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课题16.1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

(2)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了解夸克模型

(4)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发展中蕴藏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

(2)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教具

原子结构模型

三、教法设计

阅读理解、讲授法

四、重点及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模型

难点:原子的结构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思维的火花

教师介绍中国古代对物质的微观认识的观点,引入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的“古代的原子论”,虽然他的说法缺乏科学实验的根据,但他们的思维闪烁着真理的火花,为人类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思维基础。

(二)走向科学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揭开原子的面纱

阅读课文,了解原子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思维方式。

(四)探索未有穷期

阅读课文,了解现代科学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体会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最新成果,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五)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阅读课文,了解纳米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习惯。

六、小结

教师总结概括本节的知识要点。

七、课堂练习

1、想象一下物理学中在微观世界方面的发展前景。

2、说说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科学发展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产生哪

些新的影响。

八、布置作业

1、查阅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资料,作为对本节内容的补充。

2、写一篇关于物质微观世界的说明文。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记载

当代物理学对物质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认识

当代物理学对物质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认识简介 2010-07-16 05:38:0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当代物理学对物质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认识简介 一、物理概念: 基本粒子即在不改变物质属性的前提下的最小体积物质。它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并不会因为小而断定它不是某种物质。 简单介绍: 名称:基本粒子英语名称:elementary particle 基本粒子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但在夸克理论提出后,人们认识到基本粒子也有复杂的结构,故现在一般不提“基本粒子”这一说法。根据作用力的不同,粒子分为:

1、强子 2、轻子 3、传播子 三大类 强子就是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六种它们是: 1 . 顶夸克 2 . 上夸克 3 . 下夸克 4 . 奇异夸克 5 . 粲夸克 6 . 底夸克 其中理论预言顶夸克的存在,2007年1月30日发现于美国费米实验室。现有粒子中绝大部分是

1 . 强子 2 . 质子 3 . 中子 4 . π介子 等都属于强子。(另外还发现反物质,有著名的反夸克,现已被发现且正在研究其利用方法,由此我们推测,甚至可能存在反地球,反宇宙) 轻子就是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总称。轻子共有六种,包括: 1 . 电子 2 . 电子中微子 3 .

μ子 4 . μ子中微子 5 . τ子 6 . τ子中微子 电子、μ子和τ子是带电的,所有的中微子都不带电,且所有的中微子都存在反粒子;τ子是1975年发现的重要粒子,不参与强作用,属于轻子,但是它的质量很重,是电子的3600倍,质子的1.8倍,因此又叫重轻子。 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8种,1979年在三喷注现象中被间接发现,它们可以组成胶子球,由于色禁闭现象,至今无法直接观测到。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而传递弱作用的W+,W-和Z0,胶子则传递强相互作用。重矢量玻色子是1983年发现的,非常重,是质子的80一90倍。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B.电子C.质子D.中子 3.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 4.下列氢原子的各种模型图中,正确的是( )。 5.我们知道,银河系很大,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而分子直径很小,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 6.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

7.10 nm的铁粉比铁粉末的熔点降低33 ℃,即从1 526.5 ℃降为1 493.5 ℃,纳米金粉则比金粉末熔点降低了27 ℃。金属粒子越小熔点下降越显著。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纳米金属粒子具有__________特性。 综合应用 8.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9.(福建厦门中考)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这一发现说明( )。 A.分子是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可分的D.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10.下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和质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 B.石墨很软,金刚石很硬,是因为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不同造成的 C.要减轻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应减少SO2的排放 D.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11.下列物理学家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分子 B.道尔顿——中子 C.汤姆孙——分子 D.卢瑟福——原子 12.天晴扫地后,阳光照射进屋子,形成光柱,我们可观察到光柱中有许多很小的微粒在飘动,这些微粒是分子、原子还是其他? 13.三峡水库蓄水线到100 m时,总库容量近4×109m3。已知1 g食盐含有1.03×1022个盐分子,若1 g食盐均匀分散到蓄水线到100 m时的三峡水库中,则1 cm3的水中含有多少个盐分子? 14.我们经常见到池塘中的荷叶上滚动着水珠。这些水珠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当雨水或雾水在荷叶上时,由于水受自身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水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把落在上面的尘土污泥粘吸就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荷叶的自洁效应”。为什么荷叶会有这种“自洁效应”呢?这要用纳米技术去解释,原来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显微传——清晰的纳米世界

