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试题部分)

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试题部分)
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试题部分)

第二讲大气环流与气候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考查点

大气环流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

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

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

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Ⅱ2018北京文综,7,4分

考查根据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

判断此时所处节气

★★☆

气候类型、特

征及变化Ⅲ

2019北京文综,3,4分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

★★★2014北京文综,41(1),10分考查气候对环境的影响

2013北京文综,36(2),8分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

分析解读本讲知识难度较大,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高考命题多以区域图和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资料、地形、河流等)叠加呈现,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要求较高。近五年对该知识点的考查逐渐由单独考查变为综合考查,选择和综合题并重,分值4-12分。复习中要加强对地理规律、原理的探究和应用。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集训】

考点一大气环流

读“雅鲁藏布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两题。

1.(2019北京大兴一模,6)图示区域()

A.地处亚热带,河流不结冰

B.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C.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低

D.大气削弱作用弱,光照强

答案D

2.(2019北京大兴一模,7)图示南部地区种植业条件优于北部地区,主要体现在()

A.地热充足,一年两熟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较低,积温较高

D.水源充足,雨热同期

答案C

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性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下图为极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9北京朝阳一模,5)图中极涡()

A.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B.决定了寒带的范围

C.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

D.为近地面带来大量水汽

答案C

下图为“南半球中高纬环流圈”。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2018北京东城期末,10)上图中()

A.甲位于极点附近

B.乙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①气流温暖湿润

D.②为西北风

答案C

5.(2018北京东城期末,11)如果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则该地景观可能为()

A.寒带针叶林

B.热带荒漠

C.热带草原

D.常绿阔叶林

答案B

考点二气候类型、特征及变化

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北京西城一模,6)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

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

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D

2.(2019北京西城一模,7)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川秀美,地理位置独特,除高寒山地外,一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回暖早,降水集中于夏季,多夜雨,有“雨城天漏”之称。下图为雅安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3.雅安“雨城天漏”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城市热岛

答案C

4.导致雅安多夜雨的主要原因是()

A.夜间易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地形雨

B.海拔高,夜间气温较低,水汽冷却凝结

C.夜间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成云致雨

D.夜间地面温度下降,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汇聚后被迫抬升

答案D

5.导致雅安“冬无严寒”的主要原因是()

①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海洋性

②位于谷地,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③北面高山分布,冬季受寒潮影响小

④城市热岛效应显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6.[2019北京丰台一模,40(1)]独特的国情塑造了英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下图为英国1月均温分布图和局部地区地形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图示地区1月均温总体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10分)

答案西部沿海地区均温较高,东部均温较低,西部海拔较高处均温最低。

主要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地形。

7.[2019北京昌平二模,40(2)]进入现代以来,世界处于不断发展变革调整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基瓦利纳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条狭长沙坝的南端,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该小镇淤积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海拔却仅有1.8—3米,小镇正面临被大海吞噬的危险。沙坝原来有深厚的永久冻土层,一年中大多数时间被厚厚的海冰包围,但近50年来,永久冻土层变薄,海冰存在日期减少,沙坝面积不断缩小。美国政府曾花费巨资修建海堤保护小镇附近的沙坝,但海堤很快被海浪摧毁。专家认为沙坝面积将要进一步缩小,影响小镇居民的居住安全,建议将居民全部迁移到大陆。下图为沙坝的地理位置和小镇的景观图。

依据材料,简述沙坝面积将进一步缩小的原因。(10分)

答案全球变暖是长期变化趋势,海平面将不断上升;沙坝海拔降低,海水侵蚀加强;海水结冰期缩短,海水侵蚀时间将变长;沙坝永久冻土层变薄,易被侵蚀;沙坝沿岸建设海堤费用很高,且效果差。(必须有变化的动词)

炼技法提能力

【方法集训】

方法1 等温线判读

下图为北半球1、7月平均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2019北京丰台一模,2)平流层顶部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纬度范围是()

A.0°—10°

B.40°—60°

C.60°—70°

D.70°—90°

答案D

2.(2019北京丰台一模,3)对流层()

