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疟疾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疟疾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疟疾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于丹综述,江钢锋审校

中图分类号:R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39(2006)06-0022-04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热带传染病,世界上超过40%的人生活在疟疾疫区,全球每年约有3~5亿人患病,接近3百万人死于疟疾[1]。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有效治疗疟疾及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低原虫血症和混合感染使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不能适应现代疟疾监控的要求,一些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及新的诊断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疟疾诊断方法主要分3类:一是以传统的镜检法为基础的病原学诊断,通过增加血样中的原虫数目、改进染色方法或两者结合来提高检测效率,如荧光染色技术等;二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如间接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其中免疫层析技术因其快速、简便等特点已成为疟疾诊断的研究热点;三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通过检测疟原虫种、株特异性的基因片段来确定疟原虫感染,如基因探针和PCR技术等。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1 病原学诊断

镜检法理论上可检出4个疟原虫/μL血,有经验的检验员能检出50个原虫/μL血[2]。该法费时、费力,对低原虫血症和混合感染容易漏诊、误诊,但因操作简单、经济实用,仍是基层单位检测疟疾的主要手段。荧光染色技术是由细胞浓集技术和荧光染色法结合发展而成的,如吖啶橙包被的毛细管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 technique,QBC)、苯并硫羧基嘌呤(benz othi ocarboxy purine,BCP)染色法等。QBC 法阳性检出率高,敏感性、特异性分别可达9316%和9814%,但价格昂贵,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繁琐,虫种鉴别及原虫计数困难,不能长期保存。改进滤光系统建立的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法可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上使用,敏感性、特异性接近QBC法,但染色无特异性,虫种鉴别困难。BCP 法染色鲜亮,一些常见的干扰物不显荧光,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714%和9112%,特异性分别为6617%和50%,但需要特殊光源的显微镜。

病原学检验方法尚没有很大突破,无法满足快速准确诊断的需要,如何提高荧光染色技术在低原虫血症时的敏感性,降低成本是该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

2 免疫学诊断

免疫诊断的靶抗原主要有富组氨酸蛋白22(his2 tidine2rich p r otein22,HRP22)、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 las modium lactate dehydr ogenase,pLDH)、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p las modium gluta mate dehydr ogenase, pG DH)等。依照标记和检测系统的不同可分为:间接荧光抗体法(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 F2 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 me linked i m munos or2 bent assay,E L I S A)、免疫层析技术等。

2.1 I FAT法

该法在抗原与待测血清结合后加入荧光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进行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但有一定主观性,标本无法保存,需荧光显微镜,且只有高滴度I F AT才适用于无症状带虫者的确定和临床诊断[3]。

2.2 EL I SA法

该法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黏附在载体上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与酶底物作用,根据底物显色深浅定性、定量检测抗原和抗体。该方法敏感性好、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由其衍生出的斑点EL I S A (Dot2E L I S A)、生物素2亲和素E L I S A(ABC2E L I S A)、酶联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EL I S A等一系列方法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针对不同抗原多个表位的融合抗体应用于E L I S A有望建立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新一代检测试剂盒。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06

2.3 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基于双抗夹心原理,根据待测血样通过检测线时的颜色反应来判断是否有疟原虫感染。该方法无须贵重仪器,操作简便易学,可直接读取结果,使快速诊断成为可能。以下根据不同的待检抗原对该方法作简要介绍。

2.3.1 HRP22抗原检测 ParaSight2F浸条法和快速免疫色谱测试法(i m munochr omat ographic test, I CT)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2种检测疟原虫HRP22抗原的方法。ParaSight2F只能检测恶性疟,而I CT 法还可检测间日疟及混合感染。当原虫密度>100个原虫/μL血时ParaSight2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98%和83%~98%[2],低于这个值时容易出现假阴性。对非恶性疟和血中仅含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病例容易漏检。病人血中残留的HRP22抗原和类风湿因子(rheu mat oid fact or,RF)容易导致假阳性。I CT法检测恶性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15%~100%和8415%~100%。对间日疟的检测水平稍低,敏感性为9014%~9418%,特异性为75%[4]。另外,ME I J I等[5]将I CT方法用于对鼠模的检测表明I CT的敏感性依赖于感染的阶段和感染期的长短,即血液中累积的抗原数量;但另外一些试验表明I CT条带的深浅同原虫密度高低无关[6]。当RF存在时,I CT方法也会出现假阳性,并且假阳性率随着RF滴度的增加而升高[7]。

