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节的教学反思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节重点是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以及基因突变的原因。难点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概念枯燥,学生参与的时间少,如何化繁为简用具体的、形象的实例去剖析概念,就成为突破本节难点的关键。对基因突变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我采用分析联系遗传学上的典型病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基因突变的定义。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突破“基因突变的特点”,学生通过具体的资料,直观的得出结论,归纳出特点。关于基因突变的意义,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分析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利用图示引导学生回忆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是在什么时期发生的,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最后针对本节课进行课堂小结,比较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加深学生的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分析基因突变特点过程中,没有用实例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与随机性进行分析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在讲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由于很多同学前面的减数分裂知识的遗忘,导致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不理解,进而对基因重组发生的时间和类型的不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增设几个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让他们能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再予以肯定或纠正,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是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讲述了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技术。本节内容紧密联系遗传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以它们为基础加以深化,同时,又是学习第五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理论型,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以分析总结,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和原因;能够总结基因重组及意义。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综合分析及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生物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让学生去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DNA重组技术会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点为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基因重组。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俗语,设疑导入。 我会提出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询问学生,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引出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通过俗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中,同时结合问题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为新课展开环节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 我会先简单介绍美国医生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人的圆饼状红细胞和病人的镰刀型红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我会展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并提出疑问:病人的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基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从而引出基因突变的定义。 接下来我会将基因突变与癌细胞建立联系,让学生去讨论并交流,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物_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基因突变 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该变化若发生在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传递。 3、基因突变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工诱变的因素:物理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6、意义:基因突变的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了它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指生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控制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种类: (1)自由组合型:在分裂的期,位于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在分裂的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随着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3.意义: (1)为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2)形成的重要原因。 (3)对于生物的具有重要意义。

【引入】生物的变异 1、变异的概念。 2、变异的类型。 探究一、基因突变 1、阅读课本80-81页“基因突变的实例”小节,完成课本81页“思考与讨论”,并回答 下列问题: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除了碱基替换引起的性状改变的方式外,还有其他方式吗? (3)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 (4)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是什么?基因突变一定会遗传给后代吗? 【思考】 (1)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 【典例】 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影响 2、阅读课本81-82页“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哪些? (2)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 (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基因突变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是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同样在学习基因重组的过程中采取了新的尝试,让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学习,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实现外界知识的内化。本人采用以下方法学习本节课,效果较好。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同时课前搜集一些基因突变引起性状变化的实例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以学生讨论,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这些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太空椒的培育等。最后以概念——特征——意义——应用——的思路进行总结。 二、.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起了学生的讨论欲望和探求积极性。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例如,射线(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容易引发癌症,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三、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讨论英文句子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四、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理解基因突变上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本人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吗?这些新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利还是有害)?通过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界提供了选择的材料。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本人觉得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1)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2)口头语言过于生硬,缺少幽默、风趣。(3)课堂调控能力还有欠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没有及时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控到最好。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精神。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市优质课比赛)教学案

