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莱西市日庄镇院里中学邴雪飞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五四制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电子是按照能量的高低在核外分层排布,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大胆思维积极交流,借助分析氯化钠的生成过程,认识离子的形成,进一步的体会电子在化学变化的作用。

3、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使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微粒观念。

二、重点、难点

原子的构成和电子对原子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的电子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原子中的电子。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温故知新】(播放多媒体动漫图: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的分解与合成”。大家一起告诉我—“水的分解与合成”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谁能告诉我“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生:……

师:对,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由此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不可以进行再分?”

生:不可再分。

师:对,我们对原子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你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原子吗?针对原子你还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

师:很好,同学们的求知欲很强,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这儿也有一个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那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原子都不可再分呢?你想知道原子的内部纠结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吗?”

生:想。

师: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进行今天的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投影:第一节原子的构成)【引导过渡】我们大家跟科学家们有着一样的好奇心。这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他们“原子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环节二课内探究——原子的结构

探究活动一原子是否可分

师:伟大的“化学之父”道尔顿就曾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实心的球体”——(投影:道尔顿的近代科学原子论)

但是,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修正中进行的。(投影:汤姆森)到了1897年,汤姆森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不管哪一种原子中,都含有一种带负电的电子”。——现在大家告诉我:原子可不可以再分?

生:可以再分。

师:那么,我们知道:原子本身是不显电性的。既然它里面含有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必须还得含有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不显电性?

生:必定还含有带正电的微粒。

师:不错,汤姆森推测得跟你们一样。(投影:西瓜模型)

他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圆球型的大西瓜一样,里面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的电子,就像一颗颗西瓜子一样镶嵌在里面。”

【引导过渡】那么,汤姆森的西瓜模型是否科学呢?我们继续探究一下。

探究活动二原子的内部结构

师:1911年,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又有了新的发现。(投影:卢瑟福)

他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金箔是黄金的薄片,由金原子构成)

师:同学们,如果汤姆森的西瓜模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个实验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情景?

生:用子弹去射击一堆西瓜,……,……

师:你认为“子弹”能顺利穿过这堆“西瓜”吗?

生:能顺利穿过。

师:在这里,我们先插播一个小知识:同性电荷相互()

生:排斥。

师:异性电荷相互()

生:吸引。

师:在实验之前,卢瑟福也认为“α粒子会毫不费力地穿过这些金原子”。(投影:实验预期结果)

但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投影:实验模拟现象;并播放实验视频)

师:现在,哪个同学能描述一下刚才的现象?

生:

●绝大多数α粒子能顺利穿过金箔,并且没有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极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回来。

师:如果你在现场,观察到了这一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你会怎么想?这每一个实验现象分别预示着“原子具有怎样的内部结构”?

(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举手回答你的观点)

生1:原子内有很大的空间。

生2:原子内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

生3:这个微粒体积很小、质量很大。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投影:原子的有核模型)

在原子的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的粒子——我们称它为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的一个“很大”的空间。

师:那么,原子核到底有“多小”,核外这个“很大”的空间到底又有“多大”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投影:球形体育场与蚂蚁)如果原子有这个球形体育场这么大,原子核就只有它中心的一只蚂蚁那么大。电子就在这个“很大”的空间内绕核作高速运动。速度

之快,犹如光速。

原子核

【板书】:原子(+)

电子

(-)

师:这个时候,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并没有就此结束。此时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原子核能否再分”(投影:日本福岛核泄漏)师:大家还记得去年,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吗?

生:记得。

师:“核泄漏事故主要是由于原子核发生了裂变而引起的”。那你说原子核能否再分呢?

生:可以再分。

师: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又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大家一定要记住:“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要敢于向老师、教材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你们会对我今天讲的内容,提出新的论断。老师期待着这一天。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板书】: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下知识梳理:

1 原子由哪几部分构成?

2 原子核由哪些粒子构成?这些粒子带电情况?

3 原子核和电子都带电,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投影:问题1、2、3)

(1、2直接点名回答。第3个问题,好像有点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再做回答。)

生1:回答(投影:原子的构成)

生2:回答(投影:原子核的构成)

生3: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抵消了。

师:(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这只能说明它们的电性是相反的)那么它们二者所带的电量之间必须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正负电荷才能完全抵消呢?

