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思考题资料讲解

方剂学思考题资料讲解
方剂学思考题资料讲解

方剂学思考题

《方剂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方剂? 中医方剂包括哪些要素?

2.为什么说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3.如何理解中医方剂学是一门古老但又年轻的学科?

4.方剂学发展史中有哪几个重要阶段?影响方剂学发展的主要著述有哪些?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1.何谓“方证相关”?为什么说“方证相关”是方剂学的重要基础?

2.治法与治则有何不同? 怎样理解治法具有层次性?

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4.何谓“八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5.如何理解“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6.方剂与中药的关系?怎样理解“方药离合”?

7. 影响方剂功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三章方剂分类

1.方剂分类主要有哪些方法? 如何评价各种分类方法的意义?

2.教材使用何种方剂分类法? 简述本教科书有关方剂分类的原则、思路及结果。

第四章方剂的制方理论

1.何谓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的意义是什么?

2.简述组方原则及其基本涵义?

3.方剂中君、臣、佐、使各部涵义是什么? 确定方中君药应考虑到哪些方面?

4.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变化的前提是什么? 还有其它方剂变化运用的形式吗? 5.病-证-症结合组方思路提出的依据?

第五章剂型与用法

1.剂型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简述汤、丸、散、膏、冲剂、口服液、片剂、针剂的剂型特点。

3.传统丹剂的含义是什么?

4.煎药应注意些什么? 服药方法主要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5.何谓服药的饮食宜忌?

第六章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

1.学习古方的配伍用量时应注意些什么?

2.影响方剂疗效的非方药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七章临证处方的规范化

1.书写中医处方应注意哪些方面?

2.规范处方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第八章解表剂

1.解表剂的适应范围、组方要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2.解表剂可用于麻疹、水肿、痢疾、疮疡等病证的机理?

3. 分析桂枝汤与麻黄汤在主治、立法及组方方面的异同。

4.为什么外感与内伤证均可使用桂枝汤?其具体用法有何不同?

5.小青龙汤中配伍酸收药味的意义?

6.九味羌活汤的制方用药特色?

7.怎样理解麻黄杏仁石膏汤的“宣泄肺热”功效? 临床有汗或无汗是否均可用本方? 如何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剂量?

8.结合麻黄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杏仁石膏汤的证候特点,说明麻黄与桂枝同用,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以及麻黄与石膏同用体现三方的不同功效。

9.结合风温表热证的病机要点阐述辛凉解表类方的配伍结构。

10.结合败毒散方证病机要点阐述其制方原理? 本方可用于痢疾的机理?

1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治、立法及组方原理?

12.加减葳蕤汤中为何配伍白薇?该药法对养血或滋阴解表剂配伍的提示?

13.扶正解表方的配伍结构?组方用药上应注意什么?

第九章泻下剂

1.简述泻下剂的主治和使用注意点。

2.总结寒下剂和温下剂的主要配伍方法。

3.大承气汤主治何证?叙述该方具有“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效用之理。

4.分析三承气汤在组成、用量、煎服法、功效、主治方面的异同。

5.温脾汤方证病机和制方要点?

6.简述“脾约证”的病机;从制方的角度,如何理解麻子仁丸的缓下作用?

7.分析济川煎的方证特点及组方配伍思路。

8.如何使用十枣汤?大枣在十枣汤中有何配伍意义?

9.指出黄龙汤方中配伍人参、当归、桔梗的意义。

10.总结攻补兼施剂的组方规律和适应证。

第十章和解剂

1.伤寒邪在少阳为什么要用和解法?体现和解法的方药配伍特征是什么?

2.试述小柴胡汤中配伍人参、大枣、甘草的道理。

3.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同为和解少阳之剂,蒿芩清胆汤为何不用柴胡而用青蒿?

4.比较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在组成、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异同。

5. 怎样理解逍遥散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变化而成的?简述其临床常见的加味思路。

6.比较逍遥散与当归芍药散在组成、功用、主治等方面的异同。

7.痛泻要方主治病证的病机?方中何以重用酸敛的白芍?临床上该方能加配柴胡使用吗?

8.请结合方证的病机,分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方配伍特点;指出其与“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在方证和配伍方面的异同。

9.达原饮的主治及制方思路?

