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与偏差

误差与偏差
误差与偏差

第一节 测量与误差

一、测量

所谓测量就是利用科学仪器用某一度量单位将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也就是说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选作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得出倍数值,称该标准量为单位,倍数值为数值.因此,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应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按测量方法进行分类,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大类.

可以用测量仪器或仪表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长度,用温度计测温度,用电表测电流、电压等都是直接测量,所得的物理量如长度、温度、电流、电压等称为直接测量值;有些物理量很难进行直接测量,而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

函数关系求出,这样的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g 时,

224L g T π=,T (周期)、L (摆长)是直接测量值,而g 是间接测量值.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物理量,现在也可以直接测量,例如电功率、速度等量的测量.

二、误差

1.真值与误差

物理量在客观上有着确定的数值,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由于实验理论的近似性、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的局限性、环境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待测量的真值是不可能测得的,测量结果和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称这种差异为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测量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X ?)=测量值(X )-真值(0X ) (1-1-1)

相对误差(x E )=()()% 100?0X 真值绝对误差δ (1-1-2)

测量所得的一切数据,都包含着一定的误差,因此误差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过程中,并会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条件的干扰、实验技术及人们认识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2.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将误差分为以下几类

(1)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测量条件改变时,按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测量仪器的不完善、仪器不够精密或安装调试不当,如刻度不准、零点不准、砝码未经校准、天平不等臂等.

2)由于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的不完善,所引用的理论与实验条件不符,如在空气中称质量而没有考虑空气浮力的影响,测电压时未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标准电池的电动势未作温度修正等.

3)由于实验者缺乏经验、生理或心理特点等所引入的误差.如每个人的习惯和偏向不同,有的人读数偏高,而有的人读数偏低.

多次测量并不能减少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消除或减少是实验技能问题,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例如将仪器进行校正,改变实验方法或在计算公式中列入一些修正项以消除某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纠正不良的实验习惯等.

(2)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也被称为偶然误差,它是指在极力消除或修正了一切明显的系统误差之后,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

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的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于人的感观灵敏程度和仪器精密程度有限、周围环境的干扰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如用毫米刻度的米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往往将米尺去对准物体的两端并估读到毫米以下一位读数值,这个数值就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也就带来了随机误差,由于随机误差的变化不能预先确定,所以对待随机误差不能像对待系统误差那样找出原因排除,只能作出估计.

虽然随机误差的存在使每次测量值偏大或偏小,但是,当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其大小的分布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对实验结果的随机误差作出估算.这就是在实验中往往对某些关键量要进行多次测量的原因.

(3)粗大误差

凡是测量时客观条件不能合理解释的那些突出的误差,均可称为粗大误差.

粗大误差是由于观测者不正确地使用仪器、观察错误或记录错数据等不正常情况下引起

的误差.它会明显地歪曲客观现象,这一般不应称为测量误差,在数据处理中应将其作为坏值予以剔除,它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应该避免的,所以,在作误差分析时,要估计的误差通常只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三、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对测量结果做总体评定时,一般均应把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联系起来看,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都是评价测量结果好坏的,但是这些概念的含义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1.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的的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相互接近程度,是描述测量重复性的.精密度高,即测量数据的重复性好,随机误差较小.

2.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的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用它描述测量值接近真值的程度,准确度高即测量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高,系统误差较小.

3.精确度:是对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描述.它是指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及接近真值的程度.对于实验和测量来说,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而准确度高精密度也不一定高;只有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时,精确度才高.

现在以打靶结果为例来形象说明三个“度”之间的区别.图1-2-1中,(a )图表示子弹相互之间的比较靠近,但偏离靶心较远,即精密度高而准确度较差;(b )图表示子弹相互之间比较分散,但没有明显的固定偏向,故准确度高而精密度较差;(c )表示子弹相互之间比较集中,且都接近靶心.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高,亦即精确度高.

