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的轨道有哪几种

卫星的轨道有哪几种?

人造卫星的轨道根据形状不同可以有各种名称。1)圆轨道、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等,您可以根据名字想象出来。2)静止轨道卫星绕地球一周的周转时间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这样的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如果从地面上各地方看过去,卫星在赤道上的一点静止不动,这种轨道叫静止轨道。由于静止轨道能够长期观测特定地区,并能将大范围的区域同时收入视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3)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轨道运行面在1恒星年中以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方向而同时旋转的轨道。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对同一地点,卫星总以同一方向通过。因此,太阳光的入射角度几乎是固定的。4)准回归轨道回归轨道是指卫星星下点的轨迹每天通过同一地点的轨道,而每隔N天通过的情况叫准回归轨道。要覆盖整个地球适于采用准回归轨道。

北斗卫星系统的特点及轨道特性

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orbit)又称24小时轨道,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卫星在每天同一时间的星下点轨迹相同,当轨道与赤道平面重合时叫做地球静止轨道,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地球同步轨道是倾角为零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因为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这种轨道卫星的地面高度约为 3.6万千米。它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布在地球赤道上的 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的运行路线叫做运转轨道,运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叫做轨道倾角。根据倾角的不同,可将同步轨道分为静止轨道、倾斜轨道和极地轨道。 卫星定位有2种模式,有源和无源。有无源是对导航系统来说的,不是指被导航设备。一般来说,有源导航需要导航系统发射信号给导航设备,交互通信后,提供导航;无源则是被动接受被导航设备发射的信号,从而定位和导航,它不需要发射信号,从而更保密和安全。 3.1 定位原理的比较 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由地面中心站解算出位置后再通过卫星转发给用户,用户接收并显示接收到的信息。GPS是被动式单向测距三维导航,只需要接收4个卫星的位置信息,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 3.2 星体轨道的比较 北斗导航系统是在赤道面上设置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的赤道角距为60。。GPS 系统共有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度,轨道面赤道角距为60。,其高度约为20000km,属于中轨道卫星,绕地球一周约1 lh58min。 3.3 覆盖范围的比较 北斗导航系统是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而GPS是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在全球的任何一点,只要卫星信号未被遮蔽或干扰,都能接收到三维坐标。 3.4 系统容量的比较 北斗导航系统由于是主动双向测距系统,用户设备不仅要通过地球同步卫星向地面中心站发射申请信号,而且还要接收地面中心站返回的信号,因此,系统的用户容量取决于卫星的可用频带宽度、信号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以及地面中心站的运算速度,它的用户容量是有限的。GPS是单向测距系统,用户设备只要能接收从导航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就可进行测距定位, 因此GPS的用户容量是无限的。 3.5定位精度的比较

卫星轨道种类

简单的说:所有的地球卫星都是靠万有引力(或者可以叫做重力)充当向心力,所以,万有引力指向地心,而向心力的“心”也是地心,一句话:所有的地球卫星都是围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无论是极地卫星、同步卫星还是一般卫星)。 下面有一篇文章对卫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你看看。 人造地球卫星原理2008-06-10 下午08:24“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卫星轨道的分类

卫星轨道的分类 卫星是人类在太空中发射并绕地球或其他天体运行的人工飞行器。根据其运行轨道的不同特点,卫星的轨道可以分为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和极地轨道等几种不同类型。 一、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又称为静止轨道,是卫星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使得卫星能够始终保持在相同的地理位置上的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主要用于通信和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可以覆盖固定的地理区域,实现长时间稳定的通信服务。气象卫星通过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拍摄地球的照片和采集气象数据,为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二、低地球轨道 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简称LEO)是指卫星距离地球较近的轨道,通常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低地球轨道的特点是运行速度较快,绕地周期短,大约为90分钟左右。低地球轨道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地球观测和导航定位等领域。科学实验卫星在低地球轨道上进行各种实验和观测,为人类探索宇宙、研究地球提供重要数据。地球观测卫星通过在低地球轨道上拍摄地球的照片和采集地球表面的数据,为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等提供支持。导航卫星则通过在低地球轨道上发射一组卫星,实现全球定位和导航服

