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第三章语言学基础

一.语言的特征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语言存在言语之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划分了语言和言语)

3.语言有生成性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和技能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课堂中尽量用韩语进行教学,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和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和社会习惯,否则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学习。)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英国琼斯奠基人丹麦拉斯克、德国格里姆和葆朴德国施莱赫尔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2.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3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

区分“语言能力”—内化了的语言规则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

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4.功能主义语言学

英国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2.海姆斯“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卡纳尔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控制、交往、表达个

体、启发、想象、信息、观念、交际、话语功能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果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

的两项主要内容。

4.美国哈里斯“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组

成部分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会话的特点是“话论替换”

5 英国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人们所说出的话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美国格赖斯“合作原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会话含义指会话中说话者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英国利奇“礼貌原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原则

第三章教育学基础

1.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

响下进行的。因此要受到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和学生各种个体因素的影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意志、态度等)

2.教学过程的模式:传授式(教师主导、夸美纽斯)、活动式(美国杜威“设计教学法”

模式、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发现式(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和“发现学习论”)、发展式(前苏联赞科夫)

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3 影响最大的课程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夸美纽斯)

活动课程论(美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4 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课程的改革5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与之相反的是“注入式”)

主要教学方法:以语言讲授为主、以观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陶冶为主

第四章心理学基础

1 布罗卡区:主管说、写(主要与语言表达功能有关)左半球

韦尼克区:听觉语言中枢(主要与语言理解的功能有关)左半球

“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差异,一定的功能为一侧大脑半球所控制,称为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化。

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

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2 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伦尼伯格):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3 A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感觉记忆(瞬间记忆)、短时记忆(操作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要进入长时记忆,需要该信息呈现一定的强度(如生动度)和重复。

B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体现了信息的输入、存储和输出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识记

C按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回忆是以联想为基础,并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联想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

4 遗忘: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产生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得不到强化)、干扰说(收到其它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达79%,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在遗忘。

过度学习: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学习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

5 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的研究,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构造主义(冯特):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里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B机能主义(詹姆士和杜威):与构造主义相对,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人的意识是一个整体,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结构,而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C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把意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D行为主义(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美国华生,后期斯金纳):否认意识,主张心

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见并控制人的行为,研究的对象是可以观察到、可以测量的外显行为。

斯金纳:“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E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佛洛依德)人的意识有两部分:意识和无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

F认知心理学(美国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不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G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内在价值是对满足的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

第四章文化学基础

语言与文化

1 文化,按其内容分为:物质文化(物质基础,表层文化)、行为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属于中层文化)、观念文化(精神内核,深层文化)

2 文化的特征:A具有民族性B具有社会性(包括亚文化),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C具有系统性D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E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物质文化变化最快,制度文化次之,习俗文化较为稳定,观念文化变化最慢。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语言是用语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4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

5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格赖斯“合作原则”、利奇“礼貌原则”

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式和对异化的成见。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D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6 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

“文化休克”(文化震荡):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7 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A尊重不同的文化B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E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文化依附首先是指熟悉中国文化并能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产生误解,这是最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当然是中国文化,其责任是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化的范例)

8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9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

10 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

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11 文化教学:语言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专门性文化知识

12 文化教学原则:A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初级阶段,语言文化因素教学;中级阶段,结合课文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高级阶段,开设专门性文化知识课程)

B要有针对性(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确定应教的项目并做出解释和说明)

C要有代表性(有代表的文化,指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D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E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13 文化教学方法: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b文化内容融合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1 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主义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斯纳金的——“操作学习理论”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强调学习总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 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美国加涅)

A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映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前五种属于行为主义,后三种属于认知学派)B八个阶段: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C五种目标: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

学习使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在课堂环境下)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A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B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C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D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E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2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刺激—反应论(斯纳金):刺激—反应—强化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先天论(乔姆斯基):先天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包括“普遍语法”和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语言习得过程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认知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同化、平衡、顺应语言功能论(英国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A对比分析假说(拉多):第二语言习得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一边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B中介语假说(美国塞林克)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塞林克):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C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D输入假说(美国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包括:

a习得与学习假说(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b自然顺序假说c监控假说

d输入假说: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i+1,下一级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水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

e.情感过滤假说

E普遍语法假说(乔姆斯基)

F文化适应假说(舒曼):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

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

1习得动力不同2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3习得的过程不同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最基本的不同)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1.对比分析: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负迁移:阻碍性的干扰和介入性的干扰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2.偏误分析: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心理学基础是认知论

分类:语内偏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

语际偏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

(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

隐性偏误—语法虽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景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科德把学习者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

