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_仝小林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_仝小林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_仝小林

中医园地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仝小林 段 军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北京 100029)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 S)是近年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西医的认识与研究是从1988年Reaven 提出X综合征以后开始的,中医对该综合征的研究稍晚一些。本文旨在引起中医同道对该病的重视,进而加快中医研究的步伐。

1 基本概念

MS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代谢以及生理紊乱,包括了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等。也称多代谢综合征、IR综合征或X综合征等。

2 诊断标准

MS的诊断现多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2001年公布的成人治疗指南之三[1]:①空腹血糖≥6.1 mmol/L;②血压≥130/85mmHg(17.3/11.3kPa);③甘油三酯≥1.65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⑤腹型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cm。具有上述条件中3点者即可诊断。

3 流行现状

从目前的资料看,M S有很高的发病率。美国的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资料显示,在≥20岁的美国成人中,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M S的发病率分别为23.8%、21.6%和31.9%[2],而在45岁~74岁的美国印第安人中的发病率则为55.2%,几乎是上述人群同龄人的2倍[3];贾伟平等[4]报告了上海40岁~49岁人群随机抽样的771例男性和1189例女性M S的流行情况,若以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兼具者为全M S,结果以体重分层,正常、超重及肥胖组的全M S患病率分别为8.0%, 21.6%及29.6%。

4 西医对M S的认识

关于M S的发病,现代医学认为,I R/高胰岛素血症起收稿日期:2002-05-30 修回日期:2002-08-06着重要作用,是贯穿I R综合征的多种代谢疾病的主线,是这些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总体上,其存在这样的一个病变模式:IR※高胰岛素血症※多种代谢和生理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西医对M S的治疗原则是以改善I R为基础的全面防治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以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作为长期干预的基础措施,强化降压,降糖,纠正血脂紊乱。

5 中医对M S的认识

我们体会中医对M S的病机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去认识,横向是指把M S的相关病症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其核心病机,横向展开;所谓纵向是把MS作为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寻找其病机的演变规律,分阶段进行辨治。

5.1 横向认识

从病因入手寻找其基本病机。临床实践表明,过食和少动是M S发病的两大主因。过食是热量摄入过多,一者食量过大,一者多食肥甘。食量过大,壅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多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碍的也是中焦气机。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百生。既然气机和运化是病机的根本,就要涉及肝。肝主疏泄,助运化,以上两方面当然也就会导致肝气的郁滞,形成了肝脾郁滞的核心病机。

5.2 纵向认识

纵观M S的发展演变,可以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 S发生、发展的主线。

郁:相当于M S的前期,但尚不是M S,如不加控制可发展为M S,指”不通”之轻者,导致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食,二是情志。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多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形成脾气郁结;所思不遂,情志不舒则导致肝气郁结。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主运化,脾气一滞,胃气难降,食积不化;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一滞,气机不畅,血行艰涩;水液代谢受阻,也可为痰为湿。所以在这阶段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热:相当于M S的早期。此阶段郁久化热,热证的表现最为突出,究其脏腑不外胃热、肠热、肝热、心火等,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大便秘结生肠热,胃热者,口干多饮,消谷善饥,气盛则溲数;肝热者,口苦咽干,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胸胁胀满;心火者,口舌反复生疮,心烦失眠,小便黄赤等。热与痰结则为痰热,热与血结则为血热,热与湿结则为湿热。此期虽可耗气伤阴,有气阴不足的表现,但决非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治疗上应本着气由热损,津由热耗的思想,以大力清热为法,少佐养阴生津,热清而气阴自复。

虚:相当于M S的中期,病机较为复杂。前一阶段热还未尽,又耗气伤阴,气阴两伤为始,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这一阶段虽以各种不足为其矛盾主要方面,表现为肺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可以说这一期是消渴病的极期,临床治疗尤须着力,辨清主次,灵活用药。

损:相当于M S的后期。或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入络,络瘀脉损而成。这一阶段的根本在于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以此为基础导致脏腑器官的损伤。瘀和虚成为病机的主要方面,瘀血内阻,使脏腑器官功能失调,正气益虚,体内各种代谢失衡,从而变证百出。如瘀血留着心脉,心脉痹阻,则出现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心系证候;留着脑窍,则可见中风偏瘫、眩晕口僻,甚至昏迷等脑系证候;肾络瘀阻,肾气受损,开阖不利,则出现腰痛、水肿、尿浊等肾系证候等,并随病情发展,致瘀因素越来越多,瘀血越来越重。因此,只有在消除各种致瘀因素的基础上(或益气,或滋阴,或温阳,或清热),加用活血通络之品才是有效的办法。

