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2)为结合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3)帮助教师预测、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什么是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维持已引起的学习动机。并致使之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变化。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作用于学习效果,学习效果还可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直接发生途径:即因有的学习学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的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间接发生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的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如根据对某一事物的爱好逐步加深而产生对此学习。

4、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经理那些发展阶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事务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三个过程。

经历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5.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发展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6.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为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什么是学习迁移?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影响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8.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重要环节(3)迁移规律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的培训人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9.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迁移?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地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1.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与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和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A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B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C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是结构

(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A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B激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C激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14.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影响创造性地因素?

创造性:是个体产生的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特性。

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注重非逻辑思维能力D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发散性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

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1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模式B社会风气C同辈

全体

(2)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

16.怎样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

体约定(4)价值辨别(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1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

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

格结构的稳定和协调(6)对生活热情和工作高效率

18.教学目标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作用:(1)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2)选择

和使用教学策略(3)指引学生学习

19教学策略的种类?

(1)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教学即讲授教学,是目前

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2)以学生为主导的发现

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3)个

别化教学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掌握学习

2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的规模(3)班级的

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1.构成群体动力的要素是什么?

(1)群体的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2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在那里?

(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

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规则的

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

执行下去。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执行下

去。(3)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

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4)

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

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

则不能。(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有一套检查

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6)教

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

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7)

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

更多的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

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

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

功。

23.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特征是什么?学习

策略都有哪些类型?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

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过程。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

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

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类型:(1)认

知策略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

(2)原认知策略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调

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A时间管理B学校环

境管理C努力管理D社会资源利用

2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意义?

(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素质是个体

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C遗传素

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

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发展的

程度与特点,它为人年龄段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和阻

碍(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A环境为个体发展提

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个

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人在接受环

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学

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

个体的基本要求为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提供社会

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

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

有即时价值,更具有延时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

俱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个体主观

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25.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应注意的问

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应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根据阶段性,教育应

注重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

平衡性,教育应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

补性,教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

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应做到因

材施教。

26.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

的教学作用

缺点:(1)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2)容易出现

理论与实际的脱离(3)难以完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不利于因材施教。

27.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师

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

德中相互促进的关系

28.班主任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的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性(2)

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环境

方法:(1)通过阅读与学生有关的材料了解和研究学

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

活动成果记录表等(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

调查研究,从各个侧面间接的了解学生。包括座谈、

谈话、问卷等(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

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研究。

2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

定的共同生活的原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

相容的氛围

30.教师应布置作业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

作业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3)布置作业时应当提

出明确要求,规定时间。(4)教师要经常检查和批改

作业。

31.如何理解和运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性地向学生

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

要求:(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

(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32.如何理解德育的评价法与实施?

评价法又称为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性

评价,并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

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方法。

33.学业考试技能的训练

(1)试卷编制的技能A编制试卷的一般要求a符合

考试的性质和目的b以数学大纲为依据c覆盖面要广

(章、单元100%,节、课85%)d难度要适宜e题

型要多样化f体量要合适(2)分数处理的技能

(3)试卷分析的技能A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即

学生的学习水平)B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

3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1)教师职业劳动任务的二重性,即教书和育人的

双重任务(2)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3)

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4)教师职业劳动的实

质是爱心奉献

35为什么时代呼唤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1)社会进步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教

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3)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4)生产力发展需要

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5)新技术革命需要教师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6)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师具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7)社会转型需要教师具有高尚

的职业道德(8)社会公众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

道德

36.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1)教师职业劳动任务的一重性,即教书和育人的

双重任务。(2)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其

艺术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而其创造性是由

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3)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

殊性,教师职业劳动不仅直接创造精神财富,而且也

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4)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

爱心奉献。

37.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爱学生与爱教育事业是一致的。第二,教师的

爱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情感基础。师爱,是

教育的桥梁。第三,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爱心”的支

持。

38.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对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

桥梁。第二,教师的职业劳动可以为社会造就人才。

第三,教师的职业劳动实现了科学的再生产。第四,

教师的职业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39.怎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

一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

指导思想,培养“四有”新人。二是必须以忠诚于人

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

心,这也是师德要求的时代体现。三是对教师职业道

德做出新的规定和新的阐释。

40.道德: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以美恶为评价标

准以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为手段来调整个

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41.教师的爱最终的效果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

功,因此,可以说成功是衡量师爱效果的最终标尺。

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劳动的

实质和要求。

42.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对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继承