生3: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性相反,电量相等。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应该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而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板书】: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投影: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我们把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那么,核电荷数与质子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 (投影: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探究活动三原子中的质量分布及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交流共享】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继续观察这两个表格中的内容,你还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师:先看表格一

表格一:原子中各粒子的质量情况

生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

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要比它们小的多,约为质子的1/1836)

(投影:结论)

师:再看表格二,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情况。

几种原子的构成

生2: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生3: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生4:原子中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师:刚才同学们是横向比较的,如果换一种思考方式,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生5: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投影:结论)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下导学案上的在线测试,谁来对一下答案?

(投影:在线测试)

环节三构建新知——电子的分层排布

师:在第3题中,提到了1个钠原子的核外有11个电子。像这样的多电子原子,它们的电子在核外是怎么排布的呢?是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的吗?——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

【分析材料】

一个钠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核外有11个电子。其中,离核较近的2个电子能量相近都较低;另8个电子能量相近且能量稍高;还有1

个能量最高的电子在离核最远的区域运动。

这11个电子都同时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讨论交流】

1、钠原子核外的11个电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布的吗?

2、什么是电子的分层排布?

3、离核远近与能量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投影:问题1、2、3)

师:谁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1:核外电子不是杂乱无章地排布。

师: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车辆出行得遵循一定的交通规则,核外电子的排布也得遵循一定的规律;它们是分层排布的。

——什么是电子的分层排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3页第一段,自己找出答案)

生2: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师:(也就是说,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我们把离核最近的区域叫做第一电子层;离核较远的区域叫做第二电子层,以此类推。习惯上,我们也把第一电子层叫做第K层;第二电子层叫做第L层。等等。

(投影:电子的分层排布图)

——究竟什么样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什么样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3页第一段,自己找出答案)生3: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师:能量越低的离核越近,能量越高的离核越远。

师:这有点像我们同学们(下课后,能量低的在离教室较近的区域运动,比如:在走廊里走动走动;而能量高的则在离教室较远的区域运动,比如:到操场上跑两圈、打打球)

——能量低的电子所占据的电子层,能量也比较低,

能量高的电子所占据的电子层,能量也比较高。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7个电子层,哪个电子层的能量最低?哪一个电子层能量最高?

生:第1层能量最低,第7层能量最高。

师:其实,核外那么多的电子:总是先往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排;剩下的,再往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上排。

——那是不是说所有的电子都可以往同一个电子层上挤?

师: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一定的:2n2个。(n指第n层)

(投影:友情提示的内容)

师: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计算一下:

第1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

生:第1层最多容纳2个;第2层最多容纳8个。

(投影: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师:但是要注意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1层为最外层时,排2个)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钠原子的结构图画出来。

生:【画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钠原子的结构图。

师:谁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杰作?讲解一下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鼓励学生)大家很有创造性,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热情。

师:(板书)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目前,国际上统一用这种图示来表示原子结构。(每画一步,问学生代表什么涵义)(投影: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跟踪训练】氯原子由17个质子、18个中子、17个电子构成,

请把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来。

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思考】根据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你猜测推想钠原子与氯原子是怎样结合生成新物质氯化钠的?小提示: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时,原子最稳定。

师:这样看来,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都不稳定,它们都想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应该怎么办呢?

师:你知道吗?在化学世界里,原子之间也懂得发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

生:钠原子将最外层电子借给氯原子1个,就稳定了。

(投影:氯化钠的形成的微观过程)

师: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最外层失去一个电子,带了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Na+,像这样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一个电子,带了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形成Cl—,像这样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Na+和Cl—结合形成氯化钠。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生:分子、原子,还有离子。

【小结】像金属钠、镁、铝等金属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一般是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像氧、氯、硫、氟等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获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交流共享】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原子中的电子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1:电子是有能量的

生2: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生3:电子决定了原子的体积大小

生4:电子的得失使原子变成离子

生5:电子决定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

师:小小的电子,微乎其微,但是它却影响着原子结构、原子性质的方方面面。

环节四拓展延伸——关注科技的发展

【拓展延伸】

师: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及“原子中的电子”,其中,要重点掌握“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及其带点情况”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下课堂检测,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投影:课堂达标)

师:到现在为止,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是否已经达到了终点?现在,我们进入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

1、拓展探究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是否已经达到了终点?“质子”、“中子”等微粒是否可以继续再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是什么?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自行解决。

2、追思无限

如果你是某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我在原子大家庭中所见所闻”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离子的形成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限电性) 电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 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 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 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 1*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构成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原子的构成 课堂小结师生合作完成课堂小结。