偏误的来源: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迁移、过度泛化、简化)和交际策略(回避、语言转换)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3.运用分析、(哈奇)话语分析

二.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年龄

2.认知因素: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认知方式

学能(卡罗尔)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归纳能力)

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

交际策略: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等待、体势语、使用其他语言、求助于对方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发现个别)和场依存性(感知整体)、审慎性和冲动型、

歧义容忍度

3.情感因素:动机、态度和性格

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态度:积极态度、一般态度、消极态度

性格:内向和外向、自尊心和抑制、焦虑(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对负面评价的焦虑)、移情(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

二.语言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课堂语言环境

1.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况,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2.有无目的语社会环境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

第七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1.语法翻译法: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贝力子教学法

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于母语,不用翻译。

3.情景法: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

口语为基础

4.阅读法:英国韦斯特首次提出了以培养阅读技能为主的单项语言技能训练法。

5.自觉对比法:

6.听说法(句型法、结构法):语言学基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行为

主义心理学)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英语900句》

7.视听法: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重视口语,用目的语直接教学,强调反复操练

典型教材《新概念英语》

8.自觉实践法:

9.认知法: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10:团体语言学习法: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也称咨询法

11.默教法:理论基础(布鲁纳“发现学习”)

12:全身反应法(TPR):以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

强调先理解后表达,通过动作指令学习语言

13:暗示法:以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对课堂环境的布置有特殊要求,把教学环境作为间接教材的一部分。

14.自然法:以语言交际理论和克拉申的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输入”的五个假说为理论基础(“自然”指成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原则)

15.交际法: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尤其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尔森的语言交际观)典型教材《跟我学》a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

b邮局在哪儿?”功能是询问,问的内容是“位置”,这是普通意念,“邮局”是特殊意念。

c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

第八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一.教学的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因此必须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语用规则和先关的文化知识。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指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通常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1.教学内容:A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B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C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D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2。课程设计:正式的教学科目:必修课、选修课、课堂外的社会实践等基础阶段的主要课程:A汉语技能课,综合技能课(精读课)和专项技能课(听、所、读、写技能课)B汉语言知识课,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知识课

C中国文化知识课,包括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知识。

a以教学条件分析而论,包括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如年龄、性别、性格,学习者的文化程度、目的语起点,其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等,也包括教师的水平和经验以及学校具备的教学资源、设备、目的语环境等条件。

b以需求分析而论,要深入了解社会对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者本身的需求。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吧、语言教学规律

1.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原则。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一、教材的依据:A 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B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C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D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使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二、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估的原则: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

三、教材设计类型:1.综合型(《汉语教科书》、《基础汉语课本》、《使用汉语课本》)

和分科型(《初级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科技汉语教程》)

按教材的体例分 2.单课制(一课一单元)和单元制(几课一单元)

3.直线式和螺旋式(指教材的语法结构或话题内容排列的方式)按遵循的教学原则:1.课文型 2.结构型 3.功能型

4.结构—功能型

5.功能—结构型

6.话题型

7.文化型

四、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

1.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

《汉语教科书》(邓懿等)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第一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基础汉语》:“范句”教学《汉语读本》:用句型代替范句

《基础汉语课本》:80年代以前对外汉语教材的最高水平

2.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

《实用汉语课本》:专门为我国教师在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编写的、第一套贯彻结构、情景及功能相结合原则的教材。

《今日汉语》:课文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初级汉语课本》:第一套分技能系列的教材

第九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

一、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

二、教学过程阶段: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环节:A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

B课堂教学任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1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2.课堂教学技巧A备案与写教案教案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时数、教具准备、教学环节、板书设计和教学后记。

B课堂组织与管理C教师的语言:慢、简化、详细化

D教师的提问E板书

第二节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语音

1.教学原则:

A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B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C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D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E听说结合,先听后说

F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G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2、教学的方法:

A教具演示 B夸张发音 C手势摹拟 D对比听辨 E以旧带新 F声调结合

词汇:

1、教学原则

A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B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

C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D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教学相结合。

E不同的言语技巧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F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2教学方法:A直接法 B翻译法 C情景法 D语素义法E搭配法

F话语联结法 G比较法 H类聚发 I联想法

语法:

1、教学原则

A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B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

C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D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的功能的教学相结合。

E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练习的类型:A机械性练习 B有意义的练习 C交际性练习

F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G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错句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2教学方法:A归纳法B演绎法C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汉字:

1. 教学原则

A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该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

B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C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

D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

第三节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能力,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一、种类

1、按用途分:

A学能测试:又称潜能测试或性向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和素质。学习语言的潜能包括:语音的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语言的记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B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某一教学阶段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取得什么成果。(期中、期末考试)C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目的是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HSK、托福)