一些新研制的试剂盒也同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Makr omed浸条法在对恶性疟的检验中以镜检为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19%和9215%,以PCR为标准时分别为97%和96%,阳性、阴性预测值为8112%和9215%[8]。MALAR2CHECK T M试纸条的敏感性为9714%,在高滴度RF患者中无假阳性结果[9]。NOW I CT试剂盒以PCR为标准敏感性分别为恶性疟9515%、间日疟8617%、卵形疟和三日疟6115%,特异性为9817%。对恶性疟的阳性、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918%和9717%,当原虫密度低于100个恶性疟/μL血和1000个间日疟/μL 血时敏感性分别下降到75%和55%[10]。我国学者自行研制的ACON Malaria胶体金试剂盒对恶性疟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可达到100%,对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检测的敏感性为95%。虽然同样存在由残留HRP22抗原引起的假阳性率高的问题,但价格上与进口试剂盒相比具有优势[11]。

2.3.2 LDH抗原检测 Op ti M AL法有较好的敏感性(89%~100%)和特异性(67%~100%)[12,13],并对镜检易误诊的巴贝西虫(Babesia s p.)呈阴性反应[14]。当RF存在时Op ti M AL方法的假阳性率低于I CT方法(0103%∶26132%),可能与检测抗原不同有关[7]。此外,Op ti M AL法可反映药物治疗后原虫数量的下降,检测同种和异种疟原虫的重复感染及疟疾的复燃,还可鉴别虫体死活[15],但进口试剂盒价格昂贵。

吴英松等[16]建立的快速免疫胶体金层析法(GI CA)在对恶性疟的检测中以镜检和PCR为标准,敏感性分别为88137%和86167%,特异性分别为95165%和97173%,与镜检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1155%。但当虫体密度<50个/μL血时,敏感性降低到60%。刘玉冰等[17]建立的快速电泳法试剂盒和快速薄层色谱法试剂盒可检出至少10~12个虫/μL血和25~35个虫/μL血,阳性检出率恶性疟分别为90100%和80100%,间日疟分别为83133%和76167%。

2.3.3 G DH抗原的检测 G DH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疟疾诊断新的候选分子,我国学者建立的G DH胶体金层析法敏感性、特异性可达86167%和96143%,与镜检的符合率为94171%[18]。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类可以快速、批量检测疟疾的诊断方法;且操作简便,易于判断结果,便于携带、保存、运输,无须贵重仪器设备,适于在偏远地区使用,有望成为自测试纸。如何降低试剂盒的成本,排除残留抗原和RF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低原虫血症的检出率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3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分为DNA探针技术和PCR技术两大类,常用的靶基因有环子孢子抗原(CSP)基因、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 U r RNA)基因等。

3.1 D NA探针技术

该方法主要在探针的来源及标记物的选择上有所不同,敏感性、特异性、镜检的阳性符合率均可达到90%,至少可检出01001%的原虫血症。但因为操作繁复、同位素污染等原因应用较少。张锦海等[19]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诊断间日疟、恶性疟及混合感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至少可检出10个间日疟原虫/μL血和5个恶性疟原虫/μL血。

3.2 PCR方法

PCR技术因其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对虫种、虫株的鉴别力逐渐取代镜检法成为疟疾诊断的“金标准”,套式PCR等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

感性和准确性。但PCR方法仍费力耗时,需要多次试验确定混合感染。如何在一次反应中检测多个虫种、虫株、甚至基因型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反转录PCR(RT2PCR)、复式PCR、实时PCR(real2ti m e PCR)等方法不同程度上满足了这些需要。

3.2.1 套式PCR 应用内、外2对引物扩增疟原虫基因组DNA,通过扩增片段长短或酶切图谱来判断感染的虫种、虫株。套式PCR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检测的敏感度分别达到011个虫/μL血和115个虫/μL血,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100%[20]。

3.2.2 复式PCR 采用疟原虫种、属特异性引物经一次扩增同时检测2种甚至多种疟原虫及混合感染,敏感度达到1个恶性疟/μL血和10个间日疟/μL血,避免了重复操作,节省成本及时间一半以上[21]。刘佩娜等[22]应用套式2复式PCR扩增SS U r DNA可同时检测4种人疟原虫。黄天谊等[23]将套式2多重PCR、等位特异PCR与标签引物(tag p ri m er)扩增技术相结合,检验恶性疟及间日疟CSP 不同基因型的灵敏度可达1~2个恶性疟原虫/μL 血和5~10个间日疟原虫/μL血,与套式PCR的符合率达到100%,且在低原虫密度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敏感性更优。

3.2.3 Real2ti m e PCR PERAND I N等[24]采用Re2 al2ti m e PCR检测恶性疟、间日疟和卵形疟,以套式PCR为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同测序结果一致。MANG OLD等[25]用该法检测4种人疟原虫的敏感度可达0101%~0102%,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9714%。Real A rtMalaria LC A ssay试剂盒可同时检出4种人疟原虫,敏感性、特异性达到9915%和100%,阳性、阴性预测率为100%和9916%[26]。

