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以及批评

谈谈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以及批评
谈谈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以及批评

摘要: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对忽视女性的作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罚执行过程中对女性的错误理解和不公平待遇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学中的性别意识问题,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为传统犯罪学的理论重构,尤其是女性犯罪学理论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西方犯罪学;女性主义;性别意识;思想评价

产生了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欧美女性主义运动给犯罪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针对犯罪学中忽视和歪曲女性的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犯罪学家开始用女性主义的观点批判已有的犯罪学,并试图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性别意识的犯罪学。在西方,女性主义有种种学说,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也形形色色。但由于其共有的以女性主义为思想基础的特征,因此被统称为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Feminist Criminology)。①本文拟就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相关问题作粗浅介评,以期对我国犯罪学发展有所裨益。

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产生之历史背景及思想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女性主义犯罪思想的产生则直接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欧美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由于性别而被歧视,并希望通过社会改革结束妇女的从属地位。美国学者凯斯林?戴蕾(kathleen Daly)和麦德,凯斯妮,琳德(MedaChesney-Lind)列举了女性主义理论区别与其他社会理论的五个核心因素:首先,性别不仅是一个自然事实,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产物,它不仅仅来源于生物上性的差异,而且与人类再繁殖能力密切相关;第二,性别和性别联系通过最基本的途径界定社会生活和社会机构的秩序;第三,性别联系和男女结构并不是对称的,而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组织规则基础上,即男性的优越和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上对女性的统治;第四,现有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男性对自然和社会的观点,即知识的产物带有性别;最后,女性应该在智力求知的中心,而不是在智力求知的外围、被男性视而不见或者依附于男性。[1] (P484)

显然,女性主义者将“性”(sex)与“性别”(gender)严格区分开来,其中,“性”为生物因素,而“性别”则是一个社会结构。依前者,将人划分为男人和女人,这主要是依据基因特征不同而进行的生物学分类,依后者则可以将人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这种分类则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显然,女性主义者认识到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知识领域中对女性的不平等并进行了批判。

上述女性主义的观点启迪了一些犯罪学家开始关注犯罪学中的性别意识问题。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犯罪学极少关注女性,犯罪通常与肉体暴力等阳性特征相联系,女性则主要作为犯罪所侵害的对象在犯罪学中存在,而女性在犯罪学中的这种存在不是作为与男性对称的“性别”而存在,而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单纯的客体、是一种“性”存在。如就犯罪学中与女性联系较为紧密的性犯罪而言,最开始立法者和司法者往往将被害人和实施性犯罪行为者之间体力的悬殊与差异当作性犯罪的基础,社会对于性犯罪仍然受到“强迫私通”的影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性犯罪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判断其社会危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 (P162)而实际上在考虑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时,首先关注的应当是女性个人法益的损害。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认识到了女性在传统犯罪学中地位的缺失,吸收了上述女性主义思想,注意到了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在犯罪学中的地位,从而在犯罪学历史上第一次将犯罪学的性别意识问题纳入人们思考的范围,从而对犯罪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产生的种种影响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一些学者对传统理论进行了怀疑、否定、解构和摧毁,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后现代思想。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批判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理解世界的视角。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被引入许多人文科学,从而使许多人文科学带上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犯罪学领域也不例外。一些犯罪学家们将由社会变化中产生的后现代哲学应用到犯罪学理论构建和犯罪控制的命题中来,并进一步认为过去的犯罪学方法既没有现实的获得犯罪的真正原因,也没有为犯罪控制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法,传统的犯罪学理论和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因此,这些犯罪学家们挑战既存的犯罪学理论,暴露其缺点,并努力提出一些与后现代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犯罪学思想。其中,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批判、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男性与女性之关系的思想则对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之发展亦与女性主义法哲学及批判主义法学的产生、发展、繁荣密切相关。女性主义法哲学亦以女性主义为理论根基,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认为现有的法律制度为男性根据自身观念所设计,所反映的是男性文化及社会观,因此,女性主义法学者希望找出一条崭新的法律途径,使之能够反映女性之需求、造应女性生活及文化。[3] (P96)显然,女性主义法学从法哲学角度为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批判主义法学则着眼于对美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正统法学思潮的批判,它所涉及的领域超出了法学,扩展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并对未来社会、法律制度的重建提出了种种探讨或假设。[4](P416-434)严格地说,批判法学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统一的法学流派,但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现存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怀疑,无疑影响了包括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在内的各种具体法学理论。女性主义法哲学以及批判法学所共同具有的批判性、多元性特点在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中都有显著的体现。

