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读书声

琅琅读书声
琅琅读书声

琅琅读书声,浓浓书香情

binhesongling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我班学生语文素养,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进行了一系列的班级读书活动,现将我班的主要做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读书的氛围

1、教室布置书香气。在黑板上方,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读书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生园地”粘贴有关读书知识及学生制作的读书小报。在书柜旁粘贴图书管理制度、学生档案袋、推荐书目、“读书之星”评比栏,营造出了一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想起读书的氛围。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让学生有书读,实现资源共享,学期初我号召每个学生积极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要求每人捐书2本以上,放到班级的图书角,由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至今,我班的班级书柜已有图书200多册,借阅次数达500次以上。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闲暇时间的阅读,也为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供了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3、落实好读书时间。为了让读书活动有序开展,我认真制订了“书香班级”的读书计划。计划中为了保证学生读书时间,安排学生每

天中午到校半小时是读书时间。每周星期五下午前一节固定为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第二节是学生读书交流时间。每周星期一、五是学生借书和还书时间。

4、让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读学生推荐的好书,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5、征集读书名言。在学生当中根据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和感受征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可以把这些优美的名言制成漂亮的书签贴在教室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营造班级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1、为学生开出推荐书目。我通过对孩子和家长的调查,了解当代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知识和经验,每月为学生开列相应的推荐书目供他们选择阅读,并在班级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让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写明推荐理由,让同学们互相影响,养成选择读好书的习惯。

2、倡导有序阅读和定量管理。为了使孩子们读书走向持久性发展,我积极倡导有序阅读和定量管理。我为孩子们规定了每人一学期的最低阅读量为6万字,背诵诗歌不少于20篇,写读书心得不少于5篇。还在阅读的体裁、题材、书目进度、时间和计划安排上提出了供学生选择的建议,并让孩子们制定出读书计划,要求他们按计划有步骤地读书。

3、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积累。为了营造书香班级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和学生们制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班级读书

口号,定期举行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感想,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坚持写读书笔记。并建立读书档案卡,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自己的读书卡,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兴趣。将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并得到启示。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简洁、实用的读书方法是搞好读书活动的关键。本学期,我不仅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还重点在学生读书方法上下功夫。本学期,我专门在班级里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加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再引导学生品读自己搜集的读书名言,让他们懂得读书要有选择,要广泛,要善于挤时间,更要善于思索、质疑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又结合一篇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展开阅读。我的具体做法是:

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都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2、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

②做批注: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一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除上好阅读指导课,我还分别上了一节阅读推荐课和一节阅读交

流课。推荐课上,我向学生推荐了一本意大利的获奖作品《爱的教育》,整篇小说融入了人世间种种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爱的教育。同时也进行了生生之间的推荐,激发了学生读更多书的兴趣。

我常常教导学生这样一种道理:“你交流一点知识,我交流一点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就知道了很多知识。”在读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交流课上,学生对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讲一讲”、“演一演”、“评一评” ,大家畅所欲言,一节课下来,还觉得意犹未尽,充分调动了阅读寓言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了阅读寓言故事的习惯。

四、积极开展读书实践及展评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本学期,我在班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赛诗会、语文乐园竞赛活动等。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通过读书获得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一些好书,大家一起进步;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古诗朗诵比赛。在读书活动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写读书笔记:学校一直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用于摘抄佳句佳段,编写阅读提纲、写体会等。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成为“读书之星”评选的依据。

3、建读书档案卡:让每个学生制作一张读书卡,展示自己的才

艺,卡上写上读书格言、我读过的书、我记下的诗、我的读书收获等内容。通过展示、评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制作读书档案卡的兴趣。

4、出读书小报: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读书、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心得体会等,每月出一期“读书小报”,班级定期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评比。同时,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让学生制作一些精美的书签、封面设计、诗词配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显神通,有许多精美的作品出现,也充分展示了学生才能。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学生的读书活动也影响了家庭的娱乐,也影响了父母的读书。我班许多家庭都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家庭读书乐。家庭读书,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同,职业需求不同,还有兴趣爱好不同,所选择的读书内容也应因人而异。而家庭读书又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它除了能够提高我们个人的文化素质外,还能够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搞好家庭读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班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亲子共读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开校初我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将创建书香班级、创建书香家庭的计划发给家长,争取了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为孩子创建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孩子的读书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拓展了读书活动空间。

