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生理)

总言:

呼吸衰竭时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对机体损害的程度取决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的速度、程度、持续的时间,两者同时存在,损害更大,当然缺氧对机体损害更为重要,在所有缺氧引起的脏器损害中,心、脑、肺血管、肝、肾对缺氧最为敏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造成的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和原发疾病加重相分辨,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损害也难以分清;下面就结合临床表现就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生理一起阐述: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临床表现为: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呼吸困难和呼吸频率增快往往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重要症状,表现为呼吸费力、伴有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表浅,鼻翼煽动,辅助肌参与呼吸活动(三凹征);

慢阻肺先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吸延长,严重时出现浅、快呼吸;

并发CO2麻醉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中枢病变者无气促主诉;

中枢抑制性药物中毒呼吸匀缓、昏睡;

危重者呼吸浅、慢,叹息样呼吸;

机制:

1、缺氧时,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具有代偿意义,此反应在PO2<60mmhg时才明显;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肺通气量增加;

2、二氧化碳潴留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

3、当PO2<30mmhg时,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此作用大于兴奋作用,而使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减少;

4、当PCO2>80mmhg时,CO2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此时主要靠低氧作用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来维持;

为什么临床上对于II型呼衰的病人的氧疗,主张低流量给氧?

(氧浓度<33%,氧流量<3L/分:33=21+4x3)

原因:对于慢性II型呼衰病人,由于较长时间的高PCO2,使呼吸中枢适应了高PCO2的内环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

球结膜水肿、头痛、头晕;

机制:包括心脏及血管部分;

1、缺氧早期,缺氧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

—可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但心、脑血管是扩张的,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2、一定程度的CO2潴留,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

强,心输出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但最突出的是周围皮肤、心脑血管扩张,---出现球结膜水肿、面部潮红、四肢皮肤温暖,头痛、头晕,严重时血压下降—这些都可能是血管扩张的结果;

3、严重缺氧时(1)、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抑制心脏活动及扩张血管;(2)、组

织细胞因缺氧发生严重代谢性酸中毒;(3)、缺氧导致心肌不可逆损伤;三种因素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律失常,甚至很快出现心脏停止;

4、严重CO2潴留时(1)、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抑制心脏活动及扩张血管;(2)、

呼吸性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无力、心输出量下降(3)、外周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降低,引起血压下降;(4)、出现心室纤颤。

注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形成机制:

1、解剖学基础:

COPD的病人本身存在肺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肥大和增生,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增多,导致肺血管壁增厚、硬化和狭窄;

2、缺氧后引起广泛的肺小动脉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3、长期的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大、扩张,右心室符合过重,最后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

病。

--------------------------------------------------------------------------------------------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兴奋性增高、判断力下降、不安、精神错乱;

头痛、头晕;

严重时出现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

最后因循环、呼吸中枢而死亡;

机制:

1、缺氧、CO2潴留、酸中毒引起脑细胞水肿、颅内高压;压迫脑血管,加重脑缺氧,恶性

循环。供氧停止4-5min可发生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

2、肺性脑病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慢性胸肺疾病II型呼吸衰竭病人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即可诊断为肺性脑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晚期出现昏迷、谵妄、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抽搐等颅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原因是CO2潴留和缺氧导致的颅内压增高有关;

(1)、CO2潴留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增高,

潴留的速度、程度有关;

(2)、缺氧、酸中毒(特别是脑细胞内酸中毒)加重脑水肿与

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

----------------------------------------------------------------------------------------

缺氧和CO2潴留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一、血液系统:

1、慢性呼吸衰竭刺激骨髓造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增加,增强血液携氧能力,也增

加组织氧供---这是有利方面;

2、但过多红细胞增加血液粘滞度,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3、长期缺氧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凝血酶形成,

使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凝血和血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肾脏:

缺氧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严重减少,引起肾功能不全,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严重出现少尿、氮质血症;但此时肾结构多无变化,为功能性,只要缺氧纠正,肾功能很快就恢复正常。

三、肝脏:

轻度缺氧时肝血管收缩,肝功能受损,多无结构性改变,只要缺氧纠正,肝功能恢复;但严重缺氧,可出现肝细胞坏死;如COPD并发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可导致肝脏淤血、肿大,久之导致肝硬化,但较少见。

四、胃(消化系统)

严重缺氧导致胃壁血管收缩,因而降低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加上CO2潴留,可增强胃壁细胞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胃酸分泌增多,久之出现胃粘膜糜烂、出血、溃疡形成。

缺氧和CO2潴留对肝肾、胃及血液系统影响的临床表现:

1、溃疡病症状、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

2、肾功能异常;

3、血红蛋白、红细胞增高;

---------------------------------------------------------------------------------------------

缺氧和CO2潴留对酸碱平衡、电解质的影响:

缺氧引起代谢性酸中毒;CO2潴留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的应用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常见的异常动脉血气及酸碱失衡类型:

1、严重缺氧;

2、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3、上述四种组合,但没有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4、三种酸碱中毒也没有呼酸合并呼碱;

注意1、O2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机制:

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细胞内外离子交换、肾脏代偿机制,可使HCO3-增高,CL-下降;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代偿范围:

增加的HCO3-=0.35x增加的PCO2+-5.58简化成

增加的HCO3-=1/3增加的PCO2+-6

注意2:呼吸性酸中毒的出现高钾的机制:

呼吸性酸中毒由于PH下降,出现: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即:细胞外2Na+、1H+和细胞内3K+交换;

肾小管Na+-H+交换加强,Na+-K+交换较少;

上述两种因素导致细胞外液K+浓度增高、即酸中毒高钾。

------------------------------------------------------------------------------------------------

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主要靠动脉血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分型、指导治疗以及判断以后,但是可通过病因、病史、诱因、临床表现及体征可以临床诊断慢性呼吸衰竭。

一、诊断标准: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时

1、PO2 60mmhg PCO2 50mmhg;

2、吸氧条件下,PaO2 /FiO2<300mmhg 肺损伤

二、临床表现:

1、呼吸功能紊乱: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慢性呼吸衰竭临床最早的表现;

2、发绀:舌色发绀较口唇、指甲床更早、更明显;发绀取决于缺氧程度,也受血红

蛋白量,皮肤色素及心功能有关影响;以前认为血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就有

发绀的观点已经内否定,实际上当PO2 50mmhg,SaO2 80%时。就可出现发绀。

3、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右心衰、低

血压、球结膜水肿;

4、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烦躁、谵妄、昏

迷、精神错乱等;

5、肝肾、胃:肝肾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溃疡;

6、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注意点:慢性呼吸衰竭多有原发肺-支气管疾病,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间质性纤维化、尘肺;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粘连、胸廓畸形等等原因,如果没有上述原因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否则可能诊断急性呼吸衰竭,及时抢救。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第二章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机治疗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为了正确 和有效地应用呼吸机,有必要了解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定义 为呼吸衰竭下一个总的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一般临床所指的呼吸衰竭可概括为: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疾患引起的呼吸障碍,导致机体缺O2并CO2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一般认为,当患者位于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无心内右向左分流疾病,而PO2低于60mmHg,Po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对于在静息时PoCO2仍在正常范围,仅在活动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并表现为呼吸困难的病人,并不是呼吸衰竭,而是呼吸功能不全. 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发生呼吸衰竭. 第二节呼吸衰竭的分类和病因 一般认为呼吸衰竭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外周性呼吸衰竭两大类, 一、中枢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育下列数种: 1.缺O,性脑损害:循环骤停、严重长时间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一严重缺O2导致呼吸中枢受损. 2.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自发性或外伤性颅内血肿、脑脓肿等,血接压迫呼吸中枢和神经或颅内压升高、脑血流减少使呼吸中枢受损. 3,中枢感染:病毒性脑炎、细茁性脑炎、延髓及脊髓灰质炎等. 4.药物或毒物的影响:大剂量镇静、催眠、安定、麻醉药,有机磷中毒等一抑制呼 吸中枢. 5.脊髓病变:脊髓肿瘤、脊髓灰质炎、外伤、高位截罐、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一 阻断呼吸中枢与外界呼吸器官的联系. 二、外周性呼吸衰竭 由于周围性神经、肌肉、胸部、肺、气道等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衰竭,称为外周性 或周围器官性呼吸衰竭. 1,周围神经系统和呼吸肌病变;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肌强血、破伤风、重症肌无力、隔肌运动障碍、箭毒中毒、肉毒中毒等。 3.胸部病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开放性胸部外伤等。 4.肺部病变:肺泡、肺间质和肺血管病变、广泛性肺部感染、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肺水肿、肺梗塞,肺闭塞性血管炎,新生儿透明膜形成,呼吸窘迫综合征、化学性肺毒害(氯、二氧化硫等)、全肺或肺叶切除、阻塞性肺疾患(支气管炎,哮喘持续状态,阻塞性肺气肿等)等病变。 5. 上呼吸道梗阻:急性喉炎,喉痉挛、气道异物等. 关于呼吸衰竭的分类,还有以下的分法; 1.按病变所累及的功能部位不同,可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前者指因呼吸驱动不足或呼吸运动受限制而引起的呼吸衰竭:后者是指因气道堵塞、肺本身或肺循环病变引起的呼吸衰竭.

