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

SX1411021 宋方启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的结晶!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百年后废弃。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各亭轩之间以复廊相连接,而复廊又开设有由精美图案构成的漏窗,借以沟通园内外景观,众多漏窗图案各不相同,无一重复。复廊及漏窗在苏州园林中,属先例。全园漏窗达108种式样,变化无穷,制作精巧。1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沧浪亭平面图沧浪亭总体布局

(注:来源于周苏宁著沧浪亭P8) (注:来源于马松麟沧浪亭叙事手法研究硕士论文)

一、沧浪亭概述

向以“崇阜广水”、“城市山林”著称的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现有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1963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百年后废弃。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集贤院校理、诗人苏舜钦坐事,被削职为民。次年,举家南迁,流寓苏州。见孙氏遗址野水潆洄,高爽开阔,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题名“沧浪”,并作《沧浪

1张宏,曹玉洁.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江苏·上海[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79.

亭记》。他的朋友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诸句脍炙人口。从此,沧浪亭以人而名,因山水之胜,冠甲东南,成为历代官绅文士雅集吟咏之处,宋代的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归有光,清代的俞樾、洪钧及近代的吴昌硕、章太炎等,均留有诗文名篇。

苏舜钦之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先为章悖、龚明之所有,两人各得其半。章氏将园地扩大,建大阁,又在山上造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之下有嵌空大石,传为五代广陵王所藏,章氏将其筑成两山对峙之势,遂为一时雄观。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此时沧浪亭有寒光堂、冷风亭、翊运堂、濯缨亭、梅亭、瑶华境界、竹亭、清香馆等建筑,而其中最著名的仍是苏舜钦所筑的沧浪亭。自元至明,沧浪亭为僧所居,改为妙隐庵、大云庵。此后二百馀年又几经兴废,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有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当时归有光作了一篇记,曰:“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一荒烟残灭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明末,沧浪亭逐渐荒废,“竹树丛邃,极类村落”。清康熙初,汉军镶蓝旗人王纯嘏抚苏,建苏公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商丘宋荦抚苏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光影无遗。于是在次年规划重修,并把临水亭子移建于土山之上,环山建厅堂轩廊等建筑,又得文徵明隶书“沧浪亭”三字揭之于楣,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长乐梁章钜重加修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遭兵燹,又废。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巡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并构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建筑。21917年,画家颜文榇应苏州公益局之聘,修复沧浪亭,将此作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一部分。抗战时期遭日寇毁坏,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相当破残。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对其全面整修,基本恢复旧观,于1955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1.环林山水

人民路文庙之东,有一条沧浪亭街,路口耸立一座石坊,上有隶书“沧浪胜迹”四字。由此前行,尚未人园,便见一湾溪水缓缓而流。此溪古称葑溪。溪流两岸叠石,毫无堆凿痕迹,古趣盎然,可见宋代造园家的独特匠心。沿岸杨柳拂水,桃花芬芳,古栏曲折。隔河南

2

望,廊阁起伏,轩榭临池,古树郁然,波光倒影,引人人胜。园墙和漏窗隐约透出园中景色,隔水迎入,格外幽静,给人以身在园外,似已入园的感觉。这就是被造园界称为典范的“以水环园”景观。苏州古典园林都有围墙,水在园中,而沧浪亭以水环园,水在园外,可谓独树一帜。苏舜钦因是范仲淹新政的积极参与者,得罪了保守派权贵,被政敌诬以监主自盗,提出弹劾。从京都开封流寓苏州。从此,他寄情山水,以诗歌为娱,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曾作《沧浪静吟》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诗日:

独绕虚亭步石醒,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晌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惟恨醇醪不满缸。

诗中字面是酒,实际是“水”,他以此来洗涤自己的心境,获得渔樵耕读的隐逸之美。“沧浪之水”一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处世的哲学,苏舜钦以“沧浪之水”立意,沧浪亭便成为一代又一代才人杰士的向往之地。千百年中,无数文人雅士到此寻幽访古,吟诗作画。沧浪亭虽屡废屡建,水的特点却基本保持下来,直至近代,环绕沧浪亭的河水还可通往盘门,直达运河。名士沈光祀曾对这曲溪水吟道:“剪来半幅秋波,悠悠便有濠梁之意。潭清潦尽,水明天淡,一湾空翠。”维妙维肖地道出了环园之水的无穷趣味。3