3.2.4 其他PCR方法 胡锡敏等[27]采用RT2PCR 技术扩增疟原虫SS U r RNA基因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敏感度达0134个虫体/μL血,高于PCR方法,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7196%和93175%,特异性好。江晓玲等[28]采用荧光定量PCR(F Q2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率为1×10-5时仍可检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检出率均超过了镜检和普通PCR,而且定量结果准确、可信,重复性高。URDANET A等[29]扩增恶性疟原虫高度重复亚端粒序列后与非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杂交,阳性检出率为75%,与镜检法(44%)相比r值为117∶1,在混合感染中r值可提高到215∶1,明显优于镜检法,适用于恶性疟流行区经常出现低原虫血症和无症状患者的检测。微滴度板杂交实验(m icr otiter p late hybridizati on)应用生物素标记4种人疟原虫共有引物对未知样品进行扩增,再在疟原虫种特异性基因探针包被的酶标板内进行杂交及显色实验,可在诊断同时进行种属鉴定,并可检出混合感染,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80%。MCNAMARA等[30]建立的复式PCR2连接酶反应对恶性疟、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敏感度分别可达到01000002%和0100001%。该方法同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意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2SS OPH)方法的符合率为78131%,敏感性更高。阳性检出率高于镜检,完全符合率为37%,部分符合率为1619%。

4 诊断方法比较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疟疾诊断方法结果不稳定,有些方面不尽人意,是否能替代镜检法成为主要的疟疾诊断方法仍受到怀疑。国内外有许多不同方法检验效果比较的研究:MOCKE NHAUPT等[31]和SI N GER等[32]在比较了镜检、快速诊断法(分别为I CT和makr omed malaria rap id test)、PCR三种方法检测胎盘疟疾患者的优劣后都认为RDT和PCR的检测结果较为接近,敏感性均高于镜检法;SI N GER 等还指出RDT的特异性低于镜检法。在PCR方法和Op ti M AL方法用于对胎盘疟疾患者的检验中显示PCR方法无论在对外周血还是对胎盘的检测中其敏感性(94%和72%)都明显高于Op ti M AL方法(71%和38%),而阳性检出率高于镜检[33]。

综上所述,近年来疟疾诊断方法研究的重点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PCR技术敏感、特异,优于其他方法,尤其Real2ti m e PCR技术可定量检测疟疾,结果由机器读取减少了主观干扰。PCR方法已逐渐成为疟疾诊断的标准,适于医疗设备条件好、技术人员充足的医院,但世界上疟疾流行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疟疾多发地区也都集中在西南偏远地区,因此PCR技术在基层单位的推广将面临很大困难。同样,尽管免疫层析技术快速、灵敏、简便,使试验室外的自我测试成为可能,但进口试剂盒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国学者自行研制的一些免疫检测试剂盒虽然现阶段看来检测效果不及进口试剂盒,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低廉的价格适于我国国情,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K ATHRY N N S,KEV I N C K,JAY S K.Malaria[J].C MAJ.

2004,170(11):1693-1702.

[2] MOODY A.Rap id diagnostic tests for malaria parasites[J].

C MR,2002,15(1):66-78.

[3] 许建卫,郑汝成,陈爱康,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疟原虫镜检

和疟史访问结果间的关系[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23

(4):341-343.

[4] 郑香,汤林华,许永湘,等.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诊断恶性疟和

间日疟的效果评价[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17(4):235-236.

[5] ME I J IA,AKI RA I,H I ROY UKIM,et https://www.360docs.net/doc/907593461.html,borat ory evaluati on

of the I CT MALAR I A P.F/P.V.i m munochr omat ographic Test f or detecting the panmalarial antigen using a r odent malaria model [J].Am J Tr op Med Hyg,2004,70(2):139-143.

[6] 张再兴,杨煌.快速免疫色谱法诊断恶性疟原虫试验研究

[J].医学动物防制,2000,16(10):548-550.

[7] I Q BAL J,SHER A,RAB A,et al.Plas modium falci parum histi2

dine2rich p r otein22based i m munocap ture diagnostic assay for ma2 laria:cr oss2reactivity with Rheumat oid fact ors[J].JC M,2000,

38(3):1184-1186.

[8] R I CHARDS ON C D,C I A CH M,Z HONG J Y K,et al.Evalua2

ti on of the Makr omed di p stick assay versus PCR for diagnosis of p las modium falci parum malaria in returned travelers[J].JC M,

2002,40(12):4528-4530.

[9] AV I L A P E,KI RCHG ATTER K,BRUN I A LTI K C,et al.Evalu2

ati on of a rap id di p stick test,Malar2check,for the diagnosis of p las modium falci parum malaria in B razil[J].Rev I nst Med Tr op Sao Paul o,2002,44(5):293-296.