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对传统犯罪学之批判

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认为,虽然许多犯罪学宣称是关于犯罪的一般解释,而事实上,许多犯罪学要么忽视性别因素和女性犯罪,要么在分析女性犯罪时错误的代表了女性,并认为这是犯罪学中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如有美国学者认为:当犯罪学理论不能适用于一半人口的潜在犯罪人时,它是脆弱的……有关犯罪的理论应该同时考虑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应该将重点致力于那些作用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因素,一种理论是否能够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女性犯罪对于犯罪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在其次。[5] (P508)

首先,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在考察了古典犯罪学和实证主义犯罪学对女性的观点后认为,从犯罪学的早期发展历史来看,女性从一开始在犯罪学中就是一个被忽视、被歪曲的角色。

刑法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亚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犯罪学思想。但贝卡利亚的古典犯罪学思想显然没有给女性以正确的地位,因为他认为,理性选择能力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而女性和儿童一样,都不能做出理性选择,因此应当从刑事责任中予以排除。可见,古典犯罪学排除了女性成为犯罪人的可能,当然也不在犯罪学研究的领域内。[6] (P141) 19世纪的实证主义犯罪学亦未给予女性犯罪应有的注意,或者说虽然注意了却得出了错误

的结论。首先, 19世纪实证主义的犯罪学家很少将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作比较,其次,男性犯罪学家往往将女性犯罪人描述成肌肉过于发达、缺乏母性感觉,或者对世界的欲望过强烈的“准男人”。同时时,对女性犯罪的研究往往仅仅局限于卖淫、在商店偷窃和帮助或者教唆男性犯罪等方面。[6](P141)例如,龙勃罗梭在1903年与威廉姆?法罗洛(William Ferrero)合著的论文《女性违法者》一文中,将女性描述成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很消极、同时又非常冷酷和工于心计、没有道德感的生物。龙勃罗梭宣称,女性可以思考的范围有限,女性犯罪人是“男人化”的女人。他还认为,犯罪人头骨、面相和大脑能力的异常在女性犯罪人的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女性犯罪人常常拥有“男性的头盖骨”和相当多的体毛,而女性身上的这种男性化特征本身就是异常的,而不是一种人类的进化。因此,在龙勃罗梭看来,女

性犯罪和男性犯罪一样,是生物决定的,通过身体的特征可以辨别。可见,早期龙氏关于女性犯罪人的著作在以下两个方面为女性和犯罪的理论设置了这样的基调:女性犯罪是她们性别的结果;有些女性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她们像男人和过于男性化。[5] (P511)

龙勃罗梭的上述观点由于其研究方法和侧重因素的单一性因而在今天看来具有极低的可信度,但其对以后的犯罪学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现代学派的犯罪学家虽然逐渐注重对女性犯罪社会因素的研究,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侧重于研究生物和感情因素对女性犯罪的决定力量,仍无法逃脱龙勃罗梭思想的影响。因此,龙勃罗梭用生物因素分析女性犯罪的观点,虽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一直在女性犯罪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在犯罪学领域关于女性和女性犯罪的所谓“通说”。

其次,现代社会的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犯罪学理论同样也无法逃脱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学者批判的命运。例如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学者对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的“反常状态理论”是否适用于女性提出了质疑。默顿的“反常状态理论”是一个在当代犯罪学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美国低等阶级中传统犯罪的高犯罪率现象。该理论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渴望得到美国文化中所谓的经济上的成功,但同时美国社会并没有赋予每个人获得这种成功的必须的合法的手段,因此,为了获得美国文化所崇尚的所谓成功,而又没有可供使用的合法手段的情况下,人们经历了这种社会反常状态的冲突,因此感到紧张,然后通过从事反社会行为进行反应,由此产生犯罪。英语论文开题报告主张女性主义犯罪思想的学者认为,默顿的理论忽视了犯罪中性别的差异,并不能适用于女性。因为女性虽然经历了同样的社会异常紧张,但事实上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女性犯罪率与男性犯罪率比较起来相对较低,而这一点是默顿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支持默顿理论的学者对这一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传统社会赋予女性的目标是婚姻和家庭,大部分的女性仍然被教导通过婚姻和孩子获得充实的生活,她们主要关心的事物应当是丈夫、孩子和家庭,女性当然对经济地位感兴趣,但是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丈夫们的责任,因为女性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合法的途径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她们避免了遭遇男性面临的紧张,因而也避免了从事犯罪的压力,所以女性的犯罪率较男性低。而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认为,这种自圆其说的做法恰恰暴露了默顿理论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主要流派