显微传——清晰的纳米世界 章效锋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人类打开微观世界大门,探索纳米世界,并最终将视野和触角延伸进原子世界的千年历程。故事从人类最先认识的光的传播开始,历经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图像放大作用的发现、改善视力的眼镜的问世;光学显微镜的开发与完善、光的波动研究、打破经典显微分辨率极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争论、贡献、电子显微术和门派的发展;一直讲到可观察原子又可移动原子制作原子小人视频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家族的问世。伴随着显微镜发展历史时间线的是各个时代物理大师们的奋斗经历与传奇,体现了人类对不可知的微观乃至原子世界的不懈探索精神。在以显微手段拓展历史为主线的同时,本书兼对物理原理、应用范围及其他相关的主要发明创造也作了简单介绍,力图使读者对显微科学的历史原貌和发展时间脉络了然于胸并对相关的科学或技术概念有个概括的了解。最终目的是向读者展现人类在眼见为实的信条下对显微术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的历史足迹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功。 目录 第1章往事越千年——人类视觉的延伸 1.1古人眼里的光 1.2受欢迎的眼镜 1.3本章结语 第2章风景这边独好——突破微米极限的光学显微镜 2.1光学显微镜的发明 2.2惊见微观世界 2.3显微镜光学 2.4渐入佳镜的光学显微镜 2.5 20世纪显微镜的发展 2.6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术 2.7光学显微镜结语 第3章不到长城非好汉——突破纳米极限的电子显微镜 3.1呼之欲出 3.2电子显微镜诞生 3.3发明权之争 3.4电镜早期发展之路 3.5电子显微学派的兴起 3.6本章结语 第4章今朝更好看——百花齐放的商业电镜时代 4.1商业电镜之路 4.2日本电镜事业的崛起 4.3本章结语

走进微观世界

走进微观世界 [ 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教材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了这一单元的课程,通过微观世界的形式美感的启迪,学习和运用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学习活动的设置分三个步骤展开: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通过显微摄影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并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采用绘画或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在不断认识、想像的基础上,运用构成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评价建议”从对图形的想像和创意、空间意识的形成以及绘制水平和动手能力几个方面展开,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 “资料库”摘录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 “学习大空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列举了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图片,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启发他们关注自然形态,开阔视野,发挥想像,探究和思考图形结构的规律。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对丰富的视觉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帮助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创造的造型要素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归纳出方法,用以创造新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 *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呈现的显微摄影图片注重体现和谐、秩序两个特点。图片中可以找到等距排列、对称、重复以及空间结构、运动变化等形式,呈现了自然形态的基本特点。与艺术作品比较,说明人工形态的创造都是基于对自然形态生成和变化的认识、理解。基本形体的设计与变化组合的学习活动,引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一般方法,通过绘图和制作的技能学习,掌握分割、集聚、插接等造型技能,体会自然形不仅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可以作为功能、构造和美的形式(对称、比例、调和、平衡、对比)的范例。从而领悟研究自然形态的生成过程,即可了解形态的本质的道理。 2.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包括教学所需图片文字、动画示意,最好有影片资料,学