[10]F ARCAS A G,ZHONG J Y K,LOVEGROVE E F,et al.Evalu2

ati on of the binax NOW I CT test versus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and m icr oscopy f or the detecti on of malaria in returned travelers

[J].Am J Tr op Hyg,2003,69(6):589-592.

[11]张海超,陈沛泉,欧凤珍,等.两种试剂盒快速检测疟原虫的

比较[J].热带医学杂志,2004,4(6):693-695.

[12]SI N GH N,VALECHA N,NAGP AL A C,et al.The hos p ital2

and field2based perfor mances of the Op ti M AL test,f or malaria di2 agnosis and treat m ent monit oring in central I ndia[J].Ann Tr op Med Parasit ol,2003,97(1):5-13.

[13]JAMSHA I D I,P ARS OT AM R H,AL I S,et al.D iagnosis of i m2

ported malaria by p las modium lactate dehydr ogenase(pLDH)and

histidine2rich p r otein2(PfHRP22)2based i m munocap ture assays

[J].Am J Tr op Med Hyg,2001,64(1,2):20-23.

[14]P ALMER J C,ALFRE DO B J,BRUCK NER A D,et al.Multi2

center study t o evaluate the Op ti M AL test f or rap id diagnosis of malaria in U.S.hos p itals[J].JC M,2003,41(11):5178-

5182.

[15]I Q BAL J,MUNEER A,KHAL I D N,et al.Perfor mance of the

Op ti M AL test f or malaria diagnosis among sus pected malaria pa2 tients at the rural health centers[J].Am J Tr op Med Hyg,2003,

68(5):624-628.

[16]吴英松,李明,毕惠祥,等.自制免疫胶体金层析条检测恶性

疟原虫的初步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

22(2):229-232.

[17]刘玉冰,王福勇,余志伟,等.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

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2,2(4):444-446.

[18]李妍,宁云山,李莉,等.抗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单克隆

抗体的研制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J].第一军医大

学学报,2005,25(4):435-438.

[19]张锦海,陶开华,李越希.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疟原虫的研制及

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179-1181. [20]N I U C,ZHU XP,ZHOU L,et al.Detecti on of p las modium vivax

by nested PCR amp lificati on of dried bl ood s pots on filter papers

[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0,7(1):7-10.

[21]王香凤,华德,蔡贤铮.应用双重PCR检测海南疟区发热病人

的效果[J].中国热带医学,2002,2(2):147-149.

[22]刘佩娜,姜素华,付云朝,等.套式PCR扩增SS U r DNA特定片

段检测云南金平县疟原虫感染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病防

治杂志,2002,15(5):270-272.

[23]黄天谊,王世海,黎学铭,等.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

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

虫病杂志,2005,23(3):140-142.

[24]PERAND I N F,MANCA N,CALDERARO A,et al.Devel op2

ment of a real2ti m e PCR assay f or detecti on of p las modium falci2 parum,p las modium vivax,and p las modium ovale f or r outine clini2 cal diagnosis[J].JC M,2004,42(3):1214-1219.

[25]MANG OLD A K,MANS ON U R,K OAY S C E,et al.Real2ti m e

PCR for detecti on and identificati on of p las modium s pp[J].JC M,

2005,43(5):2435-2440.

[26]F ARCAS A G,ZHONG J Y K,MAZZ ULL I T,et al.Evaluati on

of the real A rt malaria LC real2Ti m e PCR assay for malaria diagno2 sis[J].JC M,2004,42(2):636-638.

[27]胡锡敏,林世干,陈冬燕,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和鉴

定疟原虫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10):

894-896.

[28]江晓玲,李明,徐伟文,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恶

性疟原虫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14(4):

254-256.

[29]URDANET A L,G UEVARA P,RAM II REZ J L.Evaluati on of

DNA recombinant methodol og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las modium

falci parum and their comparis on with the m icr oscopy assay[J].

Me m I nst O s waldo Cruz,1998,93(5):639-676.

[30]MCNAMARA T D,THOMS ON M J,K ASEHAGEN J L,et al.

Devel opment of a multi p lex PCR2ligase detecti on reacti on assay f or diagnosis of infecti on by the f our parasite s pecies causing malaria

in humans[J].JC M,2004,42(6):2403-2410.

[31]MOCKENHAUPT P F,ULMEN U,G AERT NER V C,et al.D i2

agnosis of p lacentalmalaria[J].JC M,2002,40(1):306-308.

[32]SI N GER M L,NE WMAN D R,D I A RRA A,et al.Evaluati on of a

malaria rapid diagnostic test f or assessing the burden of malaria dur2 ing pregnancy[J].Am J Tr op Med Hyg,2004,70(5):481-485. [33]MANKHAMBO L,K ANJALA M,RUDMAN S,et al.Evaluati on

of the Op ti M AL rap id antigen test and s pecies2s pecific PCR t o de2 tect p lacental p las modium falci parum infecti on at delivery[J].