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第二,教师的职业劳动

可以为社会造就人才。第三,教师的职业劳动实现了

科学的再生产。第四,教师的职业劳动促进人类的自

我完善。

43.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的世代相传有三个

途径:一是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二是教师的传道授业

与解惑,三是社会实践的磨砺与深化。

44.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首要和

基础的作用。

怎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一是必须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培养“四有”新人。二是必须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

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这也是师

德要求的时代体现。三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新的规

1

定和新的阐释。

45.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发生了某些积极的变化,主要有:义利统一的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艰苦奋斗观念,教育竞争观念,教育民主观念,教育时间观念等。

46.根据新技术革命的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品质:强烈的教育工作责任感,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心胸远大,锐意改革,自学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

47.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事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环境里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涉及理想、感情和行动多个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掼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

48.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决定作用)。其次,社会精神文化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大影响。

49.社会精神文化因素不能直接决定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水平,但却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影响,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条件。

50.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区别,一是二者旌的时间和发展的状况有所不同。二是二者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

51.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的职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2)结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52.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形式来实现的。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社会作用:(1)动力功能(2)调节功能(3)评价功能。

23.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54.为什么要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基本原则?(1)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德育事业(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3)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总之,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选题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

5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1)教书育人(2)为人师表(3)献身教育

56.献身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第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第二,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要有公而忘私和高尚品格。

57.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调整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与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58.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

59.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表现的是教师个人同教育事业的关系。它是每一个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也是用来评价教师行为之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60.范畴,是哲学用语,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反映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最基本的概念。

61.从狭义上讲,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反映教师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如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良心、教师的公正、教师的幸福等。

62.我们可以这样看,如果把全部道德关系看做一个网,那么,道德原则就是这个网上的纲,道德规范就是这个网上的经线和纬线。而道德范畴就是这个网上的结点。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既是总结,又是指导,走着承上启下,沟通前后的作用。

63.教师的义务是教师在一定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支配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履行的对学生、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义务,其实质是教师的职责在行为上的体现。

64.教师的良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直无私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平合理地解决各处矛盾。教师的幸福,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自己教育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65.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当遵循以下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团结协作,尊重家长。66.依法执教的基本道德要求:(1)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教师要坚决拥护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教师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4)教师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67.团结协作规范确立的依据:(1)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2)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3)

团结协作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客观条件(4)团结协作

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68.团结协作的基本道德要求:(1)关心集体,服从

领导(2)谦虚谨慎,尊重同志(3)相互学习,相互

帮助(4)积极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9.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活动。

70.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还应当遵循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锐意创新的基本道

德规范。

学生和团队管理

1学生管理的终极目地反指向学生人性完善

2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的是经常性的规章制度。常

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3优良校风、学风需要先从常规管理抓起。

4所谓常能,是指最基本的、最平常的生活能力、活

动能力。

5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首先需要我们教会学生

审丑。

6常能训练的基本指导精神是的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

活世界连接起来。

7德育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8勒温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教师的态度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教师以民主的态度对待

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和具有领导能

力等方向发展;教师采取专制的态度,易使学生向无

组织、无纪律的方面发展。

9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0德育手段要创新:第一,多讲讲德育的“享用”功能。

第二,开放德育的边界。第三,强化德育的活动性、

实践性。第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第五,学科教学融入品德教育。

11环境管理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理。

12约翰.卡尔是研究“过度拥挤现象”最为著名的学

者。

13校园建筑应成为建筑学与教育学的结晶。

14赋予无生命的自然景观以人文含义

15学生管理的全员性原则是强调学生管理是学校内

所有人员的责任。

16人的发展程度与分受到的激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17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18奖励的负效应:其一,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对

奖励的依赖心理。其二,不必要的奖励会削弱学生的

内在学习动机。

19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

励,结果反而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

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20惩罚的负效应:其一,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

惧心理,导致退缩、逃避及说谎行为的发生。其二,

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把避免惩罚作为行为的目地,

为逃避惩罚而学会说谎、欺骗。其三,过多的惩罚还

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其四,

不恰当的惩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

21教师对学生激励的其他几种形式:(1)期望激励

(2)环境激励(3)“闪光点”激励(4)榜样激励

22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原则主是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

的希望独立做事、体验成功的“小大人”心理,让学生

参与学校管理,做学校的主人。

23如何贯彻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原则呢?第一,充分发

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第二,在各种主体性活动中落实

学生主体地位。第三尊重学生的权利。

24罗杰斯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

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5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家长沟通中,教师应注意