课题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作者及工作单位沾益县盘江镇第二中学倪陆花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须的。本单元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面三个单元的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题包括了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关于原子的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他们的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原子质量。考虑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 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离子的构成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离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由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本课题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通过宏观性质研究元素的组成和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为物质的可分性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题的障碍:学生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通过原子结构的图片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增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态度。

原子的构成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 原子的构成复习学案 主备人:曹洪芝 序号: 【知识梳理】: 一、原子的构成: (一)卢瑟福实验: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 (1)大多数 ; ; (2)少数 ; ; (3)极少数 ; ; 1、概念:_________ ___中的最小粒子。 ①质量和体积都__ _ ②不断____ (二)原子 2、基本性质: ③有______ ④相互间存在______ ________ ______ (带正电,) 3、构成 (_____ ) ______ (不带电,氢原子中没有) ______ (带负电) (三)在原子中,质子数= = 。 (四)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跟踪练习一】: 1、 “卢瑟福实验”实验不能.. 获得的结论是( ) A .原子核质量较大 B .原子核体积很小 C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D .原子核带正电荷 2、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电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成 B 、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质子111各,中子161各,则 核外电子数是( ) A 、111 B 、272 C 、50 D 、161 二、原子中的电子: 1、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 能量低的离核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 。 2、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微粒的符号是 ,它有 个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 3、最外层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是由 电子数决定的! (2)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时(氦元素为2个)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这样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概念:带电的___________。 原子失电子形成______离子(带______电):核电荷数______核外电子数 形成 原子得电子形成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核电荷数____核外电子数 4、离子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构成的物质 如________、_________等 【跟踪练习二】: 1、原子结构中与原子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电子层数 B 、质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中子数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 A . B . C . D . 3、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4、如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是11 B 、最外层电子数为1 C 、核外有3个电子层 D 、核外电子总数为10 5) A 、、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课堂练习】见导学案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 ? 质子(正电)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⒉知道同位素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 展示图片: 原子结构图 引入新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8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阅读表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2)归纳总结 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填写下表: 原子质子 数(Z)中子数 (N) 质子数+中 子数(A) 相对原 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89 Al 14 26.982 交流讨论: ⑴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A Z X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 ⑵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 ⑷质量关系 整理归纳: 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 ⑴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A Z X q 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A:质量数; Z:质子数; q:原子个数; p:电荷数。 ⑵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4.1 原子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问题,学生并不知道。为此,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加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很多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

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 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 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活动元教学 七、教学过程 什么是分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王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六)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只是几乎是全新的。 四、教学程序 (一)、原子的结构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构成(一)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构成(一) 【我想学】—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我要学】—探究突破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注意:1.电中性的粒子有 . . 。 2.氢原子的中子数为 。 【我乐学】—训练内化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电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2。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72 B.19 C.53 D.125 4.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5.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它们不相同的是( ),相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质子数 C.原子质量 D.中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想一想]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如何分层排布呢? 2.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每一层排多少个电子呢?应遵循什么规律? [填一填]1.迄今已发现的原子核外电子至少 层,最多 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 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 个)。 2.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具有 个电子(最外层为第1层,如氦原子则具有 个电子)。 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如下图表示Mg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箭头所指表示什么意思?

12 Mg 【我乐学】—训练内化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⑥ 2.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 (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 3.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考古学家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原子的含量来推测古生物的年代。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核外有8个电子 B.其核内有6个中子 C.核电荷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4.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5.下图为氖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弧线表示,10表 +1028 示,2,8表示。 【我好学】——反思体会 1.我的收获:。 2.我还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全章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离子;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出化学式。 学习活动设计: 【回忆再现】 1.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 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2.翡翠的主要成份是硬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翡翠是一种纯净物 B.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硬玉含有10个原子 D.翡翠由钠、铝、硅、氧四种元素构成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室内插花,满室飘香,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下面是某学生学完化学用语后的一次练习的部分内容,其中不正确的是【】 A.2MnO 4 2-:表示2个高锰酸根离子 B.维生素C(C 6H 8 O 6 ):表示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该分子中含20个原子 C.Ar:可表示1个氩分子由1个氩原子构成 D.2O:表示2个氧原子 5.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药案件,造成了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该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等假药的原料即来自于江苏 泰兴化工总厂的假“丙二醇”。其真丙二醇的化学式为C 3H 8 O 2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丙二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 B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是76 C.丙二醇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D.丙二醇分子中含有13种元素6.下列化学符号与名称相符合的是【】 A.氧元素O 2 B.氯离子C1-C.碳酸钠NaCO 3 D.金AU 7.化合物MCl 2 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粒子共能表示种元素。 (2)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表示的阴离子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二者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原子的构成教案7