六、取得的成果

通过开展开展读书活动,在本班学生中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

浓厚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校风。本班活动之所以能够有效、有序地开展,是和语文老师重视和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1、班级整体和个人朗读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现在我们班学生读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流畅而又富有感情。在校读书节朗读比赛在我班取得了年级组第一奖项;在个人朗读比赛中,我班童心仪和盛若珂取得了年级组并列第一的好成绩。

2、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增加了阅读量和拓展了阅读面,学生的知识面广了,视野也开阔了,阅读技巧的提高带动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我班学生在本学期中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征文,阅读、演讲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活动,学生的看书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一到休息时间,学生能习惯地拿起书津津有味的读下去,还能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评比、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均取得骄人的成绩。

“书香班级”活动在我们班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同学读到了品味较高的书籍,做了很多读书笔记,写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读书心得,效果明显。读书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强化了班级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克服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帮助学生发展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孩子们徜徉在书海中,明白了事理,学会与人分享,有好书向同学推荐,与同学传读,并把已看过的书捐

给班级图书角。班级中形成了比阅读课外书、交流阅读心得,积极写读书随笔的风气,促进了学风的良性发展。

读书使孩子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孩子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孩子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孩子们成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使孩子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诗香溢满方寸地书声琅琅一方天

诗香溢满方寸地,书声琅琅一方天 李思静一、关于隐性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关于备课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这样经典的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隐性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我会把那位历史老师的话——上课用了半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作为我的座右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说课堂教学是不断有新火花出现的动态生成过程,但只有坚持了隐性备课,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才有所提高,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生命力,我想这样的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备课。 基于这种思考,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阅读大量的教学设计进行整合,而是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在看诗词赏析,搜集董大和高适的资料以及诗歌创作背景。慢慢的,一条教学思路在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 二、关于这节课——让琅琅的书声回荡教室,让浓浓的诗香萦绕耳际 关于古诗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教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重冗长的讲说。”古诗文的教学,重在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古诗文,吟诵古诗文,使学生爱上古诗文。 所以我想,教学古诗,要教出感情,教出气氛,让学生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受到浸润,真正达到“美在心中流淌,情在心中充盈”的美妙境界。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开课,我把《别董大》放在送别诗的背景中进行对比:中国古诗词中送别诗最具特色,感人至深。灞桥柳色、渭城朝雨、大漠珠泪、沧海月明……送别是一个说说就令人断肠的话题,风也忧愁、雨也忧愁、柳也忧愁、心也忧愁,唐朝人高适的《别董大》却绝不忧愁。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阅读心境的第一步。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有了这个体验,一个良好的阅读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字字落实正音调,琅琅上口得韵律。 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读,老师的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有正音,有读诗方法的指导,有读出韵味的示范。读着读着,

琅琅的读书声

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课堂 盘锦市大洼县清水学校梁素香 【摘要】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课堂发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见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有助于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可见,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的去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自由地与作者对话交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终身受用。 【关键词】琅琅;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理解能力;思想情感;充满. 【正文】 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课堂发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因此,在阅读目标中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这样一来一切源于阅读。那么,朗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

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获得阅读的乐趣和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夕阳是学生平日里都能见到的自然景象,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阅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将结合精美图片和音乐,引领学生走进夕阳,在朗读中感受美。再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学生才愿意去主动积累知识,在一次又一次的积累里,增加自己的阅历,巩固自己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下堡坪中小学何君玲 这一学年听课,发现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讨论得多,读书的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语文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读通了,读懂了,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一、有针对性地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要感知文本,观其大略,最实用的办法是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文本。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读通畅了,文章大意自然而然就了然于胸了。我在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候,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再反复朗读课文:自读、小组读、齐读、男女比赛读等等。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怀在师生心中蔓延开来……在诵读的催化下,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为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但凡语文,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隐隐的情愫。这种情感的体会,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而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互相学习,教师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生字,对课文也读得熟练了,初步体会到荷叶的美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在做示范引领的时候,故意把“小”字读掉了,引得学生急得争相指出:“何老师,你把‘小’字读掉啦!” “这有什么关系吗?”我故作惊讶。 “小水珠多可爱呀!去掉‘小’就不可爱啦!” “那‘鬼’可爱吗?” “不可爱!”学生异口同声。 “那‘小鬼’呢?”’ “可爱!” “‘家伙’可爱吗?” “不可爱!” “那‘小家伙’呢?” “可爱!” 看到学生对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可爱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在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角色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练习朗读并准备比赛朗读。小家伙们一个个攒足了劲,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通过分角色读、比赛读,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读完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这颗小水珠,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呀?” “我觉得荷叶好温柔,像妈妈一样抱着我!” “荷叶好大呀,它是我们蜻蜓的停机坪!” “荷叶真好玩,我们可以在它下面捉迷藏呢!” “荷叶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她!”

