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苏轼 教案

江城子 苏轼 教案
江城子 苏轼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 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 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看画面,观察画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引发大家的兴趣,猜想任务的行踪,导出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标题)

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相关图片)

1.苏轼简介请同学一起朗读屏幕简介,然后知名同学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 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四、研读苏轼的《江城子》

(出示全词)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 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出示《出猎图》)

b. 请同学朗读上片。

c. 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d. 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 学生齐读下片。

2. 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

a. 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派冯唐持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c. 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晋书》说是“主侵略”,这里借指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讨论探究,形象分析

(多媒体出示讨论问题)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

(1) 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 2) 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3) 请用“读了__,我仿佛看到了一位__”的句式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

对前两个问题教师和同学一起明确,第三题请同学同学回答,保留同学的不同见解,对回答予以肯定。

教师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弯弓劲射、征战沙场;上片写“狂”、下片写“豪”;例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报国”。

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请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词,更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六.拓展

以本词为例,概括说明豪放词风。(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后明确:豪放、雄壮、刚强、爱国的英雄气。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

让学生在了解豪放词风的基础上朗读全词,强调力量和气势。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七、作业布置

(展示幻灯片)

1. 课后搜集苏轼的词作,更进一步题为豪放词风。

2. 搜集爱国词句。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威武雄壮的出猎图豪放之词

豪放不羁的英雄志爱国之心

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文本,解文意:反复朗读,读懂大意,概括上下片内容。 2.读文学,长见识:再读诗文,说出诗人形象,读出豪迈之情。 3.读文化,学做人:拓展阅读,联系生活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一、检查预习 右擎苍(q?ng) 貂(diāo)裘(qiú) 鬓微霜(bìn) 千骑(j ì) 酒酣(hān) 何妨(fáng) 遣(qiǎn) 二、显示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 三、探究。 1、上片绘打猎的威武图 下片抒立志为国效命情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四、领悟情感

江城子苏轼

江城子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左牵黄”两句: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 2.“亲射虎”两句: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3.“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4.天狼:天狼星。《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为对北宋边境屡有侵犯的西夏等国。 ①这句说我老头子也要学学年轻人的狂态。 ②锦帽貂裘:锦蒙帽,貂鼠裘,古代贵族服饰。这里指打猎武士们的装束。 ③言从骑之盛,亦暗示太守身份。太守是“封疆大吏”,略等于古之诸侯。古制:“诸侯千乘”。 ④形容飞马疾驰的样子。 ⑤倾城:倾动一城之意,整个城里的人,写“随太守”的观众之多。 ⑥作者自己,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⑦这句说:效仿当年孙权的榜样,亲自射虎。这里苏轼是以孙权自比。 ⑧酒喝的很畅快。 ⑨胸怀开扩,胆气豪壮。 ⑩会:将要;挽:拉开;这句说:要把弓拉足,像满月一样圆。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鼠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一样。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即便是天狼星也要将其射落!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抓细节-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背诵诗词。 3、体会苏轼的百味人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重点】 背诵诗词 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鉴赏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你心目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水调歌头》: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题西林壁》:淡泊,充满智慧 《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愤,豪情满怀,气概豪迈 …… 今天我们再看苏轼的另一面: 那一天,阳光明媚雄姿英发的19岁少年,迎娶了美丽多情天资聪颖的16岁少女。婚后琴瑟和谐,贤良的王弗在生活上、事业上、为人处世上都给了苏轼很大的帮助,王弗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他们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世上有一种幸福叫举案齐眉 世上有一种相守叫朝朝暮暮 但,天妒红颜

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幸福的婚后生活仅仅过了十一年,26岁的王弗就病逝了……王弗病逝后,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二、出示背景 公元1075年,王弗离世十年,历经宦海沉浮的四十岁的苏轼来到距离亡妻千里之遥的密州任职,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旷世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 出示目标 三、品读诗词 1、整体感知 大声自由读两遍,→你有什么感受? ↓ 一位同学读,评判读的好坏 ↓ 听朗诵,把握情感 ↓ 齐读,读出情感。找出“词中哪句带给你感触” ↓完成学案1 2、分析感触点【小组合作,将感触点和同学分享,说出有什么感触】 ↓分析学生的感触 ?“十年 ...”:“茫茫”如何理解?→模糊不清,音讯渺茫..生死两茫茫 那么这种模糊感,渺远感,主要原因是什么?→十年的生死相隔 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对妻子深沉的思念)我们来试想一下,十年长不长(长),但如果是生离,即使山长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会晤的希望,但对于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鉴赏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鉴赏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 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 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 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 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 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 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 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 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个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 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 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 描写上,作者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仅仅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 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 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个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 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 喻写她,不但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 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 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 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 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 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 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 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但没有正面 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 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教学难点】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苏轼,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 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 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 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去 打猎的?他的心境如何?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 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 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因此,此时作者的心境舒畅,充满豪迈之情。)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上片内容?(狂)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狂? (引导学生从着装、人数、气势方面分析。) 4.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鬓微霜,又何妨"的含义。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 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