JC M,2002,40(1):155-158.

(收稿日期:2006-07-21)

(本文编辑:袁华晖)

最全疟疾防治知识总结整理

最全疟疾防治知识总结整理 一、概述: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在安徽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

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2.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是符合以下任何一点的即为疟疾:①血液中查检疟原虫;②临床症状典型;③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四、预防和控制: 1.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连服8天。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 2.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DDV、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若适当口服些维生素B1片,也能收到防治的良好效果。个人防护亦很重要,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3.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尤其是带虫的人,这种人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在普查中才能发现,但是他们在传播疟疾方面却能起很大作用。 疟疾在云南俗称“瘴气”、“打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25种乙类传染病中的一种。疟疾的流行面极广,遍布于北纬60度至南

疟疾单选题及答

疟疾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疟疾俗称(B) A.感冒 B.打摆子 C.发烧 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C) A. 2种 B. 3种 C.4种 D. 5种 3.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A) A.弯曲疟原虫 B.间日疟原虫 C.恶性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疟疾的管理被列入为(C) A.甲类传染病管理 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 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C)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6.以下各个地区中,有疟疾流行的地区性是(D) A.欧洲 B.北美洲 C.日本 D.东南亚 7.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 A.蚊子叮咬 B.吸入飞沫 C.苍蝇污染食物 D.性交 8.疟疾传播给人,其感染人体的阶段是(B)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9.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A)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10.疟原虫生活史中有几类增殖(C) A.1 B. 2 C. 3 D. 4 1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D) 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 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 12.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 13.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D)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4.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48小时 D. 72小时 15.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B)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A)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嗜人按蚊 D.大劣按蚊 17.最简单、直观地鉴别中华按蚊成蚊是看其在物体表面停留时的姿态,以下描述中属于中华按蚊典型停留姿态的是(A) A.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B.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C.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D.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18.以下各个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是(D)

疟疾题库

疟疾题库 一、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A”涂黑,判断为错误的请将相应题号的“B”涂黑)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 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3. 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 4.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5 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 6. 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7. 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8.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9.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然后再寄生于红细胞内。() 10. 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11.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起。()27 12. 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13. 输血也可传播疟疾。() 14. 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播给胎儿。() 15. 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16. 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17. 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18. 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小时。() 19. 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小时。() 20. 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 21. 间日疟能引起患者死亡。() 22. 各种人体疟原虫都会出现再燃。() 23. 疟疾的复发是指初发患者经治疗后,血中疟原虫已彻底肃清,但是肝脏中的迟发型子孢子复苏后,并发育释放裂殖子再进入红细胞内,经繁殖而引起临床症状。()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 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 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 4.1治疗 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 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 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4.1.3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 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4.1.1或4.1.2治疗。 4.1.4间日疟抗复发治疗 流行季节前,对1或2年内有疟史者,成人用乙胺嘧啶100mg 2日分服,加伯氨喹90mg 4日分服。 4.1.5重症病例治疗(洋见附录C)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一、概述: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在安徽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

3.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尤其是带虫的人,这种人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在普查中才能发现,但是他们在传播疟疾方面却能起很大作用。 疟疾在云南俗称“瘴气”、“打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25种乙类传染病中的一种。疟疾的流行面极广,遍布于北纬60度至南纬4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从全球论,疟疾流行的态势非常严重,且正在恶化。每年,疟疾引起的临床病例约有3-5亿,有100万以上的人死于疟疾。它威胁着约占世界人口40%的23亿人民,逐渐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家庭的安宁,加大了儿童生存的危险。我省地处边疆地区,与疟疾高度流行国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历史以来均为疟疾高发区。经过积极的综合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基本控制,发病率大为降低。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尤其是抗氯喹恶性疟的扩散和蔓延,致使疟疾发病在边境地区和元江沿岸地区有增多和蔓延的趋势,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点状暴发。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则疟疾流行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势必继续扩大。为了使您及您的家人更好地预防疟疾,本文向您介绍了有关疟疾防治的基本知识,希望对您及您的家庭防止疟疾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方面有所帮助。请您立即行动起来,“关爱自己,关注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您的贡献。

疟疾防治知识题库

附件3 江西省疟疾诊治知识题库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V”错的打“%”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V ) 2.能感染人的有 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X ) 3 ?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X)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V )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 ( V) 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 ( X )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 ( X ) 8.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X )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X )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V )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X ) 12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 X )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X )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X ) 15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 V ) 16 .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 X ) 17 .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X) 18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V ) - 11 -