第十一章清热剂

1.清热剂的分类依据?各类方剂之间的联系?指出其使用注意事项。

2.白虎汤中何以石膏配知母? 在什么情况下需加用人参?

3.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方证之间有何联系?方中配伍半夏有何意义?

4.清营汤中配伍丹参,犀角地黄汤中配伍芍药、丹皮的意义?

5.凉膈散方的主治与制方思路?

6.普济消毒饮的组方结构? 方中黄连、黄芩酒炒和配伍升麻、柴胡意义?

7.黄连解毒汤的配伍特点?临床除了用于三焦火毒壅盛证外,还可以用于何证?

8.临床心火上炎但未下移小肠证宜用导赤散?为什么?

9.怎样理解龙胆泻肝汤中一方分主两证?方中配伍生地、当归和柴胡的用意?

10.左金丸中配伍吴茱萸的意义?

11.泻白散方证病机特点及其制方中“培土生金“的药法意义。

12.清胃散与白虎汤的制方异同?方中黄连与升麻的配伍意义?

13.清胃散和玉女煎均用治胃热牙痛,临床上应如何区别应用?

14.简述芍药汤的制方原理?方中配伍大黄、官桂的用意何在?

15.试比较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在主治病证、组方配伍及功用方面的异同。

16.青蒿鳖甲汤方证特点和制方原理?

17.比较“辛寒”、“甘寒”、“苦寒”、“咸寒”药法特点及其适应证之异同。

十二章祛暑剂

1.简述祛暑剂的分类及其代表方;祛暑剂的配伍要点。

2.香薷散的方证、立法及其配伍原理?本方与新加香薷饮的药法联系?

3.简述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方证病机、立法与其配伍结构?

4.六一散的制方原理及其三个加味方的变化。

第十三章温里剂

1.里寒证常见的主要成因是什么?温里剂的分类及其代表方?

2.理中丸主治哪些病证,怎样理解其一方主治多证?

3.吴茱萸汤方证的病机要点,方中为何重用大枣?与理中丸的配伍异同?

4.小建中汤的主治和制方特点及其临床加减变化运用思路。

4.结合方证和治疗立法,阐述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在药法上的联系。

5.四逆汤方证的病机要点?方中使用生附子和炙甘草的意义是什么?

6.回阳救急汤是从四逆汤变化而来,请结合二方证病机特点阐述其药法联系?

7.简述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的方证和功效异同。

8.当归四逆汤方中为何以当归为君药?原方中何以配伍的“通草”?

9.简述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制方原理。

10.温里剂中为何常配伍甘温补气药?何谓“辛甘温热”药法?

第十四章表里双解剂

1.表里双解的立法意义?简述表里双解剂的适应范围和分类及各类代表方。

2.葛根芩连汤证的病机要点和方中重用葛根的意义?临床阳明热利不伴有表证可用本方吗?为什么?

3.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组成、功效、主治证有何异同?是由哪几个方剂合方化裁而来?4.怎样理解防风通圣散的组方原理和方中配伍益气养血之品的意义?

第十五章补益剂

1.叙述补益剂的分类、各类方组方的基本思路及使用注意要点。

2.简述峻补与缓补剂的适应证和制方要点?举例说明“间接补益法”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3.四君子汤的配伍特点及其常用加味方?

4.分别叙述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与理中汤在方证、功效及配伍上的异同。5.补中益气汤一方主治多证及其方中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

6. 生脉散与清暑益气汤均可治疗暑伤气阴之证,临床如何区别使用?

7. 补血剂为什么常配伍补气药?试举例分析说明。

8. 当归补血汤为何重用黄芪?该方与白虎汤均可治疗发热,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9. 四物汤、归脾汤均为补血之要方,两方在主治和立法组方方面的异同?

10.如何理解炙甘草汤既治疗心脉病证有能治疗虚痨肺萎证?

11.请结合具体方剂,简述气血双补剂的常用加减变化思路。

12.六味地黄丸的制方特点和其常用类方的加减变化思路?本方与大补阴丸在方证和组方方面的异同?

13.一贯煎与逍遥散均可治疗肝气郁滞之胁痛,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14.补阳剂中为何常配伍补阴药?试举例分析说明。

15.怎样理解补阳方肾气丸中滋阴药数倍于温阳药的配伍?

