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2012-2013年泰州科技学院《中国近

代史纲要》课程

学习实践报告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小组编号:14

小组名单:

提交日期:2012 年

教师评估:

中文摘要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文旨在阐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性的影响,也有消极性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击和抑制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鸦片战争开括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此外,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鸦片战争;影响;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可是看似如此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缺陷与弊端。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已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相对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于封建制度当中。而中国当时落后的制度却也让民族文化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二清政府朝廷朝廷内部的分裂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内部分为禁烟派和弛禁派两派,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勾结在一起,他们组成了一个鸦片输入受益集团,在朝廷中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崎善、两江总督伊里布和太常寺卿许乃济为代表。他们向皇帝提出弛禁鸦片,主张允许鸦片合法输入,准令外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内地种烟、听民自便;民间吸食、一律勿论。而朝廷的有识之士则组成了禁烟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主要代表。林则徐更尖锐的指出:鸦片泛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坚决要求狠狠打击烟贩烟民,彻底断绝烟祸。

狼烟未起,祸起萧墙;禁烟派主战,弛烟派主和。最后软弱无能的皇帝听信了主和派,将林则徐、邓廷祯撤职,改派崎善为钦差大臣去广东议和。很大程度上说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英军的强大,而是由于朝廷内部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打仗,攻击主战派自毁长城。

三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激发爱国军民的极大义愤。其次,清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本土作战,地形熟悉,又搬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大沽清军第二次抗登陆作战获胜表明,只要具有坚定的抗战决心,进行充分的准备,加上正确的作战指挥,侵略军是完全可以打败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动,不仅不能利用有利条件,而且采取了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2.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积极作用

2.2.1 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需与其它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因此出现“夜郎自大”与“惟我独尊”的思想。鸦片战争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的落后,探索“师夷长技”与“西学东渐”等多种救国之路,走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道路,引进机器,带动中国近代工厂的发展。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他们利用免除出口税和提高人口税的办法,使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极其劣势的地位。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的对外贸易虽然从量的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实质上却承受着更加深重的剥削和掠夺。

从进出口货物看,鸦片战争后到1885年,进口121商品中鸦片位居第一。从1890年开始,其它一些商品如食品、日用品、文具、玩具、五金器材等货物处于

同棉纺织品并重的地位。这些进口商品,几乎都是消费品,生产资料的进口则很少。而同期,西方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由以茶叶、丝织品为主发展到多种货物并进,如豆类、皮毛、桐油、锡、猪鬃、药材等。这些货物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原料资源的需求,从而把中国作为廉价的原材料基地。从贸易基础上看鸦片战争后,外国洋行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由战前的不足40家发展到到甲午战争前的580家。这些洋行在战后由从事对中国的商品进出口向航运、金融、保险、货栈、工业企业投资发展,迅速地控制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的手工业在外来商品的挤压下日益凋零或破产,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损害。在农业方面,殖民者的入侵使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种建立在掠夺基础上的出口不但没有使中国农民摆脱贫穷和落后,相反,却使中国农民阶级开始受到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西方资本主义日益深重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建立在这种不平等基础上的贸易,只能是以牺牲中国经济利益为前提的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

2.殖民化工业体系的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断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然演化过程。它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迅速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后产生的中国近代工业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的工交企业;在洋务运动中出现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工业; 18世纪下半叶产生的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投资中国近代工业,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中国初创的工业经济,而是为了谋取暴利和控制中国的经济。所以,他们在中国建立的是一个没有根基的、不完整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依赖性极强的殖民地工业体系。由于中国民族工业在资本、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以及中国在政治上的不平等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挤和限制,表现得异常脆弱。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寻求外国在华势力的庇护,并依附于国内封建势力。

3.国家经济命脉受控于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首先是国家财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涉,导致事实上的财权外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支量入为出,基本维持稳定。