2.真山林

苏舜钦所处的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历经两晋、隋唐、五代,已臻全盛时期,理法大备,名家辈出。特别重要的是,文人画应运而生,文人画继承前代的优秀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受成法束缚,着力为山水写真传神,在画中追求萧散简淡的意境,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与此同时,文人画的理论和艺术风格被自觉地运用到造园活动中去,营造了独具风格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沧浪亭。沧浪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滥觞,不事雕琢,重在立意,营造了一座“真山林”。

沧浪亭不像其他园林在有限的范围内挖池堆山,而是将重点放在“真山林”的起脚、蹬道的布置及林木的配置上。此山土多石少,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四周山脚,垒石护坡,沿坡砌数处磴道,山体石土浑然一体,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难辨真假,极具天然委曲之妙。东段黄石垒砌,山间小道,曲折高下,溪谷蜿蜒,石板作桥,愈显幽壑高峻,质朴成趣。西段杂用湖石补缀,玲珑巧透,盘道蹬山,石壁陡峭,俯视山下有一潭,如临深渊,这些均为宋代遗物。虽仅为一潭,但富有生命力的碧水,流淌出山的生机,映现出山的精妙,表现出山的气势。

恰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4园林有了植物,才会有生气,有了水才能体现山的生命,而呈现出华滋之美、自然之美。

3.沧浪亭

古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结构古雅,与四周景色相协调。亭四边围以石栏,弥补了高踞岭上的石亭体量过大而与山体比例不当的瑕疵,可谓用心良苦。亭中置有石棋桌一张,石圆凳四只,为康熙年间古物。亭旁古树数株,均有数百年树龄。古时此处可遥望西南诸峰,叠峰碧峦,满目苍翠。5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

3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12.

4郭熙. 林泉高致[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75.

5

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清风明月”对“近水远山”,风光飘逸;“本无价”对“皆有情”,情怀澹泊,点出了楹联旨意,妙语连珠。工稳贴切。6

二、沧浪亭设计完美且能够建成的客观因素:

1. 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政府明令撤销土地兼并的限制,私田佃农制成为唯一的法定形式。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传统的坊里制已经名存实亡:高墙封闭的坊里被打破而形成繁华的商业大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这种繁华大街的景象。而宋代却又是一个国势赢弱的朝代,处于隋唐鼎盛之后的衰落之始。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相继崛起,强大的铁骑挥戈南下。宋王朝从建国之初的澶渊之盟经历靖康之难,最后南渡江左,偏安于半壁河山,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政策换来了暂时的偏安局面。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则无论统治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者一般庶民都始终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中,社会的忧患意识固然能够激发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同时也相反地导致了人们沉湎享乐、苟且偷安的心理。而经济发达与国势赢弱的矛盾状况又成为这种心理普遍滋长的温床,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侈靡和病态的繁华。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7

2. 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建筑技术方面,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从宋画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著名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仅一幅山水画中就表现了个体建筑的各种平面:一字形、曲尺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各种造形:单层、二层、架空、游廊、复道、两坡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平顶、平桥、廊桥、亭桥、十字桥、拱桥、九曲桥等。8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周叙《洛阳花木记》记载了近六百个品种的观赏花木,园林叠石技艺水平大为提高,人们更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刊行出版了多种的《石谱》,所有这些,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也是当时造园艺术成熟的标志。

6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28.

7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92.

8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93.

3.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知识分子的数量陡增,文官的地位、所得的俸禄高于武官,文官执政可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文官多半是文人,能诗善画的文人担任中央和地方重要官职的数量之多,加之朝廷执行比较宽容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封建时代极为罕见的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文人士夫率以著述为风尚,新儒学“理学”学派林立,各自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因而两宋人文之盛,远迈前代。文化方面的这些特殊情况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入化,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比起皇家园林的气派,规划设计则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4. 园画相生——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宋代的文人还特别注重绘画与园林的关系,许多园主与园记作者本身就是出色的中国画家和画论品评者,他们时常以画眼观园,在园景创作过程中以绘画的法度构建景观。如洪适《盘洲记》园林景观描写时就直接点名了其与绘画的关系:“启六枳关,度碧鲜里,傍柞林,尽桃李蹊,然后达于西郊,茭藋弥望,充仞四泽,烟树缘流,帆樯下上,类画手铺平远之景,柳子所谓‘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者,故以‘绿野’表其堂。”

