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公式

若n为奇数,则Md为第「个数 2 X n X n 1 若n 为偶数,则Md 2- 2 b.有重复数据 b1.重复数没有位于数列中间 方法与无重复数一样 b2.重复数位于数列中间若重复数的个数为奇数若重复个数为偶数 先将数据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 三、众数 a.皮尔逊经验公式:分布近似正态探M。:3Md -2X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关系探 在正态分布中:X=Md=M O 四分位差:a未分组数据Q =Q^ Q1 2 b分组数据2 f——Xi Qi = 1* --------- j------ X i 二?平均差— 1. 原始数据计算公式:氷D _》X_X n If Xc-乂2. 次数分布表计算公式:AD = ----------------- n 三.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式:探 S2 原始数据导出公式 、算术平均数 1.原始数据计算公式探 X i n 1 X X n 2.简捷公式 1—— X = AM x' n 、中位数(中数) 1.原始数据计算法探 a.无重复数据一.全距R (又称极差):探R = Xmax — Xmin P 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I Pp为所求的第P个百分位数 Lb为百分位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f为百分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Fb为小于Lb的各组次数的和 N为总次数 i为组距 百分等级:P R -10°F b f(x 一Lb) R n [ b i 」 在负偏态分布中:X ::: Md ::: M O 四、其它集中量数 1. 加权平均数(Mw)探 W t X, + Xj + - + W,X n 2. 几何平均数(Mg)探 M g 7 X i X2 X n 3、调和平均数 (MH)____________ 1 丄(丄+丄』 N V X1X2X3X4 'X i S2 1X 2 次数分布表计算公式 S2 、fg-X)2 n 导出公式 、2 If X c2代f X c f > = - n i n 丿 If X f(X ci-X)2 n 2 在正偏态分布中: X Md M O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心理统计学公式总结

心理统计学公式总结 一、集中量 1.算术平均数:X??X X??fXNNNi ?n1)2fmd? 2.中位数:Md?Lmd?( 3.众数:M??3Md?2X 4.加权算术平均数:XW? 5.几何平均数:Xg? 6.调和平均数:XH? 二、差异量 1.四分差:QD?N?WX ?W X1X2?XN N1?XQ3?Q1 2 2X?X?2.平均差:MD?N3.标准差:?X?? N24.方差:?2X? ?N5.差异系数:CV??XX100% 6.百分等级分数:PR??Fb???f(X?Lb)?100?N i?7.标准分数:Z? X?X?X 三、相关量1.积差相关系数:r??XY?nXY n?x?y6?D2n(n2?1) 2.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R?1?2?23.肯德尔和谐系数:rW? 式中:SSR??R? 123nK(n?n)12SSR4.点二列相关系数:rpb?Xp?Xq?tpq 5.二列相关系数:

rb?Xp?Xqpq ?tY6.多系列相关系数:rs??[(Y?Y)X] (Y?Y)??pLH2LHt7.四分相关系数:rt?cos(180?bc1?ad) 8.Φ相关系数:r??ad?bc(a?b)(a?c)(b?d)(c?d) 9.列联相关系数:c? 四、推断统计?2 N??2XXn?X1.二项分布概率:P?Cpq n2.二项分布平均数:??np 3.二项分布标准差:??npq Ne12??(X??)22?24.正态分布曲线:Y??2? 5.标准正态分布曲线:Y?e?Z22 6.平均数抽样分布标准误:?X??n??Xn?1 五、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1.?已知:Z?X??? nX??2.?未知但n>30:Z??X n?1 3.?未知但n≤30:t?X???Xn?1 六、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1.相关大样本:Z?X1?X2?2X1??2X2 ?2r?X1?X2n?1 df?n?1 2.相关小样本:t?X1?X2?2X1??2X2?2r?X1?X2n?13.独立大样本:Z?X1?X2?2X1n14.独立小样本:t???2X2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比率数据 2、变量、随机变量、观测值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总体、个体和样本 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frequency polygon )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100 N f