(b) 准确度 (c) 精确度

图1-2-1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图示

四、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与标准误差

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 随机性是随机误差的特点.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假设系统误差已被减弱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n x x x ,,21一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该被测量的真值为

0x ,则根据误差的定义,各次测量的随机误

差为 0x

x i i

-=δ(i =1,2,…,n ) 大量的实验事实和统计理论都证明,在绝大多数物理测量中,当重复测量次数足够多

时,随机误差i δ服从或接近正态分布(或称高斯分布)规律.正态分布的特征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见图1-2-2(a),横坐标为误差δ,纵坐标为误差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 (δ).当测量次数n →∞时,此曲线完全对称.正态分布具有以下性质:

(1) 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大,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小;

(2)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均等,对称分布于真值的两侧;

(3) 有界性:非常大的正误差或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4) 抵偿性:测量次数非常多时,正误差和负误差相互抵消,于是,误差的代数和趋向

于零.

(a) (b)

图1-2-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根据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函数)(δf 的数学表达式为 =)(δf 22-21

σδπσe

(1-1-3)

测量值的随机误差出现在),(δδδd +区间的可能性为δδd f )(,即图1-2-2(a)中阴影

线所包含的面积元.上式中的σ是一个与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称之为标准误差,其值为 n n i i

∑1=2=

δσ (1-1-4)

式中,n 为测量次数,各次测量值的随机误差为i δ,n i ,,3,2,1 =.可见标准误差是将各个随机误差的平方取平均值,再开方得到,所以,标准误差又称为均方根误差.

2.标准误差的物理意义

按照概率理论,误差δ

出现在区间(-∞,+∞)的事件是必然事件,所以?∞

+∞-1=δδd f )(,即曲线与横轴所包围面积恒等于1.当δ=0时,由式(1-2-3)得 πσ21

)0(=f (1-1-5)

由式(1-2-5)可见,若测量的标准误差σ很小,则必有)0(f 很大.由于曲线与横轴

间围成的面积恒等于1,所以如果曲线中间凸起较大,两侧下降较快,测量的数据比较集中,即测得值的离散性小,说明测量的精密度高,则测量值较为可靠;相反,如果σ很大,则)0(f 就很小,数据较分散,说明测得值的离散性大,测量的精密度低.这两种情况的正态分布曲线如图1-2-2(b)所示.

可以证明,P (|δ|

%..)()368≈6826890==

数据中,将有占总数68.3%的数据的误差落在区间(-σ,+σ)之内;也可以这样讲,在所

测得的数据中,任一个数据i x 的误差i δ落在区间(-σ,+σ)之内的概率为68.3%.这里

要特别注意标准误差的统计意义,它并不表示任一次测量值的误差就是σ±,也不表示误差

不会超出σ±的界限.标准误差只是一个具有统计性质的特征量,用以表示测量值离散程度

的一个特征量.

也可证明 ,P (|δ|σ<3σ)=0.9973≈99.7%.这表明,在1000次测量中,随机误

差超过±3σ范围的测得值大约只出现3次左右.在一般的十几次测量中,几乎不可能出现,所以把3σ称为极限误差.在测量次数相当多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测量值的绝对值大于3σ

的数据,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过失引起的异常数据而加以剔除.这被称为剔除异常数据的

“3σ”准则.它只能用于测量次数n >10的重复测量中,对于测量次数较少的情况,需要

采用另外的判别准则.

由概率积分表可得如下一些典型数据

P (|δ|<1.96σ)=0.9500 , P (|δ|<2σ)=0.9545,

P (|δ|<2.58σ)=0.9901 , P (|δ|<4σ)=0.9999 .

第二节 直接测量结果随机误差的估算

一、直接测量结果的最佳值

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x 进行了n 次等精度的重复测量,获得了n 个数据,分别

为n x x x x ,,,,221 ,其该物理量的真值为0x ,则各次测量的误差分别为

011x x -=δ 022x x -=δ 033x x -=δ ······

0x x n n -=δ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01=1=-=∑∑x x n i i n i i δ 即 ∑1==n i i δ∑1-0-n i i x n x

用x 表示算术平均值,即 x n x n x x x n i i n ∑1=21=+++=

于是有 ∑1=01-

=n i i n x x δ (1-2-1) 根据随机误差的抵偿性特征,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大时,各个误差的代数和趋近于零,即

0=∑1=∞→n i i n δlim

故 ∞

→n lim 0x x = (1-2-2) 在实际测量中,只进行有限次数的测量,因此可用算术平均值作为真值的最佳近似值,又称近真值.误差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则称为偏差又称残余误差,二者有所不同.实际测量中只能得到偏差.