A.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B.顶部夏季气温极地高于赤道

C.南北温差冬季小于夏季

D.厚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答案B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5四川文综,7,4分)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答案D

4.(2015四川文综,8,4分)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A

方法2 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1.[2019北京海淀零模改编,36(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题。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相比,简述鹿特丹的气温特点、成因及其对港口航运条件的影响。(10分)答案特点: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相比,鹿特丹的年平均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气温在0℃以上。(答出2点得4分)

成因:终年受温暖的西风影响;沿岸暖流流经,增温显著。(4分)

影响:港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2分)

2.[2019北京西城二模,36(2)]读图,回答下题。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地图

说出甲、乙两城市的气候特征差异,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10分)

答案甲城市全年气温较低(冬季/1月气温较低,夏季/7月凉爽),各月降水较均匀。乙城市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变化较大)。(6分)

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4分)

3.[2019北京海淀二模,36(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题。

(a)

(b)苏干湖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据图(b)描述苏干湖地区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10分)

答案气候特征:该地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温和);(2分)年降水量少。(2分)

气候成因:该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分)周围有高大山地阻挡,水汽难以到达;(2分)地势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2分)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考点一大气环流

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题。

(2018北京文综,7,4分)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答案A

考点二气候类型、特征及变化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北京文综,3,4分)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答案D

2.[2014北京文综,41(1),10分]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工业革命在给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震惊世界。

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10分)

答案英国地处欧洲西部,迎着盛行西风,污染物容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污染物沉降;冬季多雾,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江苏单科,7,2分)该月最可能是()

A.3月

B.6月

C.8月

D.10月

2.(2019江苏单科,8,2分)此时,澳大利亚()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

1—2.答案A A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5重庆文综,10,4分)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图中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A.台风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答案C

4.[2014四川文综,14(2),10分]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10分)

答案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考点二气候类型、特征及变化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9课标Ⅲ,6,4分)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2019课标Ⅲ,7,4分)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2019课标Ⅲ,8,4分)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A D C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图Ⅰ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图Ⅱ天津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4.(2016天津文综,3,4分)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答案B

5.(2016天津文综,4,4分)图中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答案C

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6.(2016江苏单科,12,2分)图示5个城市中()

A.有4个城市受季风的影响明显

B.有4个城市受台风(飓风)影响

C.巴黎和洛杉矶冬季降水的成因相同

D.有3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

答案C

C组教师专用题组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题。

1.(2017课标Ⅱ,4,4分)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答案A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甲乙

2.(2015浙江文综,3,4分)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答案D

3.(2015浙江文综,4,4分)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答案D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下题。

4.(2014安徽文综,31,4分)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答案A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下面两题。

5.(2014山东文综,5,4分)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雪量

B.温度

C.光照

D.地形

答案B

6.(2014山东文综,6,4分)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A.农田

B.林地

C.城区

D.乡村

答案C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4浙江文综,9,4分)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答案B

8.(2014浙江文综,10,4分)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D

9.[2014四川文综,13(2)(3),18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表1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1

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 6.59.013.018.022.025.027.527.523.018.013.58.0降水量(mm)16173174118148177139141843918

(1)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

(2)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分)

答案(1)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6分)

(2)冬春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12分)

10.[2014天津文综,13(1)(2),11分]读图,回答问题。

图乙气候统计图

(1)图甲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2分)

(2)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9分)答案(1)盆地(2分)

(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9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下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5)下列诗词描述的时间与图示时间相符的是()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B.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C.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D.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答案B

2.(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6)图示气压状况出现时()

A.北极的极光绚丽缤纷

B.巴西高原上植被繁茂

C.塔里木河处在丰水期

D.印度半岛西北风强劲

答案C

3.(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7)图中()

A.甲地气温高,空气受热下沉,形成近地面高气压

B.甲地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C.乙地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D.乙地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形成自东向西的暖流

答案B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总辐射日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4.(2019北京房山一模,2)该地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A.1月9日阴天

B.4月9日晴天

C.8月9日阴天

D.10月9日晴天

答案A

我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位于图Ⅰ中甲地,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图Ⅱ为某游客拍摄的壶口瀑布照片。读图,回答下题。

