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 (上)
(英) 保罗.肯尼迪

TIMELINES
1500 1519~1659 前工业社会
1660~1815
1815~1885
工业时代 1885~1918

一. 西方的兴起(1500年前后)
明代中国 ? 优势: 众多的人口(在15世纪有1亿~1.3亿), 灿烂的文化, 肥沃的土壤, 并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 的, 统一的, 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在技术上, 早于11世纪就有活字印刷, 火药和指南针; 拥有发达的工商业, 可 观的冶铁业; 海上贸易兴旺发达, 以郑和于1405~1433年的七次远洋航行为为最. ? 缺点: 官吏的保守性; 收缩海军的规模; 对军队, 商业和私人资本的限制; 伊斯兰世界 ? 帝国的扩张 ? 优势: 一部军事机器; 统一的宗教信仰, 文化和语言; 1500年以前几个世纪中文化和技术的领先. ? 劣势: 战线过长; 伊斯兰世界的分裂; 专制集权; 对创见, 异端, 商业的保守; 日本和俄国 ? 日本的三个阶段: 中央集权统治(天皇), 氏族统治(丰臣秀吉---德川氏), 1853年美国”黑船队”的到来. ? 俄国的特点: 地理上远离西方; 从西方找到对付亚洲平原骑兵的解决方法, 滑膛枪和大炮; 尽管从西方有 所借鉴, 但在技术和经济上仍不是发达国家. “欧洲的奇迹” ? 政治分裂和多样性: 地理状况造成统一控制的困难; 多样性的地形又促进分散政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 不同的气候条件, 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运输造船工业的发展. ? 国家体系的分散: 造成各王国和城邦之间的争战, 推动军事变革, 而军事的变革又有力的推动竞争, 科 学技术与商业的发展, 使之进入持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使得欧洲社会走在 了世界其他地区之前.

二.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争霸(1519 ~ 1659)
疆土面积: 它囊括整个欧洲大陆的联合体,是由这个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成员所统治的王国,公国及省 份组成,它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大陆. 二大特点: 1.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分裂, 天主教及异教). 2.王朝联合体(通过婚姻和继承权获得领土). 优势: 家族财富; 富商巨贾; 外国雇佣军; 军事优势(西班牙步兵). 劣势: 战略过分扩张, 树敌众多, 阵线太多且分散; 战争的规模, 费用及组织剧烈膨胀; 西班牙衰落的核心问题: 没 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 1470 ~ 1660年兵力的增长
国家(兵力) 西班牙 时间 15世纪 70年代 16世纪 50年代 16世纪 90年代 17世纪 30年代 17世纪 50年代 20 000 150 000 200 000 300 000 100 000 20 000 50 000 40 000 50 000 80 000 150 000 100 000 70 000 25 000 20 000 30 000 15 000 45 000 70 000 尼德兰联邦(荷兰) 法国 英国 瑞典
失败原因: 它与奥斯曼帝国一样, 战略扩张过度, 未能有效地的利用资源, 为了宗教的正统或军事威望而 压制商人, 限制贸易等.同时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推动其它民族国家的诞生, 其军事因素, 地理战略,形成民 族国家的地理边界, 并诱导民族意识的滋生(相互之间的仇恨). 战争造成国家不断资源的损耗,称王的野心 最终失败, 进而使得欧洲基本保持一种均势的平衡.

三. 金融 地理 战争(1660 ~ 1815)
欧洲各列强: 一流国家, 法国, 奥地利哈布斯堡, 普鲁士,英国和俄国. 二流主要国家,奥斯曼帝国,西班牙, 荷兰,瑞典,波兰等. 力量对比三大因素: 军事, 财政和地理因素. (第二个接近控制整个欧洲的国家, 法国包括最初路易十 四,和后来的拿破仑.波拿马的统治时期.) 金融革命 1. 银行和信贷系统的发展. 2.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地缘政治 法国 海陆混合型国家, 南有西班牙, 北有荷兰, 奥地利, 德意志; 海上有强大的英国. ?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 领士广大, 但形状不规则, 东南有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西南有法国的挑衅, 在德意志内部还有普鲁士. ? 普鲁士王国 北有瑞典, 波兰, 俄国, 东有奥斯曼, 南有奥地利, 其中俄国崛起牵制了瑞典,波兰和 奥斯曼, 而远在西方的法国可以构成反奥地利的同盟. 不足在于版图和人口的弱点. ? 英国 海上大国, 无侧翼分心, 海军至上主义. ? 荷兰 在英法两国中间, 海上受限于英国, 陆上主要受法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 美国, 俄国 远离欧洲, 后方基地没有大国的牵制.
赢得战争(一)(1660~1763) ? 1661 路易十四全面控制法国. 1665年发生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8年英荷停战签, 1672~1674年第三次英 荷战争. 1675~1714年, 两大集团的战争, 同盟国: 英荷联军, 德意志国家,和葡萄牙,另一集团是法国和西 班牙. ? 1715~1739年法国的扩张. 1740~1741年普鲁士夺取西里西亚.1744~1748年英法战争.1755~1762年, 两大 阵营的战争, 法-奥-俄同英-普. ? 1675~1714年和约中,英国获利 ? 1762~1763年和解中,英国获利