心理统计学公式

第三章集中量数 一、算术平均数 1.原始数据计算公式※ 121 1n n i i X X X X X n n =+++==∑ 2.简捷公式 二、中位数(中数) 1. 原始数据计算法※ a. 无重复数据 b.有重复数据 b1.重复数没有位于数列中间 方法与无重复数一样 b2.重复数位于数列中间 若重复数的个数为奇数 若重复个数为偶数 先将数据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 三、众数 a. 皮尔逊经验公式:分布近似正态※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关系※ 在正态分布中: 在正偏态分布中: 在负偏态分布中: 四、其它集中量数 1. 加权平均数(Mw)※ 2. 几何平均数(Mg)※ 3、调和平均数(MH) 第四章离散量数 一.全距 R (又称极差):※ R =Xmax -Xmin 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Pp 为所求的第P 个百分位数 Lb 为百分位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f 为百分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Fb 为小于Lb 的各组次数的和 N 为总次数 i 为组距 百分等级: 四分位差:a 未分组数据 b 分组数据 二.平均差 1. 原始数据计算公式:※ 2. 次数分布表计算公式: 三.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式:※ 原始数据导出公式 次数分布表计算公式 导出公式 个数为第 则为奇数若2 1 ,+n Md n 2 ,1 22 ++= n n X X Md n 则为偶数若X n X ∑=1' 1x n AM X ∑+=X Md M o 23-≈O M Md X ==O M Md X >>O M Md X <

心理统计公式汇总

心理统计公式汇总 心理学考研分为:心理学学硕和心理学专硕(又称“应用心理硕士”、“心理专硕”)。心理学学硕和心理学专硕考试科目不同,但是都会考察到心理学统计,(部分自主命题院校不考察心理学统计,考生需要提前了解院校信息。)无论是对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心理学考研的同学而言,心理学统计始终是比较难懂的一块。博仁教育老师为考生分章节整理出心理学统计公式,方便考生进行复习与记忆。 第三章集中量数 1、几个集中量数的公式计算一览表

【组中值的计算】 第四章差异量数

第五章相关关系

第六章概率分布 1、几个基本概念 (1)概率:表明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客观指标。 (2)后验概率(统计概率): 先验概率(古典概率): (3)概率分布:对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分布的情况用数学方法(函数)描述。 2、概率的基本性质: ※概率的公理系统: 任何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都是非负的;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必然事件概率为1;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发生的事件,即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概率的加法定理 ※概率的乘法定理 3、概率的分布类型划分

4、几个重要分布 ★正态分布 (1)特征: ①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的垂线。 ②正态分布的中央点即平均数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形式先向内弯,再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1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基线无线靠近,但不相交。 ③正态曲线下面积为1。 ④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平均数决定其位置,标准差决定其形态。标准差越小,曲线越狭高。 ⑤正态分布中各差异量数值间有固定比率。 ⑥正态曲线下,标准差和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2)正态分布表的利用 ①已知Z分数求概率p,即已知标准分数求面积。 ②已知概率P求Z分数。 ③已知概率或Z求概率密度y,即曲线的高。【直接查表即可。注意已知的y是位于中间部分,还是两尾。】 (3)次数分布是否为正态的检验方法 (4)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①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 ②标准测验题目的难易度 ③在能力分组或等级评定时确定人数 ④测验分数的正态化 二项分布(贝努里分布) (1)几个重要概念理解