图Ⅰ

图Ⅱ

5.(2018北京顺义二模,1)图Ⅰ中,冬季太原比大同气温高,其原因是太原()

①晴天较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②位于河谷,冬季风影响小

③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④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读图,回答下题。

6.阿拉斯加州南部沿海地区比北部地区气候温暖,主要是因为()

①纬度相对较低②山脉阻挡来自西部冷空气侵入

③沿岸暖流增温④海岸线曲折,利于东南风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二、综合题(共50分)

7.[2020届北京等级考抽测一,17(1)]读下图,回答下题。

祁连山地处干旱区,解释其有森林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答案祁连山海拔高,(2分)山地降水(地形雨)较多,(2分)利于植物生长。

8.[2020届北京等级考抽测一,19(1)]读图,回答下题。

描述魁北克的气候特征。(4分)

答案夏季凉爽、冬季寒冷,(1分)气温年较差大;(1分)降水量较大,(1分)季节差异较小。(1分)

9.[2019北京房山一模,36(2)]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因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印度洋上的珍珠”。亭可马里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天然港口,科伦坡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之一。

图Ⅰ

图Ⅱ

读图Ⅱ,从气温或降水任选其一,说明亭可马里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2分)

答案气温方面:纬度低,获得的太阳光热多,(2分)年均温高;(2分)纬度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2分)气温年较差小。(2分)4—9月(最热月5、6月)直射点在北半球,(1分)白昼较长,气温较高(最高),(1分)10月至次年3月(最冷月12、1月)直射点在南半球,(1分)白昼较短,气温较低(最低)。(1分)降水方面:全年降水量约1580毫米,降水多,(2分)有雨季和旱季的差别。(2分)雨季为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2分)位于迎风坡,降水多。(2分)旱季为每年3月至9月,位于西南季风(2分)的背风坡,降水少。(2分)

10.[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2(2)(3)]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卡塔尔举办。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第19至22届世界杯足球赛统计表。

届次举办国决赛举办城市比赛时间

第22届卡塔尔多哈2022年11月21日—12月18日

第21届俄罗斯莫斯科2018年6月14日—7月15日

第20届巴西里约热内卢2014年6月12日—7月13日

第19届南非约翰内斯堡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全球性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引言:1、大气环流的概念: 2、作用: 一、三圈环流 1、形成三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2、形成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是和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重点内容,要熟读、理解) (问题:1、三圈环流是指哪三圈?各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2、假如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形势会怎样?) 4、画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①在右图中填注各气压带名称、风带名称 ②画出风向 ③在各气压带旁注明气流的运动情况 ④注明极锋的位置) [课堂小练习] (1)在各气压带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盛行下沉气流的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2)在各风带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是 不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 4、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①原因 ②规律: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 海陆相间分布 气压带呈状分布 2、南半球:气压带呈状 分布 原因是 (注意: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为低气压控制。7月,同纬度大陆的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因此大陆上形成热低压,海洋为高气压。) 三、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 2、季风的成因① ②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则是 3、为什么东亚的季风最为显著? 因为: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范围大致包括我国的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4、读课本2、20亚洲季风图(注意:①图中高压、低压的位置 ②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请同学们看课本35页的一二段内容,思考下 列问题。 (1)低层大气组成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主 要作用又是什么呢? (2)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什 么?有什么作用?CO2和O3呢? (3)形成降雨需要什么条件? 点拨:固体杂质作为一种凝结核,吸附周围大 气中的水汽,吸收的水汽越多,质量就越大。 当它的质量超过空气的承受力以后就往下落, 形成降雨 承转:我们人类活动会不会对大气产生影响? (连一连(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干洁空气、水汽、固体 杂质) (氮气和氧气) N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维持人类和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 物质 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 温度 O3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 护伞” 不会。(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 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回答)(工厂排放的气体废弃 物、乱砍滥伐、含氟的制冷设备) 的外部圈层 通过自 己探索一系 列的问题明 白底层大气 的主要成分 及各成分的 的作用 (强调 二氧化碳所 占比例不是 很高,但是对 我们生产生 活很重要) 树立辩 证的思维,人 类会影响大 气圈 课堂检 测巩固 承转:看来大家对大气的组成掌握的不错,接 下来我们看大气的垂直分层,结合课本36页, 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划分的依 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划分的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 解释为什么 对流层与人 类的关系最 密切。

