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文言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动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语助词)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在那里,兼词)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抓,动词)

8.而

①扣而聆之(表顺接)

②徐而察之(表修饰)

③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

9.因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

②因笑谓迈曰(于是)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②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③噌吰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或曰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重点词义

1、桴止响腾(传播)

2、余尤疑之(更加)

3、所在皆是也(这样)

4、适临汝(往,到)

5、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6、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8、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应和)

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0、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七、文学文化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写作特点】 这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点,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说它具有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某些特点,是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摆出靶子,并从逻辑上对李说作了初步的反驳;接着用亲访石钟山耳闻目见的事实,证实并补充了郦说,推翻了李说,使形象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中心论点。交代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说理透辟,文笔流畅。 【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同“叩”) 2、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 3、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 【词类活用】 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B.名词做动词: 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噌吰如钟鼓不觉 钟鼓:敲钟击鼓 磔磔云霄间 磔磔:磔磔地叫 C.形容词作动词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D,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浅深浅深:深度E.名词做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 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事不目见耳闻 目:用眼睛;;耳:用耳朵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 【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 下临深潭(面临) 所在皆是也(这样) 适临汝(往) 因笑谓迈曰(于是) 余固笑而不信也(当 然,固然) 绝与向噌洪者相应(先 前)(应和) 笑李渤之陋(浅陋)乃 桴止响腾(传播)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一词多义】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 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 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 通“暮”,夜晚,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 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 “然”,“……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 “于是”,即“到那里”, 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 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 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 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 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搏击, 动词) 8.之 ①汝识之乎代词, 代钟声 ②笑李渤之陋也 的,结构助词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后标志,无义 9、而 ①而况石乎表递进 ②扣而聆之表顺接 ③而此独以钟名表 转折,但是 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兴尉表并列 ⑤徐而察之表修饰 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表因果,因而 10、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即使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虽然 11、言 ①言之不详说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12、然 ①然是说但是 ②石之铿然有声 者······的样子 13、自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石钟山记(1)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音,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24),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舟人(33)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此世所以不传也(50)。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原文及翻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三)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

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教学目标: 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 (一)郦元的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水经》云,一二读”…….. 明确: (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 (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 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 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 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 ①《水经》:魏晋时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著名的《水经注》就是郦道元对其作的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寓意/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写作特点】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文翻译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文翻译苏教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 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 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 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 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 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 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 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 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 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 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 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 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 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 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 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 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 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 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 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一.语法知识 1..实词 (1).名词 ①人或事物②时间③表方位 (2)代词 ①人称代词(你,我,他)②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为什 么)③指示代词(这,哪,这样) (3)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唱,支持,保持)②发展变化(长大,升高,增加)③表心理变化(喜欢,厌恶) ④存在消失(有出现,消失)⑤使令(派,叫,让,请,允许,奖励)⑥可能意愿(能,会,应) ⑦表示趋向(来,进来,过去)⑧判断(正是,是,就是) ⑷形容词 ①事物状态(明媚,娴静,激动)②事物性质(快,多少,伟大, 诚实)③事物形状(圆,方,长) ⑸数词 ①确词(二,亿,二分之一)②概数(几许多三四十)③序数(第一,初二,老大) ⑹量词 ①物量(斤,两,辆,朵,枝,个)②动量(阵,顿,次,遭,回,圈,趟)

2.虚词 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 定语气 ①表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往往,永远,一直,永久,一向,一再,再三,再次) ②表程度(很,非常,更加,十分,最,太,稍微)③表范围(全,都,总共,仅仅,只) ③表重复(连续,又,再。也,还)⑤表语气(可,却,倒,偏, 难道)⑥表肯否(可能,不,没有,没,必定,也许,或许) ⑵.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把他们合起来修饰或补 充说明动词的,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介宾短语(状语、补) ①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有)②表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③表状态、方式(按照、以) ④表原因(由于)⑤表目的(为、为了、为着、给)⑥表对象、关联(对、对于、关于、至于、连、同、跟、和、于) ⑦表排除(除了、除)注: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加时间助词,可表趋向动词。 ⑶.连词:用来连接句子(和、同、跟、当、以及、及、并且、而且、而、或、不但) ⑷助词 ①时态动词(着、了、过)②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③语气助词(呢、么、吗、吧、罢了) 注:独立运用能力太差除了“所”字之外都念轻音 ⑸.叹词 ⑹拟声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I 丫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i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I i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 U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 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 硿硿k e 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 I鹘 h u,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 e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m鹤.he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eig吰h di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 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 d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 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 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叶,有窾ku?坎k峦(击物声)镗tmg鞳t d (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 i 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 i也(判断句),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寺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与苏迈坐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lí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ú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硿硿kōn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 ī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àn鹤hè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中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击物声)镗tāng鞳tà(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判断句),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四,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一,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石钟山记复习知识点

(七)石钟山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_________时期的文豪,“___________”家族(另有其父 ___________和其弟___________)成员之一,“___________”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___________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门六学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法“宋四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通“__________” 2.南生函胡 ..“函胡”通“__________” 3.至莫.夜月明“莫”通“__________” 4.汝识.之乎“识”通“__________”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__________” 二、古今异同词 1.郦元以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空中 ..为多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此时所以 ..不传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形适临汝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2、事不目.见耳闻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上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5、虽大风大浪不能鸣.也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四、句式特点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3、得双石于潭上()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而大声发于水上() 6、余是以记之() 五、指出下列偏义复合词所偏之词1、郦元之所见闻 ..(偏在"______") 2、不知其浅深 ..(偏在“______”) 六、应知应会的重点词语 1、郦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5、扣()而聆()之 6、余尤()疑之 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9、空中而多窍() 10、汝识()之乎 11、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七、重要虚词 焉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2、硿硿~() 3、微波入~() 4、如乐作~() 而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况石乎() 2、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3、~此独以钟名,何哉()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蔚() 5、徐~察之() 6、涵淡澎湃~为此也() 7、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 8、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9、空中~多窍() 10、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 然 1、~是说也,余尤疑之() 2、石之铿~有声音() 3、森~欲搏人() 自 1、自以为得之矣() 2、余~齐安舟行适临汝() 莫 1、故~能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