听。那朗朗的读书声

听。那朗朗的读书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这是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关于朗读方面的名言。语文课是孩子们的母语课,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每年的4月23日,都是一个书香飘溢的日子,在这个全世界都关注阅读的“国际阅读日”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字,据第四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已经降到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年只读4,5本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名一线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培养学生,培养他们从小就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确保其主动地去读,主动地去学习。 1.1语言激趣。“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教学中我除了用“读得真棒”“你的声音真甜美”等语言鼓励读得好的同学外,对于平卷舌混淆或方言味较浓的同学,也从不放弃,并用“有点儿进步”“别着急,我们来帮你”“别紧张,慢慢读,比上次读得好”等话语激励他们。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让读书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1.2挑错激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因为“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全无兴趣,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溜着号听。针对这一弊病,我采用了挑错激趣的方法,将全班分成四个组,别人读的时候你来挑错,先说读的正确不正确,为什么?再说读的流利不流利,为什么?出错最少的一组是冠军,将获得本堂课的朗读红花。这样一来,学生读得用心,听得专心,朗读水平也自然提高了。 2充分感悟,读出质量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 2.1用范读来创设情境。孩子有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教学中,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

朗朗读书声,声声真情感

朗朗读书声,声声真情感 【内容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它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朗读情感语感素质学习主动性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 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3.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初学语言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让学生的读书声响起来-海燕课堂实录及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让学生的读书声响起来——《海燕》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文本,揣摩海燕形象。 3、感悟海燕精神。 反思: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散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文章是一组散文诗,作者撷取自然界中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壮阔而美丽的自然风物,塑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借以表达作者深沉而又热烈的思想感情。 海燕形象是当时社会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层级激励过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今天,海燕形象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即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强者,激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所以,教学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新意,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因此,我将目标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海燕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一)师生互动。 1.今天来到美丽的沁园中学,能和咱班同学共同学习,我很高兴。在没来之前我就了解到咱们班是优秀班级,,学习积极性特高。来到后看到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个个朝气蓬勃,人人精神抖擞。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你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虽然原先我们并不认识,但是我坚信:这节课会架起我们师生情感的桥梁,我们会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老师没听清楚,大声说愿不愿意? (二)激情导入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春天来了,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柔美;在广阔的绿茵场上,我们看到运动员奋力拼搏的身影,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今天让我们随着高尔基的《海燕》,一起走进海燕的世界,感受到海燕带给我们的生命之美。(板书课题:海燕) 反思: 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向往,像巨大的磁石,是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 导语一我设计的目的是想拉近自己与借班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只有学生在心中愿意接纳你,也许就向课堂的成功迈了一小步。 导语二是因为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应该知道什么,然后才思考怎么去学,最后达到学会、会学。那么这节课学些什么呢?师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文本,揣摩海燕形象。 3、感悟海燕精神。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生祠中心小学徐银华 邮编:214531 清晨,当我们走进教室,一阵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口,犹如一首美妙的乐曲在校园里回荡,使清晨的校园增添了许多生机。看~教室里的红领巾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睛专注地看着课本,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他们完全陶醉在读书的快乐之中。早读,成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氤氲着书香、散发着朝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在早上的学习效率是 逢场高的,,早读,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 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 所以教学中抓好早读对一天的教学是多么重要。多年的语文教学,让 我不断探索着早读课的指导。 一、纠正方法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读书也不例外。当我每次接收 到一个新班的时候,我总会用心去了解学生的早读情况。大凡从低年 级上来的学生,有的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有的学生两字一顿地读,更 有甚者是几字一拖,拖得一口气快完了,才急忙换气读下面的一句, 那费劲儿让人听了真实难受。如此长此以往地读书,不仅达不到朗读 训练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有损害的。 于是,我就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学生朗读方法的错误。先从他们的 常规抓起,如:双手捧好书,眼睛离书本距离一尺,腰板挺直,胸与

