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发展现状及展望

欧元区发展现状及展望
欧元区发展现状及展望

讲稿

我们组讲的是欧元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我们的重点是第三点和第四点。首先在开始我们的重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欧元区。

一、欧元区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欧元区共有18个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人口超过3亿3千万。

这张图片划红色波浪线的就是欧元区成员国。注意一下这里是乌克兰,这里是白俄罗斯,这里是俄罗斯,相信这样讲过对大家了解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有所帮助。乌克兰局势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对欧元区甚至是世界都有影响。例如:波兰受到乌克兰局势的影响,正在重新考虑加入欧元区问题。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就不多讲了,第二点欧元危机的原因第三组已经详细的为我们分析了,这里我也就不讲了。我重点讲一下

三、欧元危机的化解策略

1、提高德国公共支出和预算赤字

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其态度对债务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德国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希腊、爱尔兰等国的出口,因此,德国增加公共支出就成为欧元救助计划中的一部分。

2、扩大当前的7500亿欧元紧急救助基金规模

为救援希腊而筹集的7500亿欧元的基金可以保障爱尔兰,甚至可以保障葡萄牙暂时不出问题,但一旦西班牙陷入危机,欧元前景堪忧,毕竟该国是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只有有效扩大EFSF的总体规模,并提高其使用的弹性,才能在危机爆发时稳定市场信心。

3、欧洲央行应扩大债券购买规模。

尽管量化宽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的还债问题,但欧盟和欧洲央行的救助能够给西班牙等国家以喘息时间,并帮助西班牙等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实现财政的再平衡。欧债危机必须通过各国减少支出,进行结构性改革,放弃过去过度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得到解决,在此之前,量化宽松是欧洲央行唯一的选择

4、“PIIGS”减少财政支出。

根据巴克莱的研究报告,“PI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中只有意大利可以在不进行主动削减支出的情况下,从2011年开始逐渐实现财政的小幅盈余,而其他四个国家若不进行痛苦改革,财政赤字将一直维持在5%以上的水平。根据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的计算,要想继续留在欧元区,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需要将政府支出缩减10%。

经过了这些措施,现在欧元区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感受一下。

四、欧元危机后欧元区的现状及展望

1.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主要反映企业对于目前经营环境的看法。若指数超过50,表示产业经理人对目前景气持乐观看法。

2.经济信心指数包括工业信心、营建信心、零售贸易信心、服务业信心以及消费者信心等分项指数,为代表对未来景气观感的综合指标。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代表欧元区各界对景气的看法,可作为预测未来欧元区经济的重要参考。

3.CPI主要用来衡量各项消费性商品与劳务价格的水平,反映一般消费物价的平均水平。目前欧洲央行将欧元区通膨目标设定在2%。

4.消费者信心指数主要是为了解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信心强弱程度,反映消费者对经济的看法以及购买意向。

5.经济景气指数来源于企业景气调查,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建立的一项统计调查制度。经济景气指数目前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企业家信心指数,二是企业景气指数。

欧元区今年2月的经济景气指数为101.2点,比上个月上升0.2点,同时已升至自2011年7月以来的最高点位,也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上升主要得益于建筑、服务、零售贸易和采购经理人的信心增强。信心指数分别上升了1.3点、0.8点、0.5点和0.4点,但消费者信心指数则下降了1.0点。在欧元区最大的5个经济体中,意大利、荷兰和德国的经济景气指数分别上升2.4点、0.6点和0.4点,法国和西班牙的经济景气指数均下降了1.4点。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看好经济发展前景,投资意愿正在逐步增强,但欧元区经济完全复苏仍需要一段时间。欧元区目前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一样,

还很虚弱,或许再得点风寒就能让病入膏肓。德拉基上次讲话已经承认,如果欧元区CPI持续低迷太久的话,通缩的风险就会加大。而上周修正的CPI,又再次落入0.7%的境地,通缩的风险又加大了许多。并且近期的乌克兰局势,也已经影响到欧洲的经济,昨日公布的德国3月ZEW经济景气指数跌至46.6,较预期的53.0要差上一大截,这也表明市场对德国的经济有看淡的趋势,而如果连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动能都不足的话,那么其他国家会怎样呢?当然,毕竟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欧元区经济总体的趋势还是向好的。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只是复苏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单一货币或货币一体化的风险