14-2 微观世界的结构

第二节微观世界的结构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张常林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物理学史和科技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心,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知道物理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探索,以便了解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怎样构成。在古代,人们已经对物质世界的构成提出过许多设想。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质子、中子、夸克的发现,粒子家族的组成。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他们感受探索的乐趣。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对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结合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将纳米技术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学生在化学课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寻找答案、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 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宇宙之美——璀璨星空”、阴极射线管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4)了解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了解原子核能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到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形成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 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 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图16-1-2 类型二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A.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计算机芯片的体积将更小 B.纳米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C.纳米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D.纳米材料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易错辨析]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nm=10-9m,纳米材料是指把物质的尺度加工到纳米尺度,让物质的物理特性或化学性能与大尺度相比发生变异而获得的材料。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在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中,汤姆孙最先发现了_______,卢瑟福接着发现了________,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__。 2.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__组成的。 3.2019年以来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以下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PM2.5原子质子原子核 B.PM2.5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质子PM2.5 D.原子质子原子核PM2.5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再分的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二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 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 图16-1-2 类型二 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

湘教版美术九上第五课《走进微观世界》word教案

《走进微观世界》同课异构 一、教材分析: 《走进微观世界》是湘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目。我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美感,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视觉形象,然后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最后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美感,描述你的感受和想象,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艺术角度来探究微观世界微生物形状和色彩的奥秘,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发展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的感受,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造出造型独特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运用简单的元素构建图形,并能装饰出丰富的颜色 四、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体验一场奇妙的视觉旅行,一边看一边想想,这些图片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们的眼球!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各种漂亮微生物的图片) 生:我觉得它们的颜色非常漂亮,它们的样子也很有趣!(板书)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图片吗? 生答:没有 师:其实,这些图片上有趣的图形是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细胞呈现出来的,微生物同样具有生命,它的个子特别小,小到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看到,只能借助显微镜去研究它!比如你们七年级时做的生物实验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实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美术的视觉去探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 (揭示课题:板书——走进微观世界) (二)观察外形拓展思维 师(提出观察任务):请同学们对比观察这些图片。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形状?谁能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张像一条烟花(猕猴桃切面图) 生:我觉得这张像花朵(病毒) 生:这个像旋转楼梯(DNA螺旋结构图) 生:这个不是书上那个,像人脸(海洋浮游生物) ------ 师:微生物的形状千姿百态,可以是抽象的任意不规则形状(课件出示图片)。也可以规则的几何形状(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可以任意想象出自己喜欢的形状来。 师(提出尝试任务):想将你们的奇思妙想画出来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大胆的试一试,在5分钟内用油画棒画出1—2种将你感兴趣的某一个自然形概括出来,并将这个自然形转换成富有创意的单元图形。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试一试,其他同学在下面创作。 师(作业反馈):请同学们推荐一下你们组里的创意作品。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精选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提供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示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

微观世界观后感(25篇)

微观世界观后感(25篇) 微观世界观后感第1篇: 我看完《微观世界》这部电影,觉得那座山上的动物、植物真多,并且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很奇怪,在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啊! 我看了《微观世界》后,发现动物居然是思想的,爱的。在草丛里,我发现两只巨大的蜗牛在亲嘴,它们显得格外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啊!原先动物也是感情的。 同时,动物还是弱肉强食的。看!两只螳螂张牙舞爪,蜘蛛机灵地“站”在蜘蛛网上,时刻等待着美食。一向螳螂呆头呆脑,傻乎乎地跳在了蜘蛛网上。这下蜘蛛高兴极了,用蜘蛛丝紧紧地缠在螳螂身上,螳螂拼命挣扎,左一腿,右一拳,大声地呼救:“兄弟们,快来救命呀!”螳螂们都很害怕,呆呆地站在原地,没办法。蜘蛛更加凶猛,用腿使劲抱住螳螂的头,狠狠地咬了螳螂一口,吐出毒液,螳螂无力地挣扎着,气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螳螂最终不行了。呀,螳螂死了,真是可怜!蜘蛛开始美美地大吃一顿。啊!动物世界真是弱肉强食。 我喜欢看这部影片,它带我走进动物世界,让我们去了解动物的思想、生活习惯,去探索动物的一些奇怪现象,增加了很多科学知识。 微观世界观后感第2篇: 今日我看了微观世界这部片子,片子里面主要讲了许多昆虫的故事,毛毛虫、蜻蜓、屎壳郎、螳螂、蜂、蚊子……