心理统计学-课程讲义5

【课程讲义】 第五章相关系数 【教学目标】明确相关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量数;掌握相关的种类;掌握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适用条件;掌握相关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掌握对相关系数的解释。 【学习方法】 了解、理解与掌握。 【重点难点】 各种相关系数的使用条件、计算及应用 【讲义内容】 前面章节中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属于单变量的数量变化关系。而教育和心理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并不仅仅是单变量的变化关系,在很多方面体现出的是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学生学习成绩与学生智商的关系;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家庭环境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本章主要讨论两个变量或两列数据之间相关的数量关系。 第一节相关概述 一、相关的含义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分析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因果关系,即一种现象是另一种现象的因,而另一种现象则是果。例如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习成绩好坏的因(至少是部分的因);在一定刺激强度范围内,刺激强度经常是反应强度的因等等。第二种是共变关系,即表面看来有联系的两种事物都与第三种现象有关,这时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便是共变关系。例如春天出生的婴儿与春天栽种的小树,就其高度而言,表面上看来都在增长,好像有关,其实,这二者都是受时间因素影响在发生变化,在它们本身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第三种是相关关系,即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确定这两类现象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也有理由认为这两者并不同时受第三因素的影响,即不存在共变关系。具有相关关系的两种现象之间,关系是较

复杂的,甚至可能包含有暂时尚未认识的因果关系及其共变关系在内。例如,同一组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即属于相关关系。 二、相关的种类 统计学中所讲的相关是指具有相关关系的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程度。相关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从其变化方向来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可以分为: 1.正相关。 正相关指的是两列变量变动方向相同,即两个变量中,一种变量增大时,另一种变量也随着增大,一个变量减小时,另外一个变量也随着减小。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一般讲身长越长体重就越重。智力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2.负相关。 负相关指的是两列变量变动方向相反,即两个变量中,一种变量增大时,另一种变量就随着减小,一个变量减小时,另外一个变量反而随着增大。如心理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等。初学打字时练习次数与出现错误量之间的关系。 3.零相关。 两变量值的变化方向无规律,即一个变量值增大,另一个变量对应值或增大或减小,且增大会减小的机会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零相关。如学习成绩优劣与身高之间的关系,人的相貌和智力的关系等。 若从变量的个数来划分,可以将相关分为: 1.简单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2.复相关:一个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 从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程度上划分,可以划分为: 1.高相关 2.中等程度相关 3.低相关 三、相关散点图 相关散点图是用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形状,来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练习的模式。在坐标系中,以X轴表示一个变量,Y轴表示一个变量,在坐标中描出相应的坐标点,由这些坐标散点组成的图形就称为相关散点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答案

第一章 1名词概念 (1)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 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心理统计公式汇总

心理统计公式汇总 第三章集中量数1、几个集中量数的公式计算一览表 平均数(M) 算术平均数 (M) 未分组:1 = n i i X X n = ∑ 分组数据:i ci i f X M f ? = ∑ ∑ 加权平均数 (单位权重不相 等的情况) i i i W X Mw W ? = ∑ ∑ 几何平均数 (解决增长率的 问题) lg lg i X Mg N = ∑ ;1 1 N N X Mg X - =; 1 ,, N N Mg X X = 调和平均数 (解决速度的问 题) 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1 H i N M X = ∑ ; 中数(Md) 未分组: 无重复值 N=奇数:中数即 1 2 N+ 位置的数; N=偶数:中数即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有重复值 若重复值没有位于中间,则求法与无重复值时 一致; 若重复值位于中间,则(P62): 图示: 思路:①连续性数字,不是一个点,是一个区 间; ②有几个重复的,则将组距除以几; 分组d() 2 b b Md N i M L F f =+-? 众数(Mo) 1、直接观察法。 2、公式法。(皮尔逊经验法&金式插补法) ①皮尔逊经验法:o32 M Md M =-; ②金式插补法:a b a b f Mo L i f f =+? + ; 【组中值的计算】

第四章 差异量数 百分位数(点) 100b p b P N F P L i f ?-=+?; 百分等级 未分组:(10050) 100R R P N -=- 分组:()100 []b R b f X L P F N i -= ?+ 四分位差 31 = 2 Q Q Q -; (Q3与Q1即P25与P75) 平均差 未分组:..i i X A D n n X x -= = ∑∑ 分组:..f x A D n = ∑;(IxI 为各组中点值对平均数离差的绝对值) 方差与 标准差 未分组:① 2 2 2 ()s X X N N x -= = ∑∑; ②原始数据代入:2 2 2 2 2 2 () ()s N N X X X X N N -= -= ∑∑∑∑ 分组: 2 2 2 ()c f X X f N N x s -= = ∑ ∑ 2 2 s ()f i N fd d N = -?∑∑ 总方差与总标准差: 2 2 2;()i i i i T i T i i N s N d s d X X N += =-∑∑∑ 标准差 的应用 差异 系数 100%s CV X = ? 标准 分数 X X x Z s s -= = 第五章 相关关系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心理统计学重要知识点