单一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构建或加入单一货币可以通过降低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贸易壁垒和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等获得不菲的收益,但是这使得成员国没有了货币主权,无法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只能靠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从而导致政府债台高累,对内不能通过发行货币解决债务问题,对外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缓解危机。因此我们在货币一体化改革中需要增强货币政策的控制权及灵活性,使政策协调一致,同时增加效率。高度一体化的欧元区尚经不起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所以对于建立或加入单一货币联盟一定要慎重。

欧元区的历史与现状、未来讲解

湖南大学《国际金融》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欧元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11级金融三班 小组成员:邓顾俊兰201118113** 肖蕾20111811314 廖凯20111811321 丛琳20111811311 周碧芸201118113** 指导老师:何娟文

2013年6月4日 目录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3、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二、欧元的国际影响 1、欧元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2、欧元与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3、欧元与国际汇率制度改革 三、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元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2、欧元与中国对外贸易 3、欧元与中国外汇储备 四、欧元给欧盟各成员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1、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 五、欧元存在的弊端 1、欧元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2、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缺乏灵活性 3、联盟内部在政治上缺乏信任 六、欧元的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经过漫长的孕育期,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全面进入流通。作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的跨国货币,即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后又有 希腊加入)的统一货币,它的诞生不仅是欧洲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性的一件大事,在国际金融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种无国界的、超越国家主权的和稳定比值的特殊信用货币。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欧洲国家一直偏爱固定汇率制度,也是在纷乱之中追求联合的一个 注脚。1914年之前,欧洲各国一直采用的是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自我调节结果看,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可以说是效果最佳的制度。但主战场位于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黄金储备大规模流向美国,严重削弱了欧洲金本位汇率制度的基础。1920年前后,彼时的欧洲霸主——英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惜压迫新兴的美国数次调低其国内利率,配合其恢复金本位制度。但后见之明的我们知道,结果只是造就了美国的一轮人造信用繁荣,并最终引发了大萧条。1931年,英国率先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度,宣告了欧洲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的彻底失败。 二战之后,欧洲诸强反思孤军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得出结论:单独求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出路。以法国总统戴高乐为首的政治家提出了从产业合作开始,经过贸易、关税、货币等方面共同合作发展,最终过渡到政治联盟的战略思想,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 同发展,确实取得了内部互惠的便利,实现了比各个国家以单体发展更大的增长。为了要维持这一增长,求得进一步发展,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 更加自由的流动,就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以便彻底排除各国分散的价格、利率、汇率所造成的客观障碍。