讲的蜂是怎样采蜜的,是怎样孵化的,还讲了蜻蜓是怎样产卵的,等等。最引我注意的是一个水蜘蛛,她是用尾巴吸一个空气泡,然后多吸几个把它做成一个卵袋,在把幼虫放进去,让它在里面成长。我能看的出这是一只母的蜘蛛,母爱是伟大的。 每一个动物和昆虫都它们生存权力,就像狮子要想生存,就要吃肉,就得吃食草动物,可是食草动物要是没草,就不能生存,可草要是没土就没法生长,也就没食草动物了。这就是食物链。一但缺少了一样,就会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珍惜每一个生命。 我觉得,动物、植物、昆虫……组成了一个大自然,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昆虫、小动物还植物,给我们创造了完美的生活环境。我们要保护这些动植物,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完美的自然继续下去。 微观世界带给了我很大的感受,也学到了一些知识。比如蝴蝶是怎样来的,蜂是怎样由卵长成小蜂的,蚊子怎样蜕变的。你们呢?必须也很多收获,快告诉我吧! 微观世界观后感第3篇: 我看了《微观世界》以后,异常佩服摄影者的技术,他能够把一只小虫子的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哪怕只是螳螂蹬蹬腿,蟑螂、跳蚤蹦一蹦,我们都能仔仔细细地看个一清二楚。 松毛虫最好玩,它们都是笨虫,领头虫往哪走,它们就往哪走,我必须要保佑它们都不撞墙、撞树,或被一些动物吃掉。它们毛绒绒的,绿油油的,真让人恶心,我期望它们

最全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九、宇宙和微观世界

最全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九、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和联系: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体。而则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比如桌子这个是由木头这种组成的,窗棱这个物体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用 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 和,但不具有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但有一定的,具有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容易被。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性,但没有一定的和。 4.纳米技术 (1)纳米是的单位。1nm= 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原子、分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经典例题: 19世纪末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到原子的内部。由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关于原子结构模型。通过学习,你认为原子结构与下列事物结构最接近的是()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 下列微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分子夸克质子电子 B.分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核电子质子分子 D.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 二、质量 l.质量 (1)定义:物体中叫质量,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是质量的国际单位。 (3)换算关系:1t= kg;1kg= g;1g= 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 (1)构造:托盘天平由、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2)使用:先将天平放;后将游码;再调螺母;放物体,放码;四点注意要记清。调整平衡后不得移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移动;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俗称游码质量)。 四点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 三、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其比值为。 2.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 (2)公式:ρ=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是,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 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决定。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体积的测量

