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高速铁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高速铁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高速铁路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高速铁路经济拉动影响交通

【摘要】高速铁路对中国经济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具体通过缩短时空距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进人才、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且加速既有经济圈的扩张,形成新的经济圈。但是,它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效应——虹吸现象。

如果说,投资、内需和出口是拉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那么,交通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高速铁路以其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舒适方便、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轻、经济效益好等诸多优点成为现今大力发展的交通工具,可谓是“生逢其时”。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规律表明,交通的发达程度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成正比的。我国高铁的发展势头异常强劲,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不可限量。首先表现在自身的运营对经济的贡献,更多的是其功能性带给整个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交通在实现人与物的更快的流通后,缩短了各个区域的时空距离,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交流。随着高铁的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带的效应将显著增强,其中包括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继续扩张。继长三角、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后,全中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型。今天的大都市群是被高速铁路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它的形成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度交通体系的完善。以交通为基础,我国现已形成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三个最大的大都市群体。高铁将促进我国商业地产尤其是大都市群内的商业地产的繁荣与成熟。枢纽地区的城市群将形成商业、商务办公、娱乐中心、居住区。高速铁路的持续发展将形成包括西安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在内的更多经济圈,最终将形成高效的运输体系,实现全中国的自由经济交流。

高铁对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增长。高铁具有促进城市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为例,沪宁高铁的开通,首先,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南京将逐渐成为上海的副中心城市,由于高铁使沪杭之间的距离“缩短”,增加沪宁之间的人员流动,为南京带来发展和机遇。此外,高铁沿线城市将迎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沪宁高铁沿线地带交通便利,地价相对上海较低,而且劳动力更廉价,大批企业为降低成本,把

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核心城市——上海,而将生产部门转移至高铁沿线城市,这就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上海及其他城市的产业专业升级转型。上海逐渐形成总部基地集群,而其他企业将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

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由自然资源及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政治环境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多种因素在长时期内综合作用的结果。高速铁路的发展将促进经济的交流,克服资源环境的制约,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布局。尤其是对制造业,高铁运输技术会大大提升速度和效率,相对缩短了空间距离,突破了运输时效限制,增大了产业布局的灵活性。再有,高速铁路的发展能够优化高技术产业布局,实现科技人才、信息、基础设施等的交流,形成便捷、舒适的人员交流环境和信息传递,从而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

高速交通的发展能够通过缩短区域间距离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交通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合理分配,为经济社会快速繁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通道。高铁将提供更为快捷和高效的交流通道,将对社会经济发挥巨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高铁在形成城市间紧密链接的同时,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生产要素在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局域聚集。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明显,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会因为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浓,城市环境不佳等原因,则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这就是高铁经济所带来的负面的虹吸效应,这也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

【参考资料】

1.高铁与中国经济格局. 李孟刚第一财经日报 2010-11-22

2.中国经济驶入高铁时代. 林琦/康熙泽路透中文网 2010-7-22

3.高铁,引领中国经济快速转型的一张王牌. 天涯经济论坛 2011-2-19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体系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多重体系。在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整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末,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增长率为18. 6% ,其中三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总资产超过万亿美元,预计净收入将同比增长可达到50%。 然而自1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从世界经济形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从整个世界经济形态来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缓慢复苏期,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爆发,08年的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表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已然势不可挡。然而目前世界经济体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

(整理)-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0-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1、中国GDP分析 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图3.3 2005-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2、中国CPI指数分析 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

图3.4 2005-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表3.5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3、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7%,重工业增长11.5%。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环境分析