19 ?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X ) 20 ?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V ) 21 ?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 小时。( V ) 22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 小时。( V ) 23 ?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V ) 24 ?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 X ) 25 ? 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 ( V ) 26 ? 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X ) 27 ?输血也可以传播疟疾。(V ) 28 .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 X ) 29 .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V ) 30 .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X ) 31.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V) 32 .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 小时。( V ) 33 .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 小时。( X) 34 .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 V ) 35.间日疟能引起患者死亡。( X ) 36.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V ) 37 .各种疟原虫都会出现再燃。 ( V ) 38. 疟疾的复发是指初发患者经治疗后,血中疟原虫已彻底肃清,但是肝脏中的迟发型子孢子再次释放至血液 中、经繁殖而引起临床症状。( V ) 39.各种疟原虫都有复发现象。 (X ) 40 .脑型疟多见于儿童。 ( V ) 41 .免疫力低下者也常常引发脑型疟等重症疟疾。 (V ) 42.患者一旦发展成了脑型疟,就治不好了。 ( X ) 43 .在对脑型疟患者救治过程中,只要关注病原体就可以了。( X ) 44 .在对脑型疟的救治过程中,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V ) 45.输血性的疟疾治疗后也有复发。 (X ) 46.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三个方面。 (V ) 47.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 有输血史。 ( V ) 48.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X) 49 .在疟疾发作后数小时采血进行镜检是最好的时机。( V ) 50.血片中查到疟原虫还不能确定患者就是疟疾病例。 (X ) 51 .对疟疾病例的隔离要求与其他传染病的隔离要求一样。 (X ) 52 .疟疾病例经治疗后,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 ( V) 53.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V) 54 .ACT 是氯喹和伯氨喹的简称。( X ) 55.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V) 56 .非重症恶性疟病例的首选抗疟药物剂型为注射剂。( X) 57.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应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 (X ) 58.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 ( V) 59.在使用伯氨喹治疗疟疾患者时,需注意患者是否同时患有G6PD 缺乏症。 (V ) 60.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 X ) 61 .休止期抗复发治疗针对的是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X ) 62.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X ) 63.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的。 (X ) 64 .到疟疾流行区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让蚊子叮咬。(V ) 65 .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上一年内本辖区内登记、报告的所有间日疟病例,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 1 次传播休止期根治。(V) 66 . RDT 是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V ) 67 . RDT主要检测待检样本中的疟原虫抗体。(X ) 68.对发热病人开展血片的疟原虫检测或RDT 检测是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V ) 69 .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V ) 70 .疟疾病例的疫点处置是为了保护病例。(X )71.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是来自流行区的人群。(V) - 12 -

疟疾培训试题

疟疾防治知识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50分)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3.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 4.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 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5.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6.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 7.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8.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9.在对脑型疟的救治过程中,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10.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三个方面。()11.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12.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13.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应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14.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 15.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16.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17.氯喹是一种预防疟疾的药品,口服2片可以预防7-19天。()18.对发热病人开展血片的疟原虫检测或RDT检测是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19.由于人群对疟疾没有有效的免疫,所以出国旅游、到高疟区活动的人是高危人群()20.中国到2015年消除疟疾。() 21.4月25日是全国疟疾日。() 22.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 23.预防疟疾服药的方案成人剂量为磷酸哌喹每月服2次,每次600mg,饭前服。()24.重症疟疾治疗首选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简称ACT)进行治疗。() 25.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 二、单选题(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1.疟疾俗称?()A.感冒B.打摆子C.发烧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 A.2种B.3种C.4种D.5种 3.以下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 A.弯曲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恶性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此是如何管理的?() A.甲类传染病管理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 6.以下哪个地区有疟疾流行?()

(完整word版)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 【概述】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 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 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 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 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 现居流行区 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 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 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 (二)普通型疟疾 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 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 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 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 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 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患 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 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 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对部分患者来说液体输入过量、高原虫血症、肾衰竭及妊娠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6.黄疸及肝功能障碍轻度黄疸在重型疟疾患者中常见,抗疟药治疗后即可恢 复。但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并有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肝脏明显肿大且有压痛,表面肝脏明显受损,多见于重度感染者。 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7.重度贫血疟疾患者血中疟原虫数超过1000/ul时,出现正细胞贫血,血细 胞比容<15%或血红蛋白<50g/L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一节临床表现 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 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 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 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整个发作历时6~10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 (四)间歇期 1 前一次发作结束至后一次发作开始之间为间歇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所感染的疟原虫完成1次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此外,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的免疫力等亦可影响间歇期的长短。间歇期患者自感良好,体温常在正常范围内,偶见低热者。 (五)再燃 患者在经一定的治疗或机体免疫力等因素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并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殖,一俟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感染人体的4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再燃。 (六)复发 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复发见于间日疟、卵形疟患者,恶性疟、三日症患者无复发。