绘画与园林景观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造园者运用绘画法度设计景观,另一方面,画家深入了解园林生活,按照园林景观的特征丰富绘画作品。比如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画作《四景山水图》就是以四景作品描绘了士大夫幽居山水之间的生活画面。因为刘松年有着丰富的园林生活实践9,所以他注意到了园景四时的不同和特殊时间园林景观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春景中描绘出秀美的夹路桃柳、溪水小桥的山园门,与模糊的远山和朦胧的楼阁联合组成园林中含而不露的意境;才能在夏景中展现出花柳繁茂、高台山石园景,表现出文人园林简雅别致的审美情趣;才能在秋景中塑造出与山水秋风、梧桐丹桂的气骨浑然一体的幅巾雅士的园林欣赏者;才能在冬景中体现出青松翠竹、静穆空明的园林思想蕴藏。

三、沧浪亭设计完美且能够建成的主观因素:

1.宋代建筑项目多采用“规画”与多方案比较

建筑设计在宋代或称为“规画”、“经画”、“经度”、“相度”、“计度”等,而与之连用的词汇常有“制作”、“施行”、“应副”,后者实为营造之意。设计、营造是宋代建筑工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宋时官方建筑多有设计。史载,“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以楚王宫火,欲广宫城,诏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并“画图来上”。这一工程最终因太宗恐“动民居而罢之”,10但显示设计的决策价值。宋著名工程玉清昭应宫的建设其首要工作亦是拟定规模大小、估算功料、以供皇帝、近臣讨论11。大量文献表明,事先设计在州县等地方营造同样不可省却。12西安陕西博物馆“碑林”中,尚保存有1934年在长安出土,宋元丰三年(1080)刘景阳等所作《唐代长安城图碑》的部分残石。所幸作为主题的”兴庆宫”部分尚完整无缺,其主要建筑、设置、水渠、距离以及名称等都能清晰的看出。且在建筑物的各个位置上,还刻有宫室的正面图,并在图的上方注有”每六寸折地一里”的作图比。是一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建筑图的实物,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建筑制图的发展水平。碑林中还有宋代的《太极宫碑》残石,不过是以轴测图的形式绘刻而成,仍具有绘画的色彩——兴庆宫图。13

9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95.

10(宋)李熹.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二, 又见. 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 6.

11(宋)李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20.

12(宋)扈仲荣等. 成都文类卷26.

13

建筑设计之所以不可或缺主要因为地方建设受上级约束、监察事前事后皆需汇报故营造不仅需有设计还要以图、文字表达出来,以作交流另一方面中央亦常下旨至地方州县,要求按给定的设计图文进行营造。如此,作为上下级政府的管理手段建筑设计及表达形式是其必要手段。同样隶属将作监(中央营造管理机构)的八作司(负责具体营造部门),其营造亦需设计,即所谓的“凡有营造并先定地图,然后兴工”。14

宋代建筑设计活动常是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过程。多方案比较已多见。如徽宗政和四年修建河南府天津桥。“令勒都壕寨官董士貌彩画到天津桥作三等样制修砌图本一册进呈。诏依第二桥样修建”,徽宗明堂设计姚舜仁所作图样有二,“其斋宫一悉南向一随四时方所向”

以供徽宗选定;高宗绍兴元年措置移哗事务添造行宫亦有造百余间或造三百余间两种方案,

15多方案比较是设计进一步深入、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2.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将作监和营造管理团队