微距世界的美丽 ——纪录片《微观世界》的分析报告

微距世界的美丽 ——纪录片《微观世界》的分析报告 一、作品简介 外文名称: 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中文名称:微观世界又名小宇宙、点虫虫、草丛里的居民 主要演员:蜜蜂、蚂蚁、甲虫、蜗牛、瓢虫 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 地区:法国 片长:73分钟 发布时间:1996年 《微观世界》是一部使用显微技巧拍摄的记录片,关注的是昆虫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其筹备时间长达20年,花费了的大量的精力和经费,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才得以形成73分钟的画面。本记录片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字幕,也没有解说,全靠画面本身来诠释。耐心梳理触角的甲虫、夜幕下的螳螂、被雨点打翻栖身之处的瓢虫,露出水面的新生蜻蜓等,无一不精致迷人,彰显微观世界的美丽。该片在1996年获得嘎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在1997年获得法国恺撒奖8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制片,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音乐,最佳剪辑5项大奖。 二、导演简介 雅克?贝汉1941年7月生于法国巴黎,6岁就开始在银幕上露面,是一名优秀而著名的演员,25岁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然而他并不想仅仅只做一名演员,开始尝试担任制片,参与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等多部影片的制作,同样成绩斐然。《Z》在1969年荣获OSCAR最佳外语片奖,1975年《SECTION SPECIALE》(《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的《LA VICTOIRE EN CHANTANT》(《胜利欢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从1988年开始,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并出品了《LE PEUPLE SINGE》(《猴族》)。1990年,出品了《HORSLA VIE》(《生活之外》),并以此获得了1991年戛纳评委奖。在1994年到1995年间,他开始了《微观世界》的制作。1998年9月,他开始制作《喜马拉雅》,此片在1999年12月出品,获得两项恺撒奖和众多的国际奖项,并在2000年获奥斯卡提名。从1998年7月到2001年9月,他开始导演和制作《迁徙的鸟》,该片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被认为是雅克?贝汉在影史上留名的杰作“天?地?人”三部曲。 三、作品分析 (一)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结构方式、 《微观世界》着力体现自然界微型生物的各种情况,把微生物界的情况放大,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不同角度的感官体验,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来揭示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这在本片开头的旁白中就有所体现,“这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茂草变成了森林,小石头变像高山,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 在微型生物的眼里,茂草就是树林,小石头就是高山,小水滴形如汪洋大海。它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大同小异,它们同样要为生存而辛勤工作,同样也要繁衍后代,需要爱情和家庭。本片在摄影师们放大的视角下,展示了昆虫们正如人类一样每天都在面对命运的挑战,在同一片蓝天下寻找自己的位置,启发我们试着去理解和尊重这些生命,哪怕它只是一只蜗牛,或一条毛毛虫。

宇宙微观世界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 了解原子的结构; (4)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 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教学准备】 一块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探究一: 宇宙的组成 探究二: 物质由分子组成 探究三: 原子及其结构 探究四: 描述宇宙和微观世界尺度单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4页的图11.1-1 和图11.1-2看了这两幅图,同学们能提什么 问题?(学生讨论)? 提问: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 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帮助分析: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 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 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 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 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 子 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 么组成的呢? 实例: 将糖连续分割下去,当把糖粒分割到能保持有 甜味的最小微粒叫糖分子,如果再继续分割下 去,就没有甜味了,这时得到的就是糖原子了 多媒体演示: 师:利用图11.1-8图和太阳系对比,得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师:指导看书 讨论总结: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学生讨论: 第5页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分子及小 利用图11.1-8,让学生继 续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的 大小。 学生讨论:原子的结构与太 阳系十分相似原子是有居 于原子中心的______和核 外_______构成,原子核又可 以分_______,_______;质 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 为。 学生总结:光年、纳米

微观世界观后感(25篇)