梅州市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 姓名: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丰顺县丰顺中学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但这与我们的大班教学现象相矛盾,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 (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比如让学生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结构,让微观宏观化,将生物学变成触手可摸具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让学生自主体会和探究生物学原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 章第1节的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基因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基因表达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6章和7章的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在讲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先大致归纳了引起基因突变的三类原因,然后紧扣原因分析特点。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 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组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 2.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高明一中生物科组邓惠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课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效果,对于取得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有效课堂教学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能不能从老的教学思路、模式中跳出来,把握好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使常态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依据《课标》来指导平时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本课中关于基因突变的标准要求是:理解镰刀状细胞贫血的病因,形成基因突变的概念;简述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原因和遗传效应(分子病或代谢缺陷);举例说明自然突变的特征,简述基因突变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帮助他们构建关于基因突变概念的本质和外延的关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思维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解读,使我明确了这节课重点在于基因突变概念的教学。 这节课中为达到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目的,我首先给学生列举了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引入新课,实际上是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类比、推理从而为后面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来提供依据。然后通过正常人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红细胞、蛋白质和基因不同层次上进行比较、归纳,在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中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即基因突变的本质属性是基因结构的变化,而它的外延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在对这些教学问题处理时,我先组织引导分析教材中的“积极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两个方面的例证,这样就可以涵盖概念的外延,从而达到揭示概念内涵的目的。在教学中本人遵循了由现象出发,深入研究到问题的本质这一研究规律,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节课是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内容。从知识结构上讲,如果对于蛋白质的组成多样性的三点: 1、氨基酸的种类多样; 2、氨基酸的数量多样; 3、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样。还有关于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转录、翻译的知识都要有联系的话。本节课很容易突破。上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学生阅读课本,理解镰刀型贫血症产生的原因,由于基因碱基发生了替换。 二、回顾以前关于氨基酸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过程。探究问题 1、基因的本质是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基因的突变不改变什么的形状。预测此问题应该很好解决。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以前知识学习不牢固。导致教学过程十分的困难。下来后,认真反思一下几点: 1、对导学案再次进行修改把知识联系都写到学案上 2、再简单一点,问题探究就要求学生理解概念,不要求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范文二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目标为: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2.简述基因重组的概念含义和意义; 3.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含义和最基本工具; 4.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其中,前三点内容是B级要求,而最后一点内容是C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表格形式,将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类型、特点、意义等进行了比较复习,既区分清楚了三种可遗传变异,也节约了复习时间。 在复习基因突变时,向学生补充了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翻译过程的区别,这些知识的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基因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的原因。从学生反馈来看,补充知识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由于基因工程内容在选修3教材中是重点知识,所以在本节课中只是简单复习了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和四步操作流程,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基因重组形式。 同样借助表格形式,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进行了比较复习,并结合典型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育种方法。最后,利用例题4和基础题6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多种育种方法的综合考察能够很好地分析作答。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 四、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类型和基因重组的原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七、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高中生物_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芬兰运动员门蒂兰塔”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因突变的机理 1.以探究的方式,从镰刀型贫血症的现象开始,追根溯源,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达到对基因突变的初步认识。 2.以问题引领、合作交流、模型构建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3.阅读教材识记基因突变的原因,多媒体投放,加深记忆和理解。 4.做典例1,巩固所学内容。 5.预习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然后呈现资料,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应用 1.设置应用情景—育种工作岗位,旨在提高学习兴趣。 2.结合课下资料搜集,回答预设问题,学生板书。 3.通过评价问题答案,加深理解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 4.展示我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太空育种的新进展视频,增强爱国意识。 5.典例剖析,巩固所学内容。 三、网络构建 对本节内容进行网络梳理,旨在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记忆与联系。四、当堂达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检测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 《基因突变》学情分析 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遗传的物质基础及细胞学基础,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影响等。本节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生物性状又会有何种影响,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并能运用该原理指导生活实践—诱变育种。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具备了一定通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节可完全可以通过问题和资料阅读引领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的学习。同时学生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有着浓厚兴趣,本节通过对生活实际中实例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但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习惯还有待优化,故本节课设置的问题难度不大,本着让学生多说,多做的思想,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基因突变一节效果分析 1. 本节课运用资料分析,引入了基因突变概念的学习,同时通过贴粘贴画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碱基序列变化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学生对此掌握较好。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教学小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本节作为第5章第一节课的复习课,对前四章的内容是一个提升和应用,又是学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基础。 在本节中,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获得知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展示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基本建立;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之前学习的蛋白质的合成,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等内容,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首先,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有关,而且与环境有关。 其次,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遗传信息、性状表现等一些基本概念;有关变异等知识已学习过,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内容比较抽象,在呈现方式上与原有知识认知上略有变化。

效果分析 引入新课,出示目标。然后以问题讨论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获取新知识; 通过生生交流、合作学习初步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原因及相关问题,然后师生互动,教师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基因突变与性状变化关系,进行点拨释疑,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蛋白质合成过程,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转录翻译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基因与性状,并体会变异的根本来源,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利用典型的习题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了生物学现象和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基因重组的类型,给学生更加清晰的知识框架。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定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部分内容与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本章后面内容的学习。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2、基因重组的类型。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理解基因突变的各个特点,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还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当中,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一个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 【课后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进行反思 和改进。首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 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生活案例,比如讲述一 些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相关的现实问题,如疾病的治疗和基因检测等。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基因突变和 基因重组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 校或教育机构条件有限,无法给予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因此,我们 可以通过引入虚拟实验软件或者模拟实验器材,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 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再次,课堂教学要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为 较为复杂的遗传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图文结合、概念图、实物模型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和原理。此外,我们

应该注意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对于教师而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 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力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我们应该 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不断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需要我们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方面进 行反思和改进。只有通过改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做出 积极的贡献。