桌相距一拳,足平头正,声音响亮,态度自然等。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再配以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从而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确定目标 “不打无准备的仗”。我觉得在每天的早读前,作为教师必须要确立好学生朗读的内容,以便他们有的放矢。 在教学新课前,我一般布置学生在早读课时要做到通读一篇课文,并要求他们做到:1、认识生字,并用这些生字组词。2、找出课文中不懂得词语,如果能借助工具书解决最好,如果不能解决,我们在课堂上讨论。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4、能说出文章的大概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对一些优美的段落或书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我会利用早读课带着学生们一起背诵,为他们找到最佳的背诵方式。让学生们能在不知不觉中背诵了课文,也让他们明白背书不是仅靠死记硬背,巧背既快也背得牢。 有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背诵经典古诗文或背诵一个优美的作文片断。 三、形式多样 在我们的早读巡视时,往往发现学生在早读课的最初几分钟,他们的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可几分钟后,很多同学显示出一副倦怠的样子,读起书来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此时,我总是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竞赛。每次早读课上选3-5个学生,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再集体评价优劣,及时纠正 或者让读得好的同学做他的小老师,并为这位同学打上公正的分数。在活跃、高昂的集体评议中,学生朗读的兴趣浓了,要求上进的欲望强烈了。再加上是自选的内容,学生更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四、树立榜样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 安陆市烟店镇水寒小学沈芝远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这样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着平时收集的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重视范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能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这样示范朗读——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 (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它那么娇小,那么怕人的,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老师读得“小心翼翼”。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段话,通过老师的范读,一下子就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调,学生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2、体验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多媒体、绘画、配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描写、叙述再现在眼前,并用自己的感受去融合,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例如《开国大典》一课,生动地描写

[重点]让郎朗读书声常伴校园

[重点]让郎朗读书声常伴校园 让朗朗读书声常伴校园 ——低年级朗读教学案例一、背景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读起来,尤其是那些富有韵味的语言优美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背诵,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在教授这样的课文的时候,着重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提高阅读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二、主题 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对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这些指导包括朗读形式的多样化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加动作背诵课文的指导。 三、案例 教学片断: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 1、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示课件,晴朗的夜空图,满天星星在闪烁,播放音乐《闪烁的小星星》) 2、师:可以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3、师:小朋友真是个想象丰富的画家,现在老师先给这幅画加上月亮。

(在夜空图中出示一弯新月)这是怎样的月亮, 生:弯弯的月亮。 生:两头尖尖的月亮。 师:你觉得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生:弯弯的月儿就像小船。 生:弯弯的月儿像香蕉。 生:弯弯的月儿像镰刀。 生:弯弯的月儿像眉毛。 …… 4、师:有一位小女孩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在观赏着这美丽的夜空,(出示一位小女孩遥望着星空)她说:天空这么美,这么有趣,要是能飞上去那该多好啊~说着说着,她就睡着了,她梦见自己真的飞上天空了,坐在月亮上。(慢慢移动小女孩飞上了天空,坐在月亮上,) 师:这位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生:小女孩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有位诗人把我们小朋友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首诗,我们打开来读一读。 结果:在这节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在学生初读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读课文更容易读出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这堂课中学生真正进入了老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美丽的画面,这优美的画面把儿歌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初步体会到夜空的美,为读懂儿歌和有感情朗读作了很好地铺垫。在老师为学生创设好情境后学生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说出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像小船,像香蕉,像镰刀,等等,真的特别令人感动,让人惊喜~

语文课堂要注重朗读(三、四年级)

语文课堂要注重朗读 张永强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力,增强记忆。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掌握有效沟通,巧妙表达的口才,在大庭广众中,轻松体现你的睿智高雅,轻松走上事业成功之路。鉴于此,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的训练,但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个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下,每月讲评一次,学期末对优胜者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种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