二、多次测量误差

1.标准误差的估算 — 标准偏差

真值一般是无法测得的,因而按照式(2-5),标准误差也无从估算.根据算术平均值是近真值的结论,在实际估算时用算术平均值x 代替真值,用残差x x v i i -=来代替误差.

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当测量次数n 有限,用残差来估算标准误差时,可用如下贝塞尔公

式去计算

1-∑=1-∑-=1=2

1=2n v n x x n i i n i i x )

(σ (1-2-3)

x σ称为任一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它是测量次数有限多时,标准误差的一个估计值.其代表的物理意义为,如果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遵从高斯分布,那么,任意一次测量,测量值误差落在-x σ到+x σ区域之间的可能性(概率)为68.3%.或者说,它表示这组数据的误差有68.3%的概率出现在-x σ到+x σ区间内.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x σ的估计值为

)

1()(12

--==∑=n n x x n n i i x x σσ (1-2-4) 上式说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是n 次测量中任意一次测量值标准偏差的n 1倍.x σ小

于x σ,因为算术平均值是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它比任意一次测量值接近真值的机会要大,误差要小.x σ的物理意义是,在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遵从高斯分布的条件下,真值处在x x σ±区间内的概率为68.3%.

标准误差公式(1-3-4)可靠性较好,要求n ≥5即可,广泛用于正式的科技报告之中.

2.平均绝对偏差

平均绝对偏差是对各测量值偏差的绝对值求平均,即

∑1=21-1=-+-+-=?n i i n x x n n x

x x x x x x (1-2-5)

平均绝对偏差x ?表示在一组多次测量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分散程度,当测量次数n 趋于

无限大时,平均绝对偏差就表示平均绝对误差.这时任一测量值的误差落在区间[]x x ?+?-,内的概率是57.5%.

平均绝对偏差x ?可靠性较差,当n 较大时才可靠,但计算较简单,广泛用于一般实验

之中.

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树立误差的概念,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好坏作出粗略的判断,因

此,在我们今后普通物理实验中可以用平均绝对偏差计算多次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但我们提倡采用标准误差.

三、单次测量误差

有些实验由于被测量的变化,或实验所需时间过长,不容许对该量进行多次测量,也有

的实验精度要求不高,或者这一量的误差对整体影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测量量只测一次.单次测量一般取仪器最小分度值的二分一作为估算误差.例如天平称质量,天平的最小分度值为0.02g,单次测量误差M ?取0.01 g .

四、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相同时的误差

对同一个量测量几次所得结果相同,称为重复测量.此种情况并不说明没有误差,而是

仪器的精度不足以反映测量的微小差异.可取仪器最小分度值的十分一作为重复测量时的误差.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看到,误差一词有两重意义.一是它定义为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是

确定的,但是一般不可能求出具体的数值;二是当它与某些词构成专用词组时(如标准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不指具体的误差值,而是用来描述误差分布的数值特征,表示和一定的置信概率相联系的误差范围,是一个统计物理量.这个问题应引起初学者的注意.

五、测量结果的表示

根据随机误差的统计意义,可以把测量结果(修正了系统误差以后)写成如下形式

x x x ?±=(或x σ) (1-2-6)

该式表示测量结果的范围.x 为测量结果,x 是多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代表近真值, x ?(或x σ)为绝对误差.不能理解为测量结果只有x +x ?和x -x ?两个值.