建筑业用钢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业用钢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十分迅速,每年的房屋施工面积在 15 亿平方米以上,农村及其他个人建房约30 亿平方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安居工程的实施,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每年在 16 亿平方米以上,农村及其他个人住宅建设每年在60 亿平方米以上,宾馆、饭店、写字楼、商店及其他公用建设等每年约 2 亿平方米左右,工业厂房及其他建筑约 6 亿平方米左右。与此同时,新建筑物装修的工程量急剧增加,老建筑物翻新周期明显缩短,装修材料也向豪华、实用方向发展。我国建筑装饰投资占建筑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已从20 世纪80 年代的 2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0%-50% ,增长势头相当强劲。 我国建筑业用钢现状 我国建筑用钢的主要用户是民用房施工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和工业厂房。民用房地产施工单位是建筑用钢的最大用户,其用钢量约占建筑钢材总消费量的6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一般为国有大型企业,其用钢量占总消费量的20%,工业厂房也是建筑用钢重要消费客户,其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15%左右。 从建筑用钢的发展历史来看,1980 年以前,我国采取限制用钢政策,房屋建筑以砖混 结构为主,辅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倡以其他材料代替钢材,尽量节约用钢;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采取合理用钢政策,大量建筑、尤其是大量公共建筑,采用现浇混 凝土楼板,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工程的整体质量;90年代后期到现在,建筑用钢的品种和数量均有较大提高,采取鼓励合理用钢的政策,限制建造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建筑用钢是我国钢材消费的最主要行业之一,年产量和消费量一般占钢材总产量和消费 量的比重在 55%左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基础设施规模较大,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用钢材的需求量较大。据统计,2004 年我国建筑用钢材总消费量 15180 万吨,占钢材总消费量的55%。从品种结构看,以螺纹钢筋与线材为主,其中螺纹钢筋消费量6500 万吨,占建筑用钢的43%,线材消费量 4350 万吨,占建筑用钢的 29%,薄板消费量1800 万吨,占建筑用钢的12% 。 从建筑用钢的供需情况来看,由于建筑用钢技术含量低、准入门槛低、见效快等特点, 因此建筑用钢已成为近年国有中小型钢铁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要建设项目。同时,由于近两年来国内建筑用钢需求量增长迅速,导致建筑用钢的需求量增长较快,许多民间资本纷纷进 入建筑钢材领域,国内建筑用钢生产能力增长迅速,现在国内的建筑用钢材已经处于供过于 求的局面,螺纹钢筋价格已从2004 年初的平均3600 元 /吨降至现在的2900 元 /吨,降价幅度较大,多数企业已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建筑用中厚板、热轧薄板产品近期国内生产量较大,价格跌幅较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期已召开关于降产、保价、稳定市场的座谈会。另 外,由于建筑用钢属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销售半径较小,产品基本不考虑进 出口,立足于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模板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灌浆工法作为防渗补强加固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灌浆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灌浆材料的种类及其使用性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今后浆材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灌浆灌浆材料 注浆法出现于19世纪初,注浆工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多称灌浆法。采用灌浆技术以解决土建工程的有关技术难题,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浆液注入到地层中去的方式是该工法的关键。随着注浆技术的广泛应用,注浆材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注浆材料从最早的石灰和黏土、水泥,发展到今天的水泥--水玻璃浆液、各种化学浆液。而注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又反过来推动了注浆工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通常说的注浆材料是指浆液中的主剂。注浆材料必须是能固化的材料。习惯上把注浆原材料分为粒状材料和化学材料两个系统。而浆液是同主剂、固化剂,以及溶剂、助剂经混合后所配成的液体,分为溶液型和悬浊液型两大类。 1 灌浆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1.1 溶液型浆材 溶液型浆材又叫化学浆材,可分为水玻璃类、木质素类灌浆材料、丙烯酰胺类灌浆材料、丙烯酸盐类灌浆材料、聚氨酯类灌浆材料、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甲基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脲醛树脂类、其它类化学灌浆材料。1.1.1 水玻璃类灌浆材料 水玻璃(硅酸钠)是化学灌浆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材料,水玻璃类浆液是由水玻璃溶液和相应的胶凝剂组成。其无机胶凝剂有氯化钙、铝酸钠、氟硅酸、磷酸、草酸、硫酸铝、混合钠剂等,有机胶凝剂有醋酸、酸性有机盐、有机酸酯、醛类(乙二醛类)、聚乙烯醇等。二氧化碳亦可与水玻璃溶液在被灌体内生成硅酸凝胶。 灌浆用水玻璃模数在2.4~3.4之间为宜,水玻璃溶液的浓度在35~45°Be'为宜。 水玻璃类浆材主要特点及性能: (1) 胶凝时间从瞬间~24小时不等; (2) 固砂体强度可达6MPa; (3) 粘度从1.2~200×10-3Pa·s; (4) 可灌性好,渗透系数可达10-5~10-6cm/s,可灌入 0.1mm以上的土层。 (5) 毒副作用小,造价低。 1.1.2 木质素类浆液 木质素类浆液由纸浆废液、胶凝剂和促凝剂等组成。木质素类浆液包括铬木素和硫木素浆液两种。铬木素浆液的固化剂是重铬酸钠。但重铬酸钠毒性大,难以大规模使用。硫木素浆液是在铬木素浆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采用过硫酸铵完全代替重铬酸钠,使之成为低毒、无毒木质素浆液,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注浆材料。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定稿版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一、目前状况分析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充分应用,社会生产力又跃上了一个新水平。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起重机生产方式也由单件小批量向着多品种的变批量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销售市场对起重机械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据分析,目前全国的桥式、门式起重机的市场份额每年大约有200多亿.市场分割主要有五部分,第一部分,大起、大重和太原重工,占去约50亿:第二部分,卫华、上起和新乡矿山等生产规模在一个亿左右的厂瓜分掉约30飞0亿:第三部分,河南长垣地区和山东新泰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约有50亿:还有一部分是以DEMAG和KONECRANES为代表的外企约有20亿:最后约50亿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消化和吸收。 目前我国桥门式起重机的市场竞争主要还是通过价格战。价格战比较残酷也比较低级,最后的结果是利润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整个行业水平的降低,最后崩溃,造成这种局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家的产品没有差异性,不能比性能,比个性。因为大家的生产图纸都是一样的,都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下,通过联合设计而来的,并且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大的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比价格,不然比什么我们厂也是一样.桥门机图纸来源国家计划调拨,并且几十年来都没有大的改动,更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如今这种市场竞争的模式下,既没有产品特色和差异,又没有价格的优势,要如何生存仅靠现在昆重这块老牌子和一点与客户的老关系在云南这块市场苦苦支撑,还能支撑多久再发展就可能被彻底地淘汰出市场, 二、国内外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发展现状及展望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https://www.360docs.net/doc/903976188.html, 2012年7月 187 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发展现状及展望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谢苗 摘 要:本文回顾了欧债危机以来中欧贸易情况,并从欧元贬值,欧盟内需缩小、中欧贸易摩擦增大以及欧盟会加大对华投资等方面作了中欧贸易的现状分析,并且针对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外贸应如何应对,以及如何把握机遇。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欧贸易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187-02 1 欧债危机看不到尽头 2009年下半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整个欧元区开始步入主权债务危机的阴霾,进而发展为制约并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风暴”。