层反射) 【板书】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展示:月球白天、夜晚气温对比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那么大呢? 【板书】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教师:空气中的大分子和微小粒尘埃还会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所以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颗粒较大的尘埃和小水滴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散射作用,所以阴天天空灰蒙蒙的。 (学生回答)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吸收,温度高,晚上又把吸收的太阳辐射全部放出,温度急速降低。所以昼夜温差大。而地球表面有大气,白天,大气会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不至于太高,晚上大气对地球表面具有保温作用,所以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小。 思考一:夜间,晴朗的天气和多云的天气,那种情况下气温高,为什么?(大气逆辐射) 思考二:比较甲乙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说明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想一想:深秋到第二年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 北方每到深秋,农民常常在田间燃烧柴草秸秆,人为的制造大量烟雾,这是为什么呢?(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多云的天气)晚间天空 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散失的热量少, 气温高。 (学生回答)甲地天气晴朗,乙地天 气多云。甲地昼夜温差大。因为天气 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弱,气温较高;夜间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乙地昼夜温差小。因为多云天气,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气温较低;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强,气温较高。 通过对 案例学习和 探究,提高观 察问题、分析 问题的能力, 锻炼自主学 习和探究的 能力 巩固练 习,及时反馈 课堂效果

2015年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答案---cuit

第一章 引论 1、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 (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 (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 (4)本站历史最高温度为43摄氏度; (5)成都明天天气阴有阵雨。 答: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概念不同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间 大气的一般状况,既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极端状况。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 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判断:属于天气的为(1、2、5),属于气候的为(3、4) 2、(1)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 (2)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是25℃,探空资料给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高16km ,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答:(1)已知:T 0=10℃, γ=6.5℃/km ,T=-55℃, 根据T= T 0 +γZ → Z=10km (2)已知:T 0=25℃, γ=6.5℃/km ,Z=16km , 根据T= T 0 +γZ → T=-79℃ 3、已知在0℃、10℃、20℃、30℃和40℃时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6.1hPa 、12.3 hPa 、23.9 hPa 、42.3 hPa 、73.9 hPa 。假设一教室内气温为30℃,经测定其露点温度为10℃,那么该教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答: 4、已知空气温度在13.4℃时,饱和差为4.2hPa ,那么空气要冷却到多少度时才达饱和? 答:已知t=13.4℃ 5、已知相对湿度f=40%,气温为15℃,大气压为p=1000hPa ,求实际水汽压e 、比湿q 和水汽混合比γ。 答: 6、某湿空气气块的P=1000hPa ,e=25hPa , t=32℃,其中干空气为3000g ,试问: 17.2717.2713.4237.313.4237.36.11 6.1115.4t t s e e e hPa ????? ? ?++????=?=?=12.342.3 100%29.1%a s e RH e = = ?=s a a s d e e e e d hPa =- ? =- = 15.4-4.2=11.217.276.11exp()8.63237.3a t e hPa t t =11.2=? ? =+℃17.271540% 6.11exp() 6.8215237.3a a s s e RH e RH e e ?= ? =?=?? =+hPa 36.820.6220.622 4.2410/1000a e q g g P - = ==?36.820.6220.622 4.2710/1000 6.82a a e g g P e γ- = ==?--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3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设计思路】 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三课时: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气压带与风带”。其具体要求是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的一般规律、结合气候统计资料说出主要气 候类型的特点。 2.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 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 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掌握气候类型判断 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1、复习重点: 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 断气候类型。 2、复习难点: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 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 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答案: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答案) 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 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 (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 6、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 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 8、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 9、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 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朱胜祥434000 [ 教材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之一,它是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也直接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项要素。《全球性大气环流》这节内容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讲到了两种全球性大气环流现象,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概念,因而难度较大,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知识。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逐一突破。事实证明这套办法效果很好。 第一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也不自转f单圈环流; 第二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但自转一三圈环流; 第三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有自转,也有公转一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第四步,地球公转、自转,地表也有海陆分布f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五步,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南北运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季风环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 2、理解 1 月、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逐步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 2、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3、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对我过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认识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而告戒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 2、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其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 多媒体显示: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教师板书:大气——组成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