自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的财政支出项目增加,支出的费用也大幅度提高。新增支出项目包括战争赔款、外交经费、偿还本息和举办近代工业等费用,所有新增支出项目无疑都是巨额的,使得财政状况迅速恶化。

1840年清政府国库存银尚有l360万元,到l853年时仅剩29万元。于是,清政府一方面增加新税种,加重国内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大举外债,从1853到1894年的42年间,共有43项借款,折合银两6242万元,这无疑增加了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筹码。此外,由于外国人享有协定关税税则权,使得中国失去了税则自订权。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外关总税务司;1865年,英国人赫德在北京成立了总税务司署,成为中国海关的最高管理机构。这样,中国的海关权实际已落入外国人手中,外国列强从财政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其次,国家金融受控于外国银行。鸦片战争前,旧式金融业在中国已有所发展,对清政府在财政方面也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鸦片战争后,这些旧式的金融业与外国资本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逐渐改变了性质。它们从以货币谋取利润发展到以货币谋取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超额利润,开始向资本主义金融转化。但是,这种转化是相当缓慢的,究其原因,是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出现。鸦片战后50余年间,外国银行先后在中国设立87个分支机构。它们资金雄厚,业务发达,紧紧地把持着中国的金融业。当时,中国对外借款和赔款的本息收付须经外国银行并由其平折为外汇,所以外国银行便利用招商外汇行市等办法大量侵吞中国的财富。更有甚者,外国银行在对中国借款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中国的铁路、电信等财产和收入以及关税、盐税及厘金等都成了借款的抵押品。列强通过战争赔款和大宗借款的方式,逐步涉足并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和其它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部门,经济命脉实际已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

呀片战争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中英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由于中国道光皇帝的无能和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封闭,造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作为一个失败者的中国不能不赔偿战争的费用和损失,接受外国的一些苛刻条件,甚至有些条件直接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完整。但是毕竟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古老中国大门被英国用

“炮舰”强行打开了,尽管这个时候打开的仅仅只是一些窗口,但是,它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对于推进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面对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不堪一击这一事实,一些社会精英开始意识到中国要想强于西方,必须首先走向西方学习这条路。早期主张开放的观点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强调主要在器用层次上学习西方,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造船炮、开办近代工矿企业,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二是强调在学习西方制“洋器”的同时,要维护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政治、经济制度及道德规范,认为这是中国立国之根本,例如,洋务思想家冯桂芬提出中国改革的原则应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派官僚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也称:“办夷务,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同曾国藩一样,李鸿章认为,中国不如西方的只是武器,而在伦理道德和文武制度上远远超过西方。从总体上讲,两次鸦片战后,中国要求改革的呼声渐高,有改革意识的思想家和官僚对于开放问题的立场基本定位在:尽管中国战败,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道德优越于西方,而西方的制造技术比中国先进。因而中国的发展应中西结合,以中学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此即后世所称“中体西用论”。

同主张开放的观点相对立,反对开放的人则坚持“夷夏之防”、”种族优越”的保守观点,认为中国自强的途径只有在儒学框架之内寻求,通过弘扬传统道德即可达到自强。如当时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提出,要抗拒西方,关键在于朝廷整顿纲纪,臣民振奋气节。大学士倭仁进一步提出:立国之本,“尚礼义不尚权谋”,“在人心不在技艺”。因此“欲求制胜,必求之忠信之人;欲谋自强,必谋之礼义之”。反对学习西方,甚至认为西方的先进技术均是“奇技淫巧”,中国若学西方就必然“重利”,“轻仁义”,从而“废君臣父子之伦”,危及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夷狄之道”不能施行于中国。

19 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深入,特别是一些出使海外士人逐渐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他们开始认识到西方强盛的根本不独在技术先进,更主要在于支持先进技术产生的政治制度,开始提出中国应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1883 年,曾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大臣的崔国因上奏建议设立议院,他说“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也”。社会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看,它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农业社会只能产生农业文明的思想形态,而工业社会则必然要形成工业文明的思想结构。但同时,思想的产生与变化并不总是机械地对应着固有的社会生产方式,有时,一场深刻的历史事件,也会直接推动社会思想的变迁。