如前所述,后现代主义思想、女性主义法学以及批判主义法学的显著特征就是思想流派的多元化,因而深受上述思想影响的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并非一种单一的思想,而是由于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组成的若干犯罪学思想的集合。一般来说,根据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所依据的女性主义思想流派不同,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大致可以分为自由主义派、“马克思主义”派、激进派和社会主义派等。

自由主义派的理论基础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于18世纪到19世纪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即自由是个人在私人领域免受国家干涉的自由,而平等则意味着个人的潜能在社会中得到全面的发挥,社会应当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其潜能得到发挥,因此平等就意味着机会的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性别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对性别的社会角色形成了固有的看法。例如,女性从性格上来讲就意味着富有耐心、善解人意、敏感、富有依赖性和优雅娴静,因此其社会角色就应当为办事员、秘书、售货员、护士等。而男性则意味着自信、独立、勇敢、具有责任感、乐于竞争和有抱负,因此他的社会角色应当为社会公共事物的主宰。在这种固有的社会角色的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从属于男性的,因此被剥夺了许多公民权和社会机会,不能参加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因此处于被歧视和不平等的地位。

自由主义派女性主义犯罪学愿想用女性主义思想采解释机会、社会化和犯罪的关系。例如,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之前,由于女性无法像男性一样获得平等的社会

机会,因此女性犯罪还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但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女性像男性一样拥有了许多工作机会,因而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女性犯罪,例如女性贪污、渎职等。还有的学者认为,犯罪类型和犯罪特征与社会化的性别角色息息相关,如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男性健壮的体格或多或少被认为是好斗、较强占有欲的象征,而男性的这种社会化的特征与许多犯罪行为有共同之处,例如暴力袭击、强奸等,因此男性更加容易犯罪,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女性不再是弱者的代名词,女性犯罪率也就呈现上升的趋势,如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使得女性更加男性化,导致女性暴力犯罪的比例上升。显然,这些学者试图通过角色的社会化来解释长期以来女性犯罪率偏低、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女性犯罪率却上升的现象。[7] (P515-522, P115-121) “马克思主义”派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阶级和性别的差别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性别的差别则仍然是由阶级的差别来决定的,即阶级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差异的最终决定力量,正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发展,男性开始逐渐掌握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西方社会主要的组织机制,也决定着资产阶级和性别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看来,阶级社会的女性首先是被资本统治的,然后才是被男性统治的。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不是第一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派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将犯罪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女性犯罪的原因上。如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女性的社会角色被限定在家庭和生儿育女上,正是这种原因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女性犯罪。因此,女性一般实施非暴力的犯罪,例如在商店偷窃等,即使实施暴力犯罪,其对象也仅仅限于家人或者自己的情人,凶器也多为餐刀等厨房用品。也有一些学者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男性针对女性实施的性侵犯或者暴力行为,即认为,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商品生产,男性和女性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是不存在的。但在人类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以后,男性开始控制生产体系,而女性则被限定在家里,这种新的分工导致了男性权威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降低,因此,性别的不平等和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产生了。总之,在“马克思主义”派的犯罪学家看来,阶级社会中的生产方式产生或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和针对女性的暴力。[7] (P515-522, P115-121)

激进派的理论基础为激进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男性的权利和特权是一切社会关系和不平等的根源。父权制是激进女性主义最核心的概念。即从父权制中产生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从属的,认为目前在西方社会,男性统治的核心在于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正是由于权力的这种性别特征决定了女性的被统治命运。

