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摄影艺术诸种流派(一)

1、绘画派摄影(又称绘画主义摄影)
以《人生两条路》的问世为标志,开创了一门新兴的独立艺术门类,这作品成为里程碑的作品,意寓人生就好象这样两条路:纯正与腐朽、勤勉与好逸、美与丑、善与恶的现实生活。崇尚美是其特点,因此采用对称和谐,含蓄典雅的艺术手法,对影调气氛进行严格控制,放大合成精心制作,传达了摄影家预期的没学效果。
另一位代表人物:英国的H P 罗宾逊发表了绘画派摄影的宣言《摄影的画意效果》,其主要观点为:
⑴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入的艺术认识,才能足以称为优秀的摄影家;
⑵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
⑶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⑷若想要使摄影艺术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充实艺术的修养。
绘画派摄影是画意摄影文化现象的前奏和初期;
绘画派摄影为了追求“美”,可以不惜牺牲“真”。

2、写实派摄影(又称纯粹派摄影)
写实派摄影是纪实摄影文化现象的前奏和初期。
以美国摄影家A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率领12人搞“摄影分离派”运动,因此写实派又称为摄影分离派。
主张应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独特的特质,注意现实世界光影变化,发挥镜头、感光材料的特性,强调相片高清晰度和丰富的影调变化,着力对被摄对象表面质感的再现。
会画派与写实派受摄影家自身对“美”的认识局限,均最终陷入对形式的的表现,而忽略了对内容的反映。
写实派摄影也追求“美”,认为只有通过“真”才能体现“美”的主张。
写实派摄影派生出两种不同走向的分支:
新即物主义摄影;
抽象派摄影:更趋向于微观,注重图案与简约。

3、印象派摄影
在19世纪60-80年代由“绘画派”摄影演变而来,在绘画派所追求含蓄、典雅、沉静的审美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柔美”的审美意识。
强调摄影家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的“瞬间印象”和“瞬间记忆”,而不必对丰富的生活做真实地反映,不必描绘清晰的形象,提倡只需追求形式轮廓,色彩构图带给摄影家深刻的印象。
此流派在技术处理上酷似炭笔画,影纹显得粗超,影像朦胧,影调柔和,画面构图趋近平面化。
提倡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所以它们多出于对自然光的光影,色彩的关心,因而崇尚光线、色彩带给人们的感性印象形象,哦一页常有反传统的色混合或补色的色彩效果。
在画面造型方面,印象派摄影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感。

4、自然主义摄影:
发起人:英国彼得

亨利 埃默森撰写的论文《自然主义摄影

传承了印象派主张的“在质朴的民众生活中”寻找拍摄题材的主旨,明确提出了“回到自然”,到现实生活中去。
自然主义摄影过分强调描写现实的“表面”真实与对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往往忽视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各种表象的提炼,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过程,因而导致出现了对现实庸俗化的弊病。

5、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新现实主义摄影)
特点:再寻常的被摄对象中寻找“美”
主张从客观主义立场出发,忠实地描写事物。
喜欢用近影或特点的景别,从景物的宏观中把局部“分离”出来,突出而集中地表现某种景物的细部与细节,精确而如实地再现物体的表面结构;或是用仰角、俯角拍,从人们不经常看到的角度去表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制造一些“离奇”的景象,而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
核心:对摄影艺术本体理念的进一步觉醒。
习惯拍大特写镜头,用极端写实手法逼近摄影,精雕细刻地表现质感和情趣,从而充分展现物象内在美与那些人们忽视的美,摆脱一般视觉认识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两件事:
⑴促使人们把摄影审美性从绘画派虚幻的世界引回到对现实生活、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中。
⑵在新即物主义派诱使下产生了报道摄影的题材让人们重新认识摄影的纪实功能,并大部分由新闻摄影方式所继承了,从而为纪实摄影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未来派摄影
代表人物:马里内蒂于1090年2月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派宣言》。
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美是因为力量造成的,通过对运动过程的记录,可表现时间的流动”,即“机械美”的生成。
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同一地板多次曝光,记录运动中连续动作。这种方式后来延伸为夜景效果经常采用。
代表人:G 米利于1942年拍摄的《走下楼梯》
未来派的思维方式拓展了在静止画面对运动美的表现,至今仍被经常变革采用,实际上后来成为“立体派”,在摄影艺术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