6 辨证治疗

MS的早期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治;M S的中期,多虚实相兼,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更有痰、浊、瘀的标实,治疗自当标本兼顾;MS的后期,诸虚渐重,脉损络瘀益显,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活血化瘀通络。中医的治疗重点应放在郁、热阶段。

6.1 郁证阶段

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仅有体胖、食多、不耐疲劳等症状。其舌苔多略为厚腻,脉象则以弦略滑多见,属于“潜证”或“未病”阶段。临床治疗应从体质入手,从整体出发,把握“郁”的基本病机。六中以食郁为核心,在饮食过量、脾胃不能正常运化的基础上产生气滞、血郁、痰阻、水湿、内热等其它郁证表现。治法为散郁,基本方为六郁汤。临床应用时针对气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轻重偏颇以及所涉及的脏腑的不同加减用药。比如气郁又可分为肝郁、脾郁,分别以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散和健脾和中的异功散为治;痰郁者,根据具体病症分别以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等消痰、化痰为治;火郁则应分辨肝胆、胃肠、心、肺、肾之火分别以龙胆泻肝汤、三黄汤、导赤散等治之;湿郁者分别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等法;食郁者,首先应节制饮食,并予以消食导滞之品如愿以偿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6.2 热证阶段

6.2.1 肝胃郁热证:患者常见形体壮实、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治以开郁清热法,方用大柴胡汤(柴胡、半夏、大黄、枳实、黄芩、芍药)为基础加减,柴胡疏肝解郁,配合芍药,一散一收,调理肝气;黄芩清肝热,大黄、枳实通腑以泄胃热,半夏化痰;诸药同用,共奏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清热泄火之功。

6.2.2 瘀热互结证:患者除了有前证的热象外,还有一些早期瘀血的表现,如舌质暗红或隐紫,可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淤滞等。M S患者中病程较长者此证型更为多见。治以清热活血法,方用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赤芍)为基础加减。黄芩、黄连、大黄分别清理肝、胃、肠之热,水蛭、地龙活血化瘀,通络,赤芍凉血活血,大黄又具活血解毒,推陈出新之功。若郁、热、瘀都明显,可将大柴胡汤与加味三黄汤合方应用。此阶段尚有其它一些证型,表里三焦俱热者,可用防风通圣散;肺胃热盛者,可用三黄泻心汤;湿热较盛者,可用三仁汤,三石汤;痰热较著者,可用小陷胸汤;偏于酒食生痰者,可用顺气消食化痰丸;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可用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后期气由热耗,出现虚实相兼时,又可用枳实消痞丸、健脾丸、枳术丸等。

6.3 虚证阶段

与热和损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治疗上也要贯通兼顾。本虚标实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本虚的一面主要有气阴两虚、肝肾不足、阴阳两虚、脾肾阳虚等,标实的一面主要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

6.3.1 气阴两虚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多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等。治疗以参芪地黄汤加减益气养阴。

6.3.2 肝肾不足可表现为消瘦乏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自汗盗汗、口干口渴、小便短小或尿频、舌瘦红绛或有裂纹、苔少或舌苔光剥、脉沉细等。治疗以杞菊地黄丸加减培补肝肾。

6.3.3 阴阳两虚可表现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小便或短少或清长、多泡沫、腹泻或便秘、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等。治疗以地黄饮子加减阴阳双补。

(下转第350页)

4 兼证治疗

4.1 继发贫血的治疗

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因月经量增多,常导致失血性贫血。这类患者气血俱虚,可在治疗中加补气养血、活血止血之品,如三七粉、炙黄芪、当归、花蕊石、仙鹤草。如果属于重度贫血,急则治标,可先益气固阳,防止气随血脱,变生险恶重证。待病情稳定,血红蛋白升高后,再治肌瘤。如果属于轻到中度贫血,可于月经后期酌加上述药物以预防出血过多。至于月经期能否应用大量活血破血攻积药物,目前观点不一。笔者认为,如果治疗期间月经量较以往无明显增多,则经期不停药。根据临床经验,长期应用活血破血、化瘀攻积之品可减少月经量。如果月经期应用一些活血药后,月经量明显增多,则需停药,在益气养血固脱的基础上,加用收涩、固敛止血之品。