快递运营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010 年中国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GDP 同比增长 10.3%。在宏观经济带动下,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增幅在 10%以上,均高于同期 GDP增长水平。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消费者购买力增加,快递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 2010 年,邮政速递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 574.6 亿元,同比增长 19.96%。2010 年是我国快递业持续发展的一年,进入世界前三位。2010 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574.6 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 23.4 亿件,分别是“十五”末的 250%和 300%,快递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010 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81.1%、10%和 8.9%,业务量比重分别为 79.3%、11.6%和9.1%。在经历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的快递行业发展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转变,产业整体已经从以量取胜,规模扩张向保持适度增长,注重服务,以质取胜的方向转变,快递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改善,市场集中度将提高。 二、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2010 年世界经济都呈现出复苏的景象,各个行业都在不同方面有了长足的增长,2010年,由于世界大多数区域的产出增长重新加速,全球实际 GDP 增长约 3.5%。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找不到新的动力源,大多数国家的增长率很可能会在 2011 年再次下跌。 金融风暴对低收入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危机期间遏制了失业率上升,国内需求迅速复苏,并促成它们 2010年产出的增长。到 2010 年 4 月份,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额达到 2008 年的最高点,出口额增加,初级商品价格从 2009 年一季度的低迷状态下反弹,促进了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快递服务行业有望得到恢复与发展。 尽管影响全球经济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

中国高铁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中国高铁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高铁发展背景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的现状 高速铁路是现代铁路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了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高铁正飞速发展。中国高铁“四纵四横”在中国地图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纵”是指四条纵向铁路客运专线:①纵贯京津沪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 318公里的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②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全长2 260公里的北京经武汉、广州到深圳的客运专线;③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全长约1 700

关于“中国高速发展高铁弊大于利”辩论赛稿子(2)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的论证中存在个缺陷 1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高铁发展有利,但始终没有论证高速发展高铁如何有利,显然偏离了辩题 2 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的辩题是我国高速发展高铁是弊大还是力大,这是个比较命题,但对方辩友却没有给我们一个判定的标准,没有证明为什么利大于弊 3 对方辩友一直说我们目光不够长远,那么我请问高速发展就目光长远了嘛?显然不是嘛 我方从来没有否认高铁本身,我们强调的是高速发展高铁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1 高速发展高铁与我们的国情不符。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铁技术虽然先进,但是铁路综合营运能力极差,无论是高铁司机的培训机制,还是售票、退票、晚点的管理,电网系统,亦或是基础设施等都没有完善,在这样严重脱节的情况下,一味的追求高铁的高速发展能带来多少好处呢? 不可否认我们一部分人需要高铁,但是就代表了一定要高速发展嘛?比如说你饿了就一定要一口气吃个胖子嘛?有句俗语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再说了,在现有的高铁数量下就存在许多空车厢,你还要告诉发展,在资源如此紧缺的时代这简直就是犯罪啊!甚至有地区为了提高高铁的上座率竟停开了四辆火车,对方辩友能理解这种被高价被高铁的气愤心理嘛?如果对方能理解,那你还觉得高速发展高铁利大于弊嘛? 2 高速发展高铁与我国“以人为本”的概念不符。高速发展高铁问题重重,为了追求高铁的高速发展,中国高铁典型的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让人如何放心其质量。 且铁路路基沉降需要5—6年,对于高铁的无轧铁路更是如此,但如今尚未沉降就营运的高铁屡间不鲜。

请看看高铁运营期间发生了多少起事故,通车仅20天的京沪高铁5天就发生6次故障,7.23事件更是让许少鲜活的生命远离我们而去,如此频发事故难道仅是以“磨合期”就能搪塞过去嘛?难道我们还不应该放慢脚步去反思,去总结嘛? 都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舍弃了国民最宝贵的生命想套住什么呢?还要牺牲多少人你们才能承认高速发展高铁弊 大于利呢!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与双赢(下) 92分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与双赢 (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2分 1、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正确 错误 2、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 正确 错误 3、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即可,不需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正确 错误 4、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的两个内容。 正确 错误 5、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和领海。 正确 错误 6、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环保部门给予奖励。 正确 错误 7、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正确 错误 8、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正确 错误 9、对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企业或单位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或关闭。 正确 错误 10、三门峡水库处于黄河干流,连接豫、晋两省。 正确 错误 11、环境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 )。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生态环境 原生环境 12、三门峡水库1957年开工建设,()2月试运行。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3、西湖风景区被国家划入西湖重要生态景观保育功能区,土地面积约()。 173平方千米 182平方千米 195平方千米 161平方千米 14、我国2010年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 10.00%