务。 三、中地球轨道 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简称MEO)是介于低地球轨道和高地球轨道之间的一种轨道类型。中地球轨道的高度一般在1000公里到36000公里之间。中地球轨道主要用于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在中地球轨道上运行,可以提供更高精度的全球定位和导航服务。通信卫星在中地球轨道上运行,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提供电话、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服务。 四、高地球轨道 高地球轨道(High Earth Orbit,简称HEO)是指卫星距离地球较远的轨道,通常高度在36000公里以上。高地球轨道主要用于通信和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在高地球轨道上运行,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提供电话、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服务。导航卫星在高地球轨道上运行,可以提供更高精度的全球定位和导航服务。 五、极地轨道 极地轨道是指卫星绕地球北极或南极运行的轨道。极地轨道主要用于地球观测卫星和天文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在极地轨道上拍摄地球的照片和采集地球表面的数据,为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等提供支持。天文观测卫星在极地轨道上观测宇宙,研究星系和行星等天文现象。

卫星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

卫星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 在太空中,每个星球都有运行的轨道,当然啦!卫星也不例外,那你知道卫星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吗? 顺行轨道 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绝大多数离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中国地处北半球,要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载火箭要朝东南方向发射,这样能够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部分速度,从而可以节约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可以通过赤道自转速度、发射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不难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东方向发射卫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中国用长征一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用长征二号、二号丙、二号丁3种运载火箭发射的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以及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神舟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它们都是从酒泉发射中心起飞被送入近地轨道运行的。通过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的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也是采用顺行轨道。 逆行轨道 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由于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布也不均匀,使卫星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中不断变动。具体地说,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涨,对卫星产生了额外的吸引力,给轨道平面附加了1个力矩,使轨道平面慢慢进动,进动方向与轨道倾角有关。当轨道倾角大于90度时,力矩是逆时针方向,轨道平面由西向东进动。适当调整卫星的轨道高度、倾角和形状,可使卫星轨道平面的进动角速度每天东进0.9856度,恰

卫星通讯的未来:低轨卫星与高轨卫星

卫星通讯的未来:低轨卫星与高轨卫星 未来的卫星通讯领域正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场变革由低轨卫 星和高轨卫星之间的竞争所引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低 轨卫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高轨卫星,成为卫星通讯的主要选择。 对比于高轨卫星,低轨卫星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低轨卫星的轨 道高度较低,通讯时延更低,能够实现实时通讯,极大地提高了通讯 的速度和质量。其次,低轨卫星数量可以灵活调整,可以组成卫星星座,实现全球覆盖。与传统高轨卫星需要稳定的轨道和复杂的轨道维 持相比,低轨卫星由于数量众多,即使有一些卫星出现故障,整个星 座的通讯系统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再次,低轨卫星的制造成本较低, 发射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使得低轨卫星通讯成为商业化应用的理想选择。 然而,低轨卫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低轨卫星通讯需要 大规模的卫星组网,这对于卫星制造商和运营商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其次,低轨卫星的寿命较短,通常只有几年甚至更短,这要求制造商 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卫星维护和更新,加大了运营成本。再次,低轨卫 星需要大量的发射任务,对于发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限制了低 轨卫星的发展速度。 相对于低轨卫星,高轨卫星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讯范围广,覆盖面积大。高轨卫星通信可以实现覆盖整个地球,而低轨卫星需要数量庞大 的星座才能实现相同的覆盖范围。此外,高轨卫星的寿命也相对较长,可以达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高轨卫星通讯受制于信号传输距

离的限制,通讯时延较大,无法实现实时通讯。而且,高轨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较高,对于商业化应用来说,成本压力较大。 综上所述,低轨卫星和高轨卫星各有优劣,两者在卫星通讯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低轨卫星有望逐渐取代高轨卫星成为主导地位,成为未来卫星通讯的主要选择。但是,高轨卫星仍然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军用通讯和科学探测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低轨卫星和高轨卫星,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型卫星通讯技术——光纤卫星。光纤卫星通过使用光纤传输信号,可以实现更高的带宽和更稳定的通讯质量,为卫星通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光纤卫星具有低延迟、高速率和大容量等特点,在未来有望成为卫星通讯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卫星通讯的未来将由低轨卫星、高轨卫星和光纤卫星共同构建。低轨卫星将成为主流,提供实时通讯和全球覆盖,而高轨卫星将在特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光纤卫星作为新兴技术,有望为卫星通讯带来更高的速率和更稳定的通讯质量。未来的卫星通讯领域将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为人类的通讯和探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 国际标准

【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国际标准】 一、引言 卫星作为现代通讯、导航和气象预报等领域的重要载体,其轨道的选 择对其功能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国际上,对于卫星轨道的 分类和标准化有着统一的规定,旨在方便卫星的管理和监测。本文将 对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及国际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二、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国际标准 1. 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指卫星绕地球运行高度较低的轨道,国际标准为高度在200-2000公里之间,并且绕地球运行一圈 的时间在90-130分钟之间。低轨道卫星由于其轨道高度相对较低, 速度较快,能够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和实时通讯等优势,适合用于 观测、通讯等领域。 2. 中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指卫星绕地球运行高度 在2000-35786公里之间的轨道,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在2-24小 时之间。国际标准规定,中轨道卫星的高度处于低轨道和高轨道之间,具有传输延迟较小、提供全球覆盖等特点,因此适用于导航、通讯等 领域。 3. 高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指卫星绕地球运行高度约