一些激进派的犯罪学家试图将犯罪研究的重点放在针对女性的性暴力犯罪上。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男性处于积极的性暴力攻击的地位,而女性则处于一种易于被伤害的地位。而男性对女性的这种优势不仅为男性控制女性服务,而且解释了强奸和许多性暴力犯罪的原因。与这种激进的生物决定论不同的是,其他一些犯罪学家则认为女性的易于受害性不是由生物决定的,而是由其社会地位决定的。正是因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从属和被统治的地位,使得男性对女性富于攻击性,而在男权社会的传统里,这种攻击性是男性的基本权利和特征,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则被要求是隐忍和顺从的,因此,男性对女性的性暴力正是男性对社会统治的一个侧面。[7] (P515-522, P115-121)

“社会主义派”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认为,阶级和性别共同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形态,阶级和性别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要了解社会中性别,就必须了解社会中的阶级,反之亦然。如有的“社会主义派”犯罪学家认为,现在的美国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相互影响决定了犯罪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这种相互影响产生了无权的女性群体和低等的劳动阶级,也同样产生了有权的男性群体、中产阶级以及资本家,而正是后者给社会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危害,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因此他们也有更多的从事习非法活动的机会。因此,一般来讲,任何阶级的男性犯

罪率都要比女性高,而任何人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其犯罪的类型和危害程度,例如,低等阶级者无法实施白领犯罪,而中产阶级和大资本家也无需去实施一些传统的犯罪,例如盗窃、抢劫等。对于女性来讲,由于其所处的无权的社会地位,使得女性可以得到的进行非法活动的机会并不比合法机会多,其所可能拥有的从事严重犯罪的犯罪资源也比男性少,因此女性的犯罪率较低,而且社会危害性要比男性小。[7] (P515-522, P115-121)

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之学者对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中女性地位之考察

上述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主要侧重于对于犯罪原因的思考,同时,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还考察了目前女性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犯罪处遇等方面的地位后认为,由于长期以来犯罪学对女性和女性犯罪人的忽视和错误定位,导致了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犯罪矫正过程中对女性的诸多不公平待遇。

一些犯罪学家在考察了刑事立法后指出,在刑事立法中一般代表了男性的思考方式,因此过于专制和理性化,这种反映男权观念的立法方式应当被更加注重女性的立法所取代。如美国的强奸法与其说是为了保护女性免受强奸及其后果,不如说是为了保护男子将女性作为自己的性财产的利益。如果强奸法真的是为了保护妇女,那么,就应该使妻子免受丈夫的性侵犯,还应当在所有涉及男性和女性的有关性别的场合禁止暴力和强迫。[1] (P487)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之学者认为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女性同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的学者曾经指出,由于女性的犯罪率低和生理、性格等方面的劣势,因此在刑事司法领域,女性往往受到了特别优待的“骑士风度”的待遇。针对这种观点,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指出,研究表明,那些犯了所谓“男性犯罪”的女性往往比其他女犯受到更加严厉的对待,而那些经济上依靠男性的已婚女犯则较其他女犯受到相对不是那么严厉的惩罚,也就是说,女犯并不是和男性比较起来受到了“骑士待遇”,而是传统型的女性较非传统型的女性更加受优待。也就是说,司法程序对背离自己传统角色的女性处刑更重。还有的学者指出,虽然女性可能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受到了某种优待,但是在许多场合,女性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没有律师的帮助、没有经过庭前听证程序,因此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当法律程序的权利,因此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将冒更大的风险。[5] (P523)

还有的女性主义犯罪学学者认为,在对强奸案件的刑事司法处理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因为一旦一件强奸案件发生,一系列的社会和司法程序的介入往往导致强奸犯被逮捕、被起诉和被监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在警察的询问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警察、法官和律师反复询问受害妇女以前的性经历以及在性侵犯发生之前其与强奸行为人之间接触的程度,最后,强奸案件的受害者常常转变为有罪的一方,使得受害妇女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在犯罪控制方面,女性主义犯罪学学者认,女性的不公正待遇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少女的矫正上。在纽约州,家庭法庭法规定,女性可以被法庭宣布为“需要监管的人”直至满18岁,而同一个法律却规定男性只到16岁,其他州对不良少年监管的最大年龄也随着男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对女性的差别待遇还体现在其他矫正措施上,例如直至最近美国许多州还规定,对于实行基于身份的犯罪行为(Status offences)①的不良少女可以被处以监禁,而同样的行为由不良少年实施则可以被送往特殊的培训学校进行矫正。而且,虽然有调查表明不良少女同样会实施诸如商店盗窃以及其他非成文法违法行为,但少年法庭则更加热衷于对少女涉嫌与性有关的不良行为以及其他相关的基于身份而形成的犯罪行为的处理,而这种热衷并没有体现在对不良少年的处遇上。而且,虽然不良少年更多的实施一些较为严重的侵犯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但少年法庭对不良少女的处罚往往比不良少男重,而且在监禁的适用上,对不良少男的监禁适用率较不良少女低得多。在一些州,甚至对不良少女进行骨盆检查等有关女性性生理测试,显然这种行为侵犯了女性的公民权。在一些培训学校,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将女性培训成19世纪的家居型女性,而不是教会女性如何应对将来在社会生

