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工教育之未来发展

浅谈职工教育之未来发展
浅谈职工教育之未来发展

浅谈职工教育之未来发展

我国职工教育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给职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职工教育发展战略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企业跟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提出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职工教育必须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职工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史,从中汲取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四)、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对企业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西方国家,职工教育发展很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新视听和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应用于职工教育。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职工教育的技术更加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卫星通信技术等新设备、新技术在职工教育中得到优先采用,为职工教育创造了新的教育环境。

二、以终生教育观念规划职工教育。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成为对人的终生、对生活有所贡献的工具,成为人们能担负起当前责任的工具。终生教育思想符合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受终生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职工教育。在终生教育思想影响下,职工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职工教育不再被认为是一次性教育、补充性教育,而是应当反复多次进行的,或者说应当终生进行的教育。

三、普通高校成为职工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国家,职工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职工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普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职工教育的一支基本依靠力量。普通高等学校不仅校外教育面向职工的需要,而且校内教育包括校内全日制教育计划也向职工开放。越来越多的职工回到大学课堂,再修大学教育课程,获取新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一些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从职工中招收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推进回归教育。为了方便职工接受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实行了更加灵活的课程制度,改进成绩考核方法、学分计算办法和学位认定制度,开设夜间研究生院。

西方国家职工教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的,也有实践经验的。我国职工教育只有做到以下四个方面,才能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一、打通职工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适应我国职工教育层次、水平、质量提高的新需要。

在我国,职工教育与高等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诸多有形无形的壁垒,尤其是职工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打通,已经严重地制约了职工教育层次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普通高等学校理当逐步成为我国职工教育的主要力量,改革教育体制及其相关教育运行机制,消除职工进入高等学校接受继续教育

面向现实与未来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面向现实与未来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7年第9期 文/丁钢 共享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来探究,先要从共享经济说起。共享经济这个概念最早 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 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群落结构和协同消费:基于日常生 活方式》(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来的。共享经济虽然不是在中国提出的,但是在中 国发展非常迅速,共享单车、共享公寓、共享汽车、共享停车、共享空间、共享充电宝、共享 养老院等等迅速走红,成为中国的新经济,也引起世界的关注。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甚至也影响到了教育,如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共享教育资源等。我认为,这不是教育对共享 概念的简单跟风,面向现实与未来,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从终身教育到终生学习:我们需要提出共享教育的理念 如果仔细梳理一些教育概念,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需要跟上时代潮流。终身教育 和终生学习,通常指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到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两个概念之间似乎是一 回事,然而,从终身教育到终生学习其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即主体有根本变化:终身教 育的实施是以社会、政府作为主体,而终生学习的实施是以个体作为主体。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需要提出共享教育的理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这一组概念来解读共享教育。正式学习通常指有 意识、有目的和影响人的活动。这是在学科和行业规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方式,正式 学习场所包括课堂、学校等物理场所,现在也包括网络和虚拟空间。但我认为,非正式学习才 是我们真正要正视和重视的学习,以往我们会把学校教育看得极其重要,但学校教育只占用我 们人生当中约20%的时间,我们人生的约80%时间是处在非正式的学习状态当中。非正式的学习状态不一定有意识、有目的.但影响人的活动才是教育。非正式学习场所包括家庭、科技馆、 博物馆、实地和工作场所等,当然更包括网络与虚拟等在线的学习环境。经常有人会以一个人 平均每年读过多少本书来评判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对于知识碎片化的批评也时有所见。但是,在知识来源与呈现方式如此多元的信息时代,只以 一年读过多少本书并不能证明我们的素养高低和人生价值,而零散、碎片化的学习同样能够丰 富我们工作或生活的经验和成长。非正式学习促使无所不在的教育意识成长,教育的无所不在 也许不是一种新的概念,但在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无所不在的教育成为可能则是教育面 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这种教育意识将产生一种即时学习的概念,如实时有效的取得知识或信息,实现问题解决的实时性。可以说,非正式学习必将促进共享教育的发展而渗透入整个社会,且 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次,我们可以从系统知识和非系统知识这一组概念来解读共享教育。系统知识是指学科 性的知识和行业规范性的知识,其在体制中发生。在现代社会,学校的正规教育已经是人的成 长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正规学校教育中可以获得学科性的系统知识,同时行业的证书虽然 各式各样,但都要遵行行业的规范,因此专门技能的获得也有一套专门系统的知识需要掌握。 而非系统知识属于非学科性和行业规范性的经验知识,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极大一部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未来教育新趋势“专案学习”正稿