7、达达派摄影:
代表人:罗马尼亚诗人雷斯坦扎拉在瑞士苏黎世发表的《达达主义宣言》。
人们用儿童玩的玩具枪所发出的“哒哒”声为这一艺术流派命名。
表现为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的心态。
起因: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弥漫着一种消极的文艺思潮,即宣扬艺术与美学是无缘的。当时的战乱让人们失去信心,开始崇尚虚无,主张“废气”艺术的审美要求,否定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理性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艺术创造近乎戏谑。
达达派大都

利用暗房技巧进行剪辑加工制作,因而创造出合成的虚拟影像表达创作意图。

这时的艺术形象虽已不再是其自身原有的意义,然而经合成制作后却变成了摄影家重新赋予的新意念。
达达派随不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与趣味,也没什么理论贡献,但它却为稍后出现的,有明确而完整艺术纲领与理论的超现实主义摄影所代替。
达达派的摄影方法更为现在的电子影像设计提供了效果蓝本。
1932年达达派自己宣布其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的终止,反而更加广泛地被摄影艺术其他流派接受与改造,并延伸、融入到后来的诸种流派中。

8、抽象派摄影(源自现实派摄影)
在摄影美学中只强调形式美,而回避内容美的再现。
作品大都完全取消了景物固有形态,只截取了某个局部的形式,抛弃了画面的客观因素。
用微观的发现题材,用摄影方式将其放大变形来表现拍摄对象。
代表作:A L 科伯恩拍摄的《从纽约之巅看纽约》
当写实派发展到极致,那种趋向微观观察的摄影家就特别注重线条、图形,简约后的局部特征。
特点:用各种手段使景物简约成点、线、面、色块等造型元素,并以其结构特征展示为微观局部新的视觉形象。
抽象派经历了“漩涡照片”与“物影照片”两个时期。
基本创作方法:
⑴夸张法:用放大来凸显被拍对象的某一形式特点,如把物体的形线、影调、色彩与纹理等形式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⑵变形法:改变与扭曲被拍对象的原始形态,如把现实对象的形线、形态结构,以及阶调、色调等浓缩得远离现实,而失去原有的原始表征,变得离奇古怪、面目全非,呈现为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
强调绝对自我,否定摄影艺术应当用可视形象来反映现实或表现现实,否定摄影家的审美责任,而宣称要“从摄影中解放出来”,强调摄影的形式因素是绝对独立存在的,摄影不表达社会现实,只需表达”精神的现实“。

9、结构主义摄影
用宏观远视点,用压缩及分割的方式看待被摄对象。
它的出现带动了广告摄影题材的发展。
代表作:A 盖斯谢德拍摄的《空油罐》。
作品往往是简洁明了,同时被摄体会基本失去自身的个性,而仅仅浓缩为结构特征较为明显与结构感较强的形式“拼接“。
在“本质“方面,只强调了形式,却不忠实内容的重要性,常被看作形式主义摄影的典型。
注重表现自然真实的色彩、空间的格调与形态的均衡形式因素。

10、象征主义摄影:
19世纪末出现,兴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种重要流派。
代表作:菲利普 哈尔斯曼的《达

理与骷髅》
两种表现形式:
⑴所派景物实在可辨,但却与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并不直接相关联,从而使画面内容变得十分
含蓄;或是图像与景物某种局部细节真实,但却仅是种象征与比喻。
⑵画面光怪陆离,通过变形或变体,影响虚化等手段,使图像无法确认或超常规地错位,从而达到某种神秘感和梦幻效果。
代表作: G 米利记录毕加索在空中绘出半人半怪物《弥诺陶罗斯》。