内科学复习题名词解释COPD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预

内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COPD 2.呼吸衰竭 3.心力衰竭 4.预激综合征 5.缺血性心肌病 6.肝肾综合征 7.扑翼样震颤 8.急性肾炎综合征 9.组织性蛋白尿 10.功能性蛋白尿 1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2.急性白血病治疗完全缓解 13. Graves病 14.异位ACTH综合征 15.Addison病 16.Somogyi现象 17.肾上腺危象 18.风湿性疾病 19.自身免疫性疾病 20.雷诺现象 21.中间综合征 22.迟发性脑病 答案: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某些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发展为不可逆性气流阻塞,当支气管哮喘与慢性

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重叠存在或难以鉴别时,也可列入COPD范畴。 2.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致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PaO2<60mmHg (7.98kPa)和(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PaCO2>50mmHg(6.65kPa)。 3.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4.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即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或心室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体,而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其解剖学基础是除了特殊传导组织外,还有由普通工作心肌组成的房室旁路连结在心房和心室之间。 5.为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其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或硬化)。 6.是指失代偿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液重新分布等因素,引起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无重要病理改变。 7.患者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常见于肝性脑病患者。 8.以突起的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表现,其中血尿为必备。 9.因组织遭受破坏后而释出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在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得病理生理(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得病理生理) 总言: 呼吸衰竭时发生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得代谢与功能,对机体损害得程度取决于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发生得速度、程度、持续得时间,两者同时存在,损害更大,当然缺氧对机体损害更为重要,在所有缺氧引起得脏器损害中,心、脑、肺血管、肝、肾对缺氧最为敏感。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造成得临床表现有时很难与原发疾病加重相分辨,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得损害也难以分清;下面就结合临床表现就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得病理生理一起阐述: 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对呼吸系统得影响: 临床表现为: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得改变; 呼吸困难与呼吸频率增快往往就是临床上最早出现得重要症状,表现为呼吸费力、伴有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表浅,鼻翼煽动,辅助肌参与呼吸活动(三凹征); 慢阻肺先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吸延长,严重时出现浅、快呼吸; 并发CO2麻醉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中枢病变者无气促主诉; 中枢抑制性药物中毒呼吸匀缓、昏睡; 危重者呼吸浅、慢,叹息样呼吸; 机制: 1、缺氧时,刺激位于颈动脉体与主动脉弓得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具有代偿意义,此反应在PO2<60mmhg时才明显;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肺通气量增加; 2、二氧化碳潴留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 3、当PO2〈30mmhg时,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此作用大于兴奋作用,而使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减少; 4、当PCO2>80mmhg时,CO2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此时主要靠低氧作用刺激位于颈动脉体与主动脉弓得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来维持; 为什么临床上对于II型呼衰得病人得氧疗,主张低流量给氧? (氧浓度<33%,氧流量<3L/分:33=21+4x3) 原因:对于慢性II型呼衰病人,由于较长时间得高PCO2,使呼吸中枢适应了高PCO2得内环境,因而不再兴奋,若高浓度给氧会解除低氧血症对呼吸中枢得刺激,使通气量减少。 1型呼衰只有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滞留,因此可吸入较高浓度得氧气、2型得呼衰不仅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得滞留,长期得二氧化碳得滞留,呼吸中枢对其敏感性下降,而且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超过一定得限度,即可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呼吸中枢兴奋性得维护只有依靠缺氧对外周感受器得刺激,这种病人给氧宜低浓度、低流量,既要改善严重得缺氧血症,又要维持缺氧状态(8.0kPa左右)对呼吸得刺激作用,避免迅速纠正缺氧造成PaCO2得进一步升高。 —--—-—---—-—-—--—---—-----——--——---——-—--—--———-—-—-—-——-----——-——------——--—--—-----—--——---—------—-—-—-----——-—— 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对循环系统得影响: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律紊乱、低血压;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 球结膜水肿、头痛、头晕; 机制:包括心脏及血管部分; 1、缺氧早期,缺氧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可使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第二章呼吸衰竭得病理生理 呼吸机治疗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得急、慢性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为了正确 与有效地应用呼吸机,有必要了解呼吸衰竭得病理生理. 第一节呼吸衰竭得定义 为呼吸衰竭下一个总得确切得定义就是困难得.一般临床所指得呼吸衰竭可概括为:由于呼吸系统或其她疾患引起得呼吸障碍,导致机体缺O2并CO2潴留而产生得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得临床综合征. 一般认为,当患者位于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无心内右向左分流疾病,而PO2低于60mmHg,Po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对于在静息时PoCO2仍在正常范围,仅在活动时发生不同程度得异常,并表现为呼吸困难得病人,并不就是呼吸衰竭,而就是呼吸功能不全. 有呼吸功能不全得患者容易发生呼吸衰竭. 第二节呼吸衰竭得分类与病因 一般认为呼吸衰竭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与外周性呼吸衰竭两大类, 一、中枢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常见病因育下列数种: 1.缺O,性脑损害:循环骤停、严重长时间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一严重缺O2导致呼吸中枢受损. 2.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自发性或外伤性颅内血肿、脑脓肿等,血接压迫呼吸中枢与神经或颅内压升高、脑血流减少使呼吸中枢受损. 3,中枢感染:病毒性脑炎、细茁性脑炎、延髓及脊髓灰质炎等. 4.药物或毒物得影响:大剂量镇静、催眠、安定、麻醉药,有机磷中毒等一抑制呼 吸中枢. 5.脊髓病变:脊髓肿瘤、脊髓灰质炎、外伤、高位截罐、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一 阻断呼吸中枢与外界呼吸器官得联系. 二、外周性呼吸衰竭 由于周围性神经、肌肉、胸部、肺、气道等功能障碍导致得呼吸衰竭,称为外周性 或周围器官性呼吸衰竭. 1,周围神经系统与呼吸肌病变;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肌强血、破伤风、重症肌无力、隔肌运动障碍、箭毒中毒、肉毒中毒等。 3.胸部病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开放性胸部外伤等。 4.肺部病变:肺泡、肺间质与肺血管病变、广泛性肺部感染、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肺水肿、肺梗塞,肺闭塞性血管炎,新生儿透明膜形成,呼吸窘迫综合征、化学性肺毒害(氯、二氧化硫等)、全肺或肺叶切除、阻塞性肺疾患(支气管炎,哮喘持续状态,阻塞性肺气肿等)等病变。 5、上呼吸道梗阻:急性喉炎,喉痉挛、气道异物等. 关于呼吸衰竭得分类,还有以下得分法; 1.按病变所累及得功能部位不同,可分为泵衰竭与肺衰竭,前者指因呼吸驱动不足或呼吸运动受限制而引起得呼吸衰竭:后者就是指因气道堵塞、肺本身或肺循环病变引起得呼吸衰竭. 2.按呼吸功能障碍就是偏重于通气功能不全或就是氧合功能不全分为通气衰竭与氧与衰竭两类. 3.按起病得缓急分为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前者在数小时乃至数天内发展起来,后者经过长期过程逐渐发展起来.慢性呼吸衰竭又可固某些原因而急性发作.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复习摘要:慢性呼吸衰竭