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元区其他国家也陆续遭到降级,在今年的1月份,法国和奥地利丧失了最高的3A 评级,这将使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欧盟领导人启动了欧元的改革、敲定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杠杆化的两个方案、在欧元区实行“财政联盟”,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这些方案的实施仍不足以遏制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欧盟国家实行货币紧缩,进一步遏制了经济的增长。欧盟国家在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是非常巨大的,政府对债务高度依赖,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其利息的支出已超出国家财政的支付能力,再加上国家信用评级的下调,融资成本的升高,对这场债务危机更是雪上加霜。时至今日,这场牵动全球经济的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当前欧盟领导人分歧存在,使得欧元区经济前景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让人看不到尽头。 2 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现状分析 2.1 欧元贬值影响 受欧债危机影响,欧元对世界上一些主要货币的汇率呈持续下跌趋势,其中对人民币汇率也是大幅下跌的。自2009年11月以来,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从10.3470开始下降,并一直处于低位,虽说在2011年9月初有过反弹,突破了9的高位,但之后又迅速下降,仍在低位徘徊。2011年全年,欧元对人民币贬值幅度为7%,今年欧元对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也是有增无减,2012年5月23日,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7.9980,创下了2002年6月以来的新低,此为10年来首次跌破“8”的整数关口。 欧元的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出口的商品价格被动提高了,削弱了这些商品在欧洲的竞争力,同时也会给那些以欧元作为结算单位的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汇兑风险。假设有一个企业,在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是9的时候签约了价值100万欧元的订单,但是到了交货的时候,欧元贬值到了1欧元兑换8.5人民币,那么这个企业仅仅是汇率的波动就损失了50万的人民币,这对中国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严重挤压了并不丰厚的利润空间,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2 欧盟国家进口需求减少 我国是欧盟贸易合作的大国, 欧债危机以来,欧洲希腊、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推行财政紧缩计划,削减赤字,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各国的公共支出能力下降,社会福利能力降低,并进而导致民众的 购买力下降, 这将直接影响进口需求,对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带来挑战。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纷纷采用各种措施来推动本国经 济的发展,促进居民就业,扩大内需,这也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 的影响。并且,欧盟各国信用等级的下调,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风险加大,中国出口型企业权衡利益,也会审慎的考虑这些风险,从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2.3 中欧贸易磨擦增大 欧债危机加深,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欧盟开始表露出越来越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2010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09年增加了57.1%,是世贸组织成员中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进入2011年,欧盟委员会于5月14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开征正式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到今年,欧盟于2月22日对中国出口的有机涂层钢板发起反补贴调查,又于4月27日,应欧盟自行车生产商协会的申请,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自行车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2011年欧盟对中国所采取的“双反”措施,与之对应的,中国也对欧盟的马铃薯淀粉采取“双反”措施,这使得双方的贸易磨擦再次升级。欧盟于2010年对中国的铜版纸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经过15个月的调查,到2011年5月,欧盟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违反WTO 规则的补贴行为,包括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给予不同的税收和通过低息贷款激励对铜版纸行业进行补贴,并决定对中国企业征收4%~12%的反补贴税和8%~35.1%的反倾销 税。值得一提的是, 欧盟决定对中国的铜纸板采取“双反”措施前不久,WTO 上述机构刚刚就美国对中国钢管等产品的“双反”案做出裁决,裁定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实行的“双反”措施,存在“双重救济”情形,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在此情形下,欧盟对华产品仍采取“双反”措施,无异于给中欧贸易发出了一个信号: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的救济措施将从注意反倾销向注重反补贴方向转变;另一方面,欧盟在面对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表现出了某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会用各种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对欧盟的出口。 与此同时,2012年是选举年,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与政治选举叠加,为了转嫁国内危机与矛盾,外贸问题明显趋于政治化,可能采取更多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以满足国内许多利益团体的诉求。2.4 欧盟或将扩大对华投资 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国家内需缩小,欧洲的企业亟须寻找出路,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国则是潜在的目标市场之一,这势必扩大中欧的经济往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1年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商业景气调研报告》,无论是从企业的盈利状况还是从行业的宏观景气情况来看,受访的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对中国市场抱有充足的信心。在受访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对未来3年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多数表示将会扩大在华投资。 3 中国外贸应对欧债危机的建议及展望 3.1 加大继续实行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功能材料按使用性能分,可分为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敏(智能)材料。由于我们已把电子信息材料单独作为一类新材料领域,所以这里所指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除电子信息材料以外的主要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 85 %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 鉴于功能材料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 1989年美国200多位科学家撰写了《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报告,建议政府支持的6类材料中有5类属于功能材料。从1995年至2001年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特种功能材料和制品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2001年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技术预测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影响未来的100项重要课题,一半以上的课题为新材料或依赖于新材料发展的课题,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功能材料。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韩国的国家计划等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1)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1) 摘要: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工业类如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中国各种磁性材料的产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情况,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1 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