活中可能预见的困难。[5] (P524)

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之学者在考察了女性在感化院和监狱中的待遇后认为,女性在监禁处遇上同样没有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因为在19世纪晚期以前,通行的做法是将女性犯人与男性犯人关押在一起,而且监狱只雇佣男性监官,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因此导致了监狱中经常发生针对女性犯罪人的暴力和性侵犯;到了19世纪的晚期,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产生了由

女性管理、按照家庭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感化院,女性犯罪人被当作孩子来对待,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的训练,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犯罪人避免了暴力和性侵犯,但女性犯罪人往往

要在感化院度过更长的监禁,还会因为如“不道德”等“犯罪”行为承担更长时期的监禁,

而对于男性来讲,这些行为是不能构成监禁的理由的。可见,在感化院里女性犯罪人受到的不公正并不比监狱里少。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后感化院不再存在,但是在近现代社会的监狱里,女性犯罪人的待遇仍然不如男性,女性的行为规范往往比男性犯罪人要严格得多。对女性犯罪人的培训也主要限定在家庭劳动和其他一些“适于”女性从事的劳动上,例如文秘等工作。[5] (P525)在社会政策领域,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提出,应当通过扩大女性的活动空间的方式来控制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应当保护儿童。有学者对政府、媒体和社会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在色情、卖淫和强奸等事件的宣传和报道过程中承担了不光彩的角色,即总是在无形中将妇女描述成社会文化中被低估和被控制的角色。[1] (P487) 对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之批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犯罪学中性别在犯罪原因

中所起的作用、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中对女性的不合理和不公正待遇、女性犯罪人的矫正、对女性特别保护的社会政策等许多内容,同时,由于其对传统犯罪子)理论的批判以及其研究视野的独特性,从其产生之初就受到了犯罪学界的注意,并迅速发展为犯罪学中的一枝奇葩。笔者认为,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首先,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与其说是一种犯罪学思想,不如说它是一种女性主义的批判思想,它在分析了已有犯罪学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既存犯罪学对女性关注和性别意识的不足,并试图构建起重视女性和有着明显

性别意识的犯罪学思想,这一点是女性主义犯罪学对犯罪学最突出的成就;第二,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还认真的考察了立法、犯罪者待遇和犯罪控制方面对待女性犯罪的错误作法,深刻地揭露了现有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犯罪人矫正体系中对女性犯罪人的忽视和不公正待遇,对在这些体系中存在的对待男性和女性采取的双重标准提出了强烈的批判,这

对于提高女性犯罪人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犯罪人矫正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有利于女性犯罪人的改造和预防女性犯罪。

但是,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笔者认为,首先,如前所述,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吸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之积极因素,在犯罪学中倡导了性别意识,但另一一方面,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最大的不足之处则在于没有将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精髓贯彻到底。欧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之精髓不仅仅在于关注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平等诉求,更重要的是强调性别的差异和独特性,进而从这种性别差异出发,来关注女性作为个人、而不是仅仅作为与男性对立的性别而存在。显然,这种女性主义较之仅仅关注所谓政治平等的女权主义更为合理。而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显然没有将理论构建重点放在女性与男性性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上,而是在对传统犯罪学男权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在女性权利诉求的过程中将女性与男性对立起来,甚至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而使这些思想具有了某种“大女子主义”特征。例如激进派提出的所谓由女性来取代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改变针对女性的社会政策的观点,就带有

非常强烈的“大女子主义”色彩。

上述理论的不彻底性在自由派女性主义犯罪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自由派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所强调的所谓男女抽象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忽视了客观存在的男女性别的差异。随着女性主