心理统计学重要知识点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心理统计学》重要知识点 第二章 统计图表 简单次数分布表的编制:Excel 数据透视表 列联表(交叉表):两个类别变量或等级变量的交叉次数分布,Excel 数据透视表 直方图(histogram ):直观描述连续变量分组次数分布情况,可用Excel 图表向导的柱形图来绘制 散点图(Scatter plot ):主要用于直观描述两个连续性变量的关系状况和变化趋向。 条形图(Bar chart ):用于直观描述称名数据、类别数据、等级数据的次数分布情况。 简单条形图:用于描述一个样组的类别(或等级)数据变量次数分布。 复式条形图:用于描述和比较两个或多个样组的类别(或等级)数据的次数分布。 圆形图(circle graph )、饼图(pie graph ):用于直观描述类别数据或等级数据的分布情况。 线形图(line graph ):用于直观描述不同时期的发展成就的变化趋势; 第三章 集中量数 ● 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是数据分布的两个基本特征。 ● 集中趋势:就是数据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个数据点集中的趋势。 ● 集中量数: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 ● 离中趋势:是指数据分布中数据分散的程度。 ● 差异量数:描述数据分布离中趋势(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数 ● 常用的集中量数有:算术平均数、众数(M O )、中位数(M d ) 1.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M 、X 、Y ):n x X i ∑ = Excel 统计函数AVERAGE 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 (1)一组数据的离均差(离差)总和为0,即0)(=-∑x x i (2)如果变量X 的平均数为X ,将变量X 按照公式bx a y +=转换为Y 变量后, 那么,变量Y 2.中位数(median ,M d ):在一组有序排列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中 位数上下的数据出现次数各占50%。 3.众数(mode ,M O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之间的关系。

机器学习讲义

1 一月二月三月 产品名称数 量 金 额 利润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额利润 合计合 计合计 四月五月六月 产品名称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 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机器学习讲义 (2010年春硕士课程试用) 第一章绪论 序 机器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但和人工智能一样,实际上是多学科的融合。为了说明什么是机器学习,我们来看一下“自动”(automation) 和“自主”(autonomy)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通常的“自动化”系统中,所有的“智能”都是系统设计者预先注入的。当系统放入它的运行环境中去之后,将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活动。但是如果设计者对环境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系统就有可能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系统中的知识是由人工编程输入的,知识中的错误也不能自动改正。)。这时“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唯一可依靠的解决方法,也是实现机器超过人这个终极智能的唯一手段。具有学习能力的系统称为是“自主的”。学习意味着根据经验改进自身。学习的真谛在于:感知不仅用于当前的行动,而

且用于改进以后的行动。学习是系统和环境交互的结果,也来自于系统对自己决策过程的观察。学习的范围极广,从仅仅记住经验,到创造整个的科学理论,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学习的过程。 简而言之,机器学习意味着通过编程使计算机进行学习。比如,让计算机从医疗记录中学到治疗新疾病的最佳方案;使智能房屋根据经验学到基于主人生活习惯的能源消耗优化方案;开发个人软件助手为用户从在线晨报中摘出该用户特别感兴趣的内容;等等。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它能使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大为扩展,并使个人和组织的竟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甚至形成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另外,对机器学习的信息处理算法的研究将导致对人脑学习能力(及其缺陷)的更好的理解。 就机器学习研究的现状而言,我们必须承认,目前还不能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人那样的学习能力。但是,对某些类型的学习任务已经发明了有效的算法,对学习的理论研究也已经开始,人们已经开发出许多计算机程序,它们显示了有效的学习能力,有商业价值的应用系统也已经开始出现。 在理论方面,关于观察例的数目,所考虑的假设的数目和学习到的假设的预计误差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刻画已经取得成果。我们已经获得人类和动物学习的初步模型,开始了解它们与计算机学习算法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方面,近十年来的进展尤为迅速。下面是一些突出的应用实例:语音识别:所有最成功的语音识别系统都以某种形式使用了机器学习技术。例如,SPHINX系统学习针对具体讲话人的策略从接受到的语音信号中识别单音和单词。神经网络学习方法和学习隐藏的Markov模型的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对个别讲话人,词汇表,麦克风的特性,背景噪音等的自动适应。类似的技术也可用于许多其他的信号解释问题。 自动车驾驶:机器学习方法已用于训练计算机控制的车辆在各种类型的道路上的正确行驶。例如,ALVINN系统使用学习到的策略在高速公路上与别的车辆一起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自动行驶了90英里。类似的技术也可用于许多其他的基于传感器的控制问题。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学若干问题