以下问题:第一,不要“声讨”要“研讨”。第二,要站

在能够理解家长的角度平等地与家长商量解决学生

问题行为方法。第三,不要把与家长的沟通变成告状。

第四,尽量不采取因为学生有问题而把家长请到学校

的做法。

26把握学生的某种行为是不是总是行为。需要注意以

下问题:第一,应把问题行为与年龄特点行为区别。

第二,问题行为具有稳定性。第三,问题得为与变态

行为不同。

27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类,即品行性问题行为

与人格性问题行为。

28品行性问题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类表现为不守纪

律、屡犯常规、起哄、恶作剧、欺侮同学、顶撞老师、

吵嘴骂人、考试作弊、无故旷课、粗鲁、狂暴、不合

作;另一类表现为道德品质不良,如偷窃、打架、抽

烟、不正当的性行为等。

29人格性问题行为。即心理性的问题行为,属内隐型。

30简述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1)家庭的不良影响

(2)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3)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4)学生本身的原因

31问题行为的矫正关键要立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2一般来说,从小学五年级就应对女生进行青春期教

育,六年级可以对男生进行青春期教育。青春期的性

教育,应着重生理卫生的教育。在初中阶段,要对学

生进行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和人的发育等性知识教

育,以及正确的恋爱观的教育。对高中生,要着重进

行性行为、性病和艾滋病等内容的性知识教育,还要

讲清楚性病与艾滋病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方法。

33对其他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对

倔强学生可以采取认知调整的方法;对好动学生可以

采取行为矫治的方法;对敏感学生宜采取情绪疏导的

方法;对自弃学生应多采取谈话沟通的方法;对逆向

学生应多采取心事倾诉的方法。

34预防的主要策略是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给

予正确的评价。

35评价学生也要克服只注重比较评价,而忽视学生的

进步评价的倾向。进步评价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36尽量少用消极的惩罚,以免使学生产生长期的心理

压力

37班级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整体效益的基础

38果断纪律理论由L·坎特和M·坎特于1976年提出。

行为矫正理论是一些学者主要依靠斯金纳的强化理

论而建立的,因而也被称为斯金纳模式。现实疗法理

论最早由格拉赛的精神病治疗中创立。目标导向理论

由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德雷克提出。和谐沟通理

论是高尔顿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团体动力理论是

雷德和华顿伯格在对班级中影响学生行为的心理与

社会力量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马卡连科的

集体理论启示我们,班主任最重要的责任是建设一个

良好的班集体。

39班级管理的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

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情理兼融原则(5)

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7)目标整合原则

(8)个性化评价原则

40班主任岗位是管理与教育职能的统一

41优秀班主任都是首先立足于坚定的充人意识

42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

43班主任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而不能让学生适应自

己的个性。

44转化后进生的原则:扬长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

潜移默化原则合力合作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偏爱后进生原则

45凝聚力是怎样形成的:(1)应有一个集体的奋斗

目标(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

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4)要注意强化感情(5)

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

长才干的舞台

46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在某些场合,

他都要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角色的规范,这就是角

色效应。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角色效应的积极作用,用

适当的角色来改变某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47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加强调发展人的主体

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主体人格。

48使学生干部从“班主任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

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从争当“干部”引向争当“合

格班级主人”,即当一个称职的班集体成员。

49所谓主体性班级管理,就是依靠学生管理班级。

50主体性班级管理的好处是:首先,有利于调动学生

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其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责任感

的教育;再次,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班主任从事务圈里解脱出来。

51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集体,关键要看这个班级有没

有共同的愿景、主流的价值观、较强的凝聚力所支撑

的良好的班级文化。

52“多关心、少评价”的行动原理由英国教育家麦克

菲尔提出

53教室里养花,可以缩短我们和大自然的距离,吸引

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感受么生活的美好和安

宁。

54把着重点立足于自检上,有利于发展学生自然的人

性,增强战胜自我的自我教育能力。

55中学团的思想教育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

党性原则(2)实践第一的原则(3)以身作则的原则

(4)激励原则(5)分层教育原则(6)自我教育原

56科学的精神素养包括:(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脚踏实地、异想天开的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3)