4.2 痛经的治疗

痛经也是子宫肌瘤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和原发痛经。中药治疗子宫肌瘤是在辨证基础上用药的,如果辨证得当,对于痛经也有效,只要注意经期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草药即可。若经行腹痛属于血瘀证,可于经前或经期酌加活血止痛之品,如血竭粉、五灵脂、生蒲黄、乳香、没药、元胡,以期缓解症状。若属于虚性痛经,酌加益气养血、温经止痛之品,如桂枝、当归、白芍、甘草等。

4.3 合并不孕的处理

单纯性肌瘤引起的不孕并不多见,仅占不孕症的1%~2.4%,而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的几率高达27%,可为原发性不孕或继发性不孕[2]。这可能与肌瘤导致宫腔变形,不利于孕卵着床、胎盘植入和胚胎发育有关。如果年龄> 35岁,肌瘤直径>6cm;或为粘膜下肌瘤,子宫>12周妊娠大小,肌瘤生长迅速,症状明显者,可以先行肌瘤剔除术,再服用中药调理;如果不符合上述手术指征,可以直接用上述中药治疗,待症状等到控制,病情稳定后可考虑妊娠。此外,尚可在口服中药的同时,配合用煎药后剩余的中药渣外敷小腹部,或用上述中药煎汤进行保留灌肠等外治法综合治疗,以加强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

5 参考文献

[1] 宋维汉,李骏,白昌民,等.13653例子宫肌瘤病例调查与分

析[J].中国妇幼保健,1994,9(4):53.

[2] 罗丽兰主编.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94.

(上接第348页)

6.3.4 脾肾阳虚可表现为面白无华、肌肤甲错、畏寒肢冷、动则气喘、神疲、纳差、便溏、下肢水肿、小便清长、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缓等。治疗以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温补脾肾。

对于兼夹证,则参考前一阶段的治法综合治之。

6.4 损的阶段

针对脉损络瘀的病理特点,在前一阶段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抵当丸等活血通络药物。

6.5 其它

临床中还可见到其它一些演变,如可以不经过郁、热阶段,表现为脾虚痰湿证而进入虚、损阶段。这类患者可能多源自素体,其证候特点是饮食量并不很大,面虚浮,皮肤细白,肌肤较松弛,形体胖而不壮,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也可能出现口淡无味、食后腹胀、易疲劳、头部昏沉欠清爽等症,舌质一般较淡,苔白腻,脉滑。治以健脾利湿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方中参、苓、术、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治本,陈皮、清夏理气化痰以治标。若脾虚胃滞、饮食不化引起胃气上逆、腹胀、恶心、呃逆、呕吐者,加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若脾虚湿盛、颜面虚浮、下肢微肿者加重茯苓用量,并加泽泻利水;头部昏沉不清者,可加川牛膝引湿浊下行。

以上只是我们从临床的角度对M S一般辨治规律的探讨,由于M S涉及面广,所以给中医的系统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认为,以IR为核心进行该综合征的整体辨治规律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对目前临床工作中M S的中医治疗,我们体会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主要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2)综合调控。既要把握其核心病机,又要针对各种代谢的异常,个个击破,防治结合,药食结合,中西结合,医患结合。(3)中西互补,各取所长。尤其要善于利用中医中药的优势,比如改善体质,缓解症状,调畅情志等,西药疗效确切,机理明确,要正确应用。

7 参考文献

[1] Expert panel.NC EP-AT PIII[J].JAM A,2001,285(19):

2486-2497.

[2] Ford ES,Giles WH,Dietz WH.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 ic

syndrome am ong U.S.adults: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

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J AM A,

2002,287:356-359.

[3] Hel aine ER.M etabolic syndrome in American Indians[J].Dia-

betes Care,2002,25(7):1246-1247.