16.六味地黄丸与左归丸、肾气丸与右归丸在配伍药法和主治证方面的联系与区别?17.简述地黄饮子的方证特点和其立法与组方要点,方中何以配伍化痰开窍药?

第十六章固涩剂

1.试述固涩剂与补益剂之异同;固涩剂的分类及其各类代表方。

2.牡蛎散与当归六黄汤均治自汗或盗汗之证? 两方主证病机和组方配伍有何不同?

3.试述四神丸主治何证?简述其立法和组方原理。

4.真人养脏汤中配伍参、术、归、芍和木香的意义?

5.四神丸与真人养脏汤同为固涩止泻剂,试述二方的不同之处。

6.涩精止遗方中何以常常配伍养心调神药味?

7.简述桑螵蛸散与金锁固精丸二方在主治和配伍及功用上的异同。

8.简述固冲汤的主治、立法、组方要点及其与固经丸在方证病机方面的异同。

9.完带汤与易黄汤各主治什么类型的带下证?完带汤方中为何配伍柴胡、白芍及荆芥?第十七章安神剂

1.重镇安神与滋养安神有何异同?临证如何区别使用?

2.朱砂安神丸与磁朱丸在组成、功用和主治方面有何区别?

3.结合磁朱丸方证病机要点和其临床可用于癫痫的机理。

4.结合酸枣仁汤方证病机要点阐述其制方原理?

5.如何理解天王补心丹方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其方证与导赤散方证有何联系?

6.比较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在主治、立法、组方及临床运用方面的异同。

7.甘麦大枣汤为何能治疗脏躁?简述其临床用方的思路。

8.黄连阿胶汤与交泰丸均有交通心肾之功,其作用机理与适应证候有何不同?

第十八章开窍剂

1.简述开窍剂的定义、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要点。

2.比较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三方在功效及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3.苏合香丸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配伍白术、诃子?

第十九章理气剂

1.行气剂与降气剂的运用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在配伍组方时各应注意些什么?

2.简述越鞠丸的制方原理和其临床变化运用思路。

3.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临床梅核气患者均可使用半夏厚朴汤?

4.简述瓜蒌薤白白酒汤的方证病机、配伍要点及其变化运用思路。

5.厚朴在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和苏子降气汤中各是什么配伍意义?试联系其主治证候说明之。

6.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都有降气化痰平喘之功,其适应证与遣药组方有何不同?

7.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和丁香柿蒂汤均可降胃气,三方在配伍与适应证方面有何不同?

8.旋复代赭汤中配伍代赭石的意义是什么?其用药剂量如何掌握?

9.天台乌药散的功效和制方特点?其与暖肝煎同为治疝之剂,其方剂配伍各有何特点?临床如何区别使用?

第二十章理血剂

1.简述理血剂的适应范围及其使用注意要点。

2.活血祛瘀方为何常配伍行气药或补益药?凉血止血方为何常配伍化瘀药?

3.可以将桃核承气汤归属到泻下剂中吗?为什么?

4.结合方证病机,分析血府逐瘀汤的配伍特点,试述其临床应用范围。

5.联系王清任的几首逐瘀类方,归纳其活血祛瘀组方用药特点。

6.比较复元活血汤与血府逐瘀汤组成、配伍、功效、主治之异同。

7.补阳还五汤主治的中风,临床有何特点?为何重用补气的黄芪?

8.试述七厘散的用法要点及适用范围。

9.温经汤主治证及其病机有何特点(虚热)?分析温经汤的立法、配伍用药要点。10.生化汤为何是产后的要方?简述其临床变化运用及黄酒、童便的配伍意义。

11.比较温经汤和生化汤功效和主治之异同。

12.比较失笑散、丹参饮、活络效灵丹组方、功效、主治之异同。

13.十灰散的用法有何要求?本方为何适宜于血热妄行的上部出血?

14.请结合方证病机和立法,理解咳血方的配伍原理。

15.小蓟饮子与导赤散在主治、立法、组方方面的异同?

16.槐花散为何既能治肠风,又能治脏毒?