单选题 1下列血气分析变化属于Ⅱ型呼吸衰竭的是:PaO250mmHg,PCO260mmHg 2最适合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吸氧浓度是:25%-33% 3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示PH:7.188,二氧化碳分压:75mmHg,HCO3-:27.6mmol/L,碱剩余:-5mmol/L,提示的酸碱失衡类型是: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多选题 1. 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包括:1.阻塞性肺气肿 2.慢性肺心病 3.脊髓灰质炎 4.重症肌无力 5.脊柱严重后突 填空题 1. 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低于60 mmHg伴或不伴 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 mmHg 。 (名词解释: 1. Ⅱ型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动脉血压分压小于60mmHg同时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 2. 简答题: 1.简述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答:(1)通畅气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气道痉挛;(2)氧疗:氧流量1-3L/min;(3)增加通气量、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兴奋剂、建立人工气道、机械辅助通气;(4)控制感染;(5)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6)糖皮质激素应用;(7)防治消化道出血;(8)防治休克。 病例分析: 男性,70岁,因咳嗽、咯痰、喘息40年,加重1周伴烦躁不安3天入院。查体:T38.6℃,P120次/分,R40次/分,BP110/60 mmHg,呈谵妄状态,呼吸困难,唇紫绀,球结膜水肿,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桶状胸,叩诊双肺区呈过清音,听诊双肺哮鸣音及两下肺密集细小水泡音,HR120次/分,律齐,P2>A2,肝肋下4cm,质软,无压痛,下肢浮肿。辅助检查:血WBC:16×109/L,N:0.90,L:0.10;X线检查:双肺野透亮度增加,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双下肺野斑点状影;动脉血气分析:PaCO2:110mmHg,PaO2:45mmHg,pH:7.30,BE:+2.5 mmol/L。 根据以上病例请作出完整诊断及诊断依据。 完整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急性发作期阻塞性肺气肿 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 II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呼吸性酸中毒; 诊断依据: 1主诉:咳嗽、咯痰、喘息40年,加重1周伴烦躁不安3天; 2体征:T38.6℃,P120次/分,R40次/分,BP110/60 mmHg。谵妄状态,呼吸困难,唇紫绀,球结膜水肿,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双肺哮鸣音及两下肺密集细小水泡音,HR120次/分,律齐,P2>A2,肝肋下4cm,质软,无压痛,下肢浮肿; 3实验室检查:血WBC:16×109/L,N:0.90,L:0.10。 X线检查:双肺野透亮度增加,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双下肺野斑点状影。 血气分析:PaCO2:110mmHg;PaO2:45mmHg,pH7.30;