鸦片战争的反思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英国皇家海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之外,其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落的封建制度已无力抗争日益上升的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 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越来越依赖这种毒品来消磨荒淫无度的寄生生活。他们既接受内外烟贩的收买,又依赖这种毒品的走私,从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着两广总督或粤海关监督的旗号,威风十足地从伶仃洋驶进广州。清廷的贵族大臣,则从广东和沿海官吏那里,获得丰厚的贿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这种“通商”关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烟与反禁烟、战与和的问题上,他们始终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动和腐朽,带来了军事上的无能和腐败辽阔绵长的中国海岸线,长期疏于战备,有边无防。以八旗、绿营为主力的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不会组织、指挥打仗。鸦片战争爆发后,许多将领不谙敌情,株守建筑落后的营垒要塞,一线防御,不顾纵深侧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宁波、余姚、慈禧、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战自弃。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诗人陆嵩语)。任用投降主义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甚至镇压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本来是敌寡我众的形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却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爱国人民的抗侵斗争。这样的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当然,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伴随着侵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

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并了解到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另外,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罪行,使学生了解到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罪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课件的准备比较细致全面。首先,我觉得这一节课的课件条理性比较好,前后衔接比较清晰,基本上把本课的脉络: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理清。另外,我还设计了学生抢答的内容,并在课件中安插了大量的图片,这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教学。 可是,课后我觉得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原因是我感觉课堂上,没能充分地把学生调动起来,问题在哪里呢?经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我课后的分析,我找出问题主要在于我在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上和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上存在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分析教材上。我们常说要吃教材,并且要吃透教材。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做得不足。 第一、在对新教材的认识上。初二历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分析新教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2、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3、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三、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课标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

浅谈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影响

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摘要:从1840年到1860到,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 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论文提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仔细说明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讨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危害及客观进步性。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击和抑制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鸦片战争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此外,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鸦片战争背景影响客观进步性 引言: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 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组赵恒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能说出并记住鸦片战争的影响; 3.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能说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在学生上课之初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有目标; 2.情景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学法上,根据高效课堂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史与中近代史的划分界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准确的把握,明确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学习的方向是什么,已达到服务于考试需要的目的: 1.能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说出鸦片战争的影响; 3.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环节三:导学案评价 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优秀学生进行加分,鼓励他们认真积极的完成导学案,并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环节四:独学与展示 针对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独学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在认真思考

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5篇

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5篇 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1 今天在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现在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直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己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伟大的邓小平已经深深意识到一个国家

最核心的东西,并以自己非凡的魄力将之变为现实。改革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下开放的问题,开放意味着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交流的过程,这透漏出一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理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一直把学习看得非常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2 鸦片战争是历史上独特的一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也刻下了感人的英雄故事。 列强的侵略和山河的摧残,不但没有扑灭人民斗争的火焰,而且使反帝反封建的火花更加旺盛地燃烧起来。虎门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代抵抗英国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勇气,给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这些闪耀的爱国主义潮流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会被欺骗的! 是的,中国人民不会受骗!中国人民自古就有雄心壮志。虽然有过鸦片战争,这样一片血腥的森林,却证明不了中国的温柔,林则徐。关天培不是在我们中间广受赞誉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祖先的精神感到自豪吗? 但这一页也有弱点和缺陷,使中国蒙羞;土地减少赔款;奴性的,顺从的;跪地投降;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历史及影响(英语论文)

HIST 200 Xiao Shuai Oct. 10th, 2011 History of Chinese opium trade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s Why did opium become such a problem and what were the British and Chinese views of the opium trade? Whenever people talking about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opium war is always a fashion topic as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owever when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opium war, the history will stretch back to the time when Britain first finis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of 18 century, Britain first started the industrialrevolution. Someone believes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tarted in 1750s, however the invention of the Jenny Spinning (1765) normally counts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With the invention of WattSteam Engine, and the promotion and improvement from various users, had greatly enhanced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UK (United Kingdoms). Influences on production methods: 1.Caused the industry to change the factory workshop from manual to mechanization. 2.Greatly improved productivity of the UK. 3.Objectively spreadth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methods to the world.