17.试分析黄土汤的配伍特点;本方在用于虚寒型失血方面与理中汤有何区别?

18.槐花散、黄土汤均治便血,比较两方功效、主治之异同。

第二十一章治风剂

1.试述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

2.疏散外风剂配伍活血药物,平熄内风剂配伍滋阴、重镇药物的机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之。

3.简述外风证和内风证得基本类型和其治疗的代表方。

4.川芎茶调散主治何证?简述其制方原理,指出方中配伍清茶的意义?

5.结合方证病机要点叙述消风散的制方原理。

6.大秦艽汤、镇肝熄风汤均可治“中风”,临证如何区别应用?

7.结合方证病机概括羚角钩藤汤的组方配伍结构;指出桑叶、菊花分别在羚角钩藤汤和桑菊饮中的配伍意义。

8.结合方证病机概括镇肝熄风汤的配伍结构,指出方中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的意义。

9.比较天麻钩藤饮与镇肝熄风汤在功用、主治和配伍上的异同。

10.结合方证病机分析大定风珠的配伍特点,方中何以要配伍酸甘药味?

11.结合治疗内风方的配伍,注意理解熄风中“清肝”、“平肝”、“镇肝”、“柔肝”在配伍药法上的不同。

第二十二章治燥剂

1.试述治燥剂的定义、适用范围、用药原则、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2.外感凉燥与温燥证的临床表现和治法用药有何主要不同?

3.清燥救肺汤证有何特点?方药组成为何既配伍滋阴和补气药,却又以桑叶、石膏为主,且桑叶用量独重?

4.养阴清肺汤主治何证?请结合病机叙述其制方要点。

5.请结合方证病机分析百合固金汤“肺肾并治,兼调肝”的制方思路。

6.麦门冬汤的主治证候及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中为何配伍辛温性燥的半夏?具体配伍时应注意些什么?与益胃汤在主治和组方上的区别?

7.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琼玉膏均有养阴润肺的功效,均可治阴虚肺燥之证,但其在立法、组方用药方面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对比分析。

8.请结合方证病机演变,简述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和增液汤三方之间的药法联系。9. 请联系前面章节,概括制方中含有“培土生金”药法的方剂。

第二十三章祛湿剂

1.叙述祛湿剂的分类、各类代表方及祛湿剂的使用要点。

2.结合方证病机指出平胃散方名“平胃”的含义及方中何以重用苍术?

3.试分析藿香正气散主治病证和组方配伍特点?

4.三仁汤主治何证?简述其方证和立法、配伍特点。

5.甘露消毒丹主治病证是什么?指出方中滑石、茵陈、黄芩重用的意义。

6.茵陈蒿汤主治何证?结合方证病机,指出方中配伍大黄的主要意义。

7.结合连朴饮方证病机,分析该方的制方要点并指出方中芦根的配伍意义。

8.二妙散方与龙胆泻肝汤在功效和主治上有何异同?临床怎样区别使用?

9.简述当归拈痛汤的主治及制方原理。

10.八正散与小蓟饮子在功效、组成、主治上有何异同?

11.五苓散原方主治何证?方中何以配伍桂枝?该方用于脾虚湿盛的泄泻证时应注意什么?12.五苓散、猪苓汤、五皮饮临床上如何区别运用?

13.防己黄芪汤中与玉屏风散两方在主治、立法及组方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14.请结合苓桂术甘汤的组方配伍理解该方“温化痰饮”的立法意义。

15.比较真武汤与实脾散在主治、立法及组方等方面之异同。

16. 简述“温阳行水”或“温阳化饮”的配伍药法特点。

17. 独活寄生汤与羌活胜湿汤在主治、立法及组方上的异同点?

第二十四章化痰剂

1.痰证的概念为何?其生成的机理为何?

2.祛痰剂的分类依据?其组方中为何常配伍行气药与祛湿药?

3.二陈汤被称为“治痰通剂”,燥痰证也可使用吗?简述其临床变化运用思路。

4.怎样理解温胆汤的方名含义?指出该方主治证的特点(神症)和叙述其制方原理。5.叙述小陷胸汤的配伍药法特点。

6.分析清气化痰丸在治证、立法、组方上与二陈汤的联系。

7.贝母瓜蒌散为治燥痰证的代表方,怎样理解方中配伍橘红和茯苓?