D诊断测试:是为了了解受试者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在较短的一段学习时间里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测试,目的是迅速直接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小考)

2、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A客观性测试B主观性测试

3、按命题方式分:A分立式测试B综合性测试C交际性测试

4、按分数解释的方法分

A标准参照测试:测定受试者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标准的一种测试。用其成绩与标准比较,而不与其他人比较。(成绩测试)

B常模参照测试:将受试者的个人成绩与集体考试成绩相比较,以决定受试者的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的一种测试。(水平测试、学能测试)

5、按测试的制作要求分:A标准化测试B非标准化测试

二、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

1、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试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2、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影响信度的因素:A测试的题量B试题的同质性C试题的区分行

D受试者水平的多样性E评分的客观性

3、区分性: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

4、可行性:指测试是否简便、经济、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组织。

5、后效作用:测试是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教学以影响,这就是测试的后效作用。

三、语言测试的内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听说读写言语技能和反映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能力,语言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等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英文是()

解析: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2.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T

3. 1958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

4. ()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影响最大的汉语水平测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5. ()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索绪尔

6. 思维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7.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

8.()是通过这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生意图言外行为

9. 教学过程的模式有四种——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发展式

10. 教学原则对一切教学活动都有指导作用。T

11. 从2岁到12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12.记忆按照保持的时间可以分为感觉记忆、()、长时记忆

解析:短时记忆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的()

解析:华生

14.按照文化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解析:行为文化

15.()阶段会出现“文化休克”

解析:挫折

16.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语构文化、()、语用文化

解析:语义文化

17. 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

解析:认知学习理论

18.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大体上有五个阶段——()、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成人句阶段

解析:喃语阶段

19.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解析:皮亚杰

20.()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解析:迁移

21. 美国语言学家()提出了中介语假说塞林克、、

22.()提出了输入假说。克拉申

23.()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舒曼

24.()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解析:偏误

25.“请你把这本书送到王老师。”这种错误是由于()造成的。

解析:母语负迁移

26.(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27. 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叫(歧义容忍度)

28. (移情)指设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

29.语法翻译法的语言学基础是()。

解析:历史比较语言学

30.()是用目的语直接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解析:直接法

31.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是()

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

32.()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音)感知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

解析:视听法

33. 认知法的代表人物是(卡鲁尔)

34. (全身反应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

35. 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

36.一门科学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标志着这门科学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T

37.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也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展 ①初创时期(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什么缘故讲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进展时期(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为要紧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 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的历史:东汉、隋唐、明清 我国学者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 建国(1949)以来: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期(1950 --- 1978) 1.初创阶段(1950 – 1961) 1950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任课教师、教材 1952年9月28日,原“清华大学语文专修班”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51 — 1961接受了60多个国家3315个留学生。此外,在广西还为越南培养了数千名留学生 1952年我国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 教学特点: (1)教师曾在国外任教过,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经验,把教外国人汉语与教本国人汉语区分开来。 (2)名家初期参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高起点、实力强特点。 2.巩固阶段(1962 – 1966)、 1962年6月26日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5年1月9日,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2 —1965 接受了3944个留学生。此外,还承担了3000多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4000多留学生被责令回国,少数坚持到1968年6月结束课程才回国。 1971年4月北京语言学院被宣布撤消。 科研:教学法,实践性原则,强调运用,“精讲多练”、“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 3.恢复阶段(1972 – 1977) 70年代初,国际环境: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13个国家先后与我国建交。 1972年10月30日,中央重视: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 1973年9月北语开学,接受42个国家383名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 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3.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4.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5.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6.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临界期假说。 9.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 10. 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 三、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8分) 1.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2.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的评价。评估分两种:一种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目的是为了得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一种是总体性评估,目的是为了评价整个教学计划的价值。 3. “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或心灵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时提出来的,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4.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属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或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将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成两种,持工具动机的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持结合动机的学习者是想成为目的语社团的一个成员。 一、填空题 8.现代汉语教学理论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更加强调____________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教程文件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重点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就是一门专门得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得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这就是按人们获得语言得先后顺序来区分得两个概念。 2、母语与外语——这就是按国家得界限来划分得。 3、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这就是按言语社团,通常就是按民族得界限来分得。 4、目得语——这就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得语言。 二、学科名称得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学 4、应用语言学 5、外语教学法 6、外语教育学 7、第二语言教学 三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得提出(P7、8)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任务与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任务 ?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任务就是研 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育原 理、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并用来 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 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教育目 得。 ?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得核心内 容就是对外汉语教学。 ? 内部因素: 学习与教学活动得主体——学习者与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与教师得基本素质。 学习与教学活动得客体——所教得目得语,即作为第二语言得汉语。 学习与教学活动得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测试评估四大环节得理论与实践。 ? 外部因素: 首先就是一些基础学科,其次就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与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者所产生得影响,还包括国家得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得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体系 1、国内外学者提出得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P10)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 学科、哲学。 ?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属于本学科范围内得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应用研究:总体设计研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研究(P18) ? 第三层次:教育实践。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性质与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得性质与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得性质: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就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大题