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儿童的读书声

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儿童的读书声 阅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奢侈是因为 过去没有书可读, 现在没有时间和心境阅读。 ——题记 01 在我小的时候, 家里除了我的那几本课本之外, 几乎找不到书籍, 母亲从二姨家带回来一些报纸贴墙了, 那贴在墙上的报纸便成了我的课外读物, 后来家里不知道哪里来的几本杂志诸如《读者》、《飞天》、《知音》之类的, 我把那几本杂志视为珍贵的宝物放在柜子里, 过段时间就翻出来看看, 上面的文章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再后来哥哥从别人处借来的小说如《隋唐演义》、《瓦岗英雄传》、《樊梨花征西》等,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即便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我每天还是抱着厚厚的小说看…… 对于阅读的饥渴使我曾经一度羡慕书店里的销售员, 在那时的我看来那是最好的职业。 02 上初中后, 中学里有几百本书被我们的英语老师保管着, 由于我的英语学的好, 老师对我格外偏爱, 于是我也乘机“利用”了老师的爱, 时不时地去他的办公室找书看, 尤其到了寒暑假更是挑一堆书带回家看。

03 上高中后读“闲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记得高一时班里同学有本《平凡的世界》, 我一看就放不下手了, 有一次看得入迷忘了上课的时间, 后来发现校园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 于是赶紧跑向教室, 进到教室后班主任在讲台上站着, 他看见我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就走过来要了过去, 但当他看了书名之后又还给了我说: 这是一本好书,可以看,但以后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看了。我暗自庆幸今天还好遇上了班主任, 还好班主任是语文老师。 04 上大学后, 我们学校旁边就是国家图书馆, 当我第一次走进国图, 就被那里的阅读环境深深地吸引了, 我决定除了上课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这里,于是一个阅览室一个阅览室的往过看, 以至于对书架那么熟悉, 什么书放在什么位置都不需要花时间去找。 05 我常常在想, 如果小时候有充裕的书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我嗜书如命, 凡是有文字的东西都舍不得扔, 哪怕是毛概还是邓论我都会保留下来, 大学毕业后我辗转几个城市, 那些书跟了我几个城市,

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

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 ——有效的朗读教学 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孩子的心灵,孩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xx,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孩子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更感性的体会。 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自己先读两遍。第一遍,找出孩子可能会读错字词、难读通顺的句子,并作好标记。第二遍,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流利地朗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音、情感、动作、表情去感染孩子,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孩子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每次范读完,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送给我热烈的掌声。 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孩子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文章后,孩子早已跃跃欲试了。 二、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像《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这些课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是能唤起孩子的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配乐钢琴曲《秋日思语》诵读,让孩子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美妙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8017973.html,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作者:顾德全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5期 走进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老师的讲解多了,学生的品读少了;语文课堂热闹了,读书声少了。在教学楼穿梭,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朗朗读书声。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诵读会挤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因而往往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的突出教师的讲,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读。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呼吁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张定远先生指出,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不读,就不是语文课了。顾黄初教授生前特别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读”是语文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引导品读是理解文本的渠道。在语文课堂上常常会见到,问题提出后,教师左启发、右启发,学生始终答不出,教师束手无策,非常着急。殊不知,此时,引导学生品读尤为重要。很多问题,一读则迎刃而解。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一篇文章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加强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了。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也不多见了。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上读一两个片段,这就算不错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新兴的“满堂灌”、“讨论式”、“练习式”等等教学方式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词在什么地方,对课文的内容还不太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感的体悟了。如此这样,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呼吁诵读的回归,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首先,教师要勇于范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情感态度,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学会自己范读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切忌不分层次地统一用录音磁带范读,因为朗读磁带一般由表演艺术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情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