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 1997~20XX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 20XX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现代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规律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

塔式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塔式起重机发展概况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森林工程专业) 摘要:塔式起重机以其起升高度大、有效幅度宽、工作面广的有点在现在生活中被越来 越广泛地使用。因而充分、全面地了解现阶段塔式起重机的开发和使用状态,把握塔式起重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对于充分发挥塔式起重机的价值,促进生产、改善生活、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发展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ower Crane GAO Biao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Tower cran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modern life because of it’s high lifting height, effective range wide and wide work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tower crane and the use of state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grasp of tower crane,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wer cran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it also plays a big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production, improving the life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Tower crane;development 前言 塔式起重机是一种塔身竖立起重臂回转的起重机械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是完成预 制构件及其他建筑材料与工具等吊装工作的主要设备。基本结构图如图1.1所示。工作机构 主要包括: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小车牵引机构、台车行走驱动机构等;起升机构是塔式起 重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机构,是以间歇,重复工作方式,将重物通过其中吊钩或其他吊具 悬挂在承载构件(如钢丝绳、链条)上进行起升、下降,或起升与运移的机械设备。主要安 装在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上。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电机、变速箱、制动器、卷筒、底架、轴 承座和安全装置等。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其幅度利用率比其他类型起重机高。由于塔式起重机 能靠近建筑物,其幅度利用率可达全幅度的80%,普通履带式、轮胎式起重机幅度利用率不 超过50%,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还会急剧的减少。因此塔式起重机在高层工业和民用 建筑施工的是使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应用塔式起重机对于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 低工程造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课题国内外现状 塔式起重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获得发展的,战后各国面临着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浩大的建筑工程迫切需要大量性能良好的塔式起重机。我国从一九五四年试制出第一