无私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

57中学团的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

来进行

58中学生阶段特有的心理特点:第一,自我意识有了

进一步发展。第二,观察力和想像力大有发展,既有

理想又抱有各种幻想。第三,记忆力逐渐增强,理解

力不断加深,有强烈的求知欲。第四,个性逐渐形成,

但不稳定。第五,情感日趋丰富,性意识开始觉醒。

59中学共青团的活动具有鲜明性、灵活性、创新性的

特点

2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到一本很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这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同时也对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讲述,以中小学的实际相结合,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读这本书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认为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是帮助。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因此,我将谈谈我对这本书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感受。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和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 因为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是强调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教育水平,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做了一个相对简明的总结和概括。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而教师只有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和年龄特征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研究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各种因素。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以鼓励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缺点。教育的功能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三、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1、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2、中小学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我们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学习规则。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技能与态度、道德学习的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内外条件。 4、教师必须学习教学心理学,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了解和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任何课堂教学方法或技巧都必须适合教学的目的。激发和保持学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的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1外倾性与内倾型2独立性与顺从型 学习的心理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时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 苛勒的完型-顿悟说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型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念: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3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地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只会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前一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性,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如何促进迁移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次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强度律(2)差异律(3)活动律(4)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况:1配合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心智技能及其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体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我国的性质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清晰稳定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则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散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1系统结构图2流程图3模式或模型图4网络关系网)3利用表格(1一览表2双向表) 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1注意调节自热条件2设计好学习的空间)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型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1总结2提问3析疑4预测)5合作学习模式 影响问题解决的组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只是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2努力3个性 创造性与个性的关系(高创造性者得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2(区别)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辈群体)2内部条件(认识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心理教育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关键期 康拉德·劳伦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是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埃里克森婴儿期(0-1.5)儿童早期(1.5-3)学前期(3-6、7)学龄期(6、7-12)青年期(12-18)成年早期:亲密感到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评价:积极和消极他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比较符合人发展的实际情况。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常见的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冲动型陈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差异,对工作、劳动和学习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桑代克的常识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过律练习律准备律 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1 人之生长和表征理论 2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 奥苏泊尔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却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奥苏泊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知识学习的分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工作记忆及其认知过程3个重要特征 1 信息保存时间短暂 2 它的工作或活动状态 3 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7±2个组块 工作记忆对教育的意义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10-23T16:08:34.600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谢玉洁 [导读] Thoen Wittaya School 泰国南邦府·Thoen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谢玉洁Thoen Wittaya School 泰国南邦府·Thoen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而这也让我们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有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当下,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并遵守纪律,将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情等方面给予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难处和疑惑。教师的关爱一方面能够消除影响学习的不良因素,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其学习自主性。面临的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学生背负着一定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帮助。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情绪不佳时,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找学生单独聊聊。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以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给予建议或者直接予以帮助。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调整学习态度。 2.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距。一些非常聪明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而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成绩却非常优秀;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都不相上下,但是成绩却是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智力不是影响学生成绩高低的唯一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爱好、教师期望、个人性格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状态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也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同时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例如:班级里的某个学生智力平平但是学习态度认真、懂得坚持,教师就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于学生的认真和坚持表示赞扬和肯定。教师的表扬能够使学生肯定自己,也会引导学生继续坚持和努力,从而不断进步,弥补智力上的不完美。 3.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实施评价是调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要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我班有位同学,进入初三后各科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越学越没信心。一次在课堂提问中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都没有答对的问题,可他答对了,我及时表扬了他,课后又与他交流了学习的方法与心得,后来他的成绩提高了。这样及时、积极地评价也使同学们坚信,在课上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结语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 [1]刘继萍赵云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6,(05):42-43。 [2]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2012,9,(01):66-67。 [3]王宇轩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04)。 [4]黄荣志教学工作方面的几点体会[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1)。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论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语学习合作式教学学习理论课堂活动设计 【论文摘要】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起源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师生互动的合作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能力是在完成一系列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实现的,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还可以通过在完成交际任务的相互协作中体验教育的价值,实现人格的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营造合作友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代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是以往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对语言教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而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

己的意义和理解。行为主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认知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互动”的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及其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从教学方法、模式和教学理念上改进英语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首先,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对外部刺激进行加工,选择有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处理,加工的过程中,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多次对比、相互作用而最终建构而成。每一次的加工,都是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建构。其次,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同时还包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较色混乱(12-18岁)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自我意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自我意识的组成: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2)智力差异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率2练习律3准备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强化性反射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论(学习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1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策略的特征: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控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策略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学习策略的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的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经验得意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3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知识的类型:1感性只是与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记忆系统分为: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技能的特点:1是通过学习或练习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2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