微观世界观后感(25篇) :毛毛虫动物蝴蝶螳螂蜘蛛长腿蜘蛛屎壳郎昆虫微观世界迁徙的鸟七星瓢虫微观世界观后感第1篇: 我看完《微观世界》这部电影,觉得那座山上的动物、植物真多,并且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很奇怪,在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啊! 我看了《微观世界》后,发现动物居然是思想的,爱的。在草丛里,我发现两只巨大的蜗牛在亲嘴,它们显得格外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啊!原先动物也是感情的。 同时,动物还是弱肉强食的。看!两只螳螂张牙舞爪,蜘蛛机灵地”站”在蜘蛛网上,时刻等待着美食。一向螳螂呆头呆脑,傻乎乎地跳在了蜘蛛网上。这下蜘蛛高兴极了,用蜘蛛丝紧紧地缠在螳螂身上,螳螂拼命挣扎,左一腿,右一拳,大声地呼救:”兄弟们,快来救命呀!”螳螂们都很害怕,呆呆地站在原地,没办法。蜘蛛更加凶猛,用腿使劲抱住螳螂的头,狠狠地咬了螳螂一口,吐出毒液,螳螂无力地挣扎着,气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螳螂最终不行了。呀,螳螂死了,真是可怜!蜘蛛开始美美地大吃一顿。啊!动物世界真是弱肉强食。 我喜欢看这部影片,它带我走进动物世界,让我们去了解动物的思想、生活习惯,去探索动物的一些奇怪现象,增加了很多科学知识。 微观世界观后感第2篇: 今日我看了微观世界这部片子,片子里面主要讲了许多昆虫的故事,毛毛虫、蜻蜓、屎壳郎、螳螂、蜂、蚊子……讲的蜂是怎样采蜜的,是怎样孵化的,还讲了蜻蜓是怎样产卵的,等等。最引我注意的是一个水蜘蛛,她是用尾巴吸一个空气泡,然后多吸几个把它做成一个卵袋,在把幼虫放进去,让它在里面成长。我能看的出这是一只母的蜘蛛,母爱是伟大的。 每一个动物和昆虫都它们生存权力,就像狮子要想生存,就要吃肉,就得吃食草动物,可是食草动物要是没草,就不能生存,可草要是没土就没法生长,也就没食草动物了。这就是食物链。一但缺少了一样,就会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珍惜每一个生命。 我觉得,动物、植物、昆虫……组成了一个大自然,这些小小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揭开研究微观世界序幕的三大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二、放射性的发现三、电子的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 1.阴极射线的发现及其本性的争论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发现阴极射线2.德国学派:波动格尔斯坦(Goldstein),赫兹(Hertz)、勒纳德(Lenard)实验表明,从铝窗发出的射线和放电管内的射线具有相同的性质,即它们都能激发荧光,都可被磁铁偏转等等。这个发现使勒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实验成果。他进一步证明了阴极射线有某些化学效应,例如使照相底片感光、使空气变成臭氧、使气体电离导电等等。还发现射线在气体中散射,散射随气体的密度而增加;射线对不同物体的穿透本领不同,吸收率和物体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勒纳证明了阴极射线即使在真空中也带负电,还发现阴极射线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磁场中偏转的程度不同。勒纳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 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了解,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成为以后电子论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勒纳关于阴极射线可存在于放电管外的这一发现,开辟了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它促进了对其它远未弄清的类似射线源的研究。鉴于勒纳的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它的开创性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学派:粒子流克鲁克斯(Crookes)、汤姆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克鲁克斯为了搞清楚阴极 射线究竟是什么,他制作了各种形状的阴极射线管,并进行了很多实验,其中有一个现象使他异常激动。他在1879年英国的一次物理学讨论会上演示了他的这一最新发现玻璃管中是高度稀薄的空气,带负电的阴极产生阴极射线,一个用薄云母片制成的十字放在射线的途中,射线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现了形状清晰的十字形,这是十字形云母片投下的影子。影子的形状证明了荧光是由于阴极沿直线发射出的某种东西引起的,而薄云母片把它们挡住了。这些都是在场的物理学家们早就知道的。就在这时,克鲁克斯爵士拿起一块马蹄形磁铁跨置在管子的中部,奇迹出现了,十字形的阴影发生了偏移!克鲁克斯爵士得意地说:“由此可见,阴极射线根本不是光线,而是一种带电的原子。否则,它们怎么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呢? ”阴极射线不是光线而是带电粒子!在座的科学家们都震惊了。 X射线的发现19世纪末,阴极射线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德国的维尔芝堡大学,治学严谨的伦琴(1845-1923)教授,也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用黑的厚纸板把阴极射线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1米以外的荧光屏在闪光,而这绝不是阴极射线,因阴极射线穿不透玻璃,只能行进几厘米远。他取来各种不同的物品,包括书本、木板、铝片等等,放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发现不同的物品效果很不一样。1895年12月22日,他邀请夫人来到实验室,用他夫人的手拍下了第一张人手X射线照片1895年12月28日,他以通信方式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题为《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1896年内,关于X射线论文1000余篇。X射线发现三个月维也纳医院首次对人体拍照。1901年,伦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他是当之无愧的。 1880年,哥尔茨坦(德)1887年,克鲁克斯(英)1890年,古茨彼德(美1895年,斯密士(英) “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恩科斯 1880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就注意到阴极射线管壁上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辐射,使管外的荧光屏发光,由于哥尔茨坦一心要证明阴极射线的以太说,他认为荧光屏发出这样一种特殊的荧光,正是以太说的一个证据。他到此也就心满意足了,没有想进一步追查根源,当然也就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1895年前,很多人就已经知道照相底片不能存放在阴极射线装置旁边,否则有可能变黑。例如,英国牛津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斯密士(F.Smith),他发现保存在盒中的底片变黑了,这个盒子就搁在克鲁克斯放电管附近。他只是叫助手把底片放到别的地方保存,而没有认真追究原因。1887年,克鲁克斯(W. Crookes)也曾发现过类似现象。他把变黑的底片退还厂家,认为是底片质量有问题。1894