[4] Jie Wp,Xiang Ks,C hen L,et al.Epidemiologic study on

metabolic syndrome in normal and overw eight Chinese in

Shanghai[J].Diabetes,2000,49(Supple1):A148.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_姚东升

中 华中医药学刊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姚东升1,2,刘平1,2,3,胡义扬1,3,孙明瑜 1,3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3.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 -研究院,上海201203)摘要: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 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独特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用药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3)05-1113-03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YAO Dongsheng 1,2,LIU Ping 1,2,3,HU Yiyang 1,3,SUN Mingyu 1, 3 (1.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s ,Shuguang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3.E -institute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rat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ho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ve been a growing concern is greater than 15%in China ,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s more than 200million.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by now.Since the complexity of clinical symptoms ,Western medicine is currently limited to symptomatic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has good efficacy.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about the etiology ,the 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genesis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DZ1971702);上海市教育 委员会E -研究院建设计划项目(E03008);上海中医药 大学首届杏林学者资助项目;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慢性肝病虚 损重点研究室和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姚东升(1987-),男,辽宁人,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中 医肝病。 通讯作者:孙明瑜(1973-),女,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博士。E- mail :mysun369@126.com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S )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合并出现为其主要特点,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症候群。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大于15%, 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1] ,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中西医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采用整体性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在防治代谢综合征中有 显著的疗效, 也彰显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1 病因病机 既往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无系统认识,尚无相关病名探 讨,现代医家大多从其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 ”、“眩晕”、“湿阻”、“消渴”、“肥胖”等命名论治。中医认为其产生与 先天遗传有关, 又是后天多饮多食、肥胖少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由痰浊、瘀血、郁热、毒 邪、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所导致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仝小林等认为过食和少动为MS 发病的主要病因;脾气郁滞、脾失健运,进而水湿内停而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百生为病机的根本;肝脾郁滞为疾病的核心病机。MS 的发展演变,可以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 从未病到已病、 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S 发生、发展的主线[2]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治病求本,徐远从脾肾两脏 入手, 认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代 谢综合征的不良结局[3] 。《灵枢·五变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是造成代谢综合征的重要 原因。但其临床症状复杂,除正虚外,痰浊、瘀血、毒邪等实 邪在其发病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病多由痰3111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中药方

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中药方 干燥综合症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准确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中医对干燥综合症的病因认为乃因素体阴虚,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生化不足、清窍、关节失其濡养致口鼻干燥、眼干及涩痛,异物感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性疾病。中医认为干燥综合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阴虚津枯,清窍失养素体肾、肝、肺之阴虚,阴虚内燥,津液干枯,津不上承,清窍失于濡养,则目干涩、口咽干燥,鼻干等症经久不去。 2、内外燥邪,毒邪蕴结素体阴虚内燥,若外受燥(热)之邪侵袭,内外燥合邪上攻,攻于目则目干涩、赤肿,迎风流泪;攻于鼻则鼻干燥,鼻痒结痂;攻于口则口咽干燥,频欲饮而不能止干,咽痒不适;犯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气急,咳嗽少。且合邪致病,内外邪气胶着,不易速去,日久致毒邪蕴结而发为舌下、颌下结肿等症。 3、阴虚津枯,痹邪阻络阴虚津枯,筋骨失于濡养,筋脉失于濡养,痹邪乘虚入侵,阻滞经络、筋骨、关节致骨节、肌肉酸痛,活动不利。 上述内容阐述了中医对干燥综合症的认知,本病性质属虚,以肾、肝、肺之阴虚为主,病程中出现因虚致实或邪气外袭之证候;病位以五官清窍,尤其是目、口为主,病情日久,五脏均可发病。少数病人阴损及阳而成虚劳。