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主讲人:张玉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 1、内容讲解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江城子》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作者简介:苏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父亲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2、赏析:文学史上,悼亡诗写得最好的有潘安仁与元微之,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前者状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后者呢,已富且贵,追忆往昔,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呵,读之令人心痛。同是一个题目,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我们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开头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然而并不,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王弗逝世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记挂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上课时间2013-2- 上课人课时编号 课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 3、背默诗词,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背默诗词,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1、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2、背默诗词,赏析名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点拨讨论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含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出示标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 3、背默诗词,赏析名句。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三、听录音朗读练习 1.听录音 2.学生练习朗读 四、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 1.写作背景 公元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出任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转任密州知府。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75年冬与同僚出密州城打猎后所作。他因 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 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认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又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开创了豪迈奔放的词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理解诗词中重点词意和译文 1.上阕译文 老夫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太守的激情,,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 2.下阕译文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双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持文帝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遣冯唐式的人物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西北方向,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六、品读赏析 1.文中作者表明自己英武的句子是: 2.文中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的句子是: 4.描写诗人决定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七、主旨小结 全词通过写作者在密州打猎时的盛况和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立志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八、课堂检测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拓展延伸《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情意教学试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周宁一中詹益凤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都选读的篇目之一,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将此词安排在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追求教学情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苏词打破五代以来婉约的词风特点,笔力劲拔,开一派豪放风格,必修课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而,学生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先生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让学生明白:这是作家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是男儿的“伤心处”。 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追求情意,鼓励学生进入诗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轮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做为选修课课文的学习,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此课学习要挖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课内课外知识完美交融的境界。 三、设计思想 1、情意教学。“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 “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蕴’、哲学启蒙的‘意义’。”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 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 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让生命的激情去点燃生 命的激情,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味“情” “意”,让学生顺利地跨越情感距离,进入诗歌之境,悟道人生百味! 2、情感诵读。情感诵读是学习、把握诗歌的一条捷径。“通过有感情的诵 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福建省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本课的诵读特点是哀婉深沉、节奏缓 慢、情感真挚,通过朗诵带的播放,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多层次朗读来把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 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 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江城子 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此词词牌名为江城子,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记述了词人当夜所做之梦,及梦中所思之人——其妻王弗。词中字字句句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进入“幽梦”之乡,并以词“记梦”。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王弗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地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王弗病逝。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醒后感慨万分,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首哀绝凄清,流传千古的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充斥着哀绝凄清的情绪,使人闻之潸然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使点出夫妻死别时间为十年这一悲惨的现实,十年时间,无论长短,终为有限,但苏轼与亡妻却横隔与生死之间, “茫茫”而永无休止。生,指作者;死,指亡妻。漫长岁月中,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作者将生死并提,一是阐明题旨,二是强调生者的悲思,接下去“不思量,自难忘”与之相和。“不思量”看似矛盾,实际是以退为进,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的感情深度。那种真正的“思量”是深入骨髓之间,无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量”,所以自是“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词人从亡妻的角度写她没有昔日的伴侣在身边相陪,连诉说凄凉的对象也没有。一个“孤”字,寂寞清冷之气顿生,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自己亦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表达了词人心中对亡妻的愧疚之意及与之永不相逢的遗恨。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设想出的纵使相逢却不相识的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自妻子逝世后,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历尽沧桑,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得以“相逢”,只怕妻子也是“不识”。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应上句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道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这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意图】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以及甄别资料的能力很弱。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地读资料,是对信息从整体把握到精确提取最终实现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要与自己的原有观点进行融合、重构,是一个非常有难度且复杂的过程。本设计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意识,并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运用、甄别资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感受这首词语言、情感的豪放之美。 2.品味字词,赏析语言,并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刻内涵。 3.学会甄别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刻内涵,学会甄别、运用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课前下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结合苏轼600字的生平资料,用一句话介绍苏轼。)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运用资料、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很强。希望大家在本节课能够充分运用手中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理解课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走进苏轼的世界。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明确:通过这封信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雄壮、豪放的特点,为指导初读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 指导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 三、品读课文,体会苏轼之“狂” (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 1.分析“狂”的内涵 提问: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狂)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 狂:①狂妄,傲慢。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下面我们齐读上阕,看看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 2.分析词中苏轼的“少年狂” 预设: ①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公开课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范围内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全文内容,以激情朗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对古 诗词的解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2、难点:词中用典的意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人,此人年少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时却高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人是?(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板书课题),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你所知道到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请同学齐读课题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这首词的题目,读了题目你觉得这首词可能会写些什么? (四)、美美的读 初读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 2.齐读这首词韵脚 划分节奏,边打拍子边读 3.师配乐范读 (五)美美的品感受豪放: 1、以小组形式学习,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 2、评读上片 刻画了一副怎样的出猎壮观场面?除了苏轼还提到了谁?重点赏析“千骑卷平冈”读出豪迈的气势,以读悟情 3、品味下片 典故:(补充背景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浣溪沙。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注释|翻译| 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题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原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作者: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

(wà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