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以运算思维结构为主要标志而划分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按四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是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将从这个阶段的习得中产生,因而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言语机能的出现,加速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 1. 心理学 2.心理动力 3.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 5.心理特征 6.个体心理 7.群体心理 8.意识 9.无意识 10.行为 11.教育心理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13.观察法 14.实验法 15.调查法 16.个案法 17.角色: 18.角色认知 19.角色认同: 20.角色信念: 21.教学风格: 22.罗森塔尔效应: 23.教学效能感: 24.结果预期: 25.效能预期: 26.教学反思: 27.教学监控能力: 28.教育机智: 29.学习 30.有意义学习 31.先行组织者 32.接受学习 33.短时记忆 34.长时记忆 35.刺激泛化律和分化律36.强化与正强化 37惩罚 38.认知结构 39动机 40学习动机 41学习需要 42.学习驱力 43认知的内驱力 44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45.附属的内驱力 46.诱因 47.学习期待 48.自我效能感 49.结果期待 50.效能期待 51.问题情境 52.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53.学习迁移 54.正迁移55.负迁移 56.纵向迁移 57.横向迁移 58.顺向迁移 59.逆向迁移 60.特殊迁移 61.普通迁移 62.感觉 63.知觉 64.思维 65.分析与综合 66.比较 67.抽象与概括 68.教材直观 69.教材概括 70.感性概括 71.理性概括 72.正例 73.反例 74.变式 75.记忆 76.知识的记忆 77.知识的保持 78.遗忘 79.前摄抑制 80.倒摄抑制 81.过度学习 82.知识 83.陈述性知识 84.程序性知识 85.智慧技能 86.策略性知识 87.认知策略 88.心智技能 89.元认知 90.元认知策略 91.学习策略 92.问题 93.问题解决 94.问题空间 95.算子 96.算法策略 97.启发式策略 98.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99.目标递归策略 100.定势 101.功能固着 102.问题情境 103.酝酿效应 104.启发 105.创造性 106.发散性思维 107.自我意识 108.现实自我 109.投射自我 110.理想自我 111.自我教育 112.悦纳自己 113.态度 114.品德 115.强化 116.群体 117.社会助长 118.社会惰化 119.群体极化 120.群体思维 121.冒险转移 122.从众 123.服从 124.模仿 125.感染 126.集体舆论 127.集体规范 128.集体凝聚力 129.健康 130.心理卫生 131.心理健康 132.心理健康教育 133.教学设计 134.教学目标 135.教学模式 136.教学媒体 137.信度 138.效度 139.难度 140.区分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 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 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 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 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 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 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 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意志过程。 4.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 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 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 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 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 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 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 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6.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 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 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 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 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 面。 7.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 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 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 体心是特征的典型表现, 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简单总和。 8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 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9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 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 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 现象。 10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 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 作和活动构成。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 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 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 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 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13观察法:即自然观察 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 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深深地懂得了老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及外在形象外,还要具备很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老师来讲,要抓住学生只凭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好、外在形象等还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活动,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里动态,才能抓住学生,也就能掌握学生的一切,从而驾驭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那么研究教育学

心理,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引起心理愉悦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显著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工作也许会事半功倍。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在问题面前,师生应是平等的、互助的。在不同的时候,需要教师成为不同的角色:示范者、顾问、对话人、解惑者。尊重学生现有水平,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各科问题的解决,

教育心理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可以称之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中。只有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品德行为,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素养在教育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的,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孩子们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他们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原则和要求,并用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施以爱心,才能感动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记得我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叫张海洋,父母离异,造成他偏激的性格,是远近有名的“打仗大王”。谁要是不服气,就打,让人头疼,他爸爸气到把他绑起来用皮带抽,但无济于事。我也感到很棘手。细细想来,造成他这种行为,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经过多方调查了解,我知道他特别崇拜武侠人物,觉得他们很能打。于是,我找准时机对他说,老师也喜欢看武侠小说,我也喜欢其中的人物,不过历史上的武侠人物是为了惩治恶人,才去打的,你们现在到处打仗,是不道德的行为,和他们完全是两回事儿。当代有很多英雄人物,那才是你们学习的榜样。他面有愧色地说:“我打仗出名,做好事别人能认为我好吗?”我果断地说:“只要是真的,我就相信

别人也会相信的。”经过细心观察和了解,我分析了他的心理:一是他把武侠小说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视为仗义之举,道德观念模糊;二是心里也知道打仗不是好事,但由于远近有名,做了好的事别人也会视而不见的,丧失上进的信心,产生自卑感;三是他也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找到原因后,我认为这样的孩子,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引起感情体验的环境。因此,我便经常向他介绍好人好事,鼓励他参加各项活动,强化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使他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渐渐的在和他的接触中,从现实到理想,从道德行为到学习,真是谈个够,张海洋进步了,很长时间也不打仗了,学习也上心了。现在他已是一名出色的军人了。看到他的成长,我由衷的欣慰。 事实说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以爱在情感上与学生沟通,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从而点燃学生奋进的火花。同是也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