20.00% 30.00% 40.00% 15、中国共有约50万个中、小型锅炉,每年消耗()吨煤。 1亿 2亿 3亿 4亿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起施行。 1998年1月1日 2007年10月28日 2008年4月1日 17、《节约能源法》所称能源,是指()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的有用的各种资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 太阳能、风能 煤炭、水电、核能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18、《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刘平北京城市学院 提纲;一、引言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4环境污染影响 三、环境保护 四、结论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影响环境保护 一、引言: 环境污染,已成了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①本文就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1.1环境污染概论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②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2.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2.2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水,不应该浪费,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水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国家、人民的重视。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一些地

2010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回暖基础夯实,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2010年我国经济回暖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三大需求中,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4万亿政府投资带动下,去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40%,“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特征明显。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对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导致国进民退,国有资本纷纷进入地产、运输、矿产等领域,不利于市场活力的提高,社会投资受到融资、准入等方面的约束增长乏力,2009年过去了,但仍未出现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的趋势,这使2010年中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内生增长活力。 消费是去年的一大亮点,在家电和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及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刺激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为1985年以来最高值,汽车消费实现了24.5%的快速增长,住房销量创建国以来新高,为经济快速回稳奠定了坚实基础。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将促使消费成为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进出口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影响最显著的领域,去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去年下半年,随着外部需求缓慢回升,出口降幅出现收窄迹象, 2010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将促使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内需强劲以及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将拉动进口回升加速,但外贸领域政策空间缩小。 去年我国经济出现回暖,主要依靠政策刺激,缺乏脱离振兴措施实现内生增长的活力,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又引发的诸多问题,比如过度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预期。过度的刺激政策在2010年会有所收敛,2010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微调的可能性较大,届时部分刺激政策时效也将随之结束,这又对经济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二、2010年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经济复苏过程中,“重量轻质”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项目建设忽视生态环境因素,而外需低迷和新建项目过快增长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 (二)通胀压力逐步显现 虽然当前全国CPI同比仍为负值,但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

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我国高铁发展简史 我国高速铁路(China Railway High-speed),简称我国高铁,是指我国境内建成使用的高速铁路,为当代我国重要的一类交通基础设施。 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我国高速铁路是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千米(含预留)以上、列车初期运营速度每小时200千米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网由所有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千米以上新线和部分经改造后设计速度达标每小时200千米以上的既有线铁路共同组成。 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 建设背景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以1964年日本新干线铁路建成使用为标志,全球开始发展商业运营高速铁路。 20世纪80年代,经原我国铁道部研究院相关专家分析:受限于当时经济科技以及市场环境,我国发展高速铁路需分阶段进行,先完成常速范围内的列车提速和扩编组,直至21世纪初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才有可能新建高速客运专线铁路。 同一时期,广九铁路广深段启动电气化改造工程,计划引进摆式动车组列车,提速至160千米/小时,成为我国发展准高速铁路的择优试验线路。 建设历程 试验阶段 1990年至1991年期间,我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提出分期分段兴建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流的建设理念,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 1991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发布,设计“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独立研发我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12月28日,广深铁路启动准高速

化改造,成为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同一时期,原我国铁道部组织专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 1994年,我国科学界、工程学术界对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兴建高速新线”“改造提速旧线”两种方案产生分歧,致使该项目被搁置。12月22日,广深铁路完成准高速化改造,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160千米/小时。 1996年,我国与韩国共同研制高速列车,并在广深铁路上进行试验。 1998年6月24日,韶山8型0001号电力机车在京广铁路试验段中创下240千米/小时速度记录,成为我国首台高速机车。 1998年8月28日,广深铁路营运列车最高行驶速度200千米/小时,成为我国第一条达到高速指标的铁路。 1999年4月23日,广深铁路200千米/小时电气化新技术通过原我国铁道部鉴定。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我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 2001年1月9日起,“蓝箭”电力动车组在广深铁路上投入运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200千米/小时。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工建设,作为我国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线路的试验性工程。 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上的试验行车速度达到321.5千米/小时。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设计速度430千米/小时,为我国首条高速轨道系统。 2003年10月11日,秦沈客运专线全段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为我国第一条高速国铁线路。 成熟阶段 2003年,我国高速铁路确立“市场换技术”基本思路,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建设发展我国高铁技术。 2004年1月21日,我国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客运专线,设计速度指标200千米/小时以上。