干燥综合症属中医“燥证”范畴,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专家认为,临床使用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要抓住主要症状,以调整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为主,分证分期辨证治疗。 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心肝血虚,筋脉失荣证 表现为面色无华,语声低怯,口干咽干,目干少泪,心悸易惊,心烦急躁,易疲乏,胸胁不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隐隐作痛,舌质淡,苔薄。治以益气养血,滋阴通络。药方用四逆散、四物汤、补肝汤加减。 ◆四逆散 方药: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4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四物汤 方药:川芎2克,白芍6克(炒),人参、当归各4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补肝汤 方药:甘草、桂心、山茱萸各3克,桃仁、柏子仁、茯苓、细辛、防风各6克,大枣24枚。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肺脾阴虚,津液亏乏证 此证临床较常见,多出现于疾病初期,干燥症状比其他证型明显。表现为眼干口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时时饮水,阴道黏膜干涩,干咳无痰,皮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发表时间:2010-01-13T09:34:05.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0期供稿作者:刘连武 [导读]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 刘连武 (临江市医院 134600)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0-0149-02 【关键词】肠道易激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 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 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 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2)一般状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表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表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实验治疗无效。 4 治疗方药 基本方:黄芪4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0g,薏米20g,莲子肉15g,柴胡15g,香附15g,茯神10g,远志10g,石菖蒲10g,龙齿10g,木瓜25g,元胡20g,白芍20g,甘草10g 随证加减:若畏寒肢冷,痛多拘急,腹鸣切痛,大便闭塞不通,加附子、细辛、大黄,若腹中时痛,绵绵不休,喜得温按,按时痛减,加生姜、桂枝、大枣,如腹部痞满,胀痛,拒按,潮热,大便不通,并见口干引饮,矢气频转或泄泻色纯青,腹部作痛,按之硬满,所下臭秽,加大黄、芒硝,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甚欲便,得大便痛减加枳实、木香、砂仁,若腹泻日行7次以上加秦皮、石榴皮,诃子,若烦躁易怒,胸胁满闷,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郁金、青陈皮,以上15天一个疗程。 5 疗效评定 1.痊愈,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日1次便或隔日1次便,半年无复发者:2.显效,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日1次便或隔日1次便:3.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尚不成形,便次明显减少;4.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 6 治疗结果 46例经以上治疗,服1~4个疗程后,统计如下:治愈19例(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者)占41%:显效17例,占36%:有效17例,占15%: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7%。 7 病案选录 李某,女46岁,干部。因工作长期紧张,家庭又闹矛盾,饮食不节,致腹痛、腹泻半年,日稀便3~4次左右,并伴有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善太息。经多方医治效果不显,服中西药几十余种,并做辅助检查多次、均无异常,特来本院诊治。刻诊见患者形体瘦弱,精神倦怠,痛苦愁容,查: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心、肺无异常,月经正常经量少色淡。大便常规、培养(一),肠镜示结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脉弦细,舌苔淡白腻。此肝郁气滞,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水液聚肠,浊阴频泄,当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疏肝理气,燥湿固肠,选基本方加秦皮15g,石榴皮20g,服7贴。水煎服,日1剂,煎3次分早中晚温服,并配合心理治疗,调整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轻松配合治疗,可以使疗效更好。 复诊自诉症状已减,效不更方,守方继进服五贴,其效更神,日便一次成形,腹痛消失,守服20贴后用逍遥丸,人参健脾丸善后服一个月,随方一年未见复发。 8 体会 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比肠道器质性疾病的治疗更困难,症状多在思想负担过重,情绪紧张的同时,或以后发生,所谓精神因素的躯体症状化,有人在描记结肠腔内压力时证明:焦虑、愤怒、对抗、抑郁、惧怕等情绪能影响植物神经功能,使结肠运动和分泌失调,激动和对抗情绪常伴有乙状结肠收缩增强,这类患者大多结肠痉挛,便秘和结肠绞痛,消沉失望情绪常伴有乙状结肠收缩减弱和黏液分泌增多,这类患者多发生黏液性腹泻,腹痛不显著,所以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中医“气滞腹痛”为主,正如叶方士《临证指南》中曰:“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而创“泻木安土之法” 可以这样认为,患者因情绪激动,或抑郁导致肝风振动,肝失疏泄条达,肝气犯胃乘脾,导致胃失腐熟水谷,脾失健运,气机逆乱,而致腹痛、腹泻,这是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分析,故吴昆有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在治疗上,不仅依靠药物,而且要配合心理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与患者及其家属密切接触,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想开导,要善于抓住矛盾,根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导读: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中医是怎么治疗以上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常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有黏液,或便秘、腹胀等。在腹泻后,患者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且原因较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与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或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中医是怎么治疗以上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肝气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偏盛而发病,常在焦虑、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便后疼痛减少。治疗这个类型型的肠易澈综合征应采用抑肝扶脾的方法,可选用如下药方: 逍遥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薄荷、炒白术、自芍、当归、茯苓和炙甘草。患者可每次口服逍遥丸6~9克,每日服2~3次。 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而发病,常有腹痛胀闷的症状,并伴有腹痛欲泻、大便常呈团块状、排便先难