浅谈当今国际金融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浅谈当今国际金融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摘要】自从新世纪开始,受各大洲、各国的金融状况的影响,国际金融格局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相继发生使得国际金融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金融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呈现出整体经济疲软的局面。随着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经济改革措施和刺激计划,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又会产生新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国际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经济体却表现得异常优秀。与此同时,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作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也发生了异于往常的变化。国际金融局势变得不甚明朗,对于未来变化趋势的讨论有助于为国家自身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现实的参考与指导。 一、国际金融格局现状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金融格局,虽然历经了战后几次洲际的金融危机影响,但是这种格局的大体框架却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世界金融仍然在美元的主导下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接踵而至的欧洲大陆债务危机,在一时间对过去的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些经济不景气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国家急需改变现有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格局,以求在变化之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出路。而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济规模持续增大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去发展经济。 当下世界金融格局受区域性、发展水平、经济体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最初的美国次贷危机范围相对较小,影响仅限于信贷机构,但这次危机却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更大范围的金融海啸,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其他国际货币的冲击。随着欧元区对美国信贷评级的降级,世界对于美国金融霸权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将持续加剧,势必会对美元的主导作用造成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削弱西方经济影响力。从希腊政府破产开始,一系列欧元区国家相继发生了债务危机,导致国内失业率增长,政府债台高筑,影响了国家自身的信贷信用,同时这种不稳定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就是新兴经济体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失望和不安,这些因素都自然而然削弱了西方经济体原有的影响力。 新型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元霸权。目前,欧美金融危机积重难返,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基于自身发展考虑,增强相互之间交流机会。伴随四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世界经济重心必定会发生转移。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期望通过这个契机增强本国货币的流通能力,在全球贸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亚洲环太平洋经济体合作程度加深。东亚的韩国、日本包括中国的台湾

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材料】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功能材料按使用性能分,可分为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敏(智能)材料。由于我们已把电子信息材料单独作为一类新材料领域,所以这里所指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除电子信息材料以外的主要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85%。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 鉴于功能材料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1989年美国200多位科学家撰写了《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报告,建议政府支持的6类材料中有5类属于功能材料。从1995年至2001年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特种功能材料和制品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2001年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技术预测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影响未来的100项重要课题,一半以上的课题为新材料或依赖于新材料发展的课题,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功能材料。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韩国的国家计划等在他们的最新科技发展计划中,都把功能材料技术列为关键技术之一加以重点支持。各国都非常强调功能材料对发展本国国民经济、保卫国家安全、增进人民健康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1、新型功能材料国外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正面临新的突破,诸如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光子材料、信息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材料的分子、原子设计等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高铁用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铁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陈静波 2010-12-1

高速铁路是指 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 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 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 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 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 时250公里以上 的铁路系统。

世界高铁发展状况 ?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于1964年成功运营,最高时速300公里。 ?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4,000余公里高速铁路投入运营。 中国40% 日本17%法国12% 德国9% 其他22% 世界高铁运营里程分布图

日本新干线 法国TGV 德国ICE 京津城际高铁

我国高速铁路现状2010.08.18 来源:人民网 目前,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920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新建时速25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4044营业公里 ?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876营业公里 ?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 ?全国铁路每天开行高速列车1000列左右,平均上座率达到101.7%。高速铁路为广大旅客创造了美好生活

中国大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线路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通车 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 2009年9月28日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 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 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 2010 年5月1日,成灌高铁通车 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通车 2010年9月20日,昌九城际高铁通车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车