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学若干问题 ——《小胖说统计》系列日志节选(一)

前言 “统计学基本上是寄生的。靠研究其他领域内的工作而生存。这不是对统计学的轻视,这是因为对很多寄主来说,如果没有寄生虫就会死。对有的动物来说,如果没有寄生虫就不能消化它们的食物。因此,人类奋斗的很多领域,如果没有统计学,虽然不会死亡,但一定会变得很弱” -L.J.Savage “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H.G.Wells 统计学研究的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由解决其他领域内的问题而存在并发展。这一点对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也不例外,临床试验的大力发展催生并发展了统计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对于每个从事临床试验工作的人来说,我们并不都需要你通晓每种统计方法的由来,我们需要的是你用一种统计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判断临床试验中的问题。 基于此小胖结合自己在临床试验生物统计方面微不足道的经历,于2008年6月推出了自己的日志系列《小胖说统计》,初衷在于在不侧重复杂的统计理论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简单介绍一下临床试验中一些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并希望能成为和广大临床试验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 承蒙广大网友的抬爱,《小胖说统计》推出后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至今已发表约180篇博文。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应广大网友的要求,特对《小胖说统计》中的主要内容加以节选,所有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小胖说统计》系列日志将会继续进行持续更新,详细内容可参见以下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905742344.html,/2113 https://www.360docs.net/doc/905742344.html,/ucenterhome/5612 在此对长期关注和支持《小胖说统计》系列日志的公卫论坛和药物临床试验论坛的广大坛友表示感谢。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后题完整版78975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之为随机变量 总体:又称为母全体、全域,指据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成为频数,用f表示 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频率通畅用比例或百分数表示概率:又称机率。或然率,用符号P表示,指某一事件在无限的观测中所能预料的相对出现的次数,也就是某一事物或某种情况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叫做特征值 参数:总体的特性成为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观测值:在心理学研究中,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也就是具体数据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选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要分析一下试验设计是否合理,即所获得的数据是否适合用统计方法去处理,正确的数量化是应用统计方法的起步,如果对数量化的过程及其意义没有了解,将一些不着边际的数据加以统计处理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要分析实验数据的类型,不同数据类型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很大差别,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和水平,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至关重要 第三要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如总体方差的情况,确定其是否满足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 4.什么叫随机变量?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否属于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的定义:①率先无法确定,受随机因素影响,成随机变化,具有偶然性和规律性②有规律变化的变量 5.怎样理解总体、样本与个体? 总体N:据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又称为母体、样本空间,常用N表示,其构成的基本单元为个体。特点:①大小随研究问题而变(有、无限)②总体性质由组成的个体性质而定 样本n: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交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数目用n表示,又叫样本容量。特点:①样本容量越大,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强②样本不同,统计方法不同 总体与样本可以相互转化。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有时个体又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或样本点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1 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方法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大致分为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和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两部分。前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后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类似的还有生物统计、社会统计、医学统计、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等。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2.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4.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时,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偏重于应用,只要有中学数学知识就具备了学好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前提。 (2)在学习时要注意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 (3)要做一定的练习。 2.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时要做到: (1)克服“统计无用”与“统计万能”的思想,注意科研道德。 (2)正确选用统计方法,防止误用和乱用统计。