宋神宗元丰年间,参照《唐六典》改革官制,废除三司,恢复省曹寺监的职权。元丰改 制后,建筑营造机构的变化有二:①熙宁四年(1071年)分三司,其修造案以将作监代之; ②元丰五年(1082年)废三司,按《唐六典》恢复三省六曹九寺三监官制,三司营造管理职能部分归尚书省工部。自此至北宋末,官方营造的政务、事务管理系统由工部、将作监构成。作为中央政府事务机关的将作监,其职掌是:“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之事, 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土木工匠版筑造作之政令总焉。辨其才干器物之所须,乘时储积以待给用,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寒暑蚤暮,均其劳逸作止之节。凡营造有计帐,则委官覆视,定其名数,验实以给之。…….凡出纳籍帐,岁受而会之,上于工部。”16

宋代将作监隶属工部,掌管宫室、城廓、桥梁等重要工程的予算、设计、施工和验收。 作监所隶官属有十: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东西八作司,掌京城内外缮修之事;竹木务,掌修诸路水运材植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以给内外营造之用;事材场,掌计度材物,前期扑斫,以给内外营造之用;麦 场,掌受京畿诸县夏租 ,以给圬墁之用;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丹粉所,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作坊物料库第三界,掌储积材物,以备给用;退材场,掌受京城内外退弃材木,抡其长短有差,其曲直中度者以给营造,馀备薪爨;帘箔场,掌抽算竹木、蒲苇,以供帘箔内外之用。

对于隶属将作监的10个部门,依据职能可分为两类:营造机构和与建材相关机构。前者包括修内司、东西八作司;而竹木务、事材场、退材场、窑务、麦 场、丹粉所、物料库、帘箔场则属于后者。

我国古代建筑神话般的营造速度、可靠的质量保证,至今令人惊叹不已,学人皆相信其 14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O 之七,又见,(宋)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30. 15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之二四. 16

间必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完成一项土木工程,工官、工匠、役夫须组织成一个团队,以上下有序,职责分明。在这样的团队中,有组织者、技术负责者,更有大量具体操作实施的人,他们各自因职位、技能不同形成一定的等级以及地位和经济上的差别。如此,团队按一定目标、组织形式和运作原则构成一个整体。

《宋会要辑稿》载有绍兴二十八年展皇城东南一带外城的计划申报书,兹节录如下: “旧支工食钱:监修官欲置一贯二伯文,壕寨官一贯文,监修、收支钱米、部役、计置般运物料受给官八伯文;作家六伯文,诸作作头、壕寨五伯文,米二胜半;工匠三伯五十文,砰手只百文,杂役军兵二伯五十文,各米二胜半;行遣人吏、手分各三百文,贴司各二百文;以上并自兴工日支,毕工日住。17

从监修官、下至杂役军之类的食钱进行逐一排比罗列。为便于观览,制成表1。

3. 宋代官府工匠培训制度

(1) 我国古代形成了由官府主持的大规模工匠培训的传统。政府营造、制作等各监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工种比较齐全, 培训的制度、管理、考核完善, 保证了培训质量。宋朝官营作坊在艺徒培训上重视使用“法式”。《宋史·志·卷118》载: 将作监“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 少府监“以法式察其良窳”, 军器监“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旬令其数以考程课”, “课百工造作”。“法式”是类似工匠手册的一种基础教材。内容包括名例、制度、功限、科例、图样等。宋朝著名的法式有《元祐法式》, 李诚编的《营造法式》等。元、明、清各代都有法式, 如明代中叶的《营造正式》总结了古代南方民间建筑的丰富经验, 曾在江南广为流传。法式使徒工培训更为规范化。

(2) 师徒相传是民间培训的主要形式。由于手工劳动的特点, 虽然同一工种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操作规范和技艺, 但个人的因素仍然很大; 同时, 也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成文的教材, 靠言传身教, 缄默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良好的师徒关系是关键。这方面行会的规定和师徒如父子、同门师承如兄弟等在实践中形成的良好习俗传统。

(3) 家传技艺是民间手工业传承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往往世代相传, 由于不断钻研可达到极为精湛, 甚至出神入化, 形成著名的家族品牌。

