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

侯秀婷

我虽然没去过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杜郎口学校,但从各方信息渠道我了解到,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杜郎口学校已形成了在不断实践、探索基础上的教育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蛇口育才二小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杜郎口文化中认真找寻小学教育的真正智慧,学会平静地学习、平静地思考,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探索,走出我们的教育路子。我认为: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一、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立己达人,五十年以后见”

“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回归农业,教育回归儿童,教育回归游戏”“成才先成人,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合格现代中国人”

这是乐陵实验小学根据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人本的思想,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即大教育观: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着眼于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完善人,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校园体现着大教育观的思想。

1、文化育人。

(1)体现大教育观思想的校门文化。走近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2)体现中华文明的汉字广场。

(3)体现儒家思想的走廊文化。走进教学楼,一楼长廊是《道德经》,二楼是《弟子规》,三楼是《论语》,四楼是《中庸》,五楼是《大学》,另外,还有文学、艺术、历史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画廊。纵观整个教学楼,处处弥漫着儒家思想,弥漫着人类文明成果的芳香。

整个学校就是一部厚重的书,不仅仅是一个水泥大厦,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凝结和体现,是立体文化的渗透和熏陶,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大厦和大厦的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

2、课程发展人,课堂完善人。

不仅仅是学校文化,乐陵实验小学全方位的课程开发和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都体现了大教育观的思想和理念。

二、课程:回归课程本原

目前,具有改革创新的校长不少,学校也不少,但大多都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或进行某一两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国家审定的教材仍然按课程规定完成,然而,李升勇校长的胆子大就大在这里,乐陵实验小学几乎完全抛开了国家审定的教材,完全自编校本教材,并且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恐怕开了教学改革的先河。

他真是教育家,在踏踏实实的做教育.很纯粹、本分的在做自己份内的事,不张扬、不功利,让人钦佩。如何静下心来教书,实实在在做事,拒绝华而不实的课堂,很纯粹、很用心、很勤奋、不张扬、不功利的面对我们学生。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下面是一些我认为李校长说的比较经典的话和他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

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灌输,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共同分享智慧和快乐!

现实我们育才二小的校本教材编了不少,而我们分享的太少!资源不对称啊!如果系统整合推广,我们二小也是比较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