安徽省疟疾诊治知识题库

安徽省疟疾诊治知识题库(2014年版) 一、是非题 流行病学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 3、全球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包括非洲、中南美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 4、疟疾只在非洲流行。(×) 5、东南亚主要流行的是间日疟。(√) 6、非洲主要流行的是间日疟。(×) 7、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 8、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 9、疟疾根据感染地点不同分为当地感染病例(内源性病例)和输入病例(外源性病例)(√) 10、输入性疟疾病例是指在外地感染到当地发病,对当地而言为输入性疟疾病例(√)。 11、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 12、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 13、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14、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 15、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是在流行区内的常住人群。(√) 16、由于人群对疟疾没有有效的免疫,所以出国旅游、到高疟区活动的人是高危人群。(√) 17、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18、输血也可传播疟疾。(√) 19、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播给胎儿。(√) 20、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病原与媒介 21、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裂体增殖两个阶段。(×) 22、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23、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24、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25、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 26、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然后再寄生于红细胞内。(√) 27、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 28、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临床表现 29、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 30、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31、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32、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33、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小时。(√) 34、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小时。(×)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91995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9—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 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 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 处理 4.1 治疗 4.1.1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 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 恶性疟治疗 4.1.2.1 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 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 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4.1.3 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 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4.1.1或4.1.2治疗。4.1.4 间日疟抗复发治疗 流行季节前,对1或2年内有疟史者,成人用乙胺嘧啶100mg 2日分服,加伯氨喹90mg 4日分服。 4.1.5 重症病例治疗(洋见附录C) 4.1. 5.1 用青蒿琥酯钠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注射作抗疟治疗。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答案)

x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 1. “全国疟疾日”是在每年的哪一天( B ) A 1月3日 B 4月26日 C 6月8日 D 12月8日 2.确诊疟疾的最可靠方法是什么(A) A取血显微镜检查疟原虫B根据临床症状 C拍摄X线D心电图 3.下列哪项不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D ) A蚊虫叮咬B输血 C胎盘D飞沫 4.我国目前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方是(B ) A西藏、黑龙江、内蒙古B安徽、云南、海南 C福建、广西、山东D江苏、安徽、湖南 5.典型间日疟临床表现(C ) A突然发病,无寒颤,仅有畏寒感 B间歇期极短,体温曲线呈“M”型 C周期性发冷、发热和出汗,伴有脾肿大、贫血等体征。 D发热常在深夜并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6.下列哪项不属于疟疾的特殊临床表现( D ) A黑热尿B类白血病反应与何杰金氏病样反应C疟疾性紫癜D白血病 7.疟疾的临床诊断要点不包括(D )

A多数病例在发作前有长短不一的寒颤或畏寒 B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 C有溶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D发热特点呈稽留热、一般超过39度 8.杀灭肝内期疟原虫的唯一药物是( B ) A乙胺嘧啶B伯氨喹 C氯喹D哌喹 9. 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疟疾的传染源为( D) A 外周血内有裂殖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B外周血内有环状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C外周血内有滋养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D外周血内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10.疟原虫的生活史是( A) A 蚊唾腺---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胃----蚊唾腺 B 蚊唾腺----蚊胃---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 C 人肝细胞---蚊胃---蚊唾腺----人红细胞----蚊唾腺 D 人红细胞----人肝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 1.间日疟爆发点处理时,对病发率超过10 %的村要进行全民预防用药。(√) 2.间日疟爆发点处理时,对病发率超过3%的村要进行重点人群预防用药。(√) 3制作血片时最佳采血部位为耳垂、手指、足趾或足跟。(√) 4.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 5.可以治疗疟疾药物包括伯喹、氯喹和青蒿素类等。(√) 6.评价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好坏,主要依靠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的合格率来判定。(×)

疟疾考试题

附件2:疟疾防治知识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选择题(不定项) 1.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B) A恶性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2.疟疾的传染源为(B) A体内有裂殖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B体内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C体内有滋养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D体内有子孢子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3.典型的疟疾症状有(ABD) A发热B寒战C呕吐D出汗E咳嗽 4.确诊疟疾的方法(C) A查大便B查小便C查血D查痰液 5.在疟疾流行区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提高“三热”病人血检率。“三热”病人是指(B) A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感冒的发热病人 B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C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感觉身体先冷后热的病人 D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贫血的发热者 6.间日疟现症病人的临床治疗方案(A) A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B蒿甲醚7日疗法 C氯喹/伯氨喹四日疗法D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或复方 7.杀灭肝内期疟原虫的唯一药物是(B)