17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苏州园林》练习鄂教版

苏州园林 01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对称.(chèng)丘壑.(hè)轩榭.(xiè) B.镂.空(lóu)斟酌.(zhuó)玲珑.(lónɡ) C.池沼.(zhǎo)避.免(bì)藤.萝(ténɡ) D.依傍.(bàng)嶙峋.(xún)琢.磨(zhuō) (解析:A项“称”应读“chèn”;B项“镂”应读“lòu”;D项“琢”应读“zhuó”。)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高树与低树俯抑生姿。/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摘自课文内容) B.顶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重逢。(摘自综艺节目) C.意境悠闲,意味不凡。/香港名师主灶,正宗潮州风味!(摘自餐饮广告) D.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寻找创造力的渊头活水。(摘自新闻标题) (解析:A.“抑”应写作“仰”;B.“顶”应写作“鼎”;D.“渊”应写作“源”。) 3.对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们要因地制宜 ....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做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 B.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C.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 ....,怎么看也不会穷。(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D.李灵同学自出心裁 ....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用心裁剪。) (解析:D项“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苏州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滥觞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两宋,再高潮于明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过程。接下来我们给各位亲分享几篇,一起看一下吧! 篇1 苏州,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气质婉约,这是我未见它时便有的期待。是在许多城市高楼阔路的雷同反复之后,见到苏州的矮房、流水、白墙,并不抱太大希望的我确是被其与我期望的重合度给震惊了。第一次对一座城市这么图1有好感。因而,对于次日的园林之游便多了几分期待与信心。 网师园 我们首先去了网师园,坐个公交,进入一片居民区,走过一条窄巷,它就那么静静地出现在了眼前。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不显山不露水,真真地应了那句“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网师图2园很小,因而当我们一百多号人涌入时,里面便显得分外局促,难以体会古时小姐一人在园中散步时所领略到的独特韵致。我们的到来倒像是一群凡俗之客对这一片静谧的鲁莽冲撞了。 进入网师园,一回首我便注意到了这个场景,说实在的,我

有点被它的精致复杂给震惊到。我觉得这显示的是古人的一种生活节奏。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并不深究其必要性,只是按照一种惯例,再适当加以挥地做下去。最终在他们手中诞生的是一件工艺品。而我学习了两年建筑,学习的则是对于空间的一些处理,角度较为宽大。也许我会觉得古人的这种做法充满了匠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该学着将目光放在细部上,静心地去琢磨一件小事,将其做到极致。即使结果是无意义的,但至少耐心是可贵的。网师园震撼我的另一个场景便是图二。明与暗的强烈对比,让人眼前一亮,给我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至是一种神圣。在园中逛逛,会发现多处这样的明暗对比,特意在屋顶与墙或者屋顶与屋顶的交接处留出一小片天空,将一束光引入。在这极小的天空下相应地还会种上植物。我觉得这是一小片土地的引入。有天有地,合起来便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如图3)。但是在有些地方,工匠们在交接处留出的天空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营造的便不再是一种明暗的对比了,而更多的有一种景观的意味,就好像一个自带天光的放大版的盆景。相对于前者,这一种类型的透气性更强,且更加舒展。照此推断,交接处再扩大一个等级,便成了各位亲可以进入、观赏、驻足的喜闻乐见的院子了。 留园

13 苏州园林_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 年第4 期的《百科知识》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苏州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叶圣陶先生在本课中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本课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法,以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先做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做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课文内容: 全文共10段。第1段和第10段首尾呼应,说明苏州园林数量之多,第2段至第9段为文章的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第2段至第9段,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列举了四个“讲究”之后,作者再次强调:“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者就是以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第二层(第3—6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置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1)(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2)(第4段)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是一种艺术”,使人“只觉身在山间”;池沼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第5段)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不同的花树错落相间。 (4)(第6段)近景远景的层次:花墙和廊子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三层(第7—9段),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7段写“每一个角落”的花草的栽种,都能给人美的享受;第8段写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第9段则主要写园中建筑物的颜色多较淡雅,既“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又能突出花色的“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徐州调查报告(共7篇)

徐州调查报告(共7篇) 徐州调查报告(共7篇) 第1篇: 徐州浦发银行调查报告1.银行名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徐州分行)2.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29号3.银行组织结构基本情况 第2篇: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调查分析报告徐州汉文化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一、徐州汉文化风景区简介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

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是西汉 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的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占地面积30余亩,该馆由仿汉唐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群组成,收藏汉画像石珍品1000余块。 在这里我们既可观看神仙世界的歌舞欢腾和富贵人家的奢华,又可见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劳作的艰辛。参观徐州汉画像

