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回答1~3题。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图一春秋时期铁锤图二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图三战国铁口犁图四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2、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

A、刀耕火种

B、二牛抬杠

C、火耕水耨

D、一牛挽犁

3、牛耕普及全国是在

A、秦朝

B、汉代

C、唐代

D、宋朝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由此引发了社会动乱。据此回答4~5题。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不大

D、沉重赋税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据此回答6~7题。

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7、土地兼并的主要危害是

①威胁政府财政收入②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④导致地方割据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水利是农业命脉”历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据此回答8~9题。

8、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哪些省份

A、山西、四川

B、江苏、安徽

C、陕西、四川

D、贵州、江西

9、明清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开凿郑国渠

B、王景治理黄河

C、发明“井渠”法

D、灌排工具的改进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据此回答10~12题。

10、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

、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D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C.

12、要想全面了解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查阅

A、《颜氏家训》

B、《四民月令》

C、《周礼·考工记》

D、《说文解字》

封建社会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形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基本形式。据此回答13~15题。

1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表现在

①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新技术不易推广

③技术工艺容易失传④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匠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便利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②严重束缚劳动者的创造性

③该制度下,匠户无人身自由④该制度下,匠户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王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据此回答16~17题。

16、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萌芽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7、下列现象在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用丝做衣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③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此

回答18~19题。

18、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

A、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生产规模相当大

19、右图是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它发明于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镇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据此回答20~21题。

20、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21、我国制瓷工艺首创创釉下彩绘和粉彩瓷器工艺是分别在

A、唐代、宋代

B、宋代、清代

C、宋代、明代

D、唐代、清代

商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出现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22~23题。

22、西汉流行着“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话,这表明

A、商业的不断繁荣

B、丝织业已经衰退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D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

23、会馆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城市的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概况。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符合唐代商业发展情况的有

①“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②“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③“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④“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2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A、汉都长安

B、唐朝洛阳

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经济的经济政策。据此回答26~27题。

26、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27、“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从秦汉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据此回答27~30题。

28、秦统一货币,通行

A、五铢钱

B、半两钱

C、大刀币

D、蚁鼻钱

29、秦朝颁布《均工律》

A、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B、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统一标准

C、为经济秩序的安定提供了条件

D、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30、禁奢侈

①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②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

③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④在每个朝代基本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综合题:每小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力所有。”

──《太平广记》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三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开元天宝遗事》

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现象?

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情况是何种社会实质的反映?

④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这种商业活动是否能迅速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①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②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③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④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5 DDBBC BBCDB ABACC 16~30 BCABB DACAC

BBBDC

二、综合题

31、①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大富商。②唐朝前期,商贾中一些富商的资本非常雄厚。③拥有巨资的富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互相利用。说明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在唐朝正在起着微妙的变化。④不能。因为邹凤炽不仅是富商,还是拥有许多庄园的大地主。他结交贵族、官僚,是为了保护封建经济。

32、①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②农工商皆本;重农抑商。③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为维护封建统治。④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九下总复习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刻意练习·提能力 1.(2019·威海)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材料二右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举两个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三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元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了什么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中国古代经济史题目