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课程名称:金属基复合材料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2010/12/26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摘要:镁基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强度、比刚度以及优良的阻尼减震性能,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理想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概况,镁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基体合金和常用的增强相。着重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力学以及阻尼性能,并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基体镁合金;颗粒增强体;性能 1.前言 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疲劳、热膨胀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主要有长纤维、短纤维、颗粒和晶须等,其中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微观组织均匀、材料性能各向同性且可以采用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进行二次加工等优点,已经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正在向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发展。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基体有铝、镁钛、铜和铁等,其中铝基复合材料发展最快;由于镁的密度更低(1.74 g/cm3),仅为铝的2/3,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而且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和电磁屏蔽等性能,镁基复合材料正成为继铝基之后的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因其密度小,且比镁合金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受到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及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视.自20世纪8O年代至现在,镁基复合材料已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与连续纤维增强、非连续(短纤维、晶须等)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相比,具有力学性能呈各向同性、制备工艺简单、增强体价格低廉、易近终成型、易机械加工等特点,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商业生产的镁基复合材料。 2.制备方法 2.1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是把微细纯净的镁合金粉末和增颗粒均匀混合后在模具中冷压,然后在真空中将合体加热至合金两相区进行热压,最后加工成型得复合材料的方法。粉末冶金的特点:可控制增颗粒的体积分数,增强体在基体中分布均匀;制备温度较低,一般不会发生过量的界面反应。该法工艺设备较复杂,成本较高,不易制备形状复杂的零件。 2.2熔体浸渗法 包括压力浸渗、无压浸渗和负压浸渗。压力浸渗是先将增强颗粒做成预制件,加入液态镁合金后加压使熔融的镁合金浸渗到预制件中,制成复合材料采用高压浸渗,可克服增强颗粒与基体的不润湿情况,气孔、疏松等铸造缺陷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弥补。无压浸渗是指熔的镁合金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不施加任何压力对增强颗粒预制件进行浸渗。该工艺设备简单、成本低,但预制件的制备费用较高,因此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增强颗粒与基体的润湿性是无压浸渗技术的关键。负压浸渗是通过预制件造成真空的负压环境使熔融的镁合金渗入到预制件中。由负压浸渗制备的SiC/Mg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

浅析国内外工程起重机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编号:AQ-Lw-03585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浅析国内外工程起重机械行业 的现状及发展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gineering hoisting machinery industry

浅析国内外工程起重机械行业的现 状及发展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一、国际现状 欧洲作为工程起重机的发源地,也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代表轮式起重机的最高水平,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德马克,同时还有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多田野·法恩、波塔恩、奥米格、里格、PPM等著名企业,该地区主要现状为:主要生产全地面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紧凑型轮胎起重机,也生产少量汽车起重机。其中全路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以中大吨位为主;紧凑型轮胎起重机则以小吨位为主;汽车起重机一般为通用底盘组装全地面上车,即以改装为主。其产品技术先进、性能高、可靠性高,产品遍布全球。美国工程起重机相对落后于欧洲水平。近年来,通过收购和合并的手段,先是格鲁夫收购了欧洲老牌起重机企业克虏伯公司,

然后特雷克斯收购了德国德马克;随后,马尼托瓦克兼并了包括美国格鲁夫公司在内的国内大部分工程起重机企业,使美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得以蓬勃发展。目前该地区主要生产轮胎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高、可靠性能高,其中汽车底盘技术和全路面技术领先于欧洲,产品主要销往美州地区和亚太地区。 日本作为二战后崛起的经济强国,轮式起重机开发生产虽然起步较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发展很快,很受亚太市场的欢迎;同时,日本通过收购的手段来更新技术,加快发展速度,如日本多田野收购德国法恩底盘公司来发展其全路面技术。日本主要生产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越野轮胎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其中越野轮胎起重机产量最大,汽车起重机的产量次之,呈减少趋势,全路面起重机的产量最少,呈上升趋势,主要生产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落后于欧美水平,40%的产品用于出口。 二、我国现状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十五”期间,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发布的《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商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和与全球业界的广泛交流合作,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新一代钢铁结构材料 迄今为止,钢铁结构材料依然是国民经济各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和应用范围最宽、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其生产和应用过程对全球资源、能源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去年为例: 2007年生产钢材46719.3万吨,比去年增长16.2%。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冷轧薄宽钢带1740.27万吨,同比增长31.8%;冷轧薄板1563.83万吨,同比增长25.2%;镀层板(带)1754.58万吨,同比增长37.9%;涂层板(带)317.21万吨,同比增长36.1%;电工钢板(带)415.57万吨。同比增长23.5%。以上5个品种钢材合计生产5791.487吨,比上年增长31.28%,高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8.5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不锈钢72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0.6万吨,增长35.96%,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世界一流工艺装备的生产量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 2007年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武钢新一代取向硅钢、高效电机硅钢的研发和装备技术集成,高强度桥梁钢生产技术提高;太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不锈钢生产基地;攀钢转炉铁水提钒和半钢炼钢连续工业性试生产成品钒渣等均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新突破。 2007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