苏州园林中的风水理念

苏州园林---风水理念的完美典范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现辖4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6市(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和吴县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城区为66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71万。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今苏州),主持城市的选址于规划布局,他想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合、四序顺理、两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方之风,随季节不同而风向差异。将四周城墙开设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东面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向西建此二门以象天门,引入阊风以通天上。吴欲并越,在越国正处于十二生肖的方位蛇上,所以将东南门命名为蛇门。吴的主位正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西南因名盘门。北面的“齐”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在西北,也将闾门名为破楚门。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 以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见八门位置图) 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办法,使城址与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到宋代,这里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图。城内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成众多的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310多座城内古桥。苏州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为中国古都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至今,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隋开皇九年,始名苏州。 由于最早有了风水理念创立了城市,给城市注入了灵魂,在后期的各个时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都沿袭了风水选址定位、营造风水格局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附加了人文思想,让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典型代表就是各个时期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风水理念与亲和大自然的原始情节相融合的完美典范! 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苏州园林基本都是宅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浓缩了风水理念与寻求自然之道的思想,建筑山水掩映于草木葱茏之间,植物的色、香、姿、声等,组成独立的景观: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曲径通幽,这样配置都是即符合自然之美的规律,更达到趋吉化煞的目的(见图A=1、2、3)。

苏州留园园林分析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留园分析

再往前走,将经过 一条幽长的夹道。 虽然开有漏窗,但 因窗外仍为建筑, 嗅不到一丝园林 的气息,此为“一 收”。 入通道尽头小门,则为一小小天井,天井北墙有小型花坛,老桂、玉兰各一,天竹数本,点以湖石。到此天井,我们始见天口,心胸不免随之放开。敞厅内悬“留园”匾额,至此则园林气息始露。此为“二放”。 转过敞厅罩隔,左侧得一小门道,尽头腰门 上有“长留天地间”砖额。腰门外仍为窄直通道。 至此,我们刚觉放开的心胸不得不再度收紧。此 为“二收”。

过“长留天地间”腰门,迎面为一带横向长廊,白粉墙上嵌六只大型漏窗,窗外山池亭阁隐约可见。此六大漏窗,恰如六挂珠帘将院内山水半遮半掩,是“漏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长廊南侧有小天井,靠北墙植山茶、翠柏各 一,花时红绿交映,是为“古木交柯”小景。行路至此,我们的心胸收紧之后开始渐次放开,己觉园林气息直入肺腑。此为“三放”。 坐在绿荫馆前临水的美人靠边,满池风光扑面而而来,湖上有人泛舟吹笛的,与园中美景相照应,毫不风雅。至此,留园的主景方完全、彻底地呈现在游人眼前。建筑空间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游人的心理经历了“一收”、“一放”、“再收”、“再放”的过程,欲扬先抑,引 人入胜。坐对满目风光,回想路行来的曲折,漏景