近年来,国内少儿英语培训市场逐渐走向高端化,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教材、 教学模式等,同时,一个新兴的教学名词“专案学习”被传播开来,成为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记者有幸就"专案学习”这个话题采访了SK皇家少儿英语珠江校区的校长Sherry。Sherry 是台湾人,毕业后取得了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在台湾从事儿童英语教学近20年。20年前,Sherry有幸在台湾高端英语机构学习并实践一种新兴的儿童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应试英语和传统教学不一样,它以游戏与活动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语言,这就是“专案学习”的雏形。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专案学习”也发展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它整合了语言、多媒体、新式的教学法、孩子们的共同合作与沟通技能的开发等等。 【记者】“专案学习”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新名词,能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专案学习” 这个概念呢? 【Sherry】“专案学习”强调打破学科藩篱、结合科技、小组合作、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更有效、更投入学习。说说我在台湾实施专案学习的一个案例,比如这节课主 题是教地名“台南”,首先我们会在google里搜索,查到台南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图片,让 孩子们了解,然后会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比如讨论要去台南的那 儿?孔子庙?赤嵌楼?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接下来是讨论怎么去台南?同时还要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点?小组讨论后作一个决定,形成报告。让小组的一个代表上台分享这个报 告,整个过程中,小组各成员间会有分歧,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再经过分工合作,做成报告。 以后,当孩子们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便知道了用什么工具去收集资料,去的目的是什么?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幼儿 教育的发展趋势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愈来愈重视,尤其重视幼儿教育。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探索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我国也正在把中小学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头等大事提到日程上来。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对幼儿教育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从幼儿园这个角度,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来幼儿教育作了展望,探讨了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园发展趋势 一、未来幼儿园的职能和工作形式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幼儿园的职能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育职能,一个是服务职能。未来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上,将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将会在幼儿园消失,幼儿在园里的生活将更为自由欢快,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将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他们乐于从游戏中学习,幼儿园将给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选择伙伴,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也可以自由交往;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具,充足的玩具任他们选;他们可以选择做任何一种游戏活动,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他们,新鲜