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一、多选题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E.肺内V/Q比例失调 C.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

病理生理学习题——呼吸衰竭

呼衰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A: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B:呼气是主动的,吸气是被动的 C: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D: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E:吸气由吸气肌收缩所致,呼气由呼气肌收缩所致 标准答案:D 2.[1分]下列关于人工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外界气压的方式进行 B: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肺内压的方式进行 C:口对口式人工呼吸为负压人工呼吸 D:节律性地举臂压背为负压人工呼吸 E:节律性挤压胸廓为负压人工呼吸 标准答案:B 3.[1分]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C: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D:吸气肌收缩 E:呼气肌收缩

4.[1分]下列哪种情况下,胸膜腔内压可高于大气压 A: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吸气 B: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呼气 C:关闭声门并用力吸气 D:关闭声门并用力呼气 E:正常呼吸时,用力呼吸 标准答案:B 5.[1分]以下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生理意义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C: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D:降低表面张力 E:降低肺顺应性 标准答案:E 6.[1分]在肺部,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哪个因素成反比关系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扩散面积 C:该气体在血浆的溶解度 D:气体扩散距离 E:温度

7.[1分]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 B: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意味着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D:直立位时,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大于肺下部 E: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不利于肺换气,大于0.84时,则利于肺换气标准答案:E 8.[1分]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 A:肺通气功能 B:肺换气功能 C:细胞呼吸功能 D:内、外呼吸功能 E: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标准答案:E 9.[1分]关于呼吸衰竭说法最合适的是 A:通气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完整word版)呼吸衰竭第八版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病因】 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储留,发生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 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2潴留。 (三)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 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

最新郑大《病理生理学》呼吸功能不全

1、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 A 、PaO2< 8.0kPa(60mmHg) B 、PaO2> 6.7kPa(50mmHg) C 、PaO2<6.7kPa ,PaCO2> 8.0kPa D 、PaO2<8.0kPa ,PaCO2>6.7kPa 2、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 、PaO2下降 B 、PaO2下降,PaCO2正常 C 、PaO2下降,PaCO2升高 D 、PaO2正常,PaCO2升高 3、下列哪一项不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 、呼吸中枢抑制 B 、呼吸肌收缩无力 C 、弹性阻力增加 D 、气道口径变小 4、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A 、低钾血症 B 、多发性神经炎 C 、胸腔积液 D 、慢性支气管炎 5、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 A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B 、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C 、间歇输入低浓度氧 D 、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 2 、I 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A 、呼吸中枢机制 B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 、中央气道阻塞 D 、弥散障碍