留园中部的碧山房和明瑟楼是过去官僚地主们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筑前方的平台也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采取了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西、北两部是山体,中央有一湖相隔。 视点的高低变化 涵碧山房前的平台处,地势较低,低视点能够更好地贴近水面,因水得景;相反的,闻木樨香轩与可亭处于全园地势较高处,利于俯瞰全园。 对比 中部西侧以黄石石级为主,配有大型乔木,给人以浑厚之感;东侧,建筑物白墙掩映,透空连廊又设有花架,给人以玲珑雅致之感。池岸东西两侧风格形成对比。 西侧东侧 衬托手法突出主题 留园毕竟属于私园,不可能如皇家园囿那般庞大。所以在景观 面积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运用衬托的手法,利用有限的面积创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呢?这就需要池周围的池岸、建筑物、花木能恰当地发挥合衬作用,使得池面虽 小却能产生辽阔的感觉: 一、可亭尺度的小巧,衬托出北部假山的高大(实际高度不超过5米),此时假山就是亭子的基座,产 生了一种雄奇峻拔的气魄,模拟出了一种“咫尺山林”的意境。 二、刻意缩小可亭的尺度,利用透空小巧的亭子衬托水面的开阔。 三、平净深碧的池水衬托峥嵘的石山。 景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调查报告总结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调查报告总结 ——以沧浪亭、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为例 作者:“融情水苏州”实践团队指导教师:朱燕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一座历史古城以和谐新貌崛起,苏州受到了来自世界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园林作为这座城市的瑰宝更是以示范之姿傲然立于名胜之首。随着各地游客对园林的观赏性需求日益增加,如何使园林水质达到高标准成为了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报告对苏州市包括沧浪亭、拙政园等在内的五处古典园林景观用水水质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取样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总结了园林景观用水水质现状及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园林景观用水水质奠定基础;对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方法进行了调查和了解;调查相关部门对水质管理的要求和政策;探寻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使用方法和最新技术,分析其可行性;对相关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建议。 关键字:园林景观水体修复新技术 引言 水是苏州园林的灵气之所在,但是园林之水因其封闭或半封闭的特性,要长期保持清澈的水质非常困难。据市园林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15年来园林管理人员一直在寻求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采取传统的生态恢复技术,即通过清淤、放养螺蛳、白鲢、河蚌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形成生物链,来吸收水中氨、氮成分,净化水体。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每当闷热的黄梅天来临后或者遇到温差变化较大时,园林池水很快就会浑浊,连带整个园林都黯然失色。在传统技术上加入现代科技的手段和设备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向。为此,2004年初,苏州市政府斥资百万元,委托苏州科技学院就园林池塘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研究。该内容属于“苏州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课题,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众多苏州园林中,拙政园和沧浪亭入选为具体研究对象。前者拥有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大面积的全封闭水面,后者则有半开放式的水面,因而成为园林治水的典型案例。 园林一直都是古城苏州的焦点所在。在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园林景观用水水质治理也被成功列入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及思考的问题。本文的调查是由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_曹林娣

2004年5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4 第3期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 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 收稿日期:2004-04-06 作者简介:曹林娣(1944) ),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曹林娣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 的人文环境与/心斋0、/坐忘0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0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3-0078-07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5中国问题6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0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0。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0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0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 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0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1](P 76)。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0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0。 当今之际,/恃人力0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一、风水佳穴与生态科学 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0,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0。 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得较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0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0。 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古人对环境的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以相民宅0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0[2]。

苏州园林考察报告(共2篇)

苏州园林考察报告(共2篇) 毕业考察报告 题目:于苏州园林的艺术探究 班级:广设101 姓名:季秀山 学号: 指导教师:倪鹏飞 完成日期: 013年10月26日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关于苏州园林的艺术探究 姓名:季秀山010061164 [文章摘要]苏州园林的艺术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和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园林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苏州园林的基础思想是二分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共存。苏州园林的文化象征意义丰富,苏州园林的建筑体现出了整体性、抽象性、运动性,体现了儒道两家思想,对现代建筑在造型和结构方面影响十分深远。 [关键词]:苏州园林文化造型艺术内涵 苏州古代园林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

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此外,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骚客门留下的诗画墨迹,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苏州现代园林 在一个地方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我们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苏州的园林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虽然有时候很多人觉得与古代的精致和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在布局方面上的巧妙和摆设方面的巧夺天工都如班门弄斧,但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之中,苏州现代的园 林也有其独特的可取之处。由于苏州现代园林没有古代苏州园林那么的著名,所以很难找到有关于苏州现代园林的论述。因此就有鄙人通过对苏州现代园林的一些图片和资料来发表一下简陋卑劣的感言。 苏州园林的造型艺术 .廊的造型艺术 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一篇《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貌,那么同学们要如何做这篇文章的句子赏析呢?整理了《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希望对你学习《苏州园林》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1、“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使整个园林时

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在这之后,文章还附带谈到苏州园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门和窗、色彩。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写出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极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画。 《苏州园林》原文赏析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国风水大师金鼎贵品园林之城苏州风水