高中生物_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过程 1、导课 通过复习提问:表现型和基因型以及环境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界各种变异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变异的两种类型。由此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 通过正常血红细胞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比较,了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探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编码血红蛋白分子中谷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碱基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发生替换。致使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错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化(谷氨酸—缬氨酸),最终导致血红蛋白异常 从上述事例中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在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后,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如:突变发生在杂合的隐性基因上;或改变后的密码子控制的为同一氨基酸,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 (2)、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设问:基因突变为何产生?联系细胞的癌变小组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是受到诱因素的影响,并举出例子。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为下章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系统点拨和补充(基因突变的多害少利性),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 (3)基因突变的意义 对基因突变的意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主要从突变后基因与原基因的区别,及在性状表现上和在进化上的作用进行讨论。 3、课堂总结(注重知识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基因突变》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遗传之后从分子水平(基因变化的角度)来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也是学生对《基因表达》的延续和延伸。基因突变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教材在设计本节课内容上,通过以镰刀型贫血症为例,对血红蛋白分子结构进行分析,从宏观到微观,逐渐推导出基因结构的改变讲述了基因突变。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抽象、空间思维和丰富的形象力。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先给学生展示基因突变的几个实例或图片,并直接说明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接着就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来讲解基因突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基于以上考虑,本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生成式的教学,即教师首先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或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从宏观到微观,从性状的变化认知基因结构的改变,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来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和生物性状改变的关系,再经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比较归纳,总结,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效果分析 这节课中为达到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目的,我首先给学生列举了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引入新课,实际上是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类比、推理从而为后面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来提供依据。然后通过正常人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红细胞、蛋白质和基因不同层次上进行比较、归纳,在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中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即基因突变的本质属性是基因结构的变化,而它的外延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在对这些教学问题处理时,我先组织引导分析教材中的“积极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两个方面的例证,这样就可以涵盖概念的外延,从而达到揭示概念内涵的目的。在教学中本人遵循了由现象出发,深入研究到问题的本质这一研究规律,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1910年,一黑人青年因发烧和肌肉酸痛到医院看病,经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为弯曲的镰刀状,(展示图片)引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通过观察课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从上→下顺次演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完成思考讨论中的图解及问题。 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 (2)、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设问:基因突变为何产生?联系细胞的癌变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并由课文叙述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为下章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系统点拨和补充,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 (3)基因突变的意义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得出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 3、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 入手,讨论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不同的原因,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4、课堂总结(注重知识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②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4、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于基因突变,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可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二: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明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改变生物的性状,建立起进化与适应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设计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社会责任:运用遗传和变异的观点,解释常规遗传学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确定理由: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确定理由: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由于内容上的延续性,而基因突变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第1课时用于基因突变这一核心知识的讲解。 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引导思维探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具体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七、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引入 本章引入:由多媒体视频和3幅图引入生物来自同一亲代,但各不相同,引出变异。顺势提出变异的两种类型和三种高中阶段的可遗传变异,过渡自然。 设计意图:从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项原则。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也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欲望,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1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引出标题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吸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问学生影片男主角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蜘蛛侠,从而引出本章章题:变异,并展示变异的概念。 (二)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1:基因突变的实例 讲述: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那什么情况下的变异不遗传,什么情况下的变异可遗传?我们知道生物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像玉米这样,子粒饱满是由于水、肥和光充足引起,也就是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而太空椒邀游过太空,宇宙辐射改变了它的遗传物质,因此这个变异性状就是可 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那么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导致生物变异呢?下面的图片是关于正常红细胞基因突变形成镰刀型红细胞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后讨论并回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问:从图片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 (答:圆饼形状,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 (答:有,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讲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的化呢?分子生物学研究 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让我们来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我们先来看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学生看教材第81页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两者有什么区别?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 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性状的改变与遗传物质有关,也和环境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掌握实质,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这些变异的特点和对生物个体和进化的意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其中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知识。由于该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要达到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掌握,仍需要教师通过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了一定通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节可完全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

学生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有着浓厚兴趣,本节课可以通过对生活实际中问题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效果分析 根据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及教学重难点,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分析: 一、“教”的效果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使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突变的概念;从具体事例引入,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互动、总结、交流,共同探讨基因突变形成的原因。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的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了解变异,认识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类型、原因、特点和意义。认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进化的促进作用。 2、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思路还有欠缺,需要教师点拨以后才能领 悟,回答问题时对语言的组织还需要提高。 3、学生表现积极,对于教师的提问都能积极思考并积极发言。小组合作活动效果良好。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真正认同它们对于生物进化的促进意义,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星期二,第 7 节课 一、教学目标 1、阐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2、阐述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重难点 学习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班级中亓萌同学母亲18岁时的照片提问:请同学们进行刑侦观察,然后推测是谁的母亲? 学生回答:亓萌同学,因为长得太像了。 教师总结: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其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使亓萌有兄弟姐妹,也不会跟她完全相同。所以在亲代与子代及子代与子代之间存在的性状上的差异就是变异。 多媒体展示图片:南瓜在不同条件下种植后性状的改变。 讲解:由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但由环境剧变而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后致使性状的改变是会遗传给后代的,即可遗传变异。

讲述:可见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超级大南瓜的形成原因-----基因突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要求。 环节三:通过探究构建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师:请分析以下DNA序列,以②链为模板,完成基因表达的过程。 ①……ATGGCCACGCCCCTT…… ②……TACCGGTGCGGGGAA…… 学生活动,并书写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探究一: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又会对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产生什么影响? (1)学生相互分工,书写替换、增添、缺失后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得出三者的不同。碱基替换对生物性状影响较小,只改变一个氨基酸的种类,而增添和缺失可能会影响突变位置以后的所有氨基酸的种类和个数。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②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4、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于基因突变,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