组织状况。 (三)外部因素 1.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 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生态环境或背景,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它特征。 (1)执行组织。某项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 (2)目标团体。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而不同政策工具会对目标团体产生不同影响。目标团体会抵制对自身不利的政策工具,使其无法开展;同时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工具继续下去。 (3)其它政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四)以前工具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早先选择的限制,因此,工具选择依赖于一定路径。由于这种工具是在过去选择的,要转换成其他工具会很难。因为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并且目标团体信任它。这种工具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成了一种路线,背离它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和代价从纵向看,该项工具已内化为组织的执行路线,可选择的其他政策工具根本不做考虑;从横向看,它和其它工具或执行活动交织在一起。 (五)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我们在对政策工具

激励工具:了解员工需要的方法(徐剑)

了解员工需要的方法 1、问题清单法 问题清单法是经理了解员工需要和动机的基本方法。使用这一方法,职业经理应在工作中首先罗列员工可能的问题清单,然后逐步分析和排除,直至发现员工的需要顺序和层次。 ?他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程度如何?他的智力和他在工作中及工作以外的兴趣如何? ?他是否经常试图表现自己在知识和理解力方面的优势? ?他的社会地位如何? ?他是否喜欢和他人接触?喜欢和哪一类人接触? ?他内向还是外向? ?他是否经常想表现自己或表现得超越自己?为什么? ?他是否肯定自己,如果不是,为什么? ?他是否由于缺乏知识、缺乏表达自己技巧以至和他人在一起时会紧张? ?他是否工作主动? ?他是否有创造力? ?他是否有挫折感? ?他是否有压抑感? ?他是否有任何情绪?这些情绪如何表现出来?是由什么造成的? ?在其工作和私人生活中他想寻求什么? ?他和什么人在一起比较自由自在? ?他有没有干扰其工作的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他的工作? ?需要哪些额外的资料来了解他? ?上一次加薪后他是什么反应? ?他是否能与你开诚布公地讨论? ?他是否对你有信任感? ?他原来对你有过什么误解没有?

2、对抱怨的分析 员工的抱怨是很重要的消息来源,可以暗示甚至明示工作缺乏动机的原因,或者是用来衡量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经理必须在自己和员工之间创造相互信任和坦诚的气氛,这样,员工才会将抱怨公开地、理智地、建设性地、直接地表达出来。这样,你才能利用抱怨来解决问题及改善整个团队的工作动机。 员工的抱怨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抱怨,一种是消极的抱怨。 3、问卷法 向员工发放经过精心设计的问卷,通过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了解员工的需要。

绩效考核工具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绩效考核工具 绩效考核工具的运用,是推动绩效考核实施的重点。通过绩效工具的运用,可以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那么,请问: 1、你们公司在绩效体系建设时,有没有采用考核工具? ?A、有 ?B、没有 2、如何选择绩效考核工具,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客观性,有效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和实操经验。 解答一:A(仅供参考) 下面我结合企业现有二维点阵的相关资料和个人理解予以分享二维点阵的关注点。 术语解释:单——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个人价值;合同酬——类似最低生活保障,各级别的不同;经营体——各产业所在部门,自负盈亏;经营体长——类似于总经理级别;产品创新总监——产业负责人(类似于副总裁级别)。