8.结合病机演变,叙述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在方证和药法方面的联系,临床怎样把握其运用区别?

9.三子养亲汤的方证和配伍特点?

10.为什么止嗽散被称为“疗嗽通剂”?其在组方用药上有何特点?

第二十五章消导化积剂

1.比较消法与下法的异同。试述消导化积剂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为什么木香槟榔丸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下痢赤白?其配伍特点?

3.比较木香槟榔丸和枳实导滞丸在主治、立法及组方方面的异同。

4.简述连翘在保和丸、银翘散、清营汤、凉膈散中的配伍意义。

5.比较枳术丸与四君子汤、健脾丸在主治方面的异同。

6.健脾丸是由哪几首方合方变化而来?结合病机理解其组方意义。

7.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各治疗何种类型的泄泻?

8.简述保和丸与健脾丸两方在组成、功用及临床运用方面的异同同。

9.简述健脾丸与枳实消痞丸两方在组成、功用及临床运用方面的异同。

10.桂枝茯苓丸和鳖甲煎丸各主何证?分别简述其组方原理。

第二十六章驱虫剂

1.简述驱虫剂的运用范围、分类及其总体制方思路。

2.乌梅丸主治何证? 结合立法和配伍叙述该方具有“安蛔”作用的原理。

3.乌梅丸为什么还可治疗久痢久泻?其适应证有何特征?

4.结合方证病机指出肥儿丸的组方要点。

第二十七章涌吐剂

1.简述吐法的疗病原理。

2.涌吐剂的运用范围、常用配伍及运用要点?

3.简述瓜蒂散的主治、配伍及使用要点。

4.急救稀涎散的主治、功效及使用要点?

第二十八章治疡剂

1.治疡剂的适应证、分类及代表方和使用注意事项。

2.简述仙方活命饮的制方原理及临床使用要点,方中为什么配伍陈皮、防风药味?3.四妙勇安汤主治何证? 简述其制方原理和临床使用要点。

4.牛蒡解肌汤适宜于何种疮疡证?概括该方的配伍结构,指出其制方特点。

5.阳和汤主治证的病机要点、配伍原理及其用方要点。

6.结合方证病机概括透脓散的制方结构和用药特点。

7.分析大黄牡丹汤与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在功效、主治上的异同。

8.结合方证病机,简述千金苇茎汤的制方原理和其临床变化运用思路。

9.结合具体治疡剂的配伍,分析治疡剂与“八法”的联系。

10.外疡与内痈的治疗在组方配伍上有区别吗?请联系具体治方分析之。

方剂学最新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整理

1.使用解表剂应注意的问题 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助汗出,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解表取汗的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若表邪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邪全部入里,则不宜再用解表剂。 2.简述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肌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汗解表之力,又能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之疼痛。 3.桂枝汤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何仍用汗法 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4.简述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配伍意义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阳,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得基本结构 5.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岑的配伍意义 九味羌活汤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方中配伍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 烈之品伤津,为佐药。 6.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何以配伍收敛的五味子、白芍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7.止咳散有何功用,其组方配伍有何特点 止咳散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用,其组方配伍得特点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 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正如《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8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方中何以配伍幸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所治之温病初起,以邪郁卫表,邪热较重为特点,方中配伍辛温得荆芥,淡豆鼓得意义有二,一是解表散邪,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二是防银花,连翘寒凉太过,冰伏气血,不利祛邪。 9.简述桑菊饮配伍桑叶、菊花的意义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犯肺络,肺失清肃之咳嗽。法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 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功,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 10.从功用、组成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得辛温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五位药物,但前方有银花配荆芥,淡豆鼓,牛蒡子,竹叶,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后方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则肃肺止咳之力大。 11.麻杏甘石汤以何药为君,其配伍意义是什么 麻仁甘石汤得君药是麻黄,石膏,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清泄肺热,解肌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 方 剂 学 总论 1、方剂学的发展史 2、方剂与治法 3、方剂的分类 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5、方剂的剂型 6、方剂的用法 7、方剂的命名 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个论 1、解表剂 2、泻下剂 3、和解剂 4、清热剂 5、祛暑剂 6、温里剂 7、补益剂 8、固涩剂 9、安神剂 10、开窍剂 11、理气剂 12、理血剂 13、治风剂 14、治燥剂 15、祛湿剂 16、祛痰剂 17、消食剂 19、驱虫剂 18、涌吐剂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煎法 2、服法