赢得战争(二)(1763~1815) ? 1763~1792年东欧的三足 鼎立(普,奥,俄)及奥斯曼的 衰弱. 1793~1815年拿破化及七 次反法联盟 1793~1815年反法联盟中 英国获利,
?
?

四. 工业时代(1815~1885)
工业化与力量之对比(1815~1885) 国际体制的三个特点: 1. 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先是稳定的, 然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跨洋,跨大陆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的发展. 2. 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受到限制. 3. 产生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对军事和海战产生影响. 欧洲之外, 工业革命前和后的对比: 1. 制造业--蒸汽机和动力织机 工业革命前, 人均差别不大, 亚洲人口多,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量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工业革命后, 西方的产量迅速增长, 使得价廉物美的产品渗透到传统的市场, 最终导致中国, 印度和其中 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国内生产者受到严重挤压, 同时受这些国家的人口增加, 人均相对更低. 2. 殖民战争---先进的蒸汽机技术和机制工具(1841 ~ 1842 年鸦片战争, 1898年的恩图曼战役) 工业革命前, 1800年, 欧洲人占领和控制世界土地的35%. 工业革命后, 到1878年, 这个数字上升到67%, 再到1914年为84%. 英国充当霸主? 为什么不能? 1. 国民生产总值不是一直世界最大. 2. 军队改革的停滞. 3. 放任主义的体制. 特点: 1. 海军领域, 保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力量. 2. 日益扩大的殖民地帝国, 1815~1865年, 年平均扩 张速度约为10万平方英里. 3. 财政领域, 银行信贷, 股票市场和海外投资. “中等强国” ? 普鲁士, 奥地利哈布斯堡, 法国. ---- 它们的内外交困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和俄国的衰落
历史: 克里米亚毗邻近东地区两大洲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218年, 成吉思汗西征,征 服了东南欧大草原上的钦察人,在其故地分封汗国,克里米亚归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 有。 1430年, 臣属奥斯曼帝国, 1783年并入俄罗斯帝国, 1918年,克里米亚归属苏维埃俄国。 1954 年,划归乌克兰. 战争伊始: 1853年10月16日,俄国向奥斯曼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 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1. 列强的力量对比 (表9,表10). 2. 战后俄国的衰落, 1). 48万人的死亡. 2). 农奴制的废除. 3). 阿拉斯加易手 4). 加速了1859~1861革命的到 来(二月, 十月革命)

内战与美国 (1861~1865)
? 南方的优势: 南方为自己生存而战, 斗志占优势; 高比率的擅长骑射的白人男人; 佣有坚定和优秀的 将领; 可以进口足够的军火和其它供应. 北方的优势: 人口优势(北方2000W, 南方600W); 经济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 内战的结果及意义: 历时4年冲突, 以北方的胜利结束. 北方损失36万人, 而南方损失25.8万. 这场冲 突把美国改造成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军事国家, 维护了北方和南方的统一,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
? ?
德国的统一 统一的因素: 1. 铁血宰相的聪明和残酷无情. 2. 德意志的工业和技术. 3. 科学, 教育和地方行政. 4. 普鲁士陆军. 5. 普丹、普奥、普法三次战争.

五. “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世界均势的变动
八大强国(俄, 美, 德, 奥, 日, 法, 英, 意)的力量对比数据: 1. 人口数量(表12)及城市化人口规模 2. 工业化程度(表14) 3. 钢铁产量(表15) 4. 能源消耗和工业潜力