3、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 A、脑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扩张 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 D、脑血管收缩 4、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产生的血气变化可有 A、PaO2降低 B、PaCO2升高 C、PaCO2降低 D、PaCO2正常 5、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产生呼吸窘迫的直接原因是 A、PaCO2增高 B、PaO2降低 C、肺内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 D、呼吸肌活动障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正确错误 2、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正确错误 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因HCO3-降低,Cl-进入红细胞减少以及肾小管排Cl-减少,血C l-可在正常范围。 正确错误 4、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PaCO2升高超过10.7kPa(80mmHg)时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正确错误 5、呼衰时各种机能变化的最基本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正确错误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 2 )降 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年第8卷第1期《呼吸衰竭的表现、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及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内科学》第六版“呼吸衰竭”章节有关内容。 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 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 2 )低于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 分压(PaCO 2 )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按动脉血气分析有以下两种类型: 1.缺氧无CO 2潴留,或伴C0 2 降低(Ⅰ型) 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 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氧疗是其指征。 2.缺02伴C02潴留(Ⅱ型)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02和C0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0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衰。中枢性呼衰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使呼吸中枢受抑制而导致呼衰;外周性呼衰是由于呼吸道、呼吸肌、胸廓等疾患所致者。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多见于突然发生的气道梗阻、神经肌肉损伤、胸廓病变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原因,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抢救才可挽救生命。慢性呼衰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呼吸衰竭起病徐缓,病程漫长,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但一旦有呼吸道感染,加重呼吸功能负担,即可出现危重症状。 【诊断流程】 一、病史及症状: 1.多有支气管、肺、胸膜、肺血管、心脏、神经肌肉或严重器质性疾病史。 2.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 二、查体发现: 可有紫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三、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 2 )<8.0Kpa (60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6.7Kpa(50mmHg)为Ⅱ型呼衰,单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I型呼衰。 2.其它检查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发现。 【鉴别诊断】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13呼吸功能不全(张玉平)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 A.声带麻痹 B.支气管炎 C.胸膜增厚 D.气管异物 E.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答案] C 2.一位患者肺泡气PO2为102 mmHg (13.6 kPa),动脉血PO2为60 mm H g (8.0kPa),说明有 A.弥散障碍 B.限制性通气障碍 C.肺泡膜厚度增加 D.阻塞性通气障碍 E.肺毛细血管壁受损 [答案] A 3.I型与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区别是 A.动脉血氧分压 B.肺泡气氧分压 C.静脉血氧分压 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E.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答案] D 4.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C.血液运输氧障碍 D.二氧化碳排出功能障碍 E.呼吸系统病变造成吸入氧减少 [答案] B 5.限制性通气不足主要是由于 A.中央气道阻塞 B.外周气道狭窄 C.肺泡膜面积减小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弥散膜厚度增加 [答案] D 6.影响气道阻力增加最主要因素是 A.气道内径 B.气道长度