A乙胺嘧啶B伯氨喹C氯喹D哌喹 8.引起脑型疟疾最常见于(B) 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 9.用于恶性疟治疗的药物有哪些(ABC) A蒿甲醚B双氢青蒿素C青蒿琥酯D氯喹E伯氨喹 10.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ABCDE) A基本情况B病例筛查C媒介调查、控制D健康教育E扩大治疗 附件3: 山东省疟疾防治知识习题库 一、是否题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A.对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B.错 3.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B.错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A.对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A.对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B.错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B.错 8.间日疟在我国可以全年流行。B.错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B.错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A.对

疟疾鉴别诊断

疟疾鉴别诊断 E.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具有季节性和群体性,发热常伴有较明显咳嗽、鼻塞和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2登革热 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血、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d?5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液IgG 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3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脑型疟疾症状和体征相似。乙型脑炎抗体(特异IgM )检测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测有脑膜炎双球菌可以区别。 E.4中毒性菌痢 儿童中毒性菌痢中的脑膜脑炎型与脑型疟相似,但中毒性菌痢多有休克发生,大便检查可见大量黏液及脓细胞。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5败血症 有寒颤、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驰张热,无周期

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6急性肾盂肾炎 有间歇热或不规则的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及尿混浊,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尿液镜检有脓细胞。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7伤寒 患者常呈面部表情淡漠状,胸、腹部常见玫瑰疹,脉搏常不随热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呈相对缓脉。白细胞降低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及大小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8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接触疫水史,多数仅见畏寒,少有反复寒颤,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鲜见间歇热。眼结膜充血和出血,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剧烈。重者有肺出血。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9恙虫病 患者在阴部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d-6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其热型为稽留或驰张型。恙虫外斐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一、概述: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在安徽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

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2.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是符合以下任何一点的即为疟疾:①血液中查检疟原虫;②临床症状典型;③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四、预防和控制: 1.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连服8天。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 2.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DDV、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若适当口服些维生素B1片,也能收到防治的良好效果。个人防护亦很重要,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疟疾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疟疾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于丹综述,江钢锋审校 中图分类号:R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39(2006)06-0022-04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热带传染病,世界上超过40%的人生活在疟疾疫区,全球每年约有3~5亿人患病,接近3百万人死于疟疾[1]。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有效治疗疟疾及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低原虫血症和混合感染使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不能适应现代疟疾监控的要求,一些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及新的诊断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疟疾诊断方法主要分3类:一是以传统的镜检法为基础的病原学诊断,通过增加血样中的原虫数目、改进染色方法或两者结合来提高检测效率,如荧光染色技术等;二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如间接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其中免疫层析技术因其快速、简便等特点已成为疟疾诊断的研究热点;三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通过检测疟原虫种、株特异性的基因片段来确定疟原虫感染,如基因探针和PCR技术等。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1 病原学诊断 镜检法理论上可检出4个疟原虫/μL血,有经验的检验员能检出50个原虫/μL血[2]。该法费时、费力,对低原虫血症和混合感染容易漏诊、误诊,但因操作简单、经济实用,仍是基层单位检测疟疾的主要手段。荧光染色技术是由细胞浓集技术和荧光染色法结合发展而成的,如吖啶橙包被的毛细管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 technique,QBC)、苯并硫羧基嘌呤(benz othi ocarboxy purine,BCP)染色法等。QBC 法阳性检出率高,敏感性、特异性分别可达9316%和9814%,但价格昂贵,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繁琐,虫种鉴别及原虫计数困难,不能长期保存。改进滤光系统建立的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法可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上使用,敏感性、特异性接近QBC法,但染色无特异性,虫种鉴别困难。BCP 法染色鲜亮,一些常见的干扰物不显荧光,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714%和9112%,特异性分别为6617%和50%,但需要特殊光源的显微镜。 病原学检验方法尚没有很大突破,无法满足快速准确诊断的需要,如何提高荧光染色技术在低原虫血症时的敏感性,降低成本是该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 2 免疫学诊断 免疫诊断的靶抗原主要有富组氨酸蛋白22(his2 tidine2rich p r otein22,HRP22)、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 las modium lactate dehydr ogenase,pLDH)、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p las modium gluta mate dehydr ogenase, pG DH)等。依照标记和检测系统的不同可分为:间接荧光抗体法(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 F2 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 me linked i m munos or2 bent assay,E L I S A)、免疫层析技术等。 2.1 I FAT法 该法在抗原与待测血清结合后加入荧光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进行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但有一定主观性,标本无法保存,需荧光显微镜,且只有高滴度I F AT才适用于无症状带虫者的确定和临床诊断[3]。 2.2 EL I SA法 该法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黏附在载体上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与酶底物作用,根据底物显色深浅定性、定量检测抗原和抗体。该方法敏感性好、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由其衍生出的斑点EL I S A (Dot2E L I S A)、生物素2亲和素E L I S A(ABC2E L I S A)、酶联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EL I S A等一系列方法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针对不同抗原多个表位的融合抗体应用于E L I S A有望建立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新一代检测试剂盒。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