大国的地位 — 一战前(1885~1914)
德国 德国崛起的两在因素: 它是在旧欧洲国家体系中崛起的, 它的建立直接冲击奥匈帝国和法国的利益, 并且改变着欧 洲各大国之间的相对地位; 德国在工业, 商业和陆海军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绝对速度和程度. 一战前的特点: 1) 人口数量增至6600万, 在欧洲仅次于俄国. 人口质量上每千人只有一个文盲. 在农业和工业都领先 于其它欧洲国家. 2) 狂热的扩张主义集团 3) 仅次于英国的帝国海军 和拥有强大的陆军. 英国 英国的实力: 1900年, 拥有12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占世界1/4的人口; 皇家海军力量相当于任何两个最大舰队之和, 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 运载着世界最大的贸易国的货物; 伦敦的金融区的金融服务业, 使英国成为全球 最大的投资者, 银行家, 保险商以及商品交易者. 英国实力的削弱: 其他国家随之进行的工业及陆, 海军实力的改革, 使英国的地位相对受到削弱; 自身工业和商业优 势的削弱, 主要表现有产能和贸易在世界市场的所占份额. 沙皇俄国 俄国的优势: 人口众多约1.75亿, 相当于德国的3倍, 英国的4倍; 幅员辽阔, 从芬兰延伸至海参崴; 拥有130万前线部队 和500万后备军; 至1914年, 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工业国. 俄国的缺点: 工业技术落后, 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和资本; 农业的社会, 农民问题比较突出; 人口素质落后, 识字率只有 30%; 战争动员和铁路系统效率低; 统治阶层的专制和暴虐. 美国 美国的崛起: 肥沃的土地, 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开发这些资源的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 没有社会, 地理上的限制, 也没 有明显的外来危险; 到1914年拥有25万英里的铁路网; 煤, 石油, 钢产量及能源消费量都远远超过欧洲各国. 美国的扩张: 专横的外交和强权政治; 干涉, 参与西半球以外所发生的事件; 军队正规军的规模扩大和军费的增加; 殖发地的扩张.

总体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起因: 1914年6月, 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 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遇刺事件激起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提出了严格的苛求, 并对塞尔维亚和解性 答复的拒绝以及对贝尔格莱德的进攻, 导致了俄国援助塞尔维亚的全国总动员. 这又转过来促使德国对法 国的进攻, 此举又引起了英国的卷入. 交战双方: 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 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战争的三个阶段 1) 1914年. 德军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即向西通过比利时对法国发动的先发制人的进攻. 11月意大利加入协 约国. 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 致使德军施里芬计划破 产, 使得西线作战的双方转入对峙. 2) 1915年~1916年, 在陆地, 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 在海上, 日德兰海 战役后, 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使得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3) 1917年~1918年,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退出战争, 至1918年11月, 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一战的意义 由早期阶段双方的僵持, 意大利参战的微小作用, 俄国实力的枯竭, 美国参战在保持协约国方面的决定性意义, 以及同盟国的最后崩溃, 都与每个联盟阵营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和工业生产以及有效动员可供使用的兵力, 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战后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使得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宣告解体, 俄国赢得了 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时使得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THE END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作者:王兴 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国际政治 年级: 2011级 学 指导教师: 日期: 2014年6月10日

《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以综合视角观察描绘1500年以来世界大国变化兴衰的经典之作。其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以一种全新的宏观视野展现大国兴衰的历史,还在于作者保罗·肯尼迪在书中所明示或隐含的若干战略观点思想。这些观点或思想,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历史上大国兴衰秘密的人们,还是试图从书中找到现实教益的读者来说,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一、经济力量:大国实力的基础和来源 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是作者对于各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变迁及其对于大国兴衰之深刻影响的表述。似乎在作者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的相对兴盛和衰落与该国的总体力量强弱和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高低有着大致同步的趋势,简而言之即一国经济力量的多寡乃决定该国兴衰的首要因素。而就对于国家力量的意义而言,经济力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工业革命之前,一国之经济力量更多地体现为其国家财政能力即筹集资金的能力。无论是舰队、常备军的供养还是雇佣军的花费,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在战争时期尤其如此。对于16-19世纪的欧洲各国君主来说,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金钱似乎总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金钱的来源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包括王室领地的直接收入、各种名目的税收,对某些国家来说还包括殖民地运来的金银、公开卖官鬻爵的收入等等;而另一种则是国家的借贷,包括从富商和金融银行家获得的贷款以及后来政府债券的发售。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欧洲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在16-19世纪中借贷收入对处于战争中的欧洲各国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来源,舍此便无法从事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对于这时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来说,发展国内工商业、建立完善高效的税收机制与保持良好的支付记录和可靠的金融信用都是相当关键的。而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信用和财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便成为了生产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并且这种生产能力开始日益密切地与科技相联系。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其工业化程度和水平及制造业的产量上。 一国经济力量的作用,不仅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资源,且更在于它还是一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力量的转移总是伴随着国家间权势的转移。“两个最好的例证是: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后的几十年中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1(对于历史上的大国来说,其兴衰无一不伴随着经济上的起落:西班牙的兴起伴随着其殖民地财富的大量涌入,而其衰落则与西班牙工商业和农业的衰败密不可分;英国 1[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前言第XVIII页。