教师点拨: 、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2 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 大气结构总结表格

特点与人类的 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 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 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 里?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1 : 知识补偿太阳辐射指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探究二 多媒体显示:大气削弱作用动画; 1、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三种形式?、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2 量?? 3、为什么多云的白天通常气温较低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二。教师点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黄秀英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佳大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黄秀英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能胜任中学的教学任务,带领中学生开展课外气象活动? 教学任务: 第1-4章:气象学基础理论(讲授54学时,实习20学时) 第5章:天气学基础理论(讲授18学时,实习4学时) 第6-8章: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讲授38学时,实习12学时) *课程安排如下: *试题类型 1.选择题(含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15 - 20 分 2.填空题20 - 25 分 3.判断并改错(找出唯一的一处错词或字并改成正确 15 - 20 分 的) 4.根据要求作图10 - 20 分 5.连线题 5 - 10 分 6.根据要求填图10 - 20 分 7.根据温度、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5 - 10 分 8.根据所给温度、降水资料回答问题10 - 15 分 9.简答题10 - 20 分

10.读图并回答问题 10 -15 *教学参考书: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选择题: 1. ( )是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a. 风 b. 雨 c. 冷却 d.台风 e.雪 f. 龙卷 g. 烝发 2. ( )是天气学的研究范围 a. 霜 b. 台风c .凝结d.龙卷e. 温度 3.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关系是() a 气候学包含气象学 b. 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 c. 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的 、填空题: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的基本特点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于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它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 2.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大气运动)形成的。 3. 一般情况下,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有利于水汽凝结),东风、信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不利于水汽凝结)。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是一种假设的状态,但由于受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断块状分布(陆地面积广大),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o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具体名称如下图所示:

三、副热带高压(或夏季风)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 1. 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规律,可用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夏季风吹雨带移,雨带移哪儿哪儿雨季;三月登陆要北上,四五月份到华南;六月江淮为梅雨,东北、华北七(月)、八(月)到;九月南下到江南,十月雨季结束离大陆。 2.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异常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快,易造成北涝南旱;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慢,易造成南涝北旱。 四. 季风环流 由于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列表比较东亚季 比较内 容 东亚南亚 季风类 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及源地冬季:偏北,西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冬季:东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夏季:偏南,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学案及答案

临清实验高中高一年级地理新授课学案 编写人:冯继贞审核人:高一地理组使用日期:2013-11- 11序号:9 课题: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学习目标】 1、记住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自主学习】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____:含量最多,生物体内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________________。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________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1、吸收:具有 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精讲点拨】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A________________到达地面,地面吸引A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放出B______________(长波),大气强烈吸引B而增温。3.“大气返大地”:C________________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探究材料】 据报道,俄罗斯20XX年首艘货运飞船“进步号”,于20XX年2月5日与国际空间站实现自动对接。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昂贵的项目”,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 1.飞船“进步号”穿过的大气圈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2.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以将大气层分为哪几层?“进步号”运行轨道在哪层? 探究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材料】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第23集有这样的场景:深秋季节广袤的东北平原上,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霜就要来了,为了不让农作物受冻害,主人公朱开山一家决定堆草薰烟防霜冻。众乡里来帮助朱家抗霜,他们把农作物的秸秆和杂草运到田间地头,一堆堆放好。在霜头来临时,点燃一堆堆秸秆,田野上空弥漫着一层浓浓的烟雾,众人齐心协力抗击霜冻成功了。霜冻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当地农民一般采取覆盖抗霜、喷水抗霜、加热抗霜、烟雾抗霜等方式,减轻霜冻造成的损失。 1.利用熏烟的方法防霜冻的原理是什么? 2.为什么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橘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