中介语的特点:(三大特点: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P169 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作为交际工具。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替工,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3.赛克林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五个方面。也可以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情况下所做的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4.中介语存在一定的偏误并且有反复性。中介语曲折发展并靠向目的语,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有可能规律的重现。 5.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语言中的一部分会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僵化,特别在语音方面。大部分学习者可能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完整,不知道具体考啥) 起点:1957《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 目的:在一般的语言习得规律之外探讨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建立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体系, 对比分析:(P185-191完整版) 1、目的: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语言分析方法。 2、理论基础: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3、步骤: ○1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基础 ○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3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4、意义&局限: 意义: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差异中发现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给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在老一辈的倡导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坚持汉语与外语的对比研究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局限: 1.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越大。但其实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虽大但干扰小,学的准确(举例子) 2.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错误并不只来自第一语言干扰 3.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不全面。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刘珣_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精华)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语言甚至更多,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注意:不能把第一语言与母语完全等同起来,第二语言也不一定就是外语,如移民国外的子女,学习的第二语言倒可能是自己的母语。)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但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叫做外语,只能叫非本族语。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其正式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英文缩写TCSL)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名称 4、应用语言学 5、外语教学法 6、外语教育学 7、第二语言教学(有取代外语教学这一名称的趋向)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P7、8)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而教育的内涵则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当把本学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层面上。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任务二: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内部因素: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和外国语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外国语:指外国的语言 2(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本族语:指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民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3( 目的语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二、判断正误 1. 母语就是第一语言。错 2. 对我校的英语系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对 3. 中国移民在英国学习英语,英语是他们的外语。错 4. 对正在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目的语。对 5. 汉族的孩子出生后,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入学后,他学习蒙语或者藏语,那么蒙语或者藏语是他的第二语言。对三、问答题 1( 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基础(支撑理论)有哪些, 理论基础包括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7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这七个学科本身是独立学科,其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是他们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主要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当然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对这些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一部分可以看做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者叫做支撑理论。

2(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以后研究及运用影响深远。 3( 对外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有何区别, 对外汉语语言学是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客体的研究。而汉语语言学因为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将对对外汉语语言学研究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因为对外汉语语言学需要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这一新角度描写研究汉语。 不同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 1.研究目的培养运用汉语交际对语言规则系统的 的能力理性的认识 2.研究内容通过与学习者母语追求理论知识的系 对比得出的汉语特统性与完整性 殊规律,并研究如 何将这些规律、知 识转化为学习者的 技能 3.研究的侧重点从意义表达出发,单纯从语言结构出 突出用法和功能研发,集中于描写、 究,多讲句子条件,分析语言现象 建立汉语组装规则 体系 4.研究的角度从语言学、汉外对从语言学角度 比、跨文化交际、 语言习得、学习者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 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 2、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 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想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是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文化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4、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 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 . 【流程:[教学流程] [1] 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 [2] 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新词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 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了英语单词。 [3] 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 法规则进行转换等。 [4]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 [5] 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 [6]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 5、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 模式和思维方式。 6、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 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P133) 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3、语用文化(p136):A称呼、B问候和道别、C道歉和道谢、D敬语与谦称、E褒 奖与辞让、F宴请与送礼、G隐私与禁忌】 7、暗示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 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于与60年代中期创立的。 ~ 所谓暗示,是指建议或诱导,正确的暗示主要有两种手段:威信和稚化。 8、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 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海外同行有的叫“中文教学”(美国),有的叫“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的叫“华文/语教学”(东南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练习题 配答案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一、填空 1、一个在香港出生的美国孩子首先学会了粤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__第一语言_。 2、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__交际_____能力。 3、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是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____课堂教学_______和语言测试。 4、来华留学生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老师根据学生学过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测试,这样的测试叫___成绩测试______。 5、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大脑发育过程确定的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段被称为____临界期__。 6、如果一个人不太善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事物,而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我们则说他是属于____场独立性___型认知风格的人。 7、美国语言学家拉多1957年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______行为主义心理学_____是其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8、先天论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__语言习得机制__。 9、___交际法__法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有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10、目前有许多学者建议区分学习和习得。一般认为,成人在学校里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目的语的过程和方法是_____学习_____. 都是资格证上的原题 二.判断: 1.《基础汉语课本》是第一部结合功能法的对外汉语教材 2.听说法是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法对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不仅…… 三、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通常表现为为达到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习者学习并在学习上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包括目的,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学习的态度、努力行动四个方面 2.中介语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在目的语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通过自身学习策略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第二语言,并随着学习进度的发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独立的、动态语言系统 3.失误——偏误 是错误的两种形式,失误就是偶然发生的笔误或者口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说话者一旦发现,可以自行改正,而且相同的错误一般不会再发生第二次,即使是母语学习者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这种错误不反应说话者的语言水平;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得不好,经常性的、规律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偏移了目的语的语言轨道,说话者不能不行更改,甚至无法察觉错误的存在,它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水平。 4.迁移 是过去学习的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对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起积极推动作用的,那么就是正迁移,如果起阻碍作用,那么就是负迁移。 四、大题 谈谈对"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教学原则的看法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一章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 4、与其他学科联系。 (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 (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法 心理、社会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1、语言学原理。 (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 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法——语法翻译法 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 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 2、心理学原理。 (1)心理学研究什么?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 情感、意志-->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 (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 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 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精心整理打印版-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一)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 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4、目的语 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