六、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上面所讲的的多次测量误差(如标准误差与平均绝对误差)、单次测量误差、重复测量

误差都是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有单位.绝对误差尚不能完全反映出测量质量的好坏程度,还要看它在测量值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引入相对误差的概念.相对误差0?=x x

E x ≈

%100??x x ,表示绝对误差在整个物理量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也叫百分误差,无单位.例如,测量一质量时得1000千克,绝对误差为1克.测另一质量时得100克,而绝对误差也为1克.前者的相对误差为0.1%,而后者为1%,所以我们认为前者较后者更可靠.因而,计算误差时绝对误差、相对误差都要计算.有时先计算相对误差,再计算绝对误差更方便,用公式x x x E ?=?来求.

如果待测量有理论值或公认值,则 相对误差%100?-=公认值公认值测量值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结果只取1~2位有效数字.

第三节 第三节 间接测量值误差的估算—误差传递公式

在很多实验中,我们进行的都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量的结果是由直接测量结果根据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因为直接测量值都有误差,所以间接测量值也一定存在误差,由直接测量量的误差求间接测量量的误差的公式叫误差传递公式.

一、最大误差传递公式

设待测量N 是n 个独立的直接测量量H C B A ,,,, 的函数,即),,(H C B A f N =,若各直接测量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H C B A ????,,,, 则间接测量量N 的绝对误差ΔN 可先由数学求全微分的方法求得,即:

dH H f dC C f dB B f dA A f dN ??++??+??+??= (1-3-1)

由于H C B A ???? ,,,分别相对于H C B A ,,,, 是一个很小的量,将式(1-3-1)中的dH dC dB dA ,,,用H C B A ???? ,,,代替,则

H H f C C f B B f A A f N ???++???+???+???=

?

由于上式右端各项分误差的符号正负不定,为了谨慎起见,作最不利情况考虑,认为各项分误差将累加,因此将各项分别取绝对值相加,即 H H f C C f B B f A A f N ???++???+???+???=

? (1-3-2)

这是实际当中出现的最大误差的情况,因此被称为最大误差传递公式.相对误差为

)(),,,,(1H H f C C f B B f A A f H C B A f N N E N ???++???+???+???=?=

H H f C C f B B f A A f ???++???+???+???=ln ln ln ln (1-3-3)

二、 标准误差的传递公式

若各独立的直接测量值的绝对误差分别为标准偏差σA , σB, σC ,…, σH 等,则间接测量值N 的误差估算需要用误差的方和根合成,即绝对误差为

2222??++??+??+??=)()()()(

H C B A N H f C f B f A f σσσσσ (1-3-4)

相对误差为 f N E N N 1

==σ2

222??++??+??+??)()()()(H C B A H f C f B f A f σσσσ (1-3-5)

几种常用的误差传递公式列在表1-1-1 中,以供参考. 从表中可见,对于和或差函数关系,建议先计算出N 的绝对误差,然后再计算相对误差.对于乘或除函数关系,建议先计算相对误差N E ,再计算绝对误差.

表1-1-1 几种常用的误差传递公式

误差传递公式除了可以用来估算间接测量值N的误差之外,还可以用它来分析各直接测量值的误差对最后结果误差影响的大小.对于那些影响大的直接测量值,可以采取措施,以减少它们的影响,为合理选用仪器和实验方法提供依据.

机械制图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标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而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见下图)标准公差(IT)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来决定。其中公差等级是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 1)标准公差 标准公差(IT)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极限制中列出的任一公差数值。下表列出了国家标准(GB/T 1800.3—1998)规定的机械制造行业常用尺寸(尺寸至500mm)的标准公差数值。 标准公差等级及其代号 标准公差等级是指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为了满足机械制造中各零件尺寸不同精度的要求,国家标准在基本尺寸至500mm范围内规定了20个标准公差等级,用符号IT和数值表示:IT01、IT0、IT1、IT2~IT18。其中,IT01精度等级最高,其余依次降低,IT18等级最低。在基本尺寸相同的条件下,标准公差数值随公差等级的降低而依次增大,详见表1 同一公差等级(例如IT6)对所有基本尺寸的一组公差被认为具有同等精确程度。 2)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一般是指上下两个偏差中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即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下方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见上图。 国家标准对孔和轴均规定了28个不同的基本偏差。基本偏差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字母表示孔,小写字母表示轴。下图是孔和轴的28个基本偏差系列图。 从基本偏差系列图可知,轴的基本偏差从a到h为上偏差(es),且是负值,其绝对值依次减小;从j到2c为下偏差(ei),且是正值,其绝对值依次增大。 孔的基本偏差从A到H为下偏差(E1),且是正值,其绝对值依次减小,从J到ZC为上偏差(Es),且是负值,其绝对值依次增大;其中H和h的基本偏差为零。JS和js对称于零线,没有基本偏差,其上,下偏差分别为+IT/2和-IT/2。 基本偏差系列图只表示了公差带的各种位置,所以只画出属于基本偏差的一端,另一端 则是开口的,即公差带的另一端取决于标准公差(IT)的大小。