总论 一、方剂学的发展史 1、什么是方剂? 2、什么是方剂学? 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 4、发展史: (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 1、方与法的关系: 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2、常用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 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等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如十枣汤中的大枣等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等。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如麻黄汤和三拗汤。 (2)、药量增减的变化;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 (3)、剂型更换的变化;如抵当汤和抵当丸。 五、方剂的剂型 六、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期末方剂备考录 一. 总论知识点 1?方剂起源与发展: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 ?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 ?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 ?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

?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 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 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 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4?方剂所应八法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 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 (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 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 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 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 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 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 1.麻黄汤 (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 (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完整版)方剂学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 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2018最全主管中药师-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炙甘草:麻黄=1:3;麻黄、桂枝相须为用;炙甘草:缓峻护正。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疼痛,无汗喘咳,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芍药=1:1。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炙甘草佐药调和药性、扶正祛邪;服热粥,助汉以去外邪。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需证。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羌活:太阳经头痛;白芷:阳明头痛;川芎:少阳、厥阴头痛——分经论治。 4.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宣肺与降气并行,温肺与温脾同施,解表与化饮想配,辛散与酸收并用。 主治:外寒内饮证。素有水饮,复感风寒,水寒相搏,以致肺寒气逆,喘咳痰多者。 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小青龙汤、麻黄汤:均有麻黄、炙甘草。 5. 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辛凉解表 6.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辛凉平剂: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 功用:心凉透表,清热解毒。“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主治:温病初起,无汗或有汗不畅,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透邪外出。 7.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考试方剂学复习知识点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考试方剂学复习知识点 方剂学在中医师承考试以及中医确有专长考试中都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为此复习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方剂学复习的一部分知识点,希望可以正在准备中医师承/确有专长考试的考生可以认真复习。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故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 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汇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总论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清初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期末方剂备考录

总论知识点一. 方剂起源与发展: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句话)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2.(方从法出)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①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字掌握)方剂的变化(3.12③剂型更换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方剂所应八法4.)汗法:解表剂1(. )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2()下法:泻下剂3((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理血剂)吐法:涌吐剂(5)清法:清热剂;祛暑剂(6)温法:温里剂(7)补法:补益剂(8固涩剂、安神剂、

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另(未归)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5.(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主证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2(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佐药3(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炮制反佐)&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4(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考试复习(整理)

方剂学考试复习 总论 填空题 17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三类 18 使药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三类 19 臣药的意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和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两种 简答题 13.简述臣药的涵义并举例说明之? 臣药的涵义有两种: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散寒;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亦可温通经脉,解头身之疼痛。 14.简述佐治制药的涵义并举例说明之?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芩,可制约方中羌活、苍术等君臣药的辛温燥烈之品,以防伤津。 15.简述反佐药的涵义并举例说明之? 所谓反佐药是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可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这样的药物称为反佐药,如温通四逆汤中以苦寒之胆汁防寒邪拒药。 16.使药有哪几类?其涵义为何?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经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21、药味增减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 药味增减的前提是药味的增减不能改变原方的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的地位。增减方中次要药物,目的是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25.方剂的变化有哪些基本形式? 常见的方剂变化有三种主要形式:药味增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和剂型的更换变化。 问答题 5.写出君臣佐使的涵义,并以麻黄汤为例加以说明。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可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经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要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一两半防风一两半苍术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一两香白芷一两生地黄一两黄岑一两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桑菊饮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苦桔梗二钱生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岑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功用】解肌清热 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姜汁前胡茯苓各三分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炙甘草各半两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功用】峻下热结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功用】泻热逐水 温下 温脾汤 【组成】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润下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济川煎 【组成】当归三至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二至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逐水 十枣汤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枣十枚 【功用】功逐水饮 攻补兼施 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中医方剂学》重点精华汇总!(上)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中医方剂学》考点汇总

《中医方剂学》考点汇总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龙胆泻肝汤。 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