中国古代史 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的意图,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经济政治效益显著。 西门渠 又称引漳十二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故名。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也是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史记:“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漳水浑浊多泥沙,通过西门渠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影响深远。 秧马 秧马,旧时汉族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圩田 又称围田,圩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提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圩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中国古代仓廪制度发展概况 1)起源:西周的“委积法”设有廪人、仓人、遗人等职专门管理粮食的储备和调节。委积法: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2)确立:汉代的常平仓(平粜)时间:汉宣帝五凤五年(前54)实行,史载:“(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结果:因受到异议,元帝初元五年(前44)废止。意义: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提高效益。 3)历代常平仓的发展。王安石的常平新法:以青苗法为核心。明代预备仓的发展:粮食主要来自购买余粟,归地方官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完善。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 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 11.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答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1.“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 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 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5.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6.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种 7.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8.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10、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商业 11.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1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走向统一 B .分封制的瓦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B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 .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4.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B .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 .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D .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图一 图二 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 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 经济基础是( ) A .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7.下面材料,可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 A .家庭为单位 B .男耕女织 C .休耕轮作 D .精耕细作 汉朝代田法模型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 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 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 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文化史 商代: 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成熟的汉字;金文。 周代: 分封制(周、晋、卫、宋、鲁、齐、燕);宗法、礼乐制;青铜制品成熟;工商食官;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春秋: 孔子(春秋,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春秋,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各诸侯国民歌),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句式,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手法。 九九乘法口诀,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战国: 孟子(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唐代以后《孟子》被奉为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尊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注重环境和教育,主张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墨子(鲁国人,兼爱非攻,节葬,节用,尚贤,尚力) 庄子(宋国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韩非(韩国贵族,后至秦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等人编著,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与《诗经》合称“风骚”,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发明“司南”,指南车,指南鱼。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内有世界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秦朝: 统一后,推行小篆,后来推广隶书。 西汉: 初年兴黄老之学,积极无为,后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决定强化集权,重用董仲舒。 西汉儒学:依据《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黄帝内经》成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2013·广东深圳检测)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5.《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6.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7.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8.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又称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 3、手工业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4、商业发展的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2)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 (3)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6)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魏晋南北朝十二生肖民间开始 使用 耕耙耱 (铁犁牛耕) 翻车 隋唐胡椒菠萝蜜油橄榄 无花果菠菜西瓜小 茴香等 江东曲辕犁(铁犁牛耕)筒车 宋朝占城稻(自种至收仅 五十余日)胡萝卜等 棉花内地种植 经济重心南移一年三熟 (铁犁牛耕) 高转筒车 明清明朝引入红薯玉米烟草花生土豆辣椒番茄南瓜包 菜洋葱芒果菠萝向日葵清朝19世纪70年代引入 花菜苹果 (铁犁牛耕)风力水车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冶金青铜业商周时青铜业进入繁荣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制铁业西周时,中国已有铁器;汉代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铜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 铁工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制瓷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元朝出现)、彩瓷、珐琅彩,[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 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从唐朝开始,中国瓷器 大量输出国外。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明代为国外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清代为欧 洲商人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17世纪开始,欧洲陆续生产瓷器。 纺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唐代丝织品吸收了波斯风格。宋代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中的 写实风格。 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元朝民间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了丝、麻、棉的生产比例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阶段特征货币演变市(都市、商业城市、市镇、草市、早 市、夜市、港口外贸城市、榷场) 朝贡贸易(官方 贸易) 商周官府控制 商人 贝壳 春秋 战国 打破控制→繁荣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各诸侯国发行 不同的货币 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时空受 限→总体水平不高、发 展艰难 秦半两→五铢 (汉到隋) 市坊分开(加强官 府的严格控制) ①长安洛阳开 封杭州大都扬 州成都等 ②唐广州市舶 使外贸 汉到清 目的:国威、联 系、异域珍宝等 后果:消耗国 力,阻碍了官营 隋唐农手发展、运河→恢复 繁荣 开元通宝 邸店柜坊飞钱 都市东西市、草市发 展 农作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或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粟、稻石器木器 (耒耜) 刀耕火种 商(西)周“六”谷青铜具(少) 木石器(多) 石器锄耕排水培土沤肥灭虫 春秋战国(东周)铁器牛耕使 用推广 垄作法都江堰 两汉葡萄核桃黄瓜 大蒜香菜芝麻 豌豆茄子等耦犁耧车代田法 (铁犁牛耕) 漕渠白渠龙首渠

社会经济史试题

安徽大学2011年——2012年第一学期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试卷 学号:________ 院系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六题任选四题作答,每题5分,共20分) 1,均田制 2,官营手工业 3,交子 4,盐铁官营 5,一条鞭法 6,《齐民要术》 二,简答题(三题,共30分)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9’) 2.简述我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原因。(9’) 3.简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原因。(12’)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共20分) 1,结合你的认识,试论述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参照因素。北京定都问题至今仍饱受争议,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史学界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是否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简要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材料一: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是我国古代研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後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材料二:2003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都逃脱不了‘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材料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过专卖。专卖的品种有烟、茶、糖、酒、火柴、棉花、石油等几十种,日本曾对烟叶、樟脑及盐实行专卖,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曾实行鸦片专买。中国从春秋时期到明、清的许多朝代,也曾对盐、铁、酒、茶、醋、矾等产品实行过专卖。而当前中国在部分商品上也在实施专卖制度。 (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定律”。(5’)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该如何从制度上防止“黄宗羲定律”重现,并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税费制度及改革的意见和建议。(10’)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 (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主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时期) 2、世袭制(夏启开始) 3、分封制(西周开始)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②康熙、雍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