让琅琅读书声走进初三语文复习课堂

让琅琅读书声走进初三语文复习课堂 发表时间:2015-06-15T09:56:13.36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7月总第81期供稿作者:袁树英 [导读] 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 袁树英四川省苍溪县龙山初级中学校628400 一、正视朗读的重要性 初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初三,经过低年级语文的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很明确。经过初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在初三阶段,大声朗读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能够让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初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理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调适能力,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挖掘朗读的一切机会 以往的初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我发现,只要有心,初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1.抓好晨读。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如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高考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指导学生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2.用好课前五分钟。初三复习课,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考试,再老师订正、评析,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课堂。于是,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是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一些短小精美的文章,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或请班上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给大家听,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运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中考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文章,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诸如文章的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很好地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些散文,如《激情人生》、《菜花》、《说荷》等,虽然它们篇幅略长,但学生朗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激情。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朗读范文,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什么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指导病句辨析与修改时,有些语病比较隐晦的句子,学生一时难以辨析,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这些语句(多半是轻声朗读),通过朗读,能发现默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三、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为数不多,而大多数学生是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在语文复习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一些精美时文要求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晨读时书声琅琅,复习课上也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总之,在讲风盛行的初三语文课上,把朗读这一传统但十分有效的方法重新请进初三课堂是很有必要的。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至关重要,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三语文复习课堂空气沉闷,琅琅读书声与之绝缘。我们应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寻找各种朗读机会,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初三语文复习课堂。

让语文课堂响起琅琅读书声

让语文课堂响起琅琅读书声 发表时间:2011-05-26T09:27:12.37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春暖[导读] 语文课堂上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入情入境的读书声。 摘要:语文课堂上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入情入境的读书声。有了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运用才有了源头活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读"书是前提。关键词:初读范读悟读品读朗读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将文中内容、语句熟记于心,文本才会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线,让琅琅读书声贯穿教学始终。我们语文老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去读书,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读书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在读书中自由翱翔,让他们的疑惑在读书中得到顿悟,让他们的情感在读书中经历碰撞得到升华。这才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它远胜于老师的喋喋不休。 1、初读--整体感知 初读是课文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初读要求学生出声朗读或小声速读、做到读正确、流利,尽自己的能力去理解课文。初读的目的在于:识记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形成对一篇课文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初读整体感知时,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语言优美、抒情学期味浓的课文,像朱自清的《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篇幅较长层次清晰的课文,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可要求小声速读,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要求速读概括文章主旨、复述故事。另外,对于一般性文章,可以用寻找文章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或抒情句、寻找主旨句或段落中心句的方式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感及主旨。若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整体认知能力会大有提高。 2、范读--走近文本 讲课前,老师往往范读课本,或借助录音机、媒体资料进行朗读示范。精彩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伴随着深情的范读,课文中那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进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情感、美的境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3、悟读--用心体悟 学习语文,重在领悟,而领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动情范读的感染下,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投入的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读出感情,读出感受。对于课文中用词的精妙,词语的深层含义,老师不必不厌其烦,字字分析,句句讲解,让学生反复去读,读着读着,学生往往就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背影》中"我"望着父亲吃力的爬过月台买橘深受感动。父亲买橘回来,"我赶紧去搀他",句中"搀"饱含深情,不要向学生过多解释,让他们联系上文揣摩着读,给他们时间,他们会领悟出一个"搀"字表达了此时"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然后让他们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又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聪明"的含义,老师不要提示学生这是反语,让他们结合语境读出语气。相信他们会领悟出此时"我"内心的自责,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老师要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不要总担心这没讲细,那没讲透。其实,有很多认知的获得,很多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单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实现的。真切领悟之后的朗读,是意味深长一唱三叹式的,它能深人心灵。 4、品读--细细品味 一篇课文把握了内容、主题、情感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仔细地品读课文,品课文的遣词造句,品课文的感情表达,品课文的布局谋篇。在这样的品读中,学生会感悟到许多东西,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之处,也许只有反复的品读才会领悟于心,印象深刻。如:学完《孑L乙已》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再好好的品读孔乙已怕外貌描写,读读他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品品他的语言:"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样细细的品读一番,一个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中毒很深既可怜又可悲的旧时代读书人--孔乙己忆便栩栩如生站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再让学生品读"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此时,学生读出的应该就是那种发人深思悲凉。根据不同的文体风及文本自身的特点,课堂上还经常用到诵读或分角色朗读。 5、朗读--体验成功 古人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也有人说书读不熟乃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要重视诵读,尤其是古文和诗句教学,诵读要排在第一位。 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读,诵读不仅要读出声音而且要还要有高低、有长短、有顿挫、有节奏。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获得美育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反复诵读大量的课文及诗词以后,文章里的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行文特色都会不断的被吸收、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才会自然而然的得以提高。 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个观念,都要下这个决心。让我们放下种种担心和顾虑,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人情入境的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文本、亲近文本,让琅琅书声响彻语文课堂,让阅读把学生的心灯拨亮。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店子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