原子的构成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点评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 先播放1964年10 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 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 ⒈原子的构成 [猜 想]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 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引导探究] 教师播放flash 动画:(动画部分内容: 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从形象生动的 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了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切入正题及时!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变抽象为具 体,变微观为宏观,纠正了学生思维上

2021年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学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准备 1.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子破裂成________和_________,每两个氢_______构成一个氢_______,每两个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___,大量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别构成了氢气和氧气。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画出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原子内部结构 1、认识电子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电荷,它的质量很。从而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2、卢瑟福α粒子实验现象解释:温馨提示:α粒子带正电、质量较大 ........;金箔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1)大多数 ..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 ...α粒子能够穿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极少数 ....,说明原子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全是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数带正电 ..,说明什么问题? ...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小结】原子中心有,体积,质量,带电。原子中带负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原子核的结构 1、感知原子核的小 观察图片: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从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原子核能否再分 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一个______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________不带电。一个_______的质量相当于一个______质量的1/1836。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大约相等,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上。 活动三:探究原子中各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温顾旧知,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画出水分子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情景引人】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 1.什么叫原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并探究新的科学奥妙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 (二)进入新课题 【教师提问】 原子能否再分?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 1.原子像葡萄,葡萄汁是原子核外的…… 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像一个实心球。 【启迪思维】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情景引入】 播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如果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课后,程老师愉快地回顾了这一节课。 今天的这节课,虽然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程老师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程老师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程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程老师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⒊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也值得探讨。: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程老师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程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程老师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⒊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也值得探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构成学案附答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构成学 案(附答案) 题2原子的构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课堂导入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三、学习研讨 (一)原子的构成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 4-1后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

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 结构。 3、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 列问题: ⑴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⑵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⑶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⑷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⑸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学习】 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一段,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二)相对原子质量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结合下表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表1

原子种类原子质量(单位:㎏) 氢1.670×10-27 氧2.657×10-26 碳1.993× 10-26 铁9.288×10-26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交流】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 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表2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 0碳66612 氧钠11121 123 氯铁26302【交流学习】 同桌互相提问,从附录中查出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 质量。 四、达标测试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精品教案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位于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之后,在课题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对分子、原子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了初步了解。该节课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该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节课分子、原子知识的加深和延续,也是对后面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学习打基础,同时也是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建起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学生体会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三、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教学设计特点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进一步的深挖教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在化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微观粒子宏观化,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 2 、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分析、比较、讨论的方法来探究原子的构成。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课前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 2.查阅原子构成的发展史。 九、教学过程: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都江堰市塔中联中粱彬 [设计思路]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办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全面提升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地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和为解决化学计算打下基础。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学生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各种材料来推导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 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形成过程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3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学媒体] 1 教师用具:投影仪、挂图、多媒体、教材 2学生用具:教材、学案 [课时安排]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导学案

滨海县第二中学初三化学导学案编号:____ 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表。 学习重点和难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电的___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电的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核由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构成。质子带______电,中子________电。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符号—Ar。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上。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外_______数=_______数 2、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数+ ______数 二、课堂活动 复习旧知识: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习新知识: (一)、原子的构成 1、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2、教师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3、师生总同总结出正确的原子构成。 4、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 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构成。 5、请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6、 7、师生同共总结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子的构成复习课学案

原子的构成 【典型例题1】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不同的原子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错误是 、 、 ,汤姆生遗憾的是没有发现 。 (2) 试分析卢瑟福实验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现象①: ; 现象②: ; 现象③: 。 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 【典型例题2】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图中 (填序号)表示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下同),表示的阴离子是 。 【巩固练习】 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 ( ) A .质子 B .质子和中子 C .电子和中子 D . 质子、中子和电子 2.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 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核外电子数为34 B .核电荷数为79 C .质子数为34 D .中子数为45 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层上有5个电子 B .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C .X 等于15 4 .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A .金属元素的原子 B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C .阳离子 D .阴离子 5.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原子核带正电 C .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 .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6.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B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的质量为标准的比值 D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1g 7.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 38 B .50 C .88 D .126 8.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 ,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 A .32m B . 2 m C .m D .不能确定 9、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没有间隙 D.分子能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10、根据下列结构示意图判断,属于原子且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X 的值为 ,此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2) (填字母序号)。 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