标准公差,公差,偏差各是什么概念

标准公差,公差,偏差各是什么概念 公差 (1)公差基本术语的含义 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称为基本尺寸。的基本尺寸 2)实际尺寸:零件加工后经测量所得到的尺寸,称为实际尺寸。 3)极限尺寸:实际尺寸允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称为极限尺寸。它以基本尺寸确定。两个极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Dmax(或dmax);较小的一个称为极限尺寸Dmin(或dmin)。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一基本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上偏差和下偏差统称为极限偏差。国家标准规定,孔的上偏差代号为ES,轴的上偏差代号为es;孔的下偏差代号为EI,轴的下偏差代号为ei,则: ES=孔的最大极限尺-孔的基本尺寸 cs=轴的最大极限尺寸-轴的基本尺寸 EI=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孔的基本尺寸 ei=轴的最小极限尺寸-轴的奥基本尺寸 偏差值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5)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称为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的代数差的绝对值;或等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代数差的绝对值。 6)零线:图1a中示意表明了基本尺寸相向、相互配合的孔与轴之间极限尺寸、尺寸偏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方便起见,在实际讨论的过程中,通常只画出放大了的孔和轴的公差带,称为公差与配合图解,简称公差带图,如阁l-b所示。在公差带图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线,即零偏差线,就叩零线,通常零线表示基本尺寸。正偏差位于零线之上。负偏差位于零线之下。 7)尺寸公差带:在公差带图中,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在图6-36b 中ES和E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为孔的尺寸公差带;cs和ei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则为轴的尺寸公差带、孔公差带一带般用斜线表示;轴公差带一般打点表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第2章尺寸精度设计 2.2 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 主讲教师:马惠萍

公差带位置标准化 公差带大小标准化T D T d 公称尺寸 配合取决于——公差带大小和位置

公称尺寸 公称尺寸 GB/T 1800.1-2009 IT01、IT0、IT1~IT18 20个等级(D (d ) 500) 2.2.1 标准公差系列——公差带大小的标准化 标准公差值大小的决定因素 —公差等级和公称尺寸

表2-11 常用加工方法可以达到的标准公差等级范围 加工方法公差等级 范围 加工方法 公差等级 范围 研磨IT01 ~ IT5刨、插IT10 ~ IT11衍磨IT4 ~ IT7滚压、挤压IT10 ~ IT11金刚石车IT5 ~ IT7粗车IT10 ~ IT12金刚石镗IT5 ~ IT7粗镗IT10 ~ IT12圆磨IT5 ~ IT8钻削IT10 ~ IT13平磨IT5 ~ IT8冲压IT10 ~ IT14拉削IT5 ~ IT8砂型铸造IT14 ~ IT15精车精镗IT7 ~ IT9金属型铸造IT14 ~ IT15铰孔IT6 ~ IT10锻造IT15 ~ IT16

表2-12 标准公差等级的应用范围 公差等级范围应用 IT01 ~ IT1块规 IT1 ~ IT7量规 IT2 ~ IT5特别精密零件IT5~ IT12配合尺寸IT8 ~ IT14原材料 IT12 ~ IT18非配合尺寸