义研究的深入,现今无论是理论还是司法实践均承认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着“性别之生理特征、怀孕、生产等具有全部涵盖性而没有例外的真实差异”, [8] (P9)忽视这种差异的“男女平等”最终的结果反而导致女性权利得不到实质的保障。论文网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出现将犯罪类型、犯罪特征等的不同单纯解释为性别的不同社会化这种偏激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述理论的不彻底性还导致许多女性主义犯罪思想与其批判的所谓“男性犯罪学”出现不谋而合之处。如前所述,有自由派的学者指出, 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使得女性更加男性化,因此女性暴力犯罪的比例上升,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龙勃罗梭观点的翻版,即女性之所以会犯罪是由于过于男性化;而激进派中有学者在分析男性对女性的性暴力犯罪时,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是造成此类犯罪的根本原因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却陷入了另一个版本的生物决定论的泥沼。可见,“没有超验一维的限制和制约,主体意识本身就可能是暴力和专政的逻辑根据”。[9] (P100)由于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性别意识仍然停留在与男性对抗、而不是作为个人的主体意识上,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从所谓的“男性暴政”到“女子的专制”。

其次,许多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本身就带有片面性,无法全面的说明犯罪作为一种一般的社会现象应当具有的属性,甚至某些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本身就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激进派认为父权制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源的论点在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之前,应该说是十分武断的,而且显然不能用父权制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犯罪行为;而“马克思主义”派认识到了阶级这一因素在犯罪原因中的终极作用,但犯罪的原因是多层次的,用阶级因素来解释一切女性犯罪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女性犯罪绝不仅仅限于家庭犯罪,而男性之所以实施针对女性的犯罪也不是单纯由于在生产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相对于“激进派”和“马克思主义”派,“社会主义”派的观点显然更加科学,“社会主义”派认识到了阶级和性别对犯罪共同影响,但一旦将这二者作为犯罪的终极原因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第三,在犯罪的社会控制方面,主张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揭露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表明自己的看法,其发现问题的独到眼光也并不能掩盖其有关犯罪预防和控制体系理论的空虚和苍白。因此,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在完成了其第一个重大的理论举措———对传统犯罪学和现实进行无情批判以后,必须进一步着眼于其理论的进一步构建,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犯罪学理论。

虽然以上谈到了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的一些缺陷,但笔者认为,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对我国犯罪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能唤醒我国犯罪学的性别意识,引发我国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对待女性犯罪人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使我国的的犯罪学更加合理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Frank Schmalleger?Criminology Today [M]?UAS: Prentice-Hall. Inc, 1996?

[2]乔治?维加莱洛?性侵犯的历史[M]?张森宽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3] Naffine?N?Law & The sexes: Explorations in feminist jurispru-dence [M]?North Sidney?Allen & Unwin?1992?

[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Piers Beirne & James Messerschmidt?Criminology [M]?UA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92

[6] Howard Abadinsky & L?Thomas Winfreeem, Jr. Crime and Jus-tice. UAS: Nelson-Hall, Inc, 1992?

[7] Piers Beirne & James Messerschmidt. Criminology [M]?UA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91; Rov White &FionaHaines. Crime and Criminology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8]黄昭元?性别平等与男女有别[J]?月旦法学教室, 1996,试刊号?