后易的表现。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可选用如下方药: 四逆散(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炒枳壳、白芍、炙甘草。可每次用温开水送服四逆散9克,每日服2~3次。 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虚弱,同时肝气不和而发病,常在进食后即感觉腹痛不适,粪便稀薄,便后感觉舒服。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可选用如下方药: 启脾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人参、山药、炒莲子、陈皮、炒山楂、炒白术、茯苓、炒神曲、炒麦芽、泽泻、甘草等。可每次服启脾丸1丸,每日服2~3次。 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胃虚寒而发病。治疗这个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用健脾益胃的方法。 可选用如下方药: 丁蔻理中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党参、豆蔻、炒白术、干姜、丁香、炙甘草。可每次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9克,每日服2次。

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发表时间:2011-02-22T14:15:01.3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时光宁继强[导读] 根据患者病情中药治法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脾胃。方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临证加减时光宁继强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 137400)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431-02 肠易激综合症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碍及食管、胆囊运动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大便常规及培养、钡剂灌肠、结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发现,病理学检查也无异常,肠易激综合征为良性疾病,虽然不危及正常生命和健康,但患者主观痛苦较大,多数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易反复发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主病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共7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53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3年。 1.2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 1.2.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 1.2.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 1.2.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1.2.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1.2.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1.2.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2 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中药治法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脾胃。方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临证加减 2.2针灸治疗 2.2.1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天枢治疗 2.2.2中脘、气海、大肠俞、关元、三阴交、大肠俞、上巨虚隔姜温针,并随症配穴 2.2.3每日针灸治疗后取理肠敷脐散(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各2份,黄连、淫羊藿各1份,研粉)填充于神阙穴,以防过敏胶布帖敷每12天为一疗程,间隔3天,进行下一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治疗后无复发。好转:症状消失后,半年内复发。无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3.2治疗结果 痊愈26例(34%),好转48例(64%),无效1例(2%)。总有效率为98%。 4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51岁,无职业。2006年3月14日就诊,主诉:腹胀,两胁肋疼痛,半月余。病史9年,曾于长春、北京等地就诊,均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口服中药后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发病间隔最长为3个月,最短为半月左右,此次发病与上一次发病间隔2个月。收住院后,每日予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中药一剂,分早晚服。艾条温和灸双侧足三里、天枢20分钟,隔姜温针中脘、气海、大肠俞、关元、三阴交、大肠俞、上巨虚等穴位,临床随证加减。针灸后取理肠敷脐散(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各2份,黄连、淫羊藿各1份,研粉)填充于神阙穴,以防过敏胶布帖敷,留至第二日针灸时取出换药。该患者治疗三个疗程出院,症状消失,随诊3年无复发。 5 讨论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腹痛”、“便秘”与“郁证”范畴。从病变的部位来看,虽病在大肠,但主要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其次与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因病理可以概括为: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或因中寒日久,脾阳虚弱损及肾阳,阳虚不能温煦中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本治疗方法,意以中药调其本疏肝解郁,理气导滞,以针、灸及敷脐等治法法醒脾健运,暖胃消滞,针药合用,标本兼顾,从而达到消胀,止痛,导滞,防止复发的目的。参考文献 [1]汪慧敏.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22-23. [2]段彩琴,李爱萍.温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1,21(4):226. [3]杨清山,方吉.敷脐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51.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概况讲解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李兆福1 指导:彭江云2 (1 云南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云南昆明650200 2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200 )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综述 干燥综合征(SS)是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最常见症状是口眼干燥,但临床表现远不限于此,任何系统、任何器官都可累及。其发病率在我国高于RA,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首位[1]。SS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燥证范畴,多称“燥毒症”,又因可能累及周身,故称周痹。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明确命名为燥痹。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替代和对症处理,尚无积极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中医对SS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临床治疗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辨证论治 薛氏[2]根据干燥表现侧重部位的不同,提出了不同治法:①以口舌干燥为主的,治宜滋养胃阴,方选益胃汤、五汁饮等加减;②以鼻部干涩为主的,治宜滋养肺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③以眼部干燥为主的,治宜滋养肝阴,方选一贯煎加减;④以咽喉干涩为主的,治宜滋养肾阴,方选左归饮、增液汤等加减。马氏[3]辩治本病分三期