C.气体密度 D.气流速度 E.气道形态 [答案] A 7.二氧化碳潴留对下列血管作用是 A.皮肤血管收缩 B.脑血管收缩 C.睑结膜血管收缩 D.肺小动脉收缩 E.广泛外周血管收缩 [答案] D 8.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最主要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扩张 B.血容量增多 C.血液黏滞性增高 D.心肌缺氧 E.肺血管收缩 [答案] E 9.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的特征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答案] E 10.某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为60mmHg(8.0 kPa),吸纯氧30分钟后无改善,最可能属哪种异常 A.解剖分流增加 B.功能分流增加 C.弥散障碍 D.肺泡扩张受限 E.气道阻塞 [答案] A 11.下列哪一项不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A.休克 B.严重创伤、感染和烧伤 C.氧中毒 D.急性心肌炎 E.急性胰腺炎 [答案] D 1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最不可能是 A.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B.中性粒细胞在肺血管中被物理性扣留 C.呼吸肌萎缩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生理) 总言: 呼吸衰竭时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对机体损害的程度取决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的速度、程度、持续的时间,两者同时存在,损害更大,当然缺氧对机体损害更为重要,在所有缺氧引起的脏器损害中,心、脑、肺血管、肝、肾对缺氧最为敏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造成的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和原发疾病加重相分辨,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损害也难以分清;下面就结合临床表现就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生理一起阐述: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临床表现为: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呼吸困难和呼吸频率增快往往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重要症状,表现为呼吸费力、伴有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表浅,鼻翼煽动,辅助肌参与呼吸活动(三凹征); 慢阻肺先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吸延长,严重时出现浅、快呼吸; 并发CO2麻醉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中枢病变者无气促主诉; 中枢抑制性药物中毒呼吸匀缓、昏睡; 危重者呼吸浅、慢,叹息样呼吸; 机制: 1、缺氧时,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具有代偿意义,此反应在PO2<60mmhg时才明显;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肺通气量增加; 2、二氧化碳潴留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 3、当PO2<30mmhg时,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此作用大于兴奋作用,而使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减少; 4、当PCO2>80mmhg时,CO2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此时主要靠低氧作用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来维持; 为什么临床上对于II型呼衰的病人的氧疗,主张低流量给氧? (氧浓度<33%,氧流量<3L/分:33=21+4x3) 原因:对于慢性II型呼衰病人,由于较长时间的高PCO2,使呼吸中枢适应了高PCO2的内环境,因而不再兴奋,若高浓度给氧会解除低氧血症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使通气量减少。 1型呼衰只有缺氧而无滞留,因此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气。2型的呼衰不仅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的滞留,长期的二氧化碳的滞留,对其敏感性下降,而且动脉升高超过一定的限度,即可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护只有依靠缺氧对外周的刺激,这种病人给氧宜低浓度、低流量,既要改善严重的缺氧血症,又要维持缺氧状态(8.0kPa左右)对呼吸的刺激作用,避免迅速纠正缺氧造成PaCO2的进一步升高。 -------------------------------------------------------------------------------------------------------------------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律紊乱、低血压;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doc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一、缺 O2和 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 ,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 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呼吸空气条件 下(吸入氧浓度为20.93%,二氧化碳接近零)。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的通气与灌注周围毛细血管血流的比例必须协调,才 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Q)5L,两者之比为 0.8. 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 )。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 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 ),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 肺静脉,则形成动静脉样分流(图2-6-2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 CO2 潴留。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2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 ,而后者仅 0.79kPa ,相差 10 倍。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2,以代偿通气不足 肺泡潴留的 CO2,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2,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 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藉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 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2. 通气>血流正常血流>通气(死腔效应)(有效换气)(静动脉分流效应) (三)肺动 - 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均可引 起肺动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因此,提高吸氧浓度 并不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的氧分压效果越差,如分流量超 过 30%以上,吸氧对氧分压的影响有限。 (四)弥散障碍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 20,故在弥散障碍时,产生单纯缺氧。 (五)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 增加氧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 ,严重哮喘,随着呼吸功的增加,氧耗量可为正常 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藉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图2-6-3 表示呼吸空气时,氧耗量的变化对肺泡氧分压和肺泡通气量关系的影响。图中各条曲线与虚线 相交之点为不同氧耗量时,维持正常肺泡氧分压所需的肺泡通气量,随着氧耗量的增加,亦 相应明显增加,每分钟氧耗量分别为200ml 、400ml、 800ml 时,肺泡通气量分别达3L、 6L、12l . 从图中每条曲线前段陡直,后段平坦的特点亦能看出,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肺泡氧分压不能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二、缺 O2、 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约占全身耗量的1/5 - 1/4. 中枢皮质神经原细 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缺O2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对中枢神经产次价高生不同的影响。如突然中 断供 O2,改吸纯氮20 秒钟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逐渐降低吸O2的浓度,症状出现缓慢, 轻度缺 O2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随缺O2加重,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6.66kPa 可致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低于 3.99kPa 时,会使神志丧失,乃至昏迷; 低于 2.66kPa 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伤。 CO2 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 动;随着CO2的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引起皮质兴奋;若CO2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 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在出现麻醉前的患者,往往有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 的先兆兴奋症状。 O2 缺 O2和 CO2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减小,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之。严重缺 会发生脑细胞内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间质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挤压脑组织, 压迫血管,进而加重脑组织缺O2,形成恶性循环。

内科学:ARDS与呼吸衰竭

内科学:ARDS 与呼吸衰竭 2009 年第176 题内科学X 型题 ARDS 的特征性表现有A. 肺水肿B. 进行性呼吸困难C. 顽固性低氧血症D. 肺顺应性减低题目解析 ARDS 的特征性表现有:非心源性肺水肿、透明膜形成、肺泡出血、肺不张、顽固性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肺泡出血、肺不张等均会使得肺顺应性减低。 本题答案ABCD 考点讲解 【2016 年大纲内科学(四)呼吸系统疾病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例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包括呼吸支持技术);2016 年大纲内科学(四)呼吸系统疾病5.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音频讲解请点击这里哦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是各种肺内、肺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进而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注意:ARDS 由于肺泡弥漫性损伤,故肺容量减少,属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的指标是VC 、FVC 、TLC 显著下降。