的形式刺激着他们,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启发他们,指引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进步。最高的自由指向最高的自主,最高的自主指向最强的创造力,幼儿园的教育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备课不能局限于写到纸上,而应该从物质准备入手,以物质准备为主,从而实现让幼儿亲自动手,主动学习。要善于营造学习环境,比如把图片贴在墙壁靠下的地方,让幼儿自己去看、去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布置活动室,创设游戏情景等。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要求都将是建议性质的,不强迫,对幼儿的指导是随机进行的,就像远足一样,教师掌握方向,前进的路上大家一起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是朋友、玩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幼儿的思想教育也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使大量的机器取代了人的劳动,休闲的观念也跟过去不同。幼儿教育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未来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及管理 未来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仍然是包括幼儿园的领导班子、教师、保育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领导班子成员应该是精通幼儿教育的高级管理人才,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业务领导应该是群众公认的业务带头人,能够领导和组织教学教研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来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幼儿教师应该是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知识和原理进行幼儿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育员应该是熟悉幼儿生活和活动特点,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能够保证幼儿生活和活动中的卫生、安全。所有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都应当充满责任感和爱心,能够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两者缺一不可。 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更叠。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二、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授这种文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教育加以继承。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学校主要是充当文化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文化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的功能,使文化得到了再生和继承,并使自身成为文化的工具和材料,也因此成为文化存在的原因。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使国际组织在促进全球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发布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教育决策咨询报告、教育公报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最新理念和趋势。 1.欧盟视教育为未来发展核心 2010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即《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与包容性的增长战略》,这是继《里斯本战略》到期后,欧盟的第二个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欧洲身处转型时期、欧洲各国需要摆脱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构建“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了欧盟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新战略将教育和培训视为欧盟未来发展的核心,视为实现“智慧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帮助欧洲各国摆脱危机的关键。 新战略特别强调,“必须做好教育、培训与终生学习方面的工作”。作为实现核心目标增长的支撑,欧盟还设计了七项行动,涉及创新、教育、数字化、就业、产业、能源、反贫困等方面。其中,“创新联盟”、“青年人流动”和“新技能与就业议程”三项行动与教育紧密相关。 2.从“全民教育”转向“全民学习” 2011年4月,世界银行集团推出了《世界银行2020教育战略-全民学习:投资于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发展》,对未来10年世行在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和实践动向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全民学习”的战略新愿景。 “全民学习”新战略,完成了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的转变,加快了从教育到学习的转移。世行认为,“全民学习”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和减贫的关键,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 “全民学习”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和青年不仅能上学,还能掌握他们拥有健康、有成效的生活并获得有意义的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面向全民学习”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将“学习”概念提到了一个比“教育”更加宽泛的层面,拓展了教育的时间观,也将教育延伸到了新的空间维度。 3.家庭背景正强烈影响教育成功 2011年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2009结果报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正强烈影响其教育成功。 经合组织用“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指数”来测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该指数根据学生提供的有关其家长的教育、职业及家庭财产信息得出。报告显示: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的成绩差异在所有国家都非常明显。平均而言,经合组织成员国中,14%学生的阅读成绩差异可以由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解释;而在匈牙利、保加利亚、秘鲁和厄瓜多尔,超过20%的成绩差异可以由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解释。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来自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更优越(收入最顶端的七分之一)的学生成绩,比普通家庭的学生阅读平均成绩高38分;而在新西兰、法国,富裕与贫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高达50分。 当前,消除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报告也发现,一些国家已成功减少了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 4.阅读素养成为成功核心技能 经合组织报告得出的另外一个具有重要政策内涵的结论是:真正影响经济及社会进步的是学习结果的质量,而不是现在各国普遍采用的“教育年限”这一指标。 经合组织用对义务教育末期学生(15岁学生)“素养”的测评来评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结果的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浅谈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仍处于相当落后和贫困的状态,由于诸多外部因素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还存在着办园条件简陋、''小学化、保姆式现象严重等问题。如何使农村幼儿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为幼儿入小学奠定基础呢、本文就如何发挥农村自然优势,改变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谈几点看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办园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下,总体发展还是好的。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但是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学前教育目前还是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等等。为了让孩子们得到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下面是我提出的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改变传统观念。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落后造成的,因此,转变观念是改变现状的基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自导自演,硬性灌输的局面,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到

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真正做到师幼互动,帮助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另外幼儿家长的观念改变也尤其重要。由于农民经济收入偏低,农村家长隔代教育现象严重。文化层次低,教育观念落后,不重视幼儿教育。农村家长更多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健康。或是重视智力的培养,轻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虽然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却缺乏创造力。还有就是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幼儿教育规律。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认字多、会算题就行要求孩子写很多家庭作业,限制他们的玩耍。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主要教幼儿写字、数数、做加减法。这种'小学化'的教学却很受家长的欢迎,以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更加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孩子们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家长们这种错误的观念。 首先幼儿园要开家长会,建立家园互动手册,让家长及时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近期的教育内容,报告幼儿在班上的表现。征求家长意见,让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教育一致,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9-03-13 20:52:46| 分类:教学系列|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的孵化器。因此,近年来,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需求的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良好的基础,加之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我 国未来教育将呈现以下五种趋势: 一是中国教师高等教育化。教师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而不断提高。从世界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看,各国基本都循着由中等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高等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路径发展,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调整,教师教育重心下移、层次上移,以满足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是中国的教师来源多样化。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但是,现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因此,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已经充分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它已成为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过去计划经济下,师范类院校定向式培养中学教师、为国家支