几种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方法简介

几种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方法简介 Introduction to several materials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黑道梦境间谍 指导教师:XXX 摘要:材料的微观世界丰富多彩,处处蕴含着材料之美.然而如何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章将介绍几种分析材料微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微观结构分析仪器来对微观材料结构进行探索 关键词:材料微观结构X射线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显微分析方法

1 引言 材料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愈发重要,各种各样的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及一系列新异的力、光、声、热、电、磁及催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化工、建材、医药、航空、能源、环境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潜在的高科技应用前景。材料科技是未来高科技的基础, 而微观材料分析方法是材料科学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因此, 微观材料分析方法对材料科学甚至是整个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X射线分析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这是1912年由劳埃M.von Laue指导下的著名的衍射实验所证实的。X射线衍射是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晶体缺陷(位错等)、不同结构相的含量及内应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晶体结构模型基础上的间接方法,即根据与晶体样品产生衍射后的X射线信号的特征去分析计算出样品的晶体结构与晶格参数,并且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然而由于它不是显微镜那样可以直接观察,因此也无法把形貌观察与晶体结构分析微观同位地结合起来。由于X射线聚焦的困难,所能分析样品的最小区域(光斑)在毫米数量级,因此对微米及纳米级的微观区域进行单独选择性分析也是无能为力的。 通常获得X射线是利用一种类似热阴极二极管的装置,用一定材料制作的板状阳极(A,称为靶)和阴极(C,灯丝)密封在一个玻璃-金属管壳内,阴极通电加热,在阳极和阴极间加以直流高压U(数千伏至数十千伏),则阴极产生的大量热电子e将在高压电场作用下飞向阳极,在它们与阳极碰撞的瞬间产生X射线,如图1.1所示。 因此,产生X射线的条件是: 1产生自由电子; 2使电子作定向的高速运动; 3在其运动的路径上设置一个障碍物使电子突然减速或停止。 用仪器检测此X射线的波长,发现其中包含两种类型的波谱,即连续X射线波谱和特征X射线波谱。 其中特征X射线是:当加于X射线管两端的电压增高到与阳极靶材相应的某一特定值UK时,在连续谱的某些特定的波长位置上,会出现一系列强度很高、波长范围很窄的线状光谱,它们的波长对一定材料的阳极靶有严格恒定的数值,此波长可作为阳极靶材料的标志或特征,故称为特征X射线谱。特征谱只取决于阳极靶材元素的原子序数。 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散射的过程涉及光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当一束频率为n。的单色光照射到样品上时,都会发生散射现象,产生散射光,将产生弹性散射 (Rayleighscattering)和非弹性散射(Raman scattering)。散射光的大部分具有与入射光(激发光)相同的频率,即散射光的光子能量与入射光的相同,这就是弹性散射,称为瑞利散射。当散射光的光子能量发生改变与入射光不同时,其频率高于和低于入射光即非弹性散射,称为拉曼散射。频率低于激发光的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