我们的薪酬结构是:月度+季度奖+年终奖;自2000年开始,月度也开始采用绩效考核。Q4季度奖金采用年度决算方式,(举例:员工薪酬标准10000,综合挣酬系数1.2年度总挣酬12万,Q4挣酬=12万-前面已兑现薪酬。已兑现薪酬不包含项目激励、通报表扬激励等其他任何不在10万元标准中的个人所得)二维点阵全面实施之前,对各关键岗位的员工挣酬进行试套,对员工挣酬的影响进行分析,严格杜绝吃大数情况,当时并购海外某家电公司时,该国的文化是无法接受的,但随着文化和机制的推进,该考核工具被很好的认可。调动了员工的激情,海外市场业绩大幅增长。 ①二维点阵出发点:员工按照单的价值挣酬,价值大挣酬高,价值低挣酬也 低,这种基于价值挣酬的方式,倡导和驱动员工抢高单。避免了员工“吃大数”情况,促进员工提升个人绩效。 ②二维点阵驱动员工关注重点,尤其是中层级别以上员工。关键任务或主项 指标不入围,则整体不入围,即使辅项指标完成好不可以。并且对于经营体负责人以上级别纵横向区位就低挣酬(比如横向8区位,纵向6区位,整体6区位,挣酬亦然); ③实际取数源问题:明确的取数源是公开透明的前提,可以让员工明白个人 单项指标是如何挣酬的。利润和收入等横向的财务指标均可从企业内部诸如驾驶舱、质量损失系统、PLM管理系统等各类系统中取数,纵向战略承接部分的实际由直线经理和二线经理公议。首先由员工自评申报挣酬,由直线根据个人工作和表现评定,二线根据经营体自挣资源包(人工成本)情况把控整体的绩效情况。 需要提及的是产品创新总监的挣酬:不同于其他层级员工月季年的考核,产品创新总监采用周薪制,每周显差,月度合计挣酬。 ④二维点阵挣酬上限问题:不采用强制分布,不追求平均挣酬,价值大挣酬 高,月度挣酬系数1.5封顶,下限合同酬,这点在市场族群上最明显,创造价值大挣酬非常高,创造价值低,挣酬低甚至好几个月合同酬。 ⑤透明的公议机制和显示机制:虽然说公道自在人心,可清晰的显示平台可 以更好的反映员工的单酬情况,为员工指明关差方向。 二维点阵的透明在于:机制透明、挣酬透明。直线和二线公议时需要写明公议员工挣酬系数的原因,并明确辅导建议。并对于绩效不入围的进行辅导跟踪,对于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个月拿合同酬的直接散出企业(另谋高就吧)。 机制的导向是驱动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员工在人单酬系统中可以看到本人当年的挣酬趋势和区位变化趋势;员工在该经营体的排序情况及在经营体内部的相对竞争力水平(通过区位和挣酬综合反映) ⑥考核之外的附带机制: A.超值超利分享:超利简单来讲是超过利润的分享,按照超过经营体目标 利润的额,按照一定比例按照1:2:7(个人:团队:企业)的比例分享到成员。1的部分分配到个人,2的部分到团队,7的部分用于企业发展。 解答二: 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到绩效工具的选取,原则都是一样:得符合公司的发展要求及经营模式。 下面直接说我的选择方法吧。

房改政策案例分析

房改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房产政策国十条)。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知中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将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首先,我们从该通知条款来看一下决策方案包括 的内容。 (一)有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该通知的第一、第二条指出了方案的目标是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明确了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首次将问责机制提到文件的“第二

条”,并且让监察部介入,严厉强调:“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 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这意味着,维护房 价稳定已经被纳入党纪国法的考核体系,堵死了 地方官员在遏制高房价上侥幸和绥靖的退路。(二)有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该通知的第三至第七条是方案的核心内容。明确了执行者该 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 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主要针 对投机性购房会加速楼市降温;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以规范、引导。税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运用税收政策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即使开征房产税,也一定要遵循“不都收,分等级” 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住房政策”的思路;国家对民生保障房产项目的开发会 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方 面,国务院提出了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包括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

央企中长期激励“工具箱”不断丰富

央企中长期激励“工具箱”不断丰富 11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激励力度、业绩考核、审批备案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支持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核心骨干人才的积极性,推动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知》释放出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等多个政策利好,引发广泛关注。业内专家表示,《通知》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简称“央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了更加开放包容的政策指导,有利于发展科技、鼓励创新,为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打开政策空间。 强化正向激励加大授权放权力度 在加快国企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人”的因素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股权激励等市场化工具的运用大有可为,将充分释放经营者和员工的活力。 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领域已有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国资委自成立以来,先后印发多个文件,从总体上构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范实施股权激励的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企业负责人任期激励,岗位和项目分红激励,员工持股,股权、期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中长期激励方式纷纷“出炉”,可以供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选择。 目前,共有45家中央企业控股的95户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报经国资委同意后实施,占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的23%左右。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但总体上仍需加强。 业内认为,此次《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股权激励的规范性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央企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提供了政策保障,有望促进相关改革加速落地。 《通知》提出,中央企业应当结合本集团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所控股上市公司建立规范、有效、科学的股权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工具,系统构建企业核心骨干人才激励体系。股权激励对象应当聚焦核心骨干人才队伍,应当结合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行业竞争特点、关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评价等因素综合确定。 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通知》释放的一大政策利好。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认为,《通知》明确了科创板国有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可以在一定原则下进行自主定价,且允许尚未盈利的科创板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有效衔接了科创板最新激励政策,增加了科创板公司实施创新股权激励的灵活性、操作性。 对于股权激励新规的新突破,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指出,《通知》强化了正向激励导向,加大了授权放权力度,在推动落实中央企业集团主体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股权激励实施的规范性要求。具体说来,分别从科学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完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支持科创板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健全股权激励管理体制4方面对中央企业规范实施股权激励做出制度上的完善。