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海外同行有的叫“中文教学”(美国),有的叫“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的叫“华文/语教学”(东南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CSL)这一名称能统指以上各名称,但名称太长不上口。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听、说、读、写”既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手段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 )之一。()。 [A] 方法[B]目的[C]技巧[D]内容 2、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来划分的。 [A]语言材料的性质[B]语言材料的内容 [C]语体风格[D]语言技能 3、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基础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4、()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 [A] 口语训练[B]技能操练[C] 教材编写[D] 课堂教学 5、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 语法讲解[B]课堂教学[C] 听说训练[D] 教材编写 6、直接法的“直接”是指()。 [A] 不用书本,直接听说目的语[B]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C] 直接翻译目的语的意思[D] 直接去目的语国家学习 7、文化休克主要出现在对目的语文化适应过程的()。 [A] 观光期[B]挫折期[C] 逐渐适应期[D] 完全复原期 8、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初级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课本》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 11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比分析的发展对比分析在三个方面有了明显发展:回避,相似等级和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汉外对比分析汉外对比有宏观、微观两类。 2.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步骤和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识辨,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和偏误评估。 偏误类别包括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和认知偏误。 3.中介语及其变异 中介语中介语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前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育一一第二语言教育一一对外汉语教育一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or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2、第一语文和官方语言 (1)第一语文: (2)官方语言:是一个国家通用的正式语言或认定的正式语言。它是为适应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在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及国际交往等官方场合中规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有效语言的现象。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一般从该国使用范围最广或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如中国为普通话,日本为日语,法国为法语。有的国家只有一个官方语言,如德国,有的国家有好几个官方语言,如印度,有的国家没有法定的正式的官方语言,如美国。在一些国家的某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官方语言。 3、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1)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母语≠第一语言) (2)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外语≠第二语言) 4、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1)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2)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5、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6、母语、本族语、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了“次要语言”,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语言”,但也可能成为“主要语言”。 7、西方学者们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作了分工: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外语。 8、“第二语言”的含义?“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复杂关系? (1)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是包容的关系)。 (2)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没有关系);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本学科的名称: (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本学科的正式名称也是用得最多的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但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只适用于中国。(补充:海外对本学科的称呼,美国称“中文教学”;日本称“中国语教学”;东南亚国家称“华文教学”。(2)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本来既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但在特定情况下专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学术上较能准确指称本学科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缩写为TCSL。这一名称既能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还包括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它涵盖了国内外所有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也显示了它本身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汉语教学” (特定情况专 指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的教 学)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即“我国母语文教学” “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的教 学” 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本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中国国内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即“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2、本学科上位学科的名称: (1)应用语言学:这是使用得最早、最普遍的名称。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第二语言教学。 (2)外语教学:这是国外语言教学界广泛使用和我国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名称。 (3)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 (4)第二语言教学:这是使用得愈来愈多的名称。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1、“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 2、“教育”的内涵要比“教学”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对教育的研究,除了教学过程和规律以外,还要研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全过程和教育规律。 3、为什么提出用“对外汉语教育”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名称更规范?P8 因为本学科研究的任务不仅限于教学,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更能体现本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 3、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的内部因素: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3)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本身——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 4、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外部因素: (1)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2)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3)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及具体的教育单位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1、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