11、超现实主义摄影
起源:1924年法国作家勃勒东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特征:
⑴把摄影家的艺术认识从逻辑观点与理性中解放出来,变的更加随心所欲;
⑵反对西方传统理性,而把摄影纳入非理性的行为,强调与夸大直觉与潜意识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
⑶纯粹的精神无意活动人们凭借它,无论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表达思想的真是过程~在不受理性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与道德的成见时的思想自由活动;
⑷艺术家的下意识,突发灵感与直觉,以及心理变态或梦境等是他们创作的动力;
⑸艺术真是只能是现实世界在艺术家内心世界中处于潜意识或无意识中。
作品分两类:
⑴直接摄影法:
利用写实倾向十分浓厚的具象形式从事创作,“比真实更真实“,酷似纯自然的快速反应;
在细节方面均有细致描写,其真实程度“超越“了现实的真实;
代表作:卡蒂埃 布勒松于1932年拍摄的《布鲁塞尔》,本应同在观看演出,却变成两种不同方向的观看,反映了心不在焉的现实一幕。
这种方法后来被许多著名摄影家实践过。
⑵影像合成法:
采用抽象的语言,而引起人们颇有似是而非的印象。
常在同一幅画面内有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形象并列存在,超越了真实的存在,成为若干思绪闪念的留存。
代表作:约翰 哈特菲尔拍摄的《中国巨人猛醒》,象征着如蚁的日寇将被赶走。

12、集锦摄影:创造了意境之美
画意摄影中对风光题材在中国的一种发展。
融入中国画的风格,运用暗房制作,体现飘逸、意境的审美追求。
是继承中国画之精神,运用于摄影创作的实践。
用中国画要领,加上摄影工具的技巧方法,采用达达派之术,独创集锦摄影之风格。
代表人:郎静山(1892-1995)拍摄的《烟波摇艇》

13、“堪的“派摄影
以抓拍形式为主的拍摄
代表作:
⑴德国摄影家埃里克 沙乐门于1931年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为标志成为流派;
⑵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 卡蒂埃布勒松于1932年拍摄的《跳跃》将该派发扬光大。
代表理论:布勒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重现论。
特征:


⑴坚决反对摆布拍摄,为客观、真实、自然、亲切、不雕琢而富有生气;
⑵不仅在拍摄方法上提倡抓拍或捕捉,更重要的是所涉猎的题材几乎全是以人类社会
及社会生活状态为拍摄对象,并起到用作品影响到社会发展作用;
⑶把注意力放在此事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或人类生存的状态以及时间与人类命运相关的直接意义上;
⑷时效性不强,但起的作用却较大、较深远‘
⑸重视与强调独特性,主张“用自己眼光看世界“,这是区别相片平庸还是高明,是否有价值的标准;
⑹崇尚对人性的表达;
⑺部分从事新闻摄影,但也有部分成了“自然主义者“或”写实主义者“。
新闻摄影与之区别:
虽然也主张抓拍方式但更主要是拍摄的方式对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现并被人们关注的事实,并借助简短文字说明进行报道。

14、主管主义摄影(又称为“战后派“摄影)
是“主观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
从1945年~1951年开始形成,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末
比抽象派更为抽象的艺术摄影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
特点:
⑴记录主张摄影艺术是主观化艺术,终极应该是充分揭示摄影家本人的某种朦胧意识与那种只可意会的内心状态与下意识的活动;
⑵主管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季度强调主体的创作个性,而蔑视传统的艺术法则与公认的审美标准;
⑶不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更应是一种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创造性艺术。在方法傻瓜“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相片“;
四种典型形式:
⑴不论是以“具象“为主,还是以”抽象“为主,均把摄影家自我意识表现为最终目的;
画面中所有影像均属于摄影表现自我的一种视觉形象“载体“;
⑵充分利用光绝镜头的透视特征,把景物从现实中“剥离“出来,对客观景物进行主观改造,使其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改组为符合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画面内形象可能荒诞、无法理解;
⑶突出某个细节或局部,达到极为逼真,以至于不像这个“物体”才是最终的目的;
⑷为此而采取要么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拍物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把时间概念与空间位置加以调换;要么运用暗房技巧,创造负像、浮雕、仿素描、仿版画、网纹效果,影调分离或色彩分离等效果,而特别追求形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