四型:①初期——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方以桂枝汤加减;②中期——气滞阴亏,治以柔肝理气、养阴和血,方用四逆散、四物汤加减;③重症——阴虚火旺,治以清肝泄火、养阴生津,方用龙胆泻肝汤、一贯煎加减;④后期——阴亏血瘀,治以滋阴益气、化瘀生新,方用大定风珠、大黄虫丸加减。姜氏等[4]查阅近十年文献,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将本病分为四型:①燥邪犯肺,治以疏散风热、宣肺布津,方以桑杏汤加减;②阴虚内热,以滋养阴液为法,偏于肝肾阴虚者,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偏于脾胃阴虚者,方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偏于肺胃阴虚者,方用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玉女煎加减;③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④气虚阳弱,治以助阳益气、温化水湿而布津液, 方以补中益气汤或桂附理中汤加减。陆氏[5]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在于阴虚液燥,病理机制在于气、血、痰、瘀,临床辨治分五型:①阴虚内热,治宜滋养肝肾,药用生地、玄参、枸杞子、炙龟板、炙鳖甲、丹皮、知母、天花粉、茯苓、钩藤等;②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助运,气运则津行、阴充则燥解,药用黄芪、白术、淮山药、玄参、石斛、当归、女贞子等;③湿热型,治宜化湿清热,药用白术、川朴、黄柏、生地、丹皮、山栀、茯苓、车前草等;④脾肾阳虚,治宜补益脾肾,温养阳气,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当归、仙灵脾、肉桂等;⑤痰瘀阻滞,治宜活血化瘀、逐痰散结,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皮、山慈菇、贝母、牡蛎、青木香等。 董氏[6]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①阴虚津亏证,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标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温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胀、黏液便、大便形状异常等,呈反复性或持续发作,临床分为便秘型和腹泻型。笔者运用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3例纳入病例来自2012年7月-2013年9月本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及社会招募的志愿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对照组。温针灸组36例,男性13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39.58±12.83)岁;病程1~30年,平均(7.81±10.19)年;对照组37例,男性14例,女性23例;年龄21~63岁,平均(36.47±14.20)岁;病程1~40.6年,平均(8.58±9.6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拟定[1]。近3个月每月至少3 d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2项以下症状:排便后症状改善,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改变。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25%,硬便或块状便<25%。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IBS-D分型标准者;②年龄18~65岁;③肠镜下肠黏膜无器质性病变,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④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由本人或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及精神病患者;②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近6个月有妊娠要求、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温针灸组取穴:天枢(双侧),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单侧)。选择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0.25 mm×25 mm。常规消毒、进针,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关元、天枢针刺后,点燃艾柱(25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发表时间:2012-09-24T16:50:36.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嬛1 许啸虎2 [导读] 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吴嬛1 许啸虎2 ( 1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武汉 4 3 0 0 0 0 ) (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代谢综合征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已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医学对于防治代谢综合征这一现代病尚缺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特点,阐述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和发病机理,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的动态演变和内在的整体关联性,探讨中西医结合处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治分型及治则治法,强调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侯分型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20-02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体力活动少等诸多因素,现代人大多都受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症”的困扰,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终发展成代谢综合征。防治代谢综合征,除了要减轻体重、改变膳食结构、适度运动外,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十分重要。现代医学研究通过调节血粘、血脂,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胰岛细胞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脂、血糖恢复正常。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单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某一疾病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需长期使用且疗效并不显著,同时罹患并发症几率增大。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日益显现重要的作用。以下分别从中,西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加以阐述。 1 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 发现了胰岛素抵抗,并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X 综合征”[1]。世界卫生组织(WH O)最终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日渐增高。经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4%~ 16%,并随年龄而增长。有代谢综合征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 倍[2]。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被认识到是一种临床证候群,内脏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内分泌失调和缺少体力活动,这些因素将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了发生2 型糖尿病的危险[3-5]。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2 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体力活动,控制饮食,如不够,再采取针对个别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6]。 2 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且历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也未对代谢综合征作专篇论述,然根据其证候,可归属于中医之“肥胖”“消渴”“眩晕”“胸痹”“胁痛”“脾瘅”等范畴。但并不能说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病症一无所知,事实上,古代医籍中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论述也较多。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为形体肥胖,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口甘口粘,大便溏滞不爽,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故《素问? 奇病论》有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现代人的饮食过于壅腻,以致痰浊壅滞于体内而形成肥胖。 2.2 病因的探讨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内伤杂病,其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饮食、劳逸和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也证实,代谢综合征属于多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起居无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致病。 2.3 病机的探讨 从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常常相伴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这也为我们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提供了思路:①把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展的两大主因。食量过大,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 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喜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碍的也是中焦气机。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从生,进而可以得出脾虚不运是其基本病机。②从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演变观察,脾气虚衰,痰浊中阻,中焦不运则气滞,临床可见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又气为血之帅,久之则化为血瘀,可见心慌胸闷,舌质暗红或隐紫,可有痕斑寮点,舌底脉络淤滞;瘀而化热,则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热甚则伤阴耗气,气阴两虚,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多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最后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五脏失职,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心慌胸闷,动则气喘,神疲欲寐,纳差,预后不佳。 2.4 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探讨 由于当前尚无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标准,而单纯以疾病临床症候诊断尚不足成立,必须要以临床相关检查为依据,但从以下几点可以考虑:①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有相关家族遗传史可供诊断参考。②患者多于中年后发病,形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不喜劳作,好逸享受;或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③对有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肝功能不良者应注重考虑,或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燥热发汗,气短乏力等阴虚燥热表现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 2.5 症治类型及治法的探讨 由于代谢综合征其核心只胰岛素抵抗,有学者[7] 通过模拟胰岛素抵抗大鼠探讨中医症候,结果显示I R 大鼠的指标变化可分为3 类,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博文收藏 2014-04-11 1238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一种方案贯串始终,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按照早、中、晚不同期别,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这时,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贯穿整个阶段性治疗的始终。中医药给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医药抗癌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淄川鑫成中医门诊从事肿瘤研究,善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乳腺癌、脑瘤、脂肪瘤等以及各类癌症放化疗并发症、术后复发及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传统中医药特色.中药治疗还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等,均是发挥中医特色,取得较好疗效。研究系统、规范,包括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现代治疗进展、中医证候学、老中医治疗经验、自身临证治疗等,形成独特治疗方法。 2.低分化肿瘤就是全身血液性疾病,“绿色治疗”.治疗理念是:最有效的消除肿瘤瘤灶、控制全身转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血毒,同时最有效的保护患者脏器功能,这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肿瘤的“绿色治疗”。特别适合老年患者、体质差、经西医多程治疗无效及中晚期肿瘤患者。这种“绿色治疗”理念也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肿瘤治疗的共识. 强调肿瘤综合治疗.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单纯一种方法不能治愈。采用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应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选择。 3.培本扶正有效治疗肿瘤 培本扶正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用扶助正气、培补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生化,气血的生成都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肾是先天之本,藏而不泻,管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有些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可见气阴两伤,采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法,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抗癌能力,使之能耐受化疗及放疗,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肾气亏损,各脏器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进一步恶化。另外,现代研究表明:培补先天之本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