古今苏州风水论 引子:城市是人类利用地理环境的集中地区。从外观上看,城市是高大建筑集中,街道集中的建筑文化景观,是运转不息的经济文化空间。城市较周围农村集中了较多的学校。艺术、文化机构和人才,集中了较多的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聚集着较多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供排水、供电、供能、交通、消防、移动电信邮传,教育、治安警卫、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中心,其所产生的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曾经的天下第一神都,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而时过境迁,建国后的洛阳逐渐淡出一线城市圈,似乎人们对洛阳的记忆只剩下历史书上的那一篇篇辉煌。 开封,东京汴梁城,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随着女真铁骑南下,一切繁华不在,七大古都和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国人所知的,只剩下开封府的包青天、灌汤包、开封铁塔,还有就是绝冠天下的《清明上河图》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现在西安不仅GDP总量在全国40名开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被后起的乌鲁木齐超过,同时在西部地区西安也与重庆、成都的差距越拉越大 南京、徐州、武汉等城市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璀璨的光辉。 有座城市,有着五六千年的农耕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五百年的佛道教文化熏陶,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二百五十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这便是苏州古城。 如今的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经

苏州园林考察报告

苏州拙政园园林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7月15日-7月20号 考察地点:苏州拙政园 考察内容:园林景观 考察目的: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掌握能力 说到园林,大家一定会想到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上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年暑假有幸到苏州游玩,特此以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作为这次的考察报告。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一)布局分析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拙政园CAD平面图)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

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岛屿山石相呼应,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 苏州拙政园在布局上属于风景式园林。拙政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曲径通幽,若隐若现。 (二)水体分析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通过人工的修饰,积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样。拙政园中部现有水 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 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 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在 巧妙用“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漏

说课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

苏州园林调查报告精修订

苏州园林调查报告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园林建筑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设计的掌握能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

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一)院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 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如拙政园玉兰堂、狮子林燕誉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风、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如留园的古木交柯、华步小筑,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侧院以及其他各园曲廊转折处都可见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常用围墙,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这种院子在空间上与外界有所划分,又可使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变化。如拙政园以玲珑馆为主体而组成的枇杷园可为代表。 院落的空间处理一般有封闭、开敞二种形式。

苏州园林拙政园调研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简介: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障景隔景移步换景景随步移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过了假山,我们看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通用5篇)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通用5篇)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WTT整理的《苏州园林》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1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园林调查报告

园林调查报告 我选的公选课是园林艺术。我国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以颐和园为代表,私家园林以寄畅园、拙政园、个园为代表等。五一小长假有幸和室友去苏州游玩,同时游玩了苏州园林这座私家园林,并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我们主要看了“四大名园”,分别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我主要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调查。 (一)苏州园林风貌及造园艺术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组合,都求其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形式亦无定制,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间五间,惟有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结构采用斗拱的极少,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力求朴素大方。 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例如留园古木交柯与石林小院二处,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 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步换景是苏州园林用景的最大特点。 建筑在园林中与山、池、花木的有机配合,是造园艺术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山上设亭阁,体形宜小巧玲珑,加上树木陪衬,形象自然生动。同时,又因其位于园中制高点上,无论俯瞰园景或眺望园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观赏点。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面调和,建筑造型多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能使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摘要】 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的人文环境与“心斋”、“坐忘”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 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

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⑴(P76)。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 当今之际,“恃人力”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园林景观调查报告

关于园林景观调查 报告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的报告 一、城市园林景观简介 所谓城市园林景观,是指把园林的理念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利用乔灌木的配植、铺装的选择、小品的搭配等,创造出适应各种建筑物及辅助设施的景观效果,使城市增加园林绿化率,优化环境卫生、丰富城市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二、城市园林绿地分类 城市园林绿地大致能够分为七大类: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不同的绿地类型,对园林造景、植物配植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满足环境对绿地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因此认清园林绿地的类型、景观作用、使用人群、周边环境等应当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首要工作。 城市园林绿地类型的功能简介如下:

三、城市园林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一般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一般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一)园林植物树种的选择: 在绿地的整体景观中,需要运用乔灌花草的高度差异,创造出层次有致的绿地空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过渡自然。既能够体现建筑物的特色,又可与周边的园林景观相协调在树种的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创造出安静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1,注意色彩的搭配 由于树种分为有常绿树种、落叶树种;观花树种、观叶树种等,为保证绿地景观色彩的丰富度,使得四季有花,常年有绿,因此在选择树种时,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结合,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开花花卉草坪。从而使得该园地的色彩丰富,具有层次感。 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如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