1)肺内因素以重症肺炎(国内)、胃内容物吸入(国外)最常见。 (2)肺外因素包括严重休克、严重感染中毒症、急性胰腺炎、大面 积烧伤、严重非胸部创伤等。 2. ARDS 的病理特征 (1)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内损伤、炎症所致); (2)非心源性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3)肺泡出血(肺内损伤、炎症所致); (4)肺不张(肺泡□型细胞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所致) 3. ARDS 的临床表现 (1)呼吸窘迫 ①患者最早的表现是呼吸增快,后期呼吸变得快、深、费力,患者感觉严重憋气,称为呼吸窘迫。 ②形成机制:PaO2 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肺水肿、肺充血刺激肺泡壁毛细血管旁J 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严重者出现CO2 潴留,PaCO2 升 高可刺激外周、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2)顽固性低氧血症 ① 患者的低氧血症不能用通常的吸氧疗法改善、也不能用原发的心 肺疾病解释,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 ② 形成机制:肺内分流(主要机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弥散障碍)。 注意:由于ARDS 患者的肺水肿、肺不张在肺内呈不均匀分布,重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生理) 总言: 呼吸衰竭时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对机体损害的程度取决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的速度、程度、持续的时间,两者同时存在,损害更大,当然缺氧对机体损害更为重要,在所有缺氧引起的脏器损害中,心、脑、肺血管、肝、肾对缺氧最为敏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造成的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和原发疾病加重相分辨,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损害也难以分清;下面就结合临床表现就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病理生理一起阐述: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临床表现为: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呼吸困难和呼吸频率增快往往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重要症状,表现为呼吸费力、伴有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表浅,鼻翼煽动,辅助肌参与呼吸活动(三凹征); 慢阻肺先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吸延长,严重时出现浅、快呼吸; 并发CO2麻醉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中枢病变者无气促主诉; 中枢抑制性药物中毒呼吸匀缓、昏睡; 危重者呼吸浅、慢,叹息样呼吸; 机制: 1、缺氧时,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具有代偿意义,此反应在PO2<60mmhg时才明显;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肺通气量增加; 2、二氧化碳潴留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 3、当PO2<30mmhg时,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此作用大于兴奋作用,而使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减少; 4、当PCO2>80mmhg时,CO2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此时主要靠低氧作用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来维持; 为什么临床上对于II型呼衰的病人的氧疗,主张低流量给氧? (氧浓度<33%,氧流量<3L/分:33=21+4x3) 原因:对于慢性II型呼衰病人,由于较长时间的高PCO2,使呼吸中枢适应了高PCO2的内环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 球结膜水肿、头痛、头晕; 机制:包括心脏及血管部分;

病理生理学精彩资料案例解析分析

亚健康状态-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33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他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和检验结果。 分析题: 1、请问他的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 2、是否需要治疗? 参考答案: 1、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因为他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他是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不需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细胞凋亡-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王某,男,4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连续化疗8周,自觉症状减轻,但食欲减退,轻度脱发,有低热。抽血,分离淋巴细胞作DNA琼脂糖电泳,常规透射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发现:DNA电泳谱呈梯状条带;电镜检查发现:细胞皱缩,胞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核固缩;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增强。 分析题: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什么病理改变?为什么? 参考答案: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改变,依据是DNA琼脂糖电泳、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例分析

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发病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次,不能进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000ml,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7.5℃(肛)(正常36.5-37.7℃),脉搏速弱,150次/分,呼吸浅快,55次/分,血压86/50mmHg(11.5/6.67KPa),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 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血清K+3.2mmol/L。 问:该患儿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 参考答案: 患儿发生了低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 一、低渗性脱水: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4天后才入院,大量失液、只补水,因此从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2、体检: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为脱水貌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130mmol/L) 二、低钾血症: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钾摄入不足、消化道丢失钾(小儿失钾的主要途径是胃肠道);补葡萄糖使细胞外钾转移到细胞内。 2、体检:精神萎靡,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K+3.2mmol/L(<3.5mmol/L)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缺氧

第十六章缺氧 一、名词解释 1. 缺氧 2. 氧分压 3. 血氧容量 4. 血氧含量 5. 低张性缺氧 6. 循环性缺氧 7. 氧中毒 8. 发绀 9. 血液性缺氧 10. 肠源性紫绀 11. 组织性缺氧 12. 缺血性缺氧 13. 淤血性缺氧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张性缺氧的原因有、_ 和_ 。_ 2. _________________ 氧饱和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静 脉血氧饱和度为 ______ 。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性缺氧所致的组织供氧不足主要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它的血氧变

化 特点为PaO2 和SaO2 _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 降_ 低, A-VdO2 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氧时循环系统产生的代偿性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与 _______ 。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所致的一种缺氧,它通常起因于 __________ 、________ 和_ _____ 。_ 6. 缺氧导致高原性心脏病的机制可能与________ 、_ ______ 及_ ________ 等_ 环节有关。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性反应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_ _________ 与_ ______ 。_ 8. 氧中毒可分为_____ 和_ ______ 两_ 种类型。 9. 缺氧是指或引起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 化的病理过程。根据发生缺氧的原因 和血氧变化,一般将缺氧分 ,四种类型。 10. 大叶性肺炎的病人引起的缺氧类型为,血氧指标变化为 PaO2 , SaO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