历史:《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Opium Wa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

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2篇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the Opium War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历史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2、篇章2:《两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篇章1:《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 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 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 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 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

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 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 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 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 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 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 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 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 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 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 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 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

鸦片战争论文

《鸦片战争》有感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5计刘泰来 20150501346 摘要: 是鸦片战争这把火燃烧了整个中国,它就像一个信号,一个中国必须改变的信号;它就像一场风暴,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它就像一个种子,播种在所有爱国学子的心里。我们或许应该感谢英国,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强。鸦片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它带给中国的巨大影响。如果不是它,或许现在的我们还是在自我满足中度过,不思进取。正是因为它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开始打开中国的大门,向全世界学习,不再闭关锁国。 关键词: 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团结;洋务运动 正文: 说起近代,我们一定会想起来两次的鸦片战争。在这儿我要说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划分,也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次碰撞。我们不禁想问,鸦片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840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18世纪70年代,英国就把鸦片输入中国,到了19世纪,鸦片输入额越来越多,英国企图通过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市场。 可当时的清政府呢?他们在干什么,他们闭关锁国,以为自己是泱泱大国,其他国家都不过是自己的附庸,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再任何一个方面比得上中国。正是这种自误,正是多年的闭关锁国让他们在荣华富贵中迷失了发展方向。 可笑,可气,可叹,偌大的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到中国的现状,或许有人知道,但却没有人说出来。那么多的满朝文武,不去想着让中国更强大,而是一个个以天朝大国为由,看不起西方的国家,当他们发明火枪、大炮时,中国人竟然看不起,当他们发现美洲大陆时,中国人竟然豪不知情。这样的统治阶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岳麓版

一、课堂反思: 优点: 1.正确分析和理解课标要求,并有效扼整合教材,既突出了重难点,又注意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高考考向。 2.符合学情,内容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展现历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与能力两者兼顾。 3.注意营造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探究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课堂,开拓思维空间,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5.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历史,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面面俱到的教学观念需要调整。 2.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提出问题、生成问题。 3.培养学生感悟历史,体验人生的智慧。 二、课后收获: 1、暴露问题生成过程,突破高考复习教学的瓶颈 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目标,在高三复习中一般都非常细致地讲解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在此基础上认识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共性和个性、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发展、立场和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对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查漏”与“补缺”是一个过程两个阶段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在学生无法有效自我“查漏”的现实背景下,教师通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师生互动,及时引发学生问题的暴露,并抓住问题本质帮助学生实质性突破疑难问题,较好地提高了高考历史复习的效率。 造成课堂效果低下问题的真正致命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开始在教学内容定位上就出现了严重错误,你所讲的地方不是学生真正不懂的地方。尽管你统计了错题分布,系统精彩地讲解了很多相关知识点,但你考虑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之间的疑难点和易错点,不是学生本人的疑难点。结果却是,你讲的内容学生其实都知道了,而学生的薄弱点和困惑点你却根本没有发现,就算你讲得吐血也是效果不好。 2、课堂实践 (1)“先学”——课前预习 提供预习学案,书面材料、参考书目、网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后教”——情境体验式教学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发现的问题,充分准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透过现象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知识回顾 通过课前预习,提供预习学案,书面材料、参考书目、网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1: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摘要】鸦片战争一过去170年,但由此开始的百年大耻却始终让国人念念不忘。尽管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为终,但也由此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正视历史,痛定思痛,笔者将从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南京条约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遭受更加深重的苦难。鸦片战争的原因,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封闭保守的封建经济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政治上则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在军事上为武器落后,战斗力弱。 一、封闭保守的封建经济和罪恶的鸦片贸易 “战争是交战双方力量的较量,而经济实力是一切力量的基础。它不仅制约着政治、军事力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利。”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封建经济的落后。 英国早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从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当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在清王朝的