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一 依据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学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别,这是由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 所示: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的考试题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 2、判断题 3、简答题 4、计算题 5、综合应用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一)绪论 1、心理学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其中,描述统计的指标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离散趋势和数据间的相关 2、数据的种类 按照测量的水平,可以划分为称名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1)称名变量,是指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用来划分、区别事物的不同种类所形成的变量。这类数码并无数量和序列的含义,不能进行数量化分析,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2)等级变量,在对事物进行分类过程中,依据事物某种属性程度的大小排列顺序形成的变量。等级变量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不同组的等级变量间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3)等距变量,是指在观测标识事物某一特定属性时,具有相对参照点、有相等单位的变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是由于等距变量的参照点是相对的,即无绝对零点,因此不能进行乘除的运算。例如,测量温度的℃。 (4)比率变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参照点的变量,如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值的物理量等。这类变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二)统计图表 1、次数分布表: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和图示形式。次数分布包括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等。 2、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1)求全距:从最大值的数据中减去最小值的数据,所得差数就是全距。用符号R表示(2)定组数 (3)求组距:指每一组的间距,用符号i表示。 (4)定组限:指各组数据在数值上的起点值和终点值。 (5)求组中值:各组实际上限数值与实际下限数值的中点数值,即上、下限数值的平均值。(6)归类划记:将原始观测值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归组。 (7)记录各组次数(f)。 (8)核对,抄录新表。 3、连续变量的单位是无限的,例如整数180的实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79.5和180.5,而测量数据8.35的下实限是8.345。 4、累加次数分布表:如果想知道某个数值以下或以上的数据的数目,就要用累加次数。 5、次数分布图:编制次数分布表与绘制次数分布图,对于了解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平均水平,差异情况等非常有用。由于数据的性质不同,有时实验结果的次数分布图上会出现双峰。 (三)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主要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代表性的集中量数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 1、算术平均数:又称平均数,是集中量数中性能最好的一个统计量,一般用M表示。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 第一章概述 描述统计 定义:研究如何把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科学的科学的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作用:使杂乱无章的数字更好的显示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实质. 具体内容:1数据分组:采用图与表的形式. 2计算数据的特征值: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离散量数(方差) 3计算量事物间的相关关系:积差相关(2列 3列多列) 推断统计 定义: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局部数据(样本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推论总体情形。 作用:用样本推论总体. 具体内容:1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 2如何对总体参数特征值进行估计。 3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 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 数据类型 一从数据来源来划分 1计数数据:计算个数或次数而获得的数据。(都是离散数据) 2测量数据:借助一定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而获得的数据。(连续数据) 二根据数据所反映的测量水平 1称名数据(分类) 定义:指用数字代表事物或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数据。

特点:数字只是事物的符号,而没有任何数量意义。 统计方法:百分数次数众数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非参检验) 2顺序数据(分类排序) 定义:指代事物类别,能够表明不同食物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的某种特征的程度的数据。(年级) 特点: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不表示事物特征的真正数量。 统计方法: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常规的非参数检验方法。 3等距数据(分类排序加减(相等单位))(真正应用最广泛的数据) 定义:不仅能够指代物体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的数据.(成绩温度) 特点:真正的数量,能进行加减运算,没有绝对零点 ,不能进行乘除计算。 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 Z检验 t检验 F检验等。 4比率数据(分类排序加减法乘除法(绝对零点)) 定义:表明量的大小,也具有相等单位,同时具有绝对零点。(身高反应时) 特点:真正的数字,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在统计中处理的数据大多是顺序数据和等距数据. 三按照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 离散数据连续数据 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 变量:指心理与教育实验观察调查种想要获得的数据。数据获得前用“x”表示,即为一个可以取不同熟知的物体的属性或事件,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称为变量。观测值:是研究中确定的某一变量的取值。 随机变量: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三总体样本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