撑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局面已经面临被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给我们的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这对师范类院校来讲既存在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挑战在于,大学对于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将不再是终结性培养,我们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模式应如何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机遇在于在新形势下,原有教育机构已经满足不了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要求,今后教师职后培养师范类院校大有作为。 四是教师培养目标的学者化。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培养目标经历了由经验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而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培养人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传统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目前世界教师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在培养规格定位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 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 五是教师任用实现证书化。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互不替代。今后在我国谋求教师职业也需要具备两类证书,首先要有符合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其次要有符合要求资格认证证书,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有执教资格。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

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

当今的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当今的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什么是“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在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对理论内涵的学习和把握,是影响和制约广大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与它先进的教育理念直接关联,所以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方面。其实现代教育理念涵盖面很大,能将其汇总罗列清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只能将专家们提到的或在有关材料上出现的以及我们的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观 点整理出来,意在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教育观 1、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必须全面适度,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 3、教育的追求: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6、教育就是服务,教学就是交往,课程就是生活,合作就是发展,

学习就是生存。 7、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教师观 8、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9、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10、不称职的教师授人以鱼,而优秀的教师授人以渔。 11、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2、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 13、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 14、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三、教学观 15、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16、树立问题意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浅谈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较为缓慢。农村和城市 学前教育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国家在办学体制上不断改革完善,可目前农村的学前教育现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生源的大幅度减少与幼师专业队伍薄弱、办园不规、农村幼教的“小学化”倾向严重、相关政策及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幼儿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混乱、硬件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学前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和个人健康成长的特殊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我们这一代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和关注度也逐渐增加,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不均衡性表现还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村的幼儿教育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依旧是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一大不足。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这就要求全社会都应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 1、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缺失 一方面,在农村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就只是小学及初中文化,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阻碍供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所迫,有极大多数家长,必须到城市打工赚钱,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来带,而多数的老人一方面基本就不认识字,另一方

移动学习——未来教育新趋势

移动学习——未来教育新趋势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应用在诸多领域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情境,包括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企业学习、以及其他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之中。相对而言,移动学习最先为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界所接受,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出现在基础教育校外学习和高等教育领域里,最近几年,企业移动学习实践和研究在整个移动学习中的份额逐年增加。特别是随着技术创新和基于工作学习的重要性日渐为人们所理解与认同,加之人员流动性的增加,企业情景中的移动学习实践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移动学习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不仅快速发展,而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便利性。移动学习与固定远程学习相比,具有灵活简便的特点。移动学习的便携设备突破了有线连接所带来的束缚,学生不再被限制在课堂上,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 第二、普及性。由于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和普及,为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第三、个性化。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难题、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答疑。 从上面的特点可以看出,移动学习有如下一些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上真正实现时空的超越;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员对象进行扩展,能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老师在移动课件制作上面,可以说门槛是非常低的,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按照相应的流程即可完成。对于制作小白而言,最好能够提前将课程制作的素材提前准备好,例如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等这些。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开始制作的流程,以速课网为例。 1、登入速课网账号,进入课件制作模块 2、根据自身需求,进入选择相应的模板,或者也可以自行制作模板 3、将准备好的素材,结合整个模板上传编辑 4、制作完成后,可生成二维码,或者链接的形式推送到课堂上。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有口皆碑的。近年来,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蓝牙和WAP 等技术日趋成熟, 移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 一个全新的概念———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数

期末论文资料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未来教育文化主题阐述

“未来教育”文化主题阐述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 第一,学校文化广义定义类。学校文化是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

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