统治下,仍然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爬行。封闭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自给自足,生产工具落后,生产率极低。并且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停滞不前。清朝华丽辉煌的外表下腐朽破烂的经济惨景,被闭关锁国制造出的假象所掩盖了。 罪恶的鸦片贸易更是沉重打击了封建经济,英国也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中英两国如此悬殊的经济实力,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二、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失人心,伤国体,竟至不可收拾,是不能无恨耳”。但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作为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不论在禁烟问题上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的坚定方针。他和他的臣子们情况对于外国情况没有任何了解,甚至在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两年之后皇帝还询问英国坐落何方,可见清帝昏庸到什么地步。 在暗无天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林则徐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一贯坚定地主战论者。他力主禁烟,却被无情的排挤和打击。当整个封建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创设问题情景:“鼠首和兔首为何流入国外”,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相比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扩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仪,将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变化及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并加深印象。最后配以课堂习题检测加以巩固,效果很好。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 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

最新鸦片战争的观后感作文

鸦片战争的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悲哀和愤怒的心情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下面是由小编为你们带来的精彩的总结范文,一起来看看吧鸦片战争的观后感1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 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 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 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

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 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 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割土地无疑是要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但是琦善还是向英军“赐和”赔款不说还 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这让我想到关天培将军所说的那句话“牙齿乃骨骼所生,肤发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了他人,最后只能变得血肉模糊吗。最后当跪了一地的皇子面对先朝的列祖画像时,那哭声是多么撕心裂肺。亡国匹夫之痛,何况是穿龙袍的人。 洋人的贪婪加上当时我国的懦弱,使那自称最好的炮台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变得不堪一击,棍棒始终对付不了槍炮,我们要变得强大,不是只读几本书,要从内心为国家着想,放眼看世界,才能不被淘汰。即使现在的中国已经屹立世界之端,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 是很多很多的。 鸦片战争的观后感2 这是一部政治献礼片,所以就不值得过度解读了。但是意外的上

鸦片战争论文

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谈到鸦片战争,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一定是记忆犹新,不得不说这是我们永远的痛。但这更是我们中国年轻一代需要铭记和反思的。 作为一个一直站在世界科技与经济前列的文明大国,在封建末期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国人强烈的自满的情况下,国家的科技,思想已经严重落后于西方,而19世纪的欧美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此时的清王朝毫无危机感,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时只是暗地里走私,由于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禁烟,并有”虎门销烟”的事件,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了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毅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毫无疑问,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民不聊生。 它主要表现为两点(1)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一八四三年七月与十月,耆英和璞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对《南京条约》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对关税税率、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又达成了协议。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与美国全权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与拉萼尼在停泊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美国和法国与中国达成同英国相同的权利。鸦片战争对中国有深远的消极影响,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从一个封建社会沦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 (2)人们百姓遭到迫害,社会问题加剧。 作为一个战败国,中国不得不赔偿战争的损失和费用,而政府的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收刮而来,加重了中国老百姓的赋,这样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的艰苦,饱受迫害。同时,这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加剧,让社会变得极不稳定,迫使人民站起来抗争,也间接促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鸦片战争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的同时,也有它积极,有益的一面。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因为中国道光皇帝的无能和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封闭,造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作为一个失败者的中国必须赔偿战争的费用和损失,接受外国的一系列苛刻条件,甚至有些条件直接有损于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但是毕竟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古老中国大门被英国用“炮舰”强行打开了,尽管这个时候打开的仅仅只是几个城市,但是

教 学 反 思—《鸦片战争》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 本课是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5.情境教学法。播放《鸦片战争》电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中,穿越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更易于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懂得弱肉强食的道理,即只有国力强大才能不被外来欺凌。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外号的来历。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白银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