干燥综合征地精深中医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 2009-09-2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仅有外分泌腺受累,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伴有其它结缔组织损害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症。 本病属全球性疾病,好发于女性,90%以上发病年龄在30~40岁,最小9岁,男女之比为1:9~17。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患病率为3~4%,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调查万余人,患病率为0.77~0.29%。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视,易误诊,其病程长,一般预后良好。有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可以缓解。有严重脏器病变、恶性淋巴瘤者及伴有严重结缔组织疾病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预后差。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诸因素有关。 1、遗传基础:有家族史,原发性患者出现HLAB8、DR3基因的频率很高,继发性患者则出现HLAR2的频率很高。 2、病毒感染:目前认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其中EB病毒尤为人们所重视。 3、性激素: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有关,雌激素使免疫活动过强。 4、免疫异常:有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常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唾液腺抗体等;常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能病情缓解。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在泪腺、颌下腺、腮腺等外分泌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有狭窄与扩,后期病例可见腺体全部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始于《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的论述,金元时期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可归属于中医学“燥证”畴,若伴关节疼痛者可称之为“周痹”、“燥痹”。病因先天禀赋不足,阴虚燥热之体;后天劳倦,久病失养;外感风、暑、燥、火四邪,阳热亢盛,导致津伤液耗,阴血亏虚,清窍失于濡润,日久瘀血痹阻,络脉不通,累及皮肤、筋骨,深入脏腑而成本病。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虚,病理因素主要是燥热瘀血,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病位初在口、眼、鼻、咽等清窍,继则涉及全身,舍五脏。 [诊断依据] 本病起病隐袭,临床症状多样。原发性患者多以口、眼干燥为早期症状,部分以某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继发性患者局部症状轻,系统症状多伴随其并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