【精品】浅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建议

浅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建议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 论文摘要:为了探讨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了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并且缺乏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一些重要政策。提出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最终形成包括税收、信贷、保险在内的完整的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0 引言 目前,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命令控制型(CommnadContro1)环境政策.但是该政策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国家在环境管理实践中,更注重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因此形成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

政策和手段,即“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资金配置功能包括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资金的重新分配及资金的使用。 1 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 1.1国际环境经济政策 当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押金制度、市场建立等. 1.2我国环境经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排污收费政策、投资鼓励政策、投资禁止和限制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以及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等。 2 环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发挥显著效果的政策仍然有限.同时还缺乏一些重要政策,如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税、

行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影响分析

题目: 行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影响分析

摘要 在现代社会,行业经济分类作为重要的统计分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统计模型分析了行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防范和治理环境污染提出了建议。本文收集了1989-2011年的行业经济发展指标和环境污染指标,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将3个环境污染指标综合为一个环境污染指标,命名为综合环境因子,然后又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各行业经济是否为环境的格兰杰原因,最后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各行业经济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度。得出的结论如下,从1989年到2011年以来对环境污染贡献度最大的是建筑业,占了所有行业的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从各行业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增长趋势来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贡献度逐渐减小,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基本保持不变,建筑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则逐渐变大。因此若要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应该重点解决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行业经济因子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industry, economic classification as an important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istical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uggested. This collection 1989-2011 years of industry indica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icators, the first to use factor analysis to three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ex, named for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n tested us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 whether the environment in sectoral economic Granger cause Finally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various sectors of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cluded as follows, from 1989 to 2011 since the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he biggest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unted for 34% of all industries, electricity, gas and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the first industrial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small, from all se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growth trends, Electricity, gas and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the first industry's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gree decreases,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remained unchange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gradually larger. So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hould focus on resolving the construction, manufacturing and tertiary industry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ustry economy, factor analysi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中国高铁发展令美国汗颜

Beijing's newest train station looks like a modern airport. And a ride on its bullet train is nearly as fast as taking a plane. China's high speed trains have come a long way from the steam engines that once chugged (轧轧地前进)into the capital before economic reforms in the 1980s ___________________ long-distance transportation. "This is how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ravel across China. All trains like this, go as slow as 55 km/h when it's crowded; it's standing room only." And the journey can take days. But that's no longer the only option. China is now home to the world's fastest train, ——Wuhan to Guangzhou at up to 400 km/h. "This train is so fast. It's threatening airline tickets sales. Chinese southern airline is struggling to compete on this particular route as high speed railways change the way Chinese people travel across this vast country." China is __________ (编织;纺织;吐丝)a web of high speed railways with faster connections than ever before. The government plans to extend 3,000 current km of high speed track to 12,000 by 2012, ____________________ cost $360 billion, or 60% of the stimulus package China ____________ to combat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if you are investing in high speed railway system, you are sending checks to two million workers,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rail