心得体会-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精品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 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使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几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 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大国崛起》之读书报告

《大国崛起》之读书报告 其实在此次读书之前,我已经看过纪录片《大国崛起》,藉由这次书写读书报告的机会, 我将纸质版的《大国崛起》拿出来读了一遍。 《大国崛起》这本书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 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 从面积和人口看来是小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航海探险殖民掠夺成为第一代世界 大国; 最先建立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的荷兰,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创造了富甲全球的历史; 法国以其独特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独领风骚,始终跻身于强国行列; 英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率先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称雄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国家统一,短时期内跃升为实力雄厚的强国; 曾闭关锁国的日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一跃成为当时东方唯一世界性大国; 俄罗斯改革图强,特别是前苏联以全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国 力达到顶峰; 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迅速吸收欧洲科技文化成果,凭借一套较完备成熟的民主法 制体系和深入人心的创新精神,在短短两百年间成为超级大国。 书籍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这九个 国家的发展历程。全书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 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通过书籍了解到了九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亦收获到许多思考,每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他 们都在为着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未来而不断努力奋斗。阅读《大国崛起》,让我明白了一个 道理,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风水也可轮流转。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未来是光明的,有希望的,可是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却充 满了困难与挫折,而只有努力跨越这些障碍,才可以走向未来;即使你努力克服困难,走 向成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发生,“福之祸之所依”,所以自己必须得不断得锻炼自己,使自己变的更强大,人生才能积极、有意义地度过。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 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 么经验或教训?对于中国来说,其他国家的崛起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可以站在人 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 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积极探 索出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寻找中国的发展,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 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 效途径,是我们国民更是我们大学生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_《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五篇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_《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五篇《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 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关于《大国的兴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国的兴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都宽阔了许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思路有多么开阔——作者自己也坦言说只是从某一个主线去论述国际政治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无容 置喙的受益。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业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知识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够系统性地获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热烈的赞美之词献给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为其给我所带来的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思维而深深致敬。 我感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的身上都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某种偏执。就我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 学生,我曾经毫不动摇地坚信加里·贝克尔博士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用一种经济学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的每一种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然而,当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时候,我蓦然发现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理论远远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狭隘和单一,其立论的方法和依据也远不是我之前不以为然的松散和薄弱。当学科的融合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思维的定势已 是知识创新的“反动警察”,我觉得这种跨学科阅读所带来的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换, 真的是一种进步和享受。 至少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在大国战争, 特别是大国联盟战争中,对最后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联盟的经济能力和信用评价, 前者决定了从本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后者决定了从他国资源中能够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数目。此外,国家地缘和国民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者概括了经济因素所不能涵盖的、但是对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西。由此及彼,我领悟到了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的意义所在。 意识形态的不同,意味着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然而,“不同”并不等于“对立”,这是 前苏联领导人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冷战思维和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了 禁锢创新和生产力的铜墙铁壁。正是对“指令性经济”的偏执,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东欧 国家和苏联的死气沉沉;同样,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所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是基于其对“自由放任经济”的绝对信仰。所不同的是,后者进行了自我调整和修复;而在 前者,笼罩在自东欧大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山地上空的意识形态之云,在铁幕之后强调着两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书笔记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看到这本书,我想到以前看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上9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或长或短,或多或少的统治着世界。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新航路,从此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荷兰开辟了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大部分领土在海平面以下、以商业为主的弹丸小国,竟盛极一时;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确定议会内阁制度,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一度遍布世界六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紧跟着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曾经征服了欧洲,但是,法兰西真正征服世界的,是文艺复兴开始至今,一直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思想的力量,真正使法国称霸世界的人,是躺在先贤祠的那些文学、思想巨匠,即使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丢掉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仍然不能改变法国的大国地位;德国在普鲁士军事统一之后迅速走上扩张道路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俄罗斯通过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强大起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国力大大增强,美国则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终成世界一极。而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主张儒家的传统思想“以和为贵”和“仁义礼爱”,虽然有野心去统治世界,但我们确实在当今世界越来越体现出大国的地位。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会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都体现在经济方面,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连串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并且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历程是人们能用肉眼看见,能亲身体验的,所以人们会认为即使将来中国真能统治世界也是经济上的统治。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说“一个国家行使和保持全球霸权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但是,马丁.雅克却打破了常人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使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几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

精品-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1 有幸拜读了《大国崛起》这一著作,感悟颇多。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文明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 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要有规模、能力,更应该形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可以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只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完全不同。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只有那些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同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_模板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_模板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 ——14法学仲晓英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军备竞赛,殖民地争夺。一个国家兴起了,另外一个紧紧跟上,几乎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天朝旧梦中渐渐衰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闭守则是衰败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的复兴,竞争对手很多,邻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围的欧美。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守着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牟利,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同时,也应该改变国内市场由某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于竞争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经济方面来讲,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经济对一个国家兴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国的兴衰》中《财政革命》一章为例,讲述了西欧的荷兰,英国,法国的”银子优先”政策。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与商业贸易,最后先后成为强国。而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平衡术》一章,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对于穷了一百年,而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而言,太重要了。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来可以利用经济收入,完善基建,增强国防。甚至支撑起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二来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大国的兴起,军事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一个大国的胜利,或者另一个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军队进行长期战斗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得资源比较直接的方式。退一步来讲,即使没有对外战争,但积极的防御力量还是必须的。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反观近代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场战争的失利,逐步衰落。落后的军事实力连国家都保护不了,更不用说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了。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

《大国崛起》读后感3000字

《大国崛起》读后感3000字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

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使英国更大程度上支持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等有利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刺激,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在英国爆发。英国成了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历史的长河中,兴衰换代,绘画了啦一幅又一副壮烈而又古典的画面,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大国的兴衰让我看到了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

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便是代表,当然还有哈布斯王朝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当一个国家在所在地区一定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这个国家便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

大国崛起观后感全部

大国崛起观后感全部 导语: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全部,欢迎阅读参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

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内部强大实力的外延。 英国,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自称为“日不落帝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势,兴久必衰,衰久必兴。 一本《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着重从经济变化与军事冲突方面写下了五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五个世纪的兴衰成败。昔日大国们兴盛的光环还未褪下,衰败的阴影已开始蒙上。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呢? 引用前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的话,“中国落后了这么久,现在怎么样也轮到我们(兴起了”。的确,中国正在复兴,复兴之路将如何走?看完《大国的兴衰》后,试以其角度,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竞争,复兴的源泉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军备竞赛,殖民地争夺。一个国家兴起了,另外一个紧紧跟上,几乎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 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外部与外国没有 什么竞争,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天朝旧梦中渐渐衰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闭守则是衰败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的复兴,竞争对手很多,邻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围的欧美。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守着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牟利,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同时,也应该改变国内市场由某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

《大国的兴衰》读书报告

从大国兴衰历史浅谈中国崛起之程 —读[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的报告在昔日,我国也曾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而今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甚嚣尘上。既然谈到崛起,那么也就是我们承认中国已不再有几千年前的大国地位了,在某种意义上,“复兴”也许比“崛起”更为恰当。在本书中,作者以恢弘的笔调描述了历史上各大国的兴衰,其中些许的笔墨也提到了中国。希望从大国的兴衰史中看到一些中国在崛起中应注意的因素。 在历史上,中国惯于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后者同化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在书中,作者也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既不是彻底的现代国家,也不是单纯的文明传统的国家,在21世纪中国真正强盛的标志不是航空母舰在四大洋游弋,耀武扬威,而是孔子所说的“近者说,远者来”②。可见作为一个大国,其本身文化与制度的吸引力是重要的“软实力”。当然,对于硬实力也不可忽视。 按作者的观点,看一个国家的沉浮,需要在一个长周期中,主要从物质方面入手,并不断地与他国进行比较,才可能一探究竟。历代大国的兴起都经历过战争,而战争的胜利,甚至是维持整个霸权地位,都与该国钱包的大小有关③。当下,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并没有当“领头羊“,而是让法国当先,自己在背后出力,同时,驻伊拉克的美军也在撤退,在这中间有美国目前经济低迷的因素起一定作用。 本书从横向的角度简要地描述了西班牙、荷兰、瑞典、法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的崛起,相比《国际关系史》纵向的分析,其更为清晰地展现了一个个大国兴替的脉络。一场场战争将大国的兴替史串联起来,而经济力量与战争的关系,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说法,就像铸剑匠的手艺与击剑技巧的关系一样④。如此看来,中国想要崛起,大力发展经济,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关键。当然,击剑固然需要技巧和经验,但若没有了剑,那么技巧与经验将于事无补⑤。中国而今一心一意谋发展,继续“韬光养晦”的政策,正是有利于保持我国的稳 ①[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6页 ②[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3页 ③[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65页 ④[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