论公共政策工具

论公共政策工具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价值研究和价值关怀,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也不会放弃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追求。公共政策价值观争论一直伴随着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对价值观的探究亦成为了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社会文明的基本理念,也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公共政策基本价值观的阐释与探讨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本土化研究和公共政策实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政策科学运动就一直没有放弃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追求。无论是“奥本海默事件”还是越南战争、“水门事件”,都曾围绕着价值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公共政策论辩。随着公共事务的逐渐增多和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诸如战争、暴力、犯罪、种族冲突、恐怖主义、艾滋病、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人类关于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一门科学,政策科学对价值研究显然无以释怀。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研究进入了一个以价值研究为中心反思时期。在这一阶段当中,信念、价值、伦理等等词汇成为学者们的学术“关键词”,以至于有的学者称公共政策学为实践伦理学。80年代以来美国政策科学中对政策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采取三种途径:一是从政治哲学的立场探讨政策伦理的最一般方法,如罗尔斯的《正义论》主张用分配的正义取代传统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二是从特定的政策案例中分析政策伦理或价值,如从国家安全、社会福利、死刑、堕胎等一类案例引申出伦理问题,这方面的著作有布坎南的《伦理与公共政策》等;三是从政府机构或职业组织的伦理问题入手分析公共责任与义务,即探讨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规范问题,代表作有高斯洛普的《公共部门的管理、系统与伦理学》等。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政策问题的价值争论和政策科学的价值研究仍在继续,最近出版的由美国学者卡恩、卡萨西可夫主编的《道德与公共政策》就充分展示了公共生活领域当中的相关问题的价值关怀。从西方文献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公共政策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等核心概念上。 一、自由 一般来说,自由指的是无障碍的思想与行为状态,或无障碍地实现自我愿望或整体人格的愿望达成。作为一个基本价值概念,“自由”贯穿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当中,却在各个学科之中的含义略有不同。但是,不管作何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至少可以意指1、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意义……;2、人的行动可能性或行为状态与意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对自由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哈耶克的定义指出了自由概念的基本状态,即自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强制”是自由的反面。在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看来“自由的基本意义,是免于枷锁、免于囚禁、免于被别人奴役”。柏林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被动自由,一种是主动自由。被动自由即是古典自由,说明了自由使人免于他人侵害的一面。主动自由说明的是人的能动的一面,即一个人能做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对自由的理解和伯林一致,它将被动自由和主动自由分别称为自由的过程方面和自由的能力方面,并特别关注自由的能力方面。在森看来,“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同时,森还特别考察了五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等,从而强调了自由的手段性作用及其意义。由此,自由是人类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自由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公众要求之于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和自由状况可以通过公共政策与法律表现出来。比如,美国权利法案第一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2.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 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有关专家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2010年2月24日,Y州工信局《关于Y州水泥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称:该水泥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缓建,但项目所在地、该州所属的T市一直在推进,建议按州委州政府意见办事。2月25日,州领导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赞成工信局意见,关于T市的水泥项目,应采取措施予以缓建,T市应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作。” 但是作为Y州管辖的T市并未听从州领导的意见。不久,T市水利部门批准了该项目的用水审批文件。此后不到两个月,该项目土建工程强行开工。5月28日,在Y州工信局《关于T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上,州领导再次批示“州委州政府是一直不赞成此项目的,要想尽办法缓建。” 与此同时,该项目开始挖地基,进行更大规模的施工建设。2010年8月19日,T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市四大班子成员及各委、办、局负责人共100余人赴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视察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表示:克难攻坚,抓紧施工,争取早投产、早见效。10月28日,州领导第三次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这个项目以缓建为好。”在这次批示后,T市和承建该项目的公司反而加快了建设步伐。11月中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战胜困难抢工期”的红色条幅在猎猎寒风中飘舞。 请回答: (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7-350 答: (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这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 (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 (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 (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2)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7-350 答: 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从政策失灵的角度看,是由于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导致的。 目标群体是政策执行的对象,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公共政策执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整合,是将社会利益在目标群体中进行分配和调整。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社会公众对公共政策了解、认识不够,不能感受到政策执行对他们带来的好处,或者是某一政策执行时社会公众的利益受损,社会公众便会不予配舍,甚至采取抵制和反抗的行为。没有目标群体配合的政策执行就可能导致执行无效。 33.《社会救助法草案》被高层否决 近期以来,中国部分地区物价上涨,影响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然而,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基本原则不明确,有些地方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不足,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及法规的依据,申请人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l0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96名代表提出三件议案,要求制定《社会救助法》。会后有关部门拟制了《社会救助法草案》,并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该项立法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和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获悉:《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否决,可能和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有关。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内容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与《社会保险法》的一些条款打架。被否决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法律牵扯问题比较大,要考虑国家财力是否能承受。另据接近政府的人士透露,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社会救助法草案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请回答:

工具六个考核和激励的案例

六个考核和激励的案例

案例一:A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主要考核指标:销售额、回款率、费用率、其他。 (一)销售额提成:设立销售标准及对应的提成比率 销售标准:制定各产品的最低售价,并根据最低售价的利润情况评估产生平均的销售提成率。 公司底薪、销售额、工资计提比例如下图: 业务员甲本月销售额为18,0000元。 底薪:1000 工资计提=50000*1%+(100000-50000)*1.5%+(150000-100000)*2%=1385元1000+500+750+1000=2250 奖金:600 工资结算方法选择:1.底薪+提成;2. 底薪+奖金;3. 底薪+提成+奖金; 具体方案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及其提成比例确定。 (二)费用率:设立销售费用率标准,标准额度为X,最高额度为Y,对于低于X,实行奖励,奖励比重为50%(100%);销售费用率在X-Y内,全额报销;高于Y,超出部分按照50%偿付。 (三)回款率:如销售额采用实际回收款项,则取消;否则提成为:销售额×提成率×回款率,剩余部分,款项回收后补发。 (四)其他: 公司鼓励的其他情况,存在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主要考核一下几个方面: 1.各级产品的报价及销售价格的管理;

2.客户对销售人员的支持满意度; 3.客户的信息沟通; 4.顾客投诉的处理 5.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能力 6.工作态度包括:责任感、工作合作、信息收集及道德素质 7.纪律性,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8.管理创新和参与性,入对公司的经营有重大贡献者,考虑予以额外奖励 (五)考核结果运用 薪酬计算公式:〔销售额提成×回款率-销售费用超出部分×偿付比重〕+其他 案例二: B公司销售人员激励方案 B公司是一家位于广东的民营冰箱生产企业,行销网络遍及我国华南大部省区,公司预计2009年产值回款为人民币3000万元。由于冰箱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公司的市场策略是攻坚战。销售是市场策略的核心,而销售人员又是销售策略的执行者,销售人员的业绩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制定出针对销售人员的激励薪酬方案,以激励销售人员创造佳绩。 一、销售代表岗位激励奖金 个人年度完成下表业绩可享受相应的销售代表激励奖金。 二、长期服务激励奖金 服务满三年的销售人员(合同内)每年提取总业绩的2%存入其长期帐户,至其离职时一次性支付,根据其服务年限,可支付的帐户总额的比例如下。

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政策工具,由于研究者们的理解角度不同,给出的定义也是各不相同。有学者把政策工具定义为“影响政策过程以达到既定目的的任何事物”,或“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的目的的任何事物”;也有学者通过分类或列出几组具体工具来对政策工具进行描述。这些观点都把工具看成是拥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活动,例如一项计划、一条法令。还有学者认为工具只具有正式(官方)和合法性特征,如尼达姆的定义就是“相对于公共主体的可用的具有合法性的治理”i,许多坚持工具的正式特征的学者都赞成这个定义。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政策工具不仅仅具有正式特征,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非正式工具。 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把政策工具看成是一种“客体”,如胡德就认为“工具”概念可以通过将之区分为“客体”和“活动”从而得到更明晰的理解。ii首先,工具可以被当作是“客体”,尤其是在法律文献中,人们把法律和行政法规说成是工具,它指的是形成法律和法规的一整套命令和规则。其次,工具也可以被当作一种“活动”,如林格林就把工具概念描述成为:“致力于影响和支配社会进步的具有共同特性的政策活动的集合”iii。然而,这种区分定义法却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政策”和“工具”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如果说政策是“与某一社会问题相联系的行动或行为”,那么,政策工具又是什么呢?因此,人们更倾向于把政策工具看作是“客体”。不幸的是,这种定义在将之具体化时却存在着困难。 另外,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政策工具定义为:“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种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iv我国学者张成福的定义则是:“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v 要界定什么是政策工具,必须弄清楚几点。首先,政策工具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它是作为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桥梁而存在的;其次,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条条大路通罗马”,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其的选择也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第三,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其他主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工具。 综上所述,我们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这一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政策工具的分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策工具的分类主要依据工具特性来进行。为了形成一种明确的分类,人们已经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现有的分类都不怎么让人满意,没有一个能够对政策工具做全面穷尽的介绍。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学者们对于工具分类也都各持己见。 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他着重研究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存在着一系列的执行经济政策以获得最优化结果的工具。他整理出64种一般化的工具,但并未加以系统化的分类,也没有对这些工具的起源和影响加以理论化探讨。 美国政治学家罗威、达尔和林德布洛姆等人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但他们倾向于将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