《关于中国发展高铁》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 2017年9月21 日, 7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线以 350公里的时速 运营,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铁路事业的巨变让国人为之振奋,更 让世界为之惊叹。截至2016年底,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 高速铁路 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 和。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速铁路网络。中国高铁凭借自身研发、创新、建设的综合实力有底气、有自信 成为世界的“宠儿”,用独特的方式成为印证“中国速度”,成为中国制造走 向海外的一张“国家名片”,成为来自 2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的青年们最想 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摘编自《中国高铁缔造强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S12:我国动车H 与非动车如字流卅况 200.000 100.000 160.0C0 14OXXX3 120.000 WO.OCO 80.000 60 000 40 000 20,000 0 材料三: 十几年来,中国铁路人将高铁修遍了大江南北,惠及大半个中国。但谁能想到 高铁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受地形影响,广东深圳到 茂名的高铁选线必须通过小鸟天堂。深茂高铁绝不能惊扰快乐的小鸟!工程涉 及桥梁、接触网、结构、环评、材料、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设计、施工及养 护维修难度极大。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动力学试验及实测等实验手段, 最终推荐了金属吸声板与改性 ECC 昆凝土两种材料,构成三段圆弧状外形,研 究设计出的拱形全封闭声屏障,对小鸟天堂核心区的声级仅增加 0.2分贝,几 乎可以忽略不计。12月16日,经环评部门专家严格检验,认为“能基本达到 量(才人 次.) 坨动車绘峠為專直生 < 万人找>

论中国的经济环境

论中国的经济环境 目前的中国是以出口和投资建立起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但“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特征明显,虽然我国经济回暖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对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导致国进民退,国有资本纷纷进入地产、运输、矿产等领域,不利于市场活力的提高,社会投资受到融资、准入等方面的约束增长乏力,几年过去了,中国仍未出现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的趋势,这使2010年中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内生增长活力。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出现回暖,主要依靠政策刺激,缺乏脱离振兴措施实现内生增长的活力,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又引发的诸多问题,比如过度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预期。随着部分刺激政策即将到期,这将对经济走势带来不确定性。本文分三个部分对我国的经济环境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一是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 其次,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

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第三是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第四是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我国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经济复苏过程中,“重量轻质”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项目建设忽视生态环境因素,而外需低迷和新建项目过快增长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 第五是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加息预期渐浓。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农业丰收及惠农政策下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重因素导致当前通胀预期十分强烈。2010年,从“豆你玩”、“蒜你狠”开始,市场上的菜价和肉价一天一变,节节攀升。有机构预计,11月份CPI将继续上升,增幅达到4.8%左右,这一变化已完全背

论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论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快速发展经济势必要兴建工厂,如果没有完善的净化排污措施,这些工厂一定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若只强调环境保护,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何做到又能快速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好环境,真正做到二者兼备,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相关组织曾做过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损失(财产性损失和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比重少则为3%至4%,多则达到11%左右。另外,综合世界、总局和中科院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 目前,中国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己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环境恶化程度已经达到峰值;在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则在加速上升,经济的发展将造成更多的环境破坏;全国范围的环境形势危急,环境质量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中国政府己经开始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工厂化”经济模式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各个沿海城市变成了中国最为富饶之地。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经济模式对当地的环境污染也是巨大的。 以下是三大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制约性的表现: (一)水污染对经济的影响水污染对我国、农业产生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紧缺的矛盾日趋紧张,而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直接制约工农业的发展。以2005年松花江污染为例,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的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受水污染直接影响的有当地的水、水产品、农产品、畜禽产品、供水、景观(景点)和居民,供水又直接影响到工业、服务性企业和居民。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经济活动损失、维护健康支出、恢复水质支出和生产安全事故损失,这无疑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空气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在环境经济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人体健康经济损失约占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一半左右,其中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占较大比重,1992年和1995年我国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分别是亿元和亿元,比水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高出亿元和亿元。以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为例,2008年上海检测生物中心的研究者对某焚烧厂周边的蔬菜种植基地为例,其土壤中二恶英含量高于德国、荷兰、瑞典等国为农业土壤制定的二恶英含量的参考值,显然这已对当地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0年四川大学和深圳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也对深圳部分在售的禽类制品的二恶英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超过欧盟标准的情况,这对我国农副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制约。 (三)土壤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了耕地质量、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土壤污染类型存在多样化趋势,但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重金属的污染,据中科院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将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将近1000多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目前,国家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的经济重心将逐步西移,而各类污染大,排污多的大型工厂也将在西部建设。一方面,对于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这些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避免西部重蹈东部因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而引发的悲剧,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者要做到统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