35786公里的轨道,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为24小时。国际标准规定,高轨道卫星能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匹配,呈现固定位置,因此适 用于广播、气象、通讯等需要全天候覆盖的领域。 三、低中高轨道的区别 1. 运行高度和轨道周期 低轨道卫星的运行高度在几百到几千公里之间,绕地周期较短;中轨 道卫星的运行高度在数千到3.6万公里之间,绕地周期较长;高轨道 卫星的运行高度在3.6万公里以上,绕地周期为24小时。低轨道卫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绕地运行,而高轨道卫星则能够与地球自转保 持同步。 2. 覆盖范围和传输性能 低轨道卫星由于轨道高度较低,相对于中高轨道卫星而言,其覆盖范 围较小,但传输延迟较低,适用于提供高速互联网、高清视频等服务;中轨道卫星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传输性能介于低轨道和高轨道之间;高轨道卫星能够提供全球覆盖的通讯、导航等服务,但传输延迟较大。 3. 成本和维护难度 低轨道卫星通常具有较短的使用寿命,需要频繁更新和维护,维护难 度较大;中轨道卫星的使用寿命较长,维护难度适中;高轨道卫星的 使用寿命最长,但发射和维护成本较高。

我国发射的各种卫星

我国发射的各种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卫星及应用 1、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2000~20000千米的中高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的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以及军民两用卫星。 2、我国研制了哪些卫星系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等六大卫星系列。 3、返回式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试验;三是为载人航天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4、卫星怎样返回地面?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要完成调整姿态、舱段分离、返回舱旋转、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机、打开降落伞并返回地面等一系列动作。 5、中国共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

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6、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7、东方红二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8、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9、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10、风云气象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12、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主要陆地卫星的轨道及特点

遥感技术简图

主要陆地卫星的轨道及特点 陆地卫星图象例

微波和光学传感器的区别

国内外主要陆地卫星 Landsat 美国陆地卫星 传感器 传感器名通道波长种类 分辨 率 TM: Thematic Mapper (Landsat-4~5) Band1 Band2 Band3 Band4 Band5 Band6 Band7 0.45 ~0.52μm 0.52 ~0.60μm 0.63 ~0.69μm 0.76 ~0.90μm 1.55 ~1.75μm 10.4 ~12.5μm 2.08 ~2.35μm 青 緑 赤 近红外 中红外 热红外 中红外 30m 30m 30m 30m 30m 120m 30m MSS: MultiSpectral Scanner Band4 Band5 Band6 0.5 ~0.6μm 0.6 ~0.7μm 0.7 ~0.8μm 緑 赤 近红外 80m 80m 80m

(Landsat-1~5)Band70.8 ~1.1μm近红外80m ETM+: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Landsat-7)Band1 Band2 Band3 Band4 Band5 Band6 Band7 Band8(Pan) 0.45 ~0.52μm 0.53 ~0.61μm 0.63 ~0.69μm 0.75 ~0.90μm 1.55 ~1.75μm 10.4 ~12.5μm 2.09 ~2.35μm 0.52 ~0.90μm 青 緑 赤 近红外 中红外 热红外 中红外 緑—近红外 30m 30m 30m 30m 30m 60m 30m 15m TM日本大阪附近图象、1992年4月21日 卫星轨道参数 卫星高度915km(Landsat-1~3) 705km(Landsat-4,5,7) 轨道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 回归天数18日(Landsat-1~3) 16日(Landsat-4,5,7) 周期约103分钟/1周(Landsat-1~3) 约99分钟/1周(Landsat-4,5,7) 发射时间1972年(Landsat-1) 1975年(Landsat-2) 1978年(Landsat-3) 1982年(Landsat-4) 1984年(Landsat-5) 1999年(Landsat-7) 通信停止 Landsat-1:1978年1月 Landsat-2:1982年2月 Landsat-3:1983年3月 Landsat-4:1987年10月(EOC) Landsat-5/MSS:1999年2月(EOC) LANDSAT应用例 アマゾン熱帯雨林 の伐採萩沖の赤潮 関東地方土地被 覆分類 東京圏の土地被 覆変化 大阪圏の土地被 覆変化 庄内平野土地被覆山形盆地土地被覆 八郎潟 土地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