[9]萌萌?断裂的声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社会学史

绪论 一: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区别 A.早期的社会思想探讨的是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到来而造成的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巨变。 B.由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学剑门有可能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早期的社会思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秩序。 二: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 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留下关于社会研究的系统著作的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人类在本性上时一个政治动物”,对社会结构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观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圣西门 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B.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 C.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实证政治体系》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时相互关联的。 A.社会静力学 1.基本内容:在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字和机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与和谐”是主要论题,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 3.维系社会平衡的因素: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语言:进行交流,传递文化的中介维持共同秩序 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一致的原则,社会行动的基础,秩序的源泉。 劳动分工:加强职业间的依赖,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B.社会动力学 1.基本内容:运用人类智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解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社会变迁是人类智慧或人性发展的结果。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2.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科学时期。 C.评价 1.孔德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要否认规律的存在或把规律的存在归因于上帝的安排而要进步。 2.把智力发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室历史唯心主义论。 3.由于孔德的判断不来自具体历史的具体研究,因此不具备孔德本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经验性,陷入了他排斥的形而上学。 第四——对孔德研究方法的评价 A.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内容之一。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和最后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 .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姓名: 马艳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2 指导教师: 丰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5日 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 指导教师丰 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The social sex theor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 Tutor Wei 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ings. 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Feminism 引言 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著者:曹咏彤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本文综合概述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和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 引言: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中某些涉及女性的词语成为了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并引出“春晚歧视女性”的争议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历史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其强制喂食的结果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所就读的大学。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沿革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两性平等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前言: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学会看: 1、父\男权叙事话语。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 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 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 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化批评) 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 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 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 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 ●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 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 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 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 一、“女性主义”概念: Feminism 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完整版)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李长中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关注所有女性的边缘化问题。多数女性主义认为我们的文化是父权文化:即以服务男性为主导。女性文学批评家尝试解释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权力因性别失衡如何被反映在文本中,或如何受到文本的挑战 ◆主要从性别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研究: ◆1以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学作品; ◆2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作品,寻觅女性文学传统. ◆3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一诞生的条件 ◆1社会条件: ◆西方两次妇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2)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争取女性再就业、教育和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2学术条件: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为女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论的启示. ◆(2)女性主义两个先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西蒙?德?波伏娃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伍尔夫: ◆英国意识流小说家, ◆1929年《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基了基础. ◆主要思想: ◆1肯定了女性文学传统. ◆2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经济不独立.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3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柏拉图《会饮篇》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 ◆“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法国的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著名观点: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二、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形态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沃尔特在《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提出: ◆1、女权批评:(作为读者的妇女)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性。 ◆对妇女形象的忽视和歪曲;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论社会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理论背景2

读《武汉大学百年名典——论社会学》有感随着历史车轮的飞速前进,人类告别了手工工作的旧时期,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犹如火车般快速前进。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大幅解放以及新科学技术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期。而这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在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发展。貌似繁荣发展的社会下却隐藏着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的正常前进。此时,资本主义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学科来研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那时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公共性,而在所有制上又具有私有性,导致了这个无法避免的矛盾。此外,资本与工钱劳动的对立也加剧了这份矛盾。这个对立的发展,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当时的劳动群众,因为不堪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得不团结起来反抗资本主义。1816年,英国群众破坏机器大暴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1837年,英国宪章运动……都表现出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二个矛盾,是各个企业的有计划的组织与全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便是经济恐慌。例如:1815年经济恐慌在英国发生,1825在英国和大陆发生;1836年经济恐慌在资本主义各国发生……这些周而复始的经济恐慌很明白的暴露出:资本家全体的生产无秩序,搅乱了各种产业之间的均衡,引起了商品的供给超过的需要。这些经济恐慌表现出财富和生产手段集中于这一级,而穷乏和困苦集中于另一极。这就是说,经济恐慌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同时有表明了无产阶级就与资产阶级的冲突。上述两种矛盾,都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表现,即社会的生产与资本家的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形态。 (二)资本主义政治上的两种矛盾: 第一种矛盾是“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及其在政治上显现的形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伴着许多政治改革的法国尤为突出。在大革命前,那些革命的先驱者宣称要建设“合理的国家”“合理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当时勤劳大众和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联合战线,推到共同的敌人即封建主义制的,以期实现自由平等的要求。但在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便爬上了支配地位,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在2O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迫,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抑,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属于精神分析学;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表达,属于文本分析。其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妇女为中心。 二、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从现阶段而言,介绍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一般都集中于地域或国家范畴(英美派与法国派1。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化。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多样且复杂的各种观点与批评方法的理解与援用起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作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成熟的学术理论。与孕育其产生的西方文论这个学术大背景必然有着深刻的渊源。 (一)对非理性力量的认同虽然历史经过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然而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学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而言,传统哲学注重人类的理性。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已经能够充分论证真理的价值和人类所具有的发现真理的理性能力。如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大师,他们对理性都有一致看法,即理性是世上最有决定性的力量。 但这些哲学家们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虽然推崇人类理性特质。但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中,女性的各方面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以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为例,认为理性是人类特有的灵魂:女性相对于男性,如同奴隶与自由民,他们各自拥有灵魂中的不同要素。可以理解为“理性与统治”要素与“非理性与被统治”要素:认为女性的灵魂不完美。从而男性所处的地位就应高于女性。于是女性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其主体地位被排除开来,而与之相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 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另有《中国人的性 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作品) 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 公司1997年版。 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版。 27、【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是多元的。 2、社会的主要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 3、社会运行的类型社会运行大体划分为(良性运行)、(恶性运行)和(中性运行)三种类型。 4、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5、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6、(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8、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数基点和原因,可以把它相应地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9、社会制度的类型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制度)。 10、制度控制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具体形式包括(政权)与(法律)。 11、按照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越轨行为可分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12、社会运行大体划分为(良性运行)、(恶性运行)和(中性运行)三种类型。 13、在文化的类型上,一般根据其地位主次、对现存社会秩序维护与否及主观价值判定,将其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三类。 14、组织目标确定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和(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15、(社会地位)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由社会因素所确定的社会位置。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3、功能是社会系统或者结构体系为实现系统目标和系统适应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5、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6、社会角色: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电影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 姓名:陈欣楠 专业:广播电视 学号:201432065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 陈欣楠201432065 摘要: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女权运动的高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也从西方引入中国,对当代中国的女性电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仅是从电影的文本还是到电影所呈现出的思想都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主义批判精神,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另外,也可以看出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关照下,中国女性电影的走向。 关键词: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说,女性的意义是一种性别差异…女性偶像是为作为观看行为能动控制者的男性的凝视与快感而展示的,而观看总是容易激发它最初暗含的焦虑…电影远远不止突显了女性的被看,它还构建了女性作为奇观被光看的方式…电影编码创造了一种凝视,一个世界和一个客体,因此产生了一种调节欲望的幻觉剪辑。”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的。后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遍及当代西方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解构化”的文化思潮中,女性主义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批判力量。 然而,对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作为舶来品的中国来说,从认知到接受,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一些关于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开始被介绍和译载,如《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与