T 尺寸 T 尺寸 -+0 公称尺寸 ES(es)ES(es) EI(ei)EI(ei) 规律一:公差带在零线上面,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规律二:公差带在零线下面,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2.2.2 基本偏差系列——公差带位置的标准化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8.5.3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国家标准表列的,用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 公差。
基本偏差:国家标准表列的,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 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 偏差,如图 8.5.3-1 所示。
国家标准规定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来确定公差带。标 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 的位置。 图 8.5.3-1
1. 公差等级与标准公差系列
公差等级是用来确定尺寸的精确程度的。国家标准将公差等级分为 20 级,即 IT01、IT1、IT2……IT18。 IT 表示标准公差,数字表示公差等级。IT01 级的精确度最高,以下逐级降低。标准公差的数值取决于公差等 级和基本尺寸,其选取请参考有关国家标准。
2. 基本偏差系列
基本偏差一般是指上、下偏差中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国家标准规定了基本偏差系列,如图 8.5.3-2 所示。 根据不同的基本尺寸和基本偏差代号可以确定轴与孔的基本偏差数值(见有关国家标准)。
3. 孔、轴公差带的确定
根据公差带的定义,只要知道孔、轴的基本偏差和标准 公差,就可算出孔轴的另一个偏差。如图 8.5.3-3 所示。
计算公式如下: 孔的公差: 孔的上偏差: 孔的下偏差: 轴的公差: 轴的上偏差: 轴的下偏差: 8.5.4 配合 IT=ES-EI ES=IT+EI EI=ES-IT IT=es-ei es=IT+ei ei=es-IT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1. 间隙和过盈
孔和轴配合时,由于它们的实际尺寸不同,将产生"过盈"或"间隙"。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内容摘要: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标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而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见下图。1)标准公差(IT)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来决定。其中公差等级是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 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 标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 而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见下图。 1)标准公差(IT) 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来决定。其中公差等级是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标准公 差分为20级,即IT01,IT0,IT1,…,ITI8。其尺寸精确程度从IT01到ITI8依次降低。标准公差的具体数值可查表得到。 2)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一般是指上下两个偏差中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即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下方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见上图。 国家标准对孔和轴均规定了28个不同的基本偏差。基本偏差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字母表示孔,小写字母表示轴。下图是孔和轴的28个基本偏差系列图。

从基本偏差系列图可知,轴的基本偏差从a到h为上偏差(es),且是负值,其绝对值依次减小;从j到2c为下偏差(ei),且是正值,其绝对值依次增大。 孔的基本偏差从A到H为下偏差(E1),且是正值,其绝对值依次减小,从J到ZC为上偏差(Es),且是负值,其绝对值依次增大;其中H和h的基本偏差为零。JS和js对称于零线,没有基本偏差,其上,下偏差分别为+IT/2和-I T/2。 基本偏差系列图只表示了公差带的各种位置,所以只画出属于基本偏差的一端,另一端 则是开口的,即公差带的另一端取决于标准公差(IT)的大小。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为便于生产,实现零件的互换性及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标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而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 1)标准公差(IT) 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来决定。其中公差等级是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标记。标准公差分为20级,即IT01,IT0,IT1,…,IT18。其尺寸精确程度从IT01到IT18依次降低。标准公差的具体数值见有关标准。 2)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是指在标准的极限与配合中,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当公差带在零线的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反之,则为上偏差。基本偏差共有28个,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为孔,小写为轴。从基本偏差系列图中可以看出:孔的基本偏差A~H和轴的基本偏差k~zc为下偏差;,孔的基本偏差K~ZC和轴的基本偏差a~h为上偏差,JS和js的公差带对称分布于零线两边、孔和轴的上、下偏差分别都是+IT/2、-IT/2。基本偏差系列图只表示公差带的位置,不表示公差的大小,因此,公差带一端是开口,开口的另一端由标准公差限定。

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根据尺寸公差的定义有以下的计算式: ES=EI+IT 或EI=ES-IT ei=es-IT或es=ei+IT 孔和轴的公差带代号用基本偏差代号与公差带等级代号组成。 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孔和轴之间的配合有松有紧,因而国标规定配合种类: 1)间隙配合 孔与轴装配时,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2)过渡配合 孔与轴装配时,可能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互相交叠。 3)过盈配合 孔与轴装配时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