《西方的女性电影》,尤其是1988年翻译发表的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和叙事学电影》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理论后来都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不仅是理论学者,电影的创作者们也开始站在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世界,对电影的文本进行另类的解读,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的主体地位,使女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颇受关注的另类风景。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与女性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理论中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基础之上的,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譬如,好莱坞的经典电影通过特有的修辞手段,使女性的视觉形象成为色情的消费对象。因此,女性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特别是通过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的解构式批判,来揭露其意识形态深层的反女性本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执意用不同的方法破译好莱坞电影的影像符码,揭示其中隐合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家仍认为,以往的电影语言是男性的产物,想要建立更加能够反映妇女真实情感体验的新电影,首先就必须要破坏语言,摧毁大男子主义的传播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批判实践中,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借用了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文化分析等三种思维模式,以解放电影叙述主体,使女性表现客

11外国社会学史(一)

绪论 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 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加剧 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 ——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智者学派“社会起源契约理论 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 伊本·哈尔顿朴素唯物主义 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博丹 霍布斯、卢梭、洛克社会契约论 维科历史循环论;孟德斯鸠;马尔萨斯 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常识哲学学派(弗格森)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科学发展 ? 第一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 法国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第一节生平着述 孔德与圣西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哲学概观》、《实证主义手册》、《实证教义问答》、《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主观的综合》 第二节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理论发端 一、“精神之父”和实证主义哲学精神 二、孔多塞和蒂尔戈的进化论思想 三、圣西门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 一、科学的分类 五种分类、五种科学、科学等级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社会学、神学、形而上学;个体抽象、社会现实、历史性;思想精神因素;对象宽泛;社会整体论;形而上学色彩 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社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依赖和相似;有机科学和非有机科学;抽象、思辨 第四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秩序;进步 一、社会静力学 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庭 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区别; 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二、社会动力学 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进步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 神学阶段三时期;西方革命时期;实证社会(人道教) 唯心;没有摆脱神学和形而上 第五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形而上反对;纯经验主义者 合理的观察 静态现象;动态现象 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二、实验法 直接试验;间接实验 间接实验指实验者不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社会病态 三、比较法 优缺 四、历史法 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特点 横向、共时性;纵向、历时性 第六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社会现实悲催的原因 一、实证